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宗白华《美学散步》
宗白华《美学散步》

宗白华《美学散步》他说:散步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行动,它的弱点是没有计划,没有系统。
中国古代一位影响不小的哲学家——庄子,他好像整天都在山野里散步,观看着鹏鸟、小虫、蝴蝶、游鱼,又在人间世界里凝视一些奇形怪状的人:驼背、跛脚、四肢不全、心灵不正常的人,很像意大利文艺复兴时的天才达.芬奇在米兰街头散步时速写下来的一些“戏画”,现在竟成为“画院的奇葩”。
散步的时候可以偶尔在路旁折到一枝鲜花,也可以在路上拾起别人弃之不顾而自己感到兴趣的燕石。
无论鲜花或燕石,不必珍视,也不必丢掉,放在桌上可以做散步后的回念。
他说:中国古代抒情诗里有不少是纯粹的写景,描绘一个客观境界,不写出主体的行动,甚至于不直接说出主观的情感,像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所说的“无我之境”,但却充满了诗的气氛和情调。
我随便拈一个例证并稍加分析。
唐朝诗人王昌龄的一首《初日》:初日净金闺,先照床前暖;斜光入罗幕,稍稍亲丝管;云发不能梳,杨花更吹满。
这诗里的境界很像一幅近代印象派大师的画,画里现出一座晨光射入的香闺,日光在这幅画里是活跃的,它从窗门跳进来,跑到少女的床前,散发着一股温暖,接着穿进了罗帐,轻轻抚摩一下榻上的乐器——少女所吹弄的琴瑟箫笙——枕上如云的美发还散开着,杨花随着晨风春日偷进了闺房,亲昵地躲上枕边的美发上。
诗里并没有直接描绘这个金闺少女,然而一切的美都是归于这个看不见的少女的。
多么艳丽的一幅油画!王昌龄的这首诗,使我想起德国近代大画家门采尔的一幅油画,那画上也是灿烂的晨光从窗门撞进了一间卧室,乳白的光辉浸漫在长垂的纱幕上,随着落上地板,又返跳进穿衣镜,又从镜里跳出来,抚摸着椅背,我们感到晨风清凉,朝日温煦。
室里的主人是在画面上看不见的,她可能是在屋角的床上坐着。
太阳的光洗着她早起的灵魂,天边的月犹似她昨夜的残梦。
整本书都是老人在散步中偶然的一回顾,闲闲的碎语,可它却字字珠玑,教会了我很多。
他说“我们心中不可没有诗意、诗境,但却不必定要做诗。
好书摘抄——《美学散步》 宗白华 三

好书摘抄——《美学散步》宗白华三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一、意境的意义1.世界是无穷尽的,生命是无穷尽的,艺术的境界也是无穷尽的。
“适我无非新”(王羲之诗句),是艺术家对世界的感受。
“光景常新”,是一切伟大作品的烙印。
“温故而知新”,却是艺术创造与艺术批评应有的态度。
2.就中国艺术方面——这中国文化史上最中心最有世界贡献的一方面——研寻其意境的特构,以窥探中国心灵的幽情壮采,也是民族文化的自省工作。
3.画家诗人“游心之所在”,就是他独辟的灵境,创造的意象,作为他艺术创作的中心之中心。
4.功利境界主于利,伦理境界主于爱,政治境界主于权,学术境界主于真,宗教境界主于神。
但介乎后二者的中间,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放映;化实景而为虚景,创形象意味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
艺术境界主于美。
5.所以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
6.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而立言,他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
7.意境是“情”与“景”(意象)的结晶品。
8.艺术的意境,因人因地因情因景不同,现出种种色相,如摩尼珠,幻出多样的美。
9.在一个艺术表现里情和景交融互渗,因而发掘出最深的情,一层比一层更深的情,同时也透入了最深的景,一层比一层更晶莹的景;景中全是情,情具象而为景,因而涌现了一个独特的宇宙,崭新的意象,为人类增加了丰富的想像,替世界开辟了新境,正如恽南田所说“皆灵想之所独辟,总非人间所有!”这是我的所谓“意境”。
“外师造化,中的心源”。
唐代画家张璪这两句训示,是这意境创现的基本条件。
二、意境与山水10.艺术意境的创构,是使客观景物作我主观情思的象征。
我人心中情思起伏,波澜变化,仪态万千,不是一个固定的物象轮廓能够如量表出,只有大自然的全幅生动的山川草木,云烟明晦,才足以表象我们胸襟里蓬勃无尽的灵感气韵。
美学散步

• 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
• 晋人的艺术之美,是这全时代的最高峰。《世说 新语》一书记述生动,能以简劲的笔墨画出它的 精神面貌、若干人物的性格、时代的色彩和空气。 文笔的简约玄澹尤能传神。
• 希腊哲学家的艺术理论
一、形式与表现 二、原始美与艺术创造 三、艺术家在社会上的地位 四、中庸与净化 五、艺术与模仿自然 六、艺术与艺术家
• 宗白华是一个具有自己思想体系的美学家。 这个思想体系的内在血脉和学术理想,不 是属于西方而是属于中国的,因此尤为可 贵,尤为宝贵。 • 宗白华的这些思想还需丰富和完善,但对 于我们则已经是一笔丰厚的精神遗产。这 些学术见解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于解 决美学理论中长期得不到很好说明的问题 极有帮助,因此对今后的美学研究将产生 积极的推动作用。
美学散步
宗白华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杜笑 财经新闻 2010060102006)
目录
• • • • • • 作者简介 主要著作 书籍简介 章节 章节介绍 艺术价值
作者简介
• 宗白华,江苏常熟人。1918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语言科。 1920-1925年留学德国,先后在法兰克福大学和柏林大学 学习哲学和美学。1949-1952年任南京大学教授。之后一 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兼中华全国美学学会顾问。 1919年被五四时期很有影响的文化团体少年中国学会选为 评议员,并成为《少年中国》月刊的主要撰稿人,积极投 身于新文化运动。同年8月受聘上海《时事新报》副刊 《学灯》,任编辑、主编。将哲学、美学和新文艺的新鲜 血液注入《学灯》,使之成为“五四”时期著名四大副刊 之一。就在此时,他发现和扶植了诗人郭沫若。1920年赴 德国留学,在法兰克福大学、柏林大学学习哲学 、美学 等课程。1925年回国后在南京、北京等地大学任教。曾任 中华美学学会顾问和中国哲学学会理事。 宗白华是我国 现代美学的先行者和开拓者,被誉为“融贯中西艺术理论 的一代美学大师”。著有《宗白华全集》及美学论文集 《美学散步》、《艺境》等。 宗白华于1986年12月20日 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寻美与审美刍议——评宗白华《美学散步》

中图分 类号 :B 8 3 — 0 6 ;I 2 0 6 . 7 文 献标 识码 :A 文章 编号 :1 0 0 8 — 9 6 4 0( 2 0 1 7) 0 6 — 0 0 4 5 — 0 2
首先 , 要 懂得如何寻觅美 , 即要有发现美 的心 , 通过
《 美学散步 》 是 已故美学宗师宗白华先生的代表作 ,
国美学诸问题 、 中国艺术 的特色及西方美学等专题编排 。
自己的心里 寻找美 。宗先生并 不同意她的言外之意 , 他
有人认为 , 这种编排方 式不易把握作 者美学思想 的流变 认为美对于人们的心而言 , “ 美感 ’ 是客观的对象和存在 , 轨迹 , 没有连贯性。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 这种编排方式 人们的心可以发现美的对象 , 但美不 以人 的意志为转移 。 恰好符 合 “ 散步 ” 的特点。作者在 书 中的小 言中提到 :
摘 要: 阅读《 关学散步 》 仿佛在关学世界 中散步一样 自由灵活, 体验着关带来的朴质享受。书中《 关从何 处寻 》 《 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 和《 论< 世语新说 ) 和晋人的 关》 等专论 , 均涉及寻美或审美的问题 , 一些观点
富有启发意义 , 值得我们斟 酌思考。《 美学散 步》 不仅在学术理论上对 关学研 究 ( 尤其是 中国关学研 究) 有重 大的推 动作 用 , 同时也 体 现 了作 者 对 生命 情趣 与 价值 的重视 , 以及 对淡 泊 、 灵 启式 的生 活方式 的追 求。 关 键词 : 关学散 步 ; 寻觅 美 ; 关在 何 处 ; 艺术人 格 ; 绚烂 与平 淡
美学十五讲 07 第七讲 美学散步

契 诃 夫
屠 格 涅 夫
高 尔 基
朱先生勤勉学术的入世精神
“一息尚存,此志不容稍懈。‛ 朱光潜
朱光潜、朱自清与 丰子恺的性格比较
朱自清:温恭和蔼、 平正严肃;属于古 典的多,浪漫的少; 得孔颜的多,得老 庄的少。
朱自清
丰子恺:浑然本色、 无忧无嗔、无世故 气、无矜持气; 偏于老庄的多;
朱光潜:介于两者之 间。
是 西 方 美 术 史 上 最 值 得 夸 耀 的 男 性 人 体 雕 像 之 一
。
特 点 : 典 雅 写 大 实
卫 ( 作 者 : 米 开 朗 基 罗
)
比 例 和 谐
俗 称 《 米 洛 斯 的 维 纳 斯 》
被 公 认 为 是 迄 今 为 止 希 腊 女 性 雕 像 中 最 美 的 一 尊 。
岁月留痕
审美:以美为最高目的
实用:以善为最高目 的 科学:以真为最高目的
意象
意象是指客体的景和主体的情的融合.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_陶渊明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分晓‛ _杜甫 ‚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 _李白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_辛弃疾
美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朱先生把物的形象称为意象。
丰子恺
朱光潜
2、从朱光潜先生接着讲
“接着讲”: 1.从中国当代美学和中 国现代美学之间的继承关 系出发,接着朱先生讲。 2.对20世纪50年代 我国的美学讨论重新进行 评价。 3.对朱先生早期美学著 作的基本观点重新进行评 价。
20世纪50年代我国美学 界的代表人物: 蔡仪 李泽厚 朱光潜
蔡 仪
此身: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此身担当
起,不推诿给旁人。 此时: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此时做, 不推诿到未来。 此地:此地(我的地位、我的环境)应该做而且能 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诿到想象中的另一 地去做。
美学散步阅读及参考答案

美学散步阅读及参考答案美学散步阅读及参考答案中国绘画里所表现的最深心灵究竟是什么?答曰,它既不是以世界为有限的圆满的现实而崇拜模仿,也不是向一无尽的世界作无尽的追求,烦闷苦恼,彷徨不安。
它所表现的精神是一种“深沉静默地与这无限的自然,无限的太空浑然融化,体合为一”。
它所启示的境界是静的,因为顺着自然法则运行的宇宙是虽动而静的,与自然精神合一的人生也是虽动而静的。
它所描写的对象,山川、人物、花鸟、虫鱼,都充满着生命的动——气韵生动。
但因为自然是顺法则的,画家是默契自然的,所以画幅中潜存着一层深深的静寂。
就是尺幅里的花鸟、虫鱼,也都像是沉落遗忘于宇宙悠渺的太空中,意境旷邈幽深。
它表现着无限的寂静,也同时表示着是自然最深最后的结构。
有如柏拉图的观念,纵然天地毁灭,此山此水的观念是毁灭不动的。
中国人感到这宇宙的深处是无形无色的虚空,而这虚空却是万物的源泉,万动的根本,生生不已的创造力。
老、庄名之为“道”、为“自然”、为“虚无”,儒家名之为“天”。
万象皆从空虚中来,向空虚中去。
所以纸上的空白是中国画真正的画底。
西洋油画先用颜色全部涂抹画底,然后在上面依据远近法幻现出目可睹手可捉摸的真景。
它的境界是世界中有限的具体的一域。
中国画则在一片空白上随意布放几个人物,不知是人物在空间,还是空间因人物而显。
人与空间,溶成一片,俱是无尽的气韵生动。
我们觉得在这无边的世界里,只有这几个人,并不嫌其少。
而这几个人在这空白的环境里,并不觉得没有世界。
因为中国画底的空白在画的整个意境上并不是真空,乃正是宇宙灵气往来,生命流动之处。
笪重光说:“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这无画处的空白正是老、庄宇宙观中的“虚无”。
中国山水画是最客观的,超脱了小己主观地位的远近法以写大自然千里山川。
或是登高远眺云山烟景、无垠的太空、浑茫的大气,整个的无边宇宙是这一片云山的背景。
中国画家不是以一区域具体的自然景物为“模特儿”,对坐而描摹之,使画境与观者、作者相对立。
(完整版)宗白华《美学散步》

宗白华《美学散步》读书笔记近读宗白华《美学散步》,发现这本辑了二十多篇短论的小册子里,包含着许多极精妙见解,往往引人再三思量与体味。
譬如《论中西画法的渊源与基础》一篇,宗先生谈到中国画的境界。
他说,中国画是虚灵的,它追求气韵生动,以显现生命的节奏、及宇宙万象变化的节奏。
这是一贯的看法。
六朝齐的谢赫曾写《古画品录》,讲绘画六法,即以气韵生动为上,骨法用笔次之。
两者相得益彰,便构成了中国画以外取骨相神态,内表人格心灵的重要特点。
宗先生把这特点归于《易经》的宇宙观,并循此把书法、诗、画作为生命的艺术,融于一炉。
可见,中国艺术的境界,其渊源基础在于哲学。
而哲学,偏于老、庄一派,到魏晋时候更成为探求玄理之学,对宇宙、对人生进行形而上的析理与思辨。
由此,联想到那时代的风尚,以及从书、画发展至文的一些美的理想。
首先是人物品藻。
关于人物品藻,中国从来就是有的。
不过魏晋时的人物品藻,与从前不同。
那时代议论人物,往往从审美的一面欣赏人的精神气象。
其中懵懂而生的,是对个体美的意识。
譬如风骨,便是人格个性美的一种。
一个有风骨的人,往往性格坚强而不屈,品格刚正而有骨气,素性潇洒,风度翩翩。
这正是那时代共同欣赏与尊重的。
后来,“风骨”用于艺术,成为一种境界之美。
于是绘画上,用墨要有流动的感觉,用笔要有穿透的力量。
书法上,有所谓骨架立于其中,故而气脉贯通,隔行不断之说。
而做文章,则要有生命感,鲜活而生动;要有精神性,不能软绵绵、懒洋洋。
对此,宗先生曾在《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里感喟:“中国美学竟是出发于‘人物品藻’之美学。
”宗先生对于魏晋人的偏爱是显然的。
在《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一篇,他说:“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
”近代中国,鲁迅亦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里说,曹丕的那个时代是“文学的自觉时代”。
除此二人,好像再没有谁在当时给予魏晋风度以极高的评价了。
宗白华先生《美学散步》赏析

宗白华先生《美学散步》赏析赵峰【摘要】宗白华先生是中国现代哲学家、美学大师、诗人.《美学散步》是宗白华先生一生最重要的美学论要汇编,词句充满诗意、优美迷人,是中国美学的经典.在这部著作当中,他运用比较研究,对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重要概念进行阐释,充分显示了宗先生深厚的文化素养,很好地融合了中国古典文化和西方文化,体现了其高雅的审美情趣.《美学散步》深刻体现了宗白华先生追求生活艺术的姿态,突显了他对艺术的执着.【期刊名称】《美与时代(下旬刊)》【年(卷),期】2017(000)008【总页数】3页(P124-126)【关键词】宗白华;《美学散步》;审美领悟【作者】赵峰【作者单位】山东枣庄市委党校【正文语种】中文(一)宗白华先生在美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宗白华先生是中国现代哲学家、美学大师、诗人。
有人用“南宗北邓”的称号称呼宗白华和邓以蛰先生,也有研究者将宗白华与朱光潜先生并称为现代美学的“双峰”。
还有学者把宗白华、朱光潜、李泽厚、蔡仪、高尔泰并称为“当代美学五大家”。
《宗白华美学思想研究》中有这样一段话:“早在 40 年代,中国现代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曾对当时担任《哲学评论》业余编辑的冯契先生说过,中国真正构成美学体系的是宗白华。
”这些赞誉充分肯定了宗先生对中国美学的独特贡献,体现了宗先生深厚的美学修养。
宗白华被誉为“融贯中西艺术理论的一代美学大师”,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
他一生都试图将自然和艺术融为一体,将美学对象锁定为宇宙、人生和艺术的统一,他试图用通俗却充满诗性的语言把深刻的思想深入浅出地呈现出来。
但是他最钟爱的还是中国古代艺术,他在中国美学的研究中充分借鉴西方哲学思维,融入了西方理性冷静的审美模式,这是他对中国美学的最大贡献。
他著有美学论文集《美学散步》《宗白华全集》及《艺境》等。
(二)《美学散步》的主要意蕴《美学散步》是宗白华先生一生最重要的美学论要汇编,词句充满诗意、优美迷人,是中国美学的经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宗白华《美学散步》读书笔记
近读宗白华《美学散步》,发现这本辑了二十多篇短论的小册子里,包含着许多极精妙见解,往往引人再三思量与体味。
譬如《论中西画法的渊源与基础》一篇,宗先生谈到中国画的境界。
他说,中国画是虚灵的,它追求气韵生动,以显现生命的节奏、及宇宙万象变化的节奏。
这是一贯的看法。
六朝齐的谢赫曾写《古画品录》,讲绘画六法,即以气韵生动为上,骨法用笔次之。
两者相得益彰,便构成了中国画以外取骨相神态,内表人格心灵的重要特点。
宗先生把这特点归于《易经》的宇宙观,并循此把书法、诗、画作为生命的艺术,融于一炉。
可见,中国艺术的境界,其渊源基础在于哲学。
而哲学,偏于老、庄一派,到魏晋时候更成为探求玄理之学,对宇宙、对人生进行形而上的析理与思辨。
由此,联想到那时代的风尚,以及从书、画发展至文的一些美的理想。
首先是人物品藻。
关于人物品藻,中国从来就是有的。
不过魏晋时的人物品藻,与从前不同。
那时代议论人物,往往从审美的一面欣赏人的精神气象。
其中懵懂而生的,是对个体美的意识。
譬如风骨,便是人格个性美的一种。
一个有风骨的人,往往性格坚强而不屈,品格刚正而有骨气,素性潇洒,风度翩翩。
这正是那时代共同欣赏与尊重的。
后来,“风骨”用于艺术,成为一种境界之美。
于是绘画上,用墨要有流动的感觉,用笔要有穿透的力量。
书法上,有所谓骨架立于其中,故而气脉贯通,隔行不断之说。
而做文章,则要有生命感,鲜活而生动;要有精神性,
不能软绵绵、懒洋洋。
对此,宗先生曾在《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里感喟:“中国美学竟是出发于‘人物品藻’之美学。
”
宗先生对于魏晋人的偏爱是显然的。
在《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一篇,他说:“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
”近代中国,鲁迅亦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里说,曹丕的那个时代是“文学的自觉时代”。
除此二人,好像再没有谁在当时给予魏晋风度以极高的评价了。
宗先生对于魏晋一代的钦慕与向往,在于它的“极自由”、“极解放”。
他说,这个时期使他联想到西欧十六世纪的文艺复兴。
事实上,魏晋时期(即三世纪至六世纪)要比西欧发生文艺复兴的年代早千余年。
而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全在于它们是“强烈、矛盾、热情、浓于生命色彩的一个时代”。
这个时代,人被发现了。
从但丁的《神曲》开始,西洋诗歌里涌现出对人的内心的描写。
人们开始认识自己的个性,认识自己天性中也许转瞬即逝、也许永恒存在的才能。
这里,人格的觉醒与魏晋人自我价值的发现与肯定,是相契的。
人物品藻便是一例。
按照宗先生的说法,人物品藻的空气虽盛行于汉末,然而到“世说新语时代”,即晋人的时代,方才登峰造极了。
也就是说,魏晋人对自我肉体与精神美的沉醉是浓郁而热烈的。
同样,这个时代,世界被发现了。
意大利人从饱含热情的探险与旅行里,获得一种科学的识见。
这种
识见让他们发现了自然的美丽动人处。
欣赏自然美的能力逐渐发展,于是,对自然美深深的感受,在诗篇里洋溢开来。
而对魏晋人来说,山水美的发现是与心灵融合在一起的。
欣赏与赞叹是一面;虚灵的体会与玄理的思索又是一面。
与西洋人实在的态度不同,魏晋人往往是天马行空的。
他们以解放的、自由的心,逍遥游于山水间。
所以他们风神潇洒、不滞于物。
他们的艺术,譬如书法,便凝聚了真精神,意趣无穷。
然而,魏晋一代与西欧的文艺复兴毕竟不一样。
除了个人主义及个性表现,文艺复兴主要是复兴古学和天才创造。
那时代,西洋人把古希腊古罗马的古典文化当作导师,他们藉此认识物质的、精神的世界,以便从中世纪神性枷锁中挣脱出来。
但这些人文主义者并不真正想要复古,他们仅仅把古典文化加以改造,以便适合自己的实际需要。
于是,人文主义者成为沟通古今的桥梁,成为新的文化的缔造者。
这种新文化的缔造,在魏晋人那里鲜少见到。
他们没有彻底的革命精神,对于传统的道德体系仅仅是一种矫枉过正的态度。
譬如,他们用以狂狷来反抗假借名义、虚伪的礼法观,以发掘人生的真意义、真道德。
这意义与道德,实际上是与孔子的初衷相合的。
孔子说“仁”,即是道德的精神,即是诚、即是真性情、真血性。
礼法仅是外表,是末端。
舍本而逐末,是孔子深恶痛绝的,亦是魏晋人深恶痛绝的。
所以,在这一面,魏晋人是复古的,是复归从前理想境界的。
这里,涉及到孔子哲学的真义与实践。
关于道德精神与
礼法,德国哲学家康德有自己的看法。
他说应该允许道德假象。
因为人们矫揉造作出来的一种德行的假象,也许最后会唤醒德行,并过渡到信念。
这种欺骗是无害的。
如此看来,这位德国哲学家对那些假借名义以便其私的“乡原”,抱着宽容的态度。
而对孔子来说,那是“小人之儒”,是要不得的。
所以,探求孔子哲学真义的魏晋人,便热烈地追求着最高道德的真精神。
不过,人们对于那道德的真精神,却是难以订立规则与标准的。
一旦订立,便成为礼法,便有了沦为虚假的可能。
这是一个矛盾。
所以在魏晋人心里面,交织着一种性灵与礼法、精神家园与世俗生活的抗争,激烈却始终无法得以解决。
再说文艺复兴的问题。
也许,宗先生并没有真正把魏晋一代与西欧文艺复兴作比附的意思。
不过,文艺复兴、法国大革命、及启蒙运动三种欧洲运动,曾在近代中国有过深刻的影响。
当时人在政治上发现了后两者的借鉴意义,而在学术和思想上发现了文艺复兴的价值。
所以,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及《清代学术概论》里把“清代思潮”与欧洲“文艺复兴”相比附,以为两百余年间的清学,可命为中国的“文艺复兴时代”。
他说,这经历了启蒙、全盛、蛻分及衰落的两百余年学史,是“以复古为解放”的。
不过,以今人的眼光看,好像唯有以梁启超、康有为作代表的那个蛻分时期,才是真正创新以缔造新文化的时期,才是合了欧洲文艺复兴精神的。
如此,魏晋、晚清、及欧洲的文艺复兴,在一点精神上
是相通的,即自由、即解放。
这一点精神是人性美的光芒。
在对它的深思与探索中,世界被照亮了。
我合上这本小册子,不禁又一次翻开它。
最初的两页是比一九八一年那版本新增的几祯照片,是青年时代和老年时代的宗先生。
他谦逊而儒雅,静静地漫步于未名湖畔,常常驻足而深思,好像倾听着内心底下那个美的世界的脚步声。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