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文学属性之一:文化属性
民间文学复习资料

民族民间文学(复习资料)一、绪论1.民间文学:民间文学就是广大民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现场展演的文学样式。
2.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被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方面:(1)口头传统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音;(2)表演艺术;(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1.怎样理解民间文学的双重属性?民间文学的双重属性:文艺属性、民俗文化属性(一)民间文学的文艺属性民间文学首先是一种文艺现象,它是以语言为主要载体的、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是区别于作家文学的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
其文学属性的主要内容就是文学性。
民间文学具有文学的美学特点,同时又具有表演性。
从文艺属性着眼研究民间文学,就是一种文艺学的研究。
文艺学是研究各种文艺现实的科学。
完整的文艺学,应该包括作家文学与民间文学两大部分。
这两大部分既有共同的属性和联系,又各有特点,自成体系。
作为一门学科,民间文学的主要研究任务包括:(1)对中国古代民间文学作品的发掘,考释和整理。
(2)对中国现代民间文学作品的搜集、纪律与整理。
(3)对中国民间文学作品的文本、民间文学创作者与传承人情况以及相关的民俗文化研究。
(4)对民间文学一般理论的研究,如对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社会功能、传承规律等等的研究。
(5)外国相关理论和民间文学作品的翻译、介绍与研究。
(二)民间文学的民俗文化属性民间文学的民俗文化属性,指民间文学是一种民俗文化现象。
分两方面:第一,从民间文学的实际产生和存活状态来看,民间文学比作家文学同生活有更加密不可分的关系,以至于口头创作哦与表演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第二,从民间文学的学科归属来看,民间文学史民俗学的一部分。
2.什么是“民间”?也就是什么是民俗学之“民”的问题。
民俗之“民”的范围很宽广,它渐有包容任何种类的人群的倾向。
明清时期的文学流派与文化属性

明清时期的文学流派与文化属性明清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极为重要的一个时期,它见证了许多文学流派的兴起和传承,同时也呈现出了独特的文化属性。
本文将探讨明清时期的文学流派和文化属性,并分析它们的影响和意义。
一、明清时期的文学流派1. 戏曲流派明清时期的戏曲流派数量极为繁多,其中最著名的有京剧、昆曲、越剧等。
这些流派在剧本、唱腔、表演技巧等方面均具有独特的特色。
如京剧的唱、念、做、打整合,昆曲的高亢婉转、轻盈灵动,越剧则注重细腻幽雅。
戏曲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更是人民群众的文化娱乐方式,对于社会和谐稳定也有重要意义。
2. 汉赋流派汉赋是明清时期重要的一种文学体裁,代表作品有李白的《将进酒》、苏轼的《赤壁赋》等。
汉赋流派主要分为骚体和颔联,其中骚体写的是抒发感情和下情之作,颔联则是以对偶相对的方式抒发情感和思想。
汉赋在古代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现实生活和时代变迁的关注和思考。
3. 小说流派明清时期的小说大致可分为神怪小说、历史小说、语言小说等。
神怪小说内容奇幻,描述了人物与神仙、妖怪之间的故事,如《聊斋志异》;历史小说则是通过真实历史背景下的人物塑造,传递作者对历史故事的看法和思考,如《红楼梦》、《三国演义》等。
语言小说则强调语言的美感和表现力,如金瓶梅。
明清时期的小说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是社会风俗、文化知识、道德伦理的传播者和塑造者。
二、明清时期的文化属性1. 儒学思想在明清时期,儒学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
儒学的核心观念是“天人合一,知行合一”,其追求的是道德高尚、治家治国的思想。
儒学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深远,它对社会秩序和文化传承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 文人雅士文化文人雅士文化是晚明到清初期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
文人雅士追求的是文学、诗词、书法等高雅文化,致力于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文人雅士文化对于中国文化的繁荣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3. 民间文化明清时期的民间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了民间传说、风俗习惯、民间艺术等方面。
文化属性4个层次

文化属性4个层次
第一层次:贪嗔痴,活不明白;
第二层次:看清自己,属于聪明人,做有把握之事;
第三层次:敬畏规律,对弱势文化居高临下的包容;
第四层次:自性无所挂,不属于众生,当生即生,当死即死。
解释得清楚明了,来自《天道》
文化可以传承,可以传递!
人的一生,大都会被其上层的文化属性所吸引!
贫困阶层大多是第一阶层
而他们走出这一困境的途径就是摆脱原有阶层文化,吸收更高层的文化
读书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它给了你一张入场券,让你有机会接触更高层的文化!
破阶层的秘诀在于,聆听,内化!
当你的文化属性到达一个高度,自然会拥有匹配的东西!。
论大话文学的文化属性及狂欢化特色

内容摘要本文以大话文学为对象,梳理了大话文学产生的背景,它借助网络得以兴盛,成为网络文学较有影响的一类。
文章着重从大众消费文化、后现代主义及狂欢化三个角度分析了大话文学所蕴涵的文化意蕴。
大话文学对经典文学作品进行大话式改写,大众消费文化语境是其产生和存在的文化背景,它体现出了大众消费文化和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内涵。
此外,大话文学还具有狂欢化特征,是狂欢化文学传统在当代的延续,无论在艺术思维还是体裁上,都鲜明的表现出了狂欢化文学的面貌特征。
大话文学艺术思维的狂欢化体现在狂欢化的创作精神和作品世界的狂欢化上,体裁的狂欢化体现在文本的“对话”特征和广场化的语言上。
文章结合大话文学的文化属性,阐明了大话式狂欢与巴赫金充满人文色彩的狂欢化的差异,指出了从狂欢的角度认识大话文学的意义所在,即一种对自由精神的追求;并从大话文学自身的文化内涵出发,结合大话文学狂欢化特点,指出了大话文学存在的价值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大话文学大众消费文化后现代狂欢化AbstractThis paper takes the boast literature as an object, analyzes the background which the boast literature produces, it becomes one kind of more influential network literature with the aid of the network. The paper emphatically analyzes the cultural implication which the boast literature contained from three angles of mass expense culture, postmodernism, carnivalization. The boast literature carries on the boast type to rewrite the classical literary work, the mass expense culture environment is the cultural context which existence.It manifested the mass expense culture and the postmodernism cultural connotation.In addition, the boast literature also has the carnival character. It is the extension of carnivalization literature tradition in the contemporary. Regardless of in artistic thought or literature style, it all appears carnival literature characters.The carnivalization in artistic thought manifests in carnival creation mental and in the carnival work world, the literature style carnivalization manifests in the dialogue, the characteristic and the square language.The paper points out the significance from the carnival angle to know boast literature is to pursuing free spirit. The paper also points out the significance and the trend of development of boast literature.Key words:boast literature mass expense culturepostmodernism carnivalization三峡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
中国的文化属性-楼宇烈

今天恰逢祖国60周年庆典,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经济已经崛起,身为中国人,需要了解自己的国家的历史和文化,更需要知道,中国文化历史,究竟赋予了我们怎样的品格与精神。
今天让我来给大家讲一下关于中国的文化属性,这样一个问题。
所谓“中国的文化属性”,也就是说我们在长期的文化传统中间所形成的一种民族的精神。
在今天来讲,近一百年来,中国一直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奋发图强。
发生了多次的剧烈的社会变革。
经过这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在经济、政治实力上逐渐地赶上来了。
另外在某种程度上也应该说,已经得到了世界的认同,现在世界在经济、政治上,中国人说话是有份量的,中国人的地位是不能忽视的,这一点我们感到非常的自豪。
但是从文化方面讲,我们现在在世界的整个格局中间,还不能说我们的文化已经得到了同样的发展,我们有着五千年的文明,有文字记载以来文化也已经有三千多年,但是我们对于这样一笔财富,我们对它的继承、发展应该说还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没有把我们这一笔财富贡献给全人类,也就是说我们今天的人,在这一方面应该要反省。
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的经济正在走向全球化、一体化。
同时,也出现了文化趋同的情况,也就是一种时尚的文化,或者是一种强势的文化,它在影响着世界文化的发展的格局。
它不仅影响了一些发展中的国家,甚至于它也影响到了一些有悠久历史传统的古老的民族和国家。
所以八十年代中期以后,文化发展的趋势是全世界所关注的一个问题。
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这样的发展是不是好,也是有一些不同的看法的,但是大家总的倾向认为,经济是不可阻挡的会全球化、一体化。
当然经过这一次的世界的经济风暴,应该说人们又在反思这个问题,经济是不是要搞得全球化、一体化?我不是经济学家,我也不会懂这个问题。
那文化是不是也要一体化、全球化?在80年代就展开了一个强烈的思考和争论。
可能大家都认为文化不应该一体化、全球化,文化应该保持它的多元性,所以在当时这样一个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背景下,文化却出现了一个寻根意识,也就是大家坐下来寻找自己的民族文化的根子,这叫做寻根意识。
文学的文化属性及其造成的交流障碍

文 形 态表现 。
文学是意识形 态的.文学的意识形
态 质决定 了文学深厚 的文化 内涵。某 空范 围之 内 的作家 . 思维 模武 、 其 价由 观念 , 然无法挣脱这 一时空范 圄 必 内 文 化熏 浆 .跳 脱 不 出 “ 想 的j 思 } } 流 ” 必然 被这 一 “ 思想 的洪 流”褒被 着 进 文学就是 它所产 生的那个时空 苑目 之 内的 文化的反映 , 鄢个时空范 是 匾 “ 想的 ; 流”的艇 聚 文学 .文 思 = } } 化 .二 者 如彩 随 彤 中华 民族 历 史悠 久 。文 化根底 极 为 澡厚 ,内涌 极 为 丰
富. 特征极为突出。 植根干这一漾厚文化 土壤的 文学也 必然具有棘不掉 的中华民 族的 文化色 彩、 越是 民族的.就越是世 , “ 界的” 但是 . 。 由于文学深厚的文化 内涵, 造成 了它极强 的不可译性 .阻碍 了它在 世界 范围 内的 交流 . 种不可译 性和变 这 流障 碍集中表现在: (一 ) 对作 品主题 、 、 人物 思想的评 价。 文学作品的主题及人物行为 、 性格是 传达作 者思想观 念的主要途 径,是思想 文 化的集 中体现。因此. 不 同民族之 在 间. 最易造成解读过程中昀错误 赵树理 笔下的 三仙姑 . 虽 巳四十五岁 . “ 却偏爱 当个老来俏, 小鞋上协要绣花. 裤腿上仍 耍壤边, 顶门上的头发脱光 了. 用黑手帕 盖起来.只可惜官粉 涂不平肫上的皱纹. 看起来好象驴粪蛋上下 了霜 ”一个爱打 扮. 显摆 的中年 妇女—— “ 米俏”被 喜 老 作者讽 剌挖苦 了个 啉漓尽致 作者还有 意把 三仙姑置干 大庭广众之 下.让奋色 人等来表示对她 “ 老来俏” 的毫不掩饰的 厌恶 更特意让 区长出面责备她:“ 自 体 己看看你打扮得象个 人不象 ”区政府邻 近 的女 人们也都 看外星人似 的,好奇 而 必奋地挤 了半院子: 四十五 了!” “ “ , 看 鄢裤腿 ” “ . 看那花鞋 …・ - 在备方强大 舆论 的攻势 下,生性 放荡 、 半辈子没脸 “ 红过”的三仙姑很快 败下阵来 . 一道道 “ 热汗在脸上流” “ , 羞得只顾擦汗 . 再也开 不得 口” 回家以后 . . 三仙姑 “ 实在觉得 不好意思, 对着镜子研兜 了一下. 真有点 打扮得 不象话;又想到 自己的女 儿快瞿 跟 人结婚 .自己还卖 什么老俏? 这才下 了个决心 , 自己的打 扮从顶 到底换 了 把
第一讲 文学的社会属性 第一节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 文学对哲学的影响
• 文学对哲学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哲学的ຫໍສະໝຸດ 象理解 与感悟文学与宗教的关系
• 文学与宗教的关系相当复杂,其主要原因 在于宗教本身的复杂性 • 有积极的一方面,也有消极的一方面
• 文学的相对独立性
• 文学发展与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并不完全相同 • 文学的发展有着自己的历史继承性 • 文学发展与物质生产的发展往往会出现不平衡现象
• 文学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 促进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巩固 • 对经济基础起破坏和瓦解作用 • 破坏旧的经济基础同时又促进新的经济基础的建立
文学与上层建筑其他因素的关系
文学与道德的关系
• 道德对文学的影响
• 到的内容渗透在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它对文学 的影响是广泛的
• 文学对道德的影响
• 文学对道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他对特定时期社 会道德会产生积极的促进或消极的腐蚀作用
文学与哲学的关系
• 哲学对文学的影响
• 哲学通过影响作家的世界观而对其创作产生作用 • 哲学思想和文学思想关系密切
• 文学是一种艺术,是一种具有审美特质的 社会意识形态
•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
什么是社会意识形态
• 政治、法律、宗教、艺术、哲学、道德等 的观点,学说表达和传播形式。是社会个 人创造的思想、观点、主义、艺术、语言、 文字、图画、法律、规章等也就是通常所 说的社会意识形态。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
• 文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第一章 文学的社会属性
第一节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本节概况
素文 的学 关与 系上 层 建 筑 其 他 因 • • 文 反文 文 学 映学 学 与 是 在 经 社 社 济 会 会 基 生 结 础 活 构 的 的 中 关 能 位 系 动 置 • •
《文学概论》知识点

(3)文学再现社会境遇。文学在以语言蕴藉去表现个体生存体验 时,总是注意直接或间接地呈现个体生存体验所得以生成的社会境遇。 社会境遇是由地理环境、种族生活、社会事件、人际关系和生活场景等 构成的具体生活情境与际遇。 13.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又称文学学或文艺学, 通常是关于文学的学问。 “文艺学” 第三节 一词来自前苏联术语,原意就是“文学学” 。它是关于文学的普遍问题 的人文学科。 14.文学理论的当今特征 集中表现为普遍适用性和零散性之间的矛盾。 二、文学理论的含 义 第三节 三、文学理论的当 今特征与学习途径 1.文学理论的当今 特征 15.学习文学理论的具体途径 学习文学理论的具体途径主要包括: 一,体验作品; 二,阅读理论; 三,读解文化; 四,思考问题。 第三节 三、文学理论的当 今特征与学习途径 2. 文 学 理 论 的 学 习途径 文学理论 的当今特 征
之,文学是有文采的表情达意的语言作品。 4.文学的特征★ (1)文学是一种语言性作品。是否运用语言来写作并最终形成语言作 品,这是文学区别于其他艺术的最基本特征。 (2)文学的语言富有文采。富有文采,就是语词富于华丽的色彩,或 指作者具有语言上的才华。 (3)文学要表情达意。表情,是表达情感;达意,是传达意义。表情 达意合起来就是表达情感与意义。 5.六种文学观念★ 摹仿论、实用论、表现论、体验论、语言论和文化论
第一,文学是对“志” 、 “情”或“兴”的表达,即是对个人的独特 的生命体验的表达; 第二,文学创作依赖于“感兴”和“伫兴” ,即要求作者不仅善于 寻求个体体验, 而且善于把这种体验储存在心中以便期待某种瞬间的艺 术领悟和发动; 第三,文学作品是“兴象”的结晶,即要通过语言创造出充满体验 的活生生的形象; 第四,读者阅读要以“兴会”去感悟作者寄寓其中的独特体验; 第五, 文学理论或批评不应是逻辑式或推论式的, 而应是体验式的。 10.语言论 文学语言论是把文学视为一种语言符号, 并强调运用语言学模式去 第二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文学属性之一:文化属性(2009-12-26 12:13:41) 从系统层次来看,文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形态,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文学是一种审美形态,文学是语言艺术。
概括起来看,我们可以把文学定义为:文学是一种用语言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主体审美意识的文化形态。
一、文学的文化属性文学观念是复杂多样并不断发展的。
但不论人们有多少探讨文学的方法,或者有多少对文学的不同定义,有一点却是可以肯定的,即文学既是一种复杂的人文现象和文化现象,又是独特的艺术现象和审美现象,而从其所属的大的范畴来看,它首先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一种文化形态。
作为文化形态,文学既具有普遍的文化属性和文化品格,又植根于广泛的文化结构之中,与人类的文化精神、文化心理和文化人格密切相关,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广泛的文化意义。
(一)文学是一种文化形态1、文化的定义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合整体。
泰勒是著名的文化进化论者,他从民族学的角度将文化视为一个包含范围很广的复合体。
梁漱溟先生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说:所谓一家文化不过是一个民族生活的种种方面。
总括起来看,不外三个方面:(一)精神生活方面,如宗教、哲学、科学、艺术等是。
宗教、文艺是偏于情感的;哲学、科学,是偏于理智的。
(二)社会生活方面,我们对于周围的人——家庭、朋友、社会、国家、世界——之间的生活方法都属于社会生活一方面,如社会组织、伦理习惯、政治制度及经济关系是。
(三)物质生活方面,如饮食、起居种种享用。
2、文学是有符号意义的精神文化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总和,人类的历史就是自然的改造史和文化的创造史。
作为人类精神创造的文学,也理所当然的是文化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
按照马克思主义唯物历史观的理解,人类文化总体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在经济基础之上,“耸立着由各种不同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世界观构成的整个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作为由经济基础影响和制约的各种制度及情感、信念、幻想、思想方式和世界观的总和,包括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两大层面,与政治、法律制度相比,文学和哲学、宗教、道德、艺术诸范畴都处在一种远离经济基础,更高地悬浮于空中这样一个特殊的意识形态的位置中。
在这一整体文化结构中,文学以其特殊的审美性质,保持它在文化创造方面的文化价值取向和突出的人文特质。
在整体文化结构系统中,文学作为语言艺术,是人运用语言符号系统,展现人生的意义和精神追求,尤其是人的审美理想追求。
文学尽管也要描写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甚至本真的自然,但文学在描写这些文化对象的时候,作家必然要以自己的精神世界去把握、去拥抱它们,这些事物一旦被作家写进作品中去,它们就已经不是原本的物质文化或行为文化,而是已经属于观念形态或精神形态的东西,文学作为艺术世界,已经是一个符号的世界和意义的世界。
因此,可以说,文学是文化系统中具有符号意义的精神文化。
(二)文学活动的文化内涵文学作为文化形态,它既隶属于大的文化系统,具有普遍的文化品格,又植根于文化结构之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文学的文化内涵具体从文学活动的诸要素(作家、作品、读者)中体现出来。
首先,文学创作具有特殊的文化内涵。
作为文学创作的主体,作家的主体性质具有突出的文化特性,任何作家都是在特殊的文化生成过程中培育起来的,其主体世界是在自我的文化习得和社会文化“濡化”的“合力”中形成的,其心理构成和创造行为中有突出的文化倾向。
作家作为个体的人,其行为和价值观念的形成与发展,也必然要受到文化传统与文化环境的制约。
文学史的大量现象也已经证明,作家普遍的文化倾向的形成,总是处于一般的文化环境之中,文化传统、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对作家文化人格的生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处于不同文化环境中的作家,往往受着不同的文化思想的影响,负载着不同的文化。
甚至处于同一时期的不同流派、不同风格、不同追求的作家,也负载着不同的文化。
如中国现代文学巨匠沈从文,他所提供的“湘西文学世界”,已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中最具特色与光彩的文学景观之一。
我们可以发现,在沈从文身上,就汇聚了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湘西乡土文化的种种因素,而且这种乡土文化与现代都市文化相碰撞、交汇,从而形成作为乡土作家的沈从文独特的文化个性。
研究者已经注意到一个简单的事实:沈从文的文学乡土世界并不是在湘西构造的,而是在远离本土的现代都市(主要是在北京与上海)构造的。
我们知道,湘西是中国边地,相对完整地保存了乡土中国的文化;北京自明清以来作为皇城而成为中国文化的中心,近代却艰难而缓慢地经历了向现代都市转化的过程,传统北京文化在衰落着又顽强地生存着,使变化中的北京依然保留着某种乡土性;而上海却是按照西方模式建立起来的现代都市,是现代中国的一个象征。
湘西、北京、上海,三个区域空间,几乎概括了转型期中国的主要文化形态,这些文化形态凝聚于沈从文一身,使他成为了转型期中国最为优秀的文化承载者、观察者与描述者。
如《边城》,就是他在北京目睹了让他醉心的博大而精致的北京文化的美,正在历史的变迁中逐渐消失,这同时又让他联想到他的湘西,让他醉心的淳朴而自然的美也无可避免地处于消失的过程中。
这样的文化体认,就使得他的乡村牧歌一方面渗入了哀歌的调子,另一方面又要展现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体现了对原始文化所留下的古朴的民情民风民俗的深深的眷恋。
其次,文学作品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文学作品作为文化符号首先是由它使用的工具(语言)所决定的。
文化是以使用符号为基础的现象体系,美国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家怀特指出,“全部文化或文明都依赖于符号。
正是使用符号的能力使文化得以产生,也正是对符号的使用使文化延续成为可能。
没有符号就不会有文化,人也只能是一种动物,而不是人类。
”而在所有的人类符号类型中,语言又具有特殊的重要性,“符号表达的最重要的形式是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意味着思想的交流;交流意味着保存,即传统;而保存意味着积累和进步。
”[21]而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不仅是文学作品生成的基础和条件,而且更是构成文学这一人类文化现象的基础。
每一种语言除一般性的概念意义外,都还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学内涵。
严格地说,每一个民族语言中的许多语词是不能对译的,如汉语中的“师”字就不是英语中的teacher所能对译的,“师”决不仅指“教书的人”或“教师”,它至少还含有“师法”、“师承”、“师表”、“师长”等多重文化内涵。
而像汉语中的“冰清玉洁”、“苍松翠柏”之类,更是含有比德的象征意义与诗化的情绪意味,更是无法翻译的。
可见,语言的词义中积淀着一个民族久远而丰富的文化历史内涵,显示着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它本身就是一套发音的文化风俗系统。
文学语言作为文化符号,也必然会承载丰富的文化蕴含。
季羡林先生曾这样分析朱自清的《背影》:“《背影》所表现的就是三纲之一的父子这一纲的真精神。
中国一向主张父慈子孝,在社会上孝是一种美德……然而在西方呢?拿英文来说,根本就没有一个与‘孝’字相当的单词,要想翻译中国的‘孝’字,必须绕一个弯子,译作Filialriety,直译就是‘子女的虔诚’。
”这一个“孝”字就可见出语言在文化系统中的重要性。
文学作品作为文化符号还从它所反映的对象中体现出来。
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文学作品既包含着共时性的文化转换,又凝聚着历时性的文化积淀。
所谓共时性的文化转换,是指文学作品要受到诸如哲学、经济、政治、科学和宗教等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它总是能见出一个时代的文化印迹。
摩尔根在研究古代社会时,就从荷马史诗中得到大量的有关古代社会的信息。
他认为:“荷马诗篇的产生差不多可以作为希腊人进入文明的标志”,“在人类学方面很有价值。
”“其中有关人类进步过程的记载是现存材料中最古老、最详细的。
”确实,荷马史诗详细记载了有关古希腊人的艺术、习俗、发明和发现、生活方式等许多方面的文化信息,给后代留下了极为重要的东西。
所谓历时性的文化积淀,是指在文学作品的表层文化征象背后,总是沉淀着某种深层的文化内核,残留着一个民族进化历程中所遗传下来的文化基因,潜藏着文化系统中最稳定、最丰富的东西。
譬如在中国古代有很多“怨妇诗”,如谢朓的《玉阶怨》:“夕殿下珠帘,流萤飞复息。
长夜缝罗衣,相思此何极。
”再如李白的《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这两首诗写的都是思妇之情,谢朓的诗写漫漫长夜,妇女将对丈夫的等待和思念缝进“罗衣”里,表现了达到极致的思念之情。
李白的诗则更是用一系列的形象,将怨妇的思念之情含蓄而生动地传达了出来。
这些怨妇诗就隐含着相当深刻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
在中国古代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妇女是没有地位的,所谓“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所谓“夫为妻纲”,强调的就是妇女的依附地位。
丈夫是妻子的依靠,丈夫外出,唯有苦苦地思念才是妇女美德的体现。
但妇女往往又无法表达自己的情怀,所以诗人以怨妇诗、思妇诗替妇女代言。
而怨妇诗的更深层的文化内涵在于,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经常怀才不遇,怀着满腔的热情和一身的本事却不被赏识,不能得到重用。
这样,妇女思夫就成为他们自身希望效忠朝廷的一种比喻和象征。
最后,文学接受具有特殊的文化属性。
在文学接受中,读者总是要由对艺术形象和情感状态的解析,进入到对于作品所蕴含的广泛的文化涵义的领悟。
文学接受是一种性质特殊、含义丰富的文化沟通活动,它是把文学作品的个性化、具体化的话语形态转化为具有普遍的社会语义内容的过程,这种交流过程有利于恢复与拓展文学的历史文化维度和现实文化品格。
英国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的学者们将文学阅读分为“品质阅读”和“价值阅读”。
所谓“品质阅读”是指“试图尽可能完全地把握作品的肌质,表示首先注意到语言中的各种要素,重音和非重音,重复和省略,意象和含混等等,然后由此向人物、事件、情节和主题运动”[24]。
而所谓“价值阅读”则表示阅读者“试图尽可能敏锐和准确地描述出他在作品中所发现的价值”,这里所说的价值首先就是文化价值,发现文学所负载的文化意义,也可以说,“价值阅读”是发现文学文本的文化价值和文化内涵的阅读。
譬如对鲁迅小说的阅读,我们都能从其艺术形象,领悟到对中国国民性的批判,而通过更进一步的价值阅读,我们可以更为深刻地体认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劣根性。
如阿Q的“精神胜利法”实际上就是原始文化心态的再现,在原始文化心态中,主客观是混淆不清并且是神秘互渗的,阿Q将主观的情感、愿望投射于外在世界,认为它们具有客观的真实性,并把它们当作实在来感受,这实际上就是对主客不分的愚昧的原始文化的体现。
文学接受作为一种文化再生产活动,还具有文化累积和文化增值的属性。
接受者往往站在自己的文化立场与文化话语体系中,不断充实、完善和建构文学作品的文化内涵,从这种意义上看,文学接受是一种无穷累积的文化再发现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