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白华“生命境界美学”的体系问题(一)
宗白华艺术境界的三个层次

宗白华艺术境界的三个层次宗白华,中国现代美学的先行者之一,以其深邃的艺术见解和卓越的理论贡献,成为了中国艺术研究的重要人物。
他提出的艺术境界的三个层次,不仅揭示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也为我们理解艺术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宗白华认为,艺术境界的第一个层次是“直观感相的模写”。
这一层次主要关注的是艺术作品所直接呈现出来的物象,即艺术家通过观察、感受自然与社会现象,将其生动的形态、色彩、质感等细节直接表现在作品中。
这一层次的境界强调的是对物象的真实再现,以及带给观者的直观感受。
然而,艺术并非仅仅是物象的再现,它还蕴含着更深层次的意义。
宗白华提出的第二个层次是“活跃生命的表达”。
他认为,艺术不仅仅是物象的呈现,更是生命力的展现。
在这一层次中,艺术家通过作品表达出自己的情感、思想、精神,使得作品成为一种生命力的象征。
这种生命力可以是激昂的、深沉的、喜悦的、忧郁的,但无论如何,它都是活跃的、生动的,能够触动观者的内心。
而艺术的最高境界,则是“最高灵境的启示”。
在这一层次中,艺术超越了物象和生命力的表达,达到了对宇宙、人生、哲理的启示。
宗白华认为,真正的艺术作品不仅仅是表现个别的事物或情感,更是能够引发人们对宇宙、人生、哲理等根本问题的思考。
这种境界的艺术作品,往往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哲学意蕴,能够触动人的灵魂深处,引导人们探寻生活的真谛。
宗白华的艺术境界理论,为我们理解和评价艺术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通过深入理解这三个层次,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艺术作品,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意义和价值。
同时,这一理论也提醒我们,在创作艺术作品时,不仅要注重物象的真实再现和生命力的表达,更要追求对宇宙、人生、哲理的启示,以此提升作品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意境的创构与人格生命的自觉——宗白华美学思想核心简论

宗白华以积年之功力探索中国艺术意境的奥秘,在这一领域独树一帜,为我们打开了中国美学和艺术的大门。
本文拟从宗白华的意境创构与人格精神追求,阐述宗白华的美学思想。
一中国艺术美感力量的根本所在,是意境之美的表现。
它不仅是中国人创造、欣赏、诠释艺术的标准,也是中国艺术在世界艺坛确立自身独特地位的价值所在。
然而,何谓中国艺术之意境?意境又是怎样的结构?多少年来,无数学者为此争辩不休。
在纷纷籍籍的意见纠纷中,有一种流行的、占主导地位的见解,即认为艺术意境就是“情”与“景”的交融,而其现代的和哲学的理论表述方式亦即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自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以降至近代王国维“境界说”,大略都是在这一点上做文章。
思想的历史延续性,使得这一见解自然而然地影响到现代中国学者的研究视界。
宗白华在这一点上的总体认识也无出其前贤之右,他也同样持守着“景中全是情,情具象而为景,因而涌现了一个独特的宇宙,崭新的意象”[1](p153),意境表现了主观生命精神与客观自然景象的交融互渗这样一种的意境观。
不过,宗白华又毕竟是具有现代哲学头脑的美学学者,对前贤识见的认同并没有止却他从真正美学的理论高度对中国艺术意境展开进一步的探幽入微,从意境创构及其层次结构两方面对艺术意境做匠心独具的分析。
就意境的创构而言,宗白华强调的是中国艺术意境“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
[1](p151)“虚”、“实”同为中国艺术意境创构之二元,所谓“情”与“景”的统一,就是“虚”与“实”的统一;意境创构乃以虚带实、以实带虚,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就此深化下去,“虚”、“实”的统一,其实也是想象与形象的统一;离形无以想象,去想象则无以存形,惟有“虚”、“实”统一,才能写出心情的灵境而探入物体的诗魂,即“直探生命的本原”。
[1](p156)诚如我们从中国艺术实践形态方面所看到的,尽管中国艺术时时泛流着强烈的道德情绪,但就艺术意境创构的纯粹性而言,采取“虚实相生”二元统一的意境表现方法,通过“离形得似”、“不似而似”的意象来把握对象生命本质,却是中国艺术家一以贯之的理想态度和方法。
以生命价值点化中国艺术境界:宗白华与“艺境”(1)

以生命价值点化中国艺术境界:宗白华与“艺境”(1)在现代美学史上,王国维第一个对古代文艺理论中的“意境”的内涵进行了现代意义上的阐发,使之成为他统观中国古典诗词研究的一个全新的理论创造。
宗白华的“艺境”理论可以说是延续了这条思路,并且进一步将“意境”融会为统贯整个中国古典艺术的一个现代范畴,以一个现代人的艺术理解,赋予这个古典范畴以新的生命。
一、以生命价值点化中国艺术境界宗白华的美学有着浓郁的中国味道,进入他的美学就宛如走进了一幅中国的水墨山水画。
我们在他那里感受着中国,然而那已不是“古玩”的中国,古老的中国艺术蕴藏已经被他点化。
早年的留学经历,西方思想与艺术的浸染,作为一种基本的背景,始终烘托着他的中国艺术与美学的研究;西方现代学术的精神内质已经完全融入了他的学术研究中,“艺境”更是如此。
1.借用西方思辨的思维方式,廓清艺术“意境”的内涵与朱光潜相比,宗白华在美学研究上的一个明显的特点是很少直接援用西方美学理论,但在思维方式上所受的影响,二人是共同的。
宗白华留学德国,受过系统的哲学训练,我们从他对叔本华、康德、柏格森哲学的介绍中,就可窥见他的思维中所具有的德国哲学的思辨品质。
这就使他的思维诗意而不零乱、灵动而不失严谨。
“意境”正是在他的这种思维的梳理下,被阐发得明净透彻、理清意足。
在《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中,他对“意境”进行了这样的概括:传统对“意境”的解说一般限于个人的身观体验,至多是一种类推式的描摹,特点是生动传神,但却让人看得到,摸不着,有感觉却说不出。
这里,宗白华通过逻辑分层与面貌解说的方式,使人对“意境”有了非常明晰的认识。
他通过对功利、伦理、政治、学术、宗教五种境界层次的划分,对艺术境界在人生境界中所处的位置有了直观的说明;又以现代美学的词汇对其状态进行了解说,使“境界”这个古代的范畴具有了现代人可理解可享用的现实品质。
另一方面,他也没有放弃传统的描摹方式所具有的优势,对“意境”他又写道:“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而立言,他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这灵境就是构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意境’。
宗白华的美学提纲

宗白华的美学提纲
叶朗
宗白华先生去世后,人们在他的笔记本中发现一份美学提纲。
这份提纲后来发表在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宗白华全集》中。
宗白华在提纲中指出,中西哲学的形上学是两个不同的体系,一个是唯理的体系,一个是生命的体系。
唯理的体系是要了解世界的基本结构、秩序理数;生命的体系是要了解世界的意趣、意味和价值。
西方的体系强调“数”,中国的体系强调“象”。
“象”是依靠“直感直观之力”,直接欣赏、体味世界的意味。
“象”是自足的、完形的、无待的、超关系的,是一个完备的全体。
“象如日,创化万物,明朗万物!”宗白华批评黑格尔:“黑格尔使‘理性’流动了,发展了,生动了,而他仍欲以逻辑精神控制及网罗生命。
无音乐性之意境。
”
宗白华的这些思想非常深刻,为我们进一步思考美学基本理论问题留下了重要的启示。
在中国美学看来,美是意象,它照亮了世界的本来的存在,这就是宗白华说的“象如日,创化万物,明朗万物”。
这个照亮世界的本来存在的意象,只能通过体验来把握。
而体验只能是超理性而不是理性(思维)。
所以用西方的理性主义哲学是不能解释审美活动的。
这就是为什么宗白华要对黑格尔“欲以逻辑精神控制生命”提出批评的原因。
[宗白华的美学提纲]。
艺术与生命意境——宗白华美学思想探析

艺术与生命意境——宗白华美学思想探析作者:何咪来源:《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7年第10期摘要:艺术,既具有美的认识和写照,又离不开生命主体的感受和体悟,更进一步,是一种生命的感触、凝练,以及体察。
艺术与生命二者之间,不是分离而是结合,不是割裂而是交融,只有将艺术与生命进行深度的构造与融合,才能产生惊叹的艺术,迸发生命的灵动,并在生命主体与艺术的交融中得以凝练、提高和升华。
宗白华的美学思想不仅有着对艺术的探讨和追求,同时也蕴含着浓郁的生命意境。
在他看来,艺术决然不是简单地“模仿自然”,而是蕴藏生命主体情感和想象的“精神化”创造,艺术在禀赋精神与理想的基础上得以创造发展,昭示出生命的逸动、灵觉,同样也承载、衬托了深刻的生命意境。
关键词:宗白华艺术美生命意境宗白华美学思想的阐发不只关注于对艺术的写照,还透视出对人的精神世界以及生命质核的探索,从自然的摹状到情感的流露,从艺术的表现到人格的抒发,从美的生发到生命的追问……无不预示着心灵、生命的朝向,或者,经由对艺术的感触,由浅入深,逐渐过渡到深度的生命思索之中,并试图在艺术与生命之间探索两相交融的途径与形式,促进艺术表现的提升以及生命意境的升华。
触及美与艺术的认识、创造,只要从其表象流露更进一步,不难发现,美与艺术不仅关涉对自然的描绘和摹写,也是生命主体的情感表露与精神创造,“是人类最深心灵与他的环境世界接触相感时的波动”{1}。
当艺术超脱技艺的框架而与生命主体深度交融并得到体察和凸显之时,艺术就由此获得了一种灵动的气息,彰显出精神的魂灵与生命的意境。
一、艺术的表现自然总是难以捉摸却又令人惊奇,并透出无限魅力,而人的主体性也在对自然的感受中渐次流露。
宗白华说过:“大自然有一种不可思议的活力,推动无生界以入于有机界,从有机界以至于最高的生命、理性、情绪、感觉。
这个活力是一切生命的源泉,也是一切‘美’的源泉。
”{2}在这里,宗白华化用“活力”以体现自然的鲜活气息与勃勃生机,此种“活力”不仅在于对自然的赞叹,也为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指引,若没有这种自然的“活力”,就没有绚烂多姿的世界,美与艺术也就失去了发展、创造的可能。
宗白华的生命美学观

宗白华的生命美学观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摘要:宗白华吸收叔本华、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和歌德的泛神论,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加以融合,认为宇宙是无尽的生命,美就在生命。
生命,其本质在精神。
宇宙的精神体现在活力上,故美在活力,活力也就是创造力。
宗白华认为,美不仅在生命,还在秩序。
宇宙具有严整的秩序,圆满的和谐。
活力是美的内容,秩序是美的形式。
艺术作为艺术家的创造,是生命与形式的统一,这个统一,就是“境界”.宗白华认为艺术的境界与人生的境界是相通的。
他主张以艺术的态度对待人生,对人生持一种同情的态度、把玩的态度、美化的态度、超然的态度。
这种态度不是消极的,它内在地具有一种创造的、进取的精神,是创造与审美的统一,因而充满着青春的气概。
关键词:生命秩序艺术人生宗白华与朱光潜是同时代的学者,都是中国现当代的美学大师。
他们有大致相似的经历,大致相近的修养,但是两人的学者气质有很大的不同,在宗白华则多一份诗人气质,而在朱光潜则多一份科学家的气质。
在治学方式上,宗白华多是诗意的颖悟,朱光潜则多是逻辑的论辩。
二人均学贯中西古今,然宗白华主要致力于中国古代美学的研究,创见多多;而朱光潜则主要在西方美学的研究翻译上,广有建树。
他们同受德国古典美学熏陶很深,但美学渊源略有不同。
当代学者林同华先生认为宗白华是从叔本华到康德再到歌德;朱光潜是从尼采到黑格尔再到克罗齐。
这种看法很符合这两位先生的实际。
在美学体系的建构上,朱光潜先生更注重心理学;宗白华先生更注重哲学。
他们都从主客观的统一上来认识美的本质,但这种统一,在朱光潜先生是统一在主观的情趣上;而在宗白华先生则统一在生命上。
宗白华的生命美学是相当完备的,他是中国生命美学的代表。
宗白华的生命美学有两个源头:西方的生命哲学和中国的生命哲学。
他成功地实现了两者的融合。
《美学原理》答案

什么是美学(一)1“美学”这一名称最早由谁提出?∙A、黑格尔∙B、康德∙C、鲍姆嘉通∙D、海德格尔正确答案:C2宗白华认为,中国形而上学属于()的体系。
∙A、唯美∙B、生命∙C、唯心∙D、意趣正确答案:B3“以美育代宗教”的说法是由谁提出的?∙A、王国维∙B、梁启超∙C、鲁迅∙D、蔡元培正确答案:D4西方美学的历史开始于1750年。
正确答案: ×5以下著作中不属于朱光潜的是?∙A、《美学散步》∙B、《文艺心理学》∙C、《西方美学史》∙D、《谈美》正确答案:A6下列对《诗论》说法不正确的是?∙A、它用西方诗论来阐释中国古典诗歌∙B、它用中国诗论来印证西方诗论∙C、它是一本介绍诗歌创作的著作。
∙D、它分析了中国诗走向律诗的原因正确答案:C7西方美学历史的创始是谁:∙A、苏格拉底∙B、鲍姆嘉通∙C、柏拉图∙D、亚里士多德正确答案:C8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中国美学大讨论的思维模式是:∙A、主客二分∙B、天人合一∙C、主客统一∙D、天人分离正确答案:A9宗白华的美学立足点是()。
∙A、西方形而上学∙B、西方美学∙C、中国形而上学∙D、中国美学正确答案:D10离开人的生活世界而专注于语义分析,会从根本上取消美学。
正确答案:√11美学研究的对象是:∙A、美好事物∙B、积极事物∙C、审美活动∙D、美丽景色正确答案:C12中国古代是不存在美学的。
正确答案: ×13宗白华认为:艺术家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风景交融渗透。
()正确答案:√14不是中国近代美学家的是∙A、梁启超∙B、蔡元培∙C、王国维∙D、华罗庚正确答案:D15王国维的作品不包括?∙A、《宋元戏曲考》∙B、《人间词话》∙C、《谈美》∙D、《红楼梦评论》正确答案:C16朱光潜的《悲剧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没有介绍的理论是:∙A、叔本华的悲剧理论∙B、里普斯的移情说∙C、弗洛伊德精神分析∙D、荣格的心理学理论正确答案:B17集中反映朱光潜先生致力于中西美学融合的是:∙A、《诗论》∙B、《西方美学史》∙C、《美学散步》∙D、《判断力批判》正确答案:A18西方美学是从鲍姆嘉通开始的。
宗白华的精神人格与美学之路(1)

宗白华的精神人格与美学之路宗白华是中国当代著名的美学家、文化评论家、艺术家、教育家,中国美学学科的奠基人之一,被誉为“中国近代美学的开路先驱”。
他在美学、文化、教育等领域都有深刻的贡献,他的精神人格与美学之路也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研究。
宗白华出生于1919年,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家庭。
他的外祖父是中国著名的莫高窟主持者,父亲是一位擅长文学、音乐、书画等多种艺术的人才。
宗白华从小接受了严格的文化教育,这为他后来的美学研究和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宗白华的美学思想主要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形成的,他深刻地认识到现代中国面临的文化危机和精神危机,同时也看到了国际上现代美学的发展。
在这样的背景下,他逐渐形成了自己亲密性美学的理论体系,该理论强调感觉与理性的统一,强调现实的美,强调人的本质与价值的体验。
宗白华的美学思想具有强烈的人文主义气息,他主张“感性知识”、“整体性经验”,在美学上将人的本体认识与感性直觉紧密融合。
他认为,美学是无分左右、上下、中国外的共通领域,美学的基础在于人的感性经验,而最深层次的感觉是“亲密性”感觉,即人与世界、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性关系。
对于亲密性的感觉,宗白华在《亲密性美学研究》一书中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认为,这种感觉是人们对真诚、自然、优美、和谐、纯洁的共识。
宗白华的美学思想不仅是理论上的创新,也有实践上的体现。
他在美术、摄影、书法等艺术领域都有着深厚的造诣和杰出的成就。
他被誉为“艺术家中的美学家,美学家中的艺术家”,在自己的美学思想指导下,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与思想性。
在教育领域,宗白华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曾担任北京大学文艺美学教研组组长、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美术学院院长等职务,推动了中国美学学科的发展与繁荣。
他的教学理念强调“以人为本”,摆脱了繁琐的课堂教学,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总之,宗白华是中国现代美学的一位杰出代表,他深刻地思考人与世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亲密性感觉作为美的根基,推崇人文主义的价值观念,他的美学思想和实践都对中国美学、文化、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我们思考人类价值与文明的未来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宗白华“生命境界美学”的体系问题(一)摘要:宗白华先生擅长从生命的视角切入审美与文化问题,其美学思想高扬宇宙的生命精神,其文化理想也浸染着浓郁的生命情调。
详察宗白华美学的本体、境界与方法,细厘宗白华的美学-文化的体系结构及学术范式的图景,可以发现,宗白华美学并非所谓不成系统的“思想感悟”或缺乏巨著的“美学散步”,而是一个气象峥嵘、运思独特、结构宏伟、境界幽深的美学体系,并自觉运用了多元而又独特的研究方法,这些都对现代美学学科产生了深远影响。
希冀籍此分析,澄清学界关于宗白华美学思想(体系)的诸多偏见。
关键词:宗白华生命境界体系方法宗白华先生的美学思想可谓渊源深厚、气象闳远,到达了现代美学研究的颠峰。
成长于新旧世纪交替、厕身于中西文化对流中的宗白华,其美学的形成显然离不开深厚的中西文化渊源。
宗白华美学的哲学根基是生命哲学,它来自于对中西哲学智慧的汇合融通。
正如有的论者所说:“宗白华的美学思想,深受中国古代美学和德国古典美学与本世纪初流行于西方的以狄尔泰、柏格森为代表的生命美学的影响,但他又是博采众长,熔中西古今于一炉,独具自己的特色。
”宗白华的美学究竟有无体系性?对这个问题学界的看法有分歧,这涉及到对宗先生美学价值的评判和美学地位的确定问题,需要认真研究。
冯友兰先生在40年代曾说过,“中国真正构成美学体系的是宗白华”。
226]汉学家顾彬也感叹宗白华的思想和著作简直是个“无底洞”。
还有学者认为,宗白华建立了“一个贯通古今中外,汇通文史哲,沟连艺术、宗教甚至科学的体大思深的体系。
”现在看来主张宗白华美学有体系的学者居多,那究竟是怎样的体系呢?本文主要探讨宗白华美学的核心范畴和体系问题,宗白华的美学不是所谓的“生命美学”,也不是单纯的“境界美学”,而是生命境界的美学体系。
他言“生命”离不开境界的创造,言“艺境”也离不开生命的情调,生命与境界合二为一。
具体地说就是:宗白华是以宇宙的生命为哲学本体,以审美妙悟为根本体验方式,以艺术境界为价值蕲求,创造了“生命境界美学”的思想体系。
一、生命情调的美学本体哲学中“本体论”(ontology)一词,源自希腊文的logos(逻格斯)和ont(存在)。
从哲学来看,本体论关注的是“存在”的问题,关注“什么是存在”、“什么样的事物在第一义上存在”等核心问题。
对于美学本体论而言,其关注的也就是“美是一种怎样的存在”,“美如何存在”的原理问题。
美学本体论问题不完全等同于美学本质论,美学本体论包含了美学的本质追问,即关注“美是什么”的问题,同时还要关注美学的哲学基础问题。
宗白华美学以生命为本体。
宗白华的宇宙观是将宇宙看成一个生命不断演进、生机浩荡互网的真实空间,其哲学、美学、艺术学体系是建立在生命本体论的基础之上,这已是学术界的共识。
叶朗曾指出:“宗白华先生的美学思想就立足于中国古代的这种天人合一的生命哲学。
”宗白华的生命宇宙观的产生最早可追溯到20年代之前,他在《哲学杂述》(1919年)一文中论及德国生理学家杜博雷孟氏(E·DuboisReymond)的著作《穷理之止境》与《宇宙七大谜》时,针对其中“生命之缘起物质”的观点,提出质疑:“唯物派言,生命缘于物质,即是物质运动。
但此说恐不能成立。
因生命是有目的的,有意志的,物质运动是无意志的、无目的的,即此求生之意志,非物质运动所能解也。
有生之物,能生有生之物,当未见无生之物,能生有生之物也。
唯物派生命缘于物质之说,尚未得确证。
生命依于物质运动,则有之,生命即是物质运动,尚不可说也。
但此问题,乃哲学中甚大之问题,当别篇详之。
”宗白华关于生命及其起源的自觉思考,当始于此文。
宗先生认为生命现象应该缘起于宇宙间的生命运动,而非机械的物质运动。
至此“宇宙即是一大创造万物的气生命场”的观念呼之欲出。
在随后的《中国青年的奋斗生活与创造生活》等文章中,他正式提出了“日日进化,自强不息,这才合于大宇宙间创造进化的公例”231]的观点。
他在《清谈与析理》一文中也论及:“宇宙的构造和演进是从物质的自然界,穿过生物界,心理界抟扶摇而入于精神文化界。
……自然与文化,是一整个的宇宙生命演进的历程。
”宗白华以生命为本体的美学,既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又在西方美学的参照中不断发展的。
他的美学以生命意识和宇宙情怀为核心,以“气韵生动”即“生命的律动”为始终的对象,强调物我浑融,强调人与自然的生命统一,同时参照西方的文化体系,批判吸收西方美学合理的成分。
他指出,中西哲学的形而上是两个不同的体系即“生命的体系”和“唯理的体系”。
唯理的体系是要了解世界的基本结构,秩序理数。
生命的体系是要了解世界的意趣意味和价值。
宗先生认为,人类生活中所体验的境界与意义,有三种表达方式,一是科学-哲学的方式,二是道德-宗教的方式,三是审美的方式:“在实践生活中体味万物的形象,天机活泼,深入‘生命节奏的核心’,以自由谐和的形式,表达出人生最深的意趣。
”233]审美活动与生命的旨趣、人生的价值密不可分,“美与美术的特点是在‘形式’、在‘节奏’,而它所表现的是生命的内核,是生命内部最深的动,是至动而有条理的生命情调。
”234]这与希腊古典美学命题——“美是丰富的生命在和谐的形式中”一脉相承。
宗白华的美学是建立在“宇宙生命论”的基础上,“流动的生命”、“生命情调”构成其美学本体。
由于“哲学就是宇宙诗”,宗白华将从莱布尼兹到歌德的动感宇宙论、康德的时空唯心观、叔本华的生命意志论、柏格森的绵延创化说都看作“宇宙图画”。
与此同时,他又把《易经》的生生之德、老庄的“道”化宇宙、气化哲学的和谐境界都视为生生不已的“宇宙旋律及生命节奏”,一同纳入宇宙生命化的理论之中。
由此可见,宗白华世界观的核心便是将宇宙“生命化”,生命宇宙化,宇宙就是一生命整体,生命就在宇宙中一气沉浮,浩荡交融,生生不绝。
于是美感生焉,境界出焉。
宗白华的生命本体论既回答了美学的哲学基础是生命,也指出了美的本质是生命、生命境界(艺术境界也是一种生命境界的体现),美在生命,而审美意象、艺术意境等都是生命美的体现。
既然生命论(生命情调、生命精神、生生意识等)是构成宗白华美学的本体论和核心范畴。
那么,宗白华的生命宇宙观如何与人生观、艺术观沟通一致呢?主要是通过“同情”之途径。
所谓“同情”,就是以物我一气相通的生命视角来看待艺术、宇宙与人生。
宗白华认为人类之同情能够“扩充张大”到普遍自然去,因为大千世界本然具有着精神化的生命。
于是,宗白华如此表述他的生命“同情”观:“艺术世界的中心是同情,同情的发生由于空想,同情的结局入于创造。
于是,所谓艺术生活者,就是现实生活以外一个空想的同情的创造的生活而已。
”宗白华以生命为美学本体,其浸染着宇宙情调的“生命”本体论要义有以下几个层面。
美在生命中国生命哲学认为,宇宙间大化流衍,生生不息,物物绳绳相续,连绵不绝。
中国人生活在一个充满生机活趣的宇宙中,中国艺术的主题都在于表现宇宙的盎然生意。
在宗白华看来,在这种生命一体化的大境界中观照宇宙,就会发现天地有大美,美在于生命活力,在于盎然的春意,在于万物昂然精进的创造精神。
天地之美寄于生命,美在于宇宙的盎然生意与灿然活力。
艺术的使命则在于原天地之美,协和宇宙,参赞化育,以显露与天同样的创造,宣泄如宇宙生命同样的生意活力。
在宗白华看来,弥纶天地的生命本体是“道”,是“自然”。
宗炳说:“圣人以神法道而贤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
”山水以形媚道,山水以外在的感性形象显示着宇宙的生命精神,欣赏者“澄怀味象”,艺术家“迁想妙得”,即在对审美意象的直观中发现、体味无处不在的生生意蕴,把握“宇宙里最幽深最玄远却又弥纶万物的生命本体”,宇宙生命与个体美感取得了统一。
宗白华美学继承了中西文化中的“新自然观”,将自然生命化,认为自然是生命的载体,本身就是生命美的体现。
正如方东美先生所言:“由此种新自然观看来,自然云云,略近于斯宾诺萨与歌德所谓之创造能生之自然,而非西方古典科学中之所造所生之自然。
自然本身即是大生机,其蓬勃生气,盎然充满,创造前进,生生不已,宇宙万有,秉性而生,复又参赞化育,适以圆成性体之大全。
”宗白华没有直接回答美的本质问题,“但从他的整个美学思想来看,他把美看成了生命的自由表现。
”宗白华以“鸢飞鱼跃”的意象来比喻和象征宇宙的生命本体和艺术的生命情调。
宗白华在阐释艺境时说:“空寂中生气流行,鸢飞鱼跃,是中国人艺术心灵与宇宙意象‘两镜相入’互摄互映的华严境界。
”“生气流行”,是视宇宙为一大化流衍的整体,“鸢飞鱼跃”,是推崇生命的气韵活力,这是宗先生的美学理想,也是中国人独特的世界观和艺术观。
山静水流开画景,鸢飞鱼跃悟天机。
中国古代哲人和艺术家善于从鸢飞鱼跃的生命意象来静观天地的大化流行,体悟宇宙的无限生机。
《诗经》曰:“鸢飞戾天,鱼跃于渊。
”在儒家看来,“鸢飞鱼跃”所体现的是圣人的修养之道。
人为天地之心,圣人以德配天地,上下与天地同流。
理学家也发现了“鸢飞鱼跃”的生命象征意义,他们要观天地生意,会宇宙生机。
鸢飞鱼跃皆天趣,理学家可以在鸢飞于天、鱼跃于渊的自然感性中体会宇宙间天理流行之妙意。
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大美即在道——万物的生命本体。
禅宗也认为,“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总是法身”,一花一叶,清风皓月,鸢飞鱼跃,生香活态,都体现了宇宙间的生命存在。
青春精神万物一体化的生命哲学观和美学观,必然将审美对象生命化。
在艺术创作和欣赏中,审美对象皆是生命的表现,沐浴在主体同情观照的生命光辉中,审美对象以灿烂的感性呈现,显示出生命力的美。
宗白华说,“古代诗人,窥目造化,体味深刻,传神写照,万象皆春。
”窥目造化,就是从天地造化中汲取创造的精神。
传神写照,万象皆春,就是要在艺术的创造中体现内在的神韵,“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王微《叙画》),用万象感性的存在显示天地间无边的春意——生命的美。
宗白华美学既以生命为本体,在艺术上便提倡一种“嫩春境界”即生命的境界,在文化上呼唤“青春”的精神。
“春”的确是中国人的艺术理想,如舒州清远和尚有一《延促自尔》诗云:“春日春山里,春事尽皆春。
春光照春水,春气结春云。
春客春情动,春诗春更新。
唯有识春人,万劫元一春。
”此诗叠用“春”字,表达了作者有一颗“识春”的心,满怀春意的喜悦,春在旷劫如斯的花开花落,在刹那变灭的草际烟光。
万劫元一春,宇宙间只有春的精神生生不绝。
中国艺术中洋溢着青春的气息、生命的情怀,它对中国文化有着巨大的影响。
在宗白华看来,艺术与人生、艺术精神与生命精神是合一的。
从推崇艺术的嫩春境界到呼唤中华文化的青春情怀与美丽精神,是宗先生一脉相承的文化理想,他说:“我觉得民族中这种天真纯洁的‘青年气’,是永远需要的。
”他在《论〈游春图〉》文中说:“如果我们把隋唐的丰富多才、雄健有力的艺术和文化比作中国文化史上的浓春季节,那么,展子虔的这幅《游春图》,便是隋唐艺术发展里的第一声鸟鸣,带来了整个的春天气息和明媚动人的景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