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宗白华美学思想中的

合集下载

宗白华: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艺术的美学思想

宗白华: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艺术的美学思想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艺术的美学思想作者宗白华一、飞动之美中国古代工匠喜欢把生气勃勃的动物形象用到艺术上去。

这比起希腊来,就很不同。

希腊建筑上的雕刻,多半用植物叶子构成花纹图案。

中国古代雕刻却用龙、虎、鸟、蛇这一类生动的动物形象,至于植物花纹,要到唐代以后才逐渐兴盛起来。

在汉代,不但舞蹈、杂技等艺术十分发达,就是绘画、雕刻,也无一不呈现一种飞舞的状态。

图案画常常用云彩、雷纹和翻腾的龙构成,雕刻也常常是雄壮的动物,还要加上两个能飞的翅膀。

充分反映了汉民族在当时的前进的活力。

这种飞动之美,也成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

《文选》中有一些描写当时建筑的文章,描写当时城市宫殿建筑的华丽,看来似乎只是夸张,只是幻想。

其实不然。

我们现在从地下坟墓中发掘出来实物材料,那些颜色华美的古代建筑的点缀品,说明《文选》中的那些描写,是有现实根据的,离开现实并不是那么远的。

现在我们看《文选》中一篇王文考作的《鲁灵光殿赋》。

这篇赋告诉我们,这座宫殿内部的装饰,不但有碧绿的莲蓬和水草等装饰,尤其有许多飞动的动物形象:有飞腾的龙,有愤怒的奔兽,有红颜色的鸟雀,有张着翅膀的凤凰,有转来转去的蛇,有伸着颈子的白鹿,有伏在那里的小兔子,有抓着椽在互相追逐的猿猴,还有一个黑颜色的熊,背着一个东西,蹲在那里,吐着舌头。

不但有动物,还有人:一群胡人,带着愁苦的样子,眼神憔悴,面对面跪在屋架的某一个危险的地方。

上面则有神仙、玉女,“忽缥缈以响象,若鬼神之仿佛。

”在作了这样的描写之后,作者总结道:“图画天地,品类群生,杂物奇怪,山神海灵,写载其状,托之丹青,千变万化,事各胶形,随色象类,曲得其情。

”这简直可以说是谢赫六法的先声了。

不但建筑内部的装饰,就是整个建筑形象,也着重表现一种动态,中国建筑特有的“飞檐”,就是起这种作用。

根据《诗经》的记载,周宣王的建筑已经像一只野鸡伸翅在飞(《斯干》),可见中国的建筑很早就趋向于飞动之美了。

二、空间的美感之一建筑和园林的艺术处理,是处理空间的艺术。

宗白华《中国园林建筑艺术所表现的美学思想》

宗白华《中国园林建筑艺术所表现的美学思想》

宗⽩华《中国园林建筑艺术所表现的美学思想》宗⽩华《中国园林建筑艺术所表现的美学思想》读书报告本篇⽂章讲到中国园林建筑所表现的⼆个美学思想:第⼀,飞动之美,在古代雕刻常⽤龙,虎,鸟,蛇这⼀类⽣动的动物形象,汉代的舞蹈,杂技等艺术⼗分发达,绘画,雕刻,也呈现⼀种飞舞的状态。

图案画常常⽤云彩雷纹和翻腾的龙构成,雕刻也常常是雄壮的动物,还要加上两个能飞的翅膀。

充分反映了汉民族在当时前进的活⼒。

第⼆,空间之美,指出“建筑和园林的艺术处理,是处理空间的艺术。

还提到中西建筑之间最重要的不同之处是在于对空间的使⽤上。

西⽅建筑内部与外部不通透,⽽中国建筑每室⾃凿窗户,内外通光,⼀个字就是“通”。

中国古代园林布局上严格的结构对称要求⽽⼜摸拟接近⾃然的布局美,也就是本于⾃然,⾼于⾃然,它⽬的在于求得⼀个概括、精炼典型⽽⼜不是⾃然⽣态的⼭⽔环境。

侧重于表现主体对物像的审美感受和因之⽽引起的审美感情。

这样的创作⼜必须合乎⾃然之理,也就能获致天成之趣。

追求天趣是中国古典造园艺术的基本精神,把⾃然美与⼈⼯美⾼度结合起来,将艺术境界与现实的⽣活事例为⼀体,形成了⼀种把社会⽣活、⾃然环境、⼈的情趣和美的理想都⽔乳交融在⼀起的,可居、可游、可观的现实的物质空间在⽂字可以感受到宗⽩华对虚⽆之美⽂化美学内涵的推崇,楼台亭阁的审美价值在于通过这些建筑本⾝,可以欣赏到外界⽆限空间中的⾃然景物,使⽣意盎然的⾃然美融于怡然⾃乐的⽣活美境界之中,建筑空间与园林风景互相渗透,⼈⾜不出户,就能与⾃然交流,悟宇宙盈虚,体四时变化,从⽽创造⼀个洋溢着⾃然美的园林“⽣境”。

园林建筑整体布局的⾼低错落、相互照应所体现出来的韵律美,⽂中的飞动之美,是否可以看作宗⽩华“⽓韵⽣动”的艺术境界,宗⽩华在中西对⽐中对中国艺术“⽓韵⽣动”的阐述,其最后着眼点落在“空间意识”上,也就是说“⽓韵⽣动”的精神最终要通过独特的空间建构体现出来。

中国⼈的空间意识不是⼏何式的,⽽是⽆往不复的流动空间,是⽣命的空间。

从《美学散步》看宗白华的美学思想

从《美学散步》看宗白华的美学思想

2016/08从《美学散步》看宗白华的美学思想文/吴梦柯徐果【摘要】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用不同于一般学术文章的手法,阐述了自己的美学思想,书中涉及中国古典艺术的各个门类,以及西方有代表性的艺术思想。

书中宗白华先生提出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形式与内容,“虚、实关系”以及“意境论”等,这些构成了蔚为大观的中国古典美学。

其中,中国古典艺术中的对立与融合最能体现中国特有的哲学思想,这正是本文所论的重点。

【关键词】宗白华;美学散步;中国古典艺术;美学思想中国古典艺术中的各种手法与西方艺术截然不同,在绘画中,无论是透视方式还是用笔方式,就连基本的作画工具都大相径庭。

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对中西艺术的这些差异性有着深刻的阐述,对中国古典艺术中各种手法的对立与融合尤有独到的认识,并将其归之于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的体现。

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引用了沈复《浮生六记》中的观点,认为中国艺术“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不仅在周回曲折四字”。

《美学散步》全书将“大、小”“实、虚”“深、浅”“藏、露”这种看似对立的美学观点加以对比,但又采取了一种非常中庸的叙述方式,体现了宗白华特有的美学思想。

一、内容与形式的对立:错彩镂金与初发芙蓉的美宗白华认为“大量的出土文物器具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新鲜的古代艺术形象”,透过这些艺术形象,我们可以体会到千百年来人们审美意识的发展与延续。

同时,他也认为中国的美学思想从新石器时代到汉代都一直存在。

各种古籍以及近年来的考古发掘都可以发现这样的资料。

而魏晋六朝涌现的美学思想为后代美学理论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中国美学思想的形成期。

这个时期出现了陶潜、谢灵运、顾恺之、钟繇、王羲之等名家,他们对于唐以后的艺术发展有极大的作用。

这个时代里出现了各种艺术理论,比如《文赋》《文心雕龙》《诗品》《古画品录》,更为后来文学理论和绘画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魏晋六朝时期是美学思想转变的关键时期,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

浅谈宗白华《美学的散步》的美学思想

浅谈宗白华《美学的散步》的美学思想

浅谈宗白华《美学的散步》的美学思想在中国现代美学发展史上,宗白华无疑是最重要的美学思想家之一。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学作为一门学科被介绍进中国后,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而邓以蛰、宗白华、朱光潜等美学思想家的出现,则为中国美学理论体系的构建打下了基础,共同推进了中国美学事业的发展。

《美学的散步》收录了宗先生写于解放前后最著名的一些美学篇章,集中体现了他的散步美学的精髓。

一、什么是散步美学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宗先生的散步美学,广义上说,“‘散步美学’是指宗白华的美学整体上呈现出一种重直观、重体验,而不讲究系统性和逻辑性的特点”[1];狭义上说,“散步美学”是指《美学的散步》一文的发表,使宗先生成为一个散步美学家,并创建了散步美学派。

无论是广义上的散步美学,还是狭义上的散步美学,都体现了宗先生在美学研究中热衷于以散步的方式来体验美、研究美。

二、散步的风格《美学的散步》这本书是以其中收录的一篇文章《美学的散步》直接命名的,因为这个标题直接切中了宗先生的美学思想,“散步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行动,它的弱点是没有计划、没有系统。

”[2]但是,宗先生又指出亚里士多德的学派叫做“散步的学派”,因此,散步和逻辑并不是水火不容的,“散步的时候可以偶尔在路旁折到一支鲜花,也可以在路上拾起别人弃之不顾而自己感到兴趣的燕石。

”[3可见,宗先生并不赞成自己或他人在研究美学的道路上过于讲求系统性和逻辑性,而是主张以散步的方式,在散步的途中体悟美学的思想,就如同庄子整日闲游于山水之间而体悟人生的哲学一样。

但是,散步并不是无目的的闲逛,它同样要求人们在自然和社会中散步时用心去看世界、去思考事物,在散步中求得事物的真谛。

三、广泛的美学研究领域宗先生说:“学习美学首先得爱好美,要对艺术有广泛的兴趣,要有多方面的爱好。

”[4]宗先生也确是这样要求自己的,他对各种艺术门类都有所涉及,在研究美学时不只是局限于某个领域,而是涉及多个领域,通晓古今、融贯中西。

宗白华美学

宗白华美学

宗白华美学
宗白华美学是中国著名哲学家宗白华提出的一种美学理论。

宗白华认为,美学是研究美的本质、美的规律以及美的创造和欣赏的学科。

他通过对中国古代经典文学、艺术和音乐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美的认知和感知的观点。

宗白华美学的核心概念包括“意境”和“符号”。

他认为,意境是
作品所传达的精神境界和情感状态,是观者在欣赏作品时所体验到的情感共鸣。

符号则是作品中所使用的各种视觉、听觉等感官形式的表征。

宗白华认为,意境是符号的内核,符号是意境的外在呈现。

在宗白华美学中,他注重探讨艺术作品的内在内涵和审美价值,并力求通过审美体验来达到心灵的升华和人格的提升。

他强调艺术作品要具备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情感表达,才能触动人们的情感共鸣,产生深刻的审美体验。

宗白华美学的影响可见于许多中国当代艺术家和美学家的理论观点和创作实践中。

他的美学思想对于中国艺术研究和创作具有深远的影响力,为中国艺术界的发展与繁荣做出了积极贡献。

宗白华的美学观点

宗白华的美学观点

宗白华的美学思想
哎呀,说起宗白华老先生的美学思想,那简直是深邃得跟咱们四川的九寨沟一样,美得让人心醉,又琢磨不透嘞。

宗白华啊,他讲的那个美学,不是那种浮在面上的花花肠子,而是深入到骨髓里头去的那种韵味。

他说美,不光是眼睛看到的那些花花草草、山山水水,更是心灵里头那份对世界的感悟和体会。

就像咱们四川人喝茶,不光是品那茶水的香,更是在品那份悠闲自在的心境。

他讲“意境”,我就觉得跟咱们四川的竹林小道差不多,走进去,空气里都带着一股子清新脱俗的味儿,心里头那个舒坦,简直没法用言语来形容。

宗白华说,艺术就是要创造出这种“意境”,让人看了、听了,心里头能起涟漪,能跟作者的心意相通。

他还讲“生命律动”,嘿,这我就想起了咱们四川的变脸,那脸谱一换,就像生命里头的喜怒哀乐,瞬间就变了个样儿。

宗白华说,美就是生命的律动,就像咱们的心跳,有节奏,有力量,又温柔又坚韧。

总而言之,宗白华的美学思想,就像咱们四川的火锅,麻辣鲜香,啥子味儿都有,但归根结底,都是那股子让人回味无穷、念念不忘的劲儿。

你要真想去琢磨它,嘿,怕是要像咱们吃火锅一样,慢慢品,细细尝,才能品出其中的真滋味来。

论宗白华合的美感思想

论宗白华合的美感思想

论宗白华合的美感思想论宗白华合的美感思想宗白华合(1899-1985),原名庄子华,字可芳,号白华,山东曲阜人。

他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美学家和文化学者,素以“白话文学”而闻名。

宗白华合的美感思想可以用以下的四个关键词来描述:个性化、开放性、实用性和民族性。

个性化宗白华合强调在美的存在中体现人的个性。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美感,因此,美的存在不仅在于一种外在的、客观的存在,而且还在于个体视觉、听觉、触觉等感性经验内在的认识和感受。

他强调感性经验的个性化,并强调个性化的艺术表达,这是他的一个重要贡献。

例如,他在《我的文化问题观点》一文中写道:“一个人在对于对方的感受和自身的品格上发现冲突时,就应该毫不犹豫地表明自己的异己和个性”等等。

开放性宗白华合强调开放性,他认为美是一种开放的现象,它需要通过交流、沟通与分享观念、经验和创意来实现。

因此,在他的美感思想中,他很强调文化的开放性和融合性。

例如,他认为文化在历史上的传统是很重要的,但是文化的继承必须从历史、地域、民族和阶级条件上进行审视,不能纠缠于传统的束缚中。

他在《文化自觉与文明建设》一文中写道:“做新事必须坚持一些原则,但重要的是不要动摇及违背开放、民主和多样性的原则”等等。

实用性宗白华合认为,美不但是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的渠道,也是实践和生活的一部分。

他追求的是艺术与人的生活实践的结合。

他强调艺术的实用性,并认为艺术不应该是仅仅为了审美而存在的,它应该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价值。

他在《论评价艺术好坏的鉴别标准》一文中写道:“艺术的价值是与它为人生活服务的能力有关,任何单纯从技巧上、结构上,或内容上来评价它的都是陈腐的”等等。

民族性宗白华合认为民族文化在文化传承和重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为民族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它是当地和民族历史、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宗白华合认为,只有通过对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才能更好地实现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抗战时期宗白华美学思想研究

抗战时期宗白华美学思想研究

抗战时期宗白华美学思想研究宗白华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位重要的美学家、文艺理论家和翻译家,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深远。

他的诗学理论和文艺批评思想在抗战时期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应用,推动了中国文学在那个时期的发展和革新。

本文将着重探讨宗白华在抗战时期的美学思想及其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宗白华的美学思想主要包括“写作艺术的规律”和“文艺的人道主义”两个方面。

其中,“写作艺术的规律”主要是阐述文学作品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而“文艺的人道主义”则强调文学创作的社会责任和人道精神。

一、“写作艺术的规律”1. “永恒的艺术格式”宗白华认为,艺术的形式是永恒的,而作品形式的创新只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变化。

他认为,诗经是古代诗歌的标志性作品,它的形式具有永恒的真实性和生命力。

诗经的形式包括律诗、诗、颂、雅、歌和舞。

这些形式在后来的文学史上得到了传承和发展,继承了诗经的传统和精神。

2. “意象的表达”宗白华认为,“意象是诗歌的化身,是把思想和情感化为形象、感觉的特殊语言,并且是具有象征意义的语言”。

他强调,诗歌的艺术魅力在于对意象的表达和营造,创作过程中,必须通过结构、语言和形象来表达想象中心理变化的过程。

他在《现代诗学》中写道:“现代诗人不是为了介绍知识,而是向我们展示一个视觉内在的领域。

”3. “新诗的主要特点”宗白华认为,新诗的主要特点是情感和意象的统一。

他认为,诗歌的情感和意象应是互相依存的,情感贯穿意象始终,并反过来扩展意象的深度和广度。

他还提出了“远离现代主义”的主张,拒绝一味的追求形式和传统艺术的窠臼,主张从作品本身的创新出发进行探索,给予自我创作空间,突破传统的束缚。

4. “诗人的语言与流派”宗白华认为,诗人的语言是与他所处的时代、文化和人群有关的。

他明确表示反对“流派主义”,强调每个诗人都应有个人的独立思想和创新能力,注重探索独特的创作方式和语言表达。

他认为,无论是什么流派,价值都应该在作品本身,而不是在流派本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宗白华美学思想中的
“错彩镂金”与“芙蓉出水”
刘蕴忠刘克功
(河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
摘要:“错彩镂金”的美与“芙蓉出水”的美“代表了中
国美学史上两种不同的美感或美的理想”,宗白华先生所指
出的“错彩镂金”的美与“芙蓉出水”的美我们只能从宗先生
的美学思想中找到合理解释。

本文深入挖掘宗先生的美学思
想,从中寻觅“错彩镂金”的美与“芙蓉出水”的美的真正含义。

关键词:宗白华;美学思想;“错彩镂金”;“芙蓉出水”
“错彩”与“镂金”是我国古代在青铜器上做金银图案纹
饰的两种不同方法。

“错彩”就是用泥金在青铜器上涂饰各种
错综复杂的图案纹饰。

“镂金”是一种镶嵌青铜器纹样的装饰
方法。

“错彩”与“镂金”后用于艺术批评,始于南朝钟嵘的《诗品》:“汤惠休曰:‘谢(谢灵运)诗如芙蓉出水,颜(颜延之)如错彩镂金。


美学大家宗白华认为:“错彩镂金”的美与“芙蓉出水”的
美“代表了中国美学史上两种不同的美感或美的理想”,“这
两种美感或美的理想,表现在诗歌、绘画、工艺美术等各个方面”。

宗先生所指的“错彩镂金”的美与“芙蓉出水”的美究竟指什么呢?显然我们不能仅从简单概念出发,主观臆断。

正确
理解宗先生所指出的“错彩镂金”的美与“芙蓉出水”的美,也只能从宗白华美学思想中找到合理解释。

在宗白华先生的美
学思想中,“艺术意境”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或许这两种“美”就渗透在宗先生美学思想中的“艺术意境”里。

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范畴,根源于民族的基本
哲学观念,根源于中国古人根本的宇宙生命意识。

宗先生强
调“艺术意境”是艺术家主体心灵和宇宙诗心的体现,是艺术
家主体生命与客体对象生命的交融互渗。

他还尤其重视主体
心灵和人格修养对意境创造的意义,“意境是艺术家的独创,
是从他最深刻‘心源’和‘造化’接触时突然的领悟和震动”,艺术境界的实现,“端赖艺术家平素的精神涵养、天机的培养”。

同时,他还对艺术家的人格涵养和心灵培养提出了两个
具体要求:一是要“空灵”,二是要“充实”,宗先生说:“艺术境界中的空灵并不是真正的空,乃是由此获得‘充实’。

”“充实”来自于“生活经验的充实和情感的丰富”,“空灵”与“充实”的辩证统一,便是艺术家心灵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

“道”的体验构成意境审美的生命和实质的思想。

宗白华
先生认为“中国人最根本的宇宙观是《易经》上所说的‘一阴
一阳之谓道’,正是在《周易》中,他找到了中国文化中“动”的精神的源头。

其实他对“中国艺术精神”的理解和阐释有一个
从老庄到《易传》的转折。

1932年,在文章《介绍两本关于中国画学的书并论中国绘画》及同年的《徐悲鸿与中国绘画》中,
他用老庄的“道”、“自然”、“虚无”去解释“气韵生动”,因此认为中国画“所启示的境界是静的”,是“虽动而静的”,因为这
时他认为“中国古代画家,多为耽嗜老庄思想的高人逸士。


等忘情世俗,于静中观万物之理趣”。

但在两年后即1934年
的《论中西画法的渊源与基础》中,对气韵生动及今国画境界
特征的阐释所依据的便是《周易》而非老庄了。

尽管他仍提到
老庄,但在“生命的律动”、“有节奏的生命”这些词语里,源于《易传》的“动”精神得到了强调。

由此文开始使用的诸如“节奏”、“律动”、“有节奏的生命”等术语成为宗氏阐释中国艺术
精神的基本用语,显然它们的理论背景是《易传》(儒家)而非
老庄(道家)。

宗白华先生对中国艺术的“动”的精神的阐述是在“空间
意识”上,用“空间意识”来考察中国的艺术。

通过考察中国的山水画、诗歌、音乐、书法,他发现了中国艺术中的空间意识
是‘俯仰自得’的节奏化的音乐化了的中国人的宇宙感”,中
国诗人画家用“俯仰自得”的精神来欣赏宇宙,而跃入大自然
的节奏里去“游心太玄”的空间意识,认为一个充满音乐情趣
的宇宙(时空合一体)是中国画家、诗人的艺术境界,于有限
中见到无限,又于无限中回归有限,从而把握形而上之“道”。

中国艺术中“动”的精神最终是通过独特的空间意识表现出
来的,笔墨线条只是物质载体而已。

,“动”是时间性的,以空
间来表现时间性的“动”,因此这里实际上是“把‘时间’的
‘动’的因素引进了空间表现,在这个‘时———空统一体’里,‘时’和‘动’反而居于领导地位”。

所以,中国人以及中国艺术所表现的“空间意识”,是动态的,时间性的,与时间统一的。

在宗氏这里,道、生命、时间、节奏、和谐这些概念都是同一性的,这对理解他的思想较为关键。

宗白华先生言意境,又尤其重视虚实的审美意义。

他说:
“虚实为意境的底相”,“化实景为虚境,创形象为象征,使人
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宗白华把“虚”、“实”看成意境构成的两元,认为中国艺术意境就是“虚”、“实”的统一,是“以虚带实,以实带虚;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虚实结合。

宗白华说,“虚和实的问题,这是一个哲学
宇宙观的问题”,“虚”、“实”代表着中国古人根本的宇宙观
和世界观,从根本上体现了中国艺术审美精神。

艺术境界里
的虚空是中国艺术的造境,他以“虚”为本,提出有关艺术意
境创造的一系列原则和思想:
第一,“化景物为情思”的原则。

宗先生认为,“化景物为
情思”,“这是对艺术中虚实结合的正确定义”,“实化成虚,虚
实结合,情感和景物结合,这就提高了艺术的境界”,“化景物
为情思”,实际上讲的也是意境创造中的主客体辩证关系,它
20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