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孟子
孔子与孟子的思想比较分析

孔子与孟子的思想比较分析孔子与孟子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们的思想不仅影响了当时的社会,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孔子和孟子都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但是他们的思想存在一定的区别。
本文将对孔子与孟子的思想进行比较分析,以探究他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一、敬重天命的态度孔子和孟子都是虔诚地敬重天命的。
他们认为,人类存在于天地之间,应该尊重天地的规律,并追求道德、真理和智慧。
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尊重天命,从而遵循道德。
他主张“天命之谓性”,即天生的本性是与道德相合的。
孔子认为,人性中天赋的道德观念可以通过自我修养和学习来加以培养和发扬。
孟子则主张“天下之大,唯人为贵”,认为人类是自然之中最为重要的存在。
他强调,人性本善,应该通过良好的环境和教育来培育自己的道德品质。
二、人性观点的差异在人性观点方面,孔子和孟子的观点有所不同。
孔子认为,人性包含了善恶两个方面。
他提倡儒家思想中“仁”,即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和爱他人的品质。
孔子认为,当一个人追求“仁”的品质时,他就能够获得真正的幸福。
孟子则主张人性本善。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一种本能的道德感,因此应当对他人施加照顾、仁爱和尊重,从而体现出人性中的善良。
孟子认为,要抑制人们邪恶的倾向,就应该培育人们良好的习惯、品德和道德观念。
三、关于君臣、民众的道德责任孔子和孟子在对于君臣、民众的道德责任上也有所不同。
孔子认为,君臣有道德责任,应该为了百姓的幸福而努力工作;而百姓应该忠实服务君王,从而维护社会的和谐。
孔子强调了“仁治”的思想,即通过道德来治理国家和社会。
孟子则更加关注人民的福祉。
他认为,贵族应该注意自己的义务,而百姓则应该关注自己的权利。
孟子主张“民为邦本”,认为国家的根本由人民组成。
他提出了“王道”思想,即君王应该关注人民的生活质量,从而维护社会的稳定。
四、关于个人修行的渠道孔子和孟子的观点在个人修行的渠道上也有所不同。
孔子认为,修行应该从自身开始。
他主张通过自我反省和学习,追求属于个人的完善。
关于孔子与孟子的生平介绍

关于孔子与孟子的生平介绍孔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和政治家,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今山东曲阜人。
早年时,孔子是道家老子的弟子,他曾在鲁国担任过官职,后来带领着一些弟子云游列国,整整十四年。
之后回到鲁国,开设私人讲学,打破了当时教学垄断制度,开创了私人讲学的先河。
晚年,孔子开始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经。
去世后,他的弟子将他的言行整理成为《论语》。
孔子被后世尊奉为圣人,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他是孔子之孙子思的再传弟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
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儒家学派的思想,在政治上,他主张列国君王推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儒家思想。
在学术上,他推崇孔子,反对道家和墨家。
他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杰出的宗师。
他和孔子一样周游列国,向列国君王游说儒家仁政的思想。
但最终无人采用,他回到家乡,和弟子一起著述讲学。
著有七篇《孟子》传世,南宋时期《孟子》称为四书五经之一。
死后,后世人称他为“亚圣”。
孔子和孟子分别代表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最著名的人物,分别被称为“孔圣”和“亚圣”,两个并称“孔孟”,因此儒家学派又被称为“孔孟之道”。
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
这句话出自《孟子》的《尽心章句下》,是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的核心。
其后一直被人们广为传颂。
孟子认为,君王和国家都是可以被更替的,但是唯一不变的,是人民。
所以,对于封建统治阶级来说,老百姓的地位,比国家和君主更为重要。
他认为,国君当政,应该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否则国家就不会强盛。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这句话出自《孟子·告子上》。
是孟子对于义利观的核心思想。
他对于“义”和“利”假设了一个鲜明的冲突和矛盾,当两者发生冲突时,应该把义放在首位。
但是在这里,孟子并没有完全否定利的价值。
只是把义的价值置于在利的上面。
有关孔子和孟子的故事介绍

有关孔子和孟子的故事介绍导读:本文有关孔子和孟子的故事介绍,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关于孔子的故事发奋忘食,乐以忘忧孔子62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知难而退,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千古绯闻——子见南子公元前496年(鲁定公十四年)孔子在卫国被卫灵公夫人南子召见。
子路对孔子见南子极有意见批评了孔子(南子是当时的绯闻女)。
古之遗爱郑国子产去世孔子听到消息后,十分难过,称赞子产是“古之遗爱”。
(唐朝名相房玄龄给自己的儿子起名叫房遗爱)安贫乐道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
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
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直道而行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
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
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
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
关于孔子和孟子的故事

关于孔子和孟子的故事孔子和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故事不仅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自幼聪慧过人,深受周朝礼乐文化的熏陶。
他十分重视教育,提倡“仁者爱人”,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孔子的故事中,有一则著名的“三人行必有我师”故事。
有一天,孔子在行走时遇见了一位老者在田间劳作,孔子便向老者请教农业知识。
后来,他又遇见了一位年轻人在学习弓箭射击,孔子也向他请教。
最后,孔子又遇见了一位妇人在织布,同样向她请教。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管是谁,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孟子,名轲,字子思,生于公元前372年,是儒家学派的继承者。
孟子在孔子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
他主张君子之道,强调仁义道德。
孟子的故事中,有一则“梁惠王问仁”的故事。
梁惠王问孟子,如何才能使国家安定、人民安乐。
孟子回答说,只要王者能以仁义治国,尊重人民,爱护百姓,国家就能安定。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仁义道德是治理国家的根本。
孔子和孟子的故事,不仅在中国古代有着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
他们的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也对后世的儒家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的故事,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对后人的启示。
他们的故事,不仅是古代的传说,更是对我们的思想启迪。
他们的故事,不仅是过去的遗产,更是对我们的精神熏陶。
总之,孔子和孟子的故事,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故事不仅影响了古代社会,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
他们的故事,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对后人的启示。
他们的故事,不仅是古代的传说,更是对我们的思想启迪。
他们的故事,不仅是过去的遗产,更是对我们的精神熏陶。
让我们铭记孔子和孟子的故事,传承儒家思想,弘扬中华文化。
孔子孟子的思想_孟子的思想主张

孔子孟子的思想_孟子的思想主张孔子孟子分别是我国古代的圣人和亚圣,孔子与孟子的思想都是以仁为核心。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孟子的思想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与孟子的思想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礼”。
“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
孔子认为,要实现“爱人”,还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要求。
“礼”的主张是“克己复礼”,就是说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礼”要求,孔子追求的“礼”是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孔子还进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就是校正等级秩序,达到贵贱有序。
这体现了他政治思想保守一面。
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政”,“仁政”学说是对孔子“仁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就是“仁政”。
“仁政”的基本精神也是对人民有深切的同情和爱心。
不过孔子与孟子对“仁义”的看法也有所不同。
孔子的“仁义”思想是建立在周朝的基础上,他提出的“仁”,还只是一个较为模糊的概念,而到了孟子,他“仁”的定义更加形象化了,对“仁”也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概念。
孟子的思想主张孟子是战国儒学的代表,被尊称为“亚圣”,地位仅次於孔子。
孟子主张性本善,即人的善良是与生俱来的。
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反对苛政,反对残暴的阶级统治,他还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保障农民的利益。
在提倡王道主义的时候,还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政治原则,就是名贵君轻论。
“名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核心是讲得民心者得天下。
为了说明民贵君轻的合理性,还借助了天的力量。
“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名受之”《万章上》这就是说,天意和民意是相通的,天意的真正意义在于民意。
中国古代封建时期把儒家思想作为法定的治国思想,实际上,儒家思想首先是一种伦理道德哲学,其关心的问题是心性之学。
“心性之学就是人之所以有理义,之所以有道德之学”。
孔子和孟子思想之异同word版本

孔子和孟子的思想异同首先,从两人的人格来看。
孔子偏向敦厚,而孟子则偏向愤世疾俗。
孔子作为儒家的创始人自然要以身作则,要别人大气,自己就得是个敦厚的儒者长者。
这与孔子的人生经历有关,孔子早年家贫,作过吹鼓手,也放过牛羊,他是自学成才,因而他自然就养成了谦逊的性格,他向长者请教时也总是恭恭敬敬。
成材后,他也将这种恭敬的习惯一以贯之,所以才有“有教无类”的思想,他要让年轻人少走弯路,对年轻人的教诲总是不厌其烦。
他是老师,也是长者,所以,脾气暴躁的子路都会受他的影响,并拜他为师。
宽恕始终是他的人生信条,如在陈国,被别人形容为“丧家之犬”,他都不生气。
但在原则上则义正词严,毫不妥协。
当他发现鲁国国君的臣子享受了不该他享受的音乐时,他也会说“是可忍,孰不可忍”。
所以,孔子的敦厚中是蕴藏着凛凛正气的。
孟子则不同,孟子更偏向愤世疾俗。
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在那个时期内诸侯们交相攻伐,仁义早被抛诸脑后,“兴灭继绝”的传统也烟消云散,然而,神仙打仗,凡人遭殃,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
孟子把个人与社会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他以解民倒悬为己任,自然是看不惯诸侯们的那一套的,百姓的血流在他的眼中,哀号回荡在他的心中,这更激起他的愤世疾俗。
孔子也愤世疾俗,只不过他最大的愤怒也就是“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孟子则不同,他是“当今之世,舍我其谁”。
孔子的愤怒是出世,孟子的愤怒是入世,是一股豪迈之情,自信之气,他越愤怒越要入世,正如孟子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所以,从对后世文人的人格的影响来看,孟子的影响超过了孔子。
第二,从他们对“仁”的看法来看,孔子是大厦的奠基者,孟子是大厦的建立者和完善者。
孔子针对“春秋无义战”提出了“仁”思想,他并没有将“仁”的思想形象化具体化,“仁”还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
孟子则在“仁”的基础上将其形象为“不忍之心”,并建立“性善论”来对其进行论述,进而提出“仁政”的概念。
由“仁”到“仁政”是一种从社会道德到社会政治的一个飞跃,这种飞跃将能更好的巩固“仁”的观念,并能更好地施行“仁政”。
有关孔子和孟子的故事介绍

有关孔子和孟子的故事介绍孔子和孟子都是古代儒家学说的代表人物,那关于孔子和孟子的故事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有关孔子和孟子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关于孔子的故事发奋忘食,乐以忘忧孔子62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知难而退,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千古绯闻——子见南子公元前496年(鲁定公十四年)孔子在卫国被卫灵公夫人南子召见。
子路对孔子见南子极有意见批评了孔子(南子是当时的绯闻女)。
古之遗爱郑国子产去世孔子听到消息后,十分难过,称赞子产是“古之遗爱”。
( 唐朝名相房玄龄给自己的儿子起名叫房遗爱)安贫乐道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
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
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直道而行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
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
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
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孔子和孟子的传说故事简短一点

孔子和孟子的传说故事简短一点孔子和孟子都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有关他们的故事你们知道多少呢?下面是整理的关于孔子和孟子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好学。
司马迁《史记》有云:“孔子居陈三岁,会晋、楚争强,更伐陈。
”公元前489年,楚、吴两国陈兵陈国,两军对峙、剑拔弩张,大有一触即发之势,负函(今河南信阳)成为前线。
居于负函的孔子师徒不得不告别于对他们礼遇有加、勤于问政的楚大夫叶公,接受楚昭王之聘,准备前往楚国都城郢都。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麦浪翻滚,稻谷金黄。
孔子带着子路、子贡、颜回等高足,沿大别山经邾国准备前往郢都。
他们乘着马车,奔驰在古栈道上。
沿途风光,饱览无余:农夫在田间荷锄劳作,牧童在山间牧牛牧羊。
一条条河流弯延曲折,清澈见底;一行行树林绿荫遮日,一片片竹林随风摇曳;一座座村庄紧密相连,阡陌交通,鸡犬之声相间,间或听到悠扬的笛声在空中回荡。
天黑了,他们便寄居在附近的村庄,或者找村民了解当时的历史掌故、风俗人情,搜集民歌、民谣,或者举办讲坛,探讨宣讲高深的“仁、义、礼、智、信”之道。
有时也在某个村落驻足二、三天以采风。
一天,伴随着阵阵蹄声,漫漫尘烟,他们来到了新洲道观河南面的旧街境内。
只见大崎山似美女横卧于蓝天白云之下,风高林茂;沙河漪澜清清流水潺潺;狮子岩如猛狮踞伏,气吞日月。
这里山色迷蒙,湖光潋艳,鸟语花香,好一片人间仙境。
走出街南不远,车夫突然勒住缰绳,马儿长啸一声,车子停下了。
孔子问道:“何故停车?”车夫答道:“前面有一群小孩挡道,夫子。
”“让他们让道。
”“小孩,你们见马车来了,为什么还不让道?”子贡跳下车,没好气地说。
“凭什么要我们让道,你们不能走其它的道吗?“一个似乎是领头的小孩答道。
子贡怒目圆睁地吼道:“你知道这是谁的车吗?告诉你,这是孔夫子的车!”听到子贡与小孩发生争执,孔子无奈只得亲自下车瞧个究竟。
见到仪表堂堂、儒衫飘逸\举止优雅的一位长者,小孩们毫无惧色,不以为然,继续用石块垒筑他们的“城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
现存《论语》共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 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 48章
《论语》目录 学而篇第一 为政篇第二 八佾篇第三 里仁篇第四 公冶长篇第五 雍也篇第六 述而篇第七 泰伯篇第八 子罕篇第九 乡党篇第十 先进篇第十一 颜渊篇第十二 子路篇第十三 宪问篇第十四 卫灵公篇第十五 季氏篇第十六 阳货篇第十七 微子篇第十八 子张篇第十九 尧曰篇第二十
圣人履历
1、十五岁立志学习,先后做过吹鼓手、仓库和牧场 管理员、小司空( 掌管工程 )及司寇( 掌管刑法 ),曾 拜老子为师;
知遇于齐景公,但受晏婴阻;
摄相事三月,鲁国大治;
隳三都,半途而废,遭排挤。
2、五十多岁后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3、晚年收徒讲学,并著书立说,编修整理了《诗》、 《书》、《礼》、《乐》、《周易》、《春秋》 等书 4、七十三岁逝世。
A.善于向别人学习 B.做人要有忧患意识 C.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更 不应强加于人 D.准备充分才能做事完美 E.对人要守诚信 F.为人要光明磊落 G.要管好别人首先要 管好自己 H.兴趣是学习最好 的推动力
孔子不懂农业生产, 也鄙视劳动。 孔子也有被难倒的 时候,并非“万事 通”。
孔子并不是一个道貌岸然的超人,更不是先天的 圣人,而是一个有感情、有性格、有抱负、又有世 俗心理的现实的人。
孔子故事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 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 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吾子又死焉。”夫 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 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孔子故事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 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 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论语》——为事、为人篇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 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 知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 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1 、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 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3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4、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5、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6、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A.修养心性的办法最 好是减少物质欲望 B.仁爱的人所向无敌 C.不要对书本知识不加分析 D.每个人都有同情心 E.做人要有忧患意识 F.爱别人、尊敬别人才 会受到别人的爱与尊敬 G.凡事要有规则约束 H.不将责任推给别人
7、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8、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9、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10、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 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名言
1.恻隐之心, 人皆有之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尽 信 书 不 如 无 书 4.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5.仁者无敌 6.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7.爱人者,人恒爱之; 敬人者,人恒敬之 8.养心莫善于寡欲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名轲,邹 (今山东邹县)人。他幼年丧父,家庭贫困, 在母亲的教导下勤奋学习。青年时以士的身 份游说诸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后来退 居讲学。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 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 的影响,被尊奉为“亚圣”。
孟子能成为“亚圣”,多得力于他母亲的 教诲。孟子的母亲仉(zhǎng)氏一生克勤克俭, 含辛茹苦,抚育儿子。孟母教子故事如“孟 母三迁”、“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织教子”、 “为儿媳训子” 等广为流传。
孔子的教育观-- 有教无类:他主张教育的对象不应分贵贱贤愚, 而要一视 同仁, 开平民教育之先河。 因材施教 :在教学方法方面,他提出“因材施教”,重 视启发式教育,是现代民主个性化教育和启发式教育思想 的源头。 学思并重:在治学方法上, 孔子主张学思并重, 认为“学 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孟子认为,人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 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这四心就是人类文 化规范 —— 仁、义、礼、智的萌芽和根本。 他认为,一个人如果不愿意向善,那就是 “自暴”、“自弃”、“自贼”。
“仁政”思想:孟子继承并发展孔子“仁”的 思 想 ,从 其 性善 论 出发 , 提出 了 “仁政”、 “王道”的政治学说。“仁政”就是国君能够 “与民同乐”,使人民的生活安定。
《论语》——修身篇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 孰不可忍也?” 八佾篇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 ,小人怀惠。”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识人篇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 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 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 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 ,回也!”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 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 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 如也。”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 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被誉为 “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 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 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文宣皇帝、 文宣王,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或再传弟子记录孔 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研究孔子思想 和生平最珍贵的资料,成书大约在战国初期 (公元前400年左右)。东汉时,《论语》进 入经书行列,成为读书人的必读之书。南宋 理学家朱熹将《大学》、《中庸》与《论 语》、《孟子》合编为“四书”,其中《论 语》被列于首位。元明清六百年间,“四书” 一直是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
据 称孔 子 门 人多 达 三 千人 , 比 较出 名 的 就有 七 十 二 人 (七十二贤人)。这些弟子及其后学努力传播孔子的思想学说, 形成了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一个学派,即儒家学派。
黄蓉打量那书生,见他四十来岁年纪,头戴逍遥巾,手挥折叠扇,颏下 一丛漆黑的长须,确是个饱学宿儒模样,于是冷笑道:“阁下可知孔门弟子, 共有几人?”那书生笑道:“这有何难?孔门弟子三千,达者七十二人。” 黄蓉问道:“七十二人中有老有少,你可知其中冠者几人,少年几人?”那 书生愕然道:“‘论语’中未曾说起,经传中亦无记载。”黄蓉道:“我说 你不明经书上的微言大义,岂难道说错了?刚才我明明听你读道:冠者五六 人,童子六七人。五六得三十,成年的是三十人,六七四十二,少年是四十 二人。两者相加,不多不少是七十二人。瞧你这般学而不思,嘿,殆哉,殆 哉!”那书生听她这般牵强附会的胡解经书,不禁哑然失笑,可是心中也暗 服她的聪明机智。
圣人童年
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病逝,葬于防。叔梁 纥死后,颜征在失去庇佑,被叔梁纥正妻施氏所逐 ,于是带孔子庶兄孟皮与孔子至曲阜阙里,过着清 贫的生活。孔子长大后,亦不得不为生活做许多粗 活。孔子后来曾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虽然家庭贫困,但孔子仍然勤奋好学。幼年的 孔子常将祭祀用的礼器(俎豆)摆设起来,练习行 礼演礼,作为一种游戏。孔子长成后,身高九尺有 六寸,因此乡人称其为“长人”。季氏曾飨士,孔 子也前去,但为季氏家臣阳虎所绌,于是孔子返回 。
6、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不学礼,无以立。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4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 其不善者而改之。 5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 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孔子名言
1.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2.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4.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5.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6.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求学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 反,则不复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孟子的“仁政”学说,包含了对人民的重视, 即民本思想,也就是说把人民看作是国家政治 的根本。这是孟子学说中最光辉的组成部分, 是对我国古代人道主义思想的总结和提高。
理想人格:孟子学说中还有不少关于理想 人格的思想,如“人皆可以为尧舜” ;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生,亦我所欲也,义, 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 者也”等等,如此种种,都是激励人心、 传颂千古的名言。
均衡发展:对于学术的传授, 孔子教以“文、行、忠、信” 四目, 并以“诗、书、礼、乐”等内容教导学生。故孔子 之教, 可谓重视德、智、体、美的均衡发展。
1、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3、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4、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5、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孔子故事
孔夫子韦编三绝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 》、《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 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史记· 孔子世家》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 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 将至云尔”。 ——《论语· 述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