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调查报告

合集下载

六年级一班中国鲎调查报告

六年级一班中国鲎调查报告
腹部末端有一条呈三角棱锥形的尾剑,于上棱角及下侧两棱角基部均有锯齿状小刺,尾剑长度与背甲大致相等。
七、课题研究成果及分析:
我发现:中国鲎一般生活在深海区,每年6-8月回到沙滩上产卵,对沙滩的沙质和温度等自然环境都有很高的要求。入秋后,从浅海游回深海过冬。幼鲎在滩涂上长到9岁才移居浅海,一般要到13岁才达到性成熟。成年后就很耐饥,连续10个月不吃东西也不会饿死,主要吃小型无脊椎动物、薄壳小贝类、海豆芽、海葵等。平时生活于水深40m以内的泥沙质海底,以蠕虫、环节动物、腕足动物及软体动物为食,昼伏夜出。中国鲎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肉——辛、咸、平,清热解毒,可明目,治青光眼、脓泡疮。壳——咸、平,有活血祛瘀、解毒作用;含溴、铁、锌、铜、镍、锰、钙、钛、氯、硫、硅、铝、镁等元素;主治跌打损伤、创伤出血、烫伤、疮疖。尾——咸、温,有收敛止血功效,用于治肺结核咯血、疮疖。
五、课题行动计划:
1、在网上查阅关于鲎的资料进行了解、分析、总结。
2、研究鲎的专家进行交流,获取知识。
3、去生物馆、科技馆查看、记录相关资料。
六、课题研究过程:
(一)问卷调查
鲎的繁殖
鲎的生长环境
鲎的食物
鲎的习性
鲎的状况
鲎的外貌
(二)实地访查
中国鲎,体似瓢形,深褐色,全长可达70cm,宽约30cm,雌性成体一般体重都在2kg以上。
2、中国鲎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物种之一,在地球上出现的时期,可以追溯到(3亿)多年前的(石炭纪)。截至(2009年),世界上已发现的鲎化石种类约(31)种,鲎在进化过程中形态变化不大,因此被称为“(活化石)”。
3、中国鲎(学名:Tachpleus tridentatus),体似(瓢形),(深褐)色,由(头胸部、腹部和尾剑)三部分组成,全体覆以(硬甲),背面(圆突),腹面(凹陷)。中国鲎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物种之一,被称为“活化石”。中国鲎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由于(环境破坏、人类偷捕)等原因,成为了(濒危)物种。中国鲎生长周期长,需要近(13年)时间才能繁殖,保护形势严峻。

探索恐龙灭绝的原因

探索恐龙灭绝的原因

网络课堂——探索恐龙灭绝的原因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实验小学李敏一、教学课题:网络课堂——探索恐龙灭绝的原因二、教案背景:1、教学理念《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质是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

小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主要包括: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的能力,具备进行科学探究所必需的科学思维和方法,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

因此,为了激发儿童对自然科学、生命科学以及地球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们开展了“探索恐龙灭绝原因”的网络探究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让学生在探索恐龙灭绝原因的同时,认识生命起源和进化的基本现象,了解生命与地球环境的关系、人类和自然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具有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珍爱生命等方面的人文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探索恐龙灭绝原因”的网络探究课程,就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利用基于Web的专题学习网站开展教学探究,致力于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师生的互动方式,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辅助工具的一次综合实践教学活动。

2、学生情况本课程的教学对象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开展教学活动前,我们对学生平时的学习表现、学习兴趣、信息工具的操作水平,以及学生的认识结构进行了分析和调查,了解到他们都具有如下几个特点:(1)对科学学科有较强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本节课探讨的恐龙更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话题,他们对恐龙都有或多或少的了解。

(2)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网络知识,能进行文章的录入、编辑和排版,电子板报、幻灯片的制作,以及上网搜索资料、聊天和发贴,部分学生能利用博客平台发表网络日志等操作。

(3)具有较强的学习自主性,具有一定的想象力,敢于探索,敢于创新,喜欢想问题,懂得提问题和敢于尝试解决问题,并具有一定的协作学习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解读恐龙密码

解读恐龙密码

解读恐龙密码工程师王涛。

王涛说,来到山上,首先看到的是侏罗纪早期的禄丰龙化石,在距离大约100米左右的地方还发现了与禄丰龙不一样的化石,当时没敢动,只是简单地扫了一下。

禄丰龙生活在距今大约2亿多年前的侏罗纪早期,它的前肢较长,不像是典型的两足行走类的恐龙,推测禄丰龙可能具有有限的四足行走能力。

它是一种杂食性的恐龙,有的吃湖边或沼泽周围森林里的植物,有的可能吃水里的小动物。

那么王涛看到的跟禄丰龙不一样的化石又是什么龙的呢?王涛说,我们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董枝明研究员的指导下开始了抢救性的发掘,很快就挖出了一些腿骨、尾椎等恐龙化石。

董枝明研究员与恐龙打交道近50年,对恐龙很有研究,他甚至可以根据恐龙的一块骨头,就能判断其大体在哪个省、哪个地区、哪个盆地,应当是什么时代的。

这次,他对在禄丰发现的恐龙格外关注。

(图1)董枝明指导王涛他们继续发掘,恐龙遗骨不断地暴露出来,依稀可以见到它们丧失生命时的形态,原来这里的恐龙,一条是吃植物长大的川街龙,另一条是食肉性恐龙,董枝明命名为金时代龙。

从保存的状态看,好像是金时代龙咬住了川街龙,它们是争斗而死?还是有什么其他原因呢?恐龙的遗骸埋藏在禄丰盆地特有的红色土壤中,在这里,董枝明看到了恐龙的世界。

董枝明手指着这个红土剖面说,这是一套很完整的侏罗纪(地层)剖面。

下禄丰组,产禄丰龙动物群;上禄丰组,产中侏罗的川街龙动物群;再向上,这套很红很红的,产晚侏罗的马门溪龙动物群;到了山的顶部,这点残存的很厚的砂岩,是白垩纪早期的,产鱼化石,在这里,我们还没有发现恐龙化石。

恐龙灭绝是在6500万年前,侏罗纪是距今2亿年到1.45亿年,这时期正是恐龙的繁盛阶段,为什么这里的恐龙却大批地死去了呢?在川街遗址中先后出土了近30具恐龙的个体。

从发现的数量看,肯定不是川街龙和金时代龙争斗死亡,那是什么威胁了它们的生存呢?董枝明说,恐龙为什么灭绝了,有很多说法,最占优势的是小行星撞击地球,恐龙不适应环境的变化而死亡。

研究报告的格式作文模板(小学生)

研究报告的格式作文模板(小学生)

研究报告的格式作文模板(小学生)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标题:奇怪的动物习性大家好,我是小明。

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一下我最近做的一个很有意思的研究报告。

这个报告是关于一些奇怪的动物习性的。

前言我最近看了一本书,书里介绍了一些很神奇的动物习性。

有的动物太阳一出来就开始"打架",有的动物每天晚上都要"跳舞"。

我觉得这些动物真有意思,所以就决定做一个小小的研究报告,跟大家分享我学到的知识。

研究目的通过这个报告,我想让大家了解一些平时难以发现的、奇奇怪怪的动物习性。

不但增加大家的动物知识,也培养大家对大自然的好奇心。

研究方法我采用的研究方法很简单。

首先,我阅读了有关的书籍和网站,收集了一些有趣的动物习性资料。

然后,我对这些习性进行了分类和整理,准备呈现给大家。

最后,我根据自己的理解,尽量用生动有趣的语言,为大家解说这些习性。

研究结果下面,我就来介绍几种奇怪的动物习性:1.马达加斯加狐猴的"打架"习性这种生活在马达加斯加岛上的狐猴,每天一大早就会集体"打架"。

它们会站成两排,对视着,开始吼叫、咆哮。

然后,两队开始撕打在一起,扭打成一团。

但奇怪的是,它们从来不会伤害对方,打了一会儿就会停手。

科学家说,这种"打架"其实是在加强它们之间的团结。

2.滑稽动物——跳羚的"跳舞"习性生活在非洲大草原的跳羚,每到黄昏就会"跳舞"。

它们会蹦蹦跳跳地绕着同伴转圈,动作又滑稽又有趣。

科学家解释说,这种行为可能是在增强它们的群居意识,让大家团结一致。

3.啄木鸟准时上下班在森林里,啄木鸟就像工人一样有着固定的"上下班"时间。

它们会在一天之中的同一个时间醒来,然后开始在树干上啄食虫子。

一到"下班"时间,就会停止工作,回到树洞里休息。

真是太能遵守纪律了!4.河马的淋浴习惯大家都知道河马平时就呆在水里,但它们每天还会在固定的时间离开水面,到岸上接受阳光的"淋浴"。

申请人提交的申请古生物化石发掘的报告

申请人提交的申请古生物化石发掘的报告

一、申请人提交的申请古生物化石发掘的报告(备注:须提供原件和扫描件)××关于古生物化石发掘的申请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博物馆于1987年成立,系独立法人和独立帐户的全额拨款事业单位。

博物馆法定代表人XX。

目前博物馆在编人数xx人,外聘人员xx人。

从事地质和古生物等相关专业技术人员XX人,其中:从事古生物化石调查发掘工作5年以上人员中高级职称XX人,中级职称XX人。

博物馆近两年承担过的主要古生物化石发掘项目共xx项、地质遗迹保护项目XX项。

我馆拥有一支技术力量雄厚的古生物学专业技术队伍,积累了丰富的古生物化石野外调查和发掘工作经验;配备有开展古生物化石发掘工作所要求的专业技术设备;有专门从事古生物化石保护的科研技术人员;有专门的古生物化石收藏场所和存储设备,因此完全具备古生物化石发掘和收藏条件,特申请开展XX 的古生物化石发掘,请予批准!××博物馆(盖章) 二〇一三年xx 月xx 日二、申请人对所提交的各项材料真实性负责的 承诺书××博物馆公章(备注:须提供原件和扫描件)承诺书四川省国土资源厅:我馆承诺对所提交的“古生物化石发掘单位申报材料”和“古生物化石发掘单位申请表”中各项内容的真实性负责,如有不实,同意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博物馆(盖章)二〇一三年xx月xx日公章三、古生物化石发掘申请表(备注:须提供原件和扫描件)受理登记号古生物化石发掘单位申 请 表申 请 单 位 ××博物馆 (盖章) 法 定 代 表 人 张三 (盖章) 填 报 日 期 2011年xx 月 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制××公 章张三表一基本情况表二古生物及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简况表三三年内承担过的古生物化石发掘项目表四主要技术装备四、单位性质证明材料(法人资格证明文件或设立单位的批准文件、或在当地工商部门注册或者有关部门登记的证明材料)(备注:申报单位根据本单位性质提供相应证明材料,须提供扫描件。

消失的恐龙教案

消失的恐龙教案

消失的恐龙教案教案标题:消失的恐龙教案目标:1. 了解恐龙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2. 探索恐龙灭绝的原因。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案准备:1. 幻灯片或展示板2. 学生用纸和铅笔3. 恐龙模型或图片4. 恐龙书籍或网络资源教学活动:1. 引入(5分钟)- 使用幻灯片或展示板展示一些恐龙的图片,激发学生对恐龙的兴趣。

- 引导学生讨论他们对恐龙的了解,并记录学生的回答。

2. 探索恐龙(15分钟)- 分发恐龙模型或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的特征。

- 引导学生发现不同恐龙之间的相似点和差异点,并分类讨论。

- 使用幻灯片或展示板展示不同恐龙的分类,并解释每个分类的特征。

3. 恐龙灭绝的原因(15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恐龙为什么会消失,并记录学生的观点。

- 分组讨论学生的观点,并引导他们提出不同的理由。

- 使用幻灯片或展示板展示关于恐龙灭绝的几种理论,例如陨石撞击、气候变化等,并解释每种理论的依据。

4. 团队合作活动:恐龙灭绝调查(2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配一种恐龙灭绝的理论。

- 每个小组根据所分配的理论,使用书籍或网络资源进行调查和研究。

-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准备一份简短的报告,介绍他们的理论和相关证据。

- 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的调查结果。

5. 总结(5分钟)- 学生分享他们在调查中发现的信息,并对不同的理论进行比较和讨论。

- 引导学生思考和总结为什么恐龙最终消失的问题,并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

教案扩展:1. 学生可以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恐龙,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并准备一份关于该恐龙的报告。

2. 学生可以进行实验,模拟不同理论对恐龙灭绝的影响,例如模拟陨石撞击的后果或气候变化的影响。

3. 学生可以设计一个展览,展示他们对恐龙的研究成果和理解。

教案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调查报告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能力。

2. 学生的调查报告和展示是否准确、完整地介绍了他们所研究的恐龙灭绝理论。

史前巨兽调查报告

史前巨兽调查报告

史前巨兽调查报告1、史前巨蟒一个国际研究小组根据哥伦比亚北部出土的蛇类骨架化石推测,5500万年前生活在南美洲热带地区的一种巨蛇可能是研究者已知蛇类中最长的物种。

研究人员将这条巨蛇命名为Titanoboa cerrejonensis。

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和巴拿马史密森热带研究所等机构的科学家利用计算机数学模型推测,这种远古巨蛇身至少长13米,体重能达到1.135吨。

目前,绿水蚺(Green anaconda)是世界上最重的蛇类,但体重也不过250公斤。

该巨蛇化石出土的地点还挖掘出了巨龟和远古鳄鱼的骨骼化石,研究人员推测,它们可能是这种巨蛇的猎物。

研究人员指出,蛇是一种冷血动物,其体形大小受外界温度影响很大。

上述远古巨蛇体形如此之大说明,南美洲赤道地区在5500万年前可能比现在更热。

研究人员推测,6000万年前,南美洲赤道地区的年平均气温可能达到约32.8摄氏度。

2、公牛大的老鼠――最大的老鼠目前遍布世界的各种鼠类是人们最熟悉的啮齿动物,但它们体重通常不到1公斤。

乌拉圭研究人员的最新研究显示,距今约400万年前,南美地区生活着的一种啮齿动物全长3米、高1.5米及重约1吨,是迄今已知最大的啮齿动物。

据推测,这种动物生活在水边的森林中,具有较长的门齿用于防卫或进攻,还有较小的臼齿用于吃水生植物或果类。

这种巨型啮齿动物学名Josephoartigasia monesi,它与人们熟悉的老鼠完全不同,从进化角度来看可能与豪猪等更为接近。

3、马达加斯加岛发现魔鬼蛙来自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的古生物学者克劳斯等人在马达加斯加岛上发现一种巨蛙化石,这种巨蛙重约4.5公斤,40.6厘米长。

科学家给这种奇特的远古巨蛙起名魔鬼蛙。

他们推断这种巨蛙生活在约7000万年前的白垩纪后期,和恐龙同时代。

科学家认为它甚至能吞食刚孵出来的小恐龙。

世界现存最大蛙类是西非巨蛙,约3公斤重。

4、秘鲁发现巨型企鹅化石大约三千五百万年以前,曾经有身材像人一样高大的企鹅漫步在南美洲的某些地方,即使没有冰雪环境也能够正常生存这一幕不是幻想而是现实来自北卡罗来纳大学的古生物学家朱利亚克拉克和她的团队在一项最新的化石研究中得到了这一发现。

6年级科学教案 10 网络课堂——探索恐龙灭绝的原因一等奖

6年级科学教案 10 网络课堂——探索恐龙灭绝的原因一等奖
科学六年级上教学设计
研究课题
信息技术下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研究Fra bibliotek教研团队
科学
执教课题
网络课堂探索恐龙灭绝的原因
执教人
宋昌影
1. 科学概念
(1)对有关恐龙和化石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2)通过网络探索恐龙灭绝的原因
2. 科学探究:能够对生物的进化、适应和灭绝现象做出合理
的解释。
3.过程与方法
(1)了解史前恐龙的种类以及生活习性
二、探究
1.在探究恐龙灭绝的原因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恐龙好不好
2.请同学们拿出来你们课前搜集的关于恐龙以及恐龙生活习惯的资料搜集单。我们分组来汇报一下
3.汇报整理要求
(1)小组汇报,大家边听汇报单边整理总体的汇报单
(2)简单摘录,认真替你去汇报
(3)组长进行汇总报告
4.史前恐龙已经消失了6500万年,我们现在的人类有事如何知道它的存在呢?
(2)通过网络查找恐龙化石如何被发现如何被挖掘
(3)对恐龙没有灭绝加以假设
(4)探索恐龙灭绝的原因
4.情感态度价值观
(1)知道推测要有依据.根据 网络调查进行分析推理。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恐龙化石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
价值,感悟到人应与环境和谐相处。
小课题实施策略
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充分利用网络搜集整理信息
培养整理信息的能力
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对有关恐龙和化石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教学难点】对生物的进化、适应和灭绝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
教法
学法
自主探究法
教学
资源
恐龙图片 教学视频 调查报告单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恐 龙
调查报告

恐龙时代主要指地质史上的中生代时期,这一时期又包括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三个
纪。在这一时期,恐龙是地球上当之无愧的霸主,它们存活了近1.6亿年,最后由于白垩纪
末期的物种大灭绝事件而灭亡,中生代亦随即结束。恐龙是曾经在地球上生活过的最成功的
物种之一。
从2.45亿年前到6500万年前的中生代,爬行类动物成了地球生态的支配者,故中生
代又被称为爬行类时代。大型爬行类恐龙即出现于中生代早期。植食性的易碎双腔龙,
是体形与体重最大的陆栖动物。棘龙是迄今为止陆地上最大的食肉动物。另有生活在
海中的鱼龙与蛇颈龙及生活于空中的翼龙等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完善的生态体系
(海生爬行动物与翼龙均不是恐龙)。爬行类在地球上繁荣了约1.8亿年左右。这个
时代的动物中,最为大家所熟知的就是恐龙。人们一提到恐龙,眼前就会浮现出一只
巨大而凶暴的动物,其实恐龙中亦有小巧且温驯的种类。

生活形态
生活形态是指在现实生活中不同群体的生活样式或类型。它不是针对个体,而
是针对群体而言的。只要了解了恐龙如何觅食、争斗以及生育,就基本上可以知道它
们的生活形态了。
觅食
草食性恐龙能够吃到的植物受限于它们的身高,所以有些小型草食性恐龙

为了吃到高处的植物叶子,会用后肢站立。肉食性恐龙以草食性恐龙和其他动物为食。
各种恐龙不同的觅食方式也会在它们的牙齿上体现出来。
攻击
锐利的牙齿和爪子是肉食类恐龙猎食的武器。暴龙类恐龙会寻找落单的草食性

恐龙,因此常常单独行动。而有些恐龙则会群体行动,锁定猎物后蜂拥而上,并用第
二根趾头的脚爪割开猎物的腹部。
防御
草食性恐龙一般会有一些特殊的“装备”来对付肉食性恐龙的攻击,这些装备

有时是坚韧的皮甲、骨棒或骨钉,有时是有力的尾巴。大型草食性恐龙会集体行动,
一旦受到威胁,就会集体坚守阵地并反击。
求偶
在动物世界中,外表最华丽或体格最强壮的雄性就能获得雌性的青睐。有

些恐龙头上长着头冠或角,可能就起到了吸引异性的作用。为了争夺雌恐龙,雄恐龙
之间可能会发生争斗。比如盔龙就会炫耀它高高的头冠吸引异性,雄性肿头龙在求偶
竞争中会用撞头的方式相互示威

生育
筑巢、产卵及照顾下一代也是恐龙的生活容之一。恐龙的巢一般是泥巢或沙上

的凹坑。有些恐龙将巢聚集在生育区,而某些特殊的种类会年复一年地回到相同的筑
巢地点繁殖。有些雌恐龙产完蛋后便一走了之,让卵自己孵化;而有些雌恐龙会留在
巢边,以保护卵和刚孵出的小恐龙。
恐龙的分类
根据臀部结构的不同,所有恐龙都可以归入蜥臀目和鸟臀目两个大类。这两个大
类又可以划分为比较小的类,直到科这一层。一个科是具有相同特征的恐龙种类的一
个集合,当一个科里只有一种类群时,属名就代替了科名。
恐龙的种类
生活于地球上的恐龙很可能在1000种以上,但是恐龙时代和我们相距如此遥远,
我们只能通过已发现的化石去了解它们。目前,被发现的恐龙有上百种。随着恐龙研
究工作的不断进展,我们所知的恐龙种类还会不断增加。
分类依据
恐龙可以根据其臀部结构分为蜥臀目和鸟臀目两大类。大部分的蜥臀目恐龙都具
有往前突出的耻骨,而鸟臀目恐龙的每根耻骨都向后倾斜。除臀部结构不同外,两类
恐龙在生活及行为特征上也不同。蜥臀目恐龙包括以四肢行走的草食性蜥脚类恐龙,
以及几乎用两肢行走的肉食性兽脚类恐龙。
恐龙与其它爬行动物的最大区别在于它们的站
立姿态和行进方式,恐龙具有全然直立的姿态,其四肢构建在其躯体的正下方位置。
这样的架构比其他各类的爬行动物(如鳄类,其四肢向外伸展)在走路和奔跑上更为
有利。根据恐龙腰带的构造特征不同,可以划分为两大类:蜥臀目(Saurischia)、
鸟臀目(Ornithischia)。二者间的区别主要在于其腰带结构。
蜥臀目的腰带从侧面看是三射型,耻骨在肠骨下方向前延伸,坐骨则向后延伸,
这样的结构与蜥蜴相似。
鸟臀目的腰带,肠骨前后都大大扩,耻骨前侧有一个大的前耻骨突,伸在肠骨的
下方,后侧更是大大延伸与坐骨平行伸向肠骨前下方。因此,骨盆从侧面看是四射型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区别)。
蜥臀目分为蜥脚类(Sauropoda)和兽脚类(Theropoda),蜥脚类又分为原蜥脚
类和蜥脚形类。
原蜥脚类主要生活在晚三叠纪到早侏罗纪,是一类杂食--素食性的中等体型的恐
龙,例如生活在地球上的第一种巨型恐龙——板龙,生活在侏罗纪早期的安琪龙。

蜥脚形类主要生活在侏罗纪和白垩纪,它们绝大多数都是大型的素食恐龙。头小,脖
子长,尾巴长,牙齿成小匙状。蜥脚亚目的著名代表有产于我国、晚侏罗纪由19节
颈椎组成的脖子长度约等于体长的一半的马门溪龙,世界上已知体形最大的动物——
易碎双腔龙。
兽脚类生活在晚三叠纪至白垩纪。它们都是肉食龙,两足行走,趾端长有锐利的
爪子,头部很发达,为最聪明的一类。嘴里长着匕首或小刀一样的利齿,暴龙是著名
代表。其余如异特龙、南方巨兽龙、棘龙等也颇具名气。
鸟臀目分为5大类:鸟脚类(Ornthopoda0、剑龙类(Stegosauria)、甲龙类
(Ankylosauria),角龙类(Ceratopsia)和肿头龙类(Pachycephalosauria)。
鸟脚类是鸟臀类中乃至整个恐龙大类中化石最多的一个类群。它们两足或四足行
走,下颌骨有单独的前齿骨,牙齿仅生长在颊部,上颌牙齿齿冠向弯曲,下颌牙齿齿
冠向外弯曲。它们生活在晚三叠纪至白垩纪,全都是素食恐龙。如:鸭嘴龙、禽龙等。

行走背部具有直立的骨板,尾部有骨质刺棒两对或多对,剑龙类主要生活在侏罗纪到
早白垩纪,是恐龙类最先灭亡的一个大类。其代表有被认为居住在平原上的剑龙、被
发现于坦桑尼亚的肯氏龙。
甲龙类恐龙体形低矮粗壮,全身披有骨质甲板,以植物为食,主要出现于白垩纪
早期。例如生活在欧洲大陆的海拉尔龙,生活在英国的多刺甲龙,以及在美国的龙和
蒙古的爱得蒙托龙。
角龙类是四足行走的素食恐龙。头骨后部扩大成颈盾,多数生活在白垩纪晚期,
我国北方发现的鹦鹉嘴龙即属角龙类的祖先类型。其中有与霸王龙齐名的三角龙,温
顺的食草动物原角龙等等。
肿头龙类的主要特点是头骨肿厚,颥孔封闭,骨盘中耻骨被坐骨排挤,不参与组
成腰带,主要生活在白垩纪。
不论是蜥臀目还是鸟臀目,它们的腰带在肠骨、坐骨、耻骨之间留下了一
个小孔,这个孔在其它各目的爬行动物中是没有的。正是这个孔表明,与所有其它各
目的爬行动物相比,被称为恐龙的这两个目的动物之间有着最近的亲缘关系。
恐龙的灭绝

恐龙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之久,可是在白垩纪末期,它们却突然在世界各地
销声匿迹了。恐龙的灭绝是地球生命史上的一大悬案,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种
有关恐龙灭绝的理论、假说纷纷出台,展开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大争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