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编写新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四公开课课件
部编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语文园地四》课件

部编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语文园地四》课件一、教学内容1. 词语盘点:学习生词、短语,复习本单元所学词语。
2. 字词句运用:通过练习,巩固所学字词句知识。
3. 阅读理解:学习理解短文,培养阅读能力。
4. 写字指导:学习书写汉字,提高书写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本节课所学生词、短语,能正确运用字词句进行表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词语的正确运用,写字的规范与美观。
2. 教学重点:生词、短语的学习,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动的故事,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新课内容展示:展示课件,讲解生词、短语,引导学生跟读、模仿。
3. 字词句运用:设计实践情景,让学生运用所学字词句进行表达。
4. 阅读理解:指导学生阅读短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回答。
5. 写字指导:示范书写汉字,指导学生书写,纠正错误。
6. 随堂练习: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语文园地四》2. 内容:① 生词、短语② 字词句运用③ 阅读理解④ 写字指导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抄写本节课所学生词、短语。
(2)运用所学字词句,编写一个简短的故事。
(3)阅读一篇短文,回答相关问题。
2. 答案:(1)见课本附录。
(2)示例:小明的妈妈给他买了一个新书包,他非常喜欢。
(3)见课本附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布置一道拓展题,让学生课后思考、实践,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题目:结合本节课所学,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写一篇日记。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细规划2. 教学目标的设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5. 板书设计的信息量与清晰度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答案的准确性7.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效果一、教学内容的详细规划教学内容应涵盖《语文园地四》的所有部分,并明确指出每个部分的具体教学内容。
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文 语文园地四 和大人一起读:妞妞赶牛》公开课课件_1

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和大人一起读
妞妞赶牛
绕口令是中国民间语言游戏,
将声母、韵母或声调极易混同的字, 组成绕口的句子,要求一口气急速 念出。
和, 牛牛要吃河边柳。 妞妞护柳扭牛走, 牛牛扭头顶妞妞。 妞妞扭不过牛牛, 妞妞低头捡石头, 吓得牛牛扭头走。
妞妞赶牛
练字音儿
进了门儿,倒杯水儿, 喝了两口运运气儿, 顺手拿起小唱本儿 唱一曲儿,又一曲儿, 练完嗓子练嘴皮儿, 绕口令儿,练字音儿, 小快板儿,大鼓词儿, 越说越唱越带劲儿。
九月九
又是九月九,
九个酒鬼喝醉( ),
九个酒杯九杯酒, 九个酒鬼喝( 喝罢九口酒, 又倒( )( )( ), “咕咚咕咚”又九口。 )( ),
妞 妞赶牛河边走, 牛牛要吃河边柳。 妞妞护柳扭牛走, 牛牛扭头顶妞妞。 妞妞扭不过牛牛, 妞妞低头捡石头, 吓得牛牛扭头走。
小花鼓
一面小花鼓,
鼓上画老虎。
妈妈用布来补。
到底是布补鼓,
还是布补虎。
手指头
一个指头拉勾勾, 两个指头捡豆豆, 三个指对系扣扣, 四个指头提兜兜, 五个指头合一拢, 攥成拳头有劲头。 请你爱护你的手, 保护十个手指头。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四》PPT、优质教学课件

我会认: 擦黑板 抄作业 收拾 摔倒 拨开 拦住 摸头
我会读:
zhǎng cháng 小松鼠长着一条长长的尾巴。
yuè
lè
听音乐是一件快乐的事。
zhe
望着窗外的大雨,奶奶心里 很着急。zháo
我会用词语:
……美丽的夏夜…… …… 精彩的球赛…… …… 可口的松果…… …… 透明的翅膀……
……有趣的问题…… ……闷热的天气…… ……亮晶晶的眼睛…… ……绿油油的荷叶……
教学重难点:识字、写字。 教具学具准备:生字卡、投影小黑板。 主要板书安排:识字 7。
作业设计: 课内:抄写字词、听写词语。 课外:朗读韵文。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揭示课题,明确目标
这节课,我们学习识字 7
(板书)。口述目标:这节课我们的
任务 是看图学习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二.看图领会字义识字
一.
复习
1.认读字词。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 )、( )、( )叔叔保卫着祖国的安全。陆军 叔叔驾驶( ),
手持( )、( ),打击敌人,百 发百中。
2 海军叔叔在海上作战,他们驾驶(
着( )。在海面上巡逻,非常威武。
3 最神气的要数(
),他
们驾驶( 二.朗读课文
),潜入水下。他们开 ),在蓝天上翱翔。
一.
检查复习,巩固旧知
1.出示生字,指名读。
2.用“寒、流、滑、绳”口头扩词。 3.背诵关于“春天、夏天、秋天、冬天”的韵文,帮助学生积累。 二.指导
书写,检测效果
1.认识新偏旁“羽”。
2.学生看笔顺描红书中田字格里的生字。
3.反馈检查,说说“刺、蛇、寒、翠”的笔顺。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四》PPT、优质教学课件

2.常识性了解研究可控核聚变的重大意义。启发学生想象人类 开发利用 核能的美好前景,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技术的热情。 3.进行科学研究方法的启蒙教育。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引入新课 核能是一种先进的、可以替代常规能源的新能源。目前世界上利 用核能 发电的核电站已有 400 多个。其年发电量约占全球年发电总量 的 17%, 到下世纪,核能有可能成为一些国家的主要能源。要了解核
立刻发出强烈的闪光,可照亮 100 千米以内的天空和地面,闪光后, 天空出现一个火球,并迅速上升。火球冷却后变成褐色烟云,同时地 面上 升起的尘土和烟柱一起形成可上升到 15 千米高空的蘑菇状烟云。 原子弹 爆炸时还发出极其强烈的爆炸声,几十千米以外也可听到)。 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控制裂变式反应的速度,使核能缓慢地、平稳地释 放出 来,就能够代替化石燃料,进行和平利用。能够缓慢地、平稳地 释放裂变 产生的核裂变的装置叫做核反应堆。人们已经成功地生产出 各种规格的核 反应维,它是核潜艇、核动力破冰船、核电站等设施的 核心部件。让学生 看教材上我国第一座核反应堆外貌图(彩图,说明: 建造核反应堆,对材 料、技术、安全防护设施等都有很高、很严的要 求。不但需要解决很多核 物理问题,也要求材料科学、电子学、自动 控制学等解决许多困难问题。 能自行设计、制造核反应堆,表明我国 在这一高科技领域取得了重大成就 ,为和平利用核能创造了必要的条 件)。
裂变后的产物以很大的速度向相反方向飞开,与周围的物体分子 碰撞,使分子动能增加,核能转化成周围物体的内能。实验表明,裂 变时释放的核能十分巨大,1 千克铀-235 中的铀核如果全部发生裂变, 释放出的核能相当于 2500 吨标准煤完全燃烧时放出的能量,是同样
质量煤燃料时放出能量的 2.5×106 倍。 从图中看到,铀-235 只有在中子的轰击下才能发生裂变,放出核能, 那么是不是要不断地从外界提供中子,才能维持铀核的不断裂变呢? 科学家们从实验中发现, 铀-235 核在受到中子的轰击后,裂变成 2 个 差不多大小的新粒子的同时,还释放出 2~3 个新中子,这 2~3 个中 子 又去轰击其它铀 235 核,引起 2~3 个新铀核裂变,又各放出 2~3 个中 子,这些中子又去轰击更多的轴核发生裂变……随着一个轴核裂 变的 发生,会引起越来越多的铀核发生裂变。这样,裂变就不断地自 行持 续下去,这种现象叫做链式反应。 如果对裂变的链式反应不加控制,在极短的时间内就会引起大量 的铀 核发生裂变,在极短的时间内就会释放出巨大的核能,发生猛烈 的爆 炸。原子弹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让学生看教材上我国第 一颗原 子弹爆炸后引起蘑菇状烟云的示意图(说明:原子弹爆炸时,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四》PPT、优质教学课件

我会认: 擦黑板 抄作业 收拾 摔倒 拨开 拦住 摸头
我会读:
zhǎng cháng 小松鼠长着一条长长的尾巴。
yuè
lè
听音乐是一件快乐的事。
zhe
望着窗外的大雨,奶奶心里 很着急。zháo
我会用词语:
……美丽的夏夜…… …… 精彩的球赛…… …… 可口的松果…… …… 透明的翅膀……
……有趣的问题…… ……闷热的天气…… ……亮晶晶的眼睛…… ……绿油油的荷叶……
赏观时物,会集灵仙者”一组对偶,从正面突出了黄鹤楼的价 值。
D.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热爱山川胜迹和仰慕仙人的思想感情。 4:(
一)阅读白居易《观刈麦》,回答下列问题。
观刈表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
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3.正确理解“太祖乃悟,卒用其人”的一项是
()
A.被赵普多次奏荐所感动。
B.赵普多次奏荐必
是有用之人。 C.太祖明白了,某人真有才能。D.经过调查某人真有才能。
4.请有“/”线标出句中的停顿处,每句标一处。(2%)
太祖常劝以读书 循默
在相位者多龌龊
5.解释文中加点的字。(2%) 寡.学术: 释.卷:
用其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手不 龌.龊.循默:
卒.
6.找出与文中“以天下事为己任”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
( A、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归。 C、普又以.其人奏。 。 7.请翻译:(2%)
)(2%) B、跪而拾之以 D、俱以.假山显
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8.学了本文后,对你的学习或生活有什么启发?(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