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白华的生命美学观

合集下载

方东美与宗白华生命美学思想之比较

方东美与宗白华生命美学思想之比较

A b t a t F n n m e smo trc n a tfei g n t e mo e n Ne - n u i n p io o h r ,a d Zo g s r c : a g Do g ii s ih i r e l si h d r o Co f ca h ls p e s n n n
化、 审美 化 的经 典宣 言 。
方 东美 与宗 白华 的艺术形 上 学有 三个 维度 : 宙 、 宇 生命 、 感 , 美 三者是 同一 的。艺术恰 能体 现宇 宙的 生命 精 神与 美感 的 三位一 体 。宇 宙 的本 体 和精神 在 于生 命 之创 化 , 术 的本 体 和价 值 也在 生 命创 造 精 艺
Bah a i h sh tca h o tc o i g t h o Co f c a ie p io o h i u s t e e t eii n t e m s lsn o t e Ne — n u in l h l s p y.whih t r n t e ” r f c wo ae i h a — tsi o c p in”t e . Ast p e s a d p l s p r wo k d a d ifu n e t a h ohe o itc c n e to o me t wo o t n hi o hes o r e n n e c d wih e c t rf ra l
o pro i eht el yoFn nm in og i a I Cm ainoLf As ec do g f ag og eadZn a u s f e t iI o D Bh


Z A GZ-。g H N e n h
( eat etfC ie a g a ea dLt aue Hfi nvrt, e i 3 0 2 hn ) D p r n o hns L n u g n i rtr, e i sy Hf 0 2 ,C ia m e e e U ei e2

生命律动——论宗白华美学研究的核心

生命律动——论宗白华美学研究的核心

入 生命精神 的动赙 美学, 渗透 着对 宇宙生命 的关怀与体验。文 章从认识论 角度提 出时空意识和 宇宙观 , 示 了宗 自华的生命 哲学。 展
关 键 词 : 生命 ; 动 律
Hale Waihona Puke 中圈分类号 : 8 0 文献标识码: 文章 编号 :0 8 3 9 (O 9J5 0 l 2 B 3- A 10 - 8 8 2 O —0 3—o o
体, 自然生命 ” 【 ‘ 。 】 音乐领导着我们 去把握世 界生 5 命万千形象里最深的节奏的起伏 。 总之 , ” 宗先生不 论是论诗文, 书画 , 论 论音乐 , 还是论雕刻建筑 , 都是
收 稿 日期 :09—0 20 4—1 5
作者 简介 : 高蕊(9 7一) 女 , 17 , 辽宁抚顺人 , 抚顺师 范高等 专科 学校 , 师 , 讲 主要从事应 用文写作教学研 究。
20 年第 5期 09 辽 宁 师 专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 ( 6 ) 总 5期 JU N LO IO IGT A H R O LG S CA IN E DTO ) O R A FLA NN E C E SC LE E(O ILS E CSE IIN C
NO. o 9 52 o
宗 白华是 中国现代美学思想 的一代 宗师 , 他生 于安 徽 一个 知识 分子 家庭 , 原名 宗 之槐 , 年 家境 贫 幼 寒, 后致力于美学研究工作 , 经过几 十年 勤奋 治学 ,
他不仅造就了一大批学者 , 而且形成 了 自己独特的 美学思想 。他著有《 美学与意境》 《 、 美学散步》 《 、 艺 境》 《 、 歌德研究》 《 、 论中西书法之渊源与基础》 以及 诗集《 流云》 通讯集 《 、 三叶集》 。虽然没有写下浩瀚 卷帙的美学大著 , 但他有着中华 民族美 学传 统的崇 高人格美 , 又兼有生机活泼 的美 学散 步风貌。他充 满 诗 意 的热情 , 蕴含 理性 的 闪光 , 又 既是 具 有 自由个 性价值 的诗人 , 又是探索宇宙 意识、 民族 意识 的智 者 。早 在 四十 年代 , 国现 代 哲 学 家 冯 友 兰先 生 就 中 说过 , 中国真正构成美学体系的是宗 白华 , 他是除了 王国维 、 朱光潜之外 的又一位美学大师 , 是集 民族美 学与现代美学于一身 的美学家 。 宗 白华美 学是一种切人生命精神 的动感美学 , 处处渗透着他对宇宙生命 的关怀、 体验 与沉思。宗 先 生一 直认 为 :“自然 万 象 无 不 在 ‘ 动 ’ , 活 中 即是 无不在 ‘ 精神 ’ 无 不在 ‘ 中, 生命 ’ ” 因此 , 中。 … 美所

宗白华美学语录

宗白华美学语录

宗白华美学语录
宗白华是我国现代美学研究的先行者和开拓者,他的美学思想深入浅出,独具一格。

以下是一些宗白华的美学语录:
1. “美是生命的体验,是人生的一种境界。


2. “艺术是生命的象征,它揭示了生命的本质和生命的意义。


3. “中国艺术的精神在于淡泊、灵启,它塑造了一种生活方式,使人们能够领略生活的美好。


4. “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使人们在与世界的联系中感受到自身的存在价值。


5. “艺术家的任务不仅是表现自己,更在于表现生命,表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6. “美学的研究不仅是理论的,更是实践的;它不仅是学术的,更是生命的。


7. “中国美学强调‘意境’,即通过艺术形式表达出人生的境界和宇宙的真理。


8. “人生在世,要追求美,就要投身于艺术,让艺术成为生活的组成部分。


9. “美学是研究人与世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学科,它揭示了人类生活的内在规律。


10. “艺术家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要把生活中的美转化为艺术美,从而启发人们的审美情趣。


这些美学语录代表了宗白华的美学思想,强调审美活动、艺术与
生活的紧密联系,以及美学研究的重要性。

这些思想对于理解中国美学及其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

宗白华的美学观点

宗白华的美学观点

宗白华的美学思想
哎呀,说起宗白华老先生的美学思想,那简直是深邃得跟咱们四川的九寨沟一样,美得让人心醉,又琢磨不透嘞。

宗白华啊,他讲的那个美学,不是那种浮在面上的花花肠子,而是深入到骨髓里头去的那种韵味。

他说美,不光是眼睛看到的那些花花草草、山山水水,更是心灵里头那份对世界的感悟和体会。

就像咱们四川人喝茶,不光是品那茶水的香,更是在品那份悠闲自在的心境。

他讲“意境”,我就觉得跟咱们四川的竹林小道差不多,走进去,空气里都带着一股子清新脱俗的味儿,心里头那个舒坦,简直没法用言语来形容。

宗白华说,艺术就是要创造出这种“意境”,让人看了、听了,心里头能起涟漪,能跟作者的心意相通。

他还讲“生命律动”,嘿,这我就想起了咱们四川的变脸,那脸谱一换,就像生命里头的喜怒哀乐,瞬间就变了个样儿。

宗白华说,美就是生命的律动,就像咱们的心跳,有节奏,有力量,又温柔又坚韧。

总而言之,宗白华的美学思想,就像咱们四川的火锅,麻辣鲜香,啥子味儿都有,但归根结底,都是那股子让人回味无穷、念念不忘的劲儿。

你要真想去琢磨它,嘿,怕是要像咱们吃火锅一样,慢慢品,细细尝,才能品出其中的真滋味来。

生命节奏——宗白华美学的形上感型

生命节奏——宗白华美学的形上感型

生命节奏——宗白华美学的形上感型生命节奏是人类自古以来就必须面对的一种现象。

在繁忙的生活中,我们常常忽略了生命的无穷价值,因为太过于被生命的快节奏所吞噬。

宗白华美学在这样的生命节奏中散发出非凡的美感与思索,使我们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领悟。

宗白华美学旨在通过研究艺术与哲学的交融,从而勾勒出一种富有形上感的生命观。

它认为,生命的价值在于其本身,而非生命的外在表现。

因此,艺术家必须更注重于灵性层面的追求,而非追求物质的满足。

以下是五个宗白华美学的例子,证明了它的形上感型思想:1. 张大千的山水画张大千是中国山水画的重要代表,其作品着重体现了“意在笔先”的精神。

他追求的是笔墨意韵的意境表现,而非真实的山水景色。

这种追求与宗白华美学中强调的“内在世界”的形而上思想不谋而合。

2. 爱德华·曼克斯的雕塑曼克斯的雕塑作品充满了运动的感觉,但他追求的不是动态的表现,而是如何通过形体的变化来表达内在的情感与心理状态。

这种对表象与内在的重视,在宗白华美学中得到了充分的肯定。

3. 卡尔维诺的小说卡尔维诺是20世纪欧洲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他的作品常常涉及到关于叙述、时间与空间的哲学思考。

他试图通过虚构的叙述空间,来引发读者对于时间与空间的思考。

这种关注思考过程而非仅仅故事情节的作品风格,与宗白华美学中关注“人类精神领域”的思想相符合。

4. 米开朗基罗的雕塑米开朗基罗的雕塑作品充满了动态感与力量感,尤其是《达芬奇的大卫像》。

但他的作品并不是对真实的视觉再现,而是在形象中表达出内心的思想与情感。

这种表象内在性的表达,在宗白华美学中体现了形而上学的思考方式。

5. 尤金·伊冯斯基的抽象画伊冯斯基是抽象主义的代表之一,他提倡将艺术的目光放在形式与颜色之上。

他创作的作品中,颜色表现出的情感与意义,更为重要而非图像。

这种对形式与颜色的把握,同样与宗白华美学中强调“内心世界”的思想相契合。

总之,宗白华美学关注的是生命的形而上学价值,在艺术中表达出了对于形与形像的内涵性探索。

生命的建筑——宗白华建筑美学思想研究

生命的建筑——宗白华建筑美学思想研究
后 人 借鉴 。


生命的建 筑—— 建筑美的本质界定
晚 年 的 宗 白华
宗 白华 先 生认 为 :” 筑 之 特 点 , 方不 离 实 用 , 方 又 为 建 一 一
地 说 .宗 白华 对 建 筑 美 的本 质 界 定 体 现 在 以下 三 方 面 。
生 命 之 表 现 。…这 句 话 是 宗 先 生 对 建 筑 美 本 质 的 生 命 本 体 论 界 ”
和大 自然相通的 、 浑然一体的 , 是有灵性的 、 有生命 的。 这种 自 然生命和人的生命是一体的 .是和人一样有感情 的。
手法。利 用借景 , 一个 临江 的楼 阁可 以出现 落霞与孤鹜齐飞 , 秋水 共长 天一色”( ,王勃 : 滕王 阁序 》 唐 《 )的美景 :一个普通
当然 . 宗先 生 的这 种 生 命论 一 方 面 得 益 于 叔 本 华 的 生 命 的草 堂 . 可 以 引 出 窗含 西 岭 千 秋 雪 . 泊 东 吴 万 里 船 ”( . 也 门 唐 意 志 ”说 。 叔 本 华 认 为 ,世 界 的本 质 为 生 命 意 志 .不 仅 人 有 意 杜 甫 : 绝 句 》 《 )的 空 间 感 触 。还是 《 园冶 》 中说 得 好 .通 过 借 景
( )建 筑 物 ( 体 )和 建 筑 者 、建 筑欣 赏者 ( 体 )在 互 一 客 主
定 ,也 是 他 的 建 筑 美 学 思 想 贯 穿 始 终 的 一 根 红 线 。他 将 建 筑 美 动共 鸣当中形成一个 生命 的律动 和气韵生动 的空间。
的终极形态 归结 为一种 生命 活力 .一种生命的律动。宗 白华认
审美论坛 —— 9— —
生命 的建 筑
宗 白华建 筑美学思想研 究

宗白华美学与中国哲学精神

宗白华美学与中国哲学精神

宗白华先生(1897—1986)是中国现代美学理论的奠基者。

宗白华美学思想渊源有自,就其与中国古典哲学精神的关系而言,它主要与老庄、《周易》、佛学(禅宗、华严宗)的思想最为密切。

①本文侧重在探讨宗白华如何接受中国哲学精神与艺术思想之影响,建构起“生命—艺境美学”的理论体系。

一、“道”与宗白华艺术美学青年时期的宗白华偏爱中西哲学,他曾说:“庄子、康德……相继在我的心灵的天空出现,每一个人都在我的精神人格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痕”。

[1](151)尤其老庄思想对宗白华的人生观和艺术观有较大的影响。

他认为,先秦诸子“不可能不谈到美的问题,也不可能不发表对于艺术的见解。

尤其是庄子,往往喜欢用艺术做比喻说明他的思想。

”[2](449),宗白华将庄学看作是中国艺术美学的一个渊源所在,庄学成为宗白华论述中国艺术美学特质的一块理论基石。

总的来看,老庄哲学对宗白华美学的影响主要集中在“道”、“虚”这两个方面。

1、道与“空白”的阐释宗白华认为庄子是极具艺术天才的哲学家,他“对于艺术境界的阐发最为精妙。

在他是‘道’,这形而上原理,和‘艺’,能够体合无间”,而“中国哲学是就‘生命本身’体悟‘道’的节奏。

”[1]( 367) 在老庄思想中,“道”的本质就是“无”,是虚空。

庄子的“唯道集虚”、“虚室生白”的理论对中国艺术精神产生重大影响,中国的诗词、书画、音乐、园林等,都重视虚实结合、有无相生。

古代艺术家常以空中点染、抟虚成实的表现方法,使诗境、画境、乐境里有空间感,虚空中传出动荡,神明里透出幽深,“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庄子的以艺见道、道艺合一的思想,影响了中国美学精神的走向,故此,宗白华说:“中国人对‘道’的体验,是‘于空寂处见流行,于流行处见空寂’,唯道集虚,体用不二,这构成中国人的生命情调和艺术意境的实相。

”[1](370)将中国艺术的最高境界与“道”相联系,确是宗白华的创见。

在宗白华的艺术美学理论中,作为宇宙意识和生命精神的老庄的“道”,既是中国美学的文化背景,也是他建构美学本体的一个主要源泉。

宗白华《美学散步》——生命需要空灵与充实

宗白华《美学散步》——生命需要空灵与充实

生命需要空灵与充实人生贵在行胸臆,但少有人“保持住了人间的诗意和生命的憧憬”,倘多几人明了什么是真正的美,就会知道什么是该追求的,什么是该放弃的了,快活的人也要多许多了。

美学大师宗白华先生的著作《美学散步》通过对诗画、音乐等方面的创造性审美鉴赏与审美判断,从艺术到人生进行了美的漫谈。

像被他思想星空中的点点灵光击中,一次又一次的发现,原来我观看世界的眼睛早已蒙上灰尘,幸而阅读到此书,有一丝丝的感悟,也还有耳聪目明的希望。

它虽然是散步似地不成系统地记载下宗白华先生的美学思想,但却成为了美学世界中的奇葩。

它就像一个发现美的窗口,提供了一个艺术的诗意的欣赏世界的视角,启发我们欣赏人间的新鲜丰富,享受世相的生动温暖。

不要抱怨世界是灰暗的,“如果你在自己的心中找不到美,那么,你就没有地方可以发现美的踪迹。

”艺术是美的,生命中所追求的美应如艺术一样生动美丽。

像诗画一样的,人生的艺术境界也是“在活泼泼的心灵飞跃而又凝神寂照的体验中突然成就的”,是一个活跃的灵魂在审美所诞生的灵感下因心造境,这不仅需要空灵的觉心,也需要充实的内在,艺术般美丽的生命需要空灵和充实。

首先,我认为“空灵”指澄澈空明的心境,其中最重要的是学会放下,我们要有一颗平静淡泊的心,来静照万物,感受灵气。

湖面静了,才看得到水面的倒影,要看清世界,也要心无挂碍,心平气和。

但是,心静是强求不来的,一个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的人,必定会心猿意马,所以我们要学会放下,懂得什么是该追求的,什么是可以放弃的。

我们大学生应该明白学习知识是我们的主业,不要因为人际关系中鸡毛蒜皮的小事儿耿耿于怀,不要为了蝇头微利损失掉自己真正应该把握的机会,否则,就会生活得很累,而且累得没有价值。

要超出功利的欣赏角度保持超然入世的生活方式才能体会生活的自由和轻松,放下我们的虚荣和世俗吧,人往往为了这些而忙碌,也许这种忙碌的生活已经变成我们的生活常态,可是要知道,常是指经常,而非正常,我们一定要对这种状态有所警觉,若是时常被这种状态禁锢,我们就会在忙中迷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宗白华的生命美学观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摘要:宗白华吸收叔本华、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和歌德的泛神论,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加以融合,认为宇宙是无尽的生命,美就在生命。

生命,其本质在精神。

宇宙的精神体现在活力上,故美在活力,活力也就是创造力。

宗白华认为,美不仅在生命,还在秩序。

宇宙具有严整的秩序,圆满的和谐。

活力是美的内容,秩序是美的形式。

艺术作为艺术家的创造,是生命与形式的统一,这个统一,就是“境界”.宗白华认为艺术的境界与人生的境界是相通的。

他主张以艺术的态度对待人生,对人生持一种同情的态度、把玩的态度、美化的态度、超然的态度。

这种态度不是消极的,它内在地具有一种创造的、进取的精神,是创造与审美的统一,因而充满着青春的气概。

关键词:生命秩序艺术人生宗白华与朱光潜是同时代的学者,都是中国现当代的美学大师。

他们有大致相似的经历,大致相近的修养,但是两人的学者气质有很大的不同,在宗白华则多一份诗人气质,而在朱光潜则多一份科学家的气质。

在治学方式上,宗白华多是诗意的颖悟,朱光潜则多是逻辑的论辩。

二人均学贯中西古今,然宗白华主要致力于中国古代美学的研究,创见多多;而朱光潜则主要在西方美学的研究翻译上,广有建树。

他们同受德国古典美学熏陶很深,但美学渊源略有不同。

当代学者林同华先生认为宗白华是从叔本华到康德再到歌德;朱光潜是从尼采到黑格尔再到克罗齐。

这种看法很符合这两位先生的实际。

在美学体系的建构上,朱光潜先生更注重心理学;宗白华先生更注重哲学。

他们都从主客观的统一上来认识美的本质,但这种统一,在朱光潜先生是统一在主观的情趣上;而在宗白华先生则统一在生命上。

宗白华的生命美学是相当完备的,他是中国生命美学的代表。

宗白华的生命美学有两个源头:西方的生命哲学和中国的生命哲学。

他成功地实现了两者的融合。

一、美与生命宗白华认为“宇宙是无尽的生命”.美就在这生命。

他说:什么叫做美?……“自然”是美的,这是事实。

诸君若不相信,只要走出诸君的书室,仰看那檐头金黄色的秋叶在光波中颤动,或是来到池边柳树下看那白云青天在水波中荡漾,包管你有一种说不出的快感。

这种感觉就叫做“美”.这种显现在大自然中的美,宗白华突出强调的是动态的美。

为什么要强调“动”呢?宗白华有两条理由:一、物即是动,动即物,不能分离。

这种动象,积微成着,瞬息万变,不可捉摸。

这是自然的真相。

二、动是生命的表示。

生命的本质就在于动。

宗白华这两条理由很能见出他的美学本体论。

第一条实际上是强调美在“真”;第二条是强调美在“生”.这“真”与“生”在这里是统一的,“真”统一于“生”.值得我们作进一步思考的是宗白华的“生命”概念是什么。

宗白华没有专门论述这个问题。

但是我们可以从一些有关的论述来揣摩。

宗白华在谈自然美时说:“你试看那棵绿叶的小树。

他从黑暗冷湿的土地里向着日光,向着空气,作无止境的战斗。

终竟枝叶扶疏,摇荡于青天白云中,表现着不可言说的美。

一切有机生命皆借物质扶摇而入于精神的美。

”这里谈的是小树的美,这小树美在哪里呢?“枝叶扶疏,摇荡于青天白云中”,这是它外形的美,然这外形并不是孤立的,它由内在的精神所决定。

这精神指什么呢?指它“从黑暗冷湿的土地里向着日光,向着空气,作无止境的战斗”.小树的这种战斗精神就是它的生命。

宗白华认为“一切有机生命皆凭借物质扶摇而入于精神的美”.可见,在宗白华看来,生命的本质在于精神。

现在我们又回到“动”,宗白华非常强调艺术要表现“动”,而且认为艺术与照片的区别就在于“艺术能表现`动‘,而照片不能表现`动’.”原来,“`动’是宇宙的真相,惟有`动象‘可以表示生命,表示精神。

”这就很清楚,宗白华对美的本质的看法是:美在生命,而生命在精神,故美在精神。

问题是这“精神”是什么的精神,按理,只有人才有精神,可是宗白华又明明说:“自然始终是一切美的源泉,是一切艺术的范本。

”自然界是“无往而不美”的,那是不是说自然美是精神的呢?按宗白华的哲学,是这样的。

宗白华说:“这大自然的全体不就是一个理性的数学、情绪的音乐、意志的波澜么?一言以蔽之,我感到这宇宙的图画是个大优美精神的表现。

”自然哪来的“理性”,哪来的“情绪”,哪来的“意志”?是移情所致?宗白华不谈移情,他认为,自然本就有生命。

宗白华的自然生命论有多个来源:一是叔本华的“生命意志”说。

叔本华视世界的本质为生命意志,不仅人有意志,整个自然界都有意志,意志“它呈现于一株或千百万株橡树,都是同样彻底的。

”第二,宗白华对歌德的泛神论美学观非常推崇,宗白华的《流云小诗》就体现出这种泛神论的美学观。

比如,他的《深夜倚栏》:“一时间,觉得我的微躯,是一颗小星,萤然万星里,随着星流。

一会儿,又觉着我的心,是一张明镜,宇宙的万星,在里面灿着。

”这种自然生命与人的生命一体的美学观与移情说是完全不同的,移情说认为自然是没有生命的,因人将感情移入,方才有感情。

泛神论则不这样看,泛神论认为自然本就是有感情的,它与人一样。

人的生命与自然的生命是贯通的,宗白华谈到歌德的人生时说:“当他纵身于宇宙生命的大海时,他的小我扩张而为大我,他自己就是自然,就是世界,与万有为一体。

”这种人是小宇宙,自然是大宇宙的观点,来自德国莱布尼兹的宇宙观。

莱布尼兹认为宇宙中活跃着许多精神元子,每个精神元子都是一个独立的宇宙。

宗白华认为美在于生命,这生命的感性表现则是“动”.“动”显示生命的活力。

“大自然有一种不可思议的活力,推动无生界以入于有机界,从有机界以至于最高的生命、理性、情绪、感觉。

这个活力是一切生命的源泉,也是一切`美’的源泉。

”进一步要问,“活力”又是什么?宗白华认为它是不可思议的,但其本质是“创造”.他说:“我自己自幼的人生观是相信创造的活力是我们生命的根源。

”这种对宇宙创造能力的赞颂又分明来自柏格森的生命哲学。

宗白华明确地说:“柏格森的《创化论》中深含着一种伟大入世的精神,创造进化的意志。

最适宜做我们中国青年的宇宙观。

”二、美与秩序宗白华一方面认为美在“无穷的生命,丰富的动力”,另一方面又认为美在“严整的秩序,圆满的和谐”.宗白华对美的形式十分看重,这在他关于艺术美的论述中尤其明显。

宗白华说:“美是丰富的生命在和谐的形式中。

”这句话可看作宗白华为美下的定义。

“生命”、“形式”、“和谐”三个要素都有了。

形式是宇宙固有的要素,“宇宙(Cosmos)这个名词在希腊就包含着`和谐、数量、秩序‘等意义。

”毕达哥拉斯以数为宇宙的元素,他发现音的高度与弦的长度成整齐的比例,一面是数的永恒定律,一面是美的音乐,于是他认为美即是数,数是宇宙的中心结构,是宇宙的最重要的秘密。

就音乐而言,它一面植根于人的心灵深处,一面又体现出宇宙活动的秩序。

它的旋律、节奏是数的关系的具体显现。

因此,“音乐是形式的和谐,也是心灵的律动,一镜的两面是不能分开的。

心灵必须表现于形式之中,而形式必须是心灵的节奏,就同大宇宙的秩序定律与生命之流动演进不相违背,而同为一体一样。

”艺术是个小宇宙,自然是大宇宙,换句话说,自然也如同艺术,有它的内容与形式,其内容与形式是和谐的,不可分的。

“宇宙间含有创造一切的定律与形式”.这定律是生命活动的定律,这形式是生命创造的形式。

那么人生呢?人生亦是一个宇宙,是大宇宙的一个部分,亦是大宇宙的缩影。

人生的要义无疑是创造,这正是宗白华所肯定的。

创造不是空的,抽象的,它必然会显示在一种形式之中。

如果生命的创造能够体现在和谐的形式之中,它就是美的。

宗白华说:“浮士德人生的问题,就是如何从生活的无尽流动中获得谐和的形式,但又不要让僵固的形式,阻碍前进的发展。

”就人生来说,生命与形式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异于自然中生命与形式的关系。

这是因为在自然,生命与形式的和谐是非自觉的,是天然的,它不存在寻找与选择的问题。

而在人生,由于主体是有思想情感的人,他对于自己的生活,无论其内容、形式都要进行寻找与选择。

这种选择并不是自由的,它要受许多条件的限制。

这样,主体与客体的种种矛盾、冲突必然发生。

人生的喜怒哀乐究其根本原因就在这里。

“人生飘堕在滚滚流转的生命海中,大力推移,欲罢不能,欲留不许。

这是一个何等的重负,何等的悲哀、烦恼。

”宗白华认为歌德所塑造的浮士德的形象其意义就在于与命运做顽强的抗争。

“浮士德情愿拿他的灵魂的毁灭与魔鬼打赌,他只希望能有一个瞬间的真正的满足,俾他可以对那瞬间说:`请你暂停,你是何等的美啊!’”浮士德形象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歌德的夫子自道。

生命的存在与发展,是以获得与之适应的形式为前提的。

宗白华认为:“生命与形式,流动与定律,向外扩张与向内收缩,这是人生的两极,这是一切生活的原理。

”这就牵涉两个问题:一是生命与形式的关系问题;二是小我与大我的关系问题。

关于生命与形式的关系,宗白华认为二者是密不可分的,离开一定的形式,生命不会存在,而形式如果是生命的形式当然不能离开生命。

生命的发扬、前进,必定体现为生命形式的变化。

“一部生命的历史,就是生活形式的创造与破坏。

”然生命与形式不可分,并不等于生命能自然地找到与它谐和的形式。

正因为如此,“歌德的人生问题,就是如何从生活的无尽流动中获得谐和的形式”.关于小我与大我的关系,实质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所谓“向外扩张”就是小我扩大为大我;“所谓向内收缩”就是大我收缩为小我。

宗白华谈歌德时说:“当他纵身于宇宙生命的大海时,他的小我扩张而为大我,他自己就是自然,就是世界,与万有为一体。

他或者是柔软地象少年维特,一花一草一树一石都与他的心灵合而为一。

”宗白华这种小我与大我合一的哲学来自歌德的泛神论。

生命,不管是小我的生命,还是大我的生命,都以和谐为美。

宇宙是和谐的,它既有无尽的生命,又有严整的秩序。

人“当以宇宙为模范,求生活中的秩序与和谐,和谐与秩序是宇宙的美,也是人生美的基础。

”那么,怎样实现这种和谐呢?宗白华提出“执中”.这“执中”并非来自中国古代的中庸之道,而是亚里士多德的思想。

宗白华说:“达到这种美的道路,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是`执中‘、`中庸’.但是中庸之道并不是庸俗一流,并不是依违两可、苟且折中。

乃是一种不偏不倚的毅力、综合的意志,力求取法乎上,圆满地实现个性中的一切而得和谐。

所以中庸是`善的极峰’,而不是善与恶的中间物。

”这就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有所区别。

这种“中庸”是以充分展示生命的力度为前提的,它不是简单地将两个对立物调和,而取其中。

比如,大勇是怯弱与狂暴的执中,但它不愿向怯弱靠拢,而是宁愿近于狂暴。

人的一生,青年时血气方刚,偏于粗暴;老年时过分考虑,偏于退缩。

唯中年时刚健而又温雅,方是中庸。

宗白华非常推崇中年的美。

他认为中年,“它以前是生命的前奏,它的以后是生命的尾声,此时才是生命丰满的音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