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重主观的文学观念
第一章新时期以来的文学思潮

第一章新时期以来的文学思潮教学目的:了解新时期文学发生的背景及意义,掌握新时期文学思潮的格局,走向明确文艺理论发展的态势。
重点:新时期文学思潮及创作思潮的格局。
难点:明了文学创作思潮的演变状况和各种文学创作思潮下的小说创作概况及特点。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方法:讲授、课堂讨论结合。
教学内容:第一节新时期文学思潮第二节新时期文学创作思潮思考题:1.新时期文学思潮及其特点2.新时期文学创作潮流的演变及格局3.新时期文学兴起的原因必读作品与文献:1.丁帆主编《新时期小说主潮》,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2.王岳川著《二十世纪西方诗性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3.张志中著《1993:世纪末的喧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4. 金汉主编《当代文学发展史》,上海文学出版社2002年5.曹文轩著《二十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一节新时期文学思潮一、思想解放潮流及其背景新时期既是历史发展的新时期,也是文学发展的新时期。
1976,10粉碎“四人帮”后,经过两年的喘息、过度,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我国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文学也从极左路线的控制下解放出来,进入了一个现实主义的回归、发展、深化与现代主义的引进、改造、融合、创新,这样一个多元美学原则并存、竞争、繁荣的新时期,其核心是:与文革决裂,反观历史,做出新的思考。
人们对过去时代存在的生活的荒谬性、对理论信仰与生活严重脱节有了新的深刻的认识,对思想戒律的质疑与冲决思想戒律的冲动形成了一股巨大的潜流,并终于在70年代末期冲出地表,形成了思想解放的潮流。
其表现是:1.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评论,引发了思想解放运动。
2. 同年11届三中全会召开,批判了两个“凡是”的主张,为:“天安门事件”平反,彻底推翻了《纪要》,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文艺界的“拨乱反正”真正开始。
3. 1979年10月第四次文代会的召开,明确提出了文艺工作的方针“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纠正了“文艺为政治服务”的提法,文艺“百花齐放”的春天到来了。
文学概论 文学观念与文学本体

第二节 文学的形象性
• 文学具有形象性,是一种感 性的具象化的意识形态 • 形象性既是文学在表现形态 上的重要特征,也是文学语 言有别于概念语言、生活语 言的标志。
第二节 文学的形象性
1.文学作为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为什么 需要形象来表现? • 文学用形象来表达是因为,审美的感 受、体验和领悟往往难以用概念语言 来捕捉和表达,形象语言则有可能解 决这种矛盾。
第二节 文学的形象性
• 2.中西理论家论形象 • 老庄:言不尽意 • 《周易·系辞》:立象以尽意 • “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 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 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 ”
2.虚构与文学的主体性: • 艺术虚构使文学既要面对现实,又要 表现理想和追求、个性与情感,由此 形成文学虚构的主体性特征。 • 主体性是文学虚构活动所形成的一种 特质。
三、虚构与艺术真实
文学的主体性: • 文学并不是客观对象如实投影于 人的大脑的产物,而是在主体的 积极参与下通过虚构方式才得以 形成的,一种包含了主体成分在 内并受主体的情感、意志所支配 的意识现象和创造活动。
二、审美与文学
• 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特点,说明实践 活动含有两种意义和内容: • ①社会实践创造了物质财富,满足物质生活的 需要,同时也围绕着实践进行历史活动。 • ②社会实践的过程和结果是“合目的性”与“ 合规律性”的统一,展现了人的本质力量(利 用自己的智慧才能去认识客观世界的规律,同 时使人类实践活动朝着有利于人类的目的进发 )
一、文学和文学观念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第三编第一章笔记

第五章 南北朝诗歌 识记:南北朝诗歌创作⼤势。
⾃刘裕代晋(420),宋、齐、梁、陈四代史称南朝。
南朝诗歌承魏晋诗歌之风,沿着重艺术特质、重抒情以⾄重娱乐的⽅向发展,尤其重视诗歌艺术形式技巧的追求。
与此同时的北⽅政权称北朝,包括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北朝诗歌直接继承汉诗之风,重政教、尚写实、崇朴野。
南北朝民歌则分别以清新活泼和刚健激越为特征。
第⼀节 南朝诗歌 南朝诗歌分为三个阶段:刘宋时代的元嘉诗歌、齐⾄梁初的永明新体诗歌、梁中期⾄陈末的宫体诗。
1.元嘉诗歌 识记:元嘉诗歌的时间断限。
上起晋宋之交的谢灵运,下迄⼤明、泰始的鲍照。
简单运⽤: ①元嘉诗风新变及其原因。
元嘉诗风的主要变化就是以情思代替⽞理,由哲思回到感情上来。
在艺术表现上也由淡乎寡味,变为注意对诗歌艺术形式技巧的探讨。
原因:⼀是刘宋时代⽞学在思想领域中已不占主要地位,在政权领域儒学已占主流。
⼠⼈从⽞虚思索回到现实中来。
⼆是刘宋皇室出⾝寒微,即位后⽤寒门掌机要权柄。
素族⽂⼈进⼊政权的同时也进⼊⽂坛,重抒情代替重⽞思的⽂学思潮便逐步发展起来了。
三是朝野上下普遍爱好欣赏⾃然⼭⽔。
②元嘉诗歌创作新特点。
⼀、⼭⽔题材⼤量进⼊诗歌创作,并且改变了东晋诗歌以⼭⽔作为⽞思载体的倾向,把⼭⽔作为审美的对象,正式奠定了中国⼭⽔⽂学的根基。
⼆、诗歌创作由东晋的哲理化改变为重抒情,抒发了强烈的感慨。
三、元嘉诗歌出现了对不同创作个性的追求。
四。
对诗歌形式的有意探讨。
不但有各种体式的创作,⽽且注意对仗,格外追求⽤典使事。
2.谢灵运及⼭⽔诗 理解:①⼭⽔诗。
先秦⽂学如诗骚中就出现了⾃然⼭⽔,然多⽤作⽐兴的材料或作为⼈事的背景⽽存在,并不是作为独⽴审美客体。
曹操《观沧海》是第⼀⾸⽐较完整的⼭⽔诗,但并未蔚成风⽓,与当时战乱、北⽅环境及诗⼈的审美倾向、⽔平等主观限制有关。
东晋偏安江左,⾃然条件甚好。
⽞⾔诗⼈借⼭⽔以体⽞悟道,不但培养了对⼭⽔的细腻感受,也因此在诗中描写到了⼭⽔风物。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知识点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知识点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第一章先秦文学理论1、先秦文学理论处于萌芽状态,诗歌没有完全从音乐舞蹈中脱离出来,散文还附庸于史学和哲学之中。
2、先秦早期的文学理论,可以追溯到《尚书》时代,主要成就则反映于春秋战国之际的诸子著述之中3、先秦最具代表性的是儒道两学派,共同奠定了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基础。
儒家以政教为中心,注重探讨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道家以审美为中心,注重探讨文学自身的规律。
第一节“诗言志”(一)诗言志最早见于《尚书.舜典》。
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尚书》是现存最早的关于上古(虞、夏、商、周初)时期典章文献的汇编。
其中保存了商及西周的一些重要史料。
(二)“诗言志”的特点1、“诗言志”概括了诗歌表情达意的基本特征。
2、提出了诗歌教育作用的要求和理论。
即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3、朱自清指出“诗言志”是中国古代诗论“开山的纲领”。
第二节孔子的文学思想(一)孔子创立了以仁学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孔子文艺思想的现实主义精神相当突出,主要表现为他对“诗教”的强调,“诗教”的中心点则是为政治服务。
孔子认为《诗三百》对培养理想人格具有决定性意义。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二)《论语》节选体现的孔子文论主张:1、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
核心是为封建礼教、政治服务。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即“兴观群怨”说。
2、主张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孔子主张先“质”而后“文”,认为内容决定形式。
并未轻视形式,主张“文质彬彬”。
“言之不文,行之不远。
”3、重视“中和”之美。
孔子评论《关雎》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表明了孔子对“中和”之美的肯定。
4、提出了文学批评的两个标准,一是思想的标准,一是艺术的标准,即“善”与“美”。
第一章文学本质论[整理]
![第一章文学本质论[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cae6130b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62.png)
第一章 文学本质论第二章 文学特征论一、术语: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意识形态 抽象思维 形象思维 二、知识:1、 社会结构图式及文学在其中的位置。
2、 “政治”的中介作用。
3、 文学反映社会生活的基本方式。
4、 艺术的分类标准及分类。
5、 把握文学本质的三个层面。
三、思考题:1、社会结构的整体构成如何?2、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如何表现出相对独立性?3、经济基础对文学的制约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4、文学如何对经济基础产生反作用?5、为什么说书本知识只是“流”,而不是“源”?6、文学作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它有哪些特点?7、试与绘画艺术比较,说明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特征。
8、试与音乐艺术比较,说明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特征。
一、术语: 形象性 赋比兴 陌生化 典型性 典型人物 典型环境 典型化 意境 生活真实 艺术真实 倾向性 形象大于思想 二、知识:1、文学的四大特征。
2、" 熟悉的陌生人"的提出及含义。
3、典型化的原则。
4、塑造典型人物的三种基本方法。
三、思考题:1、文学形象有哪些特点?2、什么是典型人物?什么是典型环境?3、典型环境对于塑造典型人物有何意义?4、什么是典型化?试从个性化与概括化辨证统一的角度来说明典型化的规律。
5、作家创造典型人物有哪几种方法?试举例说明。
6、何谓意境?它有哪几个方面的内涵?7、为什么说艺术真实比生活真实更高?8、怎样理解作者的主观倾向和作品的客观意义不相一致的问题? 第三章 文学功能论第四章 文学发展论一、术语:认识功能 教育功能 娱乐功能 审美功能 二、知识:1、“寓教于乐”。
2、“为艺术而艺术”。
3、“熏、浸、刺、提”。
4、“兴、观、群、怨”。
三、思考题:1、什么是文学的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能、娱乐功能?2、怎样理解“寓教于乐”这一命题?3、能否将文学的娱乐功能等同于一般的感官快一、术语:摹仿说 游戏说 巫术说 表现说 劳动说 二、知识:1、目前探讨文艺起源通行的做法和途径是什么?2、劳动说的基本内涵。
《文学概论》精讲脚本(改版增加内容)

说明:脚本的序号与修改方案的序号是一一对应的。
修改方案见附件“《文学概论》新版教材内容修改方案”。
重讲的部分:1、第一章文学观念第一节文学观念的嬗变二、历史上六种主要的文学观念(六)“独立”说“独立”说是指,主要强调文学是无关现实功利的独立的艺术形式的创造。
“独立”说是与“实用”说相对立的观念。
这种观念包括文学自律、艺术无功利、纯形式、纯审美。
“为艺术而艺术”是这种观念的主要口号。
这种观念来源于德国美学,特别是康德和席勒的美学。
后来在英、法“唯美主义”的艺术思想潮流。
他们主张艺术独立于现实生活,与功利无关等。
这种文学观念在中国近现代也有,其所强调的也是文学是一种人的游戏。
注意:英国王尔德和法国作家波德莱尔关于“独立”说的论述。
2、第一章文学观念第三节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二、文学是人的一种审美活动(一)审美的含义及其实现的条件3、中介层主体与客体之间如何才能建立起有效的联系,从而使审美活动得以实现呢?这还有赖于主体与客体的中介。
没有中介层面,审美活动也是无法实现的。
中介一:特定的心理时空和心境审美作为一种活动必须有特定的心理时空的关系组合。
在审美活动中,孤立的事物若与主体个方面的条件缺乏契合,那是无所谓美或不美的。
注意: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忧心忡忡的穷人”和“贩卖矿物的商人”的对比。
马克思的话对我们是一个重要的提示:美不是无条件的。
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空间,对不同的人,这是不一样的。
中介二:历史文化的积累审美活动的实现还必须有赖于主体的历史文化知识条件。
因为审美活动不但是瞬间的存在,它的每一次实现都必然渗透人类的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或者说历史文化传统又渗透、积淀到每一次审美活动中。
人们总是感觉到审美活动让我们想起了似曾相识的东西。
审美活动的过程是多层面协同的过程,是创造的过程。
也可以说,审美活动的根本精神是人的心理器官的全部畅通,是人的内在丰富性的全部展开,是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文学观念

文学观念名词解释文艺学:研究文学的科学统称,包括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以社会历史现实为研究对象,以哲学方法论为总指导,研究和阐明文学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的科学。
文学观念:对文学的看法,“什么是文学”,变化中的,因民族、时代、群体、人而不同。
文学:具有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结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交流的语言艺术。
文学四要素:世界、作家、作品和记者。
文学的必备要素,体现人与客体的以象性,体现人的本质力量。
表演艺术:通过表演来展现艺术形象的艺术。
造形艺术:运用一定的材质在空间塑造立体或平面形象的艺术。
语言艺术:以语言为媒介构成艺术形象的艺术。
视界融合:同一对象,人们视界与历史已有视界交融。
文化: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显示的意义的总和。
广义、狭义、符号学。
文学文化:揭示人的自生存境遇和状况;叩问人生的意义;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联系;憧憬人类的未来。
品质阅读:从关注文本中的用字、比兴、平仄到关注情景、人物和情节。
价值阅读:发现文本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的阅读。
物理境:事物纯然的客观存在。
心理场:事物在人的心目中的存在。
审美:处于活跃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下,对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审美意识形态:集团倾向性与人类共同性的、认识与情感的、无功利性与有功利性的、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
文学的认识性:以社会的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文学的情感性:文学认识总是以情感评价方式表现出来。
文学的假定性:文学的虚拟性。
文学的真实性:艺术形象的合情合理的性质。
经验:个人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
体验:把自己置身于价值世界去寻求、体味、创造生活的意义和诗意。
诗言志:诗是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
诗缘情:诗歌是抒发人的感情的。
教化:诗歌为政治教化服务的文学思想。
文艺复兴:14~16世纪,以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为目标。
启蒙主义:18世纪,高扬“自由平等博爱”旗帜,反封建、反传统、反教会,唤醒民众的文学思想主张。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汇总(留下)

第一章文学观念第一节文学观念的嬗变【文学四要素和文学活动】波兰现象学派美学家英加登提出作为作品存在的层次论,认为作品的构成是四个层面,即语言层、意义层、图式化外观层、意向性状态中的“世界”层。
美国现代学者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文学四要素理论,即作品、艺术家、世界、欣赏者(一切文学作品都有源泉,这就是生活,即“世界”;生活要经过“艺术家”的加工改造,这样才能创造出具有意义的文本,即“作品”;作品如果束之高阁,不跟读者、即“欣赏者”见面,也还不能构成完整的文学活动)。
世界——作家——文本——读者这四个要素,其间包含了体验、创作、接受三个过程,这才构成完整的文学活动;文学活动不仅是指文学四要素所形成的流程,更重要的是人与对象所建立的诗意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全部展开。
【历史上五种主要的文学观念】再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摹仿或再现。
在西方,有赫拉克利特的“艺术摹仿自然”论点、苏格拉底的“绘画是对所见之物的描绘”论点、柏拉图的“理式摹仿”说、亚里士多德的“自然摹仿”说。
与西方再现说相似的是中国古代的“度物象而取真”说,五代大画家荆浩在《笔记法》中说“画者画物,度物象而取真”。
)表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即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
表现说的基本倾向是,文学本质上是诗人、作家的内心世界的外化,是情感涌动时的创造,是主观感受、体验的产物;以外部现实作为对象,但诗并不存在于对象本身,而存在于审视对象时的作家、诗人的“心境”或“心理状态”;诗人可以描写平凡的事物,但要使事物以不平凡的色彩呈现出来。
表现说产生于19世纪初兴起的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中,英国诗人华兹华斯提出“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柯勒律治认为“写诗是出于内在的本质,不是由任何外界的东西所引起的”,雪莱指出“诗是最快乐最良善的心灵中最快乐最良善的瞬间之记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由的创作精神
吾又奏之以阴阳之和,烛之以日月之明。 其声能短能长,能柔能刚,变化齐一,不主 故常。在谷满谷,在坑满坑。涂郤守神,以 物为量。其声挥绰,其名高明。是故鬼神守 其幽,日月星辰行其纪。吾止之于有穷,流 之于无止。子欲虑之而不能知也,望之而不 能见也,逐之而不能及也。傥然立于四虚之 道,倚于槁梧而吟:目知穷乎所欲见,力屈 乎所欲逐,吾既不及,已夫!《庄子· 天运》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 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 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 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 地之谓也。 《庄子· 知北游》
充满想象和独创的文学创作
寂漠无形,变化无常,死与?生与?天地并与? 神明往与?芒乎何之?忽乎何适?万物毕罗,莫足 以归。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庄周闻其风而悦之。 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而不 傥,不以觭见之也。以天下为沈浊,不可与庄语。 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独与天 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 俗处。其书虽环玮,而连犿无伤也。其辞虽参差, 而諔诡可观。彼其充实,不可以已。上与造物者游, 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其于本也,弘大而 辟,深闳而肆;其于宗也,可谓稠适而上遂矣。 《庄子· 天下》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 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 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 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 然。 ——《老子》二十五章
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 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知形 形之不形乎!道不当名。无始曰:有问 道而应之者,不知道也;虽问道者,亦 未闻道。道无问,问无应。 ——《庄子· 知北游》
尧舜时代有诗的推测
《左传· 昭公八年》: “自幕至于瞽瞍,无违命,舜重之 以明德。” 杜预注:“幕,舜之先;瞽瞍,舜父。 从幕至瞽瞍间无违天命废绝者。”
舜出身乐官世家
《国语集解· 周语上》韦昭注:“瞽, 乐太师,知风声者也”。“音官,乐官。 风土,以音律省土风,风气和则土气养也 。” 由此可见,那时的诗乐都和巫神仪 式有关。
因此,饶宗颐云“诗言志指向 神明昭告”。 《尧典》所云“诗言志”还不 是独立的文学观念,而是宗教观念, 它只是“指向神明昭告”的一个环 节、一项仪程。
2、诗言志之解
代表诗的发展途径上三个主要阶段。”
志
止 心
商周时代诗言志已为怀抱
朱自清: “到了‘诗言志’和‘诗以言 志’这两句话,‘志’已经指‘怀抱’ 了。”
ÏÏÏÏÏÏ òÏ ·
魏晋人对文学的认识
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 谓之文。 (文)惟绮縠纷披,宫徵 靡曼,唇吻遒会,情灵摇荡。 —梁· 萧绎《金楼子· 立言》
魏晋人眼中的文学
文章者,盖性情之风标, 神明之律呂也。
——萧子显《南齐书· 文学传序》
魏晋人眼中的文学:
曹丕《典论· 论文》所论,文有八
第一章 重主观表 现的观念
第一节 诗言志和中国古代文学观念
一、从言志到缘情
诗言志,歌永言,声 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 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尚书》虞书· 舜典
1、诗言志产生的时代
千古诗教之源。 ——清 刘毓崧《古谣谚序》 中国诗论“开山之纲领”。 ——朱自清《诗言志辩· 序》
诗言志出典
体:奏、议、书、论、铭、誺、诗、 赋
陆机《文赋》所论,文有十类:
诗、赋、碑、誺、铭、箴、颂、论、 奏、说
± Î ¿ µ ¿ Û Ë · º ñ Ë Á Î §
Æ ¢ ö ½ ã ¾ ø Ò Ñ Ï Á ³ Ü ° Ô §Ó ÷ Ð Í ¡ ´ ³ ä ¿ Û ¡ «£ ¬ Ì Ó Ï Î Ç § Þ « Ë Å ª » £ ¬ Á Ä ½ ï À æ È ³ £ · “ « µ Ç ± Ð ø ” ¬ £ “ Á Ï Ë Ñ Ã ÷ Ë ª Ó ï” £ ¡ ¡ ´ ³ ä ¿ Û ¡ «³ Á ã é ¾ È È é £ ¬ Ñ Ú É Ã È Ë ½ Ç é Ó Í £ ¸ Ï ¸ Ã ª Á ´ ³ ¡ ¿ Û Ë Á ¡ «£ ¬ Ñ Ú ¡ ´ Ë Á Î ¡ ¡ «Ó Í ¼ Æ ² ø ¼ ¹ ¡ £ · î ½ ² Ð Í Ï ¸ © ã Å È · Ü ° ¸ Ï Ñ È ø ø â ¹ º Ë ª Å ¸ ¡ £ È ø È ³ Ç « µ ± ° ¸ ª Ô Ñ ¢ º É
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 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 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 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 之糟粕已夫!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 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轮扁曰:臣也 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 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 口不能言,有数存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 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 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 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 ——《庄子· 天道》
± Î ¿ µ ¿ Û Ë · º ñ Ë Á Î §
³ ¬ Î £ « ² ´ Ñ ³ ªÇ ªÄ Á Í © Ñ ¢ Î ³ À ã Ð Ú Ç « µ ± ³ Á ¹ ø â £ º ¬ Ð À º ò ² ñ ³ Á Ë Á Î §Î Û ¶ â ¼ ² ½ ² £ ¬ ° Ü Ô § Á Ï ³ ¸ µ ö Ç ªñ ² ¼ Æ È ³ Ç Ä “ Á Î Ë §Á ³ ¬ Ñ » õ Ç ª² ñ ” £ ¬ í Å ¸ ç º ò ² ñ È ð È ³ ³ Á Ç Ä Ë ª Ï Ò Ç õ ´ ÷ Ï Ò Ç õ £ ¨Art for Art’ s Sake£ © ³ Á Ï ¸ Â Æ ¡ £ È ð Ï Ñ £ ¬ Ü Ô ° §¬ ö ³ Á Ç « µ ± · Ü · À £ ¬ µ ò Ï í È ø Ï Ñ “ à ÷ ” ª Ó Ë ï¬ £ ¶ Ç Ð Ú ¸ ª ½ ö Ï Ñ Ê â £ ¬ ¹ Ð Æ Ì ¬ ± ² î ¡ £ é Á ¶ Æ Ã ð ½ ² £ ¬ · Á © £ ¬ Ë · ± õ ³ Á Ë Á Ò ¿ £ ¬ ¼ Æ ³ Ç È Ä £ · “ å » Ä ú £ ¬ Ê ¨Î Ê £ ¬ ¸ ª ½ ö £ ¬ ¬ ± ² î ¡ £ ”
本于性恶论而怀疑美: 礼为情貌者也,文为质饰者也。 夫君子取情而去貌,好质而恶饰。夫 恃貌而论情者,其情恶也;须饰而论 质者,其质衰也。何以论之?和氏之 璧,不饰以五采;隋侯之珠,不饰以 银黄。其质至美,物不足以饰之。夫 物之待饰而后行者,其质不美也。 (《韩非子· 解老》)
由于批判功能而禁毁文学 主上有令,而民以文学非之。 (《韩非子· 问辩》) 息文学而明法度,塞私便而一功劳, 此公利也。(《韩非子· 八说》)
追求言外之意的创造
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 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 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 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 ——《庄子· 外物》
3、墨家的文学观
否定娱乐功能的文学艺术 是故子墨子之所以非乐者,非以大钟鸣 鼓、琴瑟竽笙之声以为不乐也,非以刻镂华 文章之色以为不美也,非以犓豢煎炙之味以 为不甘也,非以高台厚榭邃野之居以为不安 也。虽身知其安也,口知其甘也,目知其美 也,耳知其乐也,然上考之不中圣王之事, 下度之不中万民之利。是故子墨子曰:为乐 非也。(《墨子· 非乐上》)
汉· 诗大序
诗者,志之所 之也。在心为志, 发言为诗。
陆机《文赋》:
诗缘情而绮靡
张戒《岁寒堂诗话》
言志乃诗人 之本意,咏物特 诗人之余事。
二、言志说的自然基础
黄土地和丘陵上亘古不变的 农业劳作,和永无变动的单一生 活,使我们的先人产生了抒发解 闷的需要。“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 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 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诗大序》)
言有三个标准
故言必有三表。何谓三表?子墨子言 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 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 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废 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此 所谓言有三表也。(《墨子· 非命上》)
4、法家的文学观
出于军政需要而质疑文艺:
农战之民千人,而有诗书辩慧者 一人也焉,千人者皆怠于农战矣。 诗、书、礼、乐、善、修、仁、 廉、辩、慧,国有十者,上无使守战, 敌至必削,不至必贪。(《商君书· 农 战》)
三、先秦时代各家的文学观
1、儒家的文学观
为政治服务的文学: 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 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 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事君说
五霸之末,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谁赏?恶者谁罚,纪纲绝矣!故孔子录懿王、 夷王时诗,讫施于陈灵公淫乱之事,谓之变 风变雅。以为勤民恤功,昭事上帝,则受颂 声,弘福如彼,若违而勿用,则被劫杀。大 祸如此,吉凶之所繇,忧娱之萌渐,昭昭在 斯,足作后王之鉴,于是止矣。 郑玄:诗谱叙(《全后汉文》卷八十四)
《尚书· 尧典》:
帝曰:夔! 命汝典乐,教胄子。 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 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夔曰:於! 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尚书的真伪
《尚书》汉初由济南伏生口授而晁错用汉 代通行的隶书书写,称《今文尚书》,28篇, 有《尧典》;东晋梅赜献孔安国传《尚书》, 用先秦古文书写,是为《古文尚书》,将《今 文尚书》中的《尧典》分为《尧典》和《 舜典》二篇,有“诗言志”的部分在《舜典 》中。清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证明《 古文尚书》为伪书。顾诘刚证明今文尚书 也是伪书。
具有道德标准的文学: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内容和形式协调的文学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 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道家的文学观
对文学艺术的否定观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老子》 五十六章)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老子》 八十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