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白华美学与中国哲学精神(一)

合集下载

宗白华

宗白华

对美的本质的研究从柏拉图开始,几千年来许多哲学家、美学家及文艺理论家都进行了不懈的探讨和研究。

由于美的问题本身有着不可测度的奥秘,所以对美的本质的回答还是莫衷一是。

朱光潜认为美的本质的探讨应该是一种历史性的研究,美必须以客观的自然事物作为条件,再加上主观意识形态的作用,这时才有美,所以美的本质就是主客观的统一。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笔名孟实、孟石。

安徽桐城人。

1897年9月19日生。

1916年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中文系,次年进香港大学,主攻教育学。

1922年毕业后,在上海中国公学和浙江上虞春晖中学执教,并与匡互生、朱自清、夏丐尊、叶圣陶、丰子恺等人在上海成立立达学园,筹办开明书店和《一般》杂志(后改名《中学生》)。

1925年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1929年毕业,转入伦敦大学,同时在法国巴黎大学注册,后又入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以论文《悲剧心理学》获文学博士学位。

1933年秋回国,先后在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任教,并曾任四川大学文学院院长、武汉大学教务长、北京大学文学院代理院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朱光潜一直是北京大学教授,历任二、三、四、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主同盟三、四届中央委员,中国美学学会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香港名誉教授等职。

朱光潜出身书香世家,幼承庭训,熟读经书。

后来偶然得读梁启超的《饮冰室文集》,这部书给朱光潜启示了一个新天地。

他“开始向往…新学‟”,并“对于小说戏剧发生兴趣”(《从我怎样学国文说起》)。

在国外留学期间,他又广泛接触西方现代文化,主要兴趣在文学、心理学和哲学。

当他发觉美学是这几门学科的共同联络线索后,终于走上了美学研究的道路。

《文艺心理学》和《诗论》是朱光潜1933年回国以前的代表作。

前者是中国第一部系统介绍和阐述文艺心理学的专门著作,在这一领域具有开拓性的意义。

书中除了提供大量西方美学史上的思想资料,介绍克罗齐的直觉说、布洛的距离说、立普斯的移情说、谷鲁斯的内摹仿说等各派学说外,还从中归纳出一些文艺批评的原理,运用于分析文学现象,从而开阔了文学研究的视野和思路,在当时学术、文艺界有较大影响。

中国艺术意境的虚实创构特征及生命精神

中国艺术意境的虚实创构特征及生命精神

中国艺术意境的虚实创构特征及生命精神意境,是中国古代文艺美学的一个特殊范畴,在中国文艺美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是中国士人一贯而普遍的美学追求。

艺术作品中意境的生成是多中艺术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而虚与实原来是一对哲学范畴,在我国古代文论中却有着广泛的运用,尤其在意境的结构特征中有着充分的表达,然而这种结构却是极其复杂的。

蒲震元认为:意境的形成是诸种艺术因素虚实相生的结果。

它是特定的艺术形象〔实〕和它所表现的艺术情趣、艺术气氛以及可能触发的丰富的艺术联想及梦想形象(虚)的总和。

它生于形象而又大于形象,受特定形象的制约,离不开特定形象的触发,经常由特定的实指向不定的虚,又由虚转化为更单纯或更丰富的实。

这便是艺术意境生成过程中表现出的特征。

对于意境中虚境与实境的探讨,自古以来有很多见仁见智的说法和观点。

在本文的探讨中,我们权且引用童庆炳先生的看法,在他看来:实境是指逼真描写的景、形、境,又称真境"、事境"、物境"等;而虚境那么是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

它一方面是原有画面在联想中的延伸和扩大,另一方面是伴随着这种具象的联想而产生的对情、神、意的体味与感悟,即所谓不尽之意",所以又称神境"、情境"、灵境"等。

这是对实境与虚境的具体阐释,是以实境为根底的虚境,又是以虚境为想象空间的实境,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从而显示出意境创构特征中独有的一种品质。

这种品质如何实现,就得对艺术意境中虚实创构原理作进一步考察。

一、艺术意境的虚实创构特征宗白华认为:化景物为情思",这是对艺术中虚实结合的正确定义。

实化为虚,虚实结合,情感与景物融合,从而提升艺术的境界。

虚实相生的创构可分为两个层次:〔一〕由实到虚这一特征的核心是将具体可感的客观的艺术形象转化为情感化、人化了的艺术形象,也即是将景物化为情思,主体的情感特征移入客观对象。

这种转化也需要一定的过程。

宗白华美学语录

宗白华美学语录

宗白华美学语录
宗白华是我国现代美学研究的先行者和开拓者,他的美学思想深入浅出,独具一格。

以下是一些宗白华的美学语录:
1. “美是生命的体验,是人生的一种境界。


2. “艺术是生命的象征,它揭示了生命的本质和生命的意义。


3. “中国艺术的精神在于淡泊、灵启,它塑造了一种生活方式,使人们能够领略生活的美好。


4. “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使人们在与世界的联系中感受到自身的存在价值。


5. “艺术家的任务不仅是表现自己,更在于表现生命,表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6. “美学的研究不仅是理论的,更是实践的;它不仅是学术的,更是生命的。


7. “中国美学强调‘意境’,即通过艺术形式表达出人生的境界和宇宙的真理。


8. “人生在世,要追求美,就要投身于艺术,让艺术成为生活的组成部分。


9. “美学是研究人与世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学科,它揭示了人类生活的内在规律。


10. “艺术家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要把生活中的美转化为艺术美,从而启发人们的审美情趣。


这些美学语录代表了宗白华的美学思想,强调审美活动、艺术与
生活的紧密联系,以及美学研究的重要性。

这些思想对于理解中国美学及其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

简述中国书法中的哲学精神

简述中国书法中的哲学精神

简述中国书法中的哲学精神卫文明对于书法,古往今来有各种各样地认识和理解。

说书法是汉字的艺术造型,也有说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

林语堂说,“书法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美学观念的基础。

”;宗白华说,“书法代替音乐成为一种表达最高意境与情操的民族艺术。

”而唐朝张怀瓘提出了“文则数言及成其意,书则一字已见其心,可谓得简易之道。

”,他的话引证了“书为心画”的观点。

可见,书法是以文字(汉字)书写为基础,通过线条为表现手段,借助笔墨表达来追求自然物象之美,体现人格审美象征性,以达到对自然真理的感悟和追求,实现人文价值情怀,并且实现作者思想和情感的表达和传递。

然而,由于近现代受西方西学思潮的兴起和影响,尤其受到西方艺术思想的冲击,价值取向和审美标准全盘西化。

近年来很多国内外书法界的朋友,非常担心,传承了三千年的书法艺术将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中没落。

他们认为,纵观历史,书法文化艺术所遭遇的严峻挑战,无逾于今日者。

数千年来,书法在中国的社会生存中地位显赫。

许多位帝王的躬行实践和大力的提倡,士大夫的作为安身立命的首要技艺,以及全社会高度一致的认同趋向,使书法文化的传承从未遇到过大的危机。

而今天则不同了,在当今的现代社会里,高科技的日益发达,使书写由手工劳动变成了键盘上计算机的自动操作,地球村的逐渐一体化又使得中国独特的书法审美体系面临西方美学理论和戒律的冲击。

他们的危机感是有道理的,是有所依据的,我们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我认为书法作为一门极具民族特色的文化形态,在它的传承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的却始终是它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特质。

书法的魅力,归根结底来自其丰富的中华民族哲学的表现力,这一点是计算机打字永远无法取代的。

书法艺术,要以自身价值的确立为目标,而确立的标准就是中国优秀的哲学思想体系。

要树立这样一杆标尺,取得和西方文明和思想的平等对话权。

中国的优秀哲学思想不仅是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精髓,更应该是全人类的思想宝库,应该对全人类文明做出贡献。

宗白华

宗白华
宗白华曾在《蒙娜丽莎》原作前默坐领略了一小时,他常常兴致勃勃地参观国内的各种
宗白华
艺术品展览会,即使高龄仍不辞劳苦。这位欣赏家的集子里的文章相当准确地把握住了那属于艺术本质的东西,特别是有关中国艺术的特征。作者用他一以贯之的看法引导我们去欣赏中国的诗歌、绘画、音乐,尤其是中国的书法。中国人哀乐的情感能在书法里表现出来,像在诗歌、音乐里那样,别的民族写字还没有能达到这种境地的。
中国哲学、中国诗画中的空间意识和中国艺术中的典型精神,被宗白华融成了一个三位一体的问题:一阴一阳谓之道趋向音乐境界,渗透时间节奏书法中的飞舞;其实都体现着一种精神:人的悟道、道合人生,个体生命与无穷宇宙的相应相生。
可以说,宗白华把中国体验美学推向了极致,后人很难再出其右,他作为一个审美悟道者本身已成为一种道显而美的象征。但我们还应藉着散步者的灵光走进茫茫天地之间去不断求索。
毕业院校: 同济大学医科预科
主要成就: 把中国体验美学推向了极致
代表作品: 《美学散步,《艺境》
目录
个人履历
成就及荣誉
艺术是一种人生观

宗白华与“中国美学史”
撰史计划
宗白华
个人履历
宗白华,字伯华,祖籍为江苏常熟虞山镇。在安庆长至8岁后到南京上小学,1916年8月受聘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任编辑、主编。将哲学、美学和新文艺的新鲜血液注入《学灯》,使之成为“五四”时期著名四大副刊之一。就在此时,他发现和扶植了诗人郭沫若。1920年赴德国留学,在法兰克福大学、柏林大学学习哲学 、美学等课程。1925年回国后在南京、北京等地大学任教。曾任中华美学学会顾问和中国哲学学会理事。 宗白华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先行者和开拓者,被誉为“融贯中西艺术理论的一代美学大师”。著有美学论文集《美学散步》、等。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中指出:“主观的生命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的灵境是构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意境”。他将意境称为中国古代画家诗人“艺术创作的中心之中心”。

宗白华美学

宗白华美学

宗白华美学
宗白华美学是中国著名哲学家宗白华提出的一种美学理论。

宗白华认为,美学是研究美的本质、美的规律以及美的创造和欣赏的学科。

他通过对中国古代经典文学、艺术和音乐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美的认知和感知的观点。

宗白华美学的核心概念包括“意境”和“符号”。

他认为,意境是
作品所传达的精神境界和情感状态,是观者在欣赏作品时所体验到的情感共鸣。

符号则是作品中所使用的各种视觉、听觉等感官形式的表征。

宗白华认为,意境是符号的内核,符号是意境的外在呈现。

在宗白华美学中,他注重探讨艺术作品的内在内涵和审美价值,并力求通过审美体验来达到心灵的升华和人格的提升。

他强调艺术作品要具备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情感表达,才能触动人们的情感共鸣,产生深刻的审美体验。

宗白华美学的影响可见于许多中国当代艺术家和美学家的理论观点和创作实践中。

他的美学思想对于中国艺术研究和创作具有深远的影响力,为中国艺术界的发展与繁荣做出了积极贡献。

“美从何处寻”宗白华意象论美学诠释

“美从何处寻”宗白华意象论美学诠释

美从何处寻&:宗白华意象论美学诠释黄小丽温德朝内容提要宗白华整体上是在意象论范畴内交替使用意象、意境、艺境、艺术境界等不同概念的。

宗白华认为,中国哲学是象征的哲学,以仰观俯察为取象方式,以立象尽意为表意特征,易象和审美意象是象思维在不同领域的互通互证。

他以散步的方式去把握宇宙生命的节奏,以同情的直觉去审视自然、人生、社会的具体形象,以此抵达意象的美学世界。

艺术家通过审美直觉、审美“同情”、审美“静照”、迁想妙得等主观能动作用创构审美意象,审美意象星现出情景交融、物我合一,有无相乘、虚实相生,气韵生动、传神写照,澄怀味象、超以象外等美学风貌。

在近代美学背景下,宗白华意象论美学成功实现了美学的现代性转型,为当代中国特色美学话语体系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蓝本。

关键词宗白华意象论美学中国美学20世纪初中西美学相遇后,王国维、蔡元培、朱光潜、宗白华等怀着强烈的文化使命感积极探寻中国美学现代性之路。

他们在西方浪漫主义、象征主义、意象主义美学思潮的影响下,对传统美学意象和意境理论进行了阐释。

在诸大师的共同努力下,审美意象论初步实现了美学现代性转型,这也是最能彰显中华美学精神的理论之一。

整体上看,宗白华关于美及美感特质、尚象思维方式、审美意象的创构生成、审美意象的美学形态、人生的艺术化等方面的认识,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与朱光潜相比,宗白华没有系统的思辨性论著,他的审美意象理论散见于不同文本中。

意象、易象与审美意向中国传统美学以意象论为本体。

可以说,意象是中国美学的元理论范畴,在中国美学整体架构中居于重要地位。

叶朗认为,“从审美活动(审美感兴)的角度看,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即所谓’胸罗宇宙,思接千古’,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①朱志荣认为,意象指称的是美的本体形态,意境是意象的境界。

“从感性形态、思想的延续性和普遍性看,选择意象作为中国美学的本体范畴更为合适。

“初发芙蓉”与“错彩镂金”——宗白华美学

“初发芙蓉”与“错彩镂金”——宗白华美学

“初发芙蓉”与“错彩镂⾦”——宗⽩华美学在⼤略浏览乐中国美学儒道互补的格局和景象之后,我们便可深到这风景内部,去探寻⼀些重要的景观。

毫⽆疑问,中国美学博⼤精深,内涵极其丰富。

宗⽩华先⽣认为,在中国美学中存在着“芙蓉出⽔”和“错彩镂⾦”的不同美,它们构成乐中国美学的独特⾯貌。

以下是他的⼀段精彩描述:鲍照⽐较谢灵运的诗和颜延之的诗,谓谢诗如“初发芙蓉,⾃然可爱”,颜诗则是“铺锦列绣,亦雕瞆满眼”。

《诗品》:“汤惠休⽈:‘谢诗如芙蓉出⽔,颜诗如错彩镂⾦’。

颜终病之。

”这可以说是代表乐中国美学史上两种不同地美感或美的理想。

这两种美感或美的理想,表现在诗歌、绘画、⼯艺美术等各个⽅⾯。

楚国的图案、楚辞、汉赋、六朝骈⽂、颜延之诗、明清的瓷器,⼀直存到今天的刺绣和京剧的舞台服装,这是⼀种美,“错彩镂⾦、雕缋满眼”的美。

汉代的铜器、陶器,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画,陶潜的诗、宋代的⽩瓷,这⼜是⼀种美,“初发芙蓉,⾃然可爱”的美。

鲍照所提出的两种诗歌风格,反映了中国古代美学的⼀种⾃觉。

据史书记载,颜谢诗风的不同确有其缘由。

相传颜延之赋诗作⽂喜欢古典,追求字词雕饰。

因此颜诗多有斧凿刻意之感。

相⽐之下,谢诗⾃然天成,幸会标举,读来⾃然可爱。

他的诗歌佳句被后⼈引⽤,诸如:野旷沙岸静,天⾼秋⽉明。

--《初去郡》春晚绿野秀,岩⾼⽩云屯。

--《⼊彭蠡湖⼝》明⽉照积雪,朔风劲且哀。

--《岁暮》池塘⽣春草,圆柳变鸣禽。

--《登池上楼》清辉能娱⼈,游⼦澹忘归。

--《⽯壁精舍还湖中作》其中“池塘⽣春草,圆柳变鸣禽”两句,历来被视为极⾼境界的谢诗佳句。

相传谢灵运⼀⽇在永嘉西堂思诗,苦思冥想⽽未有灵感,于是倦意袭来,朦胧中忽见惠连,辄得佳语,遂有“池塘⽣春草”。

因此他说,“此语有神助,⾮我语也!”从这⼀传说中,我们约略见出“出⽔芙蓉”的意趣。

这⾥⼀个重要的因素是“⾃然”,所以鲍照说谢诗“⾃然可爱”。

相⽐之下,颜诗则⼯于⼈为,偏好⽤典,⽤语雕琢,失去了⾃然天成的机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宗白华美学与中国哲学精神(一)内容提要宗白华美学与中国哲学精神特别是老庄、《周易》、佛学(禅宗)思想的关系最为紧密。

老庄哲学对宗白华美学的影响主要在“道”和“虚”这两个方面,庄学是宗白华论述中国艺术的审美特征的主要理论基石。

《周易》经传“生生之德”的义蕴和“无往不复”的理论是宗白华建构生命本体美学的又一形而上资源。

同时,宗白华美学还吸纳了禅学的妙悟的体验方式和禅境理论。

建筑在中国古典哲学与传统艺术思想基石之上的宗白华美学,是以“生命”为美学本体,以“妙悟”为审美体验方式,以“艺境”为审美价值追求的三位一体的美学体系,简言之就是“生命——艺境美学”。

关键词道禅宗周易妙悟艺境生命境界中国哲学宗白华先生(1897—1986)是中国现代美学理论的奠基者。

宗白华美学思想渊源有自,就其与中国古典哲学精神的关系而言,它主要与老庄、《周易》、佛学(禅宗、华严宗)的思想最为密切。

①本文侧重在探讨宗白华如何接受中国哲学精神与艺术思想之影响,建构起“生命—艺境美学”的理论体系。

一、“道”与宗白华艺术美学青年时期的宗白华偏爱中西哲学,他曾说:“庄子、康德……相继在我的心灵的天空出现,每一个人都在我的精神人格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痕”。

1](151)尤其老庄思想对宗白华的人生观和艺术观有较大的影响。

他认为,先秦诸子“不可能不谈到美的问题,也不可能不发表对于艺术的见解。

尤其是庄子,往往喜欢用艺术做比喻说明他的思想。

”2](449),宗白华将庄学看作是中国艺术美学的一个渊源所在,庄学成为宗白华论述中国艺术美学特质的一块理论基石。

总的来看,老庄哲学对宗白华美学的影响主要集中在“道”、“虚”这两个方面。

1、道与“空白”的阐释宗白华认为庄子是极具艺术天才的哲学家,他“对于艺术境界的阐发最为精妙。

在他是‘道’,这形而上原理,和‘艺’,能够体合无间”,而“中国哲学是就‘生命本身’体悟‘道’的节奏。

”1](367)在老庄思想中,“道”的本质就是“无”,是虚空。

庄子的“唯道集虚”、“虚室生白”的理论对中国艺术精神产生重大影响,中国的诗词、书画、音乐、园林等,都重视虚实结合、有无相生。

古代艺术家常以空中点染、抟虚成实的表现方法,使诗境、画境、乐境里有空间感,虚空中传出动荡,神明里透出幽深,“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庄子的以艺见道、道艺合一的思想,影响了中国美学精神的走向,故此,宗白华说:“中国人对‘道’的体验,是‘于空寂处见流行,于流行处见空寂’,唯道集虚,体用不二,这构成中国人的生命情调和艺术意境的实相。

”1](370)将中国艺术的最高境界与“道”相联系,确是宗白华的创见。

在宗白华的艺术美学理论中,作为宇宙意识和生命精神的老庄的“道”,既是中国美学的文化背景,也是他建构美学本体的一个主要源泉。

宗白华认为,老庄哲学对画境的渗透,使得中国画在最高的审美境界上与哲学的理念相通。

宗白华说:中国人感到这宇宙的深处是无形无色的虚空,而这虚空却是万物的源泉,万物的根本,生生不已的创造力。

老、庄名之为“道”、为“自然”、为“虚无”……万象皆从空虚中来,向空虚中去。

所以纸上的空白是中国画真正的画底……中国画底的空白在画的整个的意境上并不是真空,乃正是宇宙灵气往来,生命流动之处。

笪重光说:“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这无画处的空白正是老、庄宇宙观中的虚无。

它是万象的源泉、万动的根本。

中国山水画……登高远眺云山烟景、无垠的太空、浑茫的大气,整个的无边宇宙是这一片云山的背景……中国画的山水往往是一片荒寒,恍如原始的天地……纯然一块自然本体、自然生命。

1](45)画幅中飞动的物象与“空白”处处交融,结成全幅流动的虚灵的节奏。

空白在中国画里不复是包举万象位置万物的轮廓,而是溶入万物内部,参加万象之动的虚灵的“道”。

1](101)清代画家张式说:“烟云渲染为画中流行之气,故曰空白,非空纸。

空即画也。

”3](993)确为精到之论,烟云仿佛一息相吹之气,成就绘画艺术的生命境界。

荒寒的画境中有生气流行,有自然生命,即所谓“无画处皆成妙境”,它来自“虚空却是万物的源泉”的老庄的哲学精神。

以图示之:中国画:空白(技法)→云山(背景)→自然(生命本体)↑↓↑↓道论:虚空(道的特征)—————→无、道(哲学本体)众所周知,“空白”理论构成了中国艺术美学的重要方面。

如中国书法是黑白相间的艺术,墨为有形,白藏气韵,强调“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4](73)书法的审美意味就孕藏在无墨的空白之处。

中国画更是推崇“画之妙在无笔墨处”;5](1311)古代诗学也认为“文章妙处,俱在虚空”。

6](1519)“空白”确是中国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代表着中国艺术的一种审美境界。

宗白华认为,“空白”理论有着深厚的哲学基础,它源自老庄学说(“道”论)。

老庄哲学认为,“道”是宇宙的最高本体,呈现为“无”,它是无形无象的,又是真实存在的,“道”蕴藏着一切和无限。

《抱朴子》曰:“道者涵干括坤,其本无名。

论其无,则影响尤为有焉;论其有,则万物尚为无焉。

”道“为声之声,为响之响,为形之形,为影之影,”它是“周流秋毫”而又“弥纶太虚”7](215)的宇宙本体的存在。

道是“空白”,是万象之源泉,万动之根本,具有最广阔的潜在内蕴。

“空白”以无形涵盖有形,以无象包孕有象,,而成为无限的存在,此所谓“大象无形”。

在古代美学家看来,“空白”、“虚空”既是万物的本体,也是艺术的本源。

宗白华重新阐释和发微了这个理论,使其更具有现代意义。

2、虚实两元《易传》曰“一阴一阳之谓道”,老子说“万物负阴以抱阳”,“道”分为一阴一阳,一虚一实。

道之阴阳摩荡,虚实结合,在艺术理论上就是强调虚实相生,气韵生动。

宗白华对“虚实”范畴很关注,认为“空灵”与“充实”是中国艺术精神的两元。

“虚实”是中国美学的重要理论,清画论家方薰说“古人用笔,妙有虚实;所谓画法,即在虚实之间。

虚实使笔生动有机,机趣所之,生发不穷。

”8](137)方士庶也说:“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

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景也。

”8](349)都说明中国艺术(画、诗、书等)都强调虚实结合。

宗先生认为虚实理论“是一个哲学宇宙观的问题”。

儒家和道家都是讲虚实结合的,而“老庄认为虚比真实更真实,是一切真实的原因,没有虚空存在,万物就不能生长,就没有生命的活跃。

”宗白华将儒道在虚实问题上作了调和,认为孔孟和老庄并不矛盾,“他们都认为宇宙是虚和实的结合,也就是易经上的阴阳结合。

”在中国艺术中,阴阳摩荡,虚实相生,“才能真实地反映有生命的世界”。

2](455)艺术的充实意味,主要来自儒家的“充实”观和人格境界论,孟子“养气说”就是充实论,宗白华对艺术的充实精神:司空图形容这状硕的艺术精神说:“天风浪浪,海山苍苍。

真力弥满,万象在旁。

”“返虚入浑,积健为雄”……“吞吐大荒,由道反气”……“行神如空,行气如虹!”艺术家精力充实,气象万千,艺术的创造追随真宰的创造。

1](348)艺术的空灵,则主要来自老庄的道论。

宗白华认为,园林的艺术建构学彰显出美感的民族特点:建筑和园林的艺术处理,是处理空间的艺术。

老子就曾说:‘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室之用是由于室中之空间。

而‘无’在老子又即是‘道’,即是生命的节奏。

园林的楼、台、亭、阁、窗的设置,都是为了“望”,为了“得到和丰富对于空间的美的感受”。

古代中国人,“总要通过建筑物,通过门窗,接触外面的大自然界”,所谓“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诗人艺术家“从一个小房间通到千秋之雪,万里之船,也就是从一门一窗体会到无限的空间、时间”。

明计成曰:“轩楹高爽,窗户虚邻;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园冶》),园林中通过轩窗来通向无限的时间和空间。

中国园林美学就是要“小中见大,从小空间进到大空间,丰富了美的感受”,追求动荡无限的空间感。

园林建筑是“以整个宇宙作为自己的庙宇”,2](476-478)即从园林的小天地来体悟宇宙的大化生机。

园林艺术“小中见大”的观点来自老子“有生于无”的哲学精神。

中国各类艺术,写实容易空灵难。

清戴熙说山水画“沉着易,空灵难”,“山石以画而得,云水以不画而得。

山石成则云水自在。

”3](995,1001)中国画,以实生虚,抟虚成实;充实外见灵透,空白处有妙境。

这种理论泛见于宋元时期的山水、花鸟画的创作实践和理论,宗白华有精妙的阐释:(宋元)画家所写的自然生命,集中在一片无边的虚白上。

空中荡漾着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道,老子名之为夷、希、微。

在这一片虚白上幻现的一花一鸟、一树一石、一山一水,都负荷着无限的深意、无边的深情。

1](371)老子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9](100)道是空、无,乃“万物之母”;无生有,成“万物之始”。

又曰:“天地相合,以降其露”。

9](76)道是生命的根源(生命本体),宇宙是一个大生命的整体,贯穿其中的大“道”如甘露一般滋润万物的生长。

宗白华理解的老庄之“道”,具体说就是宇宙间化生万物、表现大宇宙生机蓬勃的生命精神。

宗白华认为,中国艺术“空寂中生气流行,鸢飞鱼跃,使中国人艺术心灵与宇宙意象‘两镜相入’互摄互映的华严境界。

”在他看来,“道”是虚白,但不是死寂,它包孕万有,体证生生,是蕴涵生命活力的宇宙精神,也是中国艺术境界的源泉。

因此,艺术意境以表现生命流行、气韵生动为核心。

1](372)中国艺术要创造一片神游的意境,写出万物的内在生命。

二、《周易》经传与生命和谐精神宗白华以《周易》经传的“生生之德”的义蕴(“生生之谓易”)和“无往不复”的理论来作为其生命本体美学又一形而上的资源。

在宗白华看来,易经生生无尽的和谐精神恰可以做为其生命美学的文化背景。

宗白华曾说《周易》是中国唯一成“伟大的哲学系统”的哲学,同时“《易》是一部动的生命的哲学”。

1](188,245)叶朗曾论述过易经的生命精神,他说:(《易经》)最关心的是人类与自然界的生命现象,并认为人和自然界的生命过程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易经》的每一卦都是讨论天人关系,而天人关系的中心就是生命。

这就是《易经》的灵魂。

《易传》发挥《易经》的思想,提出了“生生之谓易”(《系辞上》)、“天地之大德曰生”(《系辞下》)等命题。

按照《易传》的命题,自然界是生生不息的过程,自然界充满了生意,而从这里就产生了世界的意味和情趣。

这就是“乐”的境界。

这可以说是《易传》的生命哲学和生命美学。

10](11)出于重建中国现代新型文化的使命感,宗白华对《周易》有着持久的关注。

在《周易》中,他找到了中国审美文化中生命精神的源头。

在宗白华看来,周易广大和谐的生命意蕴是重建刚健昂奋的中国现代文化的一个重要传统。

宗白华认为,“《易经》上说:‘无往不复,天地际也。

’这正是中国人的空间意识!”1](423)而“《易经》所常用的如往复、来回、周而复始、无往不复,正描出中国人的空间意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