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艺术的美学特征

合集下载

书法的美学价值

书法的美学价值

书法的美学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形式美:书法的形式美包括线条美、结构美和章法美。

线条美是指通过笔画的粗细、浓淡、快慢、强弱等变化,表现出书法的节奏感和力量感;结构美是指通过对汉字结构的巧妙安排,展现出汉字的造型之美;章法美是指通过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协调与呼应,展现出整体的和谐之美。

意象美:书法的意象美是指通过书法作品所表达出的思想、情感和意境,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

优秀的书法作品往往能够通过笔画、结构和章法的表现,传达出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文化美: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美表现在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书法家在创作过程中,往往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作品中,从而展现出传统文化的魅力。

同时,书法的发展也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使得传统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承下去。

历史美:书法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见证,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通过对历代书法作品的欣赏和研究,可以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历史事件和文化状况,感受历史的沧桑和变迁。

艺术美:书法是一门高雅的艺术形式,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书法作品不仅具有形式美、意象美、文化美和历史美等美学特征,还能够通过视觉艺术的表达,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熏陶。

综上所述,书法的美学价值是多方面的,它不仅具有形式美、意象美、文化美、历史美和艺术美等美学特征,还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书法的传承和保护,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书法艺术的审美价值与独特魅力

书法艺术的审美价值与独特魅力

书法艺术的审美价值与独特魅力书法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与独特魅力。

它不仅是一种文字的书写形式,更是一种艺术的表现手法。

以下是书法艺术的审美价值与独特魅力的详细介绍:1.书法艺术的历史渊源–书法艺术起源于甲骨文、金文等古代文字的书写–发展历程:从秦汉的隶书、草书,到魏晋的楷书、行书,再到唐宋的草书、隶书、篆书等–代表人物:王羲之、颜真卿、米芾、赵孟頫等书法大家2.书法艺术的美学特点–结构美:字体结构合理、平衡,具有对称、对比、变化等美感–笔画美:笔画粗细、长短、曲直、方圆等相互协调,富有节奏感–章法美:篇章布局合理,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隔和疏密关系–意境美:作品传达出作者的情感、气质、品格等内在美感3.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个性鲜明:书法作品具有作者独特的风格,体现个人气质、学识、修养等–文化内涵:书法艺术蕴含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诗词、典故、哲理等–雅俗共赏:书法作品既能被文人雅士所欣赏,又能为广大民众所喜爱–修身养性:书法创作具有陶冶情操、培养耐心、磨练意志等作用4.书法艺术的审美价值–审美教育:书法艺术作为审美对象,对培养人们的审美观念、审美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艺术价值:书法作品具有艺术收藏、鉴赏、投资等价值–社会影响:书法艺术在传播文化、弘扬传统、促进国际交流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5.书法艺术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教育推广:书法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培养青少年对书法艺术的兴趣和鉴赏能力–创作活跃:当代书法艺术家不断探索创新,使书法艺术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文化交流:书法艺术成为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促进中外文化互鉴综上所述,书法艺术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与独特魅力。

通过对书法艺术的学习与欣赏,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

习题及方法:1.习题:书法艺术起源于哪种古代文字的书写?解题方法: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或课本,了解书法艺术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中国书法艺术的主要审美体现和鉴赏要领

中国书法艺术的主要审美体现和鉴赏要领

中国书法艺术的主要审美体现和鉴赏要领中国书法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以线条、结构、章法、墨色等为表现手段,通过书写者的个性和情感,展现出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

中国书法艺术的主要审美体现有以下几点:
线条美:中国书法艺术强调线条的韵律感和动态美。

笔画的起落转折,形成了丰富的线条变化,既有刚劲有力的直线,又有柔美流畅的曲线。

结构美:中国书法艺术注重字的结构布局,要求字形规整,结构均衡。

每个字都是一个小整体,字与字之间的空白也是构成美感的一部分。

章法美:中国书法艺术强调整体布局和节奏感。

无论是横排还是竖排,都要求行行整齐,字字有序,形成一种和谐统一的整体效果。

墨色美:中国书法艺术还强调墨色的层次感和质感。

通过控制笔触的深浅、快慢,以及墨水的浓淡,可以表现出丰富的墨色变化,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鉴赏中国书法艺术要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观其形:欣赏书法作品时,首先要看字形是否规整,结构是否均衡。

赏其神:书法是书写者情感和个性的流露,因此要欣赏作品中所蕴含的精神风貌。

品其韵:书法作品要有韵味,这包括线条的韵律感、结构的和谐感以及章法的节奏感等。

书法的艺术特点与美学价值

书法的艺术特点与美学价值

书法的艺术特点与美学价值书法作为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之一,有着独特的艺术特点和深远的美学价值。

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创作方式,更是一门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书法的艺术特点和美学价值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书法的艺术特点1. 线条之美:书法的艺术创作主要通过线条的运用来表现,线条的粗细、曲直、长短都能展现出不同的韵律和美感。

正是由于线条的独特性,使得书法作品更具表现力和艺术魅力。

2. 空间之美:书法的创作空间相对有限,因此往往通过泼墨、渲染等技巧来创造丰富的空间感,并在有限的篇幅内完成对主题的艺术表达。

这种限制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书法创作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3. 墨韵之美:墨是书法作品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材料之一。

书法家通过对墨的运用和控制,可以表现出不同的墨韵,如浑厚沉稳、婉约秀丽等。

这种墨韵的表现丰富了作品的内涵和艺术性。

4. 结构之美:书法作品的结构是由字与字之间、字与画之间的关系所构成的。

合理的结构能够增强作品的整体美感,使得作品更加和谐统一。

不同字体的运用和排列组合也会带来不同的艺术效果。

二、书法的美学价值1. 传承文化: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书法的创作和欣赏,可以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历史底蕴和精神内涵,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2. 美的享受: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审美价值。

通过观赏书法作品,人们可以在审美上获得享受,感受到艺术带来的愉悦和美好。

这种审美体验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情感状态有着积极的影响。

3. 精神追求:书法的创作需要艺术家具备高度的专注力和专业技巧,这种追求卓越、追求完美的精神境界,也是书法艺术的一大美学价值所在。

它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艺术家的意志品质和修养素养。

4. 文化交流:书法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具有跨文化传播和交流的价值。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可以通过书法作品的欣赏和创作,加深对彼此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总结:书法作为一门独特而古老的艺术形式,具有丰富的艺术特点和深远的美学价值。

书法艺术的神韵和美学特征

书法艺术的神韵和美学特征

书法艺术的神韵和美学特征一、书法神韵的美学特征书法艺术的神韵体现在线条的长短、宽窄、浓淡、起落、斜正、强弱及墨包,固然必要,还通过书法家运笔的疾徐、轻重、方向、意图抒发出来的情感和修养来体现,即除了我们能够从纸上直接看到的书法线条造型给人的美感而外,还要去挖掘、发现、领悟用眼睛看不到的、比较含蓄的神韵。

这是构成书法艺术美极为重要的因素,它直接关系到作者的雅俗,影响着观者的爱憎。

张怀瓘《书论》云:“玄妙之意,出于物类之表,幽深之理,伏于杳冥之间;岂常情之所能言,世智之所能测。

非有独闻之听,独见之明,不可与议无声之音,无形之相”。

书法艺术的线条、韵律和节奏,是没有具体物相的意象,如果一个人不具备听音乐的耳朵,不具备有独到见解的慧眼,就无法谈论和欣赏书法艺术。

美的欣赏要通过形象思维,虽然开始于感觉,但需要通过变化多端的艺术想象才能追求得到。

二、诗书画的点睛之笔我们欣赏一首诗词,看一幅画,也不是就事论事,而是通过诗词的描绘或画面呈现出来的形象,去领会创作者所要反映的思想情趣和精神境界。

如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词前3句是9个名词铺陈而成的画面,而有了“断肠人在天涯”的点睛之笔,方能使人荡气回肠,收到寓情于景,亦诗亦画的效果。

全词寥寥28个字,组成一个完整画面,这个“画”面就是形,而透过“形”可以看到它的“神”。

具体说这里表现的“神韵”主是暮秋傍晚远离故乡的旅人思念亲人痛断肝肠的心绪。

作者马致远,前半生曾任浙江行省务官,并在他乡漂泊,晚年退隐。

由此,我们也可以说是作者抒发他自己漂泊他乡的凄凉情感。

从形式与内容看,形式不能脱离内容独立存在,没有一件完美的艺术品背后不隐含着一个超俗的精神,否则那只能是低劣的艺术家以一些假相欺人耳目而已。

三、书法艺术的神韵所在书法艺术通过线的韵律节奏,由于筋骨、气势、飞动神态的不同,而有不同的风神。

书法艺术的美学特征

书法艺术的美学特征

从广义上讲,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字和书写文字的技巧,因而也就有了各自的“书法”。

然而唯独中国书法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而傲视世界。

在中国,书写文字的普通行为,超越了实用的樊篱,而升华为一种具有特殊艺术魅力和审美感染力的艺术形式。

笔者试从三个方面来分析书法艺术的美学特征。

以形表意的形态美以形表意是中国汉字的属性,也是不同于世界其他民族的独特的造字方法。

换句话讲,书法离不开汉字,书法受制约并依赖于汉字。

这正是书法可以独领风骚的根源。

因此,具有独特形态美的汉字,造就了具有独特形态美的书法艺术。

书法的形态美,又包含以下三个要点:艺术中国1.笔画——组成汉字基本要素的形态美。

汉字的笔画主要有点、横、竖、撇等。

汉字笔画的书写是有其自身规律的。

而书写的工具——毛笔,其特征也决定着笔画的存在方式和形态。

正因为毛笔的柔软,才有姿态万种,用笔或方或圆,或轻或重,或提或按,或疾或徐,用墨或浓或淡,或润或枯等。

正如东汉书家蔡邕所言:“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2.结构——汉字点画空间组合的形态美。

书法中的结体,是中国人哲理性的阐释。

所谓“计白当黑”,具体地讲,在传统书法艺术的审美思想中,黑即是白,白也是黑,黑白相生,虚实相生。

书法艺术的空间意识,被注入深奥的哲学思想,即对立统一的辩证法,这恰是书法艺术结体的精髓。

3.章法——书法布局谋篇的整体形态美。

书家在创作前,首先要对全篇布局进行思考,诸如篇幅大小、内容、字数、书体乃至字距行距,直至最后的落款盖章等各种因素,综合之后才能给人以艺术美的享受。

寓动于静、静中生动的气韵美书法的形态美直接表现为静态美,但又可以在想象和幻觉中转化为一种动态美。

这就构成了书法的气韵美。

在这样的状态中,人们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尽情欣赏和想象,从而使静止的书法又活现为虚拟的运动状态。

现代书法家沈尹默曾阐释道:“不论石刻或是墨迹,表现于外的,总是静的形势;而其所以能成就这样的形势,确是动作的成果。

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

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

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1. 书法的起源和历史发展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起源于商朝的甲骨文,经过数千年的演变,发展成为一种独具风格、唯美精致的艺术形式。

书法的主要作品有碑刻、真迹、手札等,书法家以笔为器,用黑白之间的线条、点、横、竖、斜、波等形式,表现出文字中的意境、情感和精神,是一种高度审美的都艺术形式。

2. 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2.1 内向的自我表达书法作品中的每一笔、每一字,都是书法家内在情感的表达。

书法以艺术手法体现出书法家的个性、情感和审美观念,这使得每一件书法作品都是非常独特的、有深刻意义的,成为了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

2.2 诗意的意境书法是一种自由而又灵活、自然而又鲜明的艺术形式,它注重描绘物象的感觉与形态的美感,随笔而行,尽显自然,形成了一种如诗般的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灵感上的启迪。

2.3 和谐的美学感受书法的每一笔、每一卷,其美丽之处在于,线条的直线和曲线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和谐的比例和节奏。

书法家注重艺术创造力,将文学情感表现为线条,善于运用比例、节奏、节律、意向等组成要素,使整个作品达到了和谐、协调、透彻的艺术境界。

2.4 简洁的艺术形式书法是以极为简洁的画面来表现具有深度、丰富的含义,以极富表现力的笔触来写出最为优美的文字。

书法家注重创造力,用优美的笔墨表现起来鲜明生动,寓意深刻,就像是一首优美的诗篇,给人以深刻的艺术享受。

3. 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自古以来就被文人墨客所倡导和传承。

现今,随着科技的发展,书法艺术也得到了更好的发扬和传承,很多书法家运用互联网、移动端等先进技术,挖掘书法艺术的独特内涵和表现形式,通过新媒体的平台,将书法艺术带入更广泛的人群,加快了书法艺术的传播和发展。

4. 总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遗产,书法艺术不仅在中国文化艺术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也对世界书法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体现在自由的创作、精简的画面以及内向的情感表达,并且这些特征在现代书法艺术的传承中也得到了很好的延伸和发展。

书法的美学特点

书法的美学特点

书法的美学特点一、引言书法,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是汉字书写的一种艺术形式。

它以笔墨为工具,以纸为载体,通过书写者的巧妙运笔,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书法的美学特点体现在线条、结构、章法、气韵等多个方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探讨书法的美学特点,以期深入理解这一古老艺术的内涵与价值。

二、书法美学的核心要素1.线条美书法的线条是其基本构成元素,也是展现书法美学的关键所在。

书法的线条美,体现在线条的质感、流畅度和变化上。

通过不同的运笔方式,如提按、转折、轻重、快慢等,可以创造出丰富多变的线条,表现出书法的节奏和韵律。

2.结构美结构是书法的骨架,通过合理的布局和组织,使文字呈现出和谐统一的整体美感。

在书法中,结构美主要体现在字形的构造、笔画的位置和相互关系等方面。

优秀的书法作品,其结构往往严谨而富有变化,展现出平衡、对称、呼应等美学原则。

3.章法美章法是书法作品整体布局的法则,涉及到字与字之间的关系、行与行之间的排列等。

章法美要求作品在整体上呈现出和谐统一、气韵生动的艺术效果。

通过巧妙的构思和安排,书法家能够创作出行间错落有致、气脉相通的作品,给人以美的享受。

4.气韵美气韵是书法作品内在精神的表现,涉及到作品的神采、意境和格调等方面。

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往往能够通过笔墨的挥洒,表现出书写者的气质、情感和精神境界。

气韵美是书法家追求的最高境界,需要通过长期的实践和修养才能达到。

三、书法美学的文化内涵1.含蓄之美书法强调含蓄之美,通过简练的笔墨语言,表达出深邃的思想和情感。

在书法作品中,往往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留给观者充分的想象空间。

这种含蓄之美,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庸之道”的理念,即不过分张扬,追求内在的丰富与深刻。

2.人格之美在古代,文人墨客常以书法作品表达自己的气质与修养。

书法家通过笔墨的运用,将自己的性格、情感和价值观融入作品中。

优秀的书法作品往往能够展现出书写者的人格之美,体现出一种高洁、雅致的艺术品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卷 第4期河北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Vol12 No14 2002年11月Journal of H ebei Institute of T 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Nov.2002文章编号:167121068(2002)042167204书法艺术的美学特征刘保军(河北理工学院图书馆,河北唐山063009)关键词:书法;美学;线条造型;情感性;独创性摘 要:书法是线条造型艺术,通过线条的组合变化,使书法具有生气勃勃的运动,交织成匀称、连贯、参差、飞动的对称或不对称的平衡,而构成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造型美;书法是情感性突出而又充满个性的艺术,它在表达作者意志、品格和思想感情的同时,便产生了强烈的个人风格,表现出书法美的情感性和独创性。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识码:A书法是我国独特的传统艺术,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所推崇和至爱。

人们喜爱书法,是因为它能示人以美,能触发人们对美的感受和联想。

那么,书法到底美在何处?它具有哪些美的特征?我以为,书法美,不外乎线条造型美和内在本质美两个方面。

一 线条造型美书法美的表现形式是线条造型美。

书法的线条造型美,体现在线条的自身美和线条的组合美。

1 线条的自身美书法的线条,就是通常讲的“点画”。

作为汉字造型的基本要件,点、横、竖、撇、捺、钩、挑、折等基本笔画,是线条美的基础。

尽管有书体、流派的差别,线条外形也不相同,但要写出美的线条,就必须遵循一定的法则。

那么,什么样的线条才能称得上美呢?看线条美不美,可从以下两方面判断:(1)线条有无力感。

线条的力感关系到两个因素:一是“中锋”;二是“涩行”。

中锋用笔,就是笔锋居中的一种用笔方法。

宋姜夔《续书谱》说:“常欲笔锋在画中,则左右皆无病矣。

”[1]中锋用笔,就能万毫齐力,提顿自如,写出的笔画自然、浑厚、有立体感,有一种丰满充实、向外凸起的感觉。

“涩行”与“中锋”有内在的联系。

“涩行”强调更进一步。

“涩行”,是笔锋在纸面上行进时,遇到阻碍而又克服阻碍前进的过程表现。

笔锋着纸,不是平拖而过,而是逆势运行,写出的线条不是平铺的一个面,而是有深度的,显示着一种力量。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力透纸背”。

古人常用“折钗股”、“屋漏痕”来形容这种艺术效果。

所谓“折钗股”,是指钗股两头用力对弯时,有一股绷起的力量;“屋漏痕”是说水滴从收稿时间:2001212224 作者简介:刘保军(19502),男,河北高碑店人,河北理工学院图书馆工作。

861河北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2卷 屋顶沿墙流下时,是一边克服墙面阻力一边缓缓滴下的。

但是,讲中锋用笔,不是完全否定侧锋。

姜夔《续书谱》说:“笔正则锋藏,笔偃则锋出,一起一倒,一晦一明,而神奇出焉。

”[2]这是讲用笔的辨证关系。

书法中兼用侧锋,用得好,可增加俏丽感,正如红花还须配绿叶。

(2)线条有无动感。

僵死的线条不能成为书法。

只有充满活力、富有生机的线条才能被人们所欣赏。

一件成功的作品,是自然少不了线条的动感的。

这种感觉,在用笔上最能体现。

用笔的轻重、缓急、起伏、正侧能引起线条的千变万化,从而产生动势和节奏。

音乐有音的强弱、高低和节奏的快慢。

而书法线条虽然没有声音,但却具有音乐的旋律。

晋卫夫人《笔阵图》说,横“如千里阵云”,点“如高峰坠石”,撇如“陆断犀、象”,竖如“万岁枯藤”。

古人称点为“侧”,称横为“勒”,这都是说它的“势”,势是什么?是反映书法生命的运动。

正是有了这“势”,才有了生气和节奏。

这是书法之所以能示人以美的重要原因之一。

“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便不是书”。

[3]2 线条的组合美由于书法是线条的造型艺术,只有线条自身的美,还不能构成书法美的整体,只有把线条按一定的规律组合起来,才能构成书法的整体美。

在线条的组合中,集画成字,谓之“结构”,集字成篇,谓之“章法”。

“章法”是以“结构”为基础的,没有“结构”,“章法”也就无从谈起。

从审美的要求来说,线条的组合虽千变万化,但其遵循的基本原则不外乎以下三条,即:平正、呼应、变化。

(1)平正 平正是指字的重心平稳,就象房屋的梁柱、门窗,一定要保持平衡一样,使人看了有安稳舒适的感觉。

平正,是对任何一种书体结构的总要求。

楷书要求尤其高。

楷书要求每一个单字本身必须是重心平稳的。

然而,在处理重心平稳的方法上,各书家又不尽相同。

如欧阳询喜欢采用偏正互补平稳结构,而颜真卿则采用左右外拓,两肩齐平,正面视人求得字的端庄。

而在行草书中,某一单字可以是不稳的,但须通过字与字的倾侧互补,来达到整体的协调平衡。

当书写某个字或创作某件作品时,画与画、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可能会有轻重、大小、疏密、正侧差别等,但整体必须不失平衡,正象我们今人喜欢不对称的平衡一样,因为我们觉得它更富有动势和美感。

(2)呼应 呼应的作用,是将原本独立的线条进行相应的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使字中笔画、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气势不断。

毛笔在线条中的运行过程中,会产生一种势能,这种势能叫做“笔势”。

作书时,上一笔收笔时产生的势能,正好为下一笔的起笔所利用,这样,上下笔之间或上下字之间就自然产生了联系,形成呼应关系。

一件成功的作品,笔势往来呼应是不可缺少的。

所谓的“一气呵成”,就是有意无意地制造和加强这种呼应关系。

在行草书中,呼应关系容易体现,因为线条之间充满了有形(笔连)和无形(意连)的呼应。

但在篆、隶、楷书中,线条的呼应关系就不象行草书那样容易观察了,但它仍然是客观存在的。

如果认为楷书点画间没有牵丝往来就是没有呼应,那就错了。

需要清楚的是,由于楷书点画互不连属,上一笔的收笔到下一笔的入笔之间,是手提毛笔悬空运行的,纸上虽无形可见,但它却是上一笔到下一笔运行过程的一部分,是虽断而实连的无迹的呼应,构成了无形的连贯。

(3)变化 线条的组合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方圆变化 方笔刚劲挺拔,圆笔柔润清秀。

只用圆笔多失阳刚之气,只用方笔多有刻板不遒。

只有方圆兼用,才能孕育生机。

宋姜夔《续书谱》说:“方圆者,真草之体用。

真贵方,草贵圆。

方者参之以圆,圆者参之以方,斯为妙矣”。

[4]大小变化 如果字的大小雷同,便显得呆板无生气,只有大小参差,才显活泼和富有节奏。

清包世臣《艺舟双楫》说:“古帖字体大小颇有相径庭者,如老翁携幼孙行,长短参差,而情意真挚,痛痒相关”。

[5]多么绝妙的比喻!斜正变化 斜正变化,是以字的形态倾侧取势。

一行中,字时而左斜,时而右倾,但始终又保持在行线中,不偏离中心,给人以形斜体正,势曲态直的感觉,从而获得险中求正的艺术效果。

这就象杂技演员空中走钢丝一样,虽然身体左右在晃,但仍不失重心,不仅不会掉下来,而且还能在上面做出优美险绝的动作。

纵敛变化 纵敛变化既表现为字的开放、紧收的变化,也表现为主副笔的伸缩变化。

纵敛变化,可增加气势和动感。

若将相邻之字做横向放宽或将一字之主笔做拉长的夸张,在整体上会产生强烈的动感效果。

疏密变化 疏密变化实际是“留白”艺术。

“留白”适当,就能疏密得宜,疏而不空,密而不挤。

姜夔《续书谱》说:“书以疏欲风神,密欲老气。

当疏不疏,反成寒乞;当密不密,必至凋疏”。

[6]此外,如轻重变化,开合变化、主次变化,以及墨色的燥润、枯湿变化等,种类还很多,不一一赘述。

二 书法的本质美书法是通过线条造型示人以美的。

然而,书法美的最高要求,还不在于它的形象美,而在于它所表达的内在的本质美。

1 书法美的情感性清刘熙载《艺概、书概》说:“书者,如也。

如其才,如其志。

总之曰:如其人而已矣”。

“笔墨性情,皆以其人性情为本。

”[7]这里所讲的“如其人”,不是指人的外形,而是指人的思想情趣。

书法之所以能表达思想感情,是因为一个人的书法会直接受其审美情趣的影响,而审美情趣的形成则常与其思想、性格、气质有着密切联系。

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和情绪下写出的作品,其神韵是不同的。

高兴时,心情舒畅,笔下多秀美;烦闷时,精神抑郁,笔下多沉重;急躁时,笔下多匆忙,惬意时,笔下多闲雅;信手拈来多率意,静思之后多凝练。

凡此种种,无不表现和寄托作者的胸襟和感情。

王羲之与亲朋在“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绮丽景致中,“流觞曲水”,“畅叙幽情”,即兴写下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就是最好的例证。

其书字法秀美,章法自然,气韵生动,充分表现了其当时那种“快然自足”的情怀。

很显然,书法具有明显的情感特点,是作者意志、品格、精神、情操的外在表现。

当那些带有情感的线条出于作者之笔时,就已渗入了自己的思想情趣,同时也就有了强烈的个人风格。

一般说,思想活泼,性格豪爽的人,其书法不会拘谨;举止端庄,品行正直的人,其书法也不会轻浮。

961 第4期 刘保军:书法艺术的美学特征071河北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2卷  2 书法美的独创性独创性,是一切艺术共有的审美要求,书法对独创性的要求更高。

失去了独创性,就没有个性,没有个性的书法就谈不上美。

宋黄庭坚有诗云:“随人学人成旧人,自成一家始逼真”。

[8]他不主张总是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

学习古人,本无可厚非,但如果是“笔笔有来历”,却一笔不属于自己,到头来“神”兼备的,尤其不可能再现他人原作。

只能是“奴书”。

其实,学习他人是很难做到“形”、“书法要求心手双畅—即艺术家在写字时的感情的活力所引起生气勃勃的心手间的合作—它只有经过多年实践才能做到,由此产生的作品具有独特的个性。

大师的作品是无法仿制的,即使由另一位大师仿制也不可能。

做到一模一样,毫厘不爽是可能的,但这样的复制品总显得矫揉造作,缺乏生气,因为除了原作者外,任何人都无法在笔触中注入自发的、无意识的精神”。

[9]正如王羲之的《兰亭序》,后世虽有很多书家摹仿,均不可及。

这是因为后人不可能身临其境,也自然没有王羲之当时的心情和感受。

就连王羲之本人离开当时的情景,日后书写百十遍,也未写出与之相同的第二篇来。

由此可见,书法在感受—表现—再感受—再表现的运动过程中,不可能产生绝对的重复。

正因为如此,历史上的书法大家,莫不为创造自己的面目而竭力尽心。

如汉代张芝变章草为今草,书法体势纵横,笔意奔放,人称“草圣”。

三国魏钟繇变隶书为楷隶,书法清劲、遒媚,形成由隶入楷的新貌。

王羲之变汉魏古朴书体为简捷流便的行书,书体超逸、雄秀,被誉为“书圣”。

又如欧阳询书法的“险峻”;怀素书法的“恣肆”,颜真卿书法的“雄强”;米芾书法的“清新”;苏轼书法的“质朴”;赵孟(兆页)书法的“俊秀”;郑板桥书法的“奇拙”等,都具有鲜明的自家风格。

然而,真要创出与众不同的新形象,新风格,成自家面目,而且能被人们所欣赏,并非易事。

因为书法与绘画不同。

绘画所表现的客体本身就是姿态万千的,而书法却是以单调的线条造型来体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