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

合集下载

环境监测包括哪些内容

环境监测包括哪些内容

环境监测包括哪些内容环境监测是指对某一特定区域或系统中的环境要素进行定性或定量的观测、测量和记录,以获得环境质量状况的信息。

环境监测的内容十分广泛,主要包括大气环境监测、水环境监测、土壤环境监测、噪声环境监测、辐射环境监测等多个方面。

下面将逐一介绍这些内容。

首先,大气环境监测是指对大气中的各种污染物质和气象要素进行监测。

主要包括大气污染物的监测,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等;气象要素的监测,如温度、湿度、风速、风向等。

大气环境监测的数据对于预防和治理大气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水环境监测是指对地表水、地下水和海洋水体中的各种物理、化学、生物要素进行监测。

主要包括水质监测,如水中的溶解氧、PH值、化学需氧量、氨氮等;水量监测,如水位、流量等;水生物监测,如浮游生物、底栖生物等。

水环境监测的数据对于保护水资源、预防水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再次,土壤环境监测是指对土壤中的各种物理、化学、生物要素进行监测。

主要包括土壤污染物的监测,如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土壤理化性质的监测,如土壤含水量、PH值、有机质含量等;土壤生物监测,如土壤微生物、土壤动物等。

土壤环境监测的数据对于土壤污染治理和土壤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噪声环境监测是指对环境中的各种噪声进行监测。

主要包括环境噪声水平的监测,如交通噪声、工业噪声、社区噪声等;噪声频谱的监测,如噪声的频率分布、时间变化等。

噪声环境监测的数据对于控制噪声污染、改善居住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辐射环境监测是指对环境中的各种辐射进行监测。

主要包括电离辐射的监测,如γ射线、X射线等;非电离辐射的监测,如紫外线、微波辐射等。

辐射环境监测的数据对于核辐射防护、电磁辐射防护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环境监测的内容涵盖了大气、水、土壤、噪声和辐射等多个方面,其监测数据对于环境保护、生态恢复和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加强环境监测工作,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什么是环境监测?

什么是环境监测?

什么是环境监测?环境监测是指对自然环境、人类活动和天然灾害等因素导致的环境质量进行定量或定性的观测、检测、分析和评价的过程。

通过环境监测,我们可以了解环境质量的变化,制定和调整环境保护和治理措施,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接下来,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了解环境监测的内容和重要性。

一、环境监测的类型1. 大气监测大气监测是指对空气中的各种污染物(如二氧化碳、氮氧化物、二氧化硫、臭氧、细颗粒物等)进行监测,以了解空气质量,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

大气监测可以通过采样器和传感器等设备进行,常见的大气监测站会定时完成监测数据的采集与整理,而且这些数据会通过网络系统进行实时向各地通报和共享。

2. 水质监测水质监测是指对自然水体(如江河、湖泊、河口、海洋等)和城市饮用水、工业废水等进行监测,以了解水质量情况,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活和环境的稳定。

水质监测可以通过将样品送到实验室进行化学分析和检测,也可以通过现场监测设备进行实时监测。

3. 土壤监测土壤监测是指对自然土壤和土地利用变化后的土壤进行监测,以了解土壤质量情况,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土壤监测可以通过将样品送到实验室进行化学分析和检测,也可以通过现场监测设备进行实时监测。

4. 噪音监测噪音监测是指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中产生的噪音(如工业设备、交通运输、建筑施工等)进行监测,以了解噪音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噪音监测可以通过计算机辅助模拟、声级计、现场声音记录仪等设备进行。

二、环境监测的重要性1. 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环境质量对人类健康有着巨大的影响。

污染物浓度过高的空气和水,在给人们带来生活困扰的同时,也会导致身体各类疾病。

正因如此,环境监测的开展,保障的是社会人民群众的健康。

2. 提升环境保护能力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领域的基础性工作,可以为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监督检查依据和规划设计依据。

监测工作及时且科学,也有助于引领环保行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优化。

环境保护监测标准规范

环境保护监测标准规范

环境保护监测标准规范1. 概述本文档旨在制定一套环境保护监测的标准规范,以确保环境保护工作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2. 监测对象2.1 大气环境监测:包括空气质量、气象条件等。

2.2 水环境监测:包括水质、水量、水流动态等。

2.3 土壤环境监测:包括土壤质地、土壤污染等。

2.4 声环境监测:包括噪音、振动等。

3. 监测方法3.1 大气环境监测方法:采用国家标准的空气质量监测方法,包括连续监测和间歇监测。

3.2 水环境监测方法:采用国家标准的水质监测方法,包括采样、样品处理和分析等步骤。

3.3 土壤环境监测方法:采用国家标准的土壤采样和分析方法,包括取样、样品制备和分析等步骤。

3.4 声环境监测方法:采用国家标准的噪声监测方法,包括测点选择、仪器设备校准和数据处理等步骤。

4. 监测参数4.1 大气环境监测参数:包括PM2.5、PM10、SO2、NO2、CO、O3等。

4.2 水环境监测参数:包括总悬浮物、溶解氧、化学需氧量、氨氮等。

4.3 土壤环境监测参数:包括土壤质地、有机质含量、重金属含量等。

4.4 声环境监测参数:包括噪声级、频率、持续时间等。

5. 监测设备和仪器5.1 大气环境监测设备:包括大气采样器、气象站、分析仪器等。

5.2 水环境监测设备:包括水样采集器、水质分析仪器等。

5.3 土壤环境监测设备:包括土壤采样器、土壤分析仪器等。

5.4 声环境监测设备:包括声级计、振动仪器等。

6. 监测频次和报告6.1 监测频次:根据监测对象的特点和实际需求确定监测频次,保证监测数据的连续性和准确性。

6.2 报告:监测数据应定期编制监测报告,包括监测结果分析和建议措施等。

7. 质量控制7.1 校准和验证:监测设备和仪器应定期进行校准和验证,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可靠。

7.2 质量控制样品:合理选择和使用质量控制样品,进行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

8. 数据处理和分析8.1 数据处理:监测数据应按照规定进行整理、存储和备份,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可追溯性。

环境监测方案

环境监测方案

环境监测方案1. 简介环境监测是指对环境中的各种因素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观测、分析和评价,以了解环境质量和变化趋势,并为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介绍一个完整的环境监测方案,包括监测目的、监测内容、监测方法和监测频率等。

2. 监测目的环境监测的目的是为了保护环境、预防环境污染、评估环境质量和监测环境变化。

一个有效的环境监测方案应能够及时发现环境问题,提供科学依据支持环境保护决策,并为环境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3. 监测内容环境监测的内容包括大气环境、水环境和土壤环境等多个方面。

具体的监测内容包括大气中的气体浓度、颗粒物浓度、噪声水平等;水体中的水质、水温、溶解氧等;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重金属含量等。

4. 监测方法环境监测的方法包括现场监测和实验室分析两种。

现场监测主要通过采样、观测和检测等手段获取环境数据,例如使用气象站、水质监测仪器和土壤采样器等设备;实验室分析则是对采集到的样品进行化学分析、物理测试等,以获取更详细的数据。

5. 监测频率环境监测的频率应根据监测目的和监测内容的不同而确定。

一般来说,对于大气环境监测,可以采用连续监测的方式,每天24小时不间断地监测;对于水环境和土壤环境监测,可以采用定期监测的方式,每个月或每个季度进行一次监测。

6. 数据分析与报告监测到的数据需要进行分析和处理,以得出准确的结论和评价。

数据分析可以使用统计学方法、地理信息系统等工具进行,以揭示环境变化的规律和趋势。

监测结果应编制成监测报告,包括监测数据、分析结果和建议措施,以便于环境管理部门和决策者参考。

7. 质量控制环境监测方案中必须包括质量控制措施,以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质量控制包括现场质量控制和实验室质量控制两个方面,例如现场仪器的校准、样品的保存和实验室分析的质量控制等。

8. 结论一个完整的环境监测方案应包括监测目的、监测内容、监测方法、监测频率、数据分析与报告以及质量控制等要素。

通过科学有效的环境监测,可以及时了解环境问题,为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可持续发展。

环境监测名词解释

环境监测名词解释

环境监测名词解释环境监测是指对环境进行系统、全面、定期及实时的观测、测量、统计和评估,以了解环境的现状和变化趋势,及时发现和解决环境问题的一系列活动。

下面是一些环境监测中常用的名词解释:1. 环境:指周围自然和人工条件对生物和人类生活产生影响的全部物理、化学、生物及其相互作用的总体。

环境包括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生物环境等。

2. 监测:是对特定环境要素或系统进行观测、测量和记录的过程。

监测可以通过传感器、仪器设备和采样分析等手段进行。

3. 环境要素:指构成环境的各个方面,如大气中的温度、湿度、湿降、气体浓度等,水体中的溶解氧、PH值、浊度等,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酸碱度等。

4. 仪器设备:用于环境监测的各种设备和仪器,如空气质量监测仪、水质监测仪、土壤采样器等。

这些设备可以实时采集环境要素的数据,并进行分析和记录。

5. 传感器:是一种用于感知环境要素的设备,通过测量某些特定物理量或化学量,将环境要素转化为电信号或其他形式的信号,进而用于监测环境变化。

6. 数据采集:是指通过传感器、仪器设备等采集环境要素的数据,并将其记录下来。

数据采集可以通过手动、自动或远程方式进行。

7. 数据分析:对采集到的环境数据进行处理和解读的过程。

数据分析可以通过统计学、地理信息系统、模型等方法进行,以得到环境质量评估、预测和预警等结果。

8. 环境标准:为了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设定的一系列数值和要求。

环境监测可以通过与环境标准的比较,评估环境是否达到了要求,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环境保护与治理。

9. 环境监测站:专门用于环境监测的设施,通常设有各种仪器设备和传感器,用于监测和记录环境要素的数据。

环境监测站可以建在城市、工业区、农田等各种环境中。

10. 监测网络:由多个环境监测站组成的网络体系,用于实时监测和收集环境数据,并进行传输和分析。

监测网络可以覆盖一个区域、一个国家甚至全球。

环境监测是评估环境状况、预测环境变化、制定环境政策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手段,上述名词解释对于理解和参与环境监测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环境监测规范

环境监测规范

环境监测规范一、概述环境监测是指对自然环境中空气、水、土壤等进行系统地、全面地观测、记录、分析和评价的活动。

环境监测的目的是为了掌握环境质量状况,保护生态环境,保障人类健康。

本文将从空气、水和土壤三个方面阐述环境监测规范。

二、空气监测规范1. 监测指标:空气监测应关注主要的大气污染物,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可吸入颗粒物等。

同时,还应关注一些特殊的污染物,如挥发性有机物等。

2. 监测方法:空气监测应采用标准化的监测方法,例如气象学站点的监测方法、微量分析方法等。

同时,应定期校准仪器设备,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监测频率:空气监测应按照事前制定的监测方案,确定监测频率。

在城市及工业区域,应每日进行连续监测;在其他区域,可以每周或每月进行监测。

4. 数据分析:空气监测数据应进行科学分析,计算出相应的指标和浓度值。

根据监测数据,可以评估空气质量状况,并进行相关措施的制定。

三、水质监测规范1. 监测指标:水质监测应关注主要的水质污染物,如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等。

同时,还应关注微量元素和有机物等特殊的污染物。

2. 监测方法:水质监测应采用标准化的监测方法,例如溶解氧、pH值、颜色比色法、原子荧光光度法等。

同时,应定期校准仪器设备,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监测频率:水质监测应按照事前制定的监测方案,确定监测频率。

对于重要的水源地和水体,应每日进行监测;对于其他地区,可以每周或每月进行监测。

4. 数据分析:水质监测数据应进行科学分析,计算出各项指标和污染物的浓度值。

根据监测数据,可以评估水质状况,并采取相应的净化措施。

四、土壤监测规范1. 监测指标:土壤监测应关注主要的土壤污染物,如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

同时,还应关注土壤酸碱度、含水量等指标。

2. 监测方法:土壤监测应采用标准化的监测方法,如土壤离子色谱法、土壤有机质测定法、土壤重金属测定法等。

同时,应定期校准仪器设备,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环境监测的概念及内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环境监测的概念及内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环境监测的概念及内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环境监测是指对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中的各种要素和因素进行观测、测量、分析和评估的过程。

通过环境监测,我们可以了解环境中存在的各种物质、噪音、水质、空气质量、土壤污染、辐射等因素的状况和变化趋势。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日益突出,对人类和生态环境造成的威胁也越来越大。

为了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减少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系统的危害,环境监测应运而生。

它为环境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手段,帮助制定环境管理政策和相应的控制措施。

环境监测的内容十分广泛,涵盖了大气、水体、土壤和噪声等方面。

在大气监测方面,我们需要了解大气中的空气质量、气象条件、气候变化等情况。

水体监测则关注水质、水量、水动力学特性等指标的变化情况。

土壤监测主要关注土壤污染、土壤质量和土地利用情况。

噪声监测则是评估环境中噪声的强度和频谱特征。

概括而言,环境监测的目标是全面了解环境中的各种污染因素和资源利用情况,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环境监测,我们可以及时发现、预警和评估环境问题,为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和控制措施提供可靠的依据。

只有通过有效的环境监测,我们才能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局面。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内容:在这一部分我们将介绍本篇文章的结构和主要内容安排,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本文的逻辑和思路。

首先,我们将在引言部分简要概括环境监测的概念和重要性,为后续内容的介绍做铺垫。

接着,我们会详细阐述环境监测的定义和意义,涵盖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健康安全等方面的作用和必要性。

在接下来的部分,我们将介绍环境监测的基本原则。

这一部分将解析环境监测所应遵循的原则和方法,包括准确性、可靠性、全面性等,以确保环境监测结果的科学性和可信度。

然后,我们将重点探讨环境监测的主要内容。

这一部分将详细介绍环境监测所涉及的具体领域和要素,例如大气监测、水质监测、土壤监测等,以及监测方法、技术和仪器的应用。

什么是环境监测

什么是环境监测

什么是环境监测?
环境监测是通过对人类和环境有影响的各种物质的含量、排放量的检测,跟踪环境质量的变化,确定环境质量水平,为环境管理、污染治理等工作提供基础和保证。

简单地说,了解环境水平,进行环境监测,是开展一切环境工作的前提。

环境监测包括:化学监测、物理监测、生物监测、生态监测。

按照监测对象,环境监测分为环境质量监测和污染源监测两种。

环境监测的对象: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污染组分。

环境监测通常包括背景调查、确定方案、优化布点、现场采样、样品运送、实验分析、数据收集、分析综合等过程。

总的来说,就是计划-采样-分析-综合的获得信息的过程。

50年代,即早期的环境监测主要采用分析化学的方法对污染物进行分析,但由于环境污染物含量低(通常是ppm或ppb级别)、变化快,实际上是分析化学的发展。

从60年代起人们逐渐认识到环境污染不仅包括化学物质的污染,也包括噪声污染;不仅包括污染源的监测,也包括环境背景值的监测,环境监测的范围扩大,手段更多。

进入70年代,环境监测技术进入自动化、计算机化,发达国家相继建立全国性的自动化监测网络。

环境监测的主要手段包括物理手段(对于声、光的监测),化学手段(各种化学方法,包括重量法、分光光度法等),生物手段(监测环境变化对生物及生物群落的影响)。

环境检测的过程一般为接受任务,现场调查和收集资料,监测计划设计,优化布点,样品采集,样品运输和保存,样品的预处理,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量关系,于352nm处测定游离碘的吸光度,与标准色
列吸光度比较,可得总氧化剂浓度,扣除NOx参加反
应的部分后,即为光化学氧化剂的浓度。
五、臭氧的测定
臭氧是最强的氧化剂之一,它是空气中的氧在太
阳紫外线的照射下或受雷击形成的。臭氧具有强烈的
刺激性,在紫外线的作用下,参与烃类和NOx的光化
学反应。 同时,臭氧又是高空大气的正常组分,能强烈吸 收紫外线,保护人和生物免受太阳紫外线的辐射。但 是,如O3超过一定浓度,对人体和某些植物生长会产
(Na3A1F6)、萤石(CaF2)、氟化铝(A1F3)、氟化钠(NaF)
及磷灰石[3Ca3(PO4)2· 2]等。 CaF

氟化物属高毒类物质,由呼吸道进入人体,会引起黏 膜刺激、中毒等症状,并能影响各组织和器官的正常 生理功能。对于植物的生长也会产生危害。

测定方法:滤膜采样-离子选择电极法
石灰滤纸采样-氟离子选择电极法。
反应如下:
测定NO2采样时吸收管前不加氧化管;测定 Nox, , 采样时吸收管前应加氧化管;
A、酸性高锰酸钾氧化法
B、三氧化二铬—石英砂氧化法
A、酸性高锰酸钾氧化法
图3.22 空气中NO2、NO、和NOx采样流程示意图
B、三氧化二铬—石英砂氧化法
该方法是在显色吸收液瓶前接一内装三氧化铬 —石英砂(氧化剂)管,当用空气采样器采样时, 气样中的NO在氧化管内被氧化成NO2和气样中的 NO2一起进入吸收瓶,与吸收液发生吸收、显色反 应,于波长540~545 nm之间处,用标准曲线法进 行定量测定,其测定结果为空气中NO和NO2的总浓 度NOx。采样后的测定步骤和结果计算方法与酸性 高锰酸钾法测定NO2浓度相同。

测定方法: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原电池库仑法。
二、氮氧化物的测定
1.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国标):
1)原理: 用冰乙酸、对氨基苯磺酸和
盐酸萘乙二胺配成吸收液采样,空气中的NO2被吸收转
变成亚硝酸和硝酸。在冰乙酸存在条件下,亚硝酸与对 胺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然后再与盐酸萘乙二胺偶 合,生成玫瑰红色偶氮染料,其颜色深浅与气样中NO2 浓度成正比,因此,可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吸收及显色


1. 四氯汞钾吸收-盐酸副 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国标) 1)原理:HgCl2 + 2KCl = K2[HgCl4]-------吸收液 [HgCL4]2- + SO2 + H2O = [HgCl2SO3]2- + 2H+ + 2Cl---吸收反应(采样时同时完成)
以后两部为显色反应即[HgCl2SO3]2- 与甲醛和盐酸
(3) 测定:准确测量PbO2涂层的面积,将采 样管放入烧杯中,用碳酸钠溶液淋湿涂层, 洗涤液经搅拌放臵后,加热并过滤;滤液加 适量盐酸溶液,加热驱尽CO2后,滴加BaCl2 溶液,至BaSO4沉淀完全,用恒重的玻璃砂芯 坩埚过滤,并洗涤至滤液中不含氯离子。沉 淀于105℃下烘至恒重。同时,用空白采样 管按同样操作测定试剂空白值,按下式计算 测定结果:
非分散红外吸收法
(二) 汞臵换法( CO和氧化汞反应)也称间接冷 原子吸收法。该方法基于气样中的CO与活性氧化汞 在180~200℃发生反应,臵换出汞蒸气,带入冷原 子吸收测汞仪测定汞的含量,再换算成CO浓度。
图3.26 汞臵换法CO测定仪工作流程示意图
四、光化学氧化剂的测定
总氧化剂是空气中除氧以外的有氧化性质的物质, 一般指能氧化碘化钾析出碘的物质,主要有臭氧、过氧 乙酰硝酸酯、氮氧化物等。光化学氧化剂是指除氮氧化 物以外的能氧化碘化钾的物质,二者的关系为:
多造成的,最常用的是三氯氟 甲烷(CFC-11)和二氯二氟甲烷

形成酸雨 酸雨的形成主要是SO2、
NOx等酸性污染物溶于水汽中 经过氧化、凝结而成。

气候改变
主要是影响小气候和辐射

产生温室效应
主要是CO2增多所引起
六、氟化物的测定

空气中的气态氟化物主要是氟化氢,也可能有少量氟 化硅(SiF4)和氟化碳(CF4)。含氟粉尘主要是冰晶石
测定步骤:同二氧化硫。 4. 注意事项 (1) 吸收液应为无色,宜密闭避光保存;如 显微红色,说明已被污染。 (2)在质量控制方面,若斜率达不到要求,应 重新配制硝酸钠标液。若截距(即吸收液的吸光 度)达不到要求,应检查蒸馏水及试剂质量。
原电池库仑法
库仑池中有两个电极,即活性炭阳极和铂网 阴极,池内充0.1mol/L磷酸盐缓冲溶液(pH=7) 和0.3 mol/L碘化钾溶夜。当进入库仑池的气样 中含有NO2时,则与电解液中的I-反应,将其氧化 成I2,而生成的I2又立即在铂网阴极上还原为I_, 便产生微小电流。如果电流效率达100%,则在一 定条件下,微电流大小与气样中NO2浓度成正比, 故可根据法拉第电解定律将产生的电流换算成NO2 的浓度。
3)测定要点与步骤 a.配制标准系列(用亚硫酸钠溶液配制标准系列)-绘制标准曲线(或计算其回归方程) b.采样—带回实验室—显色—测定样品吸光度A
c.计算样品含量
按下式计算空气中SO2浓度。
( A A0 ) Bs Vt C V0 Va
式中:C—空气中SO2浓度(mg/m3); A—样品试液的吸光度; A0—试剂空白溶液的吸光度; Bs—计算因子(μg/吸光度); V0—换算成标准状况下的采样体积(L); Vt—气样吸收液总体积(mL); Va—测定时所取气样吸收液体积(L)。
生一定危害。
测定方法:硼酸碘化钾分光光度法、靛蓝二磺酸钠分 光光度法。
(一) 硼酸碘化钾分光光度法

该方法为用含有硫代硫酸钠的硼酸碘化钾溶 液作吸收液采样,空气中的O3等氧化剂氧化
碘离子为碘分子,而碘分子又立即被硫代硫
酸钠还原,剩余硫代硫酸钠加入过量碘标准
溶液氧化,剩余碘于352 nm处以水为参比测
光化学氧化剂=总氧化剂-0.269×氮氧化物 测定空气中光化学氧化剂常用硼酸碘化钾分光光度法。


测定空气中光化学氧化剂常用硼酸-碘化钾分光光度
法,其原理基于:用硼酸-碘化钾吸收液吸收空气中 的臭氧及其他氧化剂,吸收反应如下: O3 + 2I- + 2H+ = I2 + O2 + H2O
碘离子被氧化析出碘分子的量与臭氧等氧化剂有定
七、硫酸盐化速率的测定
污染源排放到空气中的SO2、H2S、H2SO4蒸气
等含硫污染物,经过一系列氧化演变和反应,最终
形成危害更大的硫酸雾和硫酸盐雾,这种演变过程 的速度称为硫酸盐化速率。 测定方法:二氧化铅-重量法、碱片-重量法、碱片 -离子色谱法。
1、二氧化铅-重量法
原理: 空气中的SO2、硫酸蒸气、H2S等与 采样管上的二氧化铅反应生成硫酸铅,用碳酸 钠溶液处理,使硫酸铅转化为碳酸铅,释放出 硫酸根离子,再加入BaCl2溶液,生成BaSO4沉 淀,用重量法测定,结果以每日在l00 cm2 二 氧化铅面积上所含SO3的毫克数表示。
原电池库仑法
图3.23 原电池库仑法测定NOx原理示意图
图3.24 原电池库仑法NOx监测仪气路示意图
三、一氧化碳的测定

一氧化碳(CO)是空气中主要污染物之一,它主要 来自石油、煤炭燃烧不充分的产物和汽车排气。 CO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有毒气体,燃烧时呈淡蓝 色火焰。它容易与人体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 形成碳氧血红蛋白,使血液输送氧的能力降低, 造成缺氧症。
二、氮氧化物的测定

空气中的氮氧化物以一氧化氮、二氧化氮、三氧化二 氮、四氧化二氮、五氧化二氮等多种形态存在,其中 二氧化氮和一氧化氮是主要存在形态,为通常所指的 氮氧化物(NOx)。 NO为无色、无臭、微溶于水的气体,在空气中易被氧 化成NO2。NO2为棕红色具有强刺激性臭味的气体, 毒性比NO高4倍,是引起支气管炎、肺损害等疾病的 有害物质。
基甲磺酸加合物,在样品溶液中加NaOH使加成化合物分
解,释放出的SO2与盐酸副玫瑰苯胺作用生成紫红色化 合物,最大吸收波长为577nm,测定吸光度定量。 甲醛吸收缓冲溶液:由环己二胺四乙酸二钠(CDTA)、 NaOH 、甲醛、邻苯二甲酸氢钾按一定比例配制
制恒定电流进行电解→产生滴定剂→与 被测组分反应 (2)应用:连续自动监测大气中的SO2,低 浓度SO2 (3)反应式
(3) 注意事项 ① 温度、酸度、显色时间等因素影响显色反应; 标准溶液和试样溶液操作条件应保持一致。 ② 氮氧化物、臭氧及锰、铁、铬等离子对测定有 干扰。采样后放臵片刻,臭氧可自行分解;加入磷 酸和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盐可消除或减小某些金属离
子的干扰。
2. 甲醛吸收--盐酸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
原理:SO2被甲醛缓冲溶液吸收后,生成稳定的羟
SO2 + PbO2 → PbSO4 H2S + PbO2 → PbO + H2O + S PbO2 + S + O2 → PbSO4
2.测定要点 (1) PbO2采样管制备:在素瓷管上涂一层黄蓍胶乙醇溶
液,将适当大小的湿纱布平整地绕贴在素瓷管上,再均匀地
刷上一层黄蓍胶乙醇溶液,除去气泡,自然晾至近干后,将 PbO2与黄蓍胶乙醇溶液研磨制成的糊状物均匀地涂在纱布上, 涂布面积约100 cm2,晾干,移入干燥器存放。 (2) 采样:将PbO2采样管固定在百叶箱中,在采样点上 放臵30±2 d。注意不要靠近烟囱等污染源;收样时,将PbO2 采样管放入密闭容器中。
碱片-重量法、

将用碳酸钾溶液浸渍的玻璃纤维滤膜曝露 于空气中,碳酸钾与空气中的SO2等反应生
成 硫 酸 盐 , 加 入 BaCl2 溶 液 将 其 转 化 为
BaSO4沉淀,用重量法测定。测定结果表示
方法同二氧化铅法。
八、汞的测定

汞属极度危害毒物,具有易蒸发特性,被人 体吸入后可引起中毒,危害神经系统。空气 中的汞来源于汞矿开采和冶炼、某些仪表制 造、有机合成、染料等工业生产过程排放和 逸散的废气和粉尘。 测定方法:金膜富集-冷原子吸收法、巯基棉 富集-冷原子荧光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