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五四文学思潮与运动-bcsfxy
第一章 五四文学思潮与运动

学衡派的代表 人物: 人物:
梅光迪 评提倡新文化者》 《评提倡新文化者》 吴宓 论新文化运动》 《论新文化运动》
胡先骕 <尝试集 尝试集>》 《评<尝试集>》
学衡派的精神领袖: 学衡派的精神领袖:白璧德
白璧德一生宣扬新人文主义。 白璧德一生宣扬新人文主义。他对西方 近代文明持怀疑的态度, 近代文明持怀疑的态度,认为这种文明由于 物质主义的横行而导致了人们道德精神的失 落,对西方近代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的 浪漫主义思潮恰是致乱之源, 浪漫主义思潮恰是致乱之源,故此白璧德一 生都在对浪漫主义进行着不停歇的批判。 生都在对浪漫主义进行着不停歇的批判。他 把救世的目光投向了传统, 把救世的目光投向了传统,投向了东西方的 古典文化。他不但钟情于西方的希腊、 古典文化。他不但钟情于西方的希腊、罗马 文明和中世纪的宗教文明, 文明和中世纪的宗教文明,而且对东方的佛 教和儒家思想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教和儒家思想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认为弘 扬中国传统文化与欧洲的人文主义是拯救人 类文明的不二法门。 类文明的不二法门。
4、语丝社 、
1924年11月17日在北京成立,因孙伏园创办的《语 年 月 日在北京成立 因孙伏园创办的《 日在北京成立, 杂志而得名, 五四”后一个重要的社团。 丝》杂志而得名,是“五四”后一个重要的社团。 代表作家:以鲁迅、周作人为中坚,成员有钱玄同、 代表作家:以鲁迅、周作人为中坚,成员有钱玄同、 刘半农、林语堂、孙伏园、川岛、冯文炳、俞平伯等。 刘半农、林语堂、孙伏园、川岛、冯文炳、俞平伯等。 刊物: 语丝》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以散文为主 刊物:《语丝》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以散文为主 的文学刊物, 的文学刊物,
“废除汉字,改用拼音” 废除汉字,改用拼音” 废除汉字 汉字不灭,中国必亡” “汉字不灭,中国必亡” 桐城谬种,选学妖孽” “桐城谬种,选学妖孽”
第三编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

国统区的讨论
发生:茅盾的话剧《清明前后》和夏 衍的话剧《芳草天涯》在重庆上演
议论的焦点: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理论探讨:
政治性与艺术 性的统一的观点
冯雪峰反对将作品的政治性与艺术性 割裂开
(3)现实主义与“主观”问题的论争
形式”问题的论争; 发生: 民族意识高扬,如何突出民族特色。 议论的焦点: 如何看待“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
理论探讨:
向林冰:重视民间旧形式,
否定五四新文学的成功经验。
葛一虹:全盘否定民间旧形式,
全面肯定五四新文学。
1940年下半年,
深入到形式和内容的关系,以及如何对待 中外文化遗产上,
人”成为文学主角 片面性: 个性与现代感缺乏 注重政治功利性 忽略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
主要作家作品有:
小说,赵树理《小二黑结婚》等;孙 犁《荷花淀》;丁玲《太阳照在桑乾 河上》;周立波《暴风骤雨》;
马烽、西戎《吕梁英雄传》;孔厥、 袁静《新儿女英雄传》;柳青《种谷 记》;欧阳山《高干大》;
2、不同地域文学创作的特点。
3、文艺思潮及论争概况。
4、如何辨证地看待历史与文学 现象。
代后才得到应有的客观评价。
(4) 与“抗战无关论”的论争
梁实秋,批判“抗战八股”,
要求文艺游离抗战、政治与宣传。
沈从文应和,
在《文学运动的重造》中提出把文学 从“商场”和官场解放出来。
对此,文艺界提出批评意见,强调特 殊历史时期的合理化需求和对抗战的 配合。
(5) 对战国策派的批判
抗战时期在西南地区的教授学者组成 的一个综合性社团流派
在昆明创办《战国策》刊物而得名。
知识框架: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文学思潮

第一编第一个十年(1917--1927)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1917-1927)即: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框架: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准备•第二节文学革命的发生•第三节外来文艺的影响•第四节新文学社团与流派•第五节文学思想论争•第六节文学革命的意义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准备——引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涉及内容:清朝末年、民国初年的文学变革。
•“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的时间:19世纪末--1917年文学革命前,总计20年的时间,这是中国现代文学现代化的发生期,是中国“五四”文学革命(或现代文学)发生的准备阶段。
•意义:有了这个现代化发生期的基础,才有了“五四”后32年文学在现代化道路上的迅速发展。
一、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情形1、社会变革对文学的促进1)法律对从事文学活动者和报刊繁荣的基本保障。
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规定了言论、著作、出版等自由,这样文学活动和创办报刊有了法律保障。
2)现代出版业逐步兴盛。
到了清末民初,中国现代出版事业的重心由官办出版业转移到了民营出版业,由此现代出版业具有了大众化、平民化、民主的特征,中国现代出版业的繁盛为现代知识分子提供了理性交往的空间,为文化和文学的普及奠定了传播基础。
3)现代社会分工在文学创作队伍方面率先实现。
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传统知识分子学而优则仕的路子被阻断,社会出现了知识分子为主体的自由撰稿人队伍,出现了职业作家群。
这样知识分子传统地位和角色就发生了转换。
4)大量读者群的培养。
文学平民化、大众化的价值取向,使传统的文学接受主体发生变化,文学成为了民众参与文化的重要工具,在接受与反馈中中国现代文学培养了多样化的读者群。
文学接受队伍扩大。
二、晚清以来的文学观念的变革1中国文学现代化发生期(晚清开始)的观念变革,首先归功于梁启超。
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出于启蒙主义宣传的目的,很快注意到西方文学格局的不同,开始为小说和戏剧争取正统的文学地位。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与新文学思潮

5、莽原社:1925年4月在北京成立,因创办《莽原》 周刊而得名。 主要发起人韦素园、向培良等人,都是受到鲁迅指 导的文学青年。 6.未名社:1925年成立于北京。发起人鲁迅,主要 成员有韦素园、 高长虹、李霁野等,以“率性而言,凭心而论,忠 于观世,望彼将来”为主旨。主要是翻译和介绍外 国文学作品,特别是俄国文学。
(二)文学争论 1. 与复古派的论争:文白之争、新旧文学之争。 2.与学衡派的论争
3.与甲寅派的论争 4.“多研究问题,少谈些主义”的论争(问题与 主义之争)
三、新文学初期理论建设
(一)胡适的白话文学论和历史文学观 1.胡适在生物进化论的基础上,侧重文学语言形式 的变革。在《文学改良刍议》、《建设的文学革命 论》、《白话文学史》中表达了他的文学观念。认 为文学的生命全靠能用一个时代的活的工具来表现 一个时代的情感和工具。“中国今日需要的文学革 命是用白话替代古文的革命,是用活动工具替代死 的工具的革命。”(胡适,《逼上梁山》,《中国 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良友图书公司1935年版, 第10页)
7.浅草社:1922年成立于上海。发起人林如稷,成 员有陈祥鹤、冯志等。注重创作,侧重于内心世界 的挖掘,作品充满了苦闷、彷徨和伤感情绪。 8.沉钟社:1925年2月浅草社解散,同年秋原成员 陈祥鹤、冯志等汇集到北京重组的社团。注重翻译 和创作,广泛介绍了文艺复兴以来的文学思潮和作 品,创作上写五四后觉醒但尚未突破个人生活圈子 的知识青年的悲凉心声,主要倾向忧郁和感伤的创 作。1934年解散。
主将: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周作人、傅斯年等 (都是学独秀:《敬告青年》,是新文化振聋发聩的宣言书。 《文学革命论》:新文学而新政治、新社会;要写平民、写实、 社会的文学,废除贵族、古典、山林的文学。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阐释文学的进化论,提出白话文 取代文言文的号召。《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提出“国语的 文学,文学的国语”作为文学革命的宗旨。胡适主要侧重于 语言、形式等文学外部因素谈论文学变革。
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一)

3、“五四”文学革命的局限
部分新文学的倡导者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在偏激情绪。
第二节 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 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
一、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
在《新青年》的带动下,翻译活动迅 速开展,其规模和声势超过了近代任何时 期。 在“五四”后短短的几年内,西 方文艺复兴以来各种各样的文学思潮及相 关的哲学思潮都先后涌入中国。如:现实 主义、浪漫主义、唯美主义、象征主义、 印象主义、心理分析派、意象派、弗洛伊 德主义、人道主义、进化论、马克思主义。
2、创造社.
1921年6月在日本东京正式成立,是文学 革命中出现的最大的浪漫主义社团,最初的 成员有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 田汉、穆木天、徐祖正、陶晶孙等人(主要 是留日学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前 期在文艺思想上倾向于浪漫主义,提倡文学 无目的论,反对文学的功利主义。 其作 品大都侧重自我表现,带浓厚抒情色彩,直 抒胸臆和病态的心理描写往往成为他们表达 内心矛盾和对现实的反抗情绪的主要形式, 显示出与文学研究会迥然不同的创作风貌。 创造社的文学活动以1925年“五卅”为 界,分为前后两期。后期创造社转向提倡 “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
(1)彻底批判、否定了整个封建制度及其思 想文化体系。
(2)始终贯穿、体现了个性解放、民主与科 学并探索社会解放道路的启蒙思想主题。 (3)以平民、农民、新型知识分子等人物形 象代替了旧文学主人公——帝王将相、才子 佳人。 (4)文学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文学语言、 文体形式发生了大的革新解放。 (5)自学借鉴、吸收了外国文学及文化的营 养,形成了面向世界而又不脱离传统的开 放性现代文学。
4、其它文学社团:
(1)语丝社:语丝社成立于1924年,主要成 员有鲁迅、周作人、林语堂等,致力于现 代白话散文的创作,其创造的那种随笔文 体,又称“语丝体”. (2)与语丝社同时开展活动的有莽原社和未 名社,他们由鲁迅发起和领导,是倾向于 现实主义的文学社团。 (3)浅草社1922年成立于上海,主要成员有 林如稷、冯至等人,倾向于浪漫主义。其 骨干成员又于1929年秋组成沉钟社。 湖畔诗社1922年成立于杭州,是一个专 门做爱情诗的团体,成员有应修人、潘漠 华、冯雪峰、汪静之四人。
1第一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一) 现代文学三十年 尹康庄教授课堂课件

第一个十年(1917--1927)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一)一、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第二卷第五号发表《文学改良刍议》,2月,陈独秀在《新青年》第二卷第六号上发表《文学革命论》,这两篇文章,标志着中国古典文学的结束和中国现代文学的起始;它们也标志被后人称为“五四文学革命”的开始。
五四文学革命的先声是晚清以来的文学变革。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在从事政治维新的同时,也看到了文学对国民进行思想启蒙的重要性。
严复在1895年中日甲午海战硝烟未尽之时即写下《原强》等文,指出“收大权、练军实”不过是“标”,中国的自强之“本”在于开民智,奋民力,新民德。
而作为维新派宣传家的梁启超,进而看到了文学在国民思想启蒙中的意义,把文学作为唤醒民众愚昧,使之了解变法的一种手段;1898年9月21日“百日维新”失败,梁启超流亡海外,他更清楚地认识到以文学进行思想启蒙的重要性,于次年12月起先后提出“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的口号。
“诗界革命”不仅承接了黄遵宪的“我手写我口”的主张,更重要的是要求把诗歌写成具有鼓舞性、激励作用的文字;“文界革命”的根本目的在于以“俗语文体”写“欧西文思”。
梁启超尤其看重小说。
他在1902年11月发表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提出惊人的论断:“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
”梁启超的文学启蒙主张,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响应,王无生、夏曾佑、狄平子、吴趼人等都表示支持。
1898年,在思想方面亦属于维新派的裘廷梁、陈荣衮也先后发文,明确主张废除文言文,实行白话文,目的同样在于使民众了解变法、支持变法,改变愚昧状态,获得民族自强。
这就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中国兴起的启蒙文学思潮,从直接的思想资源上说,五四文学革命正是对此的继承和发展。
从五四文学革命爆发的外部原因上说,则是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为中国社会的转型创造了基本条件。
第一章 五四时期的文学思潮

社、莽原社、未名社、以及浅 草社和湖畔诗社等。正是这些 文学社团的活动,推动着五四 新文学思潮的发展,形成了相 应的文学流派。
湖 畔 诗 镌 浅 草
四.新文学的理论主张
胡适的文学理论
在作为文学工具的语言上,
主张“白话文学”论。
在文学的演化发展上,主
张“历史的文学观念”论。
想来源。
“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 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 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俗, 必新小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乃至欲 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何以故? 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支配人道故。”梁启 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1902年11月 14日,《新小说》1902年第1期。)
第一章 五四时期的文学思潮
晚清文学的过渡性„„„„„1
新文学的发展过程„„„„„2
主要的文学社团„„„„„„3 新文学的理论主张„„„„„4
一.晚清文学的过渡性
梁启超“三界革命”的影响
从1899年开始,梁启超陆续提 出了“诗界革命”、“文界革 命”和“小说界革命”等口号, 他强调的文学与社会、政治的 关系、国民精神的改造等主张 成为“五四”新文学革命的思
章 士 钊
鲁迅与“现代评论”派的论争
鲁 迅
陈西滢
鲁迅与陈西滢在“三一八” 事件上的交恶绝不仅仅是 个人之间的恩怨,而是牵 涉到知识分子如何表达正 义、坚守社会良知、奉行 独立精神等重要的思想问 题。
三.主要的文学社团
文学研究会
成立的时间
1921 年 1 月成立于北京,文
学 文学研究会是一个倾向 研 究 会 于现实主义的文学团体,的 同 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出 仁 们
文学思潮与运动

文学思潮与运动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教学目的掌握这一时期文学思潮与运动的发展脉络教学重点无产阶级文艺思潮与自由主义文艺观教学时间4课时教学步骤一、30年代文艺运动发展的基本线索无产阶级文学与民主主义、自由主义文学的各自发展、演变。
二、革命文学论争和以“左联”为核心的无产阶级文学思潮1、论争:1928年初,应成仿吾之邀相继回国的留日创造社成员李初梨、冯乃超、彭康、朱镜我与郭沫若介绍的李一氓、华汉等主办《文化批判》,同年元旦,蒋光慈、钱杏邨、孟超、杨邨人等组成太阳社,创办《太阳月刊》。
他们在早年的酝酿和讨论的基础上,开始正式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倡导文章主要有李初梨的《怎样的建设革命文学》,冯乃起的《艺术与社会生活》蒋光慈的《关于革命文学》成仿吾的《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郭沫若的《英雄树》等。
小资料:现代文学史上围绕着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爆发的一场论战。
1927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中国革命进入由无产阶级(经过共产党)单独领导的新的历史时期。
参加过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作家如郭沫若、成仿吾等,刚从日本回国的青年作家如冯乃超、李初梨、彭康、朱镜我等,以及在国内从事实际工作的作家如蒋光慈、钱杏邨、阳翰笙等,相继来到上海,聚集在文学岗位上。
面对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形势,他们对于文学不能适应斗争需要的现状深表不满,急迫地要求用文学作为向反动势力斗争的武器;苏联和西欧各国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活跃,尤其是日本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蓬勃兴起,给予他们很大的影响和启示,在郭沫若等人的积极推动之下,从1928年初前后开始,以创造社和太阳社为主,在他们创办的《创造月刊》、《文化批判》、《太阳月刊》等杂志上,开始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倡导。
革命文学的倡导者的思想当时大多处于由小资产阶级向无产阶级转化的过程中,尚未很好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存在片面性和绝对化(《太阳》、《我们》等刊物纷纷加入到创造社一方,集中攻击鲁迅是?时代的落伍者?,甚至是?封建余孽??法西斯式?的?二重反革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23年迁往广州,成为中共的机关刊物,由 瞿秋白主编。
古典文学的式微,新的文学形式的孕育。 文学自身发展的现代性追求导致传统文学产生 新的质的变革,引起文化机制 和文学的变化。
A、文学活动和创办报刊有了法律保障。 B、具有大众化、平民化、民主特征的现代 出版业逐步兴盛。 C、知识分子传统地位和角色的转换。
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
2.平时形成性考核包括平时作业、课堂讨论考 勤、参加学习小组活动等,占课程总成绩的30%。 平时作业是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程平时 作业约为2次。
3.期末终结性考核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进行, 占课程总成绩的70%。
绪论: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
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起点
1.西方知识观念对文学的促进 2.文学自身发展的促进
第一章 五四文学思潮与运动
主要内容 1.课程介绍 2.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 3.五四文学运动 4.社团流派与文艺论争
课程介绍
《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49》大致可以十年为 期划分出三个明显的阶段: 1.1917—1927年以五四为代表的20年代文学; 2.1928—1937 年左翼革命文学、人文主义文 学并存的30年代文学; 3.1937—1949年以全民族的抗战文学开端的 40年代文学。
1.时间概念
开端:1917年1月《新青年》第2卷第5号发 表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终点:1949年7月第一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 者代表大会在北京的召开。 2.属性
所谓“中国现代文学”,即是“用现代文 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 情感、心理的文学”。
3.学习本课程的读书要求
①要集中主要精力读教材中的选文,而且要 根据教材的指导,读全书,读作家的其他作品, 读得越多越好。
戊戌政变以后,维新派的改革措施尽被废除, 只有京师大学堂被保存下来。八国联军侵占北 京时,京师大学堂被占并遭到严重破坏,藏书 损失殆尽,不得不停办。
1902年10月14日,京师大学堂第一次招考, 12月17日正式开学。解放前,北京大学就以这 一天作为校庆日。
1919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对北大 进行了实质性的改造。
④提倡“朗读”。对于经典的名家名作不仅 要默读,而且要“朗读”,在朗诵中读出作品 的情感与韵味。如有可能,一些诗歌与短文最 好能背诵。
⑤提倡“多写”。在多读的基础上还要“多 写”。
一是要勤写“读书笔记”,要养成“每读 书必动笔”的习惯,读书笔记的写法是自由的: 作品理解分析、作品点评、读后感想、片断的 分析,提出不同看法,抄录选文中的佳句好 词……都可以。有条件与兴趣,还可以进行模 仿性以至创造性的写作。
二是注意把作品放回到“文学史”中,进行 比较性的阅读(不同时代相类作品的比较,同 一时代相类作品的比较,同一作家不同时期作 品的比较,等等),学会发现问题,查找资料, 进行独立思考,写出分析性、研究性的文章。
本课程的考核要求
1.本课程采用平时形成性考核和期末终结性考 核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考核。
蔡元培名言
“大学为纯粹研 究学问之机关,不可 视为资格养成所,亦 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 所。”
蔡元培论大学
“大学者,研究高 深学问者也。”
“本校的宗旨,每 年开学时候总说一遍, 就是‘为学问而学 问’。”
《读书与救国》:“学生在求学时期,自应 惟学是务,朝招暮暮,自宜在书本子里用工 夫。 …… 予若现在有一班学生,借爱国的美 名,今日罢课,明天游行,完全把读书忘了, 像这样的爱国运动,是我所不赞成的。”
嫖赌娶妾等事,本校进德会所戒也,教员 中间有喜作恻艳之诗词,以纳妾为韵事,以赌 博为消遣者,苟其功课不荒,并不诱学生而与 之堕落,则姑听之。
夫人才至为难得,若求全责备,则学校殆 难成立。且公私之间,自有天然界限。
北大教员
李四光和马寅初
胡适、鲁迅
梁漱溟、辜鸿铭
二、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新青年》1915年9月在上海创刊,时名 《青年杂志》,陈独秀主编,创刊号登载陈独 秀的《敬告青年》一文,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 开端。早期所刊文章全部为文言,1916年起, 白话文开始增多。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
②最初读的时候,不要看任何参考资料,要 直接读原文,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要特别重 视与珍惜自己阅读的第一印象;在反复的独立 阅读中,有了自己的一些想法以后,再去读必 要的参考资料,以启发自己的思考,开拓阅读 视野。
③初读时要着重对作品的总体感悟与把握; 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文本(或部分文本)的 细读,细心揣摩作者的语言与写法。
(二)对于教员,以学诣为主,在校讲授, 以无背于第一种之主张为界限,其在校外之言 动,悉听自由。本校从不过问,亦不能代负责 任。例如复辟主义,民国所排斥也,本校教员 中,有拖长辫而持复辟论者,以其所授为英国 文学,与政治无涉,则听之;筹安会之发起人, 清议所指为罪人也,本校教员中有其人,以其 所授为古代文学,与政治无涉,则听之;
第一节 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一、蔡元培与北京大学的改革(1917-1923) 北京大学前身是京师大学堂。京师大学堂胚
胎于强学会。强学会是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 为了变法维新在北京设立的一个宣传政治改革、 介绍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近代科学知识的 组织。1898年变法维新期间,光绪皇帝同意设 立京师大学堂,但筹备期间,发生了戊戌政变。
“今日学生界之浮嚣现象,余至不赞成。盖 学生究在‘学’的时代,不宜多问外事。 …… 余近观欧洲各国,自大战以还,政治经济亦罅 漏百出,虽不乏热心之士,奔走呼号,以解决 现实之问题,但终有若干潜心学问之士,埋头 研究室内,以谋未来之大计,此则深愿教育界 同人之深省矣。”
办学宗旨:
(一)“对于学说,仿世界各大学通例,循 ‘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 无 论有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 不在自然淘汰之运命者,虽彼此相反,而悉听 其自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