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白华的美学观点
宗白华: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艺术的美学思想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艺术的美学思想作者宗白华一、飞动之美中国古代工匠喜欢把生气勃勃的动物形象用到艺术上去。
这比起希腊来,就很不同。
希腊建筑上的雕刻,多半用植物叶子构成花纹图案。
中国古代雕刻却用龙、虎、鸟、蛇这一类生动的动物形象,至于植物花纹,要到唐代以后才逐渐兴盛起来。
在汉代,不但舞蹈、杂技等艺术十分发达,就是绘画、雕刻,也无一不呈现一种飞舞的状态。
图案画常常用云彩、雷纹和翻腾的龙构成,雕刻也常常是雄壮的动物,还要加上两个能飞的翅膀。
充分反映了汉民族在当时的前进的活力。
这种飞动之美,也成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
《文选》中有一些描写当时建筑的文章,描写当时城市宫殿建筑的华丽,看来似乎只是夸张,只是幻想。
其实不然。
我们现在从地下坟墓中发掘出来实物材料,那些颜色华美的古代建筑的点缀品,说明《文选》中的那些描写,是有现实根据的,离开现实并不是那么远的。
现在我们看《文选》中一篇王文考作的《鲁灵光殿赋》。
这篇赋告诉我们,这座宫殿内部的装饰,不但有碧绿的莲蓬和水草等装饰,尤其有许多飞动的动物形象:有飞腾的龙,有愤怒的奔兽,有红颜色的鸟雀,有张着翅膀的凤凰,有转来转去的蛇,有伸着颈子的白鹿,有伏在那里的小兔子,有抓着椽在互相追逐的猿猴,还有一个黑颜色的熊,背着一个东西,蹲在那里,吐着舌头。
不但有动物,还有人:一群胡人,带着愁苦的样子,眼神憔悴,面对面跪在屋架的某一个危险的地方。
上面则有神仙、玉女,“忽缥缈以响象,若鬼神之仿佛。
”在作了这样的描写之后,作者总结道:“图画天地,品类群生,杂物奇怪,山神海灵,写载其状,托之丹青,千变万化,事各胶形,随色象类,曲得其情。
”这简直可以说是谢赫六法的先声了。
不但建筑内部的装饰,就是整个建筑形象,也着重表现一种动态,中国建筑特有的“飞檐”,就是起这种作用。
根据《诗经》的记载,周宣王的建筑已经像一只野鸡伸翅在飞(《斯干》),可见中国的建筑很早就趋向于飞动之美了。
二、空间的美感之一建筑和园林的艺术处理,是处理空间的艺术。
宗白华艺术境界的三个层次

宗白华艺术境界的三个层次宗白华,中国现代美学的先行者之一,以其深邃的艺术见解和卓越的理论贡献,成为了中国艺术研究的重要人物。
他提出的艺术境界的三个层次,不仅揭示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也为我们理解艺术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宗白华认为,艺术境界的第一个层次是“直观感相的模写”。
这一层次主要关注的是艺术作品所直接呈现出来的物象,即艺术家通过观察、感受自然与社会现象,将其生动的形态、色彩、质感等细节直接表现在作品中。
这一层次的境界强调的是对物象的真实再现,以及带给观者的直观感受。
然而,艺术并非仅仅是物象的再现,它还蕴含着更深层次的意义。
宗白华提出的第二个层次是“活跃生命的表达”。
他认为,艺术不仅仅是物象的呈现,更是生命力的展现。
在这一层次中,艺术家通过作品表达出自己的情感、思想、精神,使得作品成为一种生命力的象征。
这种生命力可以是激昂的、深沉的、喜悦的、忧郁的,但无论如何,它都是活跃的、生动的,能够触动观者的内心。
而艺术的最高境界,则是“最高灵境的启示”。
在这一层次中,艺术超越了物象和生命力的表达,达到了对宇宙、人生、哲理的启示。
宗白华认为,真正的艺术作品不仅仅是表现个别的事物或情感,更是能够引发人们对宇宙、人生、哲理等根本问题的思考。
这种境界的艺术作品,往往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哲学意蕴,能够触动人的灵魂深处,引导人们探寻生活的真谛。
宗白华的艺术境界理论,为我们理解和评价艺术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通过深入理解这三个层次,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艺术作品,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意义和价值。
同时,这一理论也提醒我们,在创作艺术作品时,不仅要注重物象的真实再现和生命力的表达,更要追求对宇宙、人生、哲理的启示,以此提升作品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宗白华《美学散步》读书笔记

“你的心不是‘在’自己的心的过程里,在感情、情绪、思维里找到美;而只是‘通过’感觉、情绪、思维找到美。
”“美对于你的心,你的‘美感’是客观的对象和存在”“你的心要具体地表现在形象里,那时旁人会看见你的心灵美,你自己也才真正的切实地具体地发现你的心里的美。
”“专在心内搜寻是达不到美的踪迹的。
美的踪迹要到自然、人生、社会的具体形象里去找。
”“但是心的陶冶,心的修养和锻炼是替美的发现和体验做准备的。
”“我们寻到美了吗?我说,我们或许接触到美的力量,肯定了她的存在,而她的无限的丰富内含却是不断地待我们去发现。
”物质文明之间的因素如:经济、政治、社会相互配合相互推动。
“政与教又是并肩而行,领导着全体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综合科学知识和人生智慧建立宇宙观、人生观,就是哲学。
”“哲学求真,道德或宗教求善,介乎二者之间表达我们情绪中的深境和实现人格的谐和的是‘美’。
”“文艺不只是一面镜子,映现着世界,且是一个独立的自足的形相创造。
”文艺的根基深深地植在时代的技术阶段和社会政治的意识上面。
“空灵和充实是艺术精神的两元”一、空灵“灵气往来是物象呈现着灵魂生命的时候,是美感诞生的时候。
”“精神的淡泊,是艺术空灵化的基本条件。
”“萧条淡泊,闲和平静,是艺术人格的心襟气象。
”二、充实“由能空、能舍,而后能深能实,然后宇宙生命中一切理一切事无不把它的最深意义灿然呈露于前。
”中国历史上的美学思想不仅在哲学家的著作中,还在历代画家、诗人、戏剧家中,各门传统艺术中都有美。
魏晋六朝是一个转变的关键,划分了两个阶段,中国人的美感走到了一个新的方面——“那就是认为‘初发芙蓉’比之于‘错彩镂金’是一种更高的美的境界,在艺术中,要着重表现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人格,而不是追求文字的雕琢。
”先秦诸子对艺术的否定和批判,对后来的美学思想的解放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脱离百姓生活必需的“艺术”成为被批判的对象的同时,“自然可爱”的美就渐渐成为了这一时期人的审美需求。
宗白华《中国园林建筑艺术所表现的美学思想》

宗⽩华《中国园林建筑艺术所表现的美学思想》宗⽩华《中国园林建筑艺术所表现的美学思想》读书报告本篇⽂章讲到中国园林建筑所表现的⼆个美学思想:第⼀,飞动之美,在古代雕刻常⽤龙,虎,鸟,蛇这⼀类⽣动的动物形象,汉代的舞蹈,杂技等艺术⼗分发达,绘画,雕刻,也呈现⼀种飞舞的状态。
图案画常常⽤云彩雷纹和翻腾的龙构成,雕刻也常常是雄壮的动物,还要加上两个能飞的翅膀。
充分反映了汉民族在当时前进的活⼒。
第⼆,空间之美,指出“建筑和园林的艺术处理,是处理空间的艺术。
还提到中西建筑之间最重要的不同之处是在于对空间的使⽤上。
西⽅建筑内部与外部不通透,⽽中国建筑每室⾃凿窗户,内外通光,⼀个字就是“通”。
中国古代园林布局上严格的结构对称要求⽽⼜摸拟接近⾃然的布局美,也就是本于⾃然,⾼于⾃然,它⽬的在于求得⼀个概括、精炼典型⽽⼜不是⾃然⽣态的⼭⽔环境。
侧重于表现主体对物像的审美感受和因之⽽引起的审美感情。
这样的创作⼜必须合乎⾃然之理,也就能获致天成之趣。
追求天趣是中国古典造园艺术的基本精神,把⾃然美与⼈⼯美⾼度结合起来,将艺术境界与现实的⽣活事例为⼀体,形成了⼀种把社会⽣活、⾃然环境、⼈的情趣和美的理想都⽔乳交融在⼀起的,可居、可游、可观的现实的物质空间在⽂字可以感受到宗⽩华对虚⽆之美⽂化美学内涵的推崇,楼台亭阁的审美价值在于通过这些建筑本⾝,可以欣赏到外界⽆限空间中的⾃然景物,使⽣意盎然的⾃然美融于怡然⾃乐的⽣活美境界之中,建筑空间与园林风景互相渗透,⼈⾜不出户,就能与⾃然交流,悟宇宙盈虚,体四时变化,从⽽创造⼀个洋溢着⾃然美的园林“⽣境”。
园林建筑整体布局的⾼低错落、相互照应所体现出来的韵律美,⽂中的飞动之美,是否可以看作宗⽩华“⽓韵⽣动”的艺术境界,宗⽩华在中西对⽐中对中国艺术“⽓韵⽣动”的阐述,其最后着眼点落在“空间意识”上,也就是说“⽓韵⽣动”的精神最终要通过独特的空间建构体现出来。
中国⼈的空间意识不是⼏何式的,⽽是⽆往不复的流动空间,是⽣命的空间。
宗白华美学语录

宗白华美学语录
宗白华是我国现代美学研究的先行者和开拓者,他的美学思想深入浅出,独具一格。
以下是一些宗白华的美学语录:
1. “美是生命的体验,是人生的一种境界。
”
2. “艺术是生命的象征,它揭示了生命的本质和生命的意义。
”
3. “中国艺术的精神在于淡泊、灵启,它塑造了一种生活方式,使人们能够领略生活的美好。
”
4. “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使人们在与世界的联系中感受到自身的存在价值。
”
5. “艺术家的任务不仅是表现自己,更在于表现生命,表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
6. “美学的研究不仅是理论的,更是实践的;它不仅是学术的,更是生命的。
”
7. “中国美学强调‘意境’,即通过艺术形式表达出人生的境界和宇宙的真理。
”
8. “人生在世,要追求美,就要投身于艺术,让艺术成为生活的组成部分。
”
9. “美学是研究人与世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学科,它揭示了人类生活的内在规律。
”
10. “艺术家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要把生活中的美转化为艺术美,从而启发人们的审美情趣。
”
这些美学语录代表了宗白华的美学思想,强调审美活动、艺术与
生活的紧密联系,以及美学研究的重要性。
这些思想对于理解中国美学及其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
宗白华美学

宗白华美学
宗白华美学是中国著名哲学家宗白华提出的一种美学理论。
宗白华认为,美学是研究美的本质、美的规律以及美的创造和欣赏的学科。
他通过对中国古代经典文学、艺术和音乐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美的认知和感知的观点。
宗白华美学的核心概念包括“意境”和“符号”。
他认为,意境是
作品所传达的精神境界和情感状态,是观者在欣赏作品时所体验到的情感共鸣。
符号则是作品中所使用的各种视觉、听觉等感官形式的表征。
宗白华认为,意境是符号的内核,符号是意境的外在呈现。
在宗白华美学中,他注重探讨艺术作品的内在内涵和审美价值,并力求通过审美体验来达到心灵的升华和人格的提升。
他强调艺术作品要具备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情感表达,才能触动人们的情感共鸣,产生深刻的审美体验。
宗白华美学的影响可见于许多中国当代艺术家和美学家的理论观点和创作实践中。
他的美学思想对于中国艺术研究和创作具有深远的影响力,为中国艺术界的发展与繁荣做出了积极贡献。
宗白华的美学观点

宗白华的美学思想
哎呀,说起宗白华老先生的美学思想,那简直是深邃得跟咱们四川的九寨沟一样,美得让人心醉,又琢磨不透嘞。
宗白华啊,他讲的那个美学,不是那种浮在面上的花花肠子,而是深入到骨髓里头去的那种韵味。
他说美,不光是眼睛看到的那些花花草草、山山水水,更是心灵里头那份对世界的感悟和体会。
就像咱们四川人喝茶,不光是品那茶水的香,更是在品那份悠闲自在的心境。
他讲“意境”,我就觉得跟咱们四川的竹林小道差不多,走进去,空气里都带着一股子清新脱俗的味儿,心里头那个舒坦,简直没法用言语来形容。
宗白华说,艺术就是要创造出这种“意境”,让人看了、听了,心里头能起涟漪,能跟作者的心意相通。
他还讲“生命律动”,嘿,这我就想起了咱们四川的变脸,那脸谱一换,就像生命里头的喜怒哀乐,瞬间就变了个样儿。
宗白华说,美就是生命的律动,就像咱们的心跳,有节奏,有力量,又温柔又坚韧。
总而言之,宗白华的美学思想,就像咱们四川的火锅,麻辣鲜香,啥子味儿都有,但归根结底,都是那股子让人回味无穷、念念不忘的劲儿。
你要真想去琢磨它,嘿,怕是要像咱们吃火锅一样,慢慢品,细细尝,才能品出其中的真滋味来。
宗白华的生命美学观

宗白华的生命美学观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摘要:宗白华吸收叔本华、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和歌德的泛神论,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加以融合,认为宇宙是无尽的生命,美就在生命。
生命,其本质在精神。
宇宙的精神体现在活力上,故美在活力,活力也就是创造力。
宗白华认为,美不仅在生命,还在秩序。
宇宙具有严整的秩序,圆满的和谐。
活力是美的内容,秩序是美的形式。
艺术作为艺术家的创造,是生命与形式的统一,这个统一,就是“境界”.宗白华认为艺术的境界与人生的境界是相通的。
他主张以艺术的态度对待人生,对人生持一种同情的态度、把玩的态度、美化的态度、超然的态度。
这种态度不是消极的,它内在地具有一种创造的、进取的精神,是创造与审美的统一,因而充满着青春的气概。
关键词:生命秩序艺术人生宗白华与朱光潜是同时代的学者,都是中国现当代的美学大师。
他们有大致相似的经历,大致相近的修养,但是两人的学者气质有很大的不同,在宗白华则多一份诗人气质,而在朱光潜则多一份科学家的气质。
在治学方式上,宗白华多是诗意的颖悟,朱光潜则多是逻辑的论辩。
二人均学贯中西古今,然宗白华主要致力于中国古代美学的研究,创见多多;而朱光潜则主要在西方美学的研究翻译上,广有建树。
他们同受德国古典美学熏陶很深,但美学渊源略有不同。
当代学者林同华先生认为宗白华是从叔本华到康德再到歌德;朱光潜是从尼采到黑格尔再到克罗齐。
这种看法很符合这两位先生的实际。
在美学体系的建构上,朱光潜先生更注重心理学;宗白华先生更注重哲学。
他们都从主客观的统一上来认识美的本质,但这种统一,在朱光潜先生是统一在主观的情趣上;而在宗白华先生则统一在生命上。
宗白华的生命美学是相当完备的,他是中国生命美学的代表。
宗白华的生命美学有两个源头:西方的生命哲学和中国的生命哲学。
他成功地实现了两者的融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宗白华是我国著名美学家。
他“终生情笃于艺境之追求”,亦即探求艺术的美,是在中外艺术及中国艺术不同种类的比较中发现并关注书法的。
也就是说,宗白华的书法研究,一开始就把书法作为一个重要而独特的艺术门类,从美学角度高屋建瓴予以审视。
既将其置于整体的美学观照之下,又是其全面美学研究的一部分。
或许是由于这种原因,宗白华专门讨论书法艺术的文章并不多。
根据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出版的收集宗白华美学论文较全的《艺境》一书,只有《书法在中国艺术史上的地位》、《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中国书法艺术的性质》及《论〈兰亭序〉的两封信》是专论书法的。
其余大量论述则散见于其他有关论文中,如《论中西画法的渊源与基础》、《中国艺术境界之诞生》、《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等等。
宗白华不论专论,还是散论,大都深刻而精警,能够洞察书法艺术的底里。
每次发表,都会在书坛引起反响。
宗白华的书法美学思想,在现代书法理论中独树一帜,愈来愈显示出它的价值和意义。
宗白华从美学视角高度评价中国书法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从个人因素说,是他学贯中西的艺术及美学修养使然。
他少时跟柳诒徵学过书法,后来还受过大书法家李瑞清的点拨。
1920年赴德留学,深入研习了西方的哲学、美学,因而能够比较深刻准确地把握书法。
从时代因素来说,当时受“五四”影响,为书法研究带来了新方法、新气象。
除宗白华外,还有如邓以蛰、林语堂等一些大家也对中国书法作有精辟论述。
邓以蛰是清代碑学大师邓石如的嫡传后裔,在美学界与宗白华有“南宗北邓”之声誉。
邓以蛰在《书法之欣赏》中,直称“书法是纯美术”,自然也是百分之百的艺术。
认为书法“为艺术之最高境界,完全出自诸性灵之自由表现”。
林语堂1934年用英文撰写了《中国人》,从世界大文化圈的范围内得出结论说:“书法提供给了中国人民以基本的美学……如果不懂得中国书法及其艺术灵感,就无法谈论中国艺术。
”“在书法上,也许只有在书法上,我们才能够看到中国人艺术心灵的极致。
”这些论述,也把书法艺术推崇到了极致,在当时书坛产生了一股强劲的冲击波。
30年代以后,在半个世纪的美学研究中,宗白华始终坚持自己最初对书法的定位,多层面深入探讨和揭示了书法的内涵,也有力支持和丰富了自己的观点。
宗白华最推崇的是唐代画家张璪的两句话:“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他说:“他的两句话指示了我理解中国先民艺术的道路。
”并因张璪画论名《绘境》而将自己艺论集取名《艺境》。
张璪的两句话就是从人和物、主观与客观的结合和统一上来谈论艺术的。
正是沿着这个道路,宗白华在第一篇书法专论《书法在中国艺术史上的地位》中,开篇便引用西晋大书法家钟繇的话说:“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非凡庸所知。
见万象皆类之……”又引用唐代大书法家李阳冰的话说:“于天地山川得其方圆流峙之形,于日月星辰得其经纬昭回之度。
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指出“这是说书法用笔通于画意”,“书法取象于天地的文章,人心的情况”。
在其1962年发表的《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的文章中,他进一步明确指出,书法的“美是从‘人’流出来的,又是万物形象里节奏旋律的体现”,“既流出人心之美,也流出万象之美”。
其核心主张即是艺术及书法所表现的生命形象与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