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脂批对世情小说虚构美学观念的贡献

合集下载

《红楼梦》的美学意义

《红楼梦》的美学意义

《红楼梦》的美学意义《红楼梦》一书作者用传神的语言、跌宕的情节以及优秀传统表现手法,为我们谱写了一部花落水流红的社会人生悲剧,从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的堕落和腐朽,使之达到了“中国小说文学难以征服的顶峰”。

本文就是从诗意、情感和人性三角度浅析了《红楼梦》的艺术之美。

一、漫卷诗香脂批有言:“雪芹并作此书,亦存有传诗之意。

”《红楼梦》真堪称就是一部诗情画意的小说,其独特性就是它的字里行间无不表露着诗意之美。

诗、词、曲、诗赋等横跨着小说的始末,像是题额、制谜、行令等活动更是沦为小说中主人公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体现着当时社会的典雅文化。

在众女儿中,林黛玉就是最具备诗人气质和诗人情怀的。

她就是诗与美的化身,作者就是以“充满著爱抚、充满著诗意的笔触去进行描绘的”。

[1]比如说在第二十七回,“掩埋香冢飞燕泣残红”这千古绝唱《葬花言》写下得就是这样的洋洋洒洒,并使我们于悲情孤寂间无不为之震心欲碎。

在那山坡幽静之处,这独把花掉钩的伤春少女临花照水,星泪偷走潸,眼啊着花逐水逝思量着“今我泪如雨下葬尔,无人知晓来日葬我者何,芳园之小,魂归何处”。

又例如在小说中提及的香菱学诗,香菱虽早年低贱却因诗而贵。

她痛志学诗,为之疯魔,日间严禁妙句,竟于梦中探寻。

在曹雪芹笔下,善写诗的女子无不钟灵毓秀、品性高洁。

每位女子都是一篇风韵别致且哀婉至极的诗歌。

在这花落水流红的旷世哀歌中,我们能深刻感受到作者对这“水作的骨肉”的怜爱与赞美,以及生之有涯而情之无涯的留恋与惋惜。

二、情深意浓《红楼梦》以“情”字统领全文。

然红楼之情绝非矫揉造作,徒发闺怨闲情,而是面对人生境况之大感悟,感生命逝去之大悲哀。

当我们读至晴雯死、黛玉归天等情节时,无不为之动容泣泪。

因为这种至真至情不仅为《红楼梦》在人物塑造和情节发展上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性力量,为该作品在审美创造上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哲学基础,也为我们开辟了一个新的审美范式领域。

每念红楼,难以忘怀宝黛的深情款款、纯洁高尚。

明清小说评点的艺术真实论(转发)

明清小说评点的艺术真实论(转发)

212
奇妙情节的虚构创造中实现的。 《水浒传》源于宋元话本、戏剧。话本、戏剧要
能够吸引听 众、观 众,必 须 有“趣 ”。 在 第 七 回、第 十七回、第四十三回等评点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 “趣”、“甚趣”“得 趣 ”之 类 的 文 字,表 明 李 贽 是 极 重视《水 浒 传》的 审 美 特 点 的。① 小 说 既 然 要 有 “趣”,就不能过于刻板地拘泥于事实,而必须借助 于想象,创造出奇妙的故事情节来。在这一点上, 《水浒传》继承唐代传奇小说的美学特征,“智取生 辰纲”、“三打祝家庄”、“景阳冈打虎”、“醉打蒋门 神”、“斗杀西 门 庆”等 等,都 是 有 名 的 奇 特 故 事。 在每一奇特故事的发展中,作者又设计了曲折生动 的情节,可 谓 奇 中 有 奇。如 在“林 教 头 风 雪 山 神 庙”故事 中,又 有“误 入 白 虎 堂”、“刺 配 沧 州 道 ”、 “风雪山神 庙 ”等 奇 妙 情 节,环 环 紧 扣,风 云 不 测, 波澜频生。李贽评点说: “情事都从绝处生出来, 却无一些做作之意,此文章承接入妙处。”( 第二十 三回眉批)“此篇有水穷云起之妙,吾读之而不知其 为《水浒》也。 张 顺 度 江 迎 医,而 杀 一 盗、杀 一 淫, 此是极奇手段。作此传者,真是极奇文字。及请得 安道全,忽出神行太保迎接上山,此又机法之变而 不可测识者也。噫,奇矣! ”( 第六十五回眉批) 而《发 凡》则把这一切概括为“本情以造事”的想象创造: “立言者必有所本。是书盖本情以造事者也,原不 必取证他书。”这涉及《水浒传》奇妙故事情节的创 作发生机制,是颇有深度的。
〔关键词〕“像情像事”; “逼真传神”; “虚实相生”; “实赝参半”; “事之所无,理之必有”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05BZW010) 〔作者简介〕祁志祥,1958 年生,文学博士,上海政法学院国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上海 201701) 。 〔中图分类号〕I207. 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 - 6198( 2012) 05 - 0212 - 06

_红楼梦_脂评的叙事结构思想 (1)

_红楼梦_脂评的叙事结构思想 (1)

《红楼梦》脂评的叙事结构思想郑 铁 生《红楼梦》脂砚斋评语一进入学者的视野,便被作为考据学、版本学的宝贵资料来使用。

开创了红学研究的新天地,建树颇丰。

八十年代初,孙逊先生的《红楼梦脂评初探》对脂评的本体及价值,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展现了对脂评研究多元化的视角。

叙事结构是长篇小说具有宏观意义的创造工程,是小说叙事学研究的首要问题。

脂评中有关此的三言两语,即连接着中国民族叙事结构思想,又处处折射富有生命律动的《红楼梦》整体叙事形态。

其中不少作为明清小说叙事学的珍贵材料,尚待开掘和深入探讨。

脂评形式琐碎,又非出于一人之口,俞平伯先生认为“其中有许多极关紧要之评,却也有全没相干的”。

①因而,通览脂评,拨冗见真,撮其精要,归纳几点,即叙事结构与脉络、叙事时空与形态、叙事方法与技巧,进而阐发其叙事思想。

明清小说评点家关于叙事结构的意识都十分强。

他们对小说结构叙事成分的排列和组合,小说内在结构的完整性与动力性所产生的“文势”,以及贯穿结构的线索与网结等等,常常作具象的概括。

金圣叹十分注重叙事的内在结构,评注《水浒》首先将其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看待,并提出一个重要的观点:“略其形迹,伸其神理。

”这种在欣赏和诠释作品中着眼微观、指向宏观的分析方法,在《西厢记》等作品中,也处处得到了体现。

譬如他他评注《水浒传》、说:“盖此书七十回、数十万言,可谓多矣,而举其神理,正如《论语》之一节两节,浏然以清,湛然以明,轩然以轻,濯然以新。

”②又说:“《水浒传》七十回,只用一目俱下,便知其二千余纸,只是一篇文字。

中间许多事体,便是文字起承转合之法。

”③正是由于金圣叹对叙事内在结构的洞明和把握,他才从凝固的文字中,始终看到动态的潜在的结构线索穿插交互,为叙事成分的组合和连接起到或隐或显的作用。

并称之“草蛇灰线”,“聚看之,有如无物;及至细寻,其中便有一条线索,拽之通体俱动。

”④金圣叹这种叙事结构分析法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脂砚斋对叙事结构的点评第一回便出现了。

关于冯梦龙《情史》评辑的“情美学”创建及其价值意义

关于冯梦龙《情史》评辑的“情美学”创建及其价值意义

关于冯梦龙《情史》评辑的“情美学”创建及其价值意义论文摘要:作为晚明时期一部重要的文言笔记小说集,冯梦龙的《情史》评辑贯穿其对“情”之性格的把握,对“情”之理想世界的愿景。

简而言之,贯穿于《情史》评辑中的,是以“情”为本体、以“情”、“理”相融为旨归、以“真善美”相统一为最终理想境界的“情”审美体系。

从先秦至晚明的思想发展背景来看,《情史》评辑的这一“情”创建,不仅与晚明“情文化”思潮一脉相承,体现了对秦汉以来久已断绝的重“情”文化精神的接续,而且对思潮及“情文化”的偏至发展,呈现出双重的纠偏意旨。

论文关键词冯梦龙《情史》情美学价值意义《情史类略》(简称《情史》)是晚明作家冯梦龙评辑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集。

作为诞生于宋、明以来情、理关系争辩背景中的作品,其贯穿着冯梦龙对“情”之审美性格的把握,对“情”之理想世界的愿景。

然而遗憾的是,学界对此并未产生足够的兴趣。

基于此,本文拟以《情史》评辑中的“情美学”作为观照对象,对其体系内涵及价值意义进行初步的阐释,以就教于方家。

一在中国文化中,“情”本身具有“审美的性格”。

此诚如美籍华人学者吴森先生解释“情”云:“从字形的结构来说,‘情’字是形声字,从‘心’旁得意义,从‘青’得声音。

但从‘心’旁的字太多了。

‘情’字所以别于其他‘心’旁的字,完全因为‘青’字的缘故。

宋代文学家王圣美用归纳法把‘青’字的含义展示出来。

‘青’字含有‘美好’之意。

他找着了很多例子,其中有下列几个我们常见到的:‘晴:日之美者。

’‘清:水之美者。

’‘菁:艸之美者。

’‘精:米之美者。

’‘倩:人之美者。

’‘请:言之美者。

’‘情’字不用说了。

代入公式,‘心之美者是为情。

’”(注:吴森:《“情”与中国文化》,东海大学系主编:牟宗三等《中国文化论文集》(一),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79年9月,第247页)徐复观先生指出:“与一样,依然是为人生而。

……为人生而艺术,才是中国艺术的正流。

不过所开出的艺术精神,常须要在仁义根源之地,有某种意味的转换。

世情小说的兴起及其评点的产生

世情小说的兴起及其评点的产生

世情小说的兴起及其评点的产生在中国文学史上,“世情小说”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文学流派。

它是指以现实生活为主题,反映社会风貌、人民生活、阶级矛盾和政治现象的小说形式。

从唐代的《柳毅传》、元代的《西厢记》到清代的《红楼梦》、《儒林外史》,世情小说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成为了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世情小说的兴起,源于社会历史的变迁和文学思潮的转变。

随着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加速和文学观念的更新,世情小说在20世纪初迎来了第二次高峰期。

这一时期的世情小说,不仅在题材选择和创作手法上有了新的突破,而且在作家性格和文化背景上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评点是一种对小说文本进行批评和评价的文学方法。

它强调的是对小说作品的审美品味和评价标准,是对文学作品进行更深层次、更广泛的思考和探究,是文学批评的重要分支之一。

在世情小说的评点中,人们不仅关注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文化价值,而且注重作品的艺术表现和审美效果。

在世情小说的评点中,有几个关键问题值得探讨。

首先是作品的历史价值。

作为反映历史时期风貌和社会现象的小说形式,世情小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道德风尚。

因此,对于世情小说,我们需要认真研究其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理解其文化隐喻和象征意义。

其次是作品的艺术表现。

世情小说的艺术表现主要包括叙事手法、文学语言、人物形象、结构设计等方面。

在评价世情小说的艺术表现时,我们需要具备扎实的文学知识和敏锐的文学感知力,理解小说的叙述方式和表达技巧,把握小说所反映的社会心态和文化内涵。

最后是作品的人文价值。

世情小说反映现实生活和人民群众的生存境遇,对人类生活和精神世界的理解和探究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在评价世情小说的人文价值时,我们需要关注小说的人性光芒,探究小说对人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启迪和照耀。

总之,世情小说的兴起和评点的产生,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们研究和阅读世情小说时,应该把握其历史、艺术和人文三方面的价值,进一步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品位。

世情小说的兴起及其评点的产生

世情小说的兴起及其评点的产生

世情小说的兴起及其评点的产生作者:魏佳来源:《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9年第2期摘要:世情小说“变账簿以作文章”的创作理念带来了我国通俗小说编创方式的彻底转变,其表现的艺术技巧、对社会人生独特的关注视角使这类小说创作与理论成就都达到了新的高度,在看似日常琐屑的描写中,中国通俗小说的艺术品格融入了新的因子。

关键词:世情小说小说评点“情”与“理”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有论“当神魔小说盛行时,记人事者亦突起,其取材犹宋市人小说之‘银字儿’,大率为离合悲欢及发迹变态之事,间杂因果报应,而不甚言灵怪,又缘描摹世态,见其炎凉,故或亦谓之‘世情书’也”a。

后来的研究者或是将其称为“人情小说”或是称为“世情小说”;方正耀在《明清人情小说研究》一书中就将“明清时代以家庭生活、爱情婚姻为题材,反映现实社会的中长篇小说”b 以“人情派”命名;张俊在《清代小说史》一书中将“内容主要写世俗社会、日常生活,描摹世态,见其炎凉”c 的作品称作“世情小说”或“人情小说”。

考虑这类作品反映的是世间百相、人情物理,“世情”的包含力较之“人情”更大,同时也体现了在“人情”这一主观因素外还有客观、现实的社会状态及其发展规律,故本文称之为“世情小说”。

一、世情小说的兴起(一)《金瓶梅》对世情小说创作的规范从明万历间到清朝末年,世情小说成了通俗小说最主要的类型,无论是从作品数量、表现内容还是艺术高度与讲史、神魔两类相较都毫不逊色。

明万历年间,词话本《金瓶梅》的出现在世情小说史上有着伟大的开创意义。

第一,表现内容的创新。

讲史小说中的帝王将相,神魔小说里的妖魔鬼怪被普通人、平常事所取代。

《金瓶梅》以西门家作为反映家庭与社会问题的切入点,上至朝廷权贵下至市井小民三教九流,对社会状况、世道人心一一描摹构成了一幅世态人情的风俗画。

第二,采用冷静、客观的叙述方式来展开故事。

该书以一种疏离的眼光审视人性,秉持暴露的原则,将人性中畸形而狂烈的欲望(主要是钱、权、色)推向真实的手术台进行解剖;以一种近乎决绝而残酷的态度,撕破了历来小说中对完美、崇高、神异特质的崇拜,引导读者直面人性最黑暗、肮脏的一面。

世情小说的兴起及其评点的产生

世情小说的兴起及其评点的产生

世情小说的兴起及其评点的产生世情小说是指以当时社会生活为题材的小说形式,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描绘和情节的展开,展现出社会风貌、人情世故等方方面面。

世情小说兴起于明清时期,是中国小说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明清时期,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演变导致了社会风气的多样化,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这种社会变迁为世情小说的兴起提供了土壤。

世情小说以写实主义为基础,以真实的社会背景为支撑,通过对人物形象和社会环境的描绘,展示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矛盾。

世情小说既批判现实,又对人性进行了思考,深深触动了读者的心灵。

世情小说的兴起主要得益于四大因素。

社会风气的多样化促成了世情小说的发展。

明清时期,人们的社会地位和阶级差距明显,社会矛盾也日益尖锐,这为世情小说的题材提供了广泛的选择空间。

科举制度的改革为世情小说的成长提供了动力。

科举制度改革后,社会的精英阶层逐渐形成,他们对社会现象的洞察力和批判精神都有了较高的要求,世情小说就是满足这部分人士需求的产物。

出版业的繁荣为世情小说的流传提供了机会。

明清时期,出版业迅速发展,书籍的发行量大大增加,这为世情小说的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

读者的需求也是世情小说兴起的重要因素。

明末清初,人们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和挖掘已知事物的欲望日益强烈,对于社会生活的关注和批判也日益增加,这为世情小说提供了广阔的读者群体。

世情小说评点的产生是对世情小说进行评价和批判的一种方式。

评点来源于读者和评论家对小说内容和形式的观察和思考,既是对小说的肯定,也是对小说缺点的指出。

世情小说评点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世情小说作为对社会现象的揭示,往往涉及到一些敏感的社会问题。

小说中的人物和事件往往有现实社会中的原型,对这些原型的批判和揭露往往引起社会上的争议和讨论。

评论家们针对小说中的社会现象进行评论,从而产生了评点。

世情小说往往是作者对社会的观察和思考的产物,也是对人性的深入探索。

世情小说的兴起及其评点的产生

世情小说的兴起及其评点的产生

世情小说的兴起及其评点的产生世情小说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小说流派,它以描绘社会现象和人际关系为主题,以真实且生动的方式展现社会中的各种情感和矛盾。

这种小说不仅深受大众喜爱,同时也引发了评点的产生。

世情小说之所以能够蓬勃发展起来,与当今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现代社会发展迅速,人们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信息传递速度飞快,各种社会问题也更加复杂多样。

世情小说通过描绘这些社会问题和人际关系,使得读者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现实的冲击和社会的复杂性。

读者们通过世情小说,不仅能够获得情感上的共鸣,还能更好地认知和理解社会与人类关系的本质。

世情小说还以其真实生动的描写风格吸引了大量读者。

这种小说通常以轻松幽默、真实细腻的叙述方式,展现出生活中的各种场景和人物形象。

这种真实的描写让读者们产生共鸣,感受到小说中人物的情感和内心矛盾。

通过世情小说,读者们不仅能够欣赏到优美的文字,还能够思考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从而对自己的处境和生活感到更有共鸣。

随着世情小说的兴起,评点的产生也成为其中的一个现象。

评点指的是对某部作品的批评和评价,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读者对这些小说的立场和观点。

评点的产生也与读者对文学作品的期望和价值观有关。

现代社会的发展,使得人们对文学作品有了更高的期望,他们希望通过阅读获得对社会和人类的更深层次的认知和思考。

当读者读完一部世情小说后,他们往往会产生对作品的评价,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批评。

评点的产生也源于人们对文学作品的追求和欣赏。

文学作品是一种人类智慧的结晶,它通过一种特殊的艺术语言,将人类的智慧和感悟转化为文字。

读者在阅读世情小说时,往往会对其创作技巧和表达方式产生兴趣,进而对作品进行评价和分析。

评点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局限。

评点往往是主观的,因为每个人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认知都有所不同,他们的观点和批评也会有所偏颇。

评点过程中也难免陷入情绪化和偏激的情况,由于个人立场和情感的影响,评价也可能带有一定的主观性。

评点往往只是对作品的表面评价,对作品背后的含义和思想并没有深入的探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3·所谓“脂评”,是指与成书相伴随,以脂砚斋为主的曹雪芹亲友在《红楼梦》底稿上所作的评语。

关于脂批的小说评点艺术特征,任在喻总结得较好,她认为脂批是明清小说评点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诗性审美,脂批是代表,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作者泪痕同我泪——观作者之心;2.机括神思自天分——赏作者之技;3.字字留神点机心——显批者文艺。

”[1]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术界有一种否定脂砚斋,否定脂批小说美学价值的倾向。

叶朗先生对脂评有一个中肯的评价:“脂评的价值不仅在于提供了关于曹雪芹生平和创作方面的一些资料,同时也在于脂砚斋本人的美学思想也有不少合理的内容(这一点过去被忽略和否定了)。

”[2]本文试图从世情小说的虚构美学观念这个角度入手来探讨脂评的美学价值。

一、从无奇之奇到平中见奇:脂批对世情小说虚构显著审美特征的进一步揭示凌蒙初在《拍案惊奇序》中批评了神魔小说虚构“谲诡幻怪”而不知“耳目之内,日用起居”。

睡乡居士所作《二刻拍案惊奇序》一文批评了当时小说家们“知奇之为奇,而不知无奇之所以为奇”[3]。

“无奇”就是指世情小说要虚构“目前可纪之事”,即日常生活中可能发生的事情。

谢肇淛说得很具体,他总结《金瓶梅》虚构的内容是“朝野之政务,官私之晋接,闺闼之媟语,市里之猥谈”[4]P217,也就是《金瓶梅》里日常生活中耳熟能详的事。

收稿日期:2017-11-07作者简介:贺孝恩,贵州遵义人,遵义师范学院人文与传媒学院副教授,西南大学美学专业硕士。

研究方向:文艺美学。

论脂批对世情小说虚构美学观念的贡献贺孝恩(遵义师范学院人文与传媒学院,贵州遵义563006)摘要:脂批对世情小说虚构美学观念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贡献:其一,进一步详细阐述了世情小说虚构的基本特征“无奇之奇”、“平中见奇”;其二,在金圣叹、张竹坡小说虚构美学观念的基础上,揭示了以生活原型或素材进行虚构是《红楼梦》的一大艺术特色;其三,进一步指出了世情小说须于虚构中抒写真情的美学要求,并揭示了《红楼梦》能够抒写真情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脂砚斋;世情小说;美学价值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583(2018)-0093-05On the Contribution of Remarks for A Dream of Red Mansionsto the Imaginary Esthetic Concepts of Realistic NovelsHE Xiao-en(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Media,Zunyi Normal University,Zunyi 563006,China)The contributions of remarks for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to the imaginary esthetic concepts of realistic novel can be sum-marized as the following aspects:the first is that the basic features of realistic novel such as “oddless oddity ”and “oddity in commonness ”are further expounded;the second is that,on the basis of the imaginary esthetic concepts in the novels by Jin Sheng-tan and Zhang Zhu-po,the major artistic feature of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is revealed that fiction is predicated on the basis of actual life;and the third is that the esthetic requirements for expressing real feelings in realistic novel are further expounded and the main reason why the real feelings in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can be expressed well isrevealed.Zhi Yanzhai;realistic novel;esthetic value第20卷第1期2018年2月遵义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Zunyi Normal UniversityV ol.20,No.1Feb.2018第20卷第1期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2月脂批多次评到《红楼梦》细微入神的艺术功力。

《脂砚斋评石头记》第六回写王熙凤接见刘姥姥时“手内拿着小铜火箸儿拨手炉内的灰”,靖藏眉批:“虽平常而至奇,稗官中未见。

”[5]这条脂批的小说美学意义就在于它明确指出了世情小说要通过刻画日常生活细节来达到写真的艺术效果,这是对“无奇之奇”世情小说虚构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无奇之奇”“平中见奇”的关键点在于“奇”,即如何在琐碎的日常生活细节叙述中扣人心弦,写出奇趣,怎样写出“奇趣”就成为小说理论家们重点探讨的问题。

在这方面,脂砚斋在金圣叹、张竹坡小说美学观念的基础上,作了更广泛、更深入的探讨。

1、世情小说虚构之奇,在于通过刻画日常生活细节而达到写真为奇。

张竹坡认识到了小说要通过日常生活细节描写来传神,反映出现实生活的理、事、情,从而也就使小说产生出了奇趣。

张竹坡认为《金瓶梅》一大特点是“细如牛毛”,能逼真地再现社会生活,因而能从“人情中讨出天理来”,他常用“追魂取影”“如闻其声”“如见其形”“描神妙笔”“眉眼如活”“毛发皆动”“白描如画”“写生”“摹神”“天工化工”“情理毕至”“神理”等语来说明《金瓶梅》通过生活细节描写反映现实生活本质的艺术魅力。

脂评揭示了《红楼梦》在反映生活真实方面高超的艺术表现力:第一,与《金瓶梅》一样,《红楼梦》对日常生活的叙述“细如牛毛”;第二,小说虚构十分符合现实生活的情理,亦即符合生活的逻辑、情感的逻辑、想象的逻辑;第三,善于写神,深刻揭示人生、人性、人情的本质。

《脂砚斋评石头记》第十九回写宝玉到袭人家的情景,有这样一些评语:“精细周到”“细”“是特有之神理”“神理活现”“至敬至情”“如此至微至小中,便带出家常情”“得意之态,是才与母兄较真以后之神理,最细”“想见二人来日情常”“追魂”。

这些评语揭示了这一段小说通过生活细节描写,以反衬的手法表现了贾宝玉这位贵族公子的奢华生活,揭示了袭人与宝玉的特殊关系,以及袭人受宠内心得意想当姨太太的心机。

2.世情小说虚构之奇,指小说要塑造性格复杂而又个性十分鲜明的艺术形象。

世情小说以再现世俗社会为目标,现实中的人性是复杂的,因此,小说也须表现出人物形象性格复杂的一面。

明代晚期的《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就注意到了《金瓶梅》善于表现出人物的复杂性格,认为大恶人西门庆不是绝对的恶,对朋友也有其仗义不吝啬的豪气,潘金莲、李瓶儿等淫妇也有她们乖巧、善良的一面。

睡乡居士指出了《西游记》取得艺术成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即如《西游》一记,怪诞不经,读者皆知其谬;然据其所载,师弟四人,各一性情,各一动止……”[3]P111,这就是说,《西游记》这部神魔小说取得艺术成功的关键是塑造了个性十分鲜明的唐僧师徒形象。

张竹坡用“为众脚色摹神”“各各皆到”、“特特相犯,各不相同”“犯笔而不犯”“各各皆到”等评语揭示了《金瓶梅》善于表现人物个性特征的艺术魅力。

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一回和第五十四回中借石头和贾母之口,指出了小说虚构中人物形象简单化、类型化的通病。

脂砚斋十分赞同曹雪芹的创作思想,多条“脂批”对曹雪芹指出的这种小说创作不良倾向进行了讽刺和批评,特别指出了《红楼梦》善于塑造人物复杂性格,从而使小说合情合理,反映出生活的真实。

《脂砚斋评石头记》第三回写贾雨村和甄士隐丫鬟娇杏遇见的情景,脂砚斋连续作了三条批:“可笑近之小说中,满纸‘闭月羞花’等字”,“最可笑世之小说中,凡写奸人,则用‘鼠耳鹰腮’等语”,“甲戌眉批:这方是女儿心中意中正文。

又最恨近之小说中满纸红拂紫烟”。

第四十三回有这样的评语:“尤氏亦可谓有才矣。

论有德比阿凤高十倍,惜乎不能谏夫治家,所谓人各有当也。

此方是至理至情。

最恨近之野史中,恶则无往不恶,美则无一不美,何不近情理之如是耶。

”脂砚斋的思想十分明确,世情小说就应该表现出复杂的人性,才符合生活的真实。

对小说塑造个性鲜明人物形象的认识,脂评有了更深刻、更细致的理解。

脂评特别重视《红楼梦》塑造鲜明个性的艺术表现手段,他指出小说成功塑造了王熙凤这一艺术形象,就在于作家善于通过语言、肖像、神态、行为、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写活出了一个贵族管家媳妇的精明强悍、过人之处。

《脂砚斋评石头记》第二十一回描写黛玉、湘云的睡态,脂砚斋评曰:“写黛玉之睡态,俨然就是娇弱女子,可怜!湘云之态,则俨然是一个娇态女儿,可爱!真是人人俱尽,个个活跳,吾不知作者胸中埋伏多少裙衩。

”小说通过对黛、湘二人的睡态描写,十分有力地刻画出了二人鲜明的个性特征,脂评由衷感叹《红楼梦》小说人物个性化塑造的艺术功力。

3.世情小说虚构之奇,在于小说要以新为奇。

·94·世情小说要再现现实生活,怎样写出新意就是作家面临的首要难题。

谢肇淛、李渔等小说家都谈到了小说创作中要“求新”的问题。

谢肇淛在《金瓶梅跋》中认为《金瓶梅》超过《水浒传》之处就在于“读者意想不到”,即在小说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塑造方面不雷同,具有独创性。

脂评认为《红楼梦》最重要的审美价值就在于不落古人窠臼,他指出《红楼梦》主要有以下以新致奇之处:第一是立意新,《脂砚斋评石头记》第一回评指出《红楼梦》“开卷一篇立意,真打破历来小说窠臼”,《红楼梦》与前人小说相比最大不同是以“抒写真情”,尤其是写儿女之至爱深情为主旨。

第二是小说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新。

脂砚斋多次点明宝玉、黛玉的“新人”特征,《脂砚斋评石头记》第十九回评道:“余阅《石头记》中至奇至妙之文,全在宝玉、颦儿至痴至呆囫囵不解之语中,其诗词、雅谜、酒令、奇衣、奇食、奇文等类,固他书中未能,然在此书中评,犹为二着。

”这就是说,宝玉、黛玉是前代小说中未出现过的艺术形象,具有新人的意义。

二、脂评在金圣叹、张竹坡小说美学观念的基础上,认识到了生活原型和素材对小说虚构的重要意义所谓画鬼容易画人难,神魔小说主要依靠作家的想象进行虚构,追求“幻奇”即想象之奇,受现实世界的拘束较少,而世情小说不能脱离现实社会,人物形象众多,环境千差万别,故事情节复杂琐细,小说家的个人生活和阅历毕竟有限,如何以有限的人生经历来营造庞大、纷纭复杂的小说艺术世界?这就成了摆在小说创作者面前的首要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