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书法美学的思考

合集下载

书法美学的精神品格

书法美学的精神品格

书法美学的精神品格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书法中,不仅仅是字迹的美丽,更重要的是书法所蕴含的精神品格。

书法美学的精神品格是一种内在的修养,是一种对世界的独特感悟,是一种对人生的深刻体验。

首先,书法美学的精神品格体现在笔墨之间的自然与洒脱。

在书法创作中,书法家需要通过笔墨的运用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与境界。

然而,这种情感并不是被强加或装饰的,而是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这种自然与洒脱的境界,是书法美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也是书法家们追求的境界。

只有在笔墨之间自然流畅、洒脱舒展的时候,书法作品才能够达到一种至美至善的状态。

其次,书法美学的精神品格体现在笔端的悠远与厚重。

书法是一门需要细心雕琢的艺术,需要书法家在每一个笔画中都体现出对历史的尊重和对传统的承扬。

每一笔一划都承载着千百年来文人墨客的情怀和智慧,都蕴含着书法家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因此,书法作品必须具备一种悠远和厚重的气质,才能更好地传达出书法美学的精神品格。

此外,书法美学的精神品格还体现在笔下的魂魄与灵气。

在书法创作中,书法家需要将自己的情感与思想融入到笔墨之中,赋予作品灵魂。

只有在书法作品中体现出魂魄与灵气,才能使作品更有生命力、更有灵性。

这种魂魄与灵气的注入,是书法美学的核心之一,是书法家们永恒追求的境界。

最后,书法美学的精神品格还体现在笔下的雅致与高远。

书法作为一门高雅的艺术,需要书法家在创作中追求雅致与高远的境界。

雅致是指作品的造型美感,高远则是指作品的情感内涵。

书法作品需要在形式美感与内涵情感之间取得平衡,达到雅致与高远的统一。

只有在这种统一的状态下,书法作品才能够具备真正的艺术价值,才能够被后人传颂。

综上所述,书法美学的精神品格是一种内在的修养与境界,是一种对世界的独特感悟与体验。

在书法创作中,书法家们需要通过笔墨的运用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与境界,体现出自然与洒脱、悠远与厚重、魂魄与灵气、雅致与高远的精神品格。

中国古代书法的演变与美学特点分析

中国古代书法的演变与美学特点分析

中国古代书法的演变与美学特点分析中国古代书法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书法的演变和发展,见证了中华文化的辉煌和繁荣,也体现了中国人民优秀的审美品质和良好的文化传统。

本文将从书法的演变和美学特点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一、书法的演变书法最早起源于甲骨文和金文,最初作为一种文字,主要是用来刻在青铜器和兽面上的。

然而,后来,书法渐渐发展成为了一种艺术,它不再只是为了传递文字,而是成了一种美学形式。

现在,书法早已成为了中华文化的代表之一,以它独特的风格和韵味,征服了全球各地的文化爱好者。

1、秦汉时期的书法秦汉时期的书法,以篆书为主,它是一种非常规范的书法风格,它的字形非常整齐划一,注重端正、规矩。

这种书写方式具有极高的实用性,在商业、政治、文化交流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也证明了它的实用价值和经典地位。

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楷书、草书、行书和隶书等书法风格相继盛行。

魏晋的草书和南北朝时期的隶书,都是中国书法史上非常重要的创新时期。

草书的字体虽然潦草难辨,但是它的线条却非常流畅有力,有时候,甚至还能看出运笔的力道和节奏感;而隶书的字体则更加勇健有力,行云流水,非常符合当时那种充满力量和朝气的时代背景。

3、唐宋时期的书法唐代书法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巅峰时期,唐朝的书法家郭熙和欧阳询等人,不仅是当时的书法大家,更是开创了一种新的书法风格,艺术成就非常显著。

宋代书法则更加注重笔墨的运用和文字的美感,在“留白”的运用上更加灵活,更加注重书法的艺术性和表现力。

4、元明清时期的书法元明清时期的书法,又是中国书法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

元代的徐浩和宋元书法家赵孟頫等人,都是当时的杰出代表,他们的书法风格独具魅力,气势恢宏,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明代的颜真卿和清代的王羲之等人,同样也是中国书法史上著名的人物,他们的书法也为后人留下了极不可或缺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

二、书法的美学特点1、书法是线条艺术的代表书法源于文字,图形经过历史的发展,才渐渐转化为了极具视觉冲击力的“艺术形式”。

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

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

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打开文本图片集唐孙过庭《书谱》里说:“羲之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则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拘志惨,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

”人愉快时,面呈笑容,哀痛时放出悲声,这种内心情感也能在中国书法里表现出来,像在诗歌音乐里那样。

别的民族写字还没有能达到这种境地的。

中国的书法何以会有这种特点?唐韩愈在他的《送高闲上人序》里说:“张旭善草书,不治他技,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发之。

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终其身而名后世。

”张旭的书法不但抒写自己的情感,也表现出自然界各种变动的形象。

但这些形象是通过他的情感所体会的,是“可喜可愕”的;他在表达自己的情感中同时反映出或暗示着自然界的各种形象。

或借着这些形象的概括来暗示着他自己对这些形象的情感。

这些形象在他的书法里不是事物的刻画,而是情景交融的“意境”,像中国画,更像音乐,像舞蹈,像优美的建筑。

这个生气勃勃的自然界的形象,它的本来的形体和生命,是由什么构成的呢?我们的常识告诉就知道:一个有生命的躯体是由骨、肉、筋、血构成的。

“骨”是生物体最基本的间架,由于骨,一个生物体才能站立起来和行动。

附在骨上的筋是一切动作的主持者,筋是我们运动感的源泉。

敷在骨筋外面的肉,包裹着它们而使一个生命体有了形象。

流贯在筋肉中的血液营养着、滋润着全部形体。

有了骨、筋、肉、血,一个生命体诞生了。

中国古代的书家要想使“字”也表现生命,成为反映生命的艺术,就须用他所具有的方法和工具在字里表现出一个生命体的骨、筋、肉、血的感觉来。

但在这里不是完全像绘画,直接模示客观形体,而是通过较抽象的点、线、笔画,使我们从情感和想象里体会到客体形象里的骨、筋、肉、血,就像音乐和建筑也能通过诉之于我们情感及身体直感的形象来启示人类的生活内容和意义。

中国书法的读书心得(精选5篇)

中国书法的读书心得(精选5篇)

中国书法的读书心得(精选5篇)中国书法的读书心得(篇1)学习书法有没有收获?肯定有收获,而且收获很大。

下面我就来分享我个人学习书法的3点心得体会。

第一点:书法改变了我的人生。

对联是民间最直接的书法作品有人质疑,真的有这么大的收获吗?我个人认为是书法改变了我的人生。

1985年我五年级的时候开始学书法,教我书法的语文老师也是我的亲戚,按辈分我当叫他“姑丈”。

他在我们县城是大名鼎鼎的“书法家”,村里红白喜事,写对联、挽联,都能见其挥毫泼墨的身影,而且,他凡是参加县里举办的书法比赛,必定获奖,是当地公认的书法“名家”,能写隶书、楷书、行书和草书。

初中时期我的书法开始有长进,到了高中阶段,书法已在全校名列前茅,硬笔书法比赛拿了全校第一名。

当你硬笔书法比赛获得全校第一名因为书法写得好,班主任和语文老师对我非常好,班级的板报抄写,都是我起笔。

说到书法,我也很感激我的高中语文老师,他不但在作文写作上给予我谆谆教诲,还鼓励我继续练好书法。

20_年,在那个千军万马过独木的高考岁月,在一个县城中学,考上省城的重点本科院校实属不易。

而那一年高考,语文总分120分,我考了98分,其他文科类也考得很好,老师给我分析获得高分的原因时说,这可能与我的书法写得好有关,正常情况下,字迹工整,卷面整洁,改卷老师会给出一定的印象分。

所以,后来我考上了省城大学中文系,在大学里面业余时间继续习练书法。

书法写得好对学习和工作大有裨益大学毕业以后,我被分配到一家大型国有企业当秘书,当时,还没有普及电脑,领导的讲话稿多为手写版,厂党委书记的一些讲话稿,她都安排由办公室主任拟稿,让我来执笔书写。

所以,毕业不到两年,我被提拔到厂政工部任厂报总编辑。

遗憾的是,国有企业改革,让昔日国企的辉煌不再,企业效益每况愈下,大量的工人下岗,专业技术人才流失严重。

我也选择了跳槽。

书法作品展1998年,我参加谋电视台记者公开招考,经过笔试、面试,最后被录用入编,在几百人的选拔中脱颖而出。

论书法美学对中文字体设计的意义

论书法美学对中文字体设计的意义

论书法美学对中文字体设计的意义引言中国书法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自古以来就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

在书法艺术中,中国古代的书法大师们对文字的造型、结构、形态、笔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创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而这种风格正是对后世文字设计的有力启示,对中文字体设计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本文将就此问题进行论述,并探讨论书法美学对中文字体设计的意义。

1.书法对中文字体设计的形态影响中国书法的形态美在形式、结构、比例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审美标准。

书法的形态美主要表现在笔画的结构、布局、空间关系和形体特征等方面。

对中文字体设计来说,书法的形态美对形体结构的把握、笔画的布局和比例的处理都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书法通过其丰富的形态美传达了审美的情感和内涵,为中文字体设计提供了宝贵的美学资源。

中国书法传统强调笔法的变化和力度的控制,既注重意境的营造,又富于变化。

书法的笔法美主要包括节奏美、动感美和变化美。

这种笔法美为中文字体设计提供了有力的启示。

中文字体设计需要通过笔画的起伏和力度的变化来体现审美情感和艺术效果。

书法的笔法启示弥补了中文字体设计中形式和结构的不足,使其在审美效果上更为突出。

书法的书写美主要表现在字形和字体方面。

字形美是指书法作品中的字形美感,字体美是指字形组合起来形成的整体感和文字排列的美感。

书法的字形美和字体美对中文字体设计的启示在于,中文字体设计需要具备美感、韵律感和动感,并且需要在整体感和排列美上做足功夫,以达到审美的最终效果。

书法的书写美对中文字体设计提供了宝贵的美学资源和丰富的创作启示。

1.书法美学的传承与发展中国书法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美学理念和审美价值一直被传承和发展。

书法美学对中文字体设计的深远影响在于,书法美学的传承与发展为中文字体设计注入了文化的内涵和时代的精神,使其产生了丰富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书法美学的传承与发展不仅为中文字体设计提供了历史的底蕴,也为其赋予了更加广阔的文化视野和审美境界。

谈谈对中国书法的理解

谈谈对中国书法的理解

中国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艺术形式,它是以汉字为媒介,运用特定的笔法和结构规则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艺术形式。

以下是对中国书法的一些理解:
美学价值:中国书法注重形式与意境的统一,强调笔墨之美和艺术之美。

书法作品通过线条、笔触的变化,以及布局和结构的安排,展现出独特的艺术美感。

文化传承:中国书法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传统。

书法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形式,通过世代相传,传承了中国的文化智慧、价值观念和审美标准。

精神修养:中国书法被视为一种精神修养的方式。

书写汉字需要专注、内心平静和意念集中,这种修养的过程有助于培养人的自我控制、沉思和专注力。

个性表达:尽管中国书法有一定的规范和传统,但每个书法家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个性。

书法作品能够体现艺术家的情感、态度和个性特点,传达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书法与文化交流:中国书法在中国以及世界范围内都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它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能够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成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媒介。

中国书法的理解和欣赏是一个广泛而深入的领域,需要对其历史、技法和美学原理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体验。

每个人对于书法的理解和感受也可能有所不同。

因此,对于个人的理解,建议通过学习、阅读和实践来进一步丰富和深化。

关于学习书法心得体会5篇

关于学习书法心得体会5篇

关于学习书法心得体会5篇书法,是中国及深受中国文化影响过的周边国家和地区特有的一种文字美的艺术表现形式。

下面是小编搜集的关于学习书法心得体会5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关于学习书法心得体会(1)1、最基本的就是可以让自己的字变漂亮起来;2、可以陶冶自己的情操,书法需要的是耐心和持久的坚持,因此在练习书法的同时,可以修心养性,这对于提高自己的素养,很有帮助。

有人说“字如其人”,我想可能指的就是这个方面的意思。

我想学习书法的好处最主要的就是以上两点。

那我一直以来是如何学习书法的呢?首先,在平时的工作和学习中,注意养成良好的习惯,在需要写字的时候,我认真对待,绝不马虎,从一笔一划练起,因此渐渐地我的字也就好起来了。

然后,我在工作之余,抽取一定的时间学习名家书法。

比如每个星期总要抽出一定的时间来练习毛笔字,在练习的同时,陶冶了自己的情操了,也让自己工作之余的生活更加充实。

名家书法有很多,颜真卿的,柳公权的,赵之谦的,等等我都挺喜欢,不管是哪个书法家,不管是哪种字体,我都会加以练习。

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从楷书到隶书,再到行书,草书等等,我都在学习之中。

我觉得草书最能体现人的性格了,因而草书最难以练习的,也许只有书法大家才能挥毫成草书。

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练习,我觉得学习书法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学习书法要勤奋,贵在坚持练习,书法是没有捷径可走的,字都是一笔一划写出来的,只有坚持练习下去,一定的时间之后才能有所成绩,不要想着立竿见影和一步登天。

第二,学习书法要勤于思考,最好能找个老师。

书法是一种艺术,而要进入艺术之门,最好是能有一个引导者。

如果能找到一个名家大师作为自己的老师,那么对于学习书法的效果将会事半功倍。

若是找不到老师,可以经常看看字帖和历代名家大家的作品,在看作品的时候思考这字的结构、形体、笔画、用力、布局等等方面,思考如何才能让一个字能够具有艺术感,即既漂亮美观,又具有神韵。

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日积月累的观察和体会的,我想这也是我要到达的境界。

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读后感

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读后感

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读后感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不仅在于它给人以精神上的享受、情感上的愉悦,更重要的是它能使人们从中得到美的熏陶和修养。

为此我曾仔细阅读了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李强所著的《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

《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一文,作者认真地对每个汉字进行审视后,发现每个汉字都有着其自身独特而鲜明的形态与气质,他将之归纳总结成:方圆动静,开合揖让,起伏跌宕……也正因如此才造就了汉字本身博大深远的内涵和外延。

同时作者还提倡用“天人合一”来指导书写实践,比如“四”的内部十分严整紧凑;“气韵生动”、“笔断意连”等表述的“天人合一”思想应该值得提倡并且可以广泛运用于日常的创作当中。

作者这样论证可谓十分巧妙,先列举几个例子,然后再进行具体阐释,即不失科学性又避免枯燥乏味。

这种“道”是儒家的哲学观点,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

从一定程度上讲,“道”贯穿于古代哲学的各个领域,从老庄到孔孟,皆以道相称。

当代著名画家范曾先生曾经说过:“只有把握‘道’的精髓,才会理解我国民族的历史和未来,才会看懂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诚哉斯言!事物存在变化中必然孕育着不变。

凡事无绝对,中国书法亦是如此。

千百年来,一直没有离开“中庸”二字。

即使面临被后世众多人贬低乃至批判的丑陋“馆阁体”问题上,刘熙载仍旧坚持:“夫书画之同,得于天地者,生于书外;本乎人者,见乎字内。

惟神与境会,境界通乎书外矣。

”或许正是因为这些原因,刘熙载被誉为“清代学术第一人”。

此言非虚!近百年前梁启超先生在《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一文中谈到:“在宋代产生了一位伟大诗人苏东坡,可算是书法史上里一件极有趣味的事,他把情感放在他的书法里头去了,那便是行草书,好像音乐家谱写了新曲子似的。

这虽是偶然的。

但这类的努力恐怕是很有价值的。

”可以说,作者所展示的中国书法的魅力,正是建立在中国哲学基础之上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味经典了解书法美学
---关于书法美学的思考
哈市道外少年之家李爽中国书法,是汉字书写的艺术,代表着视觉艺术的最高成就。

经典书法艺术,给世人多方位的思考与启迪。

世界上存在着数百个国家和民族,他们大都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但他们的文字书写没有成为一门艺术。

而独有中国的汉字在其衍变过程中逐渐丰富原始象形因素,由偏旁、抽象的点画组合形成汉字。

汉字的抽象绝非模仿式的空间,这就拉开了与绘画的距离。

错落的曲直交叉的线条,疏密相间进退有序的结构与章法使表面上作为实用文字形态而存在的中国汉字具有着先天的艺术性格。

古人传述仓颉造字时的情景说:“颉首四目,通于神明,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纹鸟迹之象,博采众美,合而为字。

”仓颉并不是真的有四只眼睛,而是说他象征着人类从猿进化到人,两手解放了,全身直立,因而双眼能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好像增加了两个眼睛,他能够全面地、综合地把握世界,因而能在脑筋里构造概念,又用文字来表示这些概念。

感受万事万物独立思考的“人”诞生了,文明诞生了,中国书法也诞生了。

首先,中国汉字的起源与发展为汉字成为书法艺术提供了基本条件
书法艺术的载体是汉文字。

汉字的象形、刻划符号起源共同为中国美术、中国文字的起源,有着审美的需求。

汉字的产生和发展到成熟可分三个阶段:
(一)、象形阶段,既纯图画期。

(1)、是描形,如:日、月、山、水、猪、牛、鱼、龙凤等。

殷墟甲骨上一字为猿猴形,神、形皆肖。

康有为书学
巨著《广艺舟双楫》中提出了“书为形学”这一有价值的命题。

康有为认为中国汉字,音美,悦耳。

形美,悦目。

而汉字所重在形。

外国文字皆以声为主……唯字母略有形而。

故,相对文字来说“中国用目,外国贵耳”。

(2)、表意性,上古时代人能力相对有限采取简单的画形办法,同时也表达着某种意义,如画一只小船,会把小船的形象落实到“船”这个字的含义上,划船过河狩猎、采果。

这就通过某种固定的形象表达了某个人的某种意思。

(二)、组合象形阶段,有些文字没办法象形,于是用组合的办法来表现,它既象形又有丰富含义。

比如大汶口文化中发现的符号(),就很难破译,从局部看是象形的组合后有了指示会意的含义。

古文字学家根据它的三个不同形象的组合解释为“热”字。

它比一头牛的思维要复杂的多。

而左右又大致对称、平衡,而对称是视觉艺术最重要的元素。

这就是书画同源的根据。

在整个书画史上,画和书法的密切关系始终保持着。

(三)、文字成熟阶段。

象形的文字逐渐由抽象的点画线条代替。

这是因为文字的发生和发展都是基于实用的需求。

人们用文字记录生活,希望书写更便捷。

所以汉字自殷商以来,书体演变由甲骨文、商周时期金文(大篆)、秦小篆、到汉隶书和与其并行的魏晋草书、行书、到唐朝楷书成熟。

各个不同时代的不同地域的书法艺术风格变化眀显。

以后各个朝代书法均有着长足的发展。

许慎《说文解字叙》解释文字的定义说: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和字是对等的。

单体的字,象水木等,是“文”,复体的字,象江河松柳,是“字”,是由“形声相益,而来的。

写字在古代正确称号是“书”。

书者如也,书的任务是如,写出来的字要“如”
我们心中对物象的把握和理解。

用抽象的点画表现出“物象之本”,,也就是说物象中的“文”,就是交织在一个物象里或物象和物象的相互关系里的条理:长短、大小、疏密、朝揖、接应、相背、穿插等等的规律和结构。

而这个被把握到的“文”,同时又反映着人们对它们的情感反应。

这种“因情生文,因文见情”的字就升华到艺术境界,具有艺术价值而成为美学对象了。

其次,毛笔、墨的使用为中国汉字成为书法艺术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繁体书字从“聿,”聿就是笔,篆书聿,象手抓笔,笔杆下扎了毛。

从殷朝就有了毛笔,这个特殊的工具。

就使中国人的书法有可能成为一种世界独特的视觉艺术,也使中国画有了独特的风格。

毛笔是把兽毛(主要是兔毛)捆缚起来做成的。

它铺毫出锋,极富弹性,所以粗细收放,变化无穷。

其线的丰富性,汉字间点、线、面的艺术对比是欧洲人用鹅管笔、钢笔、铅笔或油笔所万中不能及一的。

有了表现力极强的毛笔我们从美学观点来细论书法里的用笔。

用笔有中锋、侧锋、藏锋、岀锋、方笔、圆笔、轻重、疾徐等等区别,所以运用单纯的点画成其变化,来表现万事、万物,表现内心丰富情感。

笔蘸墨画在纸帛上,留下了笔迹(点画),突破了空白,创始了形象。

线条能圆能方,能直能曲,能上能下,左右均齐,凹凸变化,断截横斜,用无不神而法无不贯也。

从这一画之笔迹,流出万象之美,也就是人心内之美。

没有人没有用笔就感悟不到这美、写不出、表不出这美。

所以钟繇说:“流美者人也。


最后,汉字的结构和丰富的章法成就了中国书法艺术
(一)、汉字的结体又称结构布白。

因字由点画和点画的空白处组成,虚实相生,每一个汉字就是一个鲜活的生命。

汉字笔画的疏密排迭、远近避
让。

天覆者上势复下,地载者所有笔画皆托于其上。

对代者,向背朝揖、相让。

联络者交而不犯。

实则穿插,虚则管领、包者外张其势,满者内固其体,笔有大小,体有大小,书有大小安置处更饶区分。

一切以美为目标。

为了实现美,不怕依据美的规律来改变字形,也就是一种“汉字书法的空间构造”。

(二)、章法的艺术魅力。

章法又称为布局、布白。

书法作品的章法是指作品的整体格式,分行布白的方法。

书法不仅要求法度严谨、气韵生动,还须章法合理完善,使整幅作品款识得当,分行布白虚实相生、黑白相间。

如书圣王羲之所书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既气舒意畅、节奏鲜明,又行气贯通、首尾呼应而浑然一体,给人以完整和谐的整体美感。

我们在历代书家作品当中能感到丰富的章法是书法艺术作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中国书法,视觉艺术的又一座高峰!天才画家毕加索在看到中国书法时曾说:我如果生在中国可能会成为一名了不起的书法家。

书法蕴含着中华民族最优秀的文化基因,闪耀着祖先智慧的光芒,有着鲜明的时代性格。

书法是书家送给人们感受世间万事万物的珍贵礼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