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书法艺术的美学精神

合集下载

关于中国书法美学的思考

关于中国书法美学的思考

品味经典了解书法美学---关于书法美学的思考哈市道外少年之家李爽中国书法,是汉字书写的艺术,代表着视觉艺术的最高成就。

经典书法艺术,给世人多方位的思考与启迪。

世界上存在着数百个国家和民族,他们大都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但他们的文字书写没有成为一门艺术。

而独有中国的汉字在其衍变过程中逐渐丰富原始象形因素,由偏旁、抽象的点画组合形成汉字。

汉字的抽象绝非模仿式的空间,这就拉开了与绘画的距离。

错落的曲直交叉的线条,疏密相间进退有序的结构与章法使表面上作为实用文字形态而存在的中国汉字具有着先天的艺术性格。

古人传述仓颉造字时的情景说:“颉首四目,通于神明,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纹鸟迹之象,博采众美,合而为字。

”仓颉并不是真的有四只眼睛,而是说他象征着人类从猿进化到人,两手解放了,全身直立,因而双眼能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好像增加了两个眼睛,他能够全面地、综合地把握世界,因而能在脑筋里构造概念,又用文字来表示这些概念。

感受万事万物独立思考的“人”诞生了,文明诞生了,中国书法也诞生了。

首先,中国汉字的起源与发展为汉字成为书法艺术提供了基本条件书法艺术的载体是汉文字。

汉字的象形、刻划符号起源共同为中国美术、中国文字的起源,有着审美的需求。

汉字的产生和发展到成熟可分三个阶段:(一)、象形阶段,既纯图画期。

(1)、是描形,如:日、月、山、水、猪、牛、鱼、龙凤等。

殷墟甲骨上一字为猿猴形,神、形皆肖。

康有为书学巨著《广艺舟双楫》中提出了“书为形学”这一有价值的命题。

康有为认为中国汉字,音美,悦耳。

形美,悦目。

而汉字所重在形。

外国文字皆以声为主……唯字母略有形而。

故,相对文字来说“中国用目,外国贵耳”。

(2)、表意性,上古时代人能力相对有限采取简单的画形办法,同时也表达着某种意义,如画一只小船,会把小船的形象落实到“船”这个字的含义上,划船过河狩猎、采果。

这就通过某种固定的形象表达了某个人的某种意思。

(二)、组合象形阶段,有些文字没办法象形,于是用组合的办法来表现,它既象形又有丰富含义。

论书法独特的艺术审美

论书法独特的艺术审美

论书法独特的艺术审美摘要:书法是中国所独有的一门艺术,在历经数千年的发展之后书法也形成了其特有的审美特征,书法中所具有的笔画线条结构之美、章法严谨之意、意境深厚之道以及从书法中传达的和谐的生存模式都具有着重要的艺术审美价值。

关键词:书法;艺术;意境中图分类号:j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1-0037-01一、提笔有线条汉字以其特有的写法特征决定了线条是它最重要的构成部分,有了形态各异的线条,书法才能灵动而有生气。

汉字产生之初的象形文字是僵硬而稚拙的线条,以后则日渐灵活也追求线条组合后的结构美感。

最初使线条呈现出别具一格之美感的当属汉隶,以后汉字的线条则不断发展,也逐步形成书法线条所特有的审美特征。

汉字的线条有着世界其他书法中不具备的立体感。

书法是一种平面的艺术,中国的书法却在平面的纸张上创造出浑厚、坚实的立体感。

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在其《笔阵图》就论述过:“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奠重乎银钩。

”书法线条中的折转勾提都在乎立体化。

厚重的立体感跟书法线条的动态之感却不冲突,硬能“力透纸背”,轻能飘逸飞动。

此外优秀的书法中一笔一划都有着强烈的节奏感,假如一个字有四点,那么这四点肯定是大小不一、逐步推进的。

优美的线条经过合理地组合搭配形成具有结构美的汉字。

汉字的最大特色是呈方块形状,这也是汉字书法得以形成艺术的重要条件,汉字也在框架的规范之内灵活变化,长、圆、疏、密、瘦硬、灵动等各不相同。

二、运笔讲章法章法是字与字组合、行与行组合必须注重的一项,书法艺术的整体美感就是最先是通过章法呈现出来的,书法是“无声之音,无形之象”,创作者通过巧妙的布局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图画。

书法的组合有着多种巧妙的艺术方法,承接与呼应、留白与充实等等,格调高雅的一幅书法作品就呈现了。

首先谈谈承接。

清代周星莲曾有《临池管见》论述:“古人作书,于联络处见章法,于洒落处见章法。

”字间、行间的合理布局、恰当呼应、连贯承接,使得整篇疏密得体、黑白分明、自然灵动,相应的审美效果就夺人心神了。

浅论书法艺术中的章法之美

浅论书法艺术中的章法之美

浅论书法艺术中的章法之美一、章法在书法中的作用章法是一种结构性的安排方式,是规定书写步骤、停顿、形式变化以及整个作品布局的规范。

它具有以下几个作用:1、为字形的产生和展现提供条件。

章法是书法创作最基本的限制和规范,它是决定作品字形产生和呈现的结构,是书法创作基本的创作条件。

2、规范书写的流程。

章法将书写过程规范化,有助于书写者按部就班地完成整个作品,避免产生横斜歪歪的作品,保证字形的整洁规范。

3、增强作品的美学感染力。

章法合理的安排可以使整个作品在结构性上合理布局,提高书法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

4、表现书写者的个性。

章法与笔墨、气韵共同构成书法作品的呈现方式,不同书法作品的章法表现出的是书写者的特定个性和创作风格。

二、不同章法对书法作品的影响章法不仅仅是规范和布局,更是艺术表现方式,不同的章法对书法作品产生不同的影响。

1、正格章法。

正格章法是书法创作中最基本、最朴素的章法,它就是规定在一定的纸面范围内按一定的字数排列直行的字体组合。

正格章法的特点是结构合理、秩序井然,字形规范端正、整洁美观。

正格章法多用于封画、大字帖等正式场合。

2、静心章法。

静心章法是一种自然而欣赏性很强的章法,它注重自然、灵动、自由、简练,以形象的造访展现书写者精神的深度和境界。

静心章法变化多样,构图灵活,富有情趣、节奏感和空灵感,适用于注重自然、人文情感的时尚书法。

3、奇趣章法。

奇趣章法是书法创作中对章法最独特的一类,它主要突出风格、造型上的奇巧玄妙、意境深化的手法,创造一种具有独特格调以及自然韵律的情趣性的美。

奇趣章法的特点是变化多样、奇幻、有趣。

4、跳脱章法。

跳脱章法注重形之造访、气之留难,它的特点是不拘一格,随心所欲,有时是不想圆通的性格和约束,有时则是为了表达某种特殊的情感内涵而破坏、乱序排列,目的是达成精神和感情的净化,突出作品的表现力。

在书法创作中,良好的章法不仅是对字形形态的规范,更是对书写者思维导向、意境表达的体现。

中国书法不同时期的美学体现

中国书法不同时期的美学体现

中国书法不同时期的美学体现如下是有关中国书法不同时期的美学体现:一、先秦哲学思想与书契美学精神对于八卦的产生,《易传》中说:“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其实这两句话也概括人的创造文字的意识。

文字创造书写之道、之理也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中国汉字是象形文字,但是它不是按照客观物象把它们用线条勾绘出来的,更不是依葫芦画瓢的事,那是画。

就造型真实的要求来说,文字显然要比画简单多了,但也复杂的多。

画可以对照物象,没有直接描绘的物象,也可以虚构。

而文字却要把表述事物、思想、心意的语言表现出来。

即所谓:“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

神明之德——古人认为创造宇宙万物就在这对立统一之中,万物所具有的情,也因这统一而变化产生。

这种宇宙意识,化为文字的创造意识与审美追求,在创造文字、进行书写时就不自觉地渗透进去。

二、汉人尚气汉代是书法大盛的时代,是一个包容大气,海纳百川文化昌明的时期。

汉代书法的雄强朴茂之风与当时的社会风气有关。

汉代隶书蕴含着一种博大的气势,充溢而涌动着雄健的力量。

隶书是汉代普遍使用的书体。

汉代隶书又称分书或八分,笔法不但日臻纯熟,而且书体风格多样。

刘勰《文心雕龙·碑》说:“自后汉以来,碑碣云起。

”因此,东汉隶书进入了型体娴熟,流派纷呈的阶段,目前所留下的百余种汉碑中,表现出琳琅满目,辉煌竞秀的风貌。

在隶书成熟的同时,又出现了破体的隶变,发展而成为章草,行书,真书也已萌芽。

书法艺术的不断变化发展,为以后晋代流畅的行草及笔势飞动的狂草开辟了道路。

另外,金文、小篆因为实用面越来越小而渐趋衰微,但在两汉玺印、瓦当和嘉量上还使用,并使篆书别开生面。

康有为曾说:“秦汉瓦当文,皆廉劲方折,体亦稍扁,学者得其笔意,亦足成家。

”(《广艺舟双楫·说分》)给以较恰当的评价。

汉代书法的雄强朴茂之风与当时的社会风气有关。

汉代隶书蕴含着一种博大的气势,充溢而涌动着雄健的力量。

精美绝妙的汉隶至今仍然散发着无穷无尽的艺术魅力!汉代书法,除碑刻外,还有书写在木板(北方)和竹板(南方)上的汉简。

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

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

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作者:宗白华来源:《江苏教育·书法教育》2016年第03期唐孙过庭《书谱》里说:“羲之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则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拘志惨,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

”人愉快时,面呈笑容,哀痛时放出悲声,这种内心情感也能在中国书法里表现出来,像在诗歌音乐里那样。

别的民族写字还没有能达到这种境地的。

中国的书法何以会有这种特点?唐韩愈在他的《送高闲上人序》里说:“张旭善草书,不治他技,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发之。

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终其身而名后世。

”张旭的书法不但抒写自己的情感,也表现出自然界各种变动的形象。

但这些形象是通过他的情感所体会的,是“可喜可愕”的;他在表达自己的情感中同时反映出或暗示着自然界的各种形象。

或借着这些形象的概括来暗示着他自己对这些形象的情感。

这些形象在他的书法里不是事物的刻画,而是情景交融的“意境”,像中国画,更像音乐,像舞蹈,像优美的建筑。

这个生气勃勃的自然界的形象,它的本来的形体和生命,是由什么构成的呢?我们的常识告诉就知道:一个有生命的躯体是由骨、肉、筋、血构成的。

“骨”是生物体最基本的间架,由于骨,一个生物体才能站立起来和行动。

附在骨上的筋是一切动作的主持者,筋是我们运动感的源泉。

敷在骨筋外面的肉,包裹着它们而使一个生命体有了形象。

流贯在筋肉中的血液营养着、滋润着全部形体。

有了骨、筋、肉、血,一个生命体诞生了。

中国古代的书家要想使“字”也表现生命,成为反映生命的艺术,就须用他所具有的方法和工具在字里表现出一个生命体的骨、筋、肉、血的感觉来。

但在这里不是完全像绘画,直接模示客观形体,而是通过较抽象的点、线、笔画,使我们从情感和想象里体会到客体形象里的骨、筋、肉、血,就像音乐和建筑也能通过诉之于我们情感及身体直感的形象来启示人类的生活内容和意义。

论苏轼的书法美学

论苏轼的书法美学
士 。 州 眉 山 人 。 仁 宗 嘉 裙 二 年 苏轼 生长 在 号称 “ 年无 事 ” 北 宋 挥 洒 。 人 书法 理 论 中虽 然 有继 续 探讨 技 法 之姿 , 如 狮蹲 虎踞 。 其 晚年 屡遭 贬 谪 , 转 百 的 奔波 , 而视 野广 阔 , 超脱 , 书法个 性更 从 思想 其 但 而是 更多 强调 从 宏观 角 中 叶, 这 半个 多 世 纪 , 是 北 宋积 贫 积 弱 、 的 文字 , 已非 主 流 , 而 正 正 “ 以书 以书写 意 , 书法 作 品应 为 显著 , 如 王 文治 诗 云 :坡翁 奇 气本 超 伦 , 强调 逐 渐 衰 落 的时 期 , 是 以王 安 石 和司 马 光 为 也 度 出发 , 为乐 , 挥洒 纵横 欲绝 尘 。 存道 晚年 师北 海 , 平淡 更于 具 有鲜 明的个 性 , 求笔 墨 之 外 的意 蕴 和 趣 追 首 的新 旧两 党激 烈斗争 的 时代 。 神 宗初 年 安石 实 行打 击 豪强 地 主 的 王 新法 , 苏轼 却 主张 从 总 结历 史 经验 出发 的 改
在 文 媚, 中年 圆劲 , 年沉 着 。 其书 早年 代 表作 为 晚 ” 得 到 了空前提 高 。 这样 的 时代 背 景之 下, 人 的 审美 理 想 中渗 透 了儒 家的 传 统思 想 , 在 治 字 中年 所 书 , 华 个性 , 在政 治生 活上 饱经 忧患 和磨 难 。 使其 但 《 平贴 笔触 精 到 , 态 妩媚 。 文 艺 创 作 中 要 求 在 比较 通 俗 和 具 有 规 范 的 代 黄川 寒食 诗贴 是 , 轼 却是 中 国文 艺 史上 罕 见 的全 能 型 天 丽 工妙 , 表 作品 是著 名的《 苏 表 此 贴 系 元 丰 五 年 (0 2 , 轼 因 “ 台 18) 苏 乌 形 式里 , 现 出 富有 现 实 内容 和 社会 理 想 的 才之 ~ 。 学识 渊 博 , 文章 、 他 在 诗词 、 书法 、 绘 诗 案” 贬至 黄 州时所 写 诗两 首 , 沉郁 苍 内容 。 文 以载 道 , 以采风 ” 旧是 大部 分 文 遭 诗句 “ 诗 依 画等 领域 的 仓作 、 论研 究 方面 皆有较 高 的 0 理 然而 , 宋 内外 矛 盾积 聚 北 凉 又 不 失 旷达 。 用 笔 、 色也 随着 诗 句 语 人追 求 的美 学境 界 。 其 墨 建树 。 从他 的艺 术风 格来 看 , 何 艺术 形式 在 任 苏 轼在 政 治上 坚 持 己见 , 随波 逐 流 的 不 苏轼 手 中都 是 抒情 言志 , 表达 的工 具 。 自我 他 敢 于突破 传统 的 规矩 束缚 , 为己 用, 物 开创 一 种全 新 的风 格样 式 。 无论 是 他在 诗词 创 作 中 开创 的 豪放 派 词风 , 是在 绘 画领 域 中首创 还

论苏轼的书法美学思想

论苏轼的书法美学思想

论苏轼的书法美学思想论苏轼的书法美学思想一明代董其昌在他的《画禅室随笔》中谈书法的时代风格时说:“晋人书取韵,唐人书取法,宋人书取意。

”(1)成为后世评价不同时期书法风格的滥殇。

清人梁巘继其后在其《评书帖》中以“晋尚韵, 唐尚法, 宋尚意,元明尚态。

”(2)对以上各个历史时期的书法风貌和审美追求做了简洁明了的概括。

自此以后, 书法界大都认同并沿袭了这种说法。

对苏轼的评价也都基本沿用这样的态度。

近些年方兴未艾的书法理论、书法美学研究成果非常多,而对于苏轼的评价也大多没有脱出这个窠臼,包括一些比较权威的书法专辑、书法理论文章,也同样是基本沿用的这种说法。

但是,事实是否真的如此呢?如果我们真的认真看苏轼的书法轨迹,看苏轼的文艺思想,甚至我们看后人对宋代书法的评价,都会看出,对苏轼如果简单的评为“尚意”,是偏颇的,甚至是模糊的、机械的、不科学的。

纵观苏轼的一生,在各方面都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苏轼的文学成就、哲学思想、书法理论和书法实践,对当时及后世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苏轼书法美学思想中,包含了非常多的成分。

但是人们认为他是“尚意”的观点,则主要来自于他在论书诗《石苍舒醉墨堂》中所指出的:“吾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

”那么,什么是“意”,苏轼所说之“意”,是否是宋人和后人所认为的意?“意”,在中国传统艺术美学中是一个含义非常丰富的语词。

何谓“意”,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意,志也,从心,察言而知意也。

” 可见意最初为人之心志。

王羲之曾云:“须得书意,转深点画之间皆有意。

自有言所不尽得其妙者,事事皆然。

”(3)萧衍在《梁武帝评书》中评价钟繇说:“钟司徒书字有十二种,意外巧妙,绝伦多奇。

”(4)南朝钟嵘在《诗品》中说:“夫四言,文约意广,取效《风》、《骚》,便可多得。

每苦文繁而意少,故世罕习焉。

”(5)唐张怀瓘亦云:“然草与真有异,真则字终意即终,草则行尽势未尽。

……文则数言乃成其意,书则一字已见其心,可谓简易之道。

和谐——中国书法艺术审美的最高境界

和谐——中国书法艺术审美的最高境界

和谐——中国书法艺术审美的最高境界内容摘要:中国书法艺术是一个充满线条矛盾的有机统一的和谐世界。

书法线条组合关系的整体和谐,是人类和谐意识的必然反映,是民族哲学观念的艺术外化。

书法和谐美的追求,已积淀成难以变异的审美规范和书法形式感的表现模式。

和谐美是中国书法艺术的最高美感追求,和谐是中国书法艺术审美的最高境界。

关键词:和谐多样统一审美境界中国书法是线条的艺术,是一个充满线条矛盾的有机统一的和谐世界。

无论在单体组合(结构)和整体组合(章法)中,都存在着极为复杂的线条矛盾关系。

如直曲、方圆、刚柔、疾涩、长短、粗细、正欹、疏密、主次、向背、呼应、润燥、虚实等等。

虽然它们都属于对立范畴,但在书法形式美的总体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基本规律却是“多样的统一”。

书法中的所谓“多样”,即指整体(结构或章法)中所包含的各种线条形式上的区别和差异性。

“统一”,则是指各种线条在形式上的某些共同的特征及彼此间的某些关联、呼应和衬托关系。

“多样的统一”就是和谐。

早在两千多年前老子就说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道德经》42章)表达了万物统一及对立面统一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公元前二世纪古希腊数学家斐安也指出:“和谐是杂多的统一,是不协调因素的协调。

”(《西方美学论美和美感》第14页)在书法造型中,无论是有显著对立关系的线条所造成的统一(对比统一),或由不太明显变化的非对立关系的线条所造成的统一(调和统一),最终都是在变化中归于和谐,在变化中见出多样的美来。

因此,书法美在于变化,在于多种因素的和谐统一,这在中国书法史上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和谐正是由矛盾和对立造成的,失去了矛盾对立,也就失去了和谐,失去了书法之美。

强调书法的变化是在统一制约下的变化,而非孤立的变化或者是一味的变化。

而没有统一,即是不和谐。

统一而无变化就单调。

在书法作品的形式中,既要变化,又要和谐,似乎是很矛盾的。

而正是因为这种矛盾的因素才构成了书法艺术的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书法艺术的美学精神 一、书以尚道——书法的美学境界 1.图龙写瑞,龙的图腾文明;探赜索奥,道的景仰艺术,中华民族历来崇尚龙的图腾,迄今仍以龙作为民族象征。东方巨龙借代东方文明古国,龙的传人借代炎黄子孙。以龙象征腾飞,兴云播雨,上天入海;象征祥瑞,喜乐康泰,吉祥如意;象征民族进步和幸福;千百年来,这种龙的图腾,龙的象征,龙的精神,便与人们有着不解之缘,根深蒂固,代代相传。帝王天子谓真龙天子,臣民亦名龙子龙孙,观念中吉祥如龙,威猛如龙,腾达如龙,俊杰如龙„生活中雕龙绘龙饰龙,文化生活中,龙的成分一至于此。古代,上至帝王祭庙封禅礼神,下至平民的卜卦祈福祭祖,在极大程度上,文字不能说不是一种祭品,与神灵之祭书不可谓不虔诚,诚如“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论语·八佾》),充满了敬畏、感恩和祈愿。龙是美好理想的象征,龙是万能之神的象征。龙的图腾是东土子民对其神灵的原始膜拜。这种膜拜逐渐艺术化。艺术源于生活,“夫书肇于自然”(蔡邕《九势》),龙的传人便衍生龙形之书。于是,书法无论其实用功能还是审美功便有了其图腾的初衷。甲金篆籀草的形体线条颇多龙形的象形意味,便是佐证。又如:“一,龙书,太昊庖牺氏获景龙之瑞,始作龙书;四十五,„蛇书,鲁人唐终,当汉、魏之际,梦龙绕身,寤而作之”(唐韦续《五十六种书》)。“文也者,其道焕焉”。不过此时的道含有极大的客观唯心色彩,外化而为龙蛇身形之书。龙岂易得而见乎?以龙蛇身,易之以蛇可矣。故历代多以龙蛇之象论书:“蜿蜒轩翥,虬龙盘游„矫然突出,若龙腾于川„颓若黍稷之垂颖,蕴若龙蛇之芬yùn@①„腾蛇赴穴,头没尾垂„虫蛇虬@②,或往或还„凌鱼奋尾,骇龙反据,投空自窜,张设牙距„状如龙蛇之透水„似虬龙之蜿蜒„疾若惊蛇之失道„泽蛟之相绞„宛转而起蟠龙„龙跃天门„奔蛇走虺势入座„右军如龙,北海如象„字成每畏龙蛇走„不宜伤长,长则似死蛇挂树„行行若萦春蚓,字字若绾秋蛇„„”。随着历史的进程,人的自我意识的舒张,书法艺术进而人格化与道化,由对神的膜拜衍化为对宇宙自然社会人生及其真谛——“道”的景仰与追寻。经孔夫子修订的《易》经乃是先圣超人智慧的结晶,后世的人生宝鉴。“„《易》与天地准,故能弥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因贰以济民行„《易》之为书也,原始要终以为质也„故神无方而《易》无体。一阴一阳之谓道„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道有变动,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杂,故曰文;文不当故吉凶生焉„是故其辞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倾。其道甚大,百物不废,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此之谓《易》之道也”。自然力的强盛,宇宙的浩淼,万物之灵长的局限,地球人类文明不过宇宙的一个结,一个网点。人性的困惑,人与宇宙的相生相克,人于道便有着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愫,对道的求索便成为永恒,东方人以其独有的智慧和文明方式来感悟道,这便是书法艺术——一种龙的图腾艺术的延续与升华,一种关注人类自身的生命图腾,一种东方古老文化道的图腾艺术。这种艺术是痛苦的,充满了人性的困惑;更是幸福的,它象征着人性的不断超越。文字尽管经过隶变楷变的简化和书写传播过程中的各种书体的大融汇大通变与草变,象形意味和再现性从形式上减弱了,其本义却得以引伸发展,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依附于文字的书法艺术其表现性却又随之大大加强了——“字之与书,理亦归一。因文为用,相须而成。名言诸无,宰制群有,何幽不贯,何远不经?„是以大道行焉,后之能者,加之以玄妙,故有翰墨之道生焉”事实上,任何艺术作品的产生过程,都是表现(指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对审美理想的憧憬,对主观心灵的抒发,它是创作者精神生命在艺术中的审美呈现)与再现(指对以人为中心的客观社会生活的审美描绘,它是现实的审美特征在艺术中的创造性显现)的有机统一过程,单纯的对主体的表现或单纯的对客体的再现都是不存在的。“作为艺术,书法当然也体现着再现与表现的统一。其中,表现性是主导的方面”。书法艺术具有社会性,同其他艺术一样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它根植于社会生活,“夫书肇于自然”。这个“自然”乃是人化了的自然,文字、书法发端于这个人类所在的社会,当然也包括表现人与自然之关系及人内在的“精神美”。我们可以用“道”(《易》:天道、地道、人道合而为一谓之“易”道),这一古老的东方哲学概念来涵蕴上述内容,那么,书法艺术的本质即为——“书以载道”。那么,书法艺术是如何载道的呢?它以自身丰富的形象意境来涵情蕴道。“圣人作易,立象尽意。意,先天,书之本也;象,后天,书之用也”(清刘熙载《书概》)。书法为书者在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运用艺术语言(在一定程度上附丽于文字形体的线条)作原始载体,通过形象思维来塑造审美意象(及其与审美情感交织而成的“意境”)的一种艺术流程,藉以表现其个性化的审美情感(美感),同时以美感作为抽象的第二层次的载体,表现被他“艺化”了的“道”。传世的书法杰作中,其“艺”“情”“道”均体现了三者在极高层次上的完美契合。 2.道法自然 书法造化 书道归一原大道成书道。“书当造乎自然„立天定人,由人复天。”“观物以类情,观我以通德,是知书之前后莫非书也,而书之时可知矣”(清刘熙载《书概》)。书作者将平时独特的生活积界中提炼出的生活美寓之于书,构成作品的形、象、意。诸如大家笔下的基本笔划线条,其生动美妙形象如自然之物象:“一,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丶,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丿,陆断犀象;附图,百钧弩发;丨,万岁枯藤;乙,崩浪雷奔;附图,劲弩筋节”(卫夫人《笔阵图》)。“横则正,如孤舟之横江渚;竖则直,如春笋之抽寒谷”(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又如“铁画银钩”,“银钩虿尾”。有着上述质的规定性(特质)的线条其共通之处在于:强劲,充满张力;活跃,充满动感;壮美,强大的震摄力。这种有着质感与形象性且象征着力与势的线条便与人们的情感有着相应的对应性,与人们的审美情感有着一种默契。因而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大师们善于师法自然,问道自然。怀素感于“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坼壁之路”与“夏云多奇峰”;张旭悟于“孤蓬自振,惊沙坐飞”与“公孙大娘剑舞”;文与可感观“道上争蛇”;雷太简“听江水暴涨”„又如:折钗股、锥画沙、屋漏痕、壁坼与印印泥等笔法之妙无不来自于看似平淡无奇的自然现象。目击道存,诚如释家所谓“一沙一世界,一叶一春秋”。天文地文人文,象中有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书法大家从中悟出了大道与书道。上述独特的生活体验都与大师们的情感构成了同构、同律关系,创作中,自然形诸笔端,表现于具有不同书体其风格特征的规定性的书体,使之具有特定的象征意味,并与情感风格相对应——“又有六种用笔:结构圆备如篆法,飘扬洒落如章草,凶险可畏如八分,窈窕出入如飞白,耿介特立如鹤头,郁拨纵横如古隶。然心存委曲,每为一字,各为其形,斯造妙矣,书道毕矣”。(东晋·卫夫人《笔阵图》见1)因此形成奇妙的审美形象,交织成审美意境,带来美感。 3.书法的形式美中国书法艺术,在表现形式方面有着自身的艺术规律(书之法)——笔法:注重起笔、行笔与收笔、中锋与侧锋、藏与露、顺与逆、提与按、转与折、方与圆、轻与重、疾与涩等,忌“八病”(牛头、鼠尾、蜂腰、鹤膝、竹节、棱角、折木、柴担)。结构:讲究重心、共性与个性(因字立形)、长与短、大与小、小大与大小,高与低、正与奇、疏与密、断与连等。章法:气韵贯通与横向舒展、错落有致与整体和谐、知白与守黑等。不同书体,不同书家对上述因素的辩证表现各异。历代大家对上述书之法作了经典总结:笔法如蔡邕《九势》、卫夫人《笔阵图》、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欧阳询《八诀》与佚名《永字八法》等。结构法如智果《心成颂》、欧阳询《三十六法》、颜真卿《干禄字书》、李淳《大字结构八十四法》、黄自元《结构九十二法》等。章法如孙过庭的“违而不犯,和而不同”、郑板桥独特的“六分半书”与“乱石铺路”、包世臣的“大、小九宫”与前人所谓“笔软却使三寸毫如带弓刀”以表现出力势与神采、黑有与白无等因素。这些书之法与无法、法与理、法与意、法与道、黑有与白无等、黑象的静与道象的动、书道与大道,无不体现了阴阳对立统一之道,体现着载道和通道之境界及翰墨自身之道。作为书法表现语言的字形,具有上述“书之法”(质的规定性)的线条(字素),生动多变,它不同于宋体,美术体等书面印刷体的线条和构形的整齐划一与规范。书法线条是一种亦直亦曲的波状曲线——蛇行线。正如“蛇行线,灵活生动,同时朝着不同的方向旋绕,能使眼睛得到满足,引导眼睛追逐其无限的多样性„由于这种线条具有如此多的不同转折,可以说(尽管它是一条线),它包含着各种不同的内容。因此,如不借助于我们的想象,或者不借助于某一个形体,它的全部多样性是不能仅靠一条连绵不断的线在纸上表现出来的„这种类型的匀称的曲线„称为准确的蛇行线或富于吸引力的线条”。“在一定的自然形式中表现着广泛而概括的社会生活的意义,而不是为形式美而形式美,这便是形式美的实质”。结合书法的民族文化土壤,及其涵情蕴道并具书之法的线条与墨象的形式美,宋代文同观“道上争蛇而悟草书笔法之妙”,以及黄庭坚线条的顿挫涩行、挺拨纵横,当为了悟线条质的规律。历代注重以龙蛇之象论名品,此理一也。书道之妙,由此可窥一斑。 4.大道——书法美学的文化内核“概括地说,艺术作品的内容包含这两个方面:一是对现实生活在其本质的统一与现象的丰富相结合的形态上的把握与反映,二是这种反映既然要经过艺术家的选择、概括、加工和评价,所以作品必然蕴含着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和理想。而在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和理想中,又可能相应地反映和集中着一定时代,一定阶级的人的思想情感和审美理想”。那么,书法作品的情感内容其本质是什么呢?情中之“道”也。“载物”是情感的功用,“载道”是情感的大境界。“中国的文化,概括讲来,是对人与自然本质认识的文化。如道家对宇宙间万事万物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道的认识;儒家对人在生命行为过程中必须遵循的人伦之道的认识;佛禅对生命的意义、生命的境界的认识等等„中国的书法艺术,正是表现自然生命之道的一门艺术,无论创作或是欣赏,无不以人的生命形式作参照,并以在个性化的艺术语言里体现出生命境界为最高目标”。 《易》·道·儒·释——多元互补、大道相道、尚“道”的皈依。这些古老的东方哲学(释家于两汉之际传入,而后与诸家东土化),体现了东方文明古国的民族大智慧;体现了东方人类的宇宙观、人生观和思维方式,对大“道”的尊崇,对人性、生命的关爱是其共通之处。它们在历史上交相辉映,相互渗透互补,构成了我国传统民族思想文化大体系:它们扎根于东方古老大地,深入历史各阶层人士的肌肤神髓,浸淫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层面;影响和推动着社会历史文化进程。书法艺术这片沃土,深受古老东方哲学的滋润;书法正是东方智慧哺育成的东方艺术奇葩——“道之华”,“道”是书法艺术的乳汁。尚道体现着书法的艺术境界。诚如张怀guàn@③言“文章之为用,必假乎书;书之为征,期合于道。故能发挥文者,莫近乎书”(《书断序》)。书之笔墨征象及其蕴含的法、理、情、意通于道,故能发挥文章更近于道。晋韵、唐法、宋意、明恣与清态均为历代大家从不同方位达于书道与大道的各层面,不同时代的不同人对道的认知参悟各异,人性因而千姿百态,书作因而异彩纷呈。 二、言情载道——书法的审美功能 1.言情载道的自由性审美情感(美感)是以审美态度(暂时摆脱实用功利目的,观照客观事物的形态)对客观事物的感性形态进行观照所产生的体验。美感由于融合了真和善的内容,它也就不再只是对形式的审美感受,而是透入真、善的内容和审美观照。理智情感、道德情感统一于审美情感。当人们的审美态度和客观事物互相感应,“神与物游”,在书法作品的感性形式中体味到人的生命自由相联系的某种境界时,就会获得审美的情感体验。“沉着痛快”,“从心所欲不逾矩”便是书法家“天人合一”的高度默契。书法就主体而论,感物而情动,形之于书,言情载道。“写字者,写志也”(清·刘熙载《书概》);就客体而言,“书必贵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便不为成书也”(宋·苏轼《论书》)。就主客体关系而言,“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是则理性情者,书之首务也”(清·刘熙载《书概》),书作中的神采、气韵、筋骨、肌肉、血脉,便是书作者人格力量在书作中的相应外化。“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必使心忘于手,手忘于书,心手达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