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50--60年代文学思潮
50-70年代思潮

!
英 雄 的 人 民 站 起 来 了
是 我 们 亲 爱 的 家 乡 。
宽 广 美 丽 的 土 地 ,
跨 过 奔 腾 的 黄 河 长 江 ;
越 过 高 山 , 越 过 平 原 ,
从 今 走 向 繁 荣 富 强 。
歌 唱 我 们 亲 爱 的 祖 国 ,
从 今 走 向 繁 荣 富 强 。
革命,反对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关于社会经济的基本政策(如 工业化、统购统销等);否定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的成就;坚持资本主义立场,宣扬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 剥削。
(2)反对无产阶级专政、反对民主集中制。攻击反 帝国主义的斗争和人民政府的外交政策;攻击肃清反 革命分子的斗争;否定“五大运动”的成就;反对对 资产阶级分子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改造;攻击共产 党和人民政府的人事制度和干部政策;要求用资产阶 级的政治法律和文化教育代替社会主义的政治法律和 文化教育。
教训:
此次讨论首开以政治斗争、群众运动的 方式解决文艺问题,给当代文学的此后的 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三、对《红楼梦》研究的批判
关于《红楼梦》的印象 ●关于新旧“红学”
★早先着眼于影射的索隐派,称为“旧红 学”。
★以胡适为代表的考证派,称为“新红学”。
1、俞平伯对《红楼梦》研究的贡献
(1)打破了“五四”以前《红楼梦》 研究中“索隐派”的猜谜式的方法, 把这部伟大的古典现实主义小说还原 为文学现象 加以探讨。
3、文革宣传画
文革宣传画
主要参考书目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
课后练习:
请借阅《武训传》的电影剧本,思考我们 应当怎样处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辩证 关系。
1949~1978文学思潮.

2、对《红楼梦》研究中主观唯心论的批判 (1954年)
(1)“红学研究”有两派 “旧红学派”:索隐派 “新红学派”:考证派(胡适、 俞平伯) (2)俞平伯《红楼梦》研究 的观点 (3)批判的经过 俞平伯《红楼梦简论》 李希凡、蓝翎《关于〈红楼 梦 〉 及其他》
3、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1955年)
1、1957年6月6日,对丁玲、陈企霞、 冯雪峰展开批判 2、根据“双百”方针时期的言论与 创作划右派 3、周扬《文艺战线上的一场大辩论》 4、《文艺报》开辟“再批判”专栏 5、产生的消极影响
五、60年代的文艺运动
1、文艺政策调整 (1)召开会议:新侨会议、广州会议、 大连会议 (2)制定文件:《关于当前文学艺术工作 的意见》(即《文艺八条》) (3)发表文章:《题材问题》(专论)、 《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社论) 2、极“左”思潮下的文艺运动 (1)两个错误批示与文艺界整风 (2)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
第一章 1949~1978文学思潮
第一节 五六十年代文学思潮
提倡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是此时 期文学思潮的主要理论建构。文学思潮的主要 特点是:文学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与时代政 治紧密关联。
一、第一次文代会
1、会议基本情况 2、会议的意义 (1)确立《讲话》为新中国文艺事业 的总方针,为中国当代文学确定 了方向。 (2)文艺队伍大会师标志着中国当代 文学新中国文学的开始。
第二节 “文革”文学思潮
一、《纪要》的反动性:“文艺黑线专政论” (理论黑、作品黑、队伍黑) 二、极“左”文艺理论: “根本任务论”、“三突出原则” • 三、革命样板戏 • 1、阶级斗争绝对化 • 2、英雄人物拔高化
思考题
• 如何评价十七年时期文学的政治化? • 如何理解十七年时期文学的一元化 状态对文学发展的影响?
1 第二十三章 1949-1966年文学思潮

C
胡风批判之胡风简介
胡风(1902.11.1—1985.6.8)原名张光人,湖北圻春人。曾用 笔名谷非、高荒等。1923年加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先 后就读北大预科、清华英文系,后弃学还乡革命。1929年 东渡日本。1931年加入左联东京支部。1933年被逮捕并驱 逐回上海。曾任“左联”宣传部长、书记,并负责与鲁迅联 系。1936年5月提出“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口号, 引发“两个口号”之争。1938年春当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 抗敌协会常务理事兼研究股主任,同年抵重庆任复旦大学教 授。1945年编辑《希望》杂志,因发表舒芜《论主观》一 文引起论争。1949年初出席政协会议及第一次代表会,并 当选为委员。1955年被打成“胡风反革命集团” ,入狱20 余年。1979年无罪释放,1980年 “平反”。
B
《红楼梦研究》批判
20世纪20年代,俞平伯出版《红楼梦辨》。 1952年,《红楼梦研究》 1954年,《红楼梦简论》(论文)等。认为《红 楼梦》 “感叹自己的身世”和“情场忏悔”。基本 主题为“色”与“空”。艺术风格 “怨而不怒”。 1954年,李希凡与蓝翎投稿《文艺报》,提出批 评,未得发表与答复。 1954年第9期《文史哲》发表了二人《关于〈红楼 梦简论〉及其他》一文。
1963.12.12
第二个批示
–
这些协会和他们所掌握的刊物的大多数(据说有少 数几个好的),十五年来,基本上(不是一切人) 不执行党的路线,做官当老爷,不去接近工农兵, 不去反映社会主义的革命和建设。最近几年,竟然 跌到了修正主义的边缘。如不认真改造,势必在将 来的某一天,要变成象匈牙利裴多菲俱乐部那样的 团体。
局部调动了一些艺术家的积极性
G 左倾思想升级
中国当代文学史笔记

2中国当代文学史1949~1976文学思潮第一节 50年代、60年代文学运动与文学思潮四、“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1956年4月28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应该成为我国发展科学、繁荣文学艺术的方针。
但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后,‚双百方针‛的贯彻受到了干扰和损害,60年代初中共中央开始纠正这一错误,但1964年后,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这一方针又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8年样板戏几乎独占了中国所有的艺术舞台。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研究也几乎停止。
第二节“文化大革命”十年文艺思潮一、“文化大革命”概述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是中国的‚文化大革命‛时期。
此间,中国的经济建设和文艺事业都遭到了巨大的破坏。
江青、康生等在60年代初期策划批判了一些代表作家的作品与文艺观点,抓了所谓的‚个别问题‛。
1966年初形成并在同年4月经毛泽东审阅修改后以中共中央名义批发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推动了‚文化大革命‛的爆发,把一场文学灾难上升为政治灾难,成千上万人受到牵连。
‚文革‛期间,江青等在全盘否定十七年文学的同时,还攫取了《红灯记》、《沙家浜》、《臹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等戏曲改革成果,封为‚革命样板戏‛。
他们还以总结创作经验为名,提出了‚根本任务论‛、‚三突出‛创作原则(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中心人物)等理论。
文艺界变成了专臸主义的一统天下。
50年代、60年代小说50年代、60年代小说以革命现实主义为主潮,在历史和现实两类题材方面有一些收获。
一、历史题材小说以反映民主革命为主,描写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的各个历史阶段。
杜鹏程的《保卫延安》、吴强的《红日》、曲波的《林海雪原》和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是四部反映解放战争的长篇小说;短篇有峻青《黎明的河边》、茹志娟《百合花》等,也取材于解放战争。
3.1950、60年代的小说创作-概述

“探求者”是1950年代中期由高晓声、方之、陆文夫等江苏籍青年作家在 “双百”方针指引下自愿组织的一个文学社团。建团之初,便明确提出 “打破教条束缚,大胆敢于生活,严肃探讨人生,促进社会主义”的创作 宗旨。但遗憾的是,该社团还未来得及发展,就在1957年的反右派运动中 被解散,成员全部被打成右派。当时,高晓声有作品《解约》,陆文夫有 《小巷深处》等。
1950、1960年代,一方面是“左”倾思潮愈演愈烈,一方面 是小说创作尤其是长篇创作取得重大成就,原因何在? 1)“左”倾政治运动、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毕竟属于两 个范畴,前者对后者有影响,但不总是或绝对地决定后者的 全部状况。 2)“左”倾思潮本身有一个萌发、演进、膨胀的过程,一 方面它不断恶化,一方面又在国家意识和文艺工作者的努力 下,不断被纠正、调整。 3)一些作家采取各种方式抵制“左”倾思潮,在创作实践 中或公开、或隐蔽地进行自觉地抗衡。比如有些作家就有意 识地与现实题材保持一定的距离,沉入对历史题材的精心构 筑。 4)小说创作自有规律,经过长时间的艺术提炼,到1950年 代后期1960年代前期,正是到了收获的季节。
•代表作:赵树理的《三里湾》《登记》《锻炼锻炼》,柳青 的《创业史》,周立波的《山乡巨变》,康濯的《水滴石穿》 《春种秋收》,浩然的《艳阳天》,陈登科的《风雷》,李 准的《不能走那条路》《李双双小传》,马烽的《一架弹花 机》《我的第一个上级》《三年早知道》,谷峪的《新事新 办》,高晓声的《解约》,王汶石的《新结识的伙伴》,茹 志鹃的《静静的产院》,西戎的《赖大嫂》等。
50、60年代十七年文学

十七年文学运动和思潮。
“第一次全国文代会”进入当代文学会,1949.7.2 全称“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成立“文联”。
十七年文学具有三次批判。
①1951年对一部电影《武训传》,第一次大规模的“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文艺运动。
②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③对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批判。
“九叶诗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双百方针1956.5.2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简称“双百”50、60年代小说北平小说以革命现实主义为主潮一、历史题材:反映新中国解放战争长篇小说,杜鹏程《保卫延安》、吴强《红日》、曲波《林海雪原》、罗广斌和杨益言《红岩》(江姐,许云风)。
①反映抗日战争,20-30年代长篇:杨沫《青春之歌》(爱情与革命者成长林道静),梁斌《红旗谱》,孙犁《风云初记》,短篇:王愿坚《党费》《七根火柴》②反映抗美援朝50-60年代长篇:杨朔《三千里江山》,陆柱国《上甘岭》红色经典,三红一创青山保林。
二、现实题材:周立波《山乡巨变》,柳青《创业史》,赵树理《三里湾》(民族权利)三、除此之外还有两类:①表现人情、人性还有人的内心,邓友梅《在悬崖上》,陆文夫《小巷深处》②敢于揭示现实的阴暗面,去暴露矛盾。
(负面东西)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人物形象:英雄人物:《红旗谱》朱老忠,旧农民新英雄形象。
《林海雪原》杨子荣。
《红岩》江姐,许云峰。
《青春之歌》林道静。
《创业史》梁生宝。
中间人物:1962.8邵荃麟批评家提出的概念。
《红旗谱》严志和;《创业史》梁三老汉,盖三合院。
赵树理创造的人物,“常有理”“小腿疼”“吃不饱”出了名的刺儿头。
《创业史》是一部探索中国农民历史命运和生活道路的长篇小说。
运用了对比手法突出人物性格。
《红旗谱》红色经典小说中一部具有民族风格的农民革命斗争史诗。
朱老忠基纳了农民英雄的传统意识。
《青春之歌》是将林道静爱情和革命上的成熟相结合。
短篇:李准《李双双小传》;茹志鹃《百合花》“清新俊逸”50、60年代诗歌颂诗——开国大典何其芳《我们最伟大的节日》、郭沫若《新华颂》、胡风《时间开始了》臧克家《中国新诗选》艾青“为社会主义歌唱”李季《杨高传》,叙事长篇小说“诗与劳动人民结合榜样”沅章竞《新塞外行》郭小川《致青年公民》“楼梯体”政治鼓动诗。
当代文学考研简答题论述题

当代文学上编50——70年代的文学第一章1949-1976文学思潮第一节50年代、60年代文学思潮一.1949年7月召开的第一次文代会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历史起点。
会议确定了以毛泽东“讲话”为新中国文艺的总方针。
二、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反对所谓“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
这种以政治运动方式介入文艺的思想斗争是百害而无一利的。
三、对《红楼梦》研究中主观唯心论的批判,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二次大规模的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
这场运动和斗争,从对俞平伯的批判深入到对五四以来整个哲学社会科学中胡适思想及影响的批判,由学术探讨扩大到政治问题,由古典文学研究扩大到社会意识形态问题,由文学研究领域,扩大到思想、文化领域乃至整个社会生活,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
四、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是建国后第三次大规模的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
胡风的文艺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切中我国国情的,至今还葆有它的生命力。
而1955年推向GC的对胡风文艺思想及其政治上的批判,将本来属于文艺思想范畴的论争等同于政治斗争,彻底混淆了人民内部与敌我之间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破坏了社会主义法制。
这次运动不仅造成了胡风等人极大的人身痛苦,而且助长了左倾文艺思潮的膨胀,给我国当代文学带来了创伤。
五.1956年5月,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推动以反对教条主义为中心的思想解放浪潮。
六.文艺界的反右斗争。
正当文艺界贯彻双百方针,初步出现活跃局面的时候,从1957年下半年起,全党开展整风运动与反右斗争,在政治和意识形态领域发生了愈来愈严重的“左“的偏差。
政治领域的反右斗争,波及文艺领域。
从而践踏了双百方针,断送了贯彻”双百“方针的成果,助长了左倾文艺思想的膨胀,又一次把文艺问题、思想问题等同政治问题。
七.文艺政策的调整。
进入六十年代,为了纠正“左”的文艺倾向,周恩来等领导人对文艺工作和知识分子问题发表了多次讲话,极大的鼓舞了文艺工作者。
第一章 1949-1976文学思潮

2.对《红楼梦》研究中主观唯心论的批判
俞平伯采取胡适的形式主义考据研究方法,将《红 楼梦》归结为“色”“空”观念,认为是曹雪芹的 自叙传,具有“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风格。遭 到李希凡、蓝翎等人的批判,认为俞平伯的观点违 背了现实主义的研究原则。 1954年10月16日,毛泽东在写给中央政治局的信 《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信》中,把俞平伯的观念 作为清算胡适资产阶级唯心论进行批判。以此为契 机,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批判资 产阶级主观唯心论的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
但武训的阶级成分和思想较复杂。武训最早 是一个穷人阶级的代表,沿街行乞,为子孙 筹建学校,把行乞的钱交到地主那里放高利 贷。后皇帝感动于武训的兴学精神,对他予 以封赏使其成为一个富豪,成了地主阶级的 代表。兴学初衷为穷人能够读书受教育,但 他后来办学收的多是有钱人家子弟,为地主 阶级服务。武训这个故事本身具有多义性, 故对电影《武训传》的理解很容易背离编导 的初衷,影片易受责难。
3.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胡风突出的理论是“主观战斗精神”和“精神奴役创伤 说”,主张创作方法大于世界观,属于主观型现实主义。 40年代,对胡风的文艺思想进行过论争,50年代,胡风的 文艺思想被作为“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文艺 思想”遭到批判。胡风以30万言(28万字)的《关于解放以 来文艺实践情况的报告》,系统阐释了自己的文艺思想, 对批评进行驳斥,提出了改进文艺领导方式的意见和改革 文艺工作的建议。胡风报告公开后,1955年,社会上掀起 了批判胡风资产阶级文艺思想的群众性运动,胡风等人被 确定为“反党集团”、“反革命集团”,对胡风文艺思想 的批判,升级为政治上的敌对斗争,在全国掀起了粉碎胡 风反革命集团的斗争高潮,胡风被捕入狱,2100多人受株 连,造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罕见的冤假错案。1980年9月, “胡风反革命集团”被平反,1988年6月,对胡风的文艺 思想进行重新肯定性评价,对胡风全面平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左翼作家在确立延安“文艺新方向” 的主导地位方面所做的工作:
• ①传播《讲话》的观点,介绍并高度评价解放区 文艺创作。如赵树理的小说,《白毛女》等。 • ②对抗战以来,尤其是国统区文艺状况,以毛泽 东的文艺思想作为理论依据进行估计,对一些重 要文学问题清理、检讨。 • ③对40年代作家、派别进行“类型”划分,确定 文艺思想、倾向和作家、作品等级,确定团结、 争取、打击的对象。以确保“文艺新方向”的实 施。
4、毛泽东的文艺思想
(1)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历史地位: 毛泽东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是领 导中国革命的根本思想。毛泽东文艺思想也是 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组成部分。在1949年以 后,一直到文革结束,毛泽东文艺思想始终是 中国大陆的唯一合法的文艺思想,也是唯一的 最高文学准则。
(2)特征:实践性 总体上看,《实践论》《矛盾论》 等哲学著作构成了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哲 学基础。《新民主主义论》是毛泽东的 新文化思想的》之中。
2、对《红楼梦》的作者、原稿、各种版 本和佚稿做了大量的考证和钩沉的工作。 3、对《红楼梦》的美学价值、艺术成就, 特别是它的人物形象,做了具体深入的 阐述。 二、批判过程 俞平伯《红楼梦简论》 李希凡、蓝翎《关于〈红楼梦〉及其他》
三、评价:
• 这场运动和斗争,从对俞平伯的批判深入 到对五四以来整个哲学社会科学中胡适思 想(实证主义和实用主义)影响的批判, 由文学研究领域,扩大到思想、文化领域 乃至整个意在清除所谓整个社会生活中的 资产阶级思想影响,远远超出了捍卫现实 主义文学原则的学术范围,造成许多负面 的影响。并又引发了后面的批判胡风文艺 思想的运动。
1、自上而下地号召、组织,甚至是在强制 下人为地发展起来的。 2、新民歌运动是大跃进的产物,脱离了民 间歌谣的现实主义传统。 3、浪漫主义成了空洞的口号。 4、过分强调精神力量和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二、消极影响 1、现实主义的传统被逐渐抛弃,浪漫 主义被过分强调。 2、只能唱光明的赞歌,不能触及现实 生活中的矛盾。 3、只能表现集体感情,个人感情的抒 发被认为是自我表现。
(3)在周扬等那里,深入生活,尤其是工农 兵生活是创作成败重要一环,而胡风等则 强调作家的“主观战斗精神”,强调主体 对客体的“融合”、“搏斗”。 (4)有关“当代文学”的传统,周扬等更重 视毛泽东的《讲话》是“当代文学”更直 接、更重要的“资源”,而胡风等则更重 视“五四”文学,尤其是鲁迅所开辟的 “文学革命”传统。──这些分歧,反映了 中国左翼文学内部不同的有差异的关于文 学的想象。
第四节、“双百”方针的提出和文艺界的 新气象
一、理论批评的大胆探索与争论 何直(秦兆阳)《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 钟惦棐《电影的锣鼓》 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
二、文艺创作的活跃和作家心态的开放
1、敢于正视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大胆 干预生活。如:王蒙《组织部新来的年轻 人》。 2、打破表现人性、人情的禁区,加深了对 人的精神世界的开掘。如:《红豆》 3、学术上的自由讨论十分活跃。
(3)“双为”方向:
将这种政治价值落实到文学实践之中,就 具体体现为:文学为工农兵服务。为工农兵 服务,就是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
(4)艺术表现形式要求:民族化、大众化。 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为工农兵所喜闻 乐见。 对新的文化、新的文学艺术,毛泽东用 各种称谓来描述,如“革命的民族文化”、 “民族的形式、新民主主义的内容”,“新 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 作风和中国气派”,“为工农兵的文艺”等。
(1)文学批评的功能:应具有个人化、科学化和 鉴赏性等特点;而在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文 学批评最主要的唯一的功能就是进行文艺界的 斗争。这种“功能”,毛泽东很形象地称之为 “浇花”和“锄草” (2 ) 批判运动:认为某一作家、作品,某种文 学思潮、现象错误像只眼中对文艺路线的权威 产生挑战时,对他们的批评,既可能演化为一 场大规模的文学批判运动。
第二节 50——60年代的文学环境
• 1、政治经济的发展导致民族精神振奋和 理想主义文学的兴盛。 • 2、对外来文艺的态度 A、整个50年代,苏联文学被置于“榜样” 的地位。苏联文学的翻译、评介,放在最 重要的位置上。
B、 对待西方古典文学(包括俄罗斯文 学),虽然态度比较谨慎,还是吸收接纳了 不少。在当时报刊上出现的作家主要有雨果、 果戈里、拉伯雷、席勒、安徒生、易卜生、 陀斯妥耶夫斯基等。 从时间上看,对外国文学的有限度的肯 定大体限制在19世纪以前。 从创作方法上看,以现实主义为主。
第一章 50——60年代文学思潮
• • • •
[教学目的、重难点] 当代文学的基本形态在现代时期是怎样的。 了解当代文学前半期(1949-1966)的历史语境。 掌握当代文学思潮的基本脉络,并对其有恰当 的理性分析。
第一节 40年代文学的转折
• 当代文学的概念在时间上指新中国成立 之后一直到现在,一般认为经历了十七 年(1949—1966)、“文革”(1966— 1976)和新时期(1976—)三个历史时 期。 • 49年以后的文学,按照毛泽东的设想, 它与之前的文学应该是断裂的关系,确 实,从外在形态看这样的。
5、当代文学的起点
• 第一次文代会:又称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 会。 1949年7月,在北平举行。会议由郭沫若提议, 党中央批准而召开。大会被认为是来自解放区和国统 区的两支文艺队伍的大会师。确立了以《讲话》为新 中国文艺事业的总方针,为文艺的总方向。成立了中 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这次大会,标志着中国新 文学以此为起点,进入了当代文学的阶段。
第二节、对《红楼梦》研究中主观 唯心论的批判 (1954年)
• • • • • 《红楼梦》研究有两派, 早先着眼于影射的索隐派, 称为“旧红学派”,后来, 以胡适为代表的考证派, 称为“新红学派”。
一、俞平伯对《红楼梦》研究的贡献
1、打破了“五四”以前《红楼梦》研究中 “索隐派”的猜谜式的方法,把这部伟大 的古典现实主义小说还原为文学现象加以 探讨。
第三节、关于电影《武训传》的批判
一、《武训传》从摄制到展开讨论的过程 一部以清朝末年武训的生平事迹为内容的传 记影片,分为上下两集。 二、负面影响: 1、开了用政治解决文艺问题的先河。 2、束缚了文学的发展。 3、确立了文学从属于政治这一文学观念的权 威地位。
3、评价:
• 对电影《武训传》的讨论乃至批判,涉及到如何 运用正确的观点评价历史和历史人物问题。对文 艺创作有争议的作品进行讨论或论争,是必要的, 但由于采取行政领导的方式,用简单粗暴的态度 和大规模的群众运动,将思想问题、学术问题、 文艺问题,当作对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斗争的政治 问题进行批判,给我国当代文艺运动和文学创作 带来了深远的消极影响,这种批判是非常片面、 极端和粗暴的。是不正确的。它开启了名为讨论、 实为批判的文艺运动斗争的先河。
3、大连会议
1962年8月2日~16日,中国作协在 大连召开了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创作座谈 会,即大连会议。
十、极“左”思潮的升级
参考文献
1、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 2、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 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 3、孟繁华、程光炜:《中国当 代文学发展史》,人民文学出 版社2004年版。 • 4、朱寨主编:《中国当代文学 思潮史》,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7年版。
三、评价
• 通过批判,“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获得了牢固的统 治地位,《讲话》也树立了绝对的权威。(到 1980年,这一案件才在政治上得到平反纠正,88 年,中央有关部门又对胡风的文艺思想作了新的 评价。)对胡风文艺思想及其政治上的批判运动, 规模声势、涉及面、牵扯人员,远远超过此前历 次文艺运动与文艺思想斗争。它不仅造成了胡风 等人极大的人身痛苦,而且助长了“左”倾文艺 思潮的膨胀,给当代文学带来了极深重的创伤。
思考练习
• 1、当代文学的基本形态在现代时期是怎样 的? • 2、第一次文代会的意义有哪些? • 3、如何看待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 • 4、简述胡风的文艺思想。 • 5、解释:双百方针;第一次文代会
第七节 文艺政策的调整
1、新侨会议:1961年6月1日~6月28日,
中宣部和文化部在北京新侨饭店召开的 “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会 议”。是纠正文艺工作中“左”的错误, 商定调整大计,具有指导全局意义的文艺 会议。
2、广州会议
1962年3月,文化部和中国剧协在广 州召开了全国话剧、歌剧、儿童剧创作 座谈会,即“广州会议”。
第三节、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1、胡风及其文艺思想简介(1902~1985)
我国现代著名文艺理论家、 诗人、翻译家。 高扬“主观战斗精神” 可以认为是胡风文艺思想 的精髓。 2、声势浩大的批判运动。
3、主要分歧:
(1)对文学和政治、实践(生活的和艺术 的)与观念之间的关系上的分歧。 (2)周扬等所倡导的现实主义,与苏联的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更为接近,而胡风 等则更多地接受十九世纪法、俄文学的 “批判生活”的性质,并强调作家的“思 想启蒙”责任。
(3 ) 文学批评的标准是政治第一,艺术第二。 (4 ) 读者:在此期关系很复杂,一般不具备 独立存在的意义,而作为权威批评的一种延 伸。大多数情况下,读者是被构造出来的, 是不被具体分析的概念。 (5 ) 文学规范体制:其功能是对作家的协作, 以及作品的流通等进行经常性的监督评判。
(6 ) 刊物和文学团体。五十至七十年代, 作家的写作、出版、阅读等活动,包括作家 自身,都被高度组织化。外部力量的调节、 控制有内化为作家的自我行为。
1、40年代文学的基本格局
• 解放区文学:歌颂倾向,体现了建设一个新的 社会理想的意向 • 国统区和沦陷区:关注普遍的社会性问题,比 如人生、人性以及知识分子的自我思索等,这 些差异不仅仅是主题性的差异,也是作家审美 态度的差异。 • 40年代后期,国民党官方又加紧了对左翼文学 的压制,致使广泛的中间阶层作家对国民党政 治产生了失望情绪。人们开始理解左翼文学, 出现了向左翼文学靠拢的趋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