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书法中所表现的美学思想

论中国书法中所表现的美学思想
论中国书法中所表现的美学思想

论中国书法中所表现的美学思想

摘要中国书法是东方艺术中的一株奇葩,是纯粹的中国本土艺术,她具有一种永恒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正在一步步走向世界,散发着独特的馨香和活力!本文旨在探索中国书法纯真之美,,挖掘中国书法所表现的美学思想。

关键词汉字线条结构章法

中国书法,是中国人所特有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观念的体现,它在国际上特别受到重视,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像中国一样把自己国家的文字发展成一门艺术,并且艺术发展境界之高。中国周围国家像日本、朝鲜,日本虽有“书道’,但都有对中国书法的借鉴。中国书法不像其它民族汉字,停留在符号阶段,而是走上了艺术美的道路。

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书法就是从写字升华而来的,没有写字就没有书法艺术,然而两者有明显的区别:写字是人们记录和沟通思想的工具,是为了实用,是一种工具;书法是人们在长久的实践过程中,发现字里有某些没的因素,即有某些为人们所感悟的美的东西,是在于对美的追求,是一门艺术。

一、汉字表意之美

中国字,是象形的,有象形的基础,就有了艺术性。汉字的功能是在于记录人们思想和交流的工具,我们的祖先在创造文字之初,用线条组成一些不同的符号,以表示大家都认识的事物,

远古时期,人们崇尚“神灵“,心里总希望能得到好得生活,于

费边主义中的社会福利思想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收稿日期:2012-11-10 作者简介:郭心悦(1988-),女,河北唐山人,硕士研究生,从事社会政策研究。费边主义中的社会福利思想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郭心悦 (黑龙江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哈尔滨063000) 一、费边主义的历史沿革费边主义是近现代社会主义流派之一,费边社产生于19世纪末的英国,最初是为了讨论美国学者托马斯·戴维逊的一些观点而建立的一个社会主义团体,随后,在戴维逊返回美国后费边社便分裂成两个组织,一个称作新生活联谊社,仅存在几年便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另一个比较注重实际的、战斗的和政治的组织则发展成为后来的费边社。Fabian一词源于公元前203年古罗马的一位将军的名字,他在战斗中计划周密、打击敌人、取得胜利,所以费边社的建立者们希望效仿费边将军,等待时机,伺机而发,有效实行社会改革。费边社的发起人包括专业人员和高级职员阶级中的一批有教养的人士,如高级文官、证券经纪人、新闻记者和一般的资产阶级,其中的代表人物有萧伯纳、悉尼·韦伯、悉尼·奥利维尔和格雷厄姆·华莱士。这些发起人也决定了他们建立费边社的最终目的,即“是要尽可能根据最高的道德标准争取重建社会”。他们通过出版刊物、发表演说等来宣传自己的主张,还有就是通过对一些在社会上有影响和决策权的领导人物宣传自己的主张以实现费边社的社会主义纲领。在英国1892年的普选中,反对派自由党的领导人针对爱尔兰自治问题就证明了费边社的主张的正确性。二、费边主义中的社会福利思想从1887年通过的费边社纲领中可以看出,费边社成员除了十分关注政治问题,也格外重视民生问题,希望把对人本身的关注当作一种社会福祉广泛推广开来,惠及全民,他们是福利国家论的早期倡导者。根据费边社的各种会议文件和其成员所发表的文章和所作的公开演讲,将费边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核心进行归纳,即由国家承担社会福利责任,由社会为消除贫困、维护和提供人民的福利水平支付资金,由专业人员和专门的政府委员会应对各种使人遭受痛苦并寻求帮助的麻烦。 (一)费边主义的基本社会福利思想 费边社成立目的之一,在于对社会进行重新改造,具体方法如下。 经济上,费边主义主张生产资料共同所有,剩余价值归社会所有。将土地和资本从阶级和个人的占有中解放出来,实现公共所有,人民公平地共享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获得的利益,以谋取公众福利,使人们得到最大的幸福。值得一提的是,费边主义主张实行地方公有化,只将一些重 要经济部门收归国有,其他则由地方代为管理,并实现分配公平,机会均等。另外,在私有制仍然存在的情况下,萧伯纳提出,由土地和资本产生的“租金”应该用来补充劳动报酬,或者由社会直接接管用于公共福利事业。 政治上,费边主义认为,国家是为整个社会工作的,国家是全民的代表。费边主义主张通过公众舆论、民主选举实现社会主义,同时,他们还主张通过对地方和企业实行“民主管理”,即由民主选举出来的社团代表进行管理。分配原则上,费边主义最早主张实现国民生活的最低标准,这体现在工资、劳动时间、健康、安全、住房、公共事 业等各个方面都要有一个标准。一旦生产资料归社会所有,社会上的每个人就可以达到“文明生活的最低标准”。并且,随着公共财富的不断累积,还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改变不同阶级和个人之间收入悬殊的重要问题。 在实现社会主义的道路选择上,费边主义反对通过社会革命的方式对资本主义进行改造,他们受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论影响,认为社会进化在总体上是前摘要:费边主义是近现代社会流派之一,以萧伯纳、悉尼·韦伯等人为代表的费边主义者致力于研究各种政 治和社会问题,出版书籍,进行公开演讲,力图实现社会改革。其中,费边主义者关于对社会福利政策的主张,如实行地方公有制、提倡八小时工作制等,对日后英国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有着深远影响。而费边主 义者的一些基本社会福利思想更是对中国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保障制度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费边主义;福利思想;启示 中图分类号:C91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6-0075-02 S h e H u i Y a n J i u ☆社会研究☆ 75

中国传统生态观和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生态观 吴萍 (扬州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 学号M13221) 摘要: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的危机已成为中国所面临的的一个挑战。其实,我国古代思想家们就已经提出了许多宝贵的生态观念,本文主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探讨了中国传统生态观,分析“天人合一”等思想给后人带来的如何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有益启示。 关键词:生态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生态观;生态文明建设 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是,改革开放30年来采取的粗放型发展方式所带来的负担也已经越来越沉重。无疑,“雾霾”成为2013年的关键词之一,它将成为我国面临的又一大生态环境问题。如果这样的状况一再恶化,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估计将难以继续。因此,我们必须加快解决生态问题的步伐,才能真正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目标。中国传统的生态观可以为我们如今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一些借鉴。 一.客观规律与生态问题 马克思提出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改变,人类只能遵循和利用规律。 人类在自然世界中的实践活动是以客观世界为对象的。这就要求人们的实践活动必需要遵守客观世界的规律,只有抛弃了以人类为中心的理念,才能真正做到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改革开放以来,为了让经济在短期内有较快的进步,我们错误估量了人工的力量以及自然的承载能力,在违背自然规律的前提下肆意妄为地开发与利用自然。虽然,不可否认我们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但是随之而来的自然环境的恶化,深深震撼着每个中国人的心灵。自然灾害连年不断;温室效应的主要祸首二氧化碳,我国就是世界第二大排放国,而目前二氧花硫的排放已是世界第一;土地沙漠化,世界上沙漠正以每年600万公顷的速度

社会福利思想重点

社会福利思想重点 1、社会福利定义:它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要求与结果,是现代社会中政府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立法途径规定国家、企业和个人之间的权利与责任关系,筹集和发放社会福利基金,从而对国民因各种社会原因或特殊个人原因所导致的无收入或收入中断情况提供生活保障。 2.不同阶段西方社会福利思想流派的多样性 19c中期西方自由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存在主流社会福利思想流派的自由主义社会福利思想,也存在空想社会主义社会福利思想,同时出现全新的马克思主义社会福利思想。 19c末-20c初的垄断资本主义发展阶段,主流社会福利思想思想是激进自由主义与新历史学派的社会福利思想,也存在社会民主主义社会福利思想、集体主义社会福利思想。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资本主义大萧条时期,主流思想是凯恩斯主义和瑞典学派社会福利思想,也存在奥地利学派、社会民主主义社会福利思想。 20c中期资本主义稳定发展时期,主流思想是社会民主主义社会福利思想,也存在凯恩斯主义社会福利思想,同时新自由主义社会福利思想开始兴起。 20c70年代的资本主义改革时期,主流思想是新自由主义社会福利思想,同时存在社会民主主义和第三条道路社会福利思想。 20c90年代中期以后,西方资本主义改革进入一个新的选择时期,主流思想是“第三条道路”社会福利思想,同时存在新自由主义、社会民主主义社会福利思想。 3、西方社会福利理念的发展变化:其变化经历三阶段 第一阶段15、16c—19c中期:西方社会福利理念的基本特点是自助理念(社会问题的解决是个人的责任而不是社会的责任,社会福利应依靠个人自助) 第二阶段19c末—20c70年代:西方社会福利理念的基本特点是国家福利理念(社会问题的解决主要应该是社会或国家的责任,社会福利应该依靠国家保障) 第三阶段20c70年代以后:西方社会福利理念的基本特点是自助、互助与国家保障相结合的社会福利理念(社会问题的解决是政府、社会和个人的责任。国家、社会与个人共同责任理念正成为主导当代西方社会福利制度和政策的基本理念) 4、亚里士多德的中产阶级与社会冲突: 其认为中产阶级对于一种思想政体的建立极其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但中产阶级具有重要地位的社会只是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现实社会中很难达到这样的一种社会状态,他同时指出中间性质的混合形式政体很难成立,或者至多在少数城邦中偶尔成立。 其认为平等对于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影响,社会冲突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社会不平等,(这种社会不公平不公道主要变现在对财富、名位及荣誉的不合理分配)正义包括事物和应该接受事物的人两个因素。(平等+自由+社会合作=公正)防止社会冲突的十大措施: 5、中国古代早期社会福利思想的特点: (1)中国古代早期社会福利思想具有系统性和全面性;(2)具有世俗性与政治性;(3)表现出预防与救助并重的特点;(4)具有明显的伦理性。 6、宗教改革对西方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 宗教改革是近代西方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它将人民从传统宗教的繁文缛节中解放出来,树立一种仅凭个人的内心信仰及勤奋与笃诚即可得到上帝认同的朴素简单的宗教观,他将宗教从传统的核心与支配地位转变为附属于世俗生活的地位,它阐明了在以人为核心的世俗社会中宗教的低位及其功能,从而进一步确立了人文主义的核心地位。宗教改革的目的是要建立一种是宗教世俗化的社会。它促进了西方社会的世俗化,也有利于西方社会福利思想的出现。

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阅读理解及答案

《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阅读理解及 答案 人愉快时面呈笑容,哀痛时放出悲声,这种内心情感也能在中国书法里表现出来,别的民族写字还没有能达到这种境地的。唐代韩愈说张旭善草书,“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张旭的书法不但抒写自己的情感,也表现出自然界各种变动的形象,但这些形象是通过他的情感所体会的,因而能形成情景交融的意境。 汉字的起始是象形的,书法家可以用字的结构来表达物象的结构和生气勃勃的动作,使写的字成为一种表现生命的艺术。元代赵子昂写“子”字时,先习画鸟飞之形,从中吸取对生命形象的构思,使“子”字有着鸟飞形象的暗示,成为一个表现生命的单位。书法家要想使字表现生命,就要用他所具有的方法和工具在字里表现出生命体的骨、筋、肉、血的感觉来。许慎说:“书者,如也。”书的任务是如,写出来的字要“如”我们心中对于物象的把握和理解。但这里并不是完全像绘画那样直接模示客观形体,而是通过较抽象的点、线、笔画来表现的。 中国人写的字,能够成为艺术品,使用毛笔是另一个重要原因。毛笔铺毫抽锋,极富弹性,所以巨细收纵,变化无穷,这是欧洲人用管笔、钢笔、铅笔及油画笔所不能比的。

正是这个特殊的工具使中国人的书法有可能成为一种世界独特的艺术。中国书法用笔有中锋、侧锋,方笔、圆笔,轻重、疾徐等各种区别,皆是运用单纯的点画而成其变化,来表现丰富的内心情感和世界诸形相;就像音乐运用少数的乐音,依据和声、节奏与旋律的规律,构成千万乐曲一样。唐朝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里说张芝学习草书之法,“一笔而成,气脉通连,隔行不断”。石涛《画语录》也说,“人能以一画具体而微,意明笔透”,“一画之法立而万物著矣”。但这里所说的一笔、一画,并不真是一条不断的线纹,而是如郭若虚所言,“自始及终,连绵相属,气脉不断”。中国书画家正是运用这一笔的点画,构成万千的艺术形象,创造中国特有的书画艺术。 中国书法从一笔入手,但一笔不能摄万象,须要变动而成八法,才能尽笔画的“势”,以反映物象里的“势”。这“永字八法”由“永”字的笔画而来,为侧(点)、勒(横)、努(直竖)、超(钩)、策(提)、掠(长撇)、啄(短撇)、磔(捺)。这些笔画,悬腕中锋,运全身之力以赴之,笔迹落纸,反映着生命的运动,显示着力量。点,不称点而称为侧,是说它的“势”,左顾右瞰,欹侧不平。卫夫人说“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一点之力真是石破天惊。横画称为“勒”,是说它的势,牵缰勒马,跃然纸上。书法的“美”就是势、是力、是虎虎有生气的节奏,它倾向于壮美。

浅谈书法中的美学

浅谈书法中的美学 美是一种感觉,在书法史上,不同的书体、书法观、书法美学存在于各朝各代。“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由此不难看出,不同时期产生了不同的书法思想、书法意识以及不同的书法作品。那么对于学书者而言,我们自然会从书法的角度,对美形成独特的认识。 标签:书法;艺术表现;美学 书法是汉字的艺术表现形式,汉字是构成书法的物质载体。随着时代的更替,书法艺术不断成长,经历着时间的淘洗冲刷,书法艺术之所以能立于世界艺术之林,是因为书法艺术最具有民族代表性,是中华民族独一无二的艺术形式,被认为是世界上并不多见的高水平的艺术。既然书法被认定为是艺术,艺术都有独特的美,而其艺术性表现的作用和意义正是在于艺术的组织构造和外在形式的结合,所以符合艺术概念的最终作品所要达到的高度和深度,往往取决于艺术内容与艺术形式是否能互相融合而成为统一整体。由此,黑格尔得出结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1.整齐一律的法则 整齐一律的法则是最基础最单纯的形式美法则。例如,我们看小篆的用笔整齐光洁,粗细一致;又如我们看唐楷,其章法行列皆是匀称的、整齐划一的。 2.对称均衡的法则 对称均衡的法则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和很多艺术品、建筑中。对称具有安静性和稳定性,如汉字中的“昌” “常”“平”等字形。这种对称平衡的法则依然存在整齐一致的法则,只是由一个个体变成了空间上相对的两个个体,例如,小篆中“天”“不”“草字头”“宝盖头”等,都蕴藏着对称均衡的法则。 3.调和与对比的法则 调和与对比法则体现了要素间斗争与统一的特点。调和更多是求同存异,是相对的;对比则是求异,是绝对的。例如,楷书中为了某个笔画不会对其他笔画和整体造成冲突,长短欹正都需要书写者在书写的时候注意避让,这就是调和。在行书草书中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长短、大小、疏密、欹正、墨色等要素,这也是对比。 4.比例的法则 比例通常指物体之间形的大小、宽窄、高低的关系,这种比例在书法中常常出现在结构和章法中,即部分和部分、部分与整体、整体与整体的关系。我们接触到的黄金切割点,就是在科学基础上发现的美的比例。例如,我们临习《张猛

书法艺术最集中地体现了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

书法艺术最集中地体现了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因而书法欣赏的过程也就是具体把握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特点的过程。这段岁月里,共进书法社结合自身特点,进行了一系类的活动以用来进行对书法这一中华国粹的传扬。 活动八书法比赛 首先进行活动开场舞表演并且进行现场书法展示。然后评委及观众现场进行投票评比,最后进行优秀作品展览,宣布比赛结果并为获奖者颁发奖品。 活动时间2011 年4月15日 参加人数70人 活动九招新活动 在招新现场,我社张贴了醒目的宣传标语,以宣传单、展板、海报、图片等多种形式宣传我社的特色,并现场仔细讲解,尤其是我们的毛笔字海报,及社员平时书法作品。吸引了大批新生入社。 活动时间2011年10月17日、18日 参加人数25人 活动十开课典礼 首先进行字画展示,同时在优美的音乐声中主持人开场白。然后孙老师讲授书法基本常识并与同学们互动。最后在优雅的朗诵中的结束。 活动时间2011年10月15日 参加人数90人 活动十一书法课 老师进行书法教学活动,同学进行书法练笔,老师指导同学学习书法笔画 让同学们课下练习,定时定量完成作业。 活动时间2011年每周六下午14:00-15:30 参加人数80人 活动十二五社联谊晚会 中文系五个社团汇聚一堂,各展特色,在欢乐中融合,让各位社员感受中文系社团风采。 活动时间2011年11月14日 参加人数240人 活动十三书法张贴展示活动 为响应学校文明礼仪活动在高山流水音乐中赵燧爷爷带领大家在图书馆前进行地书书写展示;随后是刚劲的双节棍表演;温暖甜美的“相亲相爱”歌唱;劲爆唯美的爵士舞表演;;最终随着副社黄雨晴书写本次活动主题主持人宣布了墨蕴文明字画张贴活动正式开始。随后同学们在一二号教学楼的各个大教室中张贴书法作品文明标语。 活动时间2011年11月20日 参加人数80人 在当今世界上,汉语是世界上活着的最古老的语言,而用文字形成书法艺术的又只有汉字。这是我们应该引以骄傲和自豪的事。书法艺术是中国的国粹。我们应该了解它、学习它、运用它、弘扬它——这是我们的责任。举行书法比赛对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陶冶情操都是大有裨益的。相信每一位参赛者在这次比赛中都有所收获。也相信今后黑河学院计算机系这样的比赛能越办越好,让同学们从中既能感受到中国书法艺术的魅力,又能被激发起强烈的学习热情,让这一国粹能绵延不断传承下去。

书法美学论文

书法美学论文 书法应该可以算的上是中国的国粹之一,但中国书法的本质是什么呢?中国书法史一种线条艺术,本质上是一种表现艺术。抽象和表现是中国书法的两个不同侧面。从形式或结构的角度而言,中国书法史抽象的,而从内容或意蕴的角度而言,中国书法又是表现的。它的抽象是表现或表现性德抽象,而它的表现则是抽象或抽象性德表现,因此,它既不是“纯形式”,也不是在现性德绘画或装饰性德图案。 中国书法虽起源于象形文字,但“象形”并不是书法的目的。就是与自然事物的形态相异或从自然事物的形态中分离,提炼,抽象出来的形象。中国书法的创造虽说必须以自然万象为参照,但描绘自然万象的种种变态却并不是书法的人物,书法的线条是一种脱离了形体,光影和色彩的,不代表或象征任何具体物象的线条,是一种富有弹性,力度,节奏和动感,抽象的线条,书法的结构是一种脱离了具体物象及北京的,抽象的线条关系为结构和机理的,抽象的形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书法之所以能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恰恰就在于它的这种抽象的特点。但是单纯的抽象,“纯粹的视觉性”并不是中国书法所致力的目标,中国书法的创作,不仅要求极力发挥笔墨的性能,而且要求赋予笔墨,线条和结构以人性的内涵,使之成为情感和人格的象征。 而“书法”作为一门艺术,有相当的“技术性”,因为“艺术”与“技术”本不可分,在一些外文里可以是一个字。“技术性”就个人的掌握来说,需要一定的锻炼,以达到熟练的地步。所以,一般说来,文学虽然注重“思想性”,但也讲究“铸词炼句”,也要有一定的“写作技巧”。别人可以“教”你艺术创作或写作方面的“原理”,但掌握技术和技巧,却是别人代替不了的,是你自己的事。“书法美学”不“教”你如何写字,主要不讲“如何执笔”、“如何布局”、“如何临帖”等技术性方面的问题,更不能代替你自己练字;不是说这些问题不重要,而是说“书法美学”不能越俎代庖。书法美学也不能代替你自己去欣赏书法作品来提高自己的鉴赏力。我们前面说过,书法美学既不给美下定义,也不给书法下定义,我们只告诉你:关于“什么是美”、“什么是书法”的知识,是一种“直接性”的知识。“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只有亲口尝一下”,要知道“什么是书法”,只有亲自去看作品。一切的艺术理论、美学理论都不能代替你亲自去“欣赏”艺术作品。尽管我在这本书里告诉你王羲之的字如何如何好,说得天花乱坠、头头是道,但你要真的知道王羲之的字如何好法,还得亲自去看它,看一次还不行,还得反复看、经常看才能体会出它的好处来。你要当作家必须去写,你要当画家必须去画,你要当演员必须去演,你要当鉴赏家必须去鉴赏。书法是一种美的创造,因为你仅仅有一种感情,了解自然的生命节奏,但是你还不能成为书法作品,所以这个说法作品它必须是一种美的创造,就是讲中国的书法是美的创造,就是违而不犯,就是说有变化,违就是有变化,但是不犯,就是不杂乱,变化而不杂乱;和而不同,和就是一种统一,一种和谐统一,而不同,就是不是都一样,这个没有变化,那就是一种单调,统一而不单调,变化而不杂乱。这个是在书法里面,我觉得应当非常重视这种形式规律。所以在王羲之的《兰亭序》里头,他写的字就是有二十个“之”字,有二十个“之”字,它是有变化的,而且这种变换我想它不是说这个写到第十个的时候,我在想前面我已经写过那9种,我现在要避免那种,我想不是这样的,大书法家他都是根据上下的情况。这个“玉”呀,云润而结实,内涵金光,玉和金不一样,金是金光外射,玉是内涵的,而且跟给你的感觉是一种很温润的,但是非常结实。

苏东坡书法美学思想浅谈

苏东坡书法美学思想浅谈 三千多年前,中国文字诞生了。随着历史车轮的前进,汉字的书写也随之慢慢升华为一种艺术~因此,出现了书法~书法是一门中国特有古老的书写艺术~中国书法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枝繁叶茂~ 说到中国书法,就会谈到书法家~而谈到书法家,首先想到的就是王羲之了,然而,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位书法大家同样不得不被提起。他就是苏东坡~苏东坡,即苏轼,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一个历史上不可多得的全才,几乎无所不通~他性格豪迈,诗词汪洋恣肆,清新豪健,开创豪放一派。在书法上,苏东坡虽然取法古人,但却不限于严谨的法度,而是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开创的书法“尚意书风”的先河,充满了天真烂漫的趣味~尚自然,是苏轼文艺创作一贯的审美追求,也是他书法美学思想的核心。“自然”在中国古代最初是一个涵盖面非常广、可理解可运用的空间非常大的哲学概念,它最普遍最一般的意义是“非由人之所为者”,与人为相对立,它被认为是世间万物运行的基本法则。中国古代文艺观十分强调情动于中、文形于外这一合乎自然的根本原则,艺术家的“内”和艺术品的“外”这一相对范畴是认识中国古代崇尚自然的美学追求的逻辑起点。沿着“内”“外”关系的延展,在苏轼书法美学思想中,是本与末、道与艺、人品与书品等相对范畴的展开,从而形成以合乎自然而不矫揉造作作为基本内涵而又在意义上不断外延的逻辑体系。苏轼书法美学思想体系的完整性即是在这个内涵不断充实、外延不断扩展的过程中形成的。 从唐代经过五代十国到宋初,“尚法”书风一直沿袭下来。有法可依固然使得书法有了规矩和标准。苏东坡早年学二王,中年学颜真卿、柳公权、李北海、杨凝式等,吸取各家所长。但是又不被束缚在一成不变的法规上,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

中国社会福利思想书本重点概括

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史 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主要内容:1救灾救荒思想2济贫思想3安老怀少思想4残疾人福利思想妇女福利思想6社会优抚思想7社会教化思想。 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特点:1宏观看,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具有与哲学思想和社会政治思想体系紧密结合的特性2从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发展的动态轨迹看,具有明显的早熟性3就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总体特征而言,大部分思想家的社会福利主张都带有典型的“宗族福利保障”色彩4很多思想家往往把社会福利目标的实现寄托于带有乌托邦色彩的理想社会史。 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史的分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宋元时期;明清时期;近代时期。 孔子社会福利主张的理论依据:1,重礼礼是一种社会行为的规范还是一种约束人们一切行动的行为规范。2,贵仁仁是其核心思想基本包括''爱人""孝悌""忠怒"三个方面主张"仁者爱人"。 有道社会论述:1,在这种理想的有道社会里,老百姓的生活是安定的,和睦的,愉快的,这应市君子向往的一种至高境界。2,在有道的理想社会中,应该重点关心照顾的事老人和儿童。 惠民利民思想:1,救众助人2均无贫3薄赋敛(a,孔子主张对百姓实行轻税政策,藏富于民b,孔子在限制徭役方面,提出了使民以时的观点就是在役使老百姓时不要误农时,并含有不要过度劳民的意思) 论述孟子社会福利的理论依据:1,人性善说(a孟子认为人之所以区别于禽兽在于人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四心'b孟子任务四心事人类道德的肇端,又称四端c虽然人性本善,但社会上任然有君子和小人之分)评价:孟子的性善说把人们的伦理道德说成是天成的,这在理论上是错误的。)2民为贵。 从民贵君轻出发进一步展开了其重民思想:1,民之向背关系国家兴亡2,倾听国人意见3,营造与民同乐的社会氛围。评价:孟子以民贵君轻,与民同乐为核心内容的民本思想,其出发点并不在为民请命而是在于防范贼民兴丧无日局面的出现,为统治者提出济平天下,长治久安的治国良策。 制民恒产论的主要内容:1,就是建议统治者给老百姓以一定的土地及其他生产资料2制在这里看来有规定或制定之意3,孟子还奖人们的经济状况直接联系起来,探讨了恒产与恒心的关系,从而为制民恒产提供了理论基础。 孟子救济穷弱的社会福利思想:1孟子界定了社会救济对象的范围2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敛从其薄的赋役思想,提出了征收赋役应遵循取于民有制的原则3孟子认为实施救穷济弱的社会实体机构主要有两个一是以国君为代表的国家政权二是带有强烈宗法家族色彩的乡里邻居的社会组织。 解决贫穷问题的具体办法:1管子分析了百姓贫穷的原因2认为贫富应该有度,贫富无度就会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对封建国家是不利的3分析了甚贫对社会稳定的危害,并提出了贫穷线的问题。 韩非反社会福利思想主张提出的理论依据是性恶论和自利自为(1,父子,母子关系中的自为自利2君臣关系中的自为自利3一般社会职业中的自为自利评价:他通过事实揭露了封建道德的虚伪性,戳破了儒家为人伦关系披上的一层温情面纱,重视社会交往中的利益原则无疑会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把人们之间存在的利益关系极端地片面地夸大了,绝对否认人类间还有亲情的一面,陷入了极端主义的泥潭) 老子的为无为,事无事思想,表现在社会福利问题上有几点:1统治者的有为是百姓的灾难

关于中国书法美学的思考

品味经典了解书法美学 ---关于书法美学的思考 哈市道外少年之家李爽中国书法,是汉字书写的艺术,代表着视觉艺术的最高成就。经典书法艺术,给世人多方位的思考与启迪。世界上存在着数百个国家和民族,他们大都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但他们的文字书写没有成为一门艺术。而独有中国的汉字在其衍变过程中逐渐丰富原始象形因素,由偏旁、抽象的点画组合形成汉字。汉字的抽象绝非模仿式的空间,这就拉开了与绘画的距离。错落的曲直交叉的线条,疏密相间进退有序的结构与章法使表面上作为实用文字形态而存在的中国汉字具有着先天的艺术性格。 古人传述仓颉造字时的情景说:“颉首四目,通于神明,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纹鸟迹之象,博采众美,合而为字。”仓颉并不是真的有四只眼睛,而是说他象征着人类从猿进化到人,两手解放了,全身直立,因而双眼能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好像增加了两个眼睛,他能够全面地、综合地把握世界,因而能在脑筋里构造概念,又用文字来表示这些概念。感受万事万物独立思考的“人”诞生了,文明诞生了,中国书法也诞生了。 首先,中国汉字的起源与发展为汉字成为书法艺术提供了基本条件 书法艺术的载体是汉文字。汉字的象形、刻划符号起源共同为中国美术、中国文字的起源,有着审美的需求。 汉字的产生和发展到成熟可分三个阶段: (一)、象形阶段,既纯图画期。(1)、是描形,如:日、月、山、水、猪、牛、鱼、龙凤等。殷墟甲骨上一字为猿猴形,神、形皆肖。康有为书学

巨著《广艺舟双楫》中提出了“书为形学”这一有价值的命题。康有为认为中国汉字,音美,悦耳。形美,悦目。而汉字所重在形。外国文字皆以声为主……唯字母略有形而。故,相对文字来说“中国用目,外国贵耳”。(2)、表意性,上古时代人能力相对有限采取简单的画形办法,同时也表达着某种意义,如画一只小船,会把小船的形象落实到“船”这个字的含义上,划船过河狩猎、采果。这就通过某种固定的形象表达了某个人的某种意思。 (二)、组合象形阶段,有些文字没办法象形,于是用组合的办法来表现,它既象形又有丰富含义。比如大汶口文化中发现的符号(),就很难破译,从局部看是象形的组合后有了指示会意的含义。古文字学家根据它的三个不同形象的组合解释为“热”字。它比一头牛的思维要复杂的多。而左右又大致对称、平衡,而对称是视觉艺术最重要的元素。这就是书画同源的根据。在整个书画史上,画和书法的密切关系始终保持着。 (三)、文字成熟阶段。象形的文字逐渐由抽象的点画线条代替。这是因为文字的发生和发展都是基于实用的需求。人们用文字记录生活,希望书写更便捷。所以汉字自殷商以来,书体演变由甲骨文、商周时期金文(大篆)、秦小篆、到汉隶书和与其并行的魏晋草书、行书、到唐朝楷书成熟。各个不同时代的不同地域的书法艺术风格变化眀显。以后各个朝代书法均有着长足的发展。 许慎《说文解字叙》解释文字的定义说: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和字是对等的。单体的字,象水木等,是“文”,复体的字,象江河松柳,是“字”,是由“形声相益,而来的。写字在古代正确称号是“书”。书者如也,书的任务是如,写出来的字要“如”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保护思想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保护思想研究 摘要 中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是: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态文化观念,先民们对自然的看法以客观的、自然主义的态度为主。提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并且认为,世界是一个整体,产生了系统的生态观念,在此基础上,先民主张实行生态保护并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生态科学观及实践是其重要的表现。此外,生态观念在文化中还有一个显著的体现。深刻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观念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它将有利于加深对中国传统的认识和促进中国的生态文化建设。 关键词:传统文化生态保护生态文明研究 引言:中国传统文化起源于人对自然真象的整体领悟,是人在生存实践中对自然规 律的敬畏与尊重而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1]。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各种形态,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各流派,如儒、法、墨、道,尽管各有其独立的体系和不同的政治主张,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生态观方面所具有的内容的丰富性和所指与能指的一致性[2]。这些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对于我们解决当今社会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有利于生态保护思想的研究 正文:面对着日益恶化的生态危机,不得不使人类对生存问题的思考变得严峻 起来了,使人类开始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开始重新思考人在自然中的角色定位问题。从理论和实践的层面寻找解决问题的良策。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思想也在日益得到人们的认同。道家以超越一切的道为出发点,从自然的天道、天地循环所造成的自然界的和谐秩序,平等地对待万物,以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儒家则从人道契入天人关系,以人道体天道,将天道人伦化,以仁义思想为核心,把人类社会的道德属性赋予自然界,提出了仁民爱物的道德观。而中国佛教的诸流派,则根据缘起论的宇宙观,众生及万物皆有佛性的平等观,提出了尊重生命及其环境的生态伦理思想。这些思想为我们今天的环境保护理论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资源[3]。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与自然发展规律,推进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所取得的物质、制度与精神成果的综合;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生、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形态[4]。值得我们深入的研究!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生态思想存在形式 中国传统文化整体都弥散着浓郁的生态文化气息,从政治制度、社会伦理、生产劳作、文学艺术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贯彻着“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庸)的和合精神及与自然相亲、相融、相谐的态度[5]。 (一)“时中”生态伦理自然观的精神内核 从儒家的经典著作中可以发现重“时”“尚”“中”是儒家传统文化的基本秉承重“时”“尚”“中”并不意味着“时”与“中”的分离二者相互渗透、彼此含蕴、互为诠释即“时”不离“中”,“中”不离“时”,“时中”是也。《易》言“时中之义甚大”。“时中”是儒家的真精神也是中华民族的真精神[6]。“时中”是儒家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生态智慧它集中体现了儒家生态伦理自然观的精神

浅谈书法的审美角度

浅谈书法的审美角度 摘要:尽管人们公认书法属于造型、空间艺术范畴,但由于它受制于特定的工具材料和载体,因而塑造出来的形象不像绘画、建筑、雕塑等艺术门类那样既具体可感又富于色彩的斑斓。所以,对于书法的审美,便不像其他的艺术形式那样,过多的要求对于具象和形式的表达,而是更多的追求对于意志的表达和内涵的抒发。总而言之,对于书法艺术的审美大概包括包括以下几个角度:对于书法作品本身的艺术水平的要求;审美者应该具备相应的书法涵养;书法审美的意义。关键词:书法审美 书法艺术作品所映现于审美主体的是一个个、一件件以汉字形态为表征的高度抽象的线形生命体。审美主体在自己的审美活动中,只能透过作品中那劲健律动的线条和具有“意味”的字体形态来感悟生命形象的存在及大千世界的美。那么,当拿到一件书法作品的时候,应该从哪些角度进行欣赏和应该从哪些方面对书法的水平进行评定呢?我认为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 (一)点画美。点画是书法构成中最基本和最小的元素,但是它又是最活跃、最生动,最具表现力的构成要件。不论何种书体,点画最能反映一个人的艺术功力,从起笔,运笔到收笔,每一个细节都能给人以力量和美的愉悦,特别是在笔画中表现出的微妙的变化和富有内涵的质感,往往令我们产生美妙的想象。点画美具体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就外在形式而言:有方圆、曲直、长短,粗细和藏露等等。就内在形式而言:有力量、分量、质感,韵律等。内在形式与外在形式相辅相成,内在形式通过外在形式得一显现,外在形式将内在形式充分展示,才有效果,才有意义。所以,我们在审美过程中,要透过想象看本质,通过点画的形质,发现内在包蕴的力量和美的要素。 (二)结构美。结构结构是点画与部首偏旁的搭配,汉字书写之所以最终发展成为一门艺术,就是直接起因于这种独特结构,我们对书法审美结构是关键,因为结构的形式美是书法审美的中介,起着一种诱导的作用。书法的结构美通过匀称、协调、呼应搭配和统一变化等具体的结字特点加以表现,同时结构美不是简单的千篇一律,而是在统一的气氛和格调中又有变化,违而不犯、和而不同,充满了率义天趣。 (三)章法美。章法没是用笔、结构、气势、韵律、款识,布局等多种因素共同

宗白华《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人愉快时面呈笑容,哀痛时放出悲声,这种内心情感也能在中国书法里表现出来,别的民族写字还没有能达到这种境地的。唐代韩愈说张旭善草书,“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张旭的书法不但抒写自己的情感,也表现出自然界各种变动的形象,但这些形象是通过他的情感所体会的,因而能形成情景交融的意境。 汉字的起始是象形的,书法家可以用字的结构来表达物象的结构和生气勃勃的动作,使写的字成为一种表现生命的艺术。元代赵子昂写“子”字时,先习画鸟飞之形,从中吸取对生命形象的构思,使“子”字有着鸟飞形象的暗示,成为一个表现生命的单位。书法家要想使字表现生命,就要用他所具有的方法和工具在字里表现出生命体的骨、筋、肉、血的感觉来。许慎说:“书者,如也。”书的任务是如,写出来的字要“如”我们心中对于物象的把握和理解。但这里并不是完全像绘画那样直接模示客观形体,而是通过较抽象的点、线、笔画来表现的。 中国人写的字,能够成为艺术品,使用毛笔是另一个重要原因。毛笔铺毫抽锋,极富弹性,所以巨细收纵,变化无穷,这是欧洲人用管笔、钢笔、铅笔及油画笔所不能比的。正是这个特殊的工具使中国人的书法有可能成为一种世界独特的艺术。中国书法用笔有中锋、侧锋,方笔、圆笔,轻重、疾徐等各种区别,皆是运用单纯的点画而成其变化,来表现丰富的内心情感和世界诸形相;就像音乐运用少数的乐音,依据和声、节奏与旋律的规律,构成千万乐曲一样。唐朝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里说张芝学习草书之法,“一笔而成,气脉通连,隔行不断”。石涛《画语录》也说,“人能以一画具体而微,意明笔透”,“一画之法立而万物著矣”。但这里所说的一笔、一画,并不真是一条不断的线纹,而是如郭若虚所言,“自始及终,连绵相属,气脉不断”。中国书画家正是运用这一笔的点画,构成万千的艺术形象,创造中国特有的书画艺术。 中国书法从一笔入手,但一笔不能摄万象,须要变动而成八法,才能尽笔画的“势”,以反映物象里的“势”。这“永字八法”由“永”字的笔画而来,为侧(点)、勒(横)、努(直竖)、超(钩)、策(提)、掠(长撇)、啄(短撇)、磔(捺)。这些笔画,悬腕中锋,运全身之力以赴之,笔迹落纸,反映着生命的运动,显示着力量。点,不称点而称为侧,是说它的“势”,左顾右瞰,欹侧不平。卫夫人说“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一点之力真是石破天惊。横画称为“勒”,是说它的势,牵缰勒马,跃然纸上。书法的“美”就是势、是力、是虎虎有生气的节奏,它倾向于壮美。

现代社会福利思想课程教学大纲

《现代社会福利思想》课程教学大纲 (2006年制订) 课程编号: 英文名:Modern Social Welfare Thoughts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适用专业:社会工作专业 前置课: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福利经济学、公共经济学 后置课:无 学分:3学分 课时:54课时 主讲教师:黄斌 选定教材:丁建定,魏科科.社会福利思想[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课程概述: 社会福利思想课程以主要社会福利思想流派为主线,注意从多角度研究、阐述和讲授主要社会福利思想家及流派的思想的内容,在讲授和阐释某一流派的主要社会福利思想时,注意历史发展进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并在阐述主要社会福利思想家及流派的社会福利思想时,以参考和引述其社会福利思想经典作品为主。该课程内容包括:西方社会福利思想的萌芽形成和发展、空想社会主义福利思想、古典政治经济学和功利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马克思主义社会福利思想、英国新自由主义和集体主义,以及德国新历史学派的社会福利思想、凯恩斯主义、瑞典学派的社会福利思想、社会民主主义社会福利思想的发展、新古典学派社会福利思想和新保守主义社会福利思想、第三条道路社会福利思想与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社会福利思想,以及西方福利经济的发展,等等。 教学目的: 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和完整地了解社会福利思想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理解和掌握社会福利思想发展史中主要流派的历史背景、代表人物、基本分析方法、主要思想,以及各个流派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特别是联系微观、宏观和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与知识,加强学生关于古典政治经济学和功利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马克思主义社会福利思想、英国新自由主义和集体主义、凯恩斯主义、新凯恩斯主义,以及国家发展理论的学习和应用,并通过理论的学习来达到加强学生对历史和现实经济社会的感性认识,以及培养学生利用理论和逻辑推论解释现实的能力。 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教师讲授、课堂讨论、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努力形成教师和学生双向互动、对称平衡的最佳教学模式。方法包括: 1.以老师讲授为主,课堂讨论为辅的教学模式。 2.采用多媒体教学。 3.集中辅导要紧密结合主教材,配合使用其他教学媒体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各章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内容要点,选用一些历史案例和现实经验引导学生运用有关理论去分析社会福利领域中的一些现实问题。

论苏轼的书法美学思想

论苏轼的书法美学思想 论苏轼的书法美学思想 一 明代董其昌在他的《画禅室随笔》中谈书法的时代风格时说:“晋人书取韵,唐人书取法,宋人书取意。”(1)成为后世评价不同时期书法风格的滥殇。清人梁巘继其后在其《评书帖》中以“晋尚韵, 唐尚法, 宋尚意,元明尚态。”(2)对以上各个历史时期的书法风貌和审美追求做了简洁明了 的概括。自此以后, 书法界大都认同并沿袭了这种说法。对苏轼的评价也都基本沿用这样的态度。近些年方兴未艾的书法理论、书法美学研究成果非常多,而对于苏轼的评价也大多没有脱出这个窠臼,包括一些比较权威的书法专辑、书法理论文章,也同样是基本沿用的这种说法。但是,事实是否真的如此呢?如果我们真的认真看苏轼的书法轨迹,看苏轼的文艺思想,甚至我们看后人对宋代书法的评价,都会看出,对苏轼如果简单的评为“尚意”,是偏颇的,甚至是模糊的、机械的、不科学的。 纵观苏轼的一生,在各方面都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

来者。苏轼的文学成就、哲学思想、书法理论和书法实践,对当时及后世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苏轼书法美学思想中,包含了非常多的成分。但是人们认为他是“尚意”的观点,则 主要来自于他在论书诗《石苍舒醉墨堂》中所指出的:“吾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那么,什么是“意”,苏轼所说之“意”,是否是宋人和后人所认为的意? “意”,在中国传统艺术美学中是一个含义非常丰富的语词。何谓“意”,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意,志也,从心,察言而知意也。” 可见意最初为人之心志。王羲之曾云:“须得书意,转深点画之间皆有意。自有言所不尽得其妙者,事事皆然。”(3)萧衍在《梁武帝评书》中评价钟繇说:“钟司徒书字有十二种,意外巧妙,绝伦多奇。”(4)南朝钟嵘在《诗品》中说:“夫四言,文约意广,取效《风》、《骚》,便可多得。每苦文繁而意少,故世罕习焉。”(5)唐张怀瓘亦云:“然草与真有异,真则字终意即终,草则行尽势未尽。……文则数言乃成其意,书则一字已见其心,可谓简易之道。……夫翰墨及文章之至妙者,皆有深意,已见其志。”(6)可见到唐代,“意”在艺术理论用法上,仍然指人的心志、心意、 思想。到了宋代,“意”的意味明显增强,欧阳修曾云:“萧条淡泊,此难画之意,画者得之,览者未必识也。故飞走迟速,意浅之物易见,而闲和严静,趣远之心难形。”(7)这里的“意”已明显超出了前人的表现空间,增加了较多的审美范畴。黄

蔡邕书法美学思想的理论价值

蔡邕书法美学思想的理论价值 傅合远 东汉时期的蔡邕,不仅是位著名的学者、文学家、音乐家,也是位有影响的书法家和重要的书法理论家。传其所作的书论文章,有《笔赋》、《篆势》、《笔论》、《九势》等多篇。这些书论文献,或许在文字及内容上,有经后人润饰、改造,甚或增删的嫌疑,但结合当时书法艺术发展的历史进程和书法审美的时代风尚来看,这些书论的基本思想和观点出于蔡邕,应是可能和可信的。正是在这种认识的前提下, 本文拟对传为蔡邕所作书论中的美学思想加以系统的研究,以揭示和 把握其理论价值以及在推动与深化书法艺术审美自觉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一、“书者,散也” 蔡邕在《笔论》中指出:“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夫书,先静坐默想,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采,如对至尊,贝y无不善矣。”,这段话文字不长,但内涵丰富。他深刻而系统地揭示了书法艺术表现的基本性质以及艺术创作的心态等问题,在书法美学思想发展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价值。 东汉,在中国历史上是个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时代,也是最具民族文化特色的书法艺术繁荣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由于汉简、隶书的不断改进与完善,不仅以其书写的简易,使用价值的突出,取 代了秦篆,成为一种居主流地位的文字,实现了汉字由繁而简、由古 而今的变革,更因其隶书文字笔画造型所蕴藏的丰富的艺术价值,促成了书体的进一步分化,产生了章草、今草以及楷、行等书体,使书法艺术的表现、抒情特质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显现,从而直接引发并造就了一个规模宏大的书法热潮。不仅出现了张芝“池水尽墨”、“衣阜先书而后练”、“转精其巧”成一代草圣的美谈,也有师宜官甚矜其能, “或不持钱诣酒家饮,因书其壁,顾观者以酬酒直,计钱足而灭之” 的雅事。特别是赵壹在《非草书》中对世人学书情景的描述,更令人感动不已:“夫杜、崔、张子,皆有超俗绝世之才,博学余暇,后世慕焉。专用为务,钻坚仰高,忘其疲劳,夕惕不息,仄不暇食,十日一笔,月数丸墨。领袖如皂,唇齿常黑。虽处众座,不逞谈戏,展指画地,以草判壁,臂穿皮刮,指爪摧折,见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语文阅读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语文阅读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 叶朗 现在全世界都普遍关注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国际上出现了生态伦理学和生态哲学。其核心思想,就是要超越“人类中心主义”这一西方传统观念,树立“生态整体主义”的新观念。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和当今世界的生态伦理学和生态哲学的观念是相通的。 中国传统哲学是“生”的哲学。《易传》说:“天地之大德曰生。”又说:“生生之谓易。”生,就是草木生长,就是创造生命。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天地以“生”为道,“生”是宇宙的根本规律。因此,“生”就是“仁”,“生”就是善。儒家主张的“仁”,不仅亲亲、爱人,而且要从亲亲、爱人推广到爱天地万物。因为人与天地万物一体,都属于一个大生命世界。孟子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张载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世界上的民众都是我的亲兄弟,天地间的万物都是我的同伴)程颐说:“人与天地一物也。”又说:“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仁者浑然与万物同体。”朱熹说:“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这样的话很多。这些话都是说,人与万物是同类,是平等的,应该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 和这种生态哲学和生态伦理学的意识相关联,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有一种生态美学的意识。 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大自然(包括人类)是一个生命世界,天地万物都包含有活泼泼的生命和生意,这种生命和生意是最值得观赏的。人们在这种观赏中,体验到人与万物一体的境界,从而得到极大的精神愉悦。程颢说:“万物之生意最可观。”宋明理学家都喜欢观“万物之生意”。周敦颐喜欢“绿满窗前草不除”,别人问他为什么不除,他说:“与自己意思一般。”又说:“观天地生物气象。”周敦颐从窗前青草的生长体验到天地有一种“生意”,这种“生意”是“我”与万物所共有的。这种体验给他一种快乐。程颢养鱼,时时观之,说:“欲观万物自得意。”他又有诗描述自己的快乐:“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云淡风轻近午天,望花随柳过前川。”他体验到人与万物的“生意”,体验到人与大自然的和谐,“浑然与物同体”,得到一种快乐。这是“仁者”的“乐”。 这种对天地万物“心心爱念”和观天地万物“生意”的生态意识,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作品中有鲜明的体现。 中国古代画家最强调要表现天地万物的“生机”和“生意”。明代画家董其昌说,画家多长寿,原因就在他们“眼前无非生机”。宋代董逌在《广川画跋》中强调画家赋形出象必须“发于生意,得之自然”。清代王概的《画鱼诀》说:“画鱼须活泼,得其游泳像。”“悠然羡其乐,与人同意况。”中国画家从来不画死鱼、死鸟,中国画家画的花、鸟、虫、鱼,都是活泼泼的,生意盎然的。中国画家的花鸟虫鱼的意象世界,是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生命世界,体现了中国人的生态意识。 中国古代文学也是如此。清代大文学家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就是贯穿着人与天地万物一体的意识的文学作品。《聊斋志异》的美,就是人与万物一体之美。《聊斋志异》的诗意,就是人与万物一体的诗意。在这部文学作品中,花草树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