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转表演艺术的美学特征

合集下载

论二人转丑角艺术的表演形式及其特点

论二人转丑角艺术的表演形式及其特点

论二人转丑角艺术的表演形式及其特点二人转是东北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历程,目前已经成为东北文化的代名词。

在二人转中,丑角作为一个幽默滑稽的代表,给观众带来了无穷的欢乐。

就二人转中丑角艺术的表演形式及其特点,谈了几点看法。

【关键词】二人转丑角艺术表演形式特点在中国东北地区,二人转是老百姓深受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一旦一丑跳来跳去演绎着各种各样的故事,虽然在表演、着装以及妆容上,二人转中的丑角与戏剧中的丑角有着很多相似的地方,但是二人转中的丑角除了有幽默和滑稽的一面,对其他的角色也有着较强的驾驭能力,装虎像虎,装龙像龙。

在二人转中,丑角有着非常重要的艺术地位。

本文在此基础上,就二人转丑角艺术的表演形式及其特点展开论述。

一、二人转丑角艺术的表演形式(一)旦美丑浪,各不一样在二人转中,旦和丑的舞蹈特征有着较大的区别,旦角的舞蹈是旦角性格化,而丑角的舞蹈是丑角性格化。

前者舞蹈通常是优美、端庄、柔曼、轻软、秀丽、细腻、幅度小,而丑角的舞蹈则灵活多变、粗狂豪放、大扔大撂、大棱大角,多是一些大动作。

二人转中,一般旦角在前面扭,而丑角在后面跟着,看起来好像是一边学一边舞,主要是为了衬托前面的旦舞。

有的时候笨学,有的时候歪学,看起来可笑又滑稽,但是又乖又巧。

在二人转舞蹈中,既有情节舞,又有情绪舞,情节舞主要是指情节之中的舞蹈,而情绪舞则是剧情之外的舞蹈。

这两种舞蹈发挥的作用也是有所不同的,情节舞主要是为了表达人物的内心活动,以此塑造人物,推动剧情的发展。

而情绪舞是为了对气氛进行渲染,将丑角的艺术充分表现出来,让二人转更加的泼辣和火爆。

(二)俏词俏音,有滋有味在二人转当中,唱为首要的元素,对于唱功中的丑角艺术不能进行忽视。

艺人常说,丑角要唱的有骨头有肉,二人转中的丑角虽然又蹦又跳,但是如果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完全凭借着歪门邪道,他的艺术寿命也就不会太长。

将唱功中丑角艺术充分体现出来的主要是趣唱。

而丑角要想完成有效的趣唱,必须要有趣词。

二人转表演艺术新说

二人转表演艺术新说
特性 。


舞 台美术 的功能
代科 技 手段 营造 出具体 的环境 氛 围 ,而在 时
间 的表现 上则 可 以采用灯 光技 术 和现代 科技
1 过 人物 造 型和 景 物造 型 塑造 人 物形 . 通

手段 加 以表现 。 演 员是 动作 形象 的直 接体 现者 。舞 台动 3对 舞 台动作 空 间 的人 物 生活 环境 的提 .
造型手 段 。创造 出剧 中环 境 和角色 的外 部 形 象 ,渲 染舞 台气 氛 。舞 台美术设 计 兼有 时 间 艺术和 空 间艺术 的性 质 ,具有很 强 的技 术性
2营造 戏剧 动作 的空 间 、地 点和 时间 .
戏剧 动作 是在 具体 的时 间 、地 点 和空 间 中产 生 的 。无论 是 露 天 广场 还 是舞 台剧 场 ,
都要 经过 精心 组织 、加 工才能 适应 戏剧 演 出
的需 要 。现代 舞 台设 计 对于空 间 的组织 已不 局 限于演 员与 舞 台 、演 员与演 员之 间 ,同时 也对 演 员与观 众 的空 间关 系做 出种 种新 的处
理 。对 于地点 的处 理可 以采用 硬 景或利 用 现
和对物 质条 件 的依赖 性 。它在 艺术 创作 上属 二度创 造 .在演 出中它具 有多 方面 的功能 与
然而令 人略感 疑惑 的是 ,近年来有 不少
二人 转 的表 演 ,置 人物形 象塑造 于不顾 ,而 是演员个 人在舞 台上 “ 包 ” 全 。没 有 “ 化
同样 令人略感 遗憾与疑惑 的是 近年来
有不 少二 人转 ,淡化情 节 ,甚至 取 消情 节 ,
全无 了吸 引 人 的故 事 性 ,只 是东 拼西 凑 地

二人转表演的基本特点

二人转表演的基本特点

138舞台天地The stage of heaven and earth二人转表演的基本特点刘卫娟二人转,是关东大地土生土长的野草,土香土色的野花。

这一东北农民创造的民间艺术,作为艺术欣赏对象,是东北农民极其喜闻乐见的艺术宠儿;作为一种文化遗产,是东北民间文学、民间语言和民间艺术的宝库。

二人转不管表现现实生活还是历史生活,是北方生活还是南方生活,是乡村生活还是都市生活,都“东北化”“乡土化”“农民化”“通俗化”。

它以地道的东北乡音,抒发乡野情怀,张扬关东精神。

二人转“词儿是庄稼词儿”“事儿是庄稼事儿”“人儿是庄稼人儿”“味儿是庄稼味儿”。

二人转的形式和内容,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

单从形式上看,解放前的二人转是“一树三枝”,即单出头,二人转,拉场戏。

解放后,在“双百方针”指引下,二人转由“一树三枝”扩展为“一树八枝”,后生长出来的五枝是“二人戏”“坐唱”“群唱”“清唱”“群舞”。

八个分枝,以二人转为主干。

从演员的角度看,解放前的二人转,两个演员“一副架”,但绝大多数都是男演员。

一个男演员男扮女装,叫做“唱包头的”,演上装,即旦角。

另一个男演员叫“唱丑的”,演下装,即丑角。

解放后破除了封建礼教,妇女解放,男女平等,旦角不再需要男扮女装,而由女演员直接扮演。

这一变化为二人转表演带来新面貌新气象,使二人转更有美感,更具观赏性。

二人转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仅在艺术形式方面不断开枝散叶,百花齐放,而且在风格样式方面流派纷呈,蔚为大观。

二人转表演有两大流派,辽宁和吉林的二人转表演属于南派,黑龙江的二人转表演属于北派。

南派以舞见长,手绢功、扇子功出色,唱腔也较丰富,唱做俱佳,歌舞并茂。

北派以唱见长,讲究嘴上功夫,唱腔颇有韵味。

两派的特点,过去称之为“南浪北唱”。

但南北两派一直相互交流,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无论是南派还是北派,在表演上都具有以下两个基本特点。

一是化入化出,分包赶角。

二人转,顾名思义,就是两个人转来转去,转是载歌载舞。

论二人转小帽《小拜年》的艺术特征

论二人转小帽《小拜年》的艺术特征

2013.03学教育904、语义联想式词汇教学语义联想是指以一个单词为中心进行上下关系和含义的联想等,这一过程需要想象力的激发和创造力的突出等,具体就“book”一词而言有“书籍”和“预定”两层层含义,从“书籍”的角度出发可以进行封面“cover”、纸张“paper”和作者“author”等,而从“预定”的角度可以联想到酒店“ho-tel”、服务员“waiter”、机场“airport”等,所有的含义都是围绕着“book”展开,可实际又与其无太大的关联,这就是联想式记忆的独特性。

三、联想式词汇教学需要注意的事项首先虽然联想式词汇教学可以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但是在实际的应用中其自身还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的,具体包括如果学生本身的词汇积累量就差,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很难产生较好的效果。

此外由于词汇基础好的学生在进行联想式英语词汇记忆学习时表现的活跃性、参与性和认可度较高,就会影响到基础不好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类似于不愿进行积极思考和在被提问的过程中只想获得标准答案等。

其次在进行对比和归类联想的训练时,教师应该注意一次性给出词汇的数量不应超过学生可记忆的程度,如果一次性给出的词汇个数超过了学生能够掌握的程度极易造成词义的混淆和迷惑,长时间下去还会导致学习效果的下降,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反应,适当的进行词汇难度和数量的调整。

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的进行交流和解答,不仅有助于词汇教学的顺利开展,同时还会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使得学习氛围更加的轻松自然。

最后对于教师自身而言联想式词汇教学不仅需要较广的英语词汇积累,同时还应具备一定的幽默感、想象力和文学修养等,毕竟英语属于语言交流学科的学习,所以较高的知识修养是教好这门学科的基础。

此外在进行课程教学之前教师应该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其中包括多样化教学手段的选择和学生积极性的调动等,联想式词汇教学属于激发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教学方法,所以只有充分调动学习参与的兴趣,才能保证整个学习过程的流畅性和有效性。

浅谈“二人转”的艺术魅力

浅谈“二人转”的艺术魅力

浅谈“二人转”的艺术魅力作者:李黛岚来源:《电影评介》2008年第22期[摘要]“二人转”是东北土生土长的载歌载舞的民间艺术。

它的艺术魅力主要表现为:历史久远,兼收并蓄多种地方艺术形式;鲜明的本土特色和浓郁的东北人生活气息:音乐唱腔和演出曲目极为丰富;“二人转”的表演手段,简单明快,火爆热烈:内容积极向上,唱本语言通俗易懂;演出轻松幽默,老少皆宜。

正是这些艺术魅力的充分展现,才使二人转从俗至雅,由东北推向了全国。

[关键词]二人转东北艺术魅力本土艺术“二人转”即东北二人转,是东北土生土长的一门民间艺术形式。

为什么这门土气艺术能登上艺术的殿堂,被学者尊为“美学艺术”。

为什么这门民间艺术会由东北走向全国,深受人们的喜爱?为什么这门本土艺术会于2006年5月被国务院批准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都充分说明“二人转”有它无穷的艺术魅力,才有它无比的发展活力。

一、历史久远,兼收并蓄多种地方艺术形式。

打造厚实的文化艺术功底二人转俗称“蹦蹦”。

据记载,清道光二年(1822),吉林省怀德县八家子老爷庙(普济寺)的庙会上就曾演出过蹦蹦戏,距今已有270多年的历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二人转”的叫法才得以流行。

二人转是在原来的东北秧歌、东北民歌的基础上。

又吸收了莲花落、东北大鼓、太平鼓、霸王鞭、河北梆子、驴皮影以及民间笑话等多种艺术形式逐渐演变而成的民间艺术,这造就了它厚重的文化底蕴和扎实的艺术功底。

二、传承和展现鲜明的本土特色和浓郁的东北人生活气息二人转是东北土生土长的载歌载舞的民间艺术,它集中反映了东北民歌、民间舞蹈的精华。

例如:东北民间小调起源于田间,流传在世世代代人们的口头上。

人们在劳动之中,或在劳作之余,情不自禁地哼唱起来,表现出美好的愿望。

传递着思想感情,使自己的心灵得到慰藉,逐渐起到自娱和娱人的作用。

由于传唱久了。

便形成相对固定的曲调。

人们可根据需要随意唱出新词。

譬如至今流传的东北民间小调《月牙五更》,在民间歌唱中就有不同的内容。

浅谈二人转艺术的表演手段

浅谈二人转艺术的表演手段

浅谈二人转艺术的表演手段
二人转是中国北方地区一种传统的说唱艺术形式,它的表演手段主要包括语言表演和
肢体动作表演两个方面。

在语言表演方面,二人转注重使用北方方言,尤其是山东话和京味十足的北京话。


员通过语言表演来传递情感和塑造角色。

他们运用丰富多样的说唱技巧,包括押韵、反复、对白等,使表演更加生动有趣。

演员还会采用夸张、夸大和讽刺的手法,以幽默搞笑的方
式讲述故事,引发观众的笑声和欢乐。

二人转演员还会运用一些特殊的艺术手段,如变调、拖腔、变调、模仿等,来丰富表演形式,增加趣味性。

肢体动作表演是二人转另一个重要的表演手段。

演员通过身体语言展现角色形象,传
递情绪和信息。

他们会用手势、面部表情、眼神等方式来表达角色的喜怒哀乐,使观众更
深入地理解剧情和角色。

演员还会灵活运用身体动作,如行走、跳跃、扭动、手舞足蹈等,在舞台上展示肢体的美感和舞蹈的技巧。

通过这些动作的表现,演员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
的情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除了语言表演和肢体动作,二人转还会利用其他艺术手段来丰富表演内容,如音乐、
道具、服装等。

音乐是二人转的重要配乐,用来营造氛围和强调情绪。

道具可以增加舞台
效果,让演员更好地展示角色。

服装则可以突出角色的特点,帮助观众更好地辨认不同的
角色。

浅谈二人转艺术的表演手段

浅谈二人转艺术的表演手段

浅谈二人转艺术的表演手段二人转作为中国民间文化的一种形式,以其独特的表演方式、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背景深受人们喜爱。

其表演手段包括语言表演、动作表演、音乐伴奏等,下面将就这些方面进行简要阐述。

一、语言表演语言表演是二人转的核心,也是其独特之处,二人转演员通常会用口才、语言技巧来表现各种情感、状态和形象。

语言表演的要点在于声音、节奏与语言的规范、准确、传神。

演员要具备清晰、纯正、有感染力的口音,准确使用语言技巧,如比喻、夸张、调侃等,以达到良好的效果。

另外,二人转的语言表演还包含丰富的行话、方言和各种乡土文化背景的语言表达,使得其具有浓重的地方风味和文化底蕴。

二、动作表演动作表演是二人转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它可以是肢体表现,也可以是表情、神态、动作的协同配合。

演员在表演的过程中,应循序渐进地向观众展现情节发展的过程,适时地根据剧情发展来源于表情的内涵描绘身份、性格、状态等。

在动作表演中,演员应注意形体、面部表情、眼神、手势等细节的塑造,使得角色形象更加生动、形象。

三、音乐伴奏音乐伴奏是二人转表演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它涉及音色、音量、节奏、和声和演奏技巧等方面,音乐伴奏需要具有在独特的旋律中表现二人转文化内涵的能力。

在演出中,音乐应该与剧情融合,避免音乐的独立性,同时准确反映表演情境,为演员的表演提供有力的支持。

在二人转表演的过程中,需要演员多加注意细节的处理,尤其需要注意台风、角色表演、心理画面、语言语调等方面的细腻刻画。

注重刻画出良好的角色形象,使得演出更加具有观赏性和可感染性。

浅析二人转作品的艺术特征

浅析二人转作品的艺术特征

浅析二人转作品的艺术特征
二人转是中国北方地区流传的一种传统曲艺形式,以相声表演为主,并结合相声、快板、说白、歌唱等多种艺术形式,通过语言、肢体动作、表情等手段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二人转作品的艺术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幽默风趣:二人转作品以幽默风趣的表演风格为主,通过诙谐、滑稽的言辞和夸
张的肢体动作来制造笑点,引起观众的笑声。

演员常常运用夸张的表演手法和巧妙的语言
技巧来达到幽默效果。

2. 简练精炼:二人转作品以简练的表达方式为特点,由于表演时间有限,演员必须
尽可能地用简洁精炼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演员们讲究节奏感,并且娴熟地运用语言
技巧,使得段子更加生动有趣。

3. 情感饱满:二人转作品在幽默之外,也常常表达人情世故,讲述现实生活中的喜
怒哀乐,通过夸张、夸大等手法,使得情感更加饱满。

演员们通过声音、表情、肢体动作
等手段,将自己的情感真实地展现出来,引起观众的共鸣。

4. 反映社会问题:二人转作品常常借助夸张的表演手法,讽刺、批评社会现象和人
们的普遍困境,对社会进行反思。

演员们运用丰富的艺术手法,将问题进行点名批评,使
得观众在欢笑中认识社会现实,触动思考。

5. 通俗易懂:二人转作品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不仅使得观众容易理解,更能
让人从中获得快乐和哲理。

作品中的笑话和段子常常涉及生活琐事、夫妻矛盾、邻里关系
等普遍话题,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引起观众的共鸣。

二人转作品以幽默风趣、简练精炼、情感饱满、反映社会问题和通俗易懂为主要特征,通过这些特点使得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观赏性和娱乐性,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人转表演艺术的美学特征
研究探讨二人转表演艺术的美学特征,就可能把二人转表演艺术的理论研究从原有的艺术层面上升到更高级次的美学层面,即艺术哲学层面,因为美学曾被德国著名美学家黑格尔称作是“艺术哲学”。

哲学代表着人类理性的最高形式,艺术代表着人类感性的最高形式,他们一道构成了人类精神王国的两座高峰。

具体而言,二人转表演艺术的美学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民间性
著名二人转理论家田子馥在其所著的《二人转本体美学》一书中,将二人转称作“民间剧诗”,他指出:“东北二人转语言,是极丰富的民间艺术宝库,它扑朔迷离,五彩缤纷,用一般的方法,是不易得到全面阐释的。

”“‘民间诗’不一定都是农民亲手创造的,但确是‘民间作品’,包括民歌、民谣、短诗及二人转‘唱词’,包括‘诗体故事’,在民间保存下来传播开去,它是按东北农民的理想、意愿,抒发一种情怀,创造一种意境,充满着游戏、娱乐和谐趣氛围。

虽说不是严格意义的诗,却饱含着诗趣,必须当作诗去写,才能加剧诗的情味。

”(《二人转本体美学》第277页)
“民间剧诗”的核心是它的民间性,即王肖先生所说:“二人转的唱词,过去有的长达三百句,短的二三十句,一般都有二、三百句。

今天多半在一、二百句之间。

一、二百句唱词,要写景、写人、写故事,确实不易,要有技巧。

艺人要求好唱词,要有实惠嗑儿、骨头话、扎心段、喜兴词、活动篇和优美句。

这是艺人多年演唱的经验,从中可
以悟出一点道理。

”(《土野的美学》第39页)
二人转剧本的民间性,要求其表演艺术也要以民间性的美学特征与之相匹配。

因此,二人转表演艺术属于民间艺术范畴,即是“草根文化”、“平民艺术”,而不是“精英文化”、“高雅艺术”,是“下里巴人”而不是“阳春白雪”。

因此,又派生出二人转表演艺术的土野性、通俗性、浅显性等特点,皆以民间性为根,这一民间性特点,在赵本山、小沈阳等二人转表演艺术中,得到生动的展现。

二.地域性
二人转作为东北地区的艺术形式,充满地域性特点,它素以“东北人、东北事、东北风、东北味儿,东北情”的地域性美学特征著称于世。

众所周知,地域文化是民族化集合体中最基本的构成要素,鲁迅先生说过:“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

”(《鲁迅全集》第12卷第391页)
二人转整体的地域性美学特征,决定了其表演艺术也必须以地域性美学特征为神髓。

这种地域性,不仅体现在“东北性”上,而且体现在东北三省的不同地域性上。

所谓二人转的四大流派:“南靠浪,北靠唱,西讲板头,东要棒。

”即指以辽宁营口为代表的二人转以舞(浪)为重;北路以黑龙江北大荒为代表的以唱为主;辽宁黑山为中心的以板头瓷实为重;东路以吉林市为代表的以五彩棒为重。

这种地域性美学特征,至今仍在延续发展。

以“北派”二人转表演艺术为例,从徐生、吕鸿章(
“大彩霞”)、胡景歧(“胡二浪”)、蔡兴林(“粉蝴蝶”、“二人转的梅兰芳”),到改革开放以后的黄启山、张野、刘劲松、刘秩等等,都以鲜明的黑龙江“北派”二人转地域性美学特征取胜,即以粗犷豪放、火爆热烈为主要特点,这又与黑土文化的精神相一致。

三.创新性
任何艺术都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不断发展,不断繁荣。

二人转表演艺术以创新发展性的美学特征,赢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艺术辉煌。

仍以黑龙江二人转的表演艺术为例,张野在《傻子相亲》中,以精彩的“说口”、“唱腔”、“使相”,赢得了“天下第一傻”的美称;黄启山在《猪八戒拱地》中以精彩的边沿艺术,赢得了“天下第一猪”的美称;刘惠秩在《猪八戒怀胎》中,在发扬二人转表演艺术载歌载舞的同时,借鉴吸收了诸多姐妹艺术的表演手段,成功地塑造出活泼可爱的猪八戒的艺术形象,又都以表演艺术的创新为生命和灵魂。

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创新性是二人转边沿艺术美学特征的重中之重。

(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