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言的文化功能看民族文化的差异

合集下载

从语言和非语言交际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从语言和非语言交际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另外在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dreamoftheredchamber中宝玉一直叫嚷着黛玉比宝钗和他更亲密其一是因为宝玉深深爱着黛玉另一原因就是在封建社会中黛玉是宝玉的姑表妹而宝钗是宝玉的姨表姐按中国的伦理道德排序姑表亲戚比姨表亲戚在血缘关系上被认定为更亲密一些而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在西方人眼里是无法理解的
第2 4卷
第 4期
长沙大ຫໍສະໝຸດ 学学报 Vo . 4 NO 4 1 2 . J l u 。2 0 1 0
201 0年 7月
J OURNAL OF CHANGS HA UNI 只SI VE 1 Y
从语言和非语言交际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徐 焱伟
( 湘潭职业技术学 院商学院, 湖南 湘潭 4 10 ) 1 12

要: 中西方文化 的差异 , 从语 言和 非语 言角度 来看, 现在 称 呼、 表 寒喧 、 谈话 、 致谢、 赞美、 笑容、 沉
默、 眼神、 身势、 手势等方 面。应重视和 掌握这些差异 , 以实现成功的跨 文化 交际。
关键词 : 语言交际; 非语 言交际; 中西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 : O G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8— 6 1 2 )4—09 —0 10 4 8 (m0 0 08 2
A eyum re ? 至 会 问 : o o t or a l?H wm c r o ar d 甚 i H wa u u ky o uh b y s I i yu ot a rlind ubl v ? s or a? c t i o o o ei e n 此类问题在外 国 g e y e i

中西方语 言交 际中的 文化 差异
1 称呼 ( om o d r s 。我们知道 , . Af f de ) r a s 每个 民族 都有 不 同于其 他 民族 的文化 背景 ( ut a B cgon ) 这 种文 C l rl akrud , u 化背景存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 , 人们 的一言 一行 , 不受到 元 它的制约 。比如 汉 语 中习惯 上 称 呼 的 “ 老 师 ” 、 张 护 李 “ 士” 若用英语 直译为 “ ece L” “ us hn ” 来 自西 , T ah r i 、 N reZ ag , 方国家的人听起来会感 到不可思议 。英语 中称 呼人一般 用 M .Mi , r. r , s M s等。在西方 国家还以直接称 呼对方 的名 字以 s 示亲密无间 , 例如在 《 a i l m U S A 《 F ml Ab . . 》( 走遍美 国》 y u ) 中 , ain直呼她婆婆的名字 , M ry l 这在 中国文 化中是想都不 能

浅谈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差异与中国语文及文化

浅谈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差异与中国语文及文化

浅谈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差异与中国语文及文化参考资料《隐喻的丑闻: 隐喻与符号学》,《诗学》1983年雅各布森,r。

(2014)。

结束语: 语言学和诗学。

在杰克逊和普林斯(主编) ,《抒情理论读者: 评论选集》(350-449页)。

巴尔的摩: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出版社。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芝加哥: 芝加哥大学新闻稿。

舒(2004)。

隐喻与转喻: 异同。

外语杂志语文,摘要:引用本文: (2021)。

隐喻与转喻: 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差异中国语言与文化。

开放期刊现代语言学。

传统修辞学理论把隐喻和转喻视为两种文学现象现代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并不是一种修辞手段,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它是一种修辞手段但是,当前对隐喻和隐喻的研究转喻仍然局限于英语语言世界,因此存在着一定的缺陷隐喻和转喻的知识和研究本文首先从隐喻的角度对隐喻进行了概述然后,阐述了这些认知语言学的不同之处从结构和功能两个方面分析了隐喻和转喻的区别。

此外,本文还分析了隐喻和转喻的区别根据中国文化背景举例说明。

关键词隐喻,转喻,认知语言学,汉语言文化1. 隐喻的历史演变及其意义在西方文化传统中,人文学科的概念和范围得到了发展人们如何理解语言也经历了长期的变化隐喻和转喻经常存在于语言学领域认知语言学家认为,文学和修辞是两种并行的修辞策略隐喻和转喻并不存在于文学范畴中马克·约翰逊和乔治·莱考夫进行了一项深入的研究认为隐喻是充分解释人性的关键在他们的研究中,经验主义方法初步探索了不仅回答了语言,真理和理解的问题同时也回应了日常生活的意义。

1980年Lakoff & Johnson 出版了《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

这本书的出版标志着年隐喻系统研究的正式开始不仅如此,这本书还颠覆了人们对认知语言学的理解从那时起,隐喻研究已经实现了一个新的发展趋势认知转向。

Lakoff & Johnson 从语言认知的角度研究隐喻他们最大的贡献在于初步建造了概念系统理论和隐喻的本质,并开辟了新的思路他们对隐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提出了隐喻的概念同时,他们在隐喻方面也取得了许多突破更重要的是,它们在相关的研究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此,以隐喻理论为依托,不同领域的学者对隐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比如文学、法律、语言、哲学、科学等等,都运用了隐喻,丰富我们的视野,深化不同学科的深度。

从肢体语言看文化差异

从肢体语言看文化差异

从肢体语言看文化差异摘要:跨文化交际中,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他们的思维模式的差异影响着人们相互之间的理解与交流。

学习英语过程中基本的语法词汇当然特别重要,但是肢体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也不容忽视。

肢体语言(body language)是指能够传递某种特定信息的面部表情、手势语,以及其他身体部位动作。

其之所以能够被称之为语言,主要在于它的信息传递性。

为什么它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呢?是因为有时肢体语言能够表达比话语还要深刻的含义或内容。

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已的一套肢体语言,而对于同一套肢体语言,每一种文化也有与其他文化不同的含义。

由于文化差异的缘故,对肢体语言的误解很可能会让你陷入尴尬的境地。

倘若忽视这些,人们就可能造成一些令人不快的严重错误。

所以,明智的做法就是你应该在对他人的肢体语言和动作下结论之前,首先考虑对方的文化背景,从而避免产生不必要的误会。

因此,提高对文化认知的程度,并通过研究了解肢体语言的差异,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进而使得沟通显得更加通畅无阻。

在这里我们就研究一下由于中西方不同的肢体语言含义的差异所隐含的文化差异。

关键词:肢体语言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正文:肢体语言同语言一样,都是文化的一部分。

在不同文化中肢体语言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

各民族有不同的非语言交际方式.例如:不同的民族在谈话时,对双方保持多大距离才合适有不同的看法;谈话双方身体接触的次数多少因文化不同而各异;在目光接触这一方面也有许多规定:看不看对方,什么时候看,看多久,什么人可以看,什么人不可以看;在某些场合下,在中国和讲英语的国家无论微笑还是大笑,通常表示友好﹑赞同﹑满意﹑高兴﹑愉快,但是在某些场合,中国人的笑会引起西方人的反感;打手势时动作稍有不同,就会与原来的意图有所区别,对某种手势理解错了,也会引起意外的反应等等。

因此,要用外语进行有效的交际,在说某种语言时就得了解说话人的手势,动作,举止等所表示的意思一、肢体语言”同语言一样,都是文化的一部分。

语言与文化关系的多视角研究

语言与文化关系的多视角研究

其次,对于学生个人而言,应当认识到家庭背景对语言考试成绩的影响,并以 此为动力更加努力地学习和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同时,学生还应当积极利用 学校和社会提供的各种教育资源,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和视野。在面对困难和挑 战时,要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并勇于克服困难,以取得更好的成绩和发展。
最后,学校应当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在语言能力上的差异,并提供个性化 的教育和辅导。例如,可以开展针对性的英语辅导课程和语言实践活动,帮助 学生提高英语成绩和实际运用能力。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邀请家庭教育专家 和心理辅导老师来为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以减轻家庭背景对学生造成的压力, 并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语言考试。
2、书面语视角:书面语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通过文字表达思想、情感和 文化观念。不同文化的书面语风格和修辞手法各异,反映了其独特的思想体系 和文化传统。例如,汉字的象形和表意特性与西方拼音文字的符号特性形成了 鲜明的对比。
3、媒介视角:大众传媒是现代社会中语言传播的重要途径。电影、电视、网 络等媒介形式使语言跨越地理界限,迅速传播并影响世界各地的文化观念。例 如,好莱坞电影对全球观众的吸引力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其独特的美国文化价 值观。
本研究从社会文化视角出发,探讨了语言考试与家庭背景之间的关系。结果表 明,家庭背景对语言考试成绩具有显著影响,而这种影响受到多种因素的调节。 因此,在语言教育和语言考试改革中,应当充分考虑家庭背景因素的影响,并 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教育机会的不平等现象。同时,学生个人和学校也需共同努 力,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资源分配的公平性,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翻译视角:翻译是促进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交流的重要手段。通过翻译, 人们能够理解和欣赏不同语言的文学、艺术、哲学等领域的经典作品。同时, 翻译也能够促进不同文化的融合和理解。例如,《唐诗三百首》的翻译让西方 世界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育文化学中文化和民族的关系

教育文化学中文化和民族的关系

教育文化学中文化和民族的关系
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民族的特性。

它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知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道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文化是民族内部彼此认同的核心,是此民族区别于彼民族的根本标志。

文化浅层的标志包括服饰、语言、节日、饮食方式、居住形态等,深层的标志则是基于共同文化的共同心理素质。

在民族内部,无论身份高低、财富多寡、是男是女、年龄长幼,都凝聚在一个共同的文化之下。

例如,只要是汉族人,大家都过春节、清明节、中秋节,过年都要吃年夜饭、贴春联、放鞭炮,这些都是汉民族成员彼此认同的基本依据。

浅谈对文化语言学的认识

浅谈对文化语言学的认识

浅谈对文化语言学的认识文化语言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在它的形式与意义、起源与发展、静态结构与动态演变等方面都会或多或少、或深或浅地受到文化的影响与制约。

文化语言学是研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内涵,以及民族文化对语言的存在形式和演变怎样产生影响的一个语言学分支学科,它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以来产生了广泛影响,受到不少学者的关注,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通俗地讲,语言像一面镜子反映着民族的全部文化,又像一个窗口揭示着该文化的一切内容。

而文化又是语言赖以生存的根基,是语言新陈代谢的生命源泉。

仅语言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在它的形式与意义、起源与发展、化静态结构与动态演变等方面都会或多或少、或深或浅地受到文化的影响与制约。

文化语言学,顾名思义,是研究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的学科。

关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古今中外的学者都对其做过论述。

在国外,较早进行这方面研究的是威廉·冯·洪堡特,他是第一个从系统的纯语言学的角度对文化学——语言学做创造性的阐述的德国科学家,他在著名论文《论爪哇岛上的卡维语》的导论《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对人类情神发展的影响》中,首次提出了语文言结构与人类精神的互相影响,最有创造性地论述了语言是一个科民族的世界观的观点。

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说过一句名言:“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

并且,语言不能离文化而存在。

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传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由它可以决定我们的生活组织。

”这句名言体现他十分强调语言的文化意义。

波兰裔英籍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在调查非洲语言的过程中发现,要研究―文一种语言,必须与调查它的社会文化结合起来。

在我国,研究文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古已有之。

在汉代以后一直到清代,在大量经性籍注疏中早就有许多研究词义和古代文化关系的内容。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有罗常培的专著《语言与文化》问世,该书虽然篇幅较短,但书中在六个方面,即从语词的语源和变迁看过去文化的遗迹,从造词心理看民族的文化程度,从借字看文化的接触,从地名看民族迁徙的踪迹,从姓氏和别号看民族来源和宗教信仰,从亲属称谓看婚姻制度,详细地阐述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浅谈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浅谈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浅谈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摘要:语言是一个用于人类交际、具有任意性的语音符号系统。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整个生活方式,包括信仰的模式、风俗、目标、机构、技术与及打上人类社区生活烙印的语言。

语言与文化本质上彼此依赖,在整个历史中一起演变,他们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可以在文明的兴起。

书写和人类交际的发展中得到证实,甚至可以记过某些特殊的例子来论证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关键词:语言文化相互依赖关系Abstract: a language is used in human communication, have a facultative speech sign system. Culture is a national of the whole way of life, including the mode, customs and beliefs, organization, technology and target and a human community life the language of the brand. Language and culture essence depend on each other, in the whole history of evolution together, they mutual dependence in the rise of civilization can be. Writ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communication and confirmed, can even give a demerit some specific examples to demonstr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culture.Key words: language culture mutually dependent relationship从一个词来看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在学到一个新词,除了它在字典中的意义之外,同样的词在不同人之中可能激起不同的联想,以dragon 一词为例,龙在汉民族的心目中是神圣的字眼,他曾是帝王的代用词,象征着极高的权威,也用来比喻俊杰之士,如诸葛亮被称为卧龙,龙是权威、才华、吉祥的象征。

民族文化差异及相互影响

民族文化差异及相互影响

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各自的独特风格和内涵。

长城是抵御异邦入侵、众志成城的象征;赵州桥、蔡伦造纸、毕升活字印刷是中国文化的积淀;瓦特蒸气机、爱迪生电灯、牛顿三大定律是西方文化的精华。

鼓楼花桥是侗族古代建筑艺术的精粹。

每一个民族的文化在其内涵的准则、规范、行为、模式表层下,都有一套价值系统,本族集团成员对它很容易理解,另一民族文化集团的人们却不易察觉。

生长在某一个民族文化中的人移居另外一个民族文化环境生活,往往区触,会产生一种茫然与心理失衡的感觉。

这是民族文化的排抗效应特征。

一个民族、社团行为方式的总体以及个人从其总体中得到的文化信息,常常是这一民族或集团中较为固定的模式。

换句话说,同一民族或社团是以同一文化模式进行社会活动的。

同一民族的成员互相间可以用这一模式会预知和理解对方的行为意义,从而不会发生误解。

跨文化的交际,则情况完全不同。

因为存在着两种不同的价值、文化观及行为模式,所以不能用本民族的价值行为观去理解对方。

例如毛南族旧历五月为最大的节日是“庙节”,土家族大年为腊月二十九,小年为腊月二十八。

苗族的鼓丈(牯脏)节、彝族的”火把节”、傣族的泼水节、侗族的”颖社”等;如生活方面,酉南云溃川一些地区,对炖狗肉津津乐道,日本人有生鱼席、美国人如兔子般生吃多种蔬菜,巴黎人则视蜗牛为美味佳淆,印度人有童婚之风气,凡此种种,无不说明文化习俗,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显露出各自的特色。

不同的民族,有各自固定的行为模式、风俗习惯。

这种模式不以个人为代表,而以一个民族或地区社团为代表。

这些特定的模式客观地构成了文化差异性。

但它受到社会的制约,是人们长期生活能觉察到,在共同意愿基础上建构起来并反复出现;得到该民族成员所默认的一种契约,一种受群体制约的特殊模式。

它可以说是一本社会集团全体成员的行为规范手册,是社会活动的准绳。

由于人类社会具有社会性,世界上任何人群都不可避免地要与其他民族或社团发生交往.尤其是当今社会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交际越来越频繁,,电视的普及更加强了全球性的大交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9卷第4期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N o .4V ol .19Journal of Hubei Institute for Nationalities(2001年第4期)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 N o .42001收稿日期:2001-07-15作者简介冯运莲(1948—),女,湖南醴陵市人,湖北民族学院大外部副教授,主要从事英语语法和语言学研究。

从语言的文化功能看民族文化的差异冯运莲(湖北民族学院大外部 湖北恩施445000)摘要:文化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的文化渗透无论在文化的共时系统还是历时系统都是全方位的。

它具有人类各种传播媒介无法替代的文化功能。

在不同的语言与不同的民族文化中,其文化内涵存在一定的差异。

关键词:语言;文化功能;民族文化;差异中图分类号:H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1(2001)04-0065-04 引言语言是维系人与世界各种关系的纽带,是表达人的思想、感情、意志的主要手段,也是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媒介。

按瑞士著名语言学家索绪尔(F.Saussure )的观点,“语言是社会性的一种惯例(convention )和规范(norm )。

按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主要代言人布龙菲尔德(Bloomfield )的定义,“语言是言语社会团所能做的话语的总集(the totality of utterances that can be made in a speech community )”。

用一句话来概括,语言是人性和人类世界最基本的特征。

这是因为它具有人类各种传播媒介无法替代的文化功能。

没有任何一种文化符号象语言那样体现它所代表的那种文化对于使用它的那个民族或那些民族的文化束缚;也没有任何一种文化符号象语言那样使传统通过它而得到继承、流传、变革和发展,更没有任何一种文化符号象语言那样渗透到文化的各个领域,成为使各个文化领域统一于一个文化总体的基础和根据。

语言既是一个形式系统,又是一个演变过程,既是历史,又是现实;既体现传统的制约,又蕴含着未来的无限可能性。

语言这种广博而深邃的文化功能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中有着不同或相反的文化内涵。

笔者将从四个层面对此作一些肤浅的探讨。

1.语言是民族文化传递的载体语言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是民族文化的载体。

它是文化产生与发展的基础,而文化的发展也促使语言更加丰富和精细。

可以说语言是维系人与世界各种关系的纽带,是历史、文化的“化石”,忠实地记录了文明的发展,对后代继承文化遗产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关于语言的民族文化传递功能,我们可从横向与纵向两个不同角度来审视:(1)从横向看,语言是各个民族和国家交流和传递科学、文化成就、知识、经验的重要手段。

索绪尔在他的《普通语言学教程》里有一章叫做《语言波浪的传播》,谈到在每个人类集体中都有两种力量同时朝着相反的方向不断起作用:一方面是分立定义的精神,“乡土根性”;另一方面是造成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交际”的力量。

“乡土根性”使一个狭小的言语社区始终忠实于它自己的传统,使人深居简出,而交际却使他们不能互相沟通。

语言的扩张和内聚都要依靠交际。

我们不能不看到,这不只是语言的传播,而且随之而来的是文化的传播。

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在东方的影响加强,不但传播了“美国生活方式”,而且使一些国家的语汇(如日语、印尼语)大大增加了英语外来语的成份,这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在当今科学与技术信息飞速发展的文字密集的现代社会时,作为信息载体的语言正在发挥着比以前任何时代更大的作用。

这是因为有科学技术的支持。

在二战之前,书面语是文化传递的主要方式;无线电、电报的作用还未充分发挥;而现代社会的发展正在改变着人们的传统概念,录音机和录相机的普及使人们感觉到口语材料同样也可以作为资料档案保存,复印机、传真机、电脑激光打印机,再加上通过人造卫星传播的巨型信息库,网络的开通等,使信息的传递时间大大缩短。

但是,在信息社会里,语言并没有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而降低了它的作用。

它仍是文化传递的基本载体。

(2)从纵向看,每个民族的文化遗产都是通过语言(主要是文字)世代相传的。

语言既受时间的约束,但又可超越时间。

动物也可能有“语言”,但它们只生活在“现在”里,它们凭直觉和机械的反应生存,因此所获得的经验不能成为一种社会积累,不能代代相传。

可是人类通过语言的记录功能,却能同时生活在“过去”、“现在”和“将来”。

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阿尔文、托菲勒在《未来的冲击》一书中所谈到的“从古到今的科学家中有90%的人活在今天的世界上”(Ninety persent of all the scientists who ever lived are now alive.)就足以说明这一点。

人类可以利用祖先几千年前的经验和成果,也可以为后代保留宝贵、优秀的文化遗产。

每一代人都是站在前一代人的肩膀上,有所发明和创新。

在语言所保留的文化遗产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各民族的优秀文学作品,这是文字的最高形式,具有很大的艺术感染力。

从语言的角度看,文学也是一种文体,因为它是从语言中建立的。

但是文学的语言是语言的结晶,而且文学作品一经产生,它就具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可通过艺术形象来感染读者,激起共鸣。

由于语言是一种交际的工具,联系的工具,认识的工具,所以,语言学家把它描述为: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符号系统,当作用于人与人的关系的时候,它是表达相互反映的中介;当作用于人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时候,它是认知事物的工具;当作用于文化的时候,它是文化信息的载体。

2.语言与民族文化的相互渗透关系语言和民族文化具有极为密切的关系。

语言的文化渗透无论在文化的共时系统还是历时系统都是全方位的。

有人说:“语言是文化的符号,文化是语言的管轨。

”文化涉及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任何人类社会都离不开文化,文化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语言只是构成文化大系统的要素之一,但它却渗透于文化的各个领域,具有任何符号系统无可替代的文化涵盖力。

语言和文化是局部和整体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内核。

文化的辐射范围甚广,包罗万象,凡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经验、感知、知识。

科学技术、理论以及财产制度、教育等都属于文化现象,大则如宇宙观、时空观、人生观、价值观;小则如衣食住行,婚丧嫁娶,一切社会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语言方式、等级观念、道德规范等等,都属于文化的范畴。

语言既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又与文化的各个部分有着相互制约的关系。

语言具有物理、生物、心理信息、人文等多方面的属性。

它的社会属性决定了语言研究不能局限于语言本身,应把它置于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进行思考。

语言与文化的产生并非同步,发展并不并行,而且它们的内涵与外延也不相同,它们既不是并列关系,也不是点面关系,而是两者局部交叉,相互渗透关系。

从文化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它既不研究语言本身,也不研究文化本身,而是着眼于两者的关系及其相互的影响。

语言本身有跟文化无关的东西,文化本身也同样有跟语言无关的东西。

如果时时、处处、事事都试图在语言中寻找文化的内涵,那么必然是作茧自缚,会陷入进退维谷、牵强附会的尴尬境地。

有人鼓吹什么“语言决定论、心理决定论、社会决定论、文化决定论”等,说到底都是一种妄自尊大的心理在起作用。

其实,语言就是语言,超越真理一步就是荒谬。

历史事实证明:一个民族可能全盘接受另一个民族的语言,但他们的文化则仍有相当的保留;反之,一个民族在文化上受到另一民族极深的影响,而它的语言却可能基本上保留下来。

一个语言共同体世世代代“共同生活”,共同使用一种交际工具,对自己的共同语凝聚了深厚的感情,那是一种难以割舍的强烈感情。

法国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The last lesson),就真切地表达了对法语的感情———对母语的依恋和挚爱。

语言不但反映了一个共同的心理、文化状态,而且反映了那个共同体共有的历史和文化,使所有成员形成一种强烈的文化认同,并竭尽全力维护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化的特征。

3.语言对社会与民族文化的作用及影响作为各民族交际工具的语言在社会中起着重大的作用。

人们的一切活动领域,从物质生产活动到精神创作活动,从政治文化生活到日常生活都要用语言交流思想,达到互相了解,协调共同活动。

语言是人类历史上帮助人们脱离动物界、结成社会,发展思维、组织社会生产、促进人类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力量之一。

系统功能学派认为:人要通过社会化过程而成为“社会人”(social man)。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语言起着最重要的作用。

语言是将社会生活的模式传给他的主要渠道。

语言使他的各种社团中或通过社团(如家庭,居民区等)来接受其社会文化、思维方式、行为、信仰和价值观。

这一切都不是通过教导来完成的,而是通过亲身经历一些不足挂齿的小事来完成的。

在这些小事件中,他的行为受到文化的指导和制约,同时,他还要建立和发展与周围的人的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

这些小事件都是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语言运用过程。

正是在这些过程中,人掌握了社会的最基本特征,以及一切社会人的特点。

语言能积极作用于社会,创造社会现实,这就使得人们既能摆弄语言,又能用它创造社会意义。

一篇题为《语言帝国义:另一种霸权》的文章谈判了西方文化学者菲什曼在《新语言秩序》中把英语称为“语言杀手”(K iller Language)。

在《语言帝国主义》(Linguistic imperialism)一书中,另一位西方著名学者菲利普森指出了英语教学对人们心理和思维方式的影响,描述了英语传播造成了文化认同和文化同化现象,把推行英语以削弱地方语言的霸道行为称为“语言帝国主义”。

这是因为英语语言的传播在当今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而且已拥有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力量。

在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一种语言像英语这么广泛地传播,这么多的人在使用。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调查,当今世界上大约有6万种语言。

英语是其中使用最广的语言。

70多个国家以英语作为官方语言和半官方语言,有3.8亿人以英语为母语;约有16亿人以某种方式使用英语,约占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

全世界80%的电子信箱用英语储存,互联网上80%以上的内容是用英语表达的。

在国际事务中,英语日益“排挤”其他语言,甚至在许多非英语国家的国内事务乃至日常生活中,都在广泛传播和使用英语,英语几乎成了全球语言。

但值得我们注意的一个问题是“语言霸权”( Linguistic hegemony)正在对世界语言的多样性、文化的多样性造成严重威胁,这是当今语言世界的现实。

对于美国来说,英语已成为其推行“文化霸权”(cultural hegemony)的一个重要工具。

美国利用语言优势以及好莱坞电影、流行歌曲、食品饮料、装扮服饰来输出美国通俗文化、输出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甚至思维方式,试图使全世界“美国”化;美国不仅想在军事、经济、技术方面无可匹敌,而且想在全球实行美国的“文化统治”(cultural rul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