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是_与_存在_或_有_理解黑格尔
黑格尔机械唯物论

黑格尔机械唯物论黑格尔是德国哲学家,也是唯物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机械唯物论是他对世界的观察和思考的结果。
机械唯物论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物质和力量组成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而力量是物质的内在本质。
这种观点对于我们理解世界和解决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
黑格尔的机械唯物论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物质组成的。
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它不仅包括我们所能感知到的物质,如金属、石头等,还包括我们所不能感知到的物质,如电磁波、微粒子等。
物质的存在和运动是世界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物质通过运动和相互作用来表现出各种不同的属性和现象,从而构成了世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黑格尔的机械唯物论告诉我们,力量是物质的内在本质。
力量是物质运动的动力,是物质相互作用的结果。
正是由于力量的存在,物质才能运动、变化和发展。
力量是推动世界前进的动力,是世界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力量不仅存在于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中,还存在于物质内部的运动和变化中。
力量的作用和影响决定了物质的发展和变化的方向。
在黑格尔的机械唯物论中,物质和力量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
物质通过力量的作用和影响来运动、变化和发展,而力量则通过物质的存在和运动来表现和发挥作用。
物质和力量的相互作用决定了世界的运行和发展。
正是由于物质和力量的相互作用,世界才能展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才能不断地变化和发展。
黑格尔的机械唯物论对我们理解世界和解决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告诉我们,世界是由物质和力量组成的,物质和力量的相互作用决定了世界的运行和发展。
只有通过对物质和力量的认识和理解,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世界和解决问题。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可以运用黑格尔的机械唯物论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通过对物质和力量的认识和研究,我们可以找到问题的本质和根源,从而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方法来解决问题。
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对物质和力量的相互作用的研究,来预测和预防问题的发生和发展,从而避免问题的出现或减少问题的影响。
黑格尔的机械唯物论是他对世界的观察和思考的结果,它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物质和力量组成的。
论黑格尔的悲剧观

4.解决与超越:尽管悲剧中的主人公最终会经历痛苦的结局,但黑格尔认为,悲剧所揭示的冲突和矛盾最终会导致超越和解决。这种超越并不意味着消除矛盾,而是通过对矛盾的理解和接纳,使个体能够在更高层次上获得自由和实现。
总的来说,黑格尔的悲剧观强调了人类存在中的矛盾和冲突,以及个体与普遍之间的对抗。悲剧艺术通过揭示这些矛盾和冲突,引发观众的思考和共鸣。通过痛苦和挣扎,主人公逐渐实现自我意识的觉醒和超越,从而达到更高的境界。黑格尔的悲剧观对后来的文化和哲学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论黑格尔的悲剧观
黑格尔的悲剧观是他对悲剧艺术和人类存在的哲学思考。以下是对黑格尔的悲剧观的简要概括:
1.悲剧与人类存在的冲突:黑格尔认为,悲剧是由人类存在中的内在矛盾和冲突所引发的艺术形式。悲剧中的主人公常常陷入无法解决的困境和冲突,这代表了人类存在中的矛和不可避免的悲剧性。
2.个体与普遍的对抗:在黑格尔的观点中,悲剧中的主人公代表着个体意识,而悲剧的情节则反映了个体意识与普遍意识之间的冲突。这种对抗不仅体现在主人公与社会秩序或权威力量之间,也体现在主人公内心的纷争和选择上。
哲学三大定理是什么

哲学三大定理是什么哲学作为一门深邃而古老的学科,自古至今一直引人入胜。
在哲学思考中,有三大定理被认为是至关重要的,它们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在我们对世界、人生和宇宙的思考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下面将逐一介绍这三大定理。
第一定理:存在即是合理这个定理是由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提出的。
他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现象和事物,只要存在就是合乎逻辑和合理的。
换句话说,任何事物之所以存在,就有其存在的理由和必然性,即使我们无法完全理解和解释,也不能轻易忽视其存在的合理性。
这一定理强调了存在的本质和世界的合理性,启发人们深刻思考自身存在的意义和身处世界的关系。
第二定理:一切皆有可能第二定理源自现代哲学家尼采的思想。
他认为,世界是一个充满可能性的存在,一切事物在不同情境下都有可能发生变化。
人类的行为和选择也是多样的可能性之一。
这一定理强调了变化、选择和创新的重要性,提醒人们要敞开心扉,不断探索和实践,从中获得更多的体验和智慧。
第三定理:认识永无止境第三定理由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
他认为,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的,即使我们在某一时刻达到了某种认知水平,也不能停止对世界的探索和思考。
只有持续不断地学习和积累,才能更深入地理解世界的奥秘和人类的智慧。
这一定理强调了思维的活跃性和不断进取的精神,鼓励人们勇于探索未知领域,超越自我,追求真理与智慧。
通过对哲学三大定理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的思维方式和智慧传承的重要性。
在当下信息爆炸的时代,思辨和深度探索变得尤为珍贵。
哲学三大定理提醒我们,在思维的旅程中,要保持谦逊、开放和勇敢,不断寻求真理和智慧的启示,拓展人类认知的边界,以更高的境界审视世界,审视自我。
愿我们在哲学的指引下,探索出更多的真理和智慧,不断成长和进步。
黑格尔存在即合理原句

黑格尔的存在即合理原句是这样的:
"Esse est percipi"
这句话的意思是"存在就是被感知",即一个物体的存在只有在它被感知时才是真实存在的。
这个观点源自黑格尔的哲学思想,认为真实的物体只有在被感知时才会存在。
这个原句是黑格尔在其著作《自由哲学论》中提出的,在这本书中,黑格尔对事物的真实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认为事物的真实性只有在被感知时才能得到确认。
黑格尔的这个观点引起了广泛的关泌,并成为了哲学史上重要的思想之一。
“绝对知识”视角下黑格尔《逻辑学》“存在”概念新释

角。回归到黑格尔文本可以发现,《精神现象学》 的 “绝对知识”与 《逻辑学》 的 “存在”
概念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黑 格 尔 在 《逻辑学》 “存在论” 的开篇— “必须用什么作
科学的开端” 中,详细地分析了“绝对知识”为 《逻辑学》 “存在” 概念奠定的逻辑基础。
黑格பைடு நூலகம்指出:
开 端 是 逻 辑 的 ,在 其 中 他 应 当 是 在 自 由 且 自 为 存 在 的 思 想 要 素 中 ,在 纯 粹 的 知
在 《逻辑学》 中,黑格尔通过“纯粹的知” (rein e WiSSftn) 指 代 “绝对知识”。黑格尔 明确地提出《逻辑学》 的开端是由“绝对知识”造就的,“绝对知识”作 为 《精神现象学》 的终点,是 “已变成了真理的确定性”,在精神自我认知的基础上,建立了真理性的认识, 即意识与对象之间的同一性。因而,黑格尔说,“这种确定性再也没有对象与之相对立,而 是将对象内在地包含在自身中,将对象当作自己本身,④ 显 而 易 见 的 是 ,“绝对知识” 是意 识经验运动的结果,它 成 为 了 《逻辑学》 “存在”概念的前提,虽 然 《逻辑学》 的开端是 “直接性” 的,但 是 “绝对知识”作 为 一 种 “纯粹思维”,为 《逻辑学》 的开端间接地奠定 了基础。
“绝 对 知 识 ”视 角 下 黑 格 尔 《逻 辑 学 》 “存在”概念新释
绝 对 知 识 ” 视 角 下 黑 格 尔 《逻 辑 学 》 “存 在 ” 概念新释
史婉辞/ 文
提 要 :对 黑 格 尔 《逻 辑 学 》 “存 在 ” 概 念 的 理 解 和 把 握 始 终 是 研 究 黑 格 尔 哲 学 的
des Geistes, hrsg. v. Hans. F. Fulda und D. Henrich, Suhrkamp Verlag, 1973, S. 350— 352.
存在即合理

存在即合理?2012年10月22日08:57 来源:作者博客黑格尔讲:“存在即是合理”。
这是经济学的又一个重要的基本道理。
“合理”是什么意思?是说每一件事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和根据。
用经济学的术语来讲,就是每一件事都有它赖以产生的约束条件。
至于这个理由、根据,或者说约束条件是好还是不好,我们喜欢还是不喜欢,那就是另外的问题了。
这个是我的解释。
有人反对,有人赞成。
我不管,我就是我。
存在即是合理,当见到一些反常的、离奇古怪的事情,你就不要简单地骂那是不合理。
我们不能简单地骂高校用文章、课题的数量和级别来进行学术评价不合理。
须知,我们的大学主体上都是公立大学。
由于公立大学花的不是自己的钱,就不容易达成一致意见,用经济学的术语来说,就是达成一致意见的费用高。
为了节约高交易费用,公立大学不得不更多地采用好量化、易观察的指标来进行学术评价,而且更多地采取事后评价的办法,即从事后发表了多少篇文章、获得了多少个课题、刊物的排名、立项单位的级别等等来进行学术评价。
所以在芝加哥大学,戴维德可以凭口述传统获得教授职位;在牛津大学,莫里斯可以在无名之时获得教授职位;在麻省理工大学,丁肇中年纪轻轻可以获得远远超过其预期的学术待遇,但在公立大学,这样的事情就很难发生。
在我们的大学,给院士、功成名就的大学者很高的待遇可以,但要给一个成长过程中的年轻人很高的待遇就会引出非议。
这也是说,如果我们真要反对高校用文章、课题的数量和级别来进行学术评价的话,那么反对的也不应该是高校用文章、课题的数量和级别来进行学术评价本身,而应该是高校现有的产权制度。
我们不能因为出租车选择在下午五、六点下班高峰期交接班,便骂那是不合理,是无效率。
要知道,出租车早上从A地出发,下午收车的时候,事先并不确知自己处在什么位置。
这是说,要从一个随机的地点B,在给定的时间回到给定的地点A。
现在我要问:选择什么时间段交接班空车率最低呀?毫无疑问,选择人流流向最丰富的时间段空车率最低。
存在即合理原文

存在即合理原文
黑格尔的“存在即是合理”原话是:
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
我想这也可以运用达尔文的自然进化理论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
“凡是合理的都是存在的,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Was vernünftig ist,das ist Wirklich; und was wirklich ist,das ist vernünftig.)”.此句出自《权利的哲学纲要》一书《Grundlinien der Philosophie des Rechts 1820》.
What is rational is real;
And what is real is rational
“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即: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这是黑格尔哲学的一个著名命题,该命题所体现出来的辩证思想和革命性质是耐人寻味的。
理论、观念和思想是而且也应当为现实服务。
那么,“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对我国的改革和发展有哪些真实意义和现实启示呢?值得思考!
1。
关于哲学家黑格尔的名言名句哲理句子大全

关于哲学家黑格尔的名言名句哲理句子大全1、一个民族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黑格尔2、存在即合理。
——黑格尔3、一个志在有大成就的人,它必须如歌德所说,知道限制自己。
反之,什么事都想做的人,其实什么事都不能做,而终归于失败。
——黑格尔4、人类从历史学到的唯一的教训,就是人类没有从历史中吸取任何教训。
——黑格尔5、纪律是自由的第一条件。
——黑格尔6、有嫉妒心的人,自己不能完成伟大的事业,乃尽量去低估他人的伟大,贬抑他人的伟大使之与他人相齐。
——黑格尔7、人们往往把任性也叫做自由,但是任性只是非理性的自由,人性的选择和自决都不是出于意志的理性,而是出于偶然的动机以及这种动机对感性外在世界的依赖。
——黑格尔8、个性像白纸,一经污染,便永不能再如以前的洁白。
——黑格尔9、人应尊敬他自己,并应自视能配得上最高尚的东西。
——黑格尔10、凡是现实(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凡是合理(存在)的就是现实的。
——黑格尔11、无知者是最不自由的,因为他要面对的是一个完全黑暗的世界——黑格尔12、什么是悲剧?悲剧就是善的冲突。
——黑格尔13、一个拥有真正美的心灵总是有所作为的,并且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
——黑格尔14、我们可以断言,没有激情,任何伟大的事业都不能完成。
——黑格尔15、只有那些永远躺在坑里从不仰望高空的人,才不会掉进坑里。
——黑格尔16、最大的天才尽管朝朝暮暮躺在青草地上,让微风吹来,眼望着天空,温柔的灵感也始终不光顾他。
——黑格尔17、美具有引人向善的作用和力量——黑格尔18、世上大概有两种人,“一种人毕生致力于拥有,另一种人毕生致力于有所作为。
”一心渴望拥有,一旦没有达到目的,就会失落、痛苦和绝望。
心无旁鹜,专心于事业的追求,就会忘掉许多烦恼,找到许多努力过程中的快乐。
默默耕耘的人其实是最智慧的人。
——黑格尔19、理想的人物不仅要在物质需要的满足上,还要在精神旨趣的满足上得到表现。
——黑格尔20、时代的艰苦使人对于日常生活中平凡的琐屑兴趣予以太大的重视,现实上很多的利益和为了这些利益而作的斗争,曾经过多地占据了精神上一切的能力和力量以及外在的手段,因而使得人们没有自由的心情去理会那较高的内心生活和较纯洁的精神活动,以致许多较优秀的人才都为这种艰苦环境所束缚,并且部分地被牺牲在里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4年9月 河北学刊 Sep.,2004第24卷 第5期 Hebei Academic Journal Vol.24 No.5外国哲学与哲学史西方哲学经典的现代解读与诠释(专题讨论)主持人:王晓朝3[主持人语]经典的原义是指权威性的基本著作,人类思想史从外观上看就是文献的积累和权威性基本著作的逐步经典化。
人类社会在语言出现之前,传统以习惯和习俗的形式来生成及沿袭。
语言的产生,进而文字的产生,促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传统的形成,即以思想为形式的传统出现了。
语言除了担负起记载传统的重任外,还担负起逾越时空差距延续和保全传统的功能。
按人们的最一般理解,所谓传统乃是那些世代相传、具有特点的社会因素,如文化、道德、思想、制度等。
确立和诠释经典的最重要目的就在于促使传统的保全与更新。
任何具体的传统都有其局限性。
由于历史的经年流逝和人类生存处境的变化,再加上语言自身的流变,经典的本义难免会被遮蔽和曲解。
因此,要维系和保全传统,求得传统真相,就离不开对传统典籍的诠释。
在单一的文化背景下,经典的形成过程相对简单,而在跨文化背景下,则要复杂得多。
在跨文化背景下解读和诠释经典,既涉及语言的变化与转换,也涉及思维方式的变革。
中国现代文化与现代哲学是在东西文化交流和融会的宏大场景下生成的。
自中学西传和西学东渐以来,许多中国哲学家在传播西方哲学的同时,融会中西哲学,创建了自己的哲学体系,也使中国哲学走向了世界。
可以设想,若无对中国传统经典和西方外来经典的翻译与诠释,这些融会中西古今哲学思想的现代哲学体系的创建是不可能的。
对于中国现代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之培育与发扬、中国现代学术思想之发展与创新来说,翻译与诠释经典是一条根本的通道。
在跨文化的背景下从事经典著作的解读和诠释活动有一个大前提,这就是承认不同的思想体系有公度性(commensura2 bility)。
简言之,无论东西南北,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如果连这样一个基本的前提都不承认,那么,不仅整个20世纪的东西方文化交流是无意义的,而且就中国哲学界目前孜孜以求的创建全新的21世纪的中国哲学范式来说,充其量也只能使中国哲学成为一源之流,一根之木,即所谓“回归原始”。
基于上述认识,清华大学哲学系的四位研究者撰写了下面这组文章。
他们的论题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即对西方哲学文本进行现代语境下的解读与诠释;他们的研究对象虽然都属于西方哲学,但并不远离中国现实问题和中国学术语境;他们的研究态度既不是单一的“我注六经”,也不是单一的“六经注我”,而是二者的结合;他们对具体问题的理解有不同之处,甚至有对立的地方,但他们都不认为自己的观点绝对正确,而希望在不断的对话中求得共识。
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现代学术活动之本质所在,也是我们对21世纪中国哲学发展的期盼。
[关键词]哲学经典;公度性;解读与诠释[中图分类号]B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071(2004)05-0059-12 [收稿日期]2004-05-11“是”与“存在”或“有”———理解黑格尔王 路(清华大学哲学系,北京100084) 黑格尔有两部以逻辑冠名的著作,一部是《逻辑学》(俗称《大逻辑》),另一部是《小逻辑》。
这两部著作都有中译本,但它们对黑格尔所讨论的核心概念“Sein”却使用了不同的翻译术语。
前者用的是“存在”[1],后者用的是“有”[2]。
这两个术语显然是不同的。
由于《小逻辑》基本上是《大逻辑》的一个简写本,因此它们的核心观念不可能是不同的。
由此来看,不同的中文翻译表明了译者对黑格尔的思想有非常不3王晓朝(1953—),男,安徽省桐城县人,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宗教学研究。
95同的理解。
最近,黑格尔的《小逻辑》又出版了一个新的中译本,该译本修正了旧译本中的“有”,而采用了“存在”这一术语[3]。
这表明,学术界似乎倾向于以“存在”来理解黑格尔的“Sein”。
但是也不尽然,因为近年来就有人明确主张,理解黑格尔的理论应该用“有”这个概念[4](P395)。
除了以“存在”和“有”来理解黑格尔的思想外,也有人认为应该以“是”来理解黑格尔的思想[5][6]。
梁志学在新译的《逻辑学》(《小逻辑》)的译后记中也谈到了这个问题,并认为是否以“是”来理解乃至翻译“Sein”,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3](P407—408)事情。
虽然他在译文中保留了“存在”的翻译,但他的这一说明切中了理解黑格尔思想的核心所在,以及理解这个问题的复杂性和重要性。
当然,引申一步,这也是理解西方哲学的至关重要的问题。
一 人们一般把黑格尔看成是一位哲学家和形而上学家,而不是逻辑学家,并且也在这样的意义上理解他的著作,包括他的逻辑著作。
尤其是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更多的是把黑格尔当作马克思主义的先驱之一,把他的思想当作是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之一,因而似乎理所当然地从哲学的角度,特别是从辩证法的角度来理解和看待他的《逻辑学》。
因此,谈“存在”可以比较容易地与唯物主义观念联系起来,而谈“有”也可以比较自然地与中国传统思想联系起来。
所以,在这种意义上,“存在”与“有”的理解似乎都不能说是没有意义的。
但是,从理解黑格尔的思想出发,这样的理解却是有很大问题的。
黑格尔把他的著作命名为《逻辑学》,这说明,他自己把它作为逻辑著作。
因此,虽然黑格尔的逻辑著作写得不好,对逻辑的许多看法是错误的,因而得不到逻辑学家的认同,但他的著作并不是与逻辑没有任何关系。
相反,他的著作与逻辑关系密切,其中包括他对逻辑的认识和理解,以及他对他所理解的逻辑问题的论述。
首先,黑格尔明确地说逻辑“需要一番全盘改造”[1](P33),这说明他对此前已有的逻辑不满,他要发展逻辑。
他认为,以前的逻辑只知道研究形式,而“形式既然只是固定的规定,四分五裂,没有结合成有机的统一,那么,它们便是死的形式,其中没有精神,而精神却是它们的具体的、生动的统一。
因此它们缺少坚实的内容———一种本身就是内容的质料”[1](P29)。
他甚至认为,这样的逻辑是毫无精神可言的。
在他看来,思维都是活生生的,是与内容结合在一起的,因此只研究形式是不够的。
逻辑研究的是“纯粹思维的科学,它以纯粹的知为它的本原,它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生动的统一”[1](P44—45)。
这些论述十分清楚地表明,黑格尔是在论述逻辑,而且确实是在按照自己的认识论述逻辑。
其次,黑格尔在构造自己的体系的时候,特别强调要从科学中寻找纯粹的出发点。
他明确地说:科学说明所涉及的东西,那就是在每一个逻辑命题中都出现了直接性和间接性的规定以及它们的对立和真的说明。
只要这种对立在与思维、知、认识等的关系中,持有直接或间接的知较具体的形态,那么一般认识的本性即将在逻辑科学之内来考察,而认识的其他具体形式也便归在精神科学和精神现象学之中了[1](P52)。
这说明,科学说明所涉及的是逻辑,因此,相关的认识要在逻辑中来考察。
特别是,这里不仅提到逻辑命题,而且提到其中的“规定”及其“对立”,还有“真”。
这些东西显然涉及逻辑的具体内容。
除此之外,他还认为,开端是逻辑的,而“逻辑是纯科学”[7](P53)。
二 以上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必须联系逻辑来理解黑格尔的思想。
于是,笔者的问题变为,联系逻辑来考虑黑格尔的思想,为什么就不能把他的核心概念“Sein”理解为“存在”或“有”,而一定要理解为“是”呢?用黑格尔的方式来回答,则可以说这个问题既简单又不简单。
说它简单,是因为看一看逻辑中究竟是有“存在”或“有”,还是有“是”就可以了。
而说它不简单,则是因为这涉及对逻辑的理解和把握,因而涉及对逻辑技术与思想运用的理解和把握。
下面我们先考虑简单的回答。
在黑格尔时代,逻辑已经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但它的核心内容仍然是三段论。
一般来说,三段论是由两个前提和一个结论组成的推理,它们有一些特定的有效式,符合这些式的推理就是有效的。
组成这种推理的前提和结论的句子形式共有四种:A:所有S是PE:所有S不是PI:有S是PO:有S不是P由它们的不同组合,就构成了不同的三段论。
比如,三段论第一格第一式和第二式:AAA:所有M是P,所有S是M,所以,所有S是PEAE:所有M不是P,所有S是M,所以,所有S 不是P简单地说,A、E、I、O这样的句子形式是逻辑的基本内容,由它们构成的有效三段论式也是逻辑的基本内容。
根据这样的内容,句子形式表面上共有以上四06河北学刊 2004・5种,但是它们最核心的句式却是:S是P在此之上增加否定词“不”和量词“所有”和“有的”,就形成了A、E、I、O四种形式。
由此可见,这种逻辑的主要特征是:它的句子形式是以主谓结构体现的,它以系词“是”为核心,以“S”和“P”这两个变元标示出主项和谓项,因此这种逻辑也叫词项逻辑。
在这种逻辑中,“是”、“不”、“所有”、“有的”、“所以”(如果,那么)是逻辑常项,“S”、“P”、“M”是变项。
由于逻辑常项是逻辑研究的主要的东西,再加上“是”的核心地位,因此可以说,“是”乃是词项逻辑中最核心的东西。
由此也可以看出,在词项逻辑中丝毫看不到“存在”和“有”。
换句话说,词项逻辑根本就没有把“存在”或“有”作为逻辑要素来考虑。
当然,从理解西方思想的角度出发,这里可以问:我们能不能考虑把“S 是P”中的“是”翻译为“存在”或“有”,或者理解为“存在”或“有”?笔者不知道是不是可以讨论这个问题,也不知道讨论这个问题是不是有意义。
但事实是,过去我们一直十分自然地把词项逻辑的核心句式翻译和理解为“S是P”,而且我们不仅这样学会了西方逻辑,并且对于“S是P”这样的句式不存在任何理解方面的问题。
因此在这种意义上,笔者更愿意认为,“存在”和“有”根本无助于我们理解及学习词项逻辑。
明白了什么是逻辑的基本内容,由此也就可以明白,对于学过逻辑的人来说,这些基本内容也是常识。
也就是说,考虑这样的逻辑,就会把“是”当作核心的东西。
黑格尔既然了解这些内容,又要发展逻辑,还要从逻辑寻找出发点,在这种情况下,他所谈的“Sein”不可能不是这里所说的“是”;退一万步说,他所谈的“Sein”不可能与这里所说的“是”没有任何关系。
但是,当我们把他说的这个“Sein”翻译为“存在”或“有”的时候,就把所有这些与逻辑的联系或所有这些与逻辑可能会有的联系都断送了。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这里的问题,我们还可以看一看与“存在”和“有”相对应的另一个翻译术语“无”。
前面说过,“S是P”是最基本的句式,这同时也是肯定式。
加上“不”,就得到另一个句式:S不是P它也是否定式。
在词项逻辑中,“是”和“不是”被看成是两种基本形式,表示句子的质。
显然,无论“S不是P”表达的是什么,它恰恰表达了与“S是P”相对立的东西。
因此,当黑格尔说他从逻辑中寻找开端,先找到了“是”,然后又找到了“不”,就绝不是随意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