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浪淘沙》赏析

合集下载

李煜《浪淘沙 帘外雨潺潺》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李煜《浪淘沙 帘外雨潺潺》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阅读理解题目】:浪淘沙①(南唐)李煜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注释]①此词婉转曲折,词中的自然环境和身心感受,更多象征性,也更有典型性。

(1)下片首句“独自莫凭栏”的“莫”字,有“莫”和“暮”两种读法和意义。

根据诗意,说说你认为哪一个更好。

(2)“流水落花春去也”,与上片“”相呼应,同时也暗喻来日无多。

(3)作者善于把自己的生活感受,作高度的艺术概括。

身为亡国之君的李煜,在词中很少流露帝王之气,倒是常常以普通人的口吻作诗,所以容易唤起读者的共鸣。

这首诗中最有广泛影响的诗句是:。

【参考答案】:(1)作“莫凭栏”,是因凭栏而见故国江山,将引起无限伤感;作“暮凭栏”,是晚眺江山遥远,深感“别时容易见时难”。

两说都可以。

(2)春意阑珊(3)“别时容易见时难”或“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问题】1、说说“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它所传达出来的神韵。

答:A以声写静,传达出词人亡国后的孤寂之感。

B以雨滴声声写出词人内心愁绪纷扰。

C以春雨之寒,衬托人物内心的悲凉。

总结:白描手法,以粗细条的景物勾画,营造深沉的意境,传达出丰富的内心活动。

2、正常顺序应为“梦欢”“春寒”“梦醒”,而词中却为“春寒”“梦醒”“梦欢”,作用如何。

答:为了突出现实的孤寂凄凉,“梦欢”为反衬而已。

梦里梦外的巨大反差其实也是今昔两种生活的对比,是作为一国之君和阶下之囚的对比。

写梦中之“欢”,谁知梦中越欢,梦醒越苦;不着悲、愁等字眼,但悲苦之情可以想见。

3、“梦里不知身是客,一饷贪欢”的表达作用。

答:以梦的短,写现实之长;以梦的欢,写现实的悲;以梦中的主,写现实的客:表达了词人沦为亡国奴的孤寂凄凉。

(引导学生比较“客”的含义)虚实结合译文门帘外传来雨声潺潺,浓郁的春意又要凋残。

罗织的锦被受不住五更时的冷寒。

《浪淘沙令》(李煜)解析

《浪淘沙令》(李煜)解析
他嗣位的时候,南唐已奉宋正朔, 苟安于江南一隅。宋开宝七年(9 74年),宋太祖屡次遣人诏其北 上,均辞不去。同年十月,宋兵南 下攻金陵。明年十一月城破,后主 肉袒出降,被俘到汴京,封违命侯。 太宗即位,进封陇西郡公。太平兴 国三年(978)七夕是他四十二 岁生日,宋太宗恨他有“故国不堪 回首月明中”之词,命人在宴会上 下牵机药将他毒死。追封吴王,葬 于洛阳。最后一位国君,世称李后 主。
词 文 赏 析
译:窗外阴雨连绵,春意已消失殆尽。锦绣丝绸的被褥抵挡不住深 夜的冷寒。
②潺潺:形容雨声。 ③阑珊:衰残。一作“将阑”。 ④罗衾(音qīn):绸被子。 ⑤不耐:受不了。一作“不暖”。
白描手法:“雨潺潺”形容细雨滴落声。 一.以声写静,传达出词人亡国后的孤寂之感。 二.以雨滴声声写出词人内心愁绪纷扰。 三.以春雨之寒,衬托人物内心的悲凉。
全 词 完
“独自莫凭栏”中, “莫”有 两解:一解为“不”。另一解 为“莫”同“暮”,黄昏的意 思。用”暮“好,还是用”莫 “好?
• “莫”好: 词人正在凭阑,但“无限江山,别时 容易见时难”,就是见了又能怎样,失去的国家 不能再回来,逝去的美好生活不能再回来了,自 己的生命之春也不能再回来了,所以告诫自己还 是“独自莫凭阑”,表达了词人对亡国的深深悔 恨和对故国难回的深沉悲哀以及现实的无限凄凉 之情。 “莫”字更有力度,表达了深深的悔恨之情。
独自莫凭栏 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译:独自一人在暮色苍茫时依靠画栏,遥望辽阔无边的旧日江山。离别 它是容易的,再要见到它却很难。
⑨凭栏:靠着栏杆。⑩江山:指南唐河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别时”,指当初投降被俘,辞 别金陵,被押往汴京之时;“见时”,指现在囚禁汴京, 思念故国,欲再重见旧地之时。前者“容易”后者“难”, 在这一易一难的鲜明对照之中,蕴含着词人多少故国的情 思,夹杂着多少伤心和悔恨啊!

《浪淘沙一名卖花声》赏析

《浪淘沙一名卖花声》赏析

《浪淘沙一名卖花声》赏析
原文翻译:
帘外雨声潺潺,春意阑珊。

绸缎的被子耐不住五更的寒冷。

在梦中,我忘记了自己是俘虏,享受片刻的欢愉。

独自一人时,不要倚栏望远,看着那无限的江山,离别总是容易,再相见却很难。

像流水落花与春天一起逝去,如今我一人在天上人间。

赏析:
这首词描绘了李煜作为亡国之君深深的故土之思。

上片通过倒叙,先写梦醒再写梦中,表达了李煜在春雨绵绵、春意阑珊的夜晚,感受着五更的寒冷,被困在梦中的孤独和无奈。

下片则表达了李煜在高楼上独自倚栏远眺的寂寥,面对曾经的江山无限,他的心中充满了伤感,想到自己离别故土、成为俘虏的命运,更是感慨万分。

这首词的语言婉约、意境深远,将李煜的悲怆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通过雨声、春意、罗衾等意象的描绘,以及梦境与现实的交织,李煜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使得这首词成为了一首宛转凄苦的哀歌。

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境遇来看,这首词反映了李煜在南唐灭亡后,作为俘虏被软禁在北宋都城东京(今开封)的生活。

他失去了曾经的江山和权力,只能在梦中回忆过去的美好时光。

这首词也表达了李煜对故土的深深眷恋和无尽的思念,以及对自己命运的无奈和悲愤。

李煜《浪淘沙》赏析

李煜《浪淘沙》赏析

李煜《浪淘沙》唯美古诗词,浪淘沙,往事只堪哀《浪淘沙》五代·李煜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

秋风庭院藓侵阶。

一任珠帘闲不卷,终日谁来。

金锁已沉埋,壮气蒿莱。

晚凉天净月华开。

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

【白话】往事回想起来,只令人徒增哀叹;即便面对多么美好的景色,也终究难以排遣心中的愁苦。

秋风萧瑟,冷落的庭院中,爬满苔藓的台阶,触目可见。

门前的珠帘,任凭它慵懒地垂着,从不卷起,反正整天也不会有人来探望。

横江的铁锁链,已经深深地埋于江底;豪壮的气概,也早已付与荒郊野草。

傍晚的天气渐渐转凉,这时的天空是那样的明净,月光毫无遮拦地洒满秦淮河上。

【赏析】这是李煜被囚于汴京期间所写的一首小令,表达了亡国之君的孤寂生活和空怀故国的悲哀心情。

起句辟空而来,直抒胸臆,道出了往事不堪回首的悲哀心境。

“往事”,概言他昔日身为帝王的种种生活情景。

这些情景历历在目,郁积于心,成天回忆,欲罢不能。

结果呢,不仅无助于自慰,反倒越发增其悲哀。

“只堪”二字,刻画出徒想无益而又不能不想的矛盾心理和悔恨交集、触目伤怀的内在隐衷。

这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哀思愁绪,时时紧缠着他,即使面对着眼前景色,也难以排遣;不仅难以排遣,反倒更勾起他对“往事”的悲感!“景”与“事”相对而言,使得现实与往昔形成强烈的对比,暗示出囚徒困境与帝王之尊的悬殊,从而表明了无论忆昔还是面今总是难遣悲怀的根源。

两句总领全词,“哀”字即为词眼,为全词罩上一层悲哀凄凉的冷色。

“对景难排”之“景”是怎样的呢?只见“秋风庭院藓侵阶”。

“秋风”,点明时在万物萧索的季节,同时渲染了冷落的环境气氛。

“庭院”,实写所在之地,也正是作者囚居之处。

“藓侵阶”,是说那碧绿的苔藓已蔓延到门前的阶沿,那么,庭院之空寂荒凉可以想见。

词人于此以细腻的笔触、敏锐的观察、形象的画面,写出了与昔日帝王之居有天渊之别的悲凉景象,当然只能触景伤情,岂能略解愁怀呢!这时,词人的目光由侵阶的苔藓逐渐收回到门前静静垂挂的珠帘上,却毫无卷起珠帘的意思,因为身为囚徒,终日独居,有谁会来看望自己呢!“一任”,完全听任,表现出万般无奈、随它去了的莫名悲哀。

浪淘沙怀旧(李煜)阅读答案附赏析

浪淘沙怀旧(李煜)阅读答案附赏析

浪淘沙怀旧 (李煜)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 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译文门帘外传来雨声潺潺,浓郁的春意又要凋残。

罗织的锦被受不住五更时的冷寒。

只有迷梦中忘掉自身是羁旅之客,才能享受片时的欢娱。

独自一人在太阳下山时在高楼上倚靠栏杆遥望远方,因为想到旧时拥有的无限江山,心中便会泛起无限伤感。

离别它是容易的,再要见到它就很艰难。

像流失的江水凋落的红花跟春天一起回去也,今昔对比,一是天上一是人间。

(1)词的上片和下片分别写了什么?答:上片写春寒愁感.下片写家国恨情.(2) 天上人间一句流露了词人怎样的心境?答:流露了词人内心世界生与死的矛盾,是绝望者的希望.3. 对这首词的理解,不全恰当的一项是(C )A. 前三句,写词人被帘外潺潺的雨声惊醒,感到春天将衰残消逝,丝绸被子抵御不了五更时的春寒袭击。

B. 梦里两句是说,梦中以为自己还在做着皇帝,不知已经是亡国俘囚了。

一晌,片时片刻。

C. 无限江山即锦绣江山;别时句是说,离别时很容易(即丢失很快),再要见可就难了(即身不由己)。

D. 最后两句照应开头的春意阑珊,同时也表达逝者如斯、时不再来的慨叹。

4. 对这首词的分析,不全正确的一项是(C )A. 这首词,写的时间是暮春一个五更天的梦醒之后,写的地点是睡床上,写的事情是怀旧感今。

B. 这首词,以词人当时的囚徒生活和片刻欢乐的梦境对比,抒发了怀念故国的悲苦和绝望的心情。

C. 结尾写好的景物,好的时光一去不复返,用天上人间概括对比今昔生活,都是形象而很有余味的双关D. 这首词塑造了一个失去故国,一梦醒来无限辛酸的不幸者形象,语言精炼自然,音韵和谐流畅。

赏析这首词表达惨痛欲绝的国破家亡的情感,真可谓语语沉痛,字字泪珠,以歌当哭,千古哀音。

词的格调悲壮,意境深远,突破了花间词派的风格。

上阕两句采用了倒叙的手法,梦里暂时忘却了俘虏的身份,贪恋着片刻的欢愉。

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浪淘沙-帘外雨潺潺》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2。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饷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3。

别时容易见时难4。

流水落花春去也。

天上人间5。

【注释】1.《草堂诗馀》、《古今诗馀醉》等调下题作《怀旧》。

2.潺潺:本水流貌。

这里形容细雨声。

阑珊:一作“将阑”,凋落、衰残。

3.莫:又作暮(见玄览斋本《花间集》、《全唐诗·附词》)。

俞平伯先生认为“下片从‘凭栏’出生,略点晚景,‘无限江山’以上,转入沉思境界,作‘暮’字自好”(《唐宋词选释》)。

4.别时容易见时难:《颜氏家训·风操》:“别易会难。

”曹丕《燕歌行》:“别日何易会日难。

”5.天上人间:极言相隔遥远,难于相见。

张泌《浣溪沙》:“天上人间何处去,旧欢新梦觉来时。

”故有春归何处之意。

【译文】帘外雨声如泉声潺潺春意凋残。

薄薄的被子耐不住五更的严寒。

唉!梦里不知自己已是囚客,尚兀自贪恋那片刻之欢。

独自不要去登高倚栏,哪儿还有故国的万里江山?与故土相别容易,再见时真难。

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春天已是如此的遥远,永隔天上与人间。

【赏析】此词与《虞美人·春花秋月》均为后主绝笔之作,同写回首故国之哀、感慨人生之痛。

《虞美人》当写于明月当空的夜晚,由看到一轮秋月而悲从心来,诗思驰涌,《浪淘沙》则当吟诵于夜阑清晓。

词人自成为囚徒后,整日以泪洗面,更惧怕夜长无寐的孤独,“夜长人奈何!”此次词人却睡在梦里又一次回到了自己熟悉的故国,又回到了“春殿嫔娥鱼贯列”(《玉楼春》)的君王生活的氛围里,也许是在与小周后幽会,“一晌偎人颤”,“教君恣意怜”,却被帘外淅淅沥沥的雨声惊醒,千头万绪,各种酸楚的滋味齐上心头,于是,吟出此词。

上片从惊醒其梦的雨声写起,先之以衰飒悲凉之气,想到高墙外的世界,该已是春意凋残了吧!不知又吹落了几多春花,此亦“担荷人类罪恶之意”的泛爱;再写“罗衾不耐五更寒”,点明此际之时间,并以其“寒”反比墙外之季候,暗示其囚徒身份。

浪淘沙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3篇)

浪淘沙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3篇)

浪淘沙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3篇)1.浪淘沙原文翻译及赏析第1篇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翻译」门帘外传来雨声潺潺,浓郁的春意又要凋残。

罗织的锦被受不住五更时的冷寒。

只有迷梦中忘掉自身是羁旅之客,才能享受片时的欢娱。

独自一人在太阳下山时在高楼上倚靠栏杆遥望远方,因为想到旧时拥有的无限江山,心中便会泛起无限伤感。

离别它是容易的,再要见到它就很艰难。

像流失的江水凋落的红花跟春天一起回去也,今昔对比,一是天上一是人间。

「注释」①此词原为唐教坊曲,又名《浪淘沙令》、《卖花声》等。

唐人多用七言绝句入曲,南唐李煜始演为长短句。

双调,五十四字(宋人有稍作增减者),平韵,此调又由柳永、周邦彦演为长调《浪淘沙漫》,是别格。

②潺潺:形容雨声。

③阑珊:衰残。

一作“将阑”。

④罗衾(音qīn):绸被子。

⑤不耐:受不了。

一作“不暖”。

⑥身是客:指被拘汴京,形同囚徒。

⑦一晌(音shǎng):一会儿,片刻。

一作“饷”(音xiǎng)⑧贪欢:指贪恋梦境中的欢乐。

⑨凭栏:靠着栏杆。

⑩江山:指南唐河山。

「赏析」据《西清诗话》谓《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是南唐后主李煜去世前不久所写:“南唐李后主归朝后,每怀江国,且念嫔妾散落,郁郁不自聊,尝作长短句云‘帘外雨潺潺……’含思凄惋,未几下世。

”从此词低沉悲怆的基调中,透露出这个亡国之君绵绵不尽的故土之思,可以说这是一支宛转凄苦的哀歌。

上片用倒叙,先写梦醒再写梦中。

起首说五更梦回,薄薄的罗衾挡不住晨寒的侵袭。

帘外,是潺潺不断的春雨,是寂寞零落的残春;这种境地使他倍增凄苦之感。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两句,回过来追忆梦中情事,睡梦里好象忘记自己身为俘虏,似乎还在故国华美的宫殿里,贪恋着片刻的欢娱,可是梦醒以后,“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浪淘沙》),却加倍地感到痛苦。

过片三句自为呼应。

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译文注释及考点分析

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译文注释及考点分析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李煜(五代)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译文门帘外传来雨声潺潺,浓郁的春意又要凋残。

即使身盖罗织的锦被也受不住五更时的冷寒。

只有迷梦中忘掉自身是羁旅之客,才能享受片时的欢愉。

一个人不要倚着栏杆远眺,昔日的无限江山已不再是南唐河山;离开容易再见故土就难了。

过去像流失的江水凋落的红花跟春天一起回去,今昔对比,一是天上一是人间。

注释此词原为唐教坊曲,又名《浪淘沙令》、《卖花声》等。

唐人多用七言绝句入曲,南唐李煜始演为长短句。

双调,五十四字(宋人有稍作增减者),平韵,此调又由柳永、周邦彦演为长调《浪淘沙漫》,是别格。

潺潺:形容雨声。

阑珊:衰残。

一作“将阑”。

罗衾(音qīn):绸被子。

不耐:受不了。

一作“不暖”。

身是客:指被拘汴京,形同囚徒。

一晌(音shǎng):一会儿,片刻。

一作“饷”(音xiǎng)贪欢:指贪恋梦境中的欢乐。

凭栏:靠着栏杆。

江山:指南唐河山。

创作背景此词是作者去世前不久所写。

此词基调低沉悲怆,透露出李煜这个亡国之君绵绵不尽的故土之思,可以说这是一支宛转凄苦的哀歌。

赏析此词基调低沉悲怆,透露出李煜这个亡国之君绵绵不尽的故土之思,可以说这是一支宛转凄苦的哀歌。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暮春时分,五更梦回,薄薄的罗衾挡不住晨寒的侵袭。

帘外,是潺潺不断的雨,洒扫着寂寞零落的残春。

囚居之人,独自流年,已是无言的况味;落花时节,风雨飘零;这种境地使他倍增凄苦之感。

“梦里”两句,回过来追忆梦中情事,睡梦里好象忘记自己身为俘虏,似乎还在故国华美的宫殿里,贪恋着片刻的欢娱,可是梦醒以后,“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却加倍地感到痛苦。

过片三句自为呼应。

说“独自莫凭栏”,是因为“凭栏”而不见“无限江山”,又将引起“无限伤感”。

“别时容易见时难”,是当时常用的语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赏析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上阕两句采用了倒叙的手法。

词人在梦里暂时忘却了俘虏的身份,贪恋着片刻的欢愉。

但美梦易醒,帘外潺潺春雨、阵阵春寒惊醒了美梦,使他重又回到了真实人生的凄凉景况中来。

梦里梦外的巨大反差其实也是今昔两种生活的对比,是作为一国之君和阶下之囚的对比。

写梦中之“欢”,谁知梦中越欢,梦醒越苦;不着悲、愁等字眼,但悲苦之情可以想见。

李清照在《声声慢》中这样写“雨”:“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愁情毕现。

“帘外雨潺潺”,这雨似乎更是词人心间下起的泪雨;“春意阑珊”,春光无限好,可是已经衰残了,就像美好的“往事”一去难返;“罗衾不耐五更寒”,禁不住的寒意,不仅来自自然界,更来自凄凉孤冷的内心世界。

李煜《菩萨蛮》词有句:“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

所写的情境与此相似,但《菩萨蛮》写得直率,此词则婉转曲折。

下阕首句“独自莫凭栏”的“莫”字,有“莫”与“暮”两种读法。

作“莫凭栏”,是因凭栏而见故国江山,将引起无限伤感,作“暮凭栏”,是晚眺江山遥远,深感“别时容易见时难”。

李商隐曾在《无题》诗中写下“相见时难别亦难”,表达了人们普遍的情感。

降宋后被掳到汴京,告别旧都金陵,难舍难离,《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中“最是仓皇辞庙日”一句表达的正是这种情感。

这里却说“别时容易”,可见“容易”是为了突出一别之后再见之难;“见时难”似也包含着好景难再,韶华已逝的感慨。

“流水落花春去也”,与上片“春意阑珊”相呼应,同时也暗喻来日无多,不久于人世。

就象水自长流、花自飘落,春天自要归去,人生的春天也已完结,一“去”字包含了多少留恋、惋惜、哀痛和沧桑。

昔日人上君的地位和今日阶下囚的遭遇就象一个天上、一个人间般遥不可及。

“天上人间”暗指今昔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际遇。

这一句,语出白居易《长恨歌》:“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天上人间”,本是一个专属名词,并非天上与人间并列。

李煜用在这里,似指自己的最后归宿。

这首词表达惨痛欲绝的国破家亡的情感,可谓“语语沉痛,字字泪珠,以歌当哭,千古哀音”。

词的格调悲壮,意境深远。

应该说,李煜词的抒情特色,就是善于从生活实感出发,抒写自己人生经历中的真切感受,自然明净,含蓄深沉。

同时,他又善于把自己的生活感受,同高度的艺术概括力结合起来。

身为亡国之君的李煜,在词中很少作帝王家语,倒是以近乎普通人的身份,诉说自己的不幸和哀苦。

这些词就具有了可与人们感情上相互沟通、唤起共鸣的因素。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如此,此词亦如此。

即以“别时容易见时难”而言,便是人们在生活中通常会经历到的一种人生体验。

与其说它是帝王之伤别,不如说它概括了离别中的人们的普遍遭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