李煜《浪淘沙》译文及鉴赏
李煜《浪淘沙·往事只堪哀》译文及赏析

李煜《浪淘沙·往事只堪哀》译文及赏析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对古诗词都不陌生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李煜《浪淘沙·往事只堪哀》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浪淘沙·往事只堪哀》五代:李煜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
秋风庭院藓侵阶。
一任珠帘闲不卷,终日谁来。
金锁已沉埋,壮气蒿莱。
晚凉天净月华开。
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
《浪淘沙·往事只堪哀》译文往事只令人徒增哀叹,无论面对多么美好的景色,都难以排遣心中的愁苦。
秋风萧瑟,冷落的庭院中,爬满苔藓的台阶,触目可见。
门前的珠帘,任凭它垂着,从不卷起,反正整天也不会有人来探望。
横江的铁锁链,已经深深地埋于江底;豪壮的气概,也早已淹没在野草之中。
傍晚的天气渐渐转凉,秋月澄明。
回想那精美辉煌的楼宇宫殿,如今是人去楼空,只有那楼影,空映在秦淮河的河水中。
《浪淘沙·往事只堪哀》注释藓侵阶:苔藓上阶,表明很少有人来。
一任:任凭。
吴本、吕本、侯本《南唐二主词》、《花草粹编》作“一行”。
《续选草堂诗余》、《古今词统》作“一片”。
粟本《二主词》、《历代诗余》、《全唐诗》作“桁(héng)”。
一桁:一列,一挂。
如杜牧《十九兄郡楼有宴病不赴》:“燕子嗔重一桁帘。
”终日谁来:整天没有人来。
金锁:即铁锁,用三国时吴国用铁锁封江对抗晋军事。
或以为“金锁”即“金琐”,指南唐旧日宫殿。
也有人把“金锁”解为金线串制的铠甲,代表南唐对宋兵的抵抗。
众说皆可通。
锁:萧本、晨本《二主词》作“琐”。
侯本《南唐二主词》、《花草粹编》、《词综》、《历代诗余》、《全唐诗》作“金剑”。
《续选草堂诗余》、《古今词统》作“金敛”。
《古今词统》并注:“敛,一作剑。
”按:作敛不可解,盖承“金剑”而误。
已:《草堂诗余续集》、《古今词统》作“玉”。
《古今词统》并注:“玉,一作已。
”蒿莱:蒿莱,借指野草、杂草,这里用作动词,意为淹没野草之中,以此象征消沉,衰落。
净:吴讷《百家词》旧抄本、吕本、侯本、萧本《南唐二主词》、《花草粹编》、《词综》、《续集》、《词综》、《全唐诗》俱作“静”。
浪淘沙李煜的原文和翻译

浪淘沙李煜的原文和翻译浪淘沙李煜的原文和翻译如下:原文: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
秋风庭院藓侵阶。
一任珠帘闲不卷,终日谁来。
金锁已沉埋,壮气蒿莱。
晚凉天净月华开。
想得玉楼瑶殿影乡,空照秦淮。
译文:门帘外传来雨声潺潺,浓郁的春意又要凋残。
罗织的锦被受不住五更时的冷寒。
只有迷梦中忘掉自身是羁旅之客,才能享受片时的欢喜。
独自一人在暮色苍茫时依靠画栏,遥望辽阔无边的旧日江山。
离别它是容易的,再要见到它就很艰难。
象流失的江水凋落的红花跟春天一起回去也,今昔对比。
赏析:上片写的是白天,下片写晚上,晚凉天静,月华普照,全词的境界闪出一丝亮色,主人公的心情也为之开朗。
可这月亮已非故乡之月,就像建安时期王粲《登楼赋》所说的“虽信美而吾土”。
于是他由月亮想到当年月光照耀下的秦淮河畔的故国宫殿。
但玉楼瑶殿已非我有,明月照得再亮,也只能徒增伤感。
后主总是这么执着地留恋过去,故国成了他解不开的情结。
故国情结是他后期词作的一大主题,也是他打发孤独寂寞时光的一副强心剂。
但故国情结并不能解脱心中的屈辱与痛苦。
他靠回忆过去打发时光。
可是一旦从过去的往事中回到现实,又痛苦不堪。
这样周而复始,后主深深地陷入了无法解开的心理怪圈。
诗人介绍:李煜(别称:南唐后主、李后主,937年8月15日-978年8月13日),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生于金陵(今江苏南京),南唐最后一位国君。
他于961年继位,尊宋为正统,在宋太祖灭南汉后,改称“江南国主”,后兵败降宋,被俘至汴京,授右千牛卫上将军,封违命侯,于978年死于汴京,追赠太师,追封吴王。
他在中国词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称为“千古词帝”。
南唐第三任国君,史称李后主。
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
内容主要可分作两类:第一类为降宋之前所写,主要反映宫廷生活和男女情爱,题材较窄;第二类为降宋后,李煜以亡国的悲痛,富以自身感情而作,此时期的作品成就远远超过前期,可谓“神品”。
李煜《浪淘沙》赏析

李煜《浪淘沙》唯美古诗词,浪淘沙,往事只堪哀《浪淘沙》五代·李煜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
秋风庭院藓侵阶。
一任珠帘闲不卷,终日谁来。
金锁已沉埋,壮气蒿莱。
晚凉天净月华开。
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
【白话】往事回想起来,只令人徒增哀叹;即便面对多么美好的景色,也终究难以排遣心中的愁苦。
秋风萧瑟,冷落的庭院中,爬满苔藓的台阶,触目可见。
门前的珠帘,任凭它慵懒地垂着,从不卷起,反正整天也不会有人来探望。
横江的铁锁链,已经深深地埋于江底;豪壮的气概,也早已付与荒郊野草。
傍晚的天气渐渐转凉,这时的天空是那样的明净,月光毫无遮拦地洒满秦淮河上。
【赏析】这是李煜被囚于汴京期间所写的一首小令,表达了亡国之君的孤寂生活和空怀故国的悲哀心情。
起句辟空而来,直抒胸臆,道出了往事不堪回首的悲哀心境。
“往事”,概言他昔日身为帝王的种种生活情景。
这些情景历历在目,郁积于心,成天回忆,欲罢不能。
结果呢,不仅无助于自慰,反倒越发增其悲哀。
“只堪”二字,刻画出徒想无益而又不能不想的矛盾心理和悔恨交集、触目伤怀的内在隐衷。
这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哀思愁绪,时时紧缠着他,即使面对着眼前景色,也难以排遣;不仅难以排遣,反倒更勾起他对“往事”的悲感!“景”与“事”相对而言,使得现实与往昔形成强烈的对比,暗示出囚徒困境与帝王之尊的悬殊,从而表明了无论忆昔还是面今总是难遣悲怀的根源。
两句总领全词,“哀”字即为词眼,为全词罩上一层悲哀凄凉的冷色。
“对景难排”之“景”是怎样的呢?只见“秋风庭院藓侵阶”。
“秋风”,点明时在万物萧索的季节,同时渲染了冷落的环境气氛。
“庭院”,实写所在之地,也正是作者囚居之处。
“藓侵阶”,是说那碧绿的苔藓已蔓延到门前的阶沿,那么,庭院之空寂荒凉可以想见。
词人于此以细腻的笔触、敏锐的观察、形象的画面,写出了与昔日帝王之居有天渊之别的悲凉景象,当然只能触景伤情,岂能略解愁怀呢!这时,词人的目光由侵阶的苔藓逐渐收回到门前静静垂挂的珠帘上,却毫无卷起珠帘的意思,因为身为囚徒,终日独居,有谁会来看望自己呢!“一任”,完全听任,表现出万般无奈、随它去了的莫名悲哀。
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翻译赏析

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翻译赏析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翻译赏析《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煜。
其古诗词全文如下: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翻译】门帘外传来雨声潺潺,浓郁的春意又要凋残。
罗织的锦被受不住五更时的冷寒。
只有迷梦中忘掉自身是羁旅之客,才能享受片时的欢娱。
独自一人时最好不要在高楼上依靠栏杆遥望远方,因为想到旧时拥有的无限江山,心中便会泛起无限伤感。
离别它是容易的,再要见到它就很艰难。
像流失的江水凋落的红花跟春天一起回去也,今昔对比,一是天上一是人间。
【鉴赏】据《西清诗话》谓此词是作者去世前不久所写:“南唐李后主归朝后,每怀江国,且念嫔妾散落,郁郁不自聊,尝作长短句云‘帘外雨潺潺……’含思凄惋,未几下世。
”从此词低沉悲怆的'基调中,透露出这个亡国之君绵绵不尽的故土之思,可以说这是一支宛转凄苦的哀歌。
上片用倒叙,先写梦醒再写梦中。
起首说五更梦回,薄薄的罗衾挡不住晨寒的侵袭。
帘外,是潺潺不断的春雨,是寂寞零落的残春;这种境地使他倍增凄苦之感。
“梦里”两句,回过来追忆梦中情事,睡梦里好象忘记自己身为俘虏,似乎还在故国华美的宫殿里,贪恋着片刻的欢娱,可是梦醒以后,“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浪淘沙》),却加倍地感到痛苦。
过片三句自为呼应。
说“独自莫凭栏”,是因为“凭栏”而不见“无限江山”,又将引起“无限伤感”。
“别时容易见时难”,是当时常用的语言。
《颜氏家训·风操》有“别易会难”之句,曹丕《燕歌行》中也说“别日何易会日难”。
然而作者所说的“别”,并不仅仅指亲友之间,而主要是与故国“无限江山”分别;至于“见时难”,即指亡国以后,不可能见到故土的悲哀之感,这也就是他不敢凭栏的原因。
“流水”两句,叹息春归何处。
张泌《浣溪沙》有“天上人间何处去,旧欢新梦觉来时”之句,“天上人间”,是说相隔遥远,不知其处。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李煜《浪淘沙往事只堪哀》赏析(附译文)

李煜《浪淘沙·往事只堪哀》赏析(附译文)浪淘沙·往事只堪哀李煜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
秋风庭院藓侵阶。
一任珠帘闲不卷,终日谁来。
金锁已沉埋,壮气蒿莱。
晚凉天净月华开。
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
【译文】往事回想起来,只令人徒增哀叹;即便面对多么美好的景色,也终究难以排遣心中的愁苦。
秋风萧瑟,冷落的庭院中,爬满苔藓的台阶,触目可见。
门前的珠帘,任凭它慵懒地垂着,从不卷起,反正整天也不会有人来探望。
横江的铁锁链,已经深深地埋于江底;豪壮的气概,也早已付与荒郊野草。
傍晚的天气渐渐转凉,这时的天空是那样的明净,月光毫无遮拦地洒满秦淮河上。
【注释】①藓侵阶:苔藓上阶,表明很少有人来。
②一任:任凭。
吴本、吕本、侯本《南唐二主词》、《花草粹编》作“一行”。
《续选草堂诗余》、《古今词统》作“一片”。
粟本《二主词》、《历代诗余》、《全唐诗》作“桁(héng)”。
一桁:一列,一挂。
如杜牧《十九兄郡楼有宴病不赴》:“燕子嗔重一桁帘。
”③终日谁来:整天没有人来。
④金锁:即铁锁,用三国时吴国用铁锁封江对抗晋军事。
或以为“金锁”即“金琐”,指南唐旧日宫殿。
也有人把“金锁”解为金线串制的铠甲,代表南唐对宋兵的抵抗。
众说皆可通。
锁:萧本、晨本《二主词》作“琐”。
侯本《南唐二主词》、《花草粹编》、《词综》、《历代诗余》、《全唐诗》作“金剑”。
《续选草堂诗余》、《古今词统》作“金敛”。
《古今词统》并注:“敛,一作剑。
”按:作敛不可解,盖承“金剑”而误。
⑤已:《草堂诗余续集》、《古今词统》作“玉”。
《古今词统》并注:“玉,一作已。
⑥”蒿莱:蒿莱,借指野草、杂草,这里用作动词,意为淹没野草之中,以此象征消沉,衰落。
⑦净:吴讷《百家词》旧抄本、吕本、侯本、萧本《南唐二主词》、《花草粹编》、《词综》、《续集》、《词综》、《全唐诗》俱作“静”。
⑧秦淮:即秦淮河。
是长江下游流经今南京市区的一条支流。
据说是秦始皇为疏通淮水而开凿的,故名秦淮。
古诗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翻译赏析

古诗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翻译赏析《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煜。
其古诗词全文如下: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翻译】门帘外传来雨声潺潺,浓郁的春意又要凋残。
罗织的锦被受不住五更时的冷寒。
只有迷梦中忘掉自身是羁旅之客,才能享受片时的欢娱。
独自一人时最好不要在高楼上依靠栏杆遥望远方,因为想到旧时拥有的无限江山,心中便会泛起无限伤感。
离别它是容易的,再要见到它就很艰难。
像流失的江水凋落的红花跟春天一起回去也,今昔对比,一是天上一是人间。
【鉴赏】据《西清诗话》谓此词是作者去世前不久所写:“南唐李后主归朝后,每怀江国,且念嫔妾散落,郁郁不自聊,尝作长短句云‘帘外雨潺潺……’含思凄惋,未几下世。
”从此词低沉悲怆的基调中,透露出这个亡国之君绵绵不尽的故土之思,可以说这是一支宛转凄苦的哀歌。
上片用倒叙,先写梦醒再写梦中。
起首说五更梦回,薄薄的罗衾挡不住晨寒的侵袭。
帘外,是潺潺不断的春雨,是寂寞零落的残春;这种境地使他倍增凄苦之感。
“梦里”两句,回过来追忆梦中情事,睡梦里好象忘记自己身为俘虏,似乎还在故国华美的宫殿里,贪恋着片刻的欢娱,可是梦醒以后,“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浪淘沙》),却加倍地感到痛苦。
过片三句自为呼应。
说“独自莫凭栏”,是因为“凭栏”而不见“无限江山”,又将引起“无限伤感”。
“别时容易见时难”,是当时常用的语言。
《颜氏家训·风操》有“别易会难”之句,曹丕《燕歌行》中也说“别日何易会日难”。
然而作者所说的“别”,并不仅仅指亲友之间,而主要是与故国“无限江山”分别;至于“见时难”,即指亡国以后,不可能见到故土的悲哀之感,这也就是他不敢凭栏的原因。
“流水”两句,叹息春归何处。
张泌《浣溪沙》有“天上人间何处去,旧欢新梦觉来时”之句,“天上人间”,是说相隔遥远,不知其处。
浪淘沙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5篇)

浪淘沙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5篇)1.浪淘沙原文翻译及赏析第1篇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翻译」门帘外传来雨声潺潺,浓郁的春意又要凋残。
罗织的锦被受不住五更时的冷寒。
只有迷梦中忘掉自身是羁旅之客,才能享受片时的欢娱。
独自一人在太阳下山时在高楼上倚靠栏杆遥望远方,因为想到旧时拥有的无限江山,心中便会泛起无限伤感。
离别它是容易的,再要见到它就很艰难。
像流失的江水凋落的红花跟春天一起回去也,今昔对比,一是天上一是人间。
「注释」①此词原为唐教坊曲,又名《浪淘沙令》、《卖花声》等。
唐人多用七言绝句入曲,南唐李煜始演为长短句。
双调,五十四字(宋人有稍作增减者),平韵,此调又由柳永、周邦彦演为长调《浪淘沙漫》,是别格。
②潺潺:形容雨声。
③阑珊:衰残。
一作“将阑”。
④罗衾(音qīn):绸被子。
⑤不耐:受不了。
一作“不暖”。
⑥身是客:指被拘汴京,形同囚徒。
⑦一晌(音shǎng):一会儿,片刻。
一作“饷”(音xiǎng)⑧贪欢:指贪恋梦境中的欢乐。
⑨凭栏:靠着栏杆。
⑩江山:指南唐河山。
「赏析」据《西清诗话》谓《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是南唐后主李煜去世前不久所写:“南唐李后主归朝后,每怀江国,且念嫔妾散落,郁郁不自聊,尝作长短句云‘帘外雨潺潺……’含思凄惋,未几下世。
”从此词低沉悲怆的基调中,透露出这个亡国之君绵绵不尽的故土之思,可以说这是一支宛转凄苦的哀歌。
上片用倒叙,先写梦醒再写梦中。
起首说五更梦回,薄薄的罗衾挡不住晨寒的侵袭。
帘外,是潺潺不断的春雨,是寂寞零落的残春;这种境地使他倍增凄苦之感。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两句,回过来追忆梦中情事,睡梦里好象忘记自己身为俘虏,似乎还在故国华美的宫殿里,贪恋着片刻的欢娱,可是梦醒以后,“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浪淘沙》),却加倍地感到痛苦。
过片三句自为呼应。
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
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阑,
无限关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
天上人间。
[评析]
这首词把惨痛欲绝的国亡家破的感情,通过伤别与惜春表现出来。上片通过梦醒前 后两种境界的对照,抒写诗人当时的生活感受。下片写凭栏远眺的情怀。“春去也”三 字,包含了多少留恋、惋惜和无可奈何的悲哀!“流水落花”、“天上人间”,构成了 一种意境,含有不尽的余味,留给读者以想象的广阔天地。这首词语语沉痛,字字泪珠, 以歌当哭,千古哀音。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煜《浪淘沙》译文及鉴赏
李煜《浪淘沙》译文及鉴赏
原文: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注释:
潺潺:形容雨声。
阑珊:衰残。
一作“将阑”。
罗衾:绸被子。
不耐:受不了。
一作“不暖”。
身是客:指被拘汴京,形同囚徒。
一晌:一会儿,片刻。
贪欢:指贪恋梦境中的欢乐。
译文:
门帘外传来雨声潺潺,浓郁的春意又要凋残。
罗织的锦被受不住五更时的冷寒。
只有迷梦中忘掉自身是羁旅之客,才能享受片时的娱欢。
独自一人在暮色苍茫时依靠画栏,遥望辽阔无边的旧日江山。
离别它是容易的,再要见到它就很艰难。
像流失的江水、凋落的红花跟春天一起回去了,今昔对比,一是
天上一是人间。
作者简介:
李煜(937-978),字重光,南唐最后一个国君,世称李后主,五代著名词人,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
南唐中主李璟之子,公元961年嗣位,在位15年,李煜通晓音律,善诗文,能书画。
他前期词写宫廷生活为主,后期词抒写被赵宋王朝所俘后的遭遇,虽然内容充满着对昔日繁华生活的留念和亡国的哀伤,但毕竟已从狭窄、虚浮的小天地中突破出来,提高了词的抒情艺术表现力,在词史的发展上,自有着一定的地位。
作品鉴赏一:
此词上片用倒叙手法,帘外雨,五更寒,是梦后事;忘却身份,一晌贪欢,是梦中事。
潺潺春雨和阵阵春寒,惊醒残梦,使抒情主人公回到了真实人生的凄凉景况中来。
梦中梦后,实际上是今昔之比。
李煜《菩萨蛮》词有句:“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
所写情事与此差同。
但《菩萨蛮》写得直率,此词则婉转曲折。
词中的自然环境和身心感受,更多象征性,也更有典型性。
下片首句“独自莫凭栏”的“莫”字,有入声与去声(暮)两种
读法。
作“莫凭栏”,是因凭栏而见故国江山,将引起无限伤感,作“暮凭栏”,是晚眺江山遥远,深感“别时容易见时难”。
两说都可通。
“流水落花春去也”,与上片“春意阑珊”相呼应,同时也暗喻来日无多,不久于人世。
“天上人间”句,颇感迷离恍惚,众说纷纭。
其实语出白居易《长恨歌》:“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天上人间”,本是一个专属名词,并非天上与人间并列。
李煜用在这里,似指自已的最后归宿。
应当指出,李煜词的抒情特色,就是善于从生活实感出发,抒写自已人生经历中的真切感受,自然明净,含蓄深沉。
这对抒情诗来说,原是不假外求的最为本色的东西。
因此他的词无论伤春伤别,还是心怀故国,都写得哀感动人。
同时,李煜又善于把自已的生活感受,同高度的艺术概括力结合起来。
身为亡国之君的李煜,在词中很少作帝王家语,倒是以近乎普通人的身份,诉说自已的不幸和哀苦。
这些词就具有了可与人们感情上相互沟通、唤起共鸣的因素。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如此,此词亦复如此。
即以“别时容易见时难”而言,便是人们在生活中通常会经历到是一种人生体验。
与其说它是帝王之伤别,无宁说它概括了离别中的人们的普遍遭遇。
李煜词大多是四五十字的小令,调短字少,然包孕极富,寄慨极深,没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是做不到的。
作品鉴赏二:
据蔡絛《西清诗话》谓本词是作者去世前不久所写:“南唐李后主归朝后,每怀江国,且念嫔妾散落,郁郁不自聊,尝作长短句云:‘帘外雨潺潺……’含思凄惋,未几下世。
”从本词低沉悲怆的基调中,透露出这个亡国之君绵绵不尽的故土之思,可以说这是一支宛转凄苦的哀歌。
上片用倒叙,先写梦醒再写梦中。
起首说五更梦回,薄薄的罗衾挡不住晨寒的侵袭。
帘外,是潺潺不断的春雨,是寂寞零落的残春;这种境地使他倍增凄苦之感。
“梦里”两句,回过来追忆梦中情事,睡梦里好像忘记自己身为俘虏,似乎还在故国华美的宫殿里,贪恋着片刻的欢娱,可是梦醒以后,“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浪淘沙》),却加倍地感到痛苦。
过片三句自为呼应。
为什么要说“独自莫凭栏”呢?这是因为“凭栏”而不见“无限江山”,又将引起“无限伤感”。
“别时容易见时难”,是当时常用的语言。
《颜氏家训·风操》有“别易会难”之句,曹丕《燕歌行》中也说“别日何易会日难”。
然而作者所说的“别”,并不仅仅指亲友之间,而主要是与故国“无限江山”分别;至于“见时难”,即指亡国以后,不可能见到故土的悲哀之感,这也就是他不敢凭栏的原因。
在另一首《虞美人》词中,他说:“凭栏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
新月似当年。
”眼前绿竹眉月,还一似当年,但故人、故土,不可复见,“凭栏”只能引起内心无限痛楚,这和“独自莫凭栏”意思相仿。
“流水”两句,叹息春归何处。
张泌《浣溪沙》有“天上人间何处去,旧欢新梦觉来时”之句,“天上人间”,是说相隔遥远,不知其处。
这是指春,也兼指人。
词人长叹水流花落,春去人逝,这不仅是本词的结束,亦暗示词人一生的即将结束。
李煜后期词反映了他亡国以后囚居生涯中的危苦心情,确实是“眼界始大,感慨遂深”。
且能以白描手法诉说内心的极度痛苦,具有撼动读者心灵的惊人艺术魅力。
如本词,即是以景起,由景到情,将梦境与现实、欢乐与愁恨交织抒叙;结尾深入一层,以自然界花落、水流、春归比喻自身面临的厄运。
语言生动,纯用白描,但却具有很大的感染力量。
作品鉴赏三:
这首《浪淘沙》是李煜降宋后被掳到汴京软禁时所作,表达了他对故国、家园和往日美好生活的无限追思,反映出词人从一国之君沦为阶下之囚的凄凉心境。
上阕两句采用了倒叙的手法,梦里暂时忘却了俘虏的身份,贪恋着片刻的欢愉。
但美梦易醒,帘外潺潺春雨、
阵阵春寒惊醒了美梦,使词人重又回到了真实人生的凄凉景况中来。
梦里梦外的巨大反差其实也是今昔两种生活的对比,是作为一国之君和阶下之囚的对比。
写梦中之“欢”,谁知梦中越欢,梦醒越苦;不着悲、愁等字眼,但悲苦之情可以想见。
李清照在《声声慢》中这样写“雨”:“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愁情毕现。
“帘外雨潺潺”,这雨似乎更是词人心间下起的泪雨;“春意阑珊”,春光无限好,可是已经衰残了,就象美好的“往事”一去难返;“罗衾不耐五更寒”,禁不住的寒意,不仅来自自然界,更来自凄凉孤冷的内心世界。
李煜《菩萨蛮》词有句:“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
”所写情事与此差同,但此处表达情感更显委婉含蓄。
“独自暮凭栏,无限江山”,“莫”一作“暮”。
“莫凭栏”是说不要凭栏,因为凭栏而望故国江山,会引起无限伤感,令人无以面对;“暮凭栏”意谓暮色苍茫中凭栏远眺,想起江山易主,无限往事,“暮”也暗指词人人生之暮。
两说都可通。
李商隐曾在《无题》诗中写下“相见时难别亦难”,表达了人们普遍的情感。
降宋后被掳到汴京,告别旧都金陵是多么难舍难离,《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中“最是仓皇辞庙日”一句表达的正是这种情感。
这里却说“别时容易”,可见“容易”是为了突出一别之后再见之难;“见时难”似也包含着好景难再,韶华已逝的感慨。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就象水自长流、花自飘
落,春天自要归去,人生的春天也已完结,一“去”字包含了多少留恋、惋惜、哀痛和沧桑。
昔日人上君的地位和今日阶下囚的遭遇就象一个天上、一个人间般遥不可及。
“天上人间”暗指今昔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际遇。
一说“天上人间”是个偏正短语,语出白居易《长恨歌》:“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意谓天上的人间,用在这里暗指自己来日无多,“天上人间”便是最后的归宿。
这首词表达惨痛欲绝的国破家亡的情感,真可谓“语语沉痛,字字泪珠,以歌当哭,千古哀音”。
词的格调悲壮,意境深远,突破了花间词派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