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比较文学教程之对比
比较文学中的异同与共性

比较文学中的异同与共性比较文学是一门研究不同文学作品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的学科。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深入理解不同文学作品之间的联系和共性,同时也能够发现它们之间的差异和独特之处。
本文将探讨比较文学中的异同与共性,以便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学作品之间的关系。
一、文学风格的异同与共性不同文学作品往往具有各自独特的文学风格,但也存在一些共性。
在比较文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风格进行比较,发现它们之间的异同与共性。
首先,不同文学作品的风格可能存在明显的差异。
例如,现实主义文学强调真实和客观的描绘,而浪漫主义文学则更注重情感和想象的表达。
这些不同的文学风格反映了不同时期和不同作家的思想观点和审美追求。
然而,尽管存在差异,不同文学作品的风格也有许多共性。
比如,大部分文学作品都追求情感共鸣和艺术表达。
无论是现实主义还是浪漫主义,它们都试图通过文字来触动读者的内心,并传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此外,许多文学作品也会运用类似的修辞手法和文学技巧,如比喻、象征、对比等,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二、主题与意象的异同与共性文学作品的主题和意象是作品的核心,通过比较主题和意象,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学作品之间的联系和共性。
不同文学作品的主题可能截然不同。
比如,一些作品探讨人类的存在意义和价值观,而另一些作品则关注社会问题和人际关系。
这些不同的主题反映了作家对世界的不同关注点和思考角度。
然而,尽管主题存在差异,不同文学作品的意象却有许多共性。
比如,许多作品都使用自然景物来象征人类的内心世界,如用大海来表达自由和无限,用花朵来表达美丽和生命的脆弱。
这些共同的意象反映了人类共通的情感和体验,使不同文学作品之间产生了联系。
三、文学思想的异同与共性文学作品是作家思想的表达和传递,通过比较作品中的思想,我们可以发现不同文学作品之间的异同与共性。
不同文学作品的思想可能存在明显的差异。
比如,一些作品强调个人的自由和独立,而另一些作品则强调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比较文学狂人日记之比较

比较文学狂人日记之比较在文学的世界中,比较是一项常见且重要的技巧。
比较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本中的事物、人物或概念,同时也能够为作品增添深度和趣味。
作为一名文学狂人,我对比较技巧有着特别的兴趣。
今天,我将分享一些比较文学中常用的方法和技巧。
首先,我们可以使用对比的方式来突出特定事物的特征。
通过将两个事物进行对比,读者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它们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例如,在某个小说中,作者可以通过对比描写两个主要角色的性格差异来凸显故事的冲突和发展。
通过对比可以有效地营造张力和矛盾,增加故事的吸引力。
其次,比较也可以用来表达感受和情感。
有时候,我们很难用语言直接描述某种情感,但通过比较可以更好地传达我们的感受。
比如,一位诗人可以通过将自然景色与人类情感进行比较,来表达对世界的思考和感悟。
通过比较,诗人可以用简洁而意味深长的方式来表达复杂的情感,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并感受到其内涵。
除了对事物进行比较,我们还可以使用对立的方式进行比较。
对立的比较是将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来强调它们的差异和冲突。
这种比较方式常常用于揭示社会、历史或道德上的对立。
例如,在一部关于社会阶级的小说中,作者可以通过对比上层社会与下层社会的生活条件和待遇,来探讨并揭示社会的不公和不平等。
另外,比较也可以用于修辞手法的运用。
修辞手法是文学中常用的一种表达方式,通过比较可以丰富修辞的效果。
例如,使用明喻和暗喻,通过将两个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可以增加意象的生动性和表达的深度。
比如,“他的心如同一片湖水,宁静而深邃。
”通过将心与湖水进行比较,使得读者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主人公内心的平静和深沉。
最后,比较也是文学中不同时期和不同作者之间的常用手法。
通过比较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我们可以发现作品的变化和发展,了解文学历史的脉络。
通过比较不同作者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创作风格和思想观点,深入理解作家的艺术个性和创作意图。
比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还可以启发我们的思考和创作。
比较文学可比性

浅论比较文学可比性07中师1班廖丽葵 2007014143025老师说,比较文学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学的比较,然而这种说法还是很模糊,很容易让人产生歧义的。
因为国家和民族两个概念有交叉的地方,同一个国家可能包含了不同的民族文化,而相同的民族也可能分布在不同的国家。
因此,我们似乎应该寻找一个能更清楚地说明问题的概念出来,以期使比较双方的界限清楚分明。
在这一方面,我比较认同北师大王向远教授的看法。
他将比较文学定义为:一种以寻求人类文学共通规律和民族特色为宗旨的文学研究。
它是以世界文学的眼光,运用比较的方法,对各种文学关系进行的跨文化的研究。
突出了“跨文化”,尤其是跨“民族文化”。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体系,不管这个民族流落何方,只要他的脐带还连着这个体系,他就属于这个民族文化的范围;相反,哪怕是来自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只要都认同并接受同一个民族文化,并且在这种文化影响下在创作上有所成就,那么,他们都属于一个文化体系,是一类人。
因此,我认为,比较文学,首先是要在不同文化体系的标准下进行。
在这个标准下,我们可以对文学创作本身,从多个角度进行比较研究:关于文体的研究,关于文学创作过程本身的研究,关于文学理论的研究,等等,从而探寻文学共同规律。
其次,比较文学里的比较也不是单纯的异同比较。
如果我们要明确,谁跟谁可比,谁跟谁不可比,那么我们首先要明确一点:他们究竟是为何而比。
也就是说,比较的目的是什么。
没有目的,没有意义的比较,是不可取的。
例如,将潘金莲与简爱相比,恐怕连作者也说不明白究竟在比个什么劲吧,难道是单纯证明简爱比潘金莲有自尊有人格?对于探寻文学的特征和规律来说,这是没有意义的,所以不可比。
有一篇著名的比较文学论文《王熙凤和福斯塔夫——谈“美”的个性和“道德化思考”》,证明了即使貌美的王熙凤和肥的流油的福斯塔夫之间差异很大,然而因为有一个明确的研究方向,即对小人物如何在巨著中发光发热的文学技巧有所发掘,符合“寻求人类文学共通规律和民族特色为宗旨”的要求,因此,他们是可比的。
【3.1】比较文学的可比性

例 1: 冰泉冷涩弦凝绝, 凝绝不通声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 (白居易《琵琶行》)
听见的乐声虽好,但若听不见 却更美;所以,吹吧,柔情的风笛; 不是奏给耳朵听,而是更甜, 它给灵魂奏出无声的乐曲。 (济慈《希腊古瓮颂》John Keats Ode on a
Grecian Urn )
可比性问题
《金瓶梅》与《查泰莱夫人的情人》
两种性爱观:性罪恶(诫世)、性圣洁(身心和谐交融的性关系, 获得精神上的新生。鞭挞不以爱为基础的两性关系。) 妇女观:祸水(张竹坡评本第一回‚色箴‛) 描写:客观、自然主义的描写与主观抒情式的诗意化描写。 作品涵括面:前者——全景式地展现16世纪中国封建社会的广阔图 景。人物。社会环境。社会生活:商业贸易、诉讼、婚丧嫁娶、贺 岁祝节、文化娱乐、念斋信佛等。《查》环境狭小,集中透视。 对人性的揭示:《金》停留在对人自然属性性欲的描写和告诫,把 性视为堕落、罪恶;《查》却上升到对自然人性的探讨。
异质性的内容包括文化原生性、独立性、并存性和 对话性,只有明确意识到这种特征的存在,东西方对话 才能得以进行,东西方文学才能实现互补。
由于多元性是跨文明比较文学研究的基本观念,由 此才能在中西比较文学研究中使被比较的对象互为参照, 从浅层次的同异比较向深层次的文化探源发展,为实现 交互性和总体性奠定基础。
可比性问题
表面上没有共同之处,但不一定不具有可比性 和研究价值,关键是要寻找到一个富有开拓性、 具有学术价值的切入点,即‚把问题提高到一 定 的范围内‛(卢康华、孙景尧,1984,《比较文学导 论》),建立一个‚可比场‛( 甘建民:《可比性
与可
比场》)。往往是看似不具有可比性的,如果寻
找到一个恰当的切入点,所得出的结论往往令 人耳目一新。
比较文学比较方法

比较文学比较方法比较文学是一种研究不同文学作品之间的异同的方法。
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不同文学作品之间的联系和差异,从而深入探讨文学的本质和价值。
在比较文学中,有许多不同的方法和角度可以用来比较文学作品,下面我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比较文学方法。
首先,一种常见的比较文学方法是主题比较。
这种方法主要通过比较不同文学作品的主题来揭示它们的共同点和差异。
例如,可以比较两部作品的主题是否相似或相反,以及它们对相同主题的处理方式是否一致。
通过主题的比较,我们可以了解不同文学作品对于相同主题的不同见解和表达方式,进而揭示出不同文学作品之间的文化差异和个体经验。
第二种常见的比较文学方法是形式比较。
这种方法主要通过比较不同文学作品的结构、语言和风格等来揭示它们的相似之处和差异。
例如,可以比较两部作品的叙述结构、语言风格和修辞手法等方面,从而了解它们的共性和个性。
通过形式的比较,我们可以从艺术形式的角度来分析和理解不同文学作品的特点和价值。
第三种常见的比较文学方法是文化比较。
这种方法主要通过比较不同文学作品所处的文化背景和所表达的价值观念来揭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差异。
例如,可以比较两部作品所反映的社会制度、文化传统和思想观念等,从而了解它们所处的不同文化环境和文化意蕴。
通过文化的比较,我们可以深入理解不同文学作品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从而丰富我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
第四种常见的比较文学方法是时空比较。
这种方法主要通过比较不同文学作品所处的时代和地域来揭示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差异。
例如,可以比较两部作品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和历史事件,以及它们所处的地理环境和社会制度等,从而了解它们的时代特点和地域差异。
通过时空的比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学作品所代表的时代精神和地域特色,进而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把握。
此外,还有其他一些比较文学的方法,如心理比较、意象比较、文学批评流派比较等。
这些方法都可以通过不同的角度和方法来比较文学作品,从而揭示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差异。
比较文学笔记(完整版)

第一篇绪论第一节“比较”的真谛——跨越与沟通1、文学研究的三种途径: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文学理论:研究文学的本性,文学的内在,文学作品的构成及特征等,基本上是将文学现象作为同一时代的一种思想体系来进行研究的。
文学批评(微观):是对某一具体文学作品的研究,它要求对具体文学现象做出分析评价。
文学史(宏观):主要研究文学的发展和演变,它不仅由对各个作品的分析和评价积累而成,同时受到不同时代的社会经济状况、风习、心态的制约。
2、比较文学中的“比较”雷马克的定义:是超出已过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地域),并且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回话、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政治、经济、社会学等)、自然科学、宗教等(学科领域)。
“比较”的真谛:跨越和打通既定的界限。
比较文学的本质:它是一种跨界限(民族、国家的界限和学科的界限)的文学研究。
3、比较文学的特点:1、开放性,2、比较性,3、汇通性。
第二节比较文学的定义1、季羡林的定义:把不同国家的文学拿来比较(狭义)。
把文学痛其他学科拿来比较(广义),包括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钱钟书:作为一门学科,则跨越国界和语言界限的文学比较。
乐黛云:是历史地比较研究两种以民族文学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曹顺庆: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雷同性、异质性和互利性,以影响研究、平行研究、跨学科研究和跨文明研究为基础方法。
教材定义:比较文学史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它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为研究对象,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2、基本要素:(四跨)跨语言、跨民族、跨文化、跨学科。
第三节走向世界文学1、(1)民族文学:指在某个民族土壤上产生的,具有自己独特的历史传统和民族特色的文学。
(2)国家文学:是按照国家这个政治概念认为划分的文学单位,它可由多个民族文学构成,也可是单一民族文学。
试论 两种文学主流教材的异同比较

试论两种文学主流教材的异同比较按照学界的一般定义,比较文学是指除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之外的又一种文学研究途径。
简单来说就是把对多种文学理论、多种文学批评和多种文学史联系在一起的研究,并探讨其间存在的内在联系。
可以说比较文学的重要性在于其固有的开放性和多方位属性为广大的文学研究者提供了一条世外桃源般新的路径,这也成为了1998年教育部将比较文学设置为文学专业本科生基础必修课程的重要契机之一。
同时,比较文学在学科发展中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教材,其中尤以乐黛云先生主编的《比较文学简明教程》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比较文学概论(第二版)》最为知名,这也是本人将其二者作为比较研究的重要原因。
《比较文学简明教程》是由乐黛云先生主编,第一版于2003年8月印刷,并作为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教材,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为高校汉语言专业教学量身定制的一本教材。
此书部分材料取自于《比较文学原理》、《中国比较文学年鉴》和《中西比较文学教程》,在对“站在语言的或民族的边缘,注视着两种或多种文学之间在题材、思想、书籍或感情方面的彼此渗透”的学问”这一深刻内涵有所传承的同时,做到了汉语言专业本科教育的普适性要求。
《比较文学简明教程》相较于《比较文学概论(第二版)》的亮点或者说是优势得益于乐黛云先生的加盟编写,作为比较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乐黛云先生在教材编写中尽量考虑到了比较文学学科的动态发展要求,尽力在透彻的讲解比较文学的专业知识内容的同时让其更符合汉语言专业学生的理解程度。
这样的亮点在全书是有多处体现的,如第一章《文学研究的新途径——比较文学》和第二章《为什么要学习比较文学》就通过富有逻辑和生动的语言帮助读者明确的知晓了比较文学研究是存在于不同文化中、不同文学以及不同的文明之间的。
从某种维度上来说,正是由于乐黛云先生担任主编《比较文学简明教程》才能准确生动的将比较文学的精华展现在每一个汉语言学子面前,这是此书相较于其他教材存在亮点的必然。
浅谈比较文学课程教学

浅谈比较文学课程教学摘要:在中国高等教育中,比较文学是一门新兴的课程,发展速度很快,引起了人们很大的关注,然而它实际的教学效果却一直差强人意。
由于比较文学课程内容的过于庞杂,导致了它设定的教学目标有些理想化,教师很难以明确统一的教学方法来讲授全部内容,学生也无法真正地理解、把握课程内容。
所以,比较文学课程在内容设置和教学方法上都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
关键词:比较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改革开放30多年来,比较文学获得了全面的复兴,已经成为国内发展最为迅猛的人文学科之一,其中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它在高等院校中文专业的教学中,已经占据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
比较文学学科知识全面地进入高等教育,确实给中文专业的教学带来了一股活力。
在中文专业的一些相关课程的教学中,譬如在外国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学理论,乃至中国古典文学等课程的教学中,各门专业课程的老师经常会有意识地借用比较文学的方法来进行讲授课程,从而在中外文学的比较联系中,积极地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让学生在与自己所熟悉的文学知识的联系中,获得对于新的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其教学效果非常明显。
然而令人深感困惑的是,恰恰就是在比较文学课程的教学中,其实际所达到的效果,却总是有些差强人意,甚至令人颇为沮丧。
客观地说,中文专业的大多数学生在正式修习比较文学课程之前,都曾对这门课程怀有深厚的兴趣,甚至对此抱有较大的期待。
因为在中文学科中,比较文学属于一门从内容到形式都比较新颖的课程,是最能够贴近当今人类文化的全球化发展进程的一门课程,而且在许多以“比较××学”命名的课程中,比较文学是一门发展得最为成熟和规范的课程。
许多学生都是在其他文学课程中,在聆听老师以比较文学的方法讲授课程内容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比较文学的价值,很多学生在阅读浏览各种人文和社会科学研究学术期刊时,也都清楚地看到有许多文学研究的学术成果都具有明显的比较文学色彩。
所以,他们对于即将要开设的比较文学课程,普遍怀有很大的敬意和期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比较文学简明教程》与《比较文学教程》
在全球化趋势越演越烈的今天,东西方文化与文明的交流与交融更加频繁,中西文化与文学的比较也更加明显和迫切。
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已经自觉不自觉地陷入到了这个中西交会的大潮流中,也都必然在中西文化与文明的交汇与比较中生活着。
东西方文化的比较几乎无处不在。
但是,什么是比较文学,我想并不是每个人都清楚地了解这一情况。
而曹顺庆编撰的《比较文学教程》和乐黛云编撰的《比较文学简明教程》中有着对比较文学的概况,然而这两本书也是从不同的方面对比较文学进行概括。
在乐黛云的《比较文学简明教程》中,在开篇就讲了文学研究的方法之一是比较文学,继而讲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比较文学。
在本书中主要讲述了十一个方面的问题,即比较文学的历史,比较文学在中国的崛起,差别·类同·流变,接受·影响·交流,诠释·理解·翻译,比较文学视野中的诗歌、小说、戏剧和文类,比较文学视野中的文学理论,西方文艺思潮与中国现代文学,跨学科研究:文学与自然科学,文学与哲学社会科学,文学与艺术。
而在曹顺庆《比较文学教程中》,开篇就讲述了比较文学的性质,定义,四大研究领域和基本特征。
在本书中主要讲述了四个方面的问题,即实证性影响研究(流传学,渊源学,媒介学),变异研究(文化过滤与文化误读,译介学,形象学,接受学,文学的他国化研究),平行研究(类型学,主题学,文体学,跨学科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从西方中心的“总体文学”研究到跨文明的“总体文学”研究,跨文明异质性对比和互补研究,跨文明阐发研究,跨文明对话研究,比较诗学,文学人类学)。
把乐黛云的《比较文学简明教程》与曹顺庆的《比较文学教程》相对比,又各有其突出的地方。
以我自身的角度来看,乐黛云的书更简明易懂,更加贴近于生活,而曹顺庆的书更多地偏向于理论知识。
在比较文学的概念上,乐黛云说比较文学就是把多种文学理论、多种文学批评、多种文学史联系在一起的研究,即研究存在于不同文化中的不同文学之间的各种现象,以及其间的各种关系,这就是比较文学。
而曹顺庆认为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和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在比较诗学上,乐黛云在《比较文学简明教程》第八章比较文学视野中的诗歌、小说、戏剧和文类中和曹顺庆《比较文学教程》第四章第五节比较诗学中都论述了诗学及比较诗学。
乐黛云认为中西诗歌中因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的差别,还显著地表现在同为写爱情题材的诗歌中。
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观,使爱情受到
道义责任的约束,而不像西方成为至高无上的“绝对”;中国没有宗教神念,因而也不视之为圣灵赋予结合的一种外在标志。
西方爱情诗大半写于婚姻之前,因而赞颂人体美、申诉爱慕情的居多;而中国爱情诗则大半写于婚姻之后,而尤以写惜别悼亡的作品为最佳。
可以说,西方爱情诗最长于写“慕”而中国爱情诗最善于写“怨”。
由于中西文化背景与历史传统的不同,使中西诗歌在内容、情趣、美感、主题、题材等各方面,都呈现为各具特点的差别。
中西诗歌的语言、形式及其美感等,因语言文字的不同而各有显著的特点。
语言文字是文学借以存在的物质材料与手段,大家熟知的“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等说法,都突出了语言文字对文学的直接作用。
而文字的音、形、义三要素,则对中西诗歌的节奏音律、诗体形式和叙事抒情等特点的形成都有密切关联。
中西诗歌,还因语法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特点。
而曹顺庆认为比较诗学就是通过各种文学理论体系的研究方法,去发现全人类对文学规律的共同认识。
曹顺安庆在书中首先讲述了比较诗学与诗学的联系和区别,就联系来看,诗学与比较诗学都是以文艺理论作为学科的中心,都在探讨文学的基本规律。
但两者的区别很明显,第一,诗学与比较诗学研究对象的不同。
第二,诗学与比较诗学研究的范围不同。
第三,诗学与比较诗学研究方法的不同。
其实讲述了比较诗学的兴起和发展。
最后讲述了跨文明的比较诗学研究方法,第一,诗学术语、概念、范畴的比较研究,中西诗学在现代之前基本是两个完全独立而封闭运行的理论体系,很少相互影响,各自都有一套思维模式和话语模式,各有不同的概念、范畴作为其理论基石。
第二,诗学著作的比较研究。
第三,诗学文类比较研究。
第四,诗学话语比较研究,中国古代诗学话语从来就是不透明、单义的,而是具有丰富性、朦胧性和不确定性,而西方诗学则一般采用时政法和条分缕析的归纳演绎法,在表述上有意思地以系统的文章来表达其思想。
第五,诗学文化与文明研究,是给予文化精神分析的方法,它把诗学比较放在中外的历史文化与文明的背景中,追求的是返本开新、融贯中外的理论超越。
在文化误读方面,曹顺庆认为,误读是“文化过滤”过程中诸多因素合力的产物,首先是接受者或阅读者的主体性因素,从翻译过程的译者主题与原著的关系来看,原著在译者之介入中激活自身的结构图示的同时,译者也在自身的开放性中吸纳对方。
其实,从理解的历史性来看,一部作品进入另一种文化语言之中,不仅存在地域上的差异,也意味着跨越历史时空的错位,而错位所导致的偏见,必然对传入的文学发生误读性影响。
最后,文学的误读与创新,文学误读缘于文化过滤,文学误读体现于垮异质文明语境中的各个层面,就跨异质文明的文学文本交流与对话而言,其根本的变异还是滋生于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性。
乐黛云认为,由于文化的差异,当两种文化接触时,就不可避免地产生误读。
所谓误读就是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和自己所熟悉的一切去解读另一种文化。
一般来说,人们只能按照自身的思维模式去认识世界。
所以,误读往往在文化发展中起很好的推动作用,例如一部文学作品,只有一种解读方式,永远不可能让人产生误读,那么,这部作品就不再有生命力。
因此对于不同的文化现象的解读如此,对于不同文化体系之间的著述或作品的解读,就更是这样。
在乐黛云《比较文学简明教程》的第四章中专门讲述了比较文学在中国的崛
起,这是在曹顺庆《比较文学教程》中是没有的,其中包括了中国比较文学的源头,即从现代意义的比较文学来说,中国比较文学的源头可以上溯到1897年,林纾和从法国归来的王子仁(号晓斋主人),合译法国作家小仲马的《茶花女》一书。
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在中国的出现及其发展,即“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在中国正式出现则是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事。
当时清华大学研究部课程按教师专长开设,没有固定编制。
三四十年代显示比较文学实绩的则是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诗论》和钱钟书的《谈艺录》。
钱钟书和他的《管锥篇》,即“比较文学就其本质而言是广阔的、开放的”,是一门“边缘学科”,“如果我们想给比较文学下一个严密的定义,或者把它归纳在一种科学或一种文学研究体系里面,我们必将得不偿失”。
六七十年代中国比较文学在港台地区的发展。
在乐黛云《比较文学简明教程》的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中分别讲述了差别·类同·流变,接受·影响·交流,诠释·理解·翻译,这些在曹顺庆《比较文学教程》中是没有的。
在差别·类同·流变中讲述了“和而不同”是研究比较文学的重要原则,素材—题材—题旨—主题,题材、题旨和主题的比较研究及实例分析,主题和题材的流变及传统继承,引进,独创。
在接受·影响·交流中讲述了接受理论的基本内容,传统的影响研究,接受理论与影响研究,接受与影响的多种模式。
在诠释·理解·翻译中诠释的多样性,诠释循环与过度诠释,互动认知与双向诠释,翻译在比较文学中的地位。
乐黛云《比较文学简明教程》指导思想是尽量符合比较文学学科的动态性及其发展,并更能适合广大学生和一般读者的理解程度。
而曹顺庆《比较文学教程》一方面继承了国外比较文学既有的理论成果,又汲取了国内同行的新研成果。
虽然他们的研究方式和侧重点都不尽相同,但是他们都打破了原有的以学派理论为框架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概括出新的学科理论范式,拓展和更新了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体系,解决了比较文学研究中不少令人困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