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黑格尔的认识论思想

合集下载

关于黑格尔思想的一些理解

关于黑格尔思想的一些理解

关于黑格尔思想的一些理解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德国近代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代表、政治哲学家。

德国浪漫主义思想的继承者。

黑格尔思想艰深复杂,可谓涉及较广,是哲学领域的典范,对后世有较大影响。

黑格尔曾提到过“世界精神”这个名词,他认为“世界精神”乃是人类理念的总和,因为唯独人类有“精神”可言。

只有这样才能谈及世界精神史的发展。

而这里的世界精神,他认为是人类的生命、思想与文化。

从而黑格尔认为“真理是主观的”,因此他不承认人类理性之外的任何真理的存在。

所有的知识都是人类的知识。

这些从人类的发展史来看有一定的道理,人类一直按照自我的意识来认知这个世界。

所谓真理也只是大多数人对一些暂时合理的行为观念的看法。

其实自我仍局限于一个自我认知的世界。

便如经典物理学与现代物理学的矛盾实际上都是人类理性的认知。

所有的知识也不过是人类定义后才有的。

所以他说真理是主观的,所有的知识都是人类的知识从唯心学的角度来看有一定道理。

在黑格尔之前的哲学体系都有一个共通点,就是试图为人们对世界的知识建立一套永恒的标准。

黑格尔认为这是不可能的。

他认为人类认知的基础代代不同,因此世间并没有“永恒的真理”,没有“永久的理性”。

哲学唯一可以确切掌握的一个定点就是历史。

历史就像一条流动的河,河里的任何一处河水的流动都受到上游河水的涨落与漩涡的影响。

但上游河水的涨落与漩涡又受到你观察之处的岩石与河湾的影响。

思想的历史就像河流,思考方式乃是受到宛如河水般向前推进的传统思潮与当时物质条件的影响。

因此我们无法宣称任何一种思想永远是对的。

只不过就我们处身环境而言可能是正确的。

比如说“地心说”与“日心说”的比较都是人类在不同时期的思考。

黑格尔认为哲学思维亦是如此,我们的理性事实是动态的,是一种过程。

而“真理”就是这个过程。

而在历史这个过程外是没有判断真理的标准的。

所谓的真理只是人类的知识在不断地扩张,我们不能简单从过去的历史中挑出一些思想说它们是错的或对的,我们只能说人类的知识随时间的发展越来越有道理。

黑格尔哲学的思考与影响

黑格尔哲学的思考与影响

黑格尔哲学的思考与影响一、引言黑格尔哲学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创立的一种哲学体系,深刻影响了西方思想界。

本文将探讨黑格尔哲学的思考与影响,并分析其在历史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二、黑格尔哲学的思考1. 辩证法:黑格尔认为,真理是通过互动和冲突不断发展而来的。

他提出了著名的辩证法思想,主张通过矛盾和对立的统一,推进社会和个人的进步。

这一思想对后来马克思主义等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

2. 主观精神:黑格尔关注个体内心世界及其对于外部世界的构建方式。

他提出了“主观性”,认为真正重要的不是客观现实,而是我们对于这种现实的理解和改造能力。

这一概念在心理学领域有重要意义。

3. 历史唯心主义:黑格尔追求历史上意识形态和精神发展背后的规律性。

他认为历史进程是由自由意志推动变革和前进,通过不断超越和融合过去的矛盾来实现理性自由。

这一观点对于了解历史的运行规律和社会演变有重要启示。

三、黑格尔哲学的影响1. 哲学界:黑格尔的思想对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哲学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辩证法思想及关注个体心智的方式引发了许多后继者的探索,如康德、马克思等。

他们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黑格尔的理论,并形成各自独特的哲学体系。

2. 社会科学:黑格尔提出的历史唯心主义为社会科学领域提供了新思路。

他将历史看作是人类精神发展过程中的外在表达,影响着社会文化和个体意识形态。

这一观点启示了现代社会科学家对于历史演进和文化变迁的研究方法。

四、黑格尔哲学在历史中的重要角色1. 对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辩证统一的贡献:黑格尔试图通过综合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观点来解决哲学史上长久以来的纷争。

他重视从经验中抽象出理性规律,并通过辩证法推进人类思维的演化过程。

2. 对后现代主义和存在主义的影响:黑格尔的思想不仅在马克思那里产生了巨大影响,同时对当代的后现代主义和存在主义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这些思潮都试图挑战传统体系和主流意识形态,探讨人类自由意志和存在意义等问题。

3. 对政治哲学的启示:黑格尔哲学对于政治领域也有着深远影响。

试析黑格尔对感性确定性的认识

试析黑格尔对感性确定性的认识

试析黑格尔对感性确定性的认识黑格尔是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他对感性确定性的认识是其哲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

在黑格尔的哲学中,感性确定性主要指的是通过感性认识得到的确定性,即我们对于物体存在与否的认知和感知。

以下将从黑格尔的主体、自觉和意识的角度,结合具体例子来分析他对感性确定性的认识。

首先,黑格尔强调的是主体性对感性认知的重要性。

主体是指个体的内在精神世界,它是感性认识过程中的参与者和主体。

在黑格尔看来,我们通过感官来感知外界物体,但是这个过程中,主体的存在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主体的存在使得我们的感知不再是单纯的感性反应,而是在主体的指导下进行的,从而使得感性认知具有更高的确定性。

例如,当我们看见一只鸟时,它的身体和形态是通过感官来感知的,但是我们能够确认它是一只鸟,是因为我们具有较高的主体性,具有对鸟类的认知和识别能力,从而确定这个物体的存在和所属。

其次,自觉是黑格尔哲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也是解释感性认知的关键。

自觉是指主体从被物体占据的状态转向自我觉察和自我反省的过程。

在黑格尔看来,感性认知不同于简单的感知,而是需要自觉的参与和调节。

当我们感知物体的存在时,我们不仅仅是感觉到它的存在,还需要通过自我觉察和自我反省的方式来加以调节和修正。

例如,当我们看到一只鹰在天空中盘旋时,我们不仅可以感知到它的存在,还能够通过自我觉察和自我反省的方式对它进行分类、定义和描述。

最后,在黑格尔的哲学中,意识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

意识是指对世界的主观性认识,是感性认知的最后一步,也是较高层次的认知过程。

在意识的过程中,主体通过对物体的认知和感性体验,进一步开发和完善自身的认知能力和自我意识。

例如,当我们看到一只金鱼在鱼缸里游动时,我们通过感知和认知,了解到它的存在和特征,并从中得到自我认识的体验和提升。

综上所述,黑格尔对感性确定性的认识涉及到主体、自觉和意识等多个方面,在感性认知过程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对主体的参与、自觉的调节和意识的提升,我们能够得到更为准确和确定的感性认知。

试析黑格尔对感性确定性的认识

试析黑格尔对感性确定性的认识

试析黑格尔对感性确定性的认识黑格尔是德国哲学家黑格尔主义的创立者,他对感性确定性的认识在其哲学体系中起着重要作用。

感性确定性是指人们通过感官获得的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在黑格尔看来,感性确定性是人们认识世界的第一手资料,对于人类认识论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试析黑格尔对感性确定性的认识,探讨其在黑格尔哲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黑格尔认为感性确定性是认识世界的第一步。

在他的哲学体系中,认识的发展经历了感性认识、概念认识和辩证认识三个阶段。

感性认识是基础,是认识的起点。

黑格尔认为,人们首先通过感官接收外部世界的信息,然后在这些感官所提供的素材基础上进行思维活动,进而形成概念认识。

感性确定性在认识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是认识的源头和基础。

感性确定性对于人类认识和理解世界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是整个认识过程的基石。

黑格尔对感性确定性的认识包含着对其局限性的深刻思考。

在黑格尔看来,感性确定性虽然是认识的起点,但它并不是认识的终点,也不是最高形式的认识。

感性确定性具有片面性和主观性,容易受到个人主观感受和情感的干扰,因此不能作为对世界客观真理的直接表达。

感性确定性只是认识的第一步,要想获得真正深刻和完整的认识,还需要进行概念认识和辩证认识的阶段,不断地通过认识的深化和发展来克服感性确定性的局限性。

黑格尔对感性确定性的认识并不是停留在对其重要性的肯定,而是包含着对其局限性和不足的深刻反思,这对于认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黑格尔对感性确定性的认识蕴含着对于真理的追求和对于世界的深刻理解。

在黑格尔看来,感性确定性是对世界的直接感知和认识,是人们认识世界的第一手资料,因此对于真理的追求和对于世界的深刻理解具有重要的意义。

黑格尔主张通过对感性确定性的加工和运用,不断地深化和发展认识,最终实现对于世界的深刻理解和对于真理的掌握。

黑格尔的认识论思想不仅注重对感性确定性的重视,更强调了通过认识的传递和发展,最终实现对于真理的把握和对世界的深刻理解。

黑格尔基本思想观点简述

黑格尔基本思想观点简述

黑格尔基本思想观点简述一、辩证法原理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其思想中最核心的部分即为辩证法原理。

黑格尔的辩证法超越了传统形而上学的对立思维,强调事物的内在矛盾和发展变化。

他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由内部的对立面所构成,这些对立面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推动着事物的不断发展。

黑格尔的辩证法还体现在他的“正-反-合”三段式逻辑中。

每一个事物都会经历正题、反题和合题的三个阶段。

正题是事物的原始状态,反题是对正题的否定和超越,合题则是正反两方的统一,是事物发展的新阶段。

这种逻辑结构不仅适用于抽象的哲学思考,也被黑格尔应用于历史、文化、政治等各个领域。

二、历史唯心主义黑格尔的历史观建立在唯心主义的基础上。

他认为,历史的发展不是由外部的物质力量所决定,而是由人类的精神、观念所推动。

在黑格尔看来,人类的历史是一个不断向前的进步过程,这个过程的动力来自于人类的理性和精神自由。

黑格尔将世界历史划分为东方社会、希腊社会、罗马社会、日耳曼社会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文化、政治和精神特征。

他认为,日耳曼社会是历史发展的最高阶段,因为它实现了个人自由与国家权力的统一。

三、国家绝对权威在黑格尔的政治哲学中,国家被赋予了绝对的权威。

他认为,国家是人类精神的最高体现,是个人自由与集体利益的统一。

国家的存在是为了保障个人的自由和权利,同时也要求个人对国家承担一定的义务和责任。

黑格尔强调,国家的权威来自于其代表普遍利益和普遍理性。

国家的决策和行动应该基于普遍的利益和理性,而不是基于个人或特殊集团的利益。

因此,黑格尔认为,国家的决策和行动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和正当性,个人应该服从国家的决策和行动。

四、文化优越主义黑格尔对于不同文化的看法体现了一种文化优越主义。

他认为,日耳曼文化是人类文化的最高阶段,因为它实现了个人自由与国家权力的统一。

在这种文化下,个人的自由得到了充分的保障,同时也能够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相比之下,东方文化和希腊文化在黑格尔看来则较为落后。

对黑格尔与兰克历史认识论之辩的评价

对黑格尔与兰克历史认识论之辩的评价

对黑格尔与兰克历史认识论之辩的评价引言在历史学领域,黑格尔与兰克是两位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者。

他们各自提出了不同的历史认识论,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与思考。

本文将对黑格尔与兰克历史认识论之辩进行评价,并探讨其对历史学研究的启示和局限性。

黑格尔与兰克的历史认识论黑格尔的历史观1.历史的辩证性:黑格尔认为历史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通过矛盾的冲突和解决,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2.世界精神的显现:黑格尔提出了”世界精神”的概念,认为历史的发展是”世界精神”逐渐实现的过程。

兰克的历史观1.历史事实的客观性:兰克强调历史研究应该以客观的事实为基础,追求真实的历史描写。

2.个人史与总体史的关系:兰克认为个人史和总体史是相互关联的,通过对个人史的研究,可以揭示出历史的总体趋势。

黑格尔与兰克历史认识论之辩的评价影响力与启示1.黑格尔的辩证法:黑格尔的辩证法对于历史学研究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通过对矛盾冲突的分析和解决,可以深入理解历史的发展过程,把握历史的脉络。

2.兰克的客观史观:兰克的强调客观事实和真实描写的观点,让历史研究具备了科学性和可靠性。

他对个人史和总体史关系的思考,使得历史学研究更加全面和深入。

局限性与争议1.黑格尔的理性主义:黑格尔的历史观强调理性的作用,有时候忽略了历史中非理性的因素。

这一观点在实践中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2.兰克的局限性:兰克的历史观注重客观性,但也有忽视个人主观感受和情感因素的问题。

这在某些历史事件解读时可能会存在盲区。

黑格尔与兰克历史认识论的辩证关系辩证关系的本质1.两者的共通点:黑格尔与兰克的历史认识论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彼此之间并非完全对立,而是相互辩证的关系。

2.辩证关系的互补性:黑格尔的辩证法能够为兰克的客观史观提供理论支持,兰克的客观史观能够为黑格尔的辩证法提供实证基础。

3.辩证关系的局限性:两种历史认识论虽然相互补充,但也存在各自的局限性。

在具体研究中,需要根据问题的性质灵活运用。

黑格尔基本思想观点简述

黑格尔基本思想观点简述

黑格尔基本思想观点简述哲学一、思维(knowing)和存在(being)具有同一性黑格尔哲学的基本特点是绝对理念能够自己实现自己,或者说思维和存在具有统一性。

所谓思维,不仅指人们头脑中的思想而且主要指的是存在于人们头脑之外的某种“客观思想”也即“绝对理念”。

在黑格尔看来,人们头脑中的思想不过是“客观思想”发展的最高产物。

所谓“存在”,并不是我们日常所接触到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具体事物,因为黑格尔明确否认这些事物的客观实在性,根本否认物质的存在。

在他看来,存在只是我们的主观表象。

一切事物(“存在”)都不过是客观思想(“思维”)的异化物,是“客观思想”的外壳,而“客观思想”则是万物的内在根据和核心。

所谓“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概括起来就是:思维是存在的本质,一个事物的存在只有符合思维才具有实在性;思维不断地在存在中实现自己,使存在同自己相符合。

具体来说,从认识论意义上,即从人的认识发展过程方面说,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指我们头脑中的思维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并且凡是我们头脑中认为是合理的(即符合“客观思想”)思想,都必定能够实现,使存在和我们的思想相一致、符合。

而在本体论的意义上,也就是从事物本身的发展过程上说,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指“客观思想”决定着事物的本质,一个事物只有符合其中蕴含着的“客观思想”即事物的“概念”,才具有真实性;而“客观思想”(“概念”)则在事物中不断实现自己,使事物同自己相一致、符合。

在黑格尔看来,我们头脑中的思想乃是“客观思想”即“绝对理念”发展的最高产物,人认识世界不过是绝对理念自己认识自己的发展过程上的一个环节,因此,认识论和本体论两者实质上是一致的。

二、分析“现实的是合理的,合理的是现实的”关于“现实的是合理的”:首先,说现实的东西是合理的,并不意味着现存的一切事物都是现实的,因而都是合理的。

事实上,在现存的一切有限事物中,一部分是现象,仅有一部分是现实的。

在黑格尔看来,所谓“真实的现实性就是必然性,凡是现实的东西,在其自身中是必然的”。

黑格尔的思想总结和感悟

黑格尔的思想总结和感悟

黑格尔的思想总结和感悟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是德国哲学家,对现代哲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他以其复杂而深刻的思想而闻名,主要关注人类自由和合理的发展。

在黑格尔的思想体系中,他通过辨证法(dialectic)的方法探索了存在、思维和自由的关系。

下面是对黑格尔思想的总结和感悟,超过1000字。

首先,黑格尔强调了辨证法的重要性。

他认为,通过辩证的思考和对立的统一,人们可以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发展。

黑格尔通过论证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发展来提出逻辑的辩证过程,并将其应用于哲学、历史和社会科学领域。

辩证法使人们能够从对立的矛盾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推动思想和社会的进步。

其次,黑格尔的思想强调历史的重要性。

他认为,历史是理性的发展过程,通过历史的研究和分析,人们可以了解到自由的逐渐实现和人类精神的进步。

在《精神现象学》中,黑格尔通过描绘人类思想和社会制度的演变来展示人类历史的发展。

他将历史视为人类自由意志的实现过程,并将其分为三个主要阶段:东方的主权与勤劳、希腊的自由与公民身份、现代欧洲的普遍自由和个人权利。

黑格尔的思想也强调了个体和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

他认为,个体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性和自由。

个体通过参与社会活动,发展自己的能力和意识。

同时,社会也通过个体的积极参与而得到发展和进步。

个体和社会是相互依赖的,彼此之间的关系决定了自由和合理的发展。

除此之外,黑格尔强调了自由的重要性。

他认为,自由是人类的本质和目标。

通过理性的认识和自觉的行动,人们可以实现自己的自由。

自由不仅是个体的权利,也是社会的责任。

个体通过行使自由来实现自己的理性和价值观,并为社会做出贡献。

社会也应该为个体提供实现自由的机会和条件。

在我看来,黑格尔的思想对于我们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辩证法的观念使我们能够看到事物复杂性和矛盾的统一。

只有通过思辨和对立的观点之间的辩证关系,我们才能真正了解事物的本质和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黑格尔的认识论思想刘文洲认识论要解决的是我们对事物认识何以发生,由此而来的是我们的知识普遍性和真理性从何而来,适用于那些范围等等问题。

这一问题从笛卡尔提出“我思故我在”这一命题之后,成为哲学的主要问题之一。

黑格尔作为一个近代集大成的哲学家是不可能回避认识论问题的。

本文就以《小逻辑》为核心就黑格尔的认识论思想进行浅析。

一、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是黑格尔认识论的基础黑格尔的认识论思想是在批判继承了休谟、康德、费希特和谢林等人认识论思想下形成的,他在坚持意识在先,物质在后的本体论基础上,在对理性的坚信下,认为外在的“客观思想”是可知的,即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当然他的同一性与唯物主义的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大不相同,黑格尔所指的思维,不仅是人们头脑中的思想,而且主要指的是存在于人们头脑之外的某种“客观思想”即绝对理念,人们头脑中的思想不过是绝对理念发展的最高产物。

在黑格尔看来,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是指思维是存在的本质,一个事物的存在只有符合思维才具有实在性,思维不断地在存在中实现自己,使存在与自己相符合。

黑格尔说,“哲学可以定义为对于事物的思维着考察。

”①一切存在都不过是思维的异化物,是绝对理念的外壳,而绝对理念则是万物的内在根据和核心。

为了论证思维的客观性,黑格尔指出,“个体生灭无常,而类则是其中持续存在的东西,而且重现在每一个体中,类的存在只有反思才能认识。

”②也是说类作为类是不能被人的感觉所感觉的到的,只能被我们的理性所把握。

外界一切事物的真相,必然是思维所思的那样,思维就是对对象真理的揭示。

所以,黑格尔说:“思想的真正客观性应该是:思想不仅是我们的思想,同时又是事物的自身,或对象性的东西的本质。

”③而“当我们把思维认为是一切自然和精神事物的真实共性时,思维便统摄这一切而成为这一切的基础了。

”④黑格尔要告诉我们的是,既然事物的一般、本质或规律只能为思维去把握,那么它就是思维所思的样子,或者说它本身就是思维了。

这一思维不可能是别的什么,只能是绝对理念。

在这里黑格尔固然将客观事物的‘一般’与人们反映的‘一般’概念相混同,从而把人脑中的概念客观化,但在认识论上他认为这个客观化的绝对理念是可知的,即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黑格尔在《自然哲学》说明他的思维与存在同一性,“如果说真理在主观意义是观念和对象的一致,那么在客观意义上真实的东西则意味着客体、事物同其①黑格尔《小逻辑》38页,商务印书馆,1980年②同上书,75页。

③同上书,120页。

自身的一致,意味着客体和事物的实在性符合于它们的概念。

”实质上表明了真理在于观念和对象的一致与符合,表现为主观与客观两个方面,在主观层面上是指人的认识发展中我们的思维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在客观层面上是指事物本身的发展过程中绝对理念决定着事物的本质,一个事物只有符合事物的概念才具有实在性,绝对理念则在事物的发展中不断实现自己,使事物同自己相一致相符合。

由此,人认识世界不过是绝对理念自己认识自己的发展过程上的一个环节。

黑格尔与康德不同,康德认为理念为人的理性所固有,但人的理性只能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不能反映物自体(即存在)本身,也就是说,理念与存在互不相干。

但黑格尔认为,理念不仅存在于人的理性中,而且蕴藏在一切事物之中,构成事物的本质。

他在《小逻辑》中清楚的表达了这一观点,他说:“客观思想是世界的内在本质。

”①“理性是世界的灵魂,理性居住在世界中,理性构成世界内在的、固有的、深邃的本性,或者说,理性是世界的共性。

”②在黑格尔看来事物绝不能离开思维而独立存在,事物只有符合了内蕴的概念才具有了实在性。

由此出发,黑格尔认为“把握一个对象,即是意识着这对象的概念”。

③故认识一个事物就是用我们的思想去把握事物中的思想和概念。

但在黑格尔这里,人们认识事物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一个矛盾发展、相互转化的过程,是思维在存在中不断实现自己,使存在不断符合自己的过程。

万事万物由绝对理念派生,各个具体事物只是绝对理念发展过程中各个环节或阶段。

因此,任一具体事物都不可能与它自身的概念相符合,必定存在着即符合又不符合的矛盾,而这一矛盾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与灭亡,为另一更符合的概念所取代。

人的认识也是这样一个矛盾运动的发展过程,只要人们能排除主观性,使自己的思想符合绝对理念,那么这种思想必定能够在存在中实现,从而达到思维与存在的同一。

黑格尔的思维与存在的同一固然是建构在他的唯心主义基础之上,但他指出思维与存在的同一不是无条件的绝对同一,而是一个永恒的矛盾运动过程,却充满了辩证法因素。

坚持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同一性是黑格尔哲学的起点,同时这一可知论命题也是黑格尔认识论的基础。

二、“实体即主体”是黑格尔认识论的最高原则笛卡尔以“我思故我在”为近代哲学确立了认识论的主体性原则,但他也留下了一道二元论难题,使后来的哲学家在解决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时始终难以摆脱困境。

在笛卡尔看来,心灵与物体是两个互相独立、没有关系的实体。

心灵能思想而不可分,物体可分而不能思想,那么人类如何能够认识心灵之外的世界。

由此引起了英国经验论与欧洲唯理论的派别争论,休谟的怀疑论则是这一争论的必然结果。

康德的批判哲学则是对经验论与唯理论进行综合的重大成果,但康德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认识论的二元难题。

为此黑格尔在《小逻辑》中就这一问题进行了关于思想对客观性的三种态度的批判,阐明和确立了自己的认识论原①黑格尔《小逻辑》79页,商务印书馆,1980年。

②同上书,80页。

则。

1、对旧形而上学的态度的批判。

旧形而上学是指英国经验主义以前的西方传统哲学,旧形而上学在认识真理的问题上采取了一种朴素的态度。

黑格尔写道:“它还没有意识到思想自身所包含的矛盾和思想自身与信仰的对立,却相信,只靠反思作用即可认识真理,即可使客体的真实性质呈现在意识前面。

”①黑格尔指出,这一朴素的态度确信“思想可以把握事物的本身,且认为事物的真实性质就是思想所认识的那样”。

②也就是说,这种态度还未意识到事物本身与事物向我们呈现出来的现象之间有什么区别。

同时,这种态度具有独断论的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比如说,认为世界不是有限,必是无限,两者之中只有一种是真的。

这种思维方式与黑格尔的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是格格不入的。

此外,这一态度脱离现实生活只在概念之中进行抽象的论证。

因此,这一态度是无法获得真正的知识,也就难以把握真理。

2、对经验主义和批判哲学的态度的批判。

经验主义以英国洛克、休谟为代表,他们在与以笛卡尔、莱布尼茨和斯宾诺莎为代表的欧洲唯理论者长期争论中,力图为旧形而上学找到一个坚实的基础与出发点——感觉经验。

唯理论从理论科学出发,认为感觉经验是个别的、偶然的和相对的,因而不足以充当必然的科学知识的坚实基础,所以知识是由一些理性固有的天赋观念推演出来的,非如此不能说明知识的普遍必然性。

洛克强调所有知识都来源于经验,经验来自“观察”是对外界可感物的观察和反省心灵内部活动的观察。

经验论者从实验科学出发,主张一切知识都来源于感性经验,并且以经验为基础。

在经验论者看来人的感觉于事物的现象,是形成知识的唯一来源,没有什么天赋观念的存在,人类运用经验最终可以把握自然法则。

经验主义认为,凡是真的东西必定会被我们的感官所感知,感觉和知觉是把握一切客观性的基本的形式,真理是以彻底摆脱形而上学范畴的感性经验为基础的。

唯理论与经验论各执一端展开激烈的争论,但由于各自的片面性,谁也无法最终解决知识的来源问题,休谟的怀疑论是近代哲学陷入困境的最好写照。

休谟是温和的怀疑论者,他将知识分为两类,一类是关于观念之间关系的知识,即分析命题,一类是关于外在事实的知识,即综合命题。

分析命题与外在事物没有关系,只要符合自己的法则而不矛盾就一定是普遍必然的。

比如,凡人皆有死。

综合命题则必须建立在对事实的判断上,所以这类知识的结论只能是或然的。

比如,明天会下雨。

由此,经验论的知识基础——感觉经验不必然推导出具有必然性的结论。

从而经验论通过对经验的归纳获得有关自然法则的知识这一理想最终破灭。

同样休谟以温和的怀疑论证明理性所固有的观念仅与自身相关而与外在事物没有任何关系,休谟认为:除了心灵的知觉或印象和观念之外,没有任何东西实际存在于心中。

③也使唯理论试图从理性所固有的一些天赋观念推演出人类的全部知识陷入困境。

①黑格尔《小逻辑》94页,商务印书馆,1980年。

②同上书,96页。

黑格尔指出:“经验主义力求从经验中,从外在和内心的当前经验中去把握真理,以代替纯从思想本身去寻求真理。

”①虽然经验主义者想彻底摆脱形而上学的范畴,但是,他们不知道,“经验主义中即已包含并运用形而上学的原则了。

不过他只是在无批判的、不自觉的状态中运用形而上学的范畴的联系罢了”。

在黑格尔看来,从来就不存在着游离于任何范畴之外的、赤裸裸的感觉经验,即使是在一个纯粹感觉经验的命题“这片树叶是绿的”中,就已经掺杂有存在和个体性的范畴在其中了。

因此,经验主义从来没有真正摆脱旧形而上学的阴影,它一直生活在这个阴影中,只不过不自觉罢了。

批判哲学以康德为代表,康德在认识论问题上主张“调和”经验论与唯理论。

他一方面同意经验论的原则——一切知识都必须来源于经验,另一方面亦赞同唯理论对经验论的批评——对科学知识来说仅有经验是不够的。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的导言中说:“毫无疑问的是,我们所有的知识都始于经验。

”这是康德与经验主义相同的地方。

但是,康德又说:“尽管我们所有的知识都始于经验,但却不能由此而得出结论说,所有的知识都是从经验中产生出来的。

”康德认为,在我们的知识中包含着某些先天的成分,比如作为先天直观的纯粹形式时空和十二个知性范畴。

经验主义认为我们可以获得关于物自体的知识,而康德认为物自体可思而不可知。

即我们获得的知识只能是关于现象的知识,事物的本质永远隐没于现象之后,不为我们所知。

这是康德与经验主义不同的地方。

正如黑格尔指出的:“批判哲学与经验主义相同,把经验当作知识的唯一基础,不过不以基于经验的知识为真理,而仅把它看成对于现象的知识。

”②而这正是批判哲学高明的地方,一是将现象和自在之物严格地区分开。

现象由经验来认识,物自体则属于超验的范围,是不可知。

从而即超越了旧形而上学的直接认识事物本身的独断论,又超越了经验主义对感觉经验的无限夸大。

二是将先验的东西与经验的东西严格区分开。

在康德看来任何知识都是由先验的感性形式与知性范畴和后天的感觉材料共同组成的,知识的普遍必然性由主体的先验的形式与范畴来确保,知识的增长则由后天的感觉材料来确保。

从而超越了休谟的怀疑论。

三是将知性与理性严格地区分开。

知性的对象在现象的范围内,理性的对象则是理念,理念属于超验的领域是不可知的。

旧形而上学的认识论失误就在于理性试图把知性范畴运用到超验的领域去认识理念,从而陷入各种矛盾之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