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律动_宗白华的美学思想
生命的律动:瓦当纹饰运动形态审美

为建筑的构件 ,瓦当本身静止不动 ,但 因其纹 饰的动态性而让 飞 的极富动态性的形象体 。另外 ,建筑 屋顶的装饰构件也起到
自己成为 “ 生命 的形式 ” , 所以它却又是在静止 中 “ 恒动 ” 。 瓦当 营造 动态效果的作用 。屋顶上常 见的龙 吻、螭吻 、鱼吻和鸱吻 纹饰线条在 刻画出各种鲜活生动形象 的同时 ,还以优美生动的 等栩 栩如生 ,正脊 、垂脊以及戗脊上 面装置各式各样的小兽形 节奏感传递 出生命 律动之美 。 充满动感灵气的纹饰运动形态 , 增 构件 ,这些构 件造型生动 ,神态活泼 ,使整座建筑物不再僵化 强 了瓦 当的装饰性 和审美性 ,极大地提高 了瓦 当的艺术价值 。
以具 有生命 感的形式呈现于 世人面前 。
如此 。它们形象逼真 ,热 烈飞动 ,动感十足 ,充分表 现 了旺盛
中国古代的建筑 即是 如此 。为 了营造 生气动感的效果 ,中 的 生 命 力之 美 。 国古代建 筑通 常采用飞檐 结构 的设计模式 。这 种模式 的建筑 , 海 陆空的飞禽走兽瓦 当纹饰给我们呈现 了一个精彩异 常的
瓦 当的纹 饰世界是一个五光十色 、摇 曳多姿 、散发 着无穷 其 四角屋脊顶端 向上高高翘起 ,屋顶犹如长 出翅膀 ,正做直冲 魅力的装饰艺术空 间。 英 国著名诗人艾略特在 燃烧 的诺顿 里 云霄之飞 势。 诗 经 这样描述过 周王朝的宫室:“ 如 跋斯翼 , 如 写道 :“ 静止 ,就像一只静止的 中国花瓶永远在静止 中运动 。 ” I t ] 矢 斯 棘 ,如 鸟 斯 革 ,如 翠 斯 飞 ,君 子 攸践 。 ” 从 这 里 可 以 看 到 , 花瓶原本不会动 ,它的 “ 动 ”源 白干其美的形式 。与之类似 , 作 周 王 朝 的 宫 室 绝 非 为 静 止 不 动 的 建 筑 体 ,而 是 像 鸟 一 样 展 翅 高
宗白华

对美的本质的研究从柏拉图开始,几千年来许多哲学家、美学家及文艺理论家都进行了不懈的探讨和研究。
由于美的问题本身有着不可测度的奥秘,所以对美的本质的回答还是莫衷一是。
朱光潜认为美的本质的探讨应该是一种历史性的研究,美必须以客观的自然事物作为条件,再加上主观意识形态的作用,这时才有美,所以美的本质就是主客观的统一。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笔名孟实、孟石。
安徽桐城人。
1897年9月19日生。
1916年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中文系,次年进香港大学,主攻教育学。
1922年毕业后,在上海中国公学和浙江上虞春晖中学执教,并与匡互生、朱自清、夏丐尊、叶圣陶、丰子恺等人在上海成立立达学园,筹办开明书店和《一般》杂志(后改名《中学生》)。
1925年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1929年毕业,转入伦敦大学,同时在法国巴黎大学注册,后又入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以论文《悲剧心理学》获文学博士学位。
1933年秋回国,先后在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任教,并曾任四川大学文学院院长、武汉大学教务长、北京大学文学院代理院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朱光潜一直是北京大学教授,历任二、三、四、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主同盟三、四届中央委员,中国美学学会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香港名誉教授等职。
朱光潜出身书香世家,幼承庭训,熟读经书。
后来偶然得读梁启超的《饮冰室文集》,这部书给朱光潜启示了一个新天地。
他“开始向往…新学‟”,并“对于小说戏剧发生兴趣”(《从我怎样学国文说起》)。
在国外留学期间,他又广泛接触西方现代文化,主要兴趣在文学、心理学和哲学。
当他发觉美学是这几门学科的共同联络线索后,终于走上了美学研究的道路。
《文艺心理学》和《诗论》是朱光潜1933年回国以前的代表作。
前者是中国第一部系统介绍和阐述文艺心理学的专门著作,在这一领域具有开拓性的意义。
书中除了提供大量西方美学史上的思想资料,介绍克罗齐的直觉说、布洛的距离说、立普斯的移情说、谷鲁斯的内摹仿说等各派学说外,还从中归纳出一些文艺批评的原理,运用于分析文学现象,从而开阔了文学研究的视野和思路,在当时学术、文艺界有较大影响。
宗白华所讲的“艺境”辨识

作者: 胡家祥[1]
作者机构: [1]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出版物刊名: 江淮论坛
页码: 154-159页
主题词: 艺境;气韵;意境;玄境;道
摘要:宗白华终生情笃于艺境的追求。
他所谓的“艺境”不仅是指艺术品所描绘的活泼玲珑的生活天地,更是指艺术家通过艺术形式表现宇宙的节奏和生命的律动,因而是意境与气韵的统一体。
宗先生将意境明确区分为三境层,将气韵明确地与易道的阴阳相联系,是对学术史的重要贡献。
对意境与气韵作一体化的描述之所以可能,在于宗先生兼备哲人与诗人的气质,醉心于澄怀观道,而气韵与意境正是艺术活动中作为字宙人生本根的道的体现。
注目于玄境使艺境理论诗意浓郁,但在逻辑分析的确定性、清晰性和系统性诸方面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读《美学散步》有感--小学教师读书笔记

读《美学散步》有感--小学教师读书笔记读《美学漫步》有感--学校老师读书笔记《美学漫步》是一本不厚、很小的书籍,可是里面的思想却熠熠发光。
是宗白华先生,由于是个诗人,所以整本书的主要风格是诗意深厚,闲适舒缓,令人读起来特别好玩味,不会失于泛泛而谈,但又不至于过于浅显难懂。
当你翻开这书时,便会想全心全意一气呵成地看完,不盼望中间会有任何间断,由于在看的过程中常常会遇见令人拍案叫绝的美言好句。
完整地研读有助于对这本书里的全部思想有一个整体的感受,对其中东西方文化碰撞有更为深入到的把握。
当我真的如饥似渴地将这本书狼吞虎咽般读完之后,还是手不释卷。
于是我又想重新仔认真细地将其中全部的思想品尝一番,咀嚼一番。
所以我采纳应用了通读和精读两种方法。
通读只让我对这本书有了一个大致的印象,全书风格上讲,文笔美丽,行文如云卷云舒,自然而闲适。
从其内容来说,交融中西,有很肤浅的哲学蕴于其中,不会艰涩难通,但是你也不能立刻获得其中真意,要如漫步般,逢到一处好景致时,便要驻足细赏。
《美学漫步》这部书就是这样的,行到思想灵光出现处,要静下心来思索,比照自身,有何感悟。
这一功夫是后来在细读的过程中才渐渐体会出来的。
至今还记得里面有引用李丽对宗白华《美学漫步》的评论,她是这样说的:"漫步当中有古老周易演绎我们祖先天人合一观念的直观、感知和体验;有禅宗以净的心去体悟观照万物的境界;有老庄、玄学追求的灵气飞扬的思辨才智;有亚里士多德的明晰合规律的理性颜色;有休姆阅历主义哲学中对感官体验的重视;有康德把时空作为人类感知方式,把心灵作为理解世界的重要方式的真知灼见;有黑格尔否定的思索的辩证思维;还有在20世纪中西文化碰撞中为人们普遍运用的比较中见同异,同异中辨特征的方法,以及文化溯源的方法。
'我特别同意李丽精警的评价,而且她表达的是那样的紧凑。
首先,整本书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中西文化的打通,他的思想可以说是一种完备的生命美学。
宗白华的艺境理论

宗白华的艺境理论Revised at 16:25 am on June 10, 2019宗白华的艺境理论——读美学散步摘要宗白华先生没有自成体系的美学思想,然而有自己独到的美学体验“终生情笃于艺境的追求”,这种追求我将从美学散步中感知,从诗歌、绘画、音乐、书法、园林建筑等各门艺术的境界进行综合的分析,从而我们可以看出宗白华的艺术实践和艺术人生的审美体验;关键词:宗白华美学散步艺境生命意识审美体验聂振斌说:“在宗白华的文艺批评与审美分析中,意境是一个中心范畴;意境理论构成了他的美学思想的主干;”1然而“宗先生的艺术境界理论,是审美理想的具象化,也是他阐发中国文化史上最中心、最有贡献之一的意境结构的最出色的审美哲学;”2从而我们看出宗白华对艺境理论的贡献,虽然宗白华没有系统的意境理论,但是我们可以从宗白华的美学散步中窥探出宗白华的艺境思想,在美学散步中宗白华写了关于诗歌、绘画、音乐、书法、园林建筑等各门艺术的境界,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我将进一步分析宗白华对艺术境界的理解,很少有人单独从宗白华的美学散步中系统的分析宗白华的各门艺术境界的内涵;从美学散步中我们可以看出诗歌以语言为媒介描绘对时空境象的审美感受,诗境的创造要善于选取能寄情寓意并具有审美价值的物象;而绘画的构图与造境分不开,诗画互渗,即“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观念是中国美学的优秀传统,同时诗画也表现了虚实的空间意识;园林艺术以三维空问的形式把诗、画意境综合体现出来,在对审美空间的营造中把精神品格提到首位;在“书法里不是事物的刻画,而是情景交融的‘意境’,像中国画,更像音乐,像舞蹈,像优美的建筑;”3161这就是诗歌、绘画、书法、建筑、音乐的融合也就是境界所要展现的一个与理想人生相契合的审美空间使这个空问境象成为意的境的物质载体;所以宗白华的艺境美学涵盖了,文化问题、艺术问题、人生问题;三者密切联系,创造出新的人格和新的文化,确立实现艺术的人生,艺术的人生观自由;一、宗白华与美学散步宗白华1897—1986,中国着名的哲学家、美学家、诗人;曾赴德国留学,学习哲学、美学和历史;此后开始发表美学着作;宗白华的主要着作有美学散步和艺境等;在当代中国美学史上,宗白华是和朱光潜齐名的美学家,其美学着作清新动人,宗白华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先行者和开拓者,被誉为“融贯中西艺术理论的一代美学大师”,被誉为美学大家中的“云中之鹤”;美学散步是宗白华美学论文的第一次结集出版;里面的文章,最早写于1920到1979年之间,是宗白华一生关于艺术论述的较为详备的美学论文集;虽然他没有构建什么美学体系,但是教我们如何欣赏艺术作品,教我们如何建立一种审美的态度,直至形成艺术的人格,而这正是中国艺术美的精神所在;这是一本讲述有关诗和中国各门表现的美,精髓在于题目“散步”两字;全书分四部分第一部分,讲的是何谓“散步”和散步美学所追求的境界;第二部分,主要讲各门艺术诗歌、绘画、音乐、书法、园林建筑除戏曲和舞蹈外其余的都有详细的阐述的意境所表现的美学思想;第三部分,主要讲西方的一些相关的艺术理论和对西方的艺术的看法;第四部分,主要是作者对诗歌的理解和对古代诗歌表现的民族精神;而本文研究主要是放在美学散步的第二部分,对各门艺术境界进行综合的分析,从而得出宗白华的艺境理论;而宗白华他一直追求的是一种轻松愉快地体验美的境界,他的美学更多的是体现在短小精悍的小文章中,体现在一种感悟和偶然的所得中;因此,宗白华的美学是一种脱离学究气和充满个性的美学;对他来说,美是一种体验,是一种信手拈来的东西,而不是人生的刻意追求,这体现在他的美学散步中;正是因为多年的感悟和思索,宗白华才提出了“散步”的概念,而“散步”这两个字表现了宗白华美学中的悠闲和学术人生的境界;正因为如此,宗白华的美学才卓然自成一家,这也是宗白华美学受到国内外学术界高度重视和评价的原因之一;并把他的想法写在美学散步中,可以说,美学散步是宗白华多年美学体验的结果;二、各艺术门类中表现的境界在美学散步中宗白华的艺术意境可分为两类,一是模仿自然表达人生的是诗歌和绘画,一是非模仿自然而表现人生的是,音乐、园林建筑、书法而舞蹈也融入其中;艺境也就是艺术境界,在宗白华使用意境这个美学范畴没有严格的区分,艺境也可以说是意境,而在此只是特指各门艺术的境界,因为在他常常交替使用“意境”、“艺术境界”、“心灵境界”等,如在中国艺术艺境之诞生一文中他把境界分为五种境界“功利境界”、“伦理境界”、“政治境界”、“学术境界”、“宗教境界”,然而在“学术境界”和“宗教境界”之间的就是艺术境界,“但介乎后二者的中间,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为虚境,创形象为象征,是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体花,这就是‘艺术境界’;”369-70所以宗白华所讲的艺术门类如下空间艺术静时间艺术动雕刻拟容艺术模仿自然绘画诗歌有定联想园林建筑音乐无定联想从上面的表,从纵向来看,雕刻、图画、建筑为空间艺术,拟容艺术、诗歌、音乐为时间艺术,把艺术分为两组是依据艺术存在的状态,一组偏重于空间的静,一组偏重于时间的动,时空界限分明,这两组艺术的特征区别也很明显;横向来看,雕刻和拟容艺术为模仿自然的艺术;绘画、诗歌为有定联想的艺术;园林建筑、音乐为无定联想的艺术;从这儿可以看出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模仿自然的境相来表现人心中最深的心灵状态,它包括诗歌和绘画;一类是以非模仿自然的境相来表现人心中最深的心灵状态,它包括音乐、园林建筑;所以这两种类型表达了宗白华的艺境形态和自己的人生观、宇宙观的审视;4102一诗歌、绘画的艺境心灵相通、“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境生于象外朱光潜在诗论中说:“情景相生而且契合无间,情恰能称景,景也能传情,这便是诗的境界;”然而“在宗白华那里,意境概念是一个诗学概念,而非纯粹的美学范畴;”5此话说明了宗先生的意境就是诗学,然而在美学散步中对诗歌的艺境理论的篇目不多但是在其他的着作中有所闪现,在美学散步中专门谈到诗的意境的有新诗略谈;宗白华在新诗略谈中把诗定义为:“用一种美的文字……音律的绘画的文字……表写人的情绪中的意境”3287此处说明的就是诗的“意境”就是诗的“本质”;要表现诗的本质就是要达到“完满诗人人格和完满诗人的艺术”,这就是说诗要表现创作者的情绪的意境;这就是一种哲理表达而宗白华主张哲学与诗的融合,他说:“我已从哲学中觉得宇宙的真相最好是用艺术表现,不是纯粹的名言所能写出的,所以我认为将来最真确的哲学就是一首‘宇宙诗’”;6所以宗白华认为诗歌要表现哲理意蕴也要表现诗韵;注重哲理表达同时也注重形式表达,诗的形式就是文字,而文字有两种作用:一种是音乐的作用,另一种是绘画的作用,唐代批评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评论唐诗人诗中的境界是:“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相,言有尽而意无穷;”这也就是宗白华所要表达的哲理的意境,如果要写好诗就还要注意以下的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做诗人人格的涵养,养成优美的情绪、高尚的思想、精深的学识;一方面要作诗的艺术的训练,写出自然优美的音节,协和适当的词句;”3287-288所以宗白华说诗的意境:“就是诗人的心灵,与自然的神秘互相接触映射时造成的直觉灵感,这种直觉灵感是一切高等艺术产生的源泉,是一切真诗、好诗的天才的条件;”3289然而诗的境界同时也和绘画的境界是分不开的,苏轼在评论王维的诗画蓝田烟雨图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曰:‘蓝溪白石出,玉山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宋朝文人晁以道有诗云:“画写物外形,要物行不改,诗传画外意,贵在画中态”;孔武仲说:“文者无形之画,画者有形之文,二者异迹而同趣”;张舜民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无形诗”等;这些都说明了诗画本是一家无法分开的,所以说诗的境界与绘画的境界分不开同时也与一切的艺术是相通的;而这种诗的境界在中国的山水绘画中有强烈的表现;宗白华在艺境中说:“杜甫诗云:‘篇中接混茫’;有尽得艺术形象,须映在‘无尽’的和‘永恒’的光辉之中;‘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方之表’;一切生灭相,都是‘永恒’和‘无尽’的象征;屈原、阮籍、左太冲、李白、杜甫,都曾登高远望,情寄八方”7这种登高望远也就表现了绘画的意境;在郭熙的林泉高致中,则用“远”来概括山水画的境界,就如叶郎在中国美学史大纲中说:“山水画在本质上就是和‘远’的观念密切相联系的;中国山水画家从一开始就讲究‘咫尺万里’,讲究‘平远极目’讲究‘远景’、‘远思’、‘远势’,也就是从一开始就追求‘远’的意境;”8288-289这也就是说“远”是中国传统中山水画的一种意境表达方式,从而从有限的空间见到无限的空间,来表达人生的启发,“远”就是中国山水画的境界;山水画除表现“远”的境界之外还要有“气韵生动”,中国画意境,就是画家通过描绘景物表达思想感情所形成的艺术境界;它能使欣赏者通过联想产生共鸣,思想感情受到感染;绘画是否具有意境,这是作品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笔才一二,象已应焉,离披点画,时见缺落,此虽笔不周而意周也”985这就表现了笔法大于意境,而与“笔不周而意周”的就是“气韵”而画学则以“气韵生动”、“笔墨”、“虚实”、“阴阳明暗”为主,要达到画的最高的境界就必须气韵生动;唐代批评家张彦远说:“得其形似,则无其气韵;具其彩色,则失其笔法;”958“遗形似而尚骨气,薄色彩以重笔法;”“超以象外,得其环中”9气韵就是宇宙中鼓动万物的“气”的节奏、和谐;“气”的范畴在先秦、汉代哲学中已出现;在老子哲学中,“气”是一个与“道”“象”紧密联系的范畴;而“韵”产生“气”候,最早为音乐范畴后来用于书画领域,至宋代则推广到一切艺术领域,且作为艺术作品最高的审美标准;“韵”最早使用是在东汉蔡岂弹琴赋“繁弦既抑,雅韵用扬”;在刘勰的文心雕龙·声律中有“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的说法;后来在南朝画家谢赫在古画品录中首次将“气”、“韵”连缀使用,提出“气韵生动”的命题;谢赫认为绘画有“六法”,“气韵生动”居首位;“‘气韵生动’的‘气’,不仅表现于具体的物象,而且表现于物象之外的虚空;没有虚空,就谈不上‘气韵生动’,艺术作品就失去了生命;……没有虚空,中国诗歌、绘画的意境就不能产生;”829绘画有气韵就是给欣赏者一种音乐感;有其气韵生动以后就必须还要表现骨气绘画表现在骨法就能更深入的表现绘画的艺境;宗白华说骨法有两个方面,一是,形象色彩有其内部的核心,这是形象的“骨”;一是,骨的表象都是依赖于“用笔”;所以宗先生表达绘画所要达到“空间登高望远”、“形象姿态”、“气韵生动”、“骨法”就能达到绘画的艺境,也就是唐代大画家张操所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造化和心源的凝合,成了一个有生命的结晶体,鸢飞鱼跃,剔透玲珑,这就是“意境”,一切艺术的中心的中心.也就是明朝人沈灏在画麈中赞美画中的境界时说:称性之作,直参造化;盖缘山河大地,品类群生,皆自性现;其间卷舒取舍,如太虚片云,寒塘雁迹而已;这也就是张操论画所说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样就抓住了画的境界的要旨,同时表达了宗白华对意境虚灵化,生命化的一种理解;二音乐、书法、园林建筑的艺境宗白华先生对音乐美学的境界是从“逻辑语言到音乐语言”、“声中无字,字中有声”,中来表达自己的音乐的境界,而书法的境界则是从“书法不是事物的刻画,而是情景交融的‘意境’”,而园林建筑的则是从“飞动之美”到“空间的美感”表现了园林建筑的意境“境生于象外”的美学思想;1、音乐:时间表达许慎说文解字说:“乐曲尽为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曲之所止也,引申之凡事之所止,土地之所止,皆曰竟;”在古籍中“境”与“竟”通用;所以后来“竟”逐渐被后起的“境”所取代;也就是说音乐是表现一种境界的;什么是音乐早在先秦的时候就产生了一篇音乐美学的理论乐记出自礼记中,而乐记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强调音乐和政治的关系,乐记中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顾行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谓之乐;”10音乐最初使用来巩固阶级统治的一种方式,强调争取民心,保持社会的和谐;而音乐语言的演变是由“逻辑语言到音乐语言”的慢慢演变的,古代的乐不是纯粹的音乐而“长言之”的歌唱境界,心情激动的时候就用动作表现出来,这也就是舞蹈境界,就如,毛诗序所说:“情动于中而行语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由此可知音乐是由逻辑语言到音乐语言逐渐的演变过程,在产生音乐语言的同时也产生了舞蹈;宗白华又提出在由逻辑语言到音乐的过程就是就产生了“字”和“声”,“字”就是概念,它表现的是人的思想,而思想应该反映客观真实,所以“字”里要求真;“声”就是声腔和旋律,它表现的是人的内心情感的跌宕起伏,通过有组织的乐音运动使诗歌语言中的“字”变成音乐旋律化的歌唱,所以“声”里要求美;歌曲中有了“字”就有了属于与人有密切联系的内容,乐曲中有了“声”就表现真理的语言以融进音乐美的境界中,这样“字”与“声”的关系,也就是“真”与“美”的关系;也就是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谈到的“声中无字,字中有声”的境界;359而音乐也就由最初的嘈生、响声到后来的“咬字行腔”,如乐记中说:“声成文,谓之音”由乐音构成乐曲,形成音乐形象;这种合于律的音和音组合起来,就是“比音而乐之”,这就含有节奏、和声、旋律;而节奏、和声、旋律它是音乐的核心,它是形式,它是内容,所要为欣赏者表达的一种音乐的形式美,音乐的内容善;在稽康声无哀乐论中有:“美有甘,和有乐;然随曲之情,尽于和域;应美之口,绝于甘境;”“甘境”即是指美境,“和域”即为音乐美境;在论语·八佾中也记载:“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缴如也,绎如也,以成;”又说“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所追求的音乐应该是“尽善尽美”也就是音乐要表现的真、善、美的境界;同时音乐是最不确定的,最难捕捉,最神秘的艺术表达,比别的艺术更强大更持久地唤起我们内心的情感、在音乐的流动中,我们的内心似乎有些神秘的琴弦被神秘的手指拨弄着,随之摇荡、兴奋、激昂、徘徊;我们被莫名其妙地打动了,在短短的一刹那,我们暂时忘记了自身的存在,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到“物我两忘”的意境中;1146所以音乐的境界是随着时间变化的,由字、声、行文到后来的物我两忘的境界,表现了音乐随时间的演变而达到逐渐的成熟;然而音乐艺术本质特征是在于抒情性,作家根据自己的审美情感来反映社会生活,是随着不同的时期时代反映不同的音乐美感,来表达不同的社会现实,故而音乐所反映的是时间艺术,也就是音乐美的范畴主要是从时间里的形象概括的;2、书法:传达空灵动荡的境界中国的朝代众多,字体也多,当时被官方统一的字体有小篆、隶书、楷书,不同书法所表现的境界也各不相同,而楷体的境界更多宁静、匀整,意境偏静、偏小,而行书“如长空游丝,容曳而来往’,草书“纵心奔放”,比较随意奔放的是草书;但是所有的书法都有一个基本的法则;晋卫夫人笔阵图:“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然而在明人丰坊的笔诀里描述更详细,笔诀里说:“书有筋骨血肉,筋生于腕,腕能悬,则筋骨相连而有势,骨生于指,指能实,则骨体坚定而不弱;血生于水,肉生于墨,水须新汲,墨须新磨,则燥湿停匀而肥瘦适可;然大要先知笔缺,斯众美随之矣;”3①因为中国字起始时是象形字,所以在字的结构里、笔画里、章法里,都显示着象形里的骨、筋、肉、血;邓以蛰说:“骨与筋可谓笔画之实质矣;但欲达到骨与筋之境地,则为表现之事也;……然骨与筋为笔画成立之根本,无此二者则无所谓笔画,亦无所谓书法也;故称之为笔画之实质,无不宜也;”12所以骨与筋为笔画之基础,以此表现中国字的一种气势和生命力,用字的结构表现出生命力;于是宗白华说:“一个有生命的躯体是由骨、肉、筋、血构成的;‘骨’是生物体最基本的间架,由于骨,一个生物体才能站立起来和行动;附在骨上的筋是一切动作的主持者,筋是我们运动感的源泉;敷在骨筋外面的肉,包裹着它们而使一个生命体有了形象;流贯在筋肉中的血液营养着、滋润着全部形体;有了骨、筋、肉、血,一个生命诞生了;中国古代的书家要想使‘字’也表现生命,成为反映生命的艺术,就须用他所有的方法和工具在字里表现出一个生命的骨、筋、肉、血的感觉来;”3161于是书法境界就凝结于骨筋之内,就有一种生命的灵气;所以中国书法就表现一种艺术美宗白华说:“中国的书法,不像其他民族的文字,停留在作为符号的阶段,而是走上艺术美的方向,而成为表达民族美感的工具;”13他从书法的用笔、结构和章法方面进行分析;作者在此不强加论述,从用笔方面宗白华从艺术美的角度深度论述了“一笔之美”,故张彦远所说的“一笔而成,气脉贯通”这一笔并不是一条不断的直线,而是指有始有终,笔有朝揖,连绵相属,气脉不断;而中国书法透视着结构美和空间美,这就要怎么处理字的结构,处理空白出的位置,这样才能达到与笔画同等的艺术效果,宗白华说:“书法要‘计白当黑’,无笔墨处也是妙境呀这也像一座建筑的设计,首先要考虑空间的分布,虚处和实处同一重要;中国书法艺术里这种空间美,在篆、隶、真、草、飞白里有不同的表现;”3171-172中国书法主要表现的是以形为主,于是就要表现形式美的布局和结构的分配;最后要达到书法的境界就要有书法的章法,那就是一气呵成,有创造性,能从中窥探出宇宙的包容;宗白华认为书法的境界出了在基本的在生命意识和基本的用笔方法上就是在于合理的搭配组合,结构的布局分配;注意笔与笔之间的相辅相成,空白与实有之间的相互呼应,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不同的分配方式所表现的意境也各不相同;不管是颜真卿书法中宫敞豁,意境恢弘;还是王羲之兰亭集序,“飘如游云,矫如惊龙”、“天机流布,挺然秀出”;都表现了对气、韵、神、文、质等方面有一定的强调;1145,最主要的还是要表达出各种艺术之间的融汇贯通,就如他中国书学史.绪论编辑后语中说:“中国书法是一种艺术,能表现人格,创造意境,和其他艺术一样,尤接近于音乐底,舞蹈底,建筑底抽象美;”143、园林建筑:境生于象外中国园林建筑是东方建筑的典型,它综合了山水画、书法、雕塑等众多艺术形式,反映了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叶郎在现代美学体系中说:“中国古典园林在美学上最大的特点也是重视意境的创造;中国古典园林的美不是一个孤立的建筑美,而是艺术意境的美;”15在宗白华的美学散步中只有一篇专门研究园林建筑的论文中国园林建筑艺术所表现的美学思想,此篇论文从两个方面讲了建筑美学的思想,那就是飞动的美和空间美;所谓飞动的美,就是最初古代的工匠把动物的想象运用到园林建筑中,给欣赏者在欣赏的时候感觉有飞动的感觉,也就是有生命;如在诗经·斯干中“如跂斯翼,如失斯棘,如鸟斯革,如翚斯飞”这就表现了飞舞生动的气韵,也就是中国建筑里说的“飞檐”;建筑的美表现在飞外还有最重要的境界美那就是空间美,明代计成在园冶中说:“轩楹高爽,窗户虚邻,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16此表达的就是从有限的空间表现无限的时空,从而感受和领悟,宇宙和人生所获得的哲理;最能表现这种宇宙人生的哲理的是,云南昆明的,世界第一长的对联,其中上联是: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州,梳襄就风鬟雾鬓;更频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周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下联: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何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这就说明中国园林建筑的艺境在于使游览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可以使游览者“胸罗宇宙,思接千古”,从有限的时间空间表现无限的时间空间,从而思考宇宙人生;园林怎么表现空间美感,这是空间美的关键,而要组织空间和创造空间美,其中的方法有,借景、分景、隔景等一些方法,然而其中的借景又分为,远借、邻借、仰借、俯借、镜借等一些;借景就是一个地方的建筑风格借用另一个地方的景物;分景就是,在一个园林风格中的一个布景一部分是自然景物,一部分是人造景物;这样就是造成园林中不同的景物给人不同美感冲击,给人层层深入的意境美感;而隔景就是在一个园林中有两种不同的美感冲击,如一个空间中分割成两种季节形成包围的感觉,大空间中有小空间;就如王维的诗句:“隔窗云雾生衣上,卷幔山泉如镜中”所以“无论是借景、对景,还是隔景、分景,都是通过布置空间、组织空间、创造空间、扩大空间的种种手法,丰富美的感受,创造了艺术境界”367也就是沈括在浮生六记中说的:“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不仅在周回曲折四字也;”17这也就是空间所表现的空间意境;三、诗歌、绘画、音乐、书法、园林建筑之间的联系和空间意识在美学散步中论各门艺术的论文中,这些论文看似分离,但是其中又有共同的联系那就是“舞”;同时这些论文又表现了空间意识和作者的生命意识,虽然“散步”是随性而已的但就如散文中定义的“型散而生不散”,在散中有自己至成体系的规律,用一条无形的线把各门艺术相互联系,那就是“舞”和共同拥有的不同的空间意识,也表现宗先生的人生追求,艺术的人生、人生的艺术;在宗白华艺术学思想研究中作者把,宗白华的艺术门类分为两个方向,“从纵向来看,雕刻、绘画、园林建筑为空间艺术,书法、诗歌、音乐为时间艺术,把艺术分为两组是依据艺术存在的状态,一组偏重于空间的静,一组偏重于时间的动,时空界限分明,这两组艺术的特征区别也很明显;横向来看,雕刻和拟容艺术为模仿自然的艺术;图画、诗歌为有定联想的艺术;建筑、音乐为无定联想的艺术;”4102-103作者从横纵两个方面分析了宗白华的各门艺术分类,从时间和空间上两个方面归纳,说明各门艺术是有各自的相互联系的; 就在宗白华的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一文之中说:“尤其是“舞”,这是最高的韵律、节奏、秩序、理性,同时是最高的生命、旋动、力、热情,它不仅是一切艺术表现的究竟状态,且是宇宙创化过程的象征;”从“这舞中,严谨如建筑的秩序流动而为音乐,浩荡奔驰的生命收敛而为韵律;艺术表演着宇宙的创化;”379这就是各门艺术联系的中间桥梁同时反映了宇宙人生观;在乐象中记载:“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金石丝竹,乐之器也;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是故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唯乐不可以为伪;”10从这儿可以看出音乐、舞蹈、戏曲、诗歌的结合;而诗歌又与建筑有密切的联系,就如王之涣的登鹤雀楼、苏东坡聚远楼、刘禹锡陋室铭、崔颗黄。
宗白华《美学散步》读书笔记

宗白华《美学散步》读书笔记•相关推荐当我随便翻翻,发现这与别的美学著作很不同:一般的美学著作,总是晦涩艰深,但这本书却用诗一般的语言,写出了中国美学的精髓。
就像书名一样,这本书用散步的感觉写美学,文字自由自在,风格无拘无束。
这本书确实让我有所收获,作者用抒情化的语言,引领我进行艺术的欣赏,令这个美学门外汉的我,很形象生动了解关于美学的冰山一角。
读完整本书,感觉就是在美学与文学中,在中外的艺术中慢慢地散步了一回,品味着散步声中留下的道道灵光。
美,并不等同于我们平时所说的魅力,美是一种抽象。
它需要通过艺术的雕琢来体现,却又不仅孕育在艺术的雕琢之中,宗白华老师在书中讲到:“最高的没,应该是本色的美。
一切美的光都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
在当今社会中,很多人都缺乏一种含蓄,过于直白的表达自己,这在做人处事中,只会让自己在交往中处于劣势,得不到更多的友谊,而且过于直接的表述,在一定的场合只会让自己变得肤浅。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不正是这样吗?在现在日益繁忙与紧张的现代社会中,每个人整天行色匆匆,忙忙碌碌,扎在自己手上的工作中不可自拔,却忽略了应该给自己的生活留下一点空白,留下一点闲暇,让自己有时间思考一下自己的现在,自己的未来,让自己放慢脚步,欣赏一下路途上的风景。
保持住人间的诗意和对生命的憧憬,给自己的生活留下一点点空白,让自己不要丧失对未来的希冀与对生命的热爱,这是生活之道,也是让自己活得更“美”的方法。
例如说画家只是纯客观的机械式的展现景物,一幅画就是一张画起来的照片,那又有什么意思呢,只有在画作中折射出来自作家人格的高尚格调,才是一幅真正的杰作,现在专业的摄影技术之所以不同于一般人把玩照相机,是因为照片中有来自于摄影者孜孜以求的艺术境界,展现了他们内心对美的追求与渴望,而这些正体现其对美高格调的追求。
自然拥有静态的美感,连绵的山脉是永远存在而不可动摇的,山不会动,但是却孕育出满山的苍翠和无数的飞禽走兽。
宗白华的散步美学

宗白华的散步美学作者:王冠宇来源:《艺术科技》2014年第03期摘要:他是中国现代美学的“双峰”之一。
在长达六十余年的学术生涯中,他以其雍容气度、睿智思考徜徉于美学思考、意境理论、艺术化人生、中西方艺术美学比较等诸多领域,洞察幽微、独树一帜,以开创性的研究活动为中国现代美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纵观他的美学思想,以生命存在为根基去体验美学和人生的至境、以中国式思维独有的体悟而非逻辑的方式挖掘中西方美学艺术中的微言大义、并以散步式的思想和语言加以表述出来。
他,就是宗白华,一个在中国真正构成了美学体系的人。
关键词:宗白华;美学;艺术;意境1宗白华的意境理论意境理论是宗白华美学思想当中的核心,其中包含了宗白华对中国传统美学的最深入思考。
在《中国艺术境界之诞生》《中国艺术三境界》《介绍两本关于中国画学的书并论中国的绘画》等一系列文章中,宗白华以其涵盖古今中外的宏阔学识眼光,以及对艺术实践和理论的精熟把握,将中国传统美学、诗学理论当中的重要范畴“意境说”发挥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
在我国古代美学思想体系中,“意境”称得上是具有核心地位的重要美学范畴,正如一些批评家所说:“中国艺术感力量的根本所在,是意境之美的表现。
它不仅是中国人创造、欣赏、诠释艺术的标准,也是中国艺术在世界艺坛确立自身独特地位的价值所在。
”[1]近代美学大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等著作中系统地论述了意境(境界),使意境理论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王国维明确地使用了“境界”概念来论诗,并把境界作为中国古典诗词的最高美学范畴。
“境界”一词本为佛家用语,在王国维这里主要指诗词所具有的艺术性特征。
他说:“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自有高格,自有名句。
”[2]早在 40 年代宗白华就满怀豪情地说:“就中国艺术方面——这中国文化史中最中心最有世界贡献的一方面——研寻其意境的特构,以窥探中国心灵的幽情壮采,也是民族文化的自省工作。
”在晚年反思自己的学术生涯时,宗白华又曾经这样总结道:“终生情笃于艺境之追求。
《美学散步》读书心得范文(通用8篇)

《美学漫步》读书心得范文(通用8篇)《美学漫步》读书心得范文(通用8篇)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书心得了。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书心得呢?下面是为大家搜集的《美学漫步》读书心得范文(通用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什么是美?什么是美的对象、美的内容和形式?本来我以为只要是自己觉得好看的东西就是一种美,但是在《美学漫步》中我体会到了不一样的美。
宗白华先生在他的美学研究中,以漫步作为形式,以吸纳中西、古今美学精华为宗旨,是他的美学思想呈现独特的漫步风格。
《美学漫步》是宗白华先生的代表作,几乎聚集了他一生的经典之作。
在《美学漫步》中,你看不到系统完好的理论骨架,但能感受到宗白华先生的娓娓道来,层层展开以及语气的和蔼亲切;在《美学漫步》中,你看不到抽象难懂的理论,但能在他深化浅出的讨论中获得新的体悟;在《美学漫步》中,你看不到排山倒海般的引证,但能从他信手拈来的例子中明白它真正的内涵。
而这一切的一切皆是因为宗白华先生丰富的学识和敏锐细腻的感觉。
丰富的学识使他的文章饱满、圆润和谐而又充满张力,敏锐细腻的感觉使他的阐述洋溢着艺术灵性和诗情。
然而在这么美的一本美学经典之作中,宗白华先生正在向我们传达着一个重要的观点:美是心灵节奏的自由表现。
那何为“美学漫步”?假设说宗白华先生的美学研究是美学漫步的话,他的漫步就应该是在广泛的研究对象之间,在中西美学之间的研究方法。
在宗先生看来,漫步是自由的,但并不因此就绝对是非逻辑的。
我们从宗先生的《美学漫步》中看到了“漫步”逻辑性的特点:在各种美学现象和艺术门类之间,“漫步”是梳理美学、艺术思想、亲近艺术灵动的方法;在中西美学之间,“漫步”是凸显中国传统美学个性精神的方式。
同样的,我们也可以在本书中看到“漫步”的无拘无束的特点:以唯美的目光看世界,追求艺术化人生,表达出风神潇朗的人格品质。
宗先生的《美学漫步》是实现其美学理想的一种方式也是实现其凸显中国文化个性学术理想的方式,他传承中国古典美学精华,注重哲学在美学思想中的根本价值,美学研究是建立在哲学等文化思想的根底之上,因此,他美学研究中的“漫步”表现出明显的文化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