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

合集下载

比较文学名词解释

比较文学名词解释
2、法国学派
法国学派是比较文学学科史上最早形成的一个学派,也是影响最大的学派之一。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维尔曼、戴克斯特、巴登斯贝尔、梵·第根、卡雷和基亚等。法国学派的比较文学研究是在进化论和实证主义思想指导下发展起来的。他们着重研究各国文学的联系,用确凿的事实证明各国文学之间影响与被影响的关系,使比较文学的国别文学和民族文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研究国际间文学交流、影响与融合的独立学科。但由于法国学派只注重事实的考据,崇尚实证,而且将文学比较的范围仅仅集中在以法国文学为中心的欧洲,而缺乏更为广泛的视野和对文学的美学规律的关注,受到了后来的美国学派为主的比较文学研究新学派的攻击与批评。
11、意象研究
意象研究是指对不同民族文学中具有某种特殊文化意蕴和文学意味的物象的研究。它常常是一些自然现象或物质客体,如日月星辰、山石云泉等;也可能是一些动植物,如梅兰竹菊、狐狸、狮子等等,还可能是想象性的神话传说中事物,如妖魔鬼怪,神灯宝石等等。
12、题材
一般文学理论研究中的题材是指作家在观察体验生活的过程中,在掌握大量素材的基础上形成的,根据一定创作意图进行选择和虚构,从而进入文学作品的一定的人物、事件和生活现象。主题学中的题材概念与之不同,伊丽莎白·弗伦泽尔认为,题材就是“一个存在于这一作品之前轮廓清晰的故事脉络,一个‘情节’,它是一种内在或外在的经验,一个当代故事中的报导,一个历史的、神话的或者宗教的动作,一部由另外一作家加工了的作品,或者甚至是一件想象的产物,用文学方式进行了处理。”
13、比较诗学
比较诗学就是对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民族、国家的文学理论、文学观念、文学思想进行比较研究。
14、跨学科研究
跨学科研究又称“交叉研究”、“科技整合”、“跨类研究”等。跨学科研究主要探讨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如美术、音乐、雕塑、影视、建筑等),文学与文人社会科学(如哲学、心理学、历史学、宗教、语言学等),文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关系,它是沟通文学与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以及其他艺术门类联系的良好途径。

比较文学的几种方法

比较文学的几种方法

比较文学的几种方法
比较文学在现在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比如法国的影响比较方法、美国的平行比较方法等其他想成了比较文学的方法体系。

1、影响比较法:某些个别的影响会使作家作品受到一些国家的一些作家和作品的影响。

2、平行比较法:它包括两种,一是研究作品的种类,二是不同作品的对比,查看没有关联个作品是否有雷同现象。

3、媒介学,也就是翻译,或者介绍一个国家的文学给另一个国家的翻译家,主要用于促进和交换文学的研究。

4、诗文的比较,对不同国家的诗学进行研究,讨论,比较,找出其中对应的范畴语,进而研究其中的不同。

5、文化是每个国家都不可忽视的因素,不同的国家,民族文学也各有不同,很多部分都是因为文化因素决定的。

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的定义与目标1.什么是比较文学?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变异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2.比较文学与文学比较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3.比较文学在未来世界文学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什么?文化冲突中的沟通作用;文学交流中的桥梁作用;探讨总体文学中的世界文学比较文学的历史与现状4.作为一门学科,比较文学诞生的时间和标志是什么?诞生于19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标志:比较文学杂志的出现;比较文学理论著作的问世;比较文学作为一门正式的课程进入高等学校的课堂;比较文学学位论文与工具书的出现。

5.简述1895年教堂会议对比较文学发展的影响。

1958年9月,国际比较文学协会在美国的北卡罗来州教堂山举行第二届年会,中心议题是欧美文学关系。

美籍捷克裔学者,时任耶鲁大学教授的韦勒克在会上做了题为《比较文学的危机》的书面发言,即所谓美国学派挑战性的宣言。

阐述了美国学派的观点,对传统的比较文学观点进行了批评,从而引起了国际上历时十余年的辩论,导致比较文学在理论上更趋成熟,促进了学科的健康发展。

教堂山会议成为比较文学发展史的一个转折点。

法美两国学者的争论促使他们各自检讨和修正自己的观点,从而出现了双方互相吸收、取长补短的局面。

于是,比较文学理论更趋成熟,这一学科也获得了新的活力。

它面对全球各民族的文学,即可以探索国家的影响和联系,又可以研究它的内在价值;既有考证和比较,又有综合和评价;既重视科学性;又重视美学性;既有文学范围内的比较研究;又有超越学科界限的、对文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的比较研究。

6.20世纪以后,比较文学经历了哪三次世界冲击,对比较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第一股潮流是所谓理论大潮。

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

一、“比较文学”名词的由来.1.1825年,诺埃尔、拉普拉斯(法),从法语、英语、意大利语和拉丁语的文学中选出一部分作品,编成《比较文学教程》,首次使用这一词语。

2.1827年,维耶曼(法国比较文学之父)在巴黎大学开设一系列讲座时,多次使用到“比较文学”这一术语。

3.1848年,马修·阿诺德(英),从法语中引进这一术语,创造出英文的“比较文学”。

4.1886年,波斯奈特(英)的专著《比较文学》出版,这是世界上第一本比较文学专著,标志着“比较文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开始。

二、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变异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三、比较文学产生的纷争.1.法国学派——讲究“科学性”——实证影响研究,是不比较的比较文学。

2.美国学派——文学性和美学性——平行研究。

四、比较文学的发展.1.1887年,科赫(德)创办第一份《比较文学杂志》。

2.1897年,戴克斯特(法)在里昂大学,开设第一个比较文学讲座。

3.1900年,巴黎召开国际性文学会议,把“各国文学的比较历史”正式列入议题并讨论;同年,贝茨(法)编订了《比较文学书目》。

4.1904年,黄人(笔名)将“比较文学”引入中国,至1931年中国正式接触比较文学。

五、比较文学的特点.1.跨越性。

2.比较性3.文学性。

4.开放性。

5.理论性。

六、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是跨国家、跨文明、跨学科的各种文学关系,涵盖三种类型:事实关系、价值关系和交叉关系。

七、比较文学研究的意义作用.1.开拓了文学研究的新天地、新视野,可获得有别于国别文学的新认识,(是对传统学科的补充和发展。

比较文学比较方法

比较文学比较方法

比较文学比较方法比较文学是一种研究不同文学作品之间的异同的方法。

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不同文学作品之间的联系和差异,从而深入探讨文学的本质和价值。

在比较文学中,有许多不同的方法和角度可以用来比较文学作品,下面我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比较文学方法。

首先,一种常见的比较文学方法是主题比较。

这种方法主要通过比较不同文学作品的主题来揭示它们的共同点和差异。

例如,可以比较两部作品的主题是否相似或相反,以及它们对相同主题的处理方式是否一致。

通过主题的比较,我们可以了解不同文学作品对于相同主题的不同见解和表达方式,进而揭示出不同文学作品之间的文化差异和个体经验。

第二种常见的比较文学方法是形式比较。

这种方法主要通过比较不同文学作品的结构、语言和风格等来揭示它们的相似之处和差异。

例如,可以比较两部作品的叙述结构、语言风格和修辞手法等方面,从而了解它们的共性和个性。

通过形式的比较,我们可以从艺术形式的角度来分析和理解不同文学作品的特点和价值。

第三种常见的比较文学方法是文化比较。

这种方法主要通过比较不同文学作品所处的文化背景和所表达的价值观念来揭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差异。

例如,可以比较两部作品所反映的社会制度、文化传统和思想观念等,从而了解它们所处的不同文化环境和文化意蕴。

通过文化的比较,我们可以深入理解不同文学作品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从而丰富我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

第四种常见的比较文学方法是时空比较。

这种方法主要通过比较不同文学作品所处的时代和地域来揭示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差异。

例如,可以比较两部作品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和历史事件,以及它们所处的地理环境和社会制度等,从而了解它们的时代特点和地域差异。

通过时空的比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学作品所代表的时代精神和地域特色,进而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把握。

此外,还有其他一些比较文学的方法,如心理比较、意象比较、文学批评流派比较等。

这些方法都可以通过不同的角度和方法来比较文学作品,从而揭示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差异。

比较文学整理资料

比较文学整理资料

比较文学整理资料1、比较文学的定义美国亨利·雷马克在《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用》中说:“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如回话、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

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第一、“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这四个方面是对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的总体的全面概括,而不是指具体的研究实践。

第二、这四个“跨”具有广泛的含义,既是指比较文学的研究视野,也是指比较文学研究对象的一个必备的特性,同时也可以指比较文学的特殊视角和特殊方法,甚至是评论者的心态。

第三、在四个“跨”当中,除“跨学科”之外其余三“跨”是互相联系的,而且在内容上有所重叠,但各有所指。

第四、这里的“跨文化”指的是跨越文化体系。

第五、我们跨出文学的门槛,面向如此广大的学术世界的时候,必须把握好这个“跨越”的限度。

最后,一个学科的定义只能是对这门学科的本质属性和本质特点的规定,不可能把一切问题都容纳进来,表述的一清二楚。

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影响研究、平行研究、跨学科研究和跨文明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2、民族文学的定义民族文学指的是在某个民族土壤上产生的具有自己独特的历史传统和民族特色的文学。

3、世界文学的定义世界文学是马克思和歌德对文学未来的一种远瞻,指的是人类文学奖发展到一个新的理想的历史阶段,各民族国家地区间的割裂将消除,各民族文学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统一成一个综合体。

(世界文学有时指人类有史以来所产生的世界各民族文学的总和,有时指世界文学史上出现的那些具有世界意义和不朽价值的伟大作品,有时指根据一定标准选择和收集成的世界各国文学作品集。

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的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

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的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作为一门学科,在19世纪30年代即已萌芽,七八十年代正式产生,正式诞生于19世纪70年代末在至90年代。

格义:即佛教格义,中国比较文学的第一阶段,即它的萌生阶段是在佛教传入中土之后的西晋时期,当时佛教产生的一种称为“格义”的研究法,是中国比较文学的渊源,即用汉学来解释比附外来文学,是“阐释研究”的最初形态。

文化过滤:是研究跨异质文明下的文学文本事实上的把握与接受方式,它是促成文学文本发生变异的关键。

文化过滤指文学交流中接受者的不同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对交流信息的选择、改造、移植、渗透作用。

也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发生影响时,由于接收方的创造性接受而形成的对影响的反作用。

文学误读:“误读”概念由美国文艺理论家哈罗德布鲁姆在其所著《影响的焦虑》1975中论诗时提出。

在他看来,任何阅读都是一种“误读”的批评,一部文学史即本文间性的关系史,也就是前辈的压抑和后辈以“误读”逃避压抑的相互作用史。

源于接受者或接受者文化对放送者文化的渗透、修正与筛选,亦即文化过滤,从而造成影响误差,形成误读。

文学误读本来是阅读学中的概念,指偏离阅读对象本身的意思和内容的阅读。

过去常用来指称不正确的阅读,误差性阅读或阅读理解错误。

比较文学中指文学作品在传播和接受过程中发送者文化的损耗和接受者文化的渗透而形成的误差。

流传学:就是从给予影响的放送者出发,去研究作为终点的接受的情况,包括文学流派、文艺潮流、作家及文本等在他国的际遇、影响及被接受的情况。

框范:指作品中展示的某种特定的空间或环境,如经典文学作品中所描写的风物、背景、社会环境等常常形成一种“框范”,对后世文学产生广泛的影响。

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原理一.比较文学的名称:1.名称释义:1934年傅东华依照法文本译出了“比较文学”《比较文学简史》2.“比较文学”不是文学比较,而是比较性的文学研究,是联系性地看不同国家的文学,并不是比较高低和区别,这里的“比较”是比较意识,比较思维,重在联系地看问题3.比较文学不等于文学比较。

(1)为什么说比较文学不是文学比较?(2)比较文学的定义二.比较文学的定义(法国学派一直占主导,1958年后美国学者后来居上)1.国外定义:(1)卡雷: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研究跨国度的精神交往与事实联系。

★对文学的研究可以分为三类:从历史的角度、宏观的整体的角度为“文学史”。

从批评的角度、微观的具体的角度为“文学批评”。

从理论、哲学的角度为“文艺学”或“文学概论”。

★文学史又分为国别文学史和国际文学关系史两个部分,前者是研究本国的文学,后者是研究本国文学与外国文学关系。

所以卡雷所指的文学史一支就是国际文学关系史。

(2)基亚认为:比较文学是国际文学关系史。

法国学者认为,比较文学是两个国家以上文学现象的事实考证(实证法)(3)美国亨利·雷马克认为: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及信仰领域的关系。

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因此与法国学派不同,美国学者则直接认为是文学史。

(4)1982年,法国学者布吕奈尔、毕修瓦和卢梭三人合著出版的《何为比较文学》一书中,将法国与美国相融合,形成新的理论。

见P60三.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1.事实联系。

2.美学价值。

3.学科交叉关系。

※比较文学的定义应当包括文学的属性,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比较文学的价值。

见P9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形成和发展第一节国外学科史一.学科形成的背景:19世纪20年代萌芽--------19世纪70 、80年代成熟维尔曼----比较文学之父歌德-----1827年明确提出了“世界文学”这一概念,阅读中国小说,认为中国人没有强烈的情欲和飞腾动荡的诗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文学绪论一、从研究对象和范畴看:三个阶段:法国学派——美国学派——布吕奈尔三人主义二、从价值取向着眼三、比较文学的价值1、对文学研究而言,比较文学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

确立于19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比较文学,处于对狭隘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研究的不满,后者滞后于当时文学的全欧性与全球性交流的事实。

新的视角:本国文学与他国文学关系的角度新的领域:不同民族或国家文学之间的关系2、对文学创作而言,比较文学提供了了解与欣赏其他民族文学的理论指导。

比较文学可以提醒创作者注意吸取他国文学的主题,题材与写作技巧,以推动自己与本国文学的发展。

3、对文化交流而言,比较文学有利于不同民族文化、不同文化体系互识互证互补,最终推动世界文化交流与世界和平。

全球化趋势使不同民族、不同体系之间的文化交流、对话与包容势在必行,比较文学有助于缓解文化霸权与极端民族主义的矛盾,促进文化多元化。

比较文化是“跨文化之桥”(乐黛云语)“自我”和“他者”的认识之道(孙景尧语)四、比较文学和文学比较:两者不等同,并非任何运用比较方法展开的文学研究都属于比较文学:1、两个比较所归属的层面不同:前者是一种比较意识,属本体;后者是一种研究方法。

2、指涉的对象不同:前者前就对象必须跨越国家语言民族学科等界限;后者则不一定跨越;3、使用方法不同:前者除比较法之外,还可使用实证法批评法和阐发法。

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形成和发展第一节国外比较文学学科史一、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比较文学,酝酿于十九世纪20—30年代、形成于十九世纪70—90年代的欧洲,其形成的文化背景可归纳为如下三个方面:1、思想方面:资本主义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全球渗透促成全球意识和比较意识的产生,最终促成文学研究的全球意识与世界胸怀的形成。

2、研究方法方面,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进展,促成揭示事物之间联系的比较研究的形成于比较方法的广泛应用。

3、文学发展方面,各民族文化与文学交流的频繁,促使传统的民族、国别文学研究方式被突破,比较文学应运而生。

(美)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兴起时为反对大部分19世纪学术研究中狭隘的民族主义,抵制法德意英等各国文学的许多文学史家的孤立主义。

二、学科确立的标志比较文学一词最早出现在1816年法国两位中学教师编录的书中。

1829年,巴黎大学教授维尔曼开设比较文学课程,被公认为比较文学之父。

比较文学确立于19世纪70—90年代,其标志如下:1、理论体系的建立与研究成果的问世。

英国学者波斯奈特《比较文学》1886 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文学理论专著法国学者洛里哀《比较文学史》1903 总结了早起比较文学的研究成果丹麦文学批评家勃兰克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1872—1884)是影响研究的范例,法国戴克斯特《卢梭与文学世界的起源》1895是世界上第一篇比较文学博士论文。

2、大学课程与讲座的开设(德)科赫(布雷斯劳大学1866)最早戴克斯特是世界上第一位比较文学教授哥伦比亚大学1899年建立美国第一个比较文学系,哈佛大学1904年建立第二个文学系3、专业杂志的创办(匈)梅茨创办世界上第一份比较文学刊物《比较文学学报》(1877—1888)又名《比较文学杂志》;(德)科赫创办《比较文学杂志》(1887—1910)、《比较文学研究》(1901);1921年巴尔登斯贝克在巴黎大学创办《比较文学评论》;1949年俄勒冈大学创办全美第一份比较文学杂志《比较文学》。

目前最权威杂志(法)《比较文学评论》;(美)《比较文学》三、学科发展阶段1、第一阶段:19世纪后期至1954年国际比较文学协会成立,在西欧范围之内。

重要事件:一是法国学派的形成。

法国成为国际比较文学的中心,巴黎大学成为大本营;二是爆发第一次学科危机。

英国史密斯《比较文学之毛病》对法国学者只重书目索引式影响研究进行批评;意大利克罗齐认为比较方法,只是历史研究的一种简单的考察性方法,看不出比较文学有成为一门学科的可能。

基亚《比较文学》:比较文学并不是比较,比较不过是一门名称有误的所应用的一种方法。

2、第二阶段:1954年至70年代初期,西方即欧美范围之内。

重要事件:一是美国学派的形成。

1960年美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

美国成为国际第二个中心,耶鲁大学、印第安纳大学为大本营。

二是学科第二次危机。

1958年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召开教堂山会议,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危机》向法国学派发难。

三是苏联、加拿大等国比较文学迅速发展。

田尔蒙斯基论文集《比较文学研究:东方和西方》;弗莱《伟大的代码—圣经与文学》在多伦多大学建立了加拿大第一个比较文学研究中心。

4、第三阶段:1970年至今,全球范围之内重要事件:一是荷兰乌特勒支大学成为国际比较文学第三个学术中心。

佛克马曾任国际比较文学学会主席。

二是东方国家比较文学勃兴。

日本坪内逍遥1889年在东京大学开设比较文学课程;岛田瑾二1935年创立东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1948年成立日本比较文学学会。

泰戈尔1907年论文《世界文学》为印度比较文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1956年巴苏在贾德沃晋尔大学创建第一个比较文学系。

三是理论化和泛文化导致学科第三次学科危机。

理论化主要表现为研究对象转向理论性课题;五、两大学派介绍1、法国学派(1)四大代表人物:a、巴尔登斯贝格1915年在巴黎大学创立比较文学研究所,1921年创立《比较文学评论》b、梵第根是巴黎大学教授代表作是比较文学论c、卡雷里昂大学、巴黎大学教授代表作《法国作家与德国作家》d、基亚特莱斯堡大学教授巴黎大学教授《比较文学》(2)基本主张:第一,学科性质—文学史的分支,国际文学史。

卡雷《比较文学序言》: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

第二研究对象:事实联系(亲缘关系)研究影响的传播,称为影响研究。

梵第根《比较文学论》:比较文学的目的,主要是研究不同文学的相互关系。

基亚《比较文学》:比较文学的对象是本质的研究各国文学作品的相互联系,凡是不存在关系的地方,比较文学的领域也就停止了。

第三,研究方法。

实证法或者考据法,以证明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的事实联系的存在。

经典说法:梵第根:比较这两个字应该摆脱全部美学的涵义,而取得一个科学的涵义。

基亚《比较文学》:比较文学并不是比较,比较不过是一门名称有误的学科所用的一种方法。

(2)形成原因:a、孔德实证主义哲学的流行,强调以自然科学的态度与方法来研究社会科学,只承认实证的或者确实的事实,看重外部联系。

b、法国有重视文学史研究的传统,法国批评家xx的传记批评强调历史事实的影响研究。

c、法国为世界文学输出大国,研究国际文学关系体现民族自豪感。

2、美国学派:(1)代表人物:a、韦勒克耶鲁大学教授论文《比较文学的危机》《比较文学的名称和性质》b、雷马克印第安纳大学教授论文《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用》c、韦斯坦因印第安纳大学教授专著《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d、奥尔德里奇伊利诺伊大学教授编著《比较文学内容和方法》(2)基本主张:a、学科性质——文学研究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名称与性质》:比较文学将从一种国际的角度研究所有的文学,在研究中有意识的把一切文学。

b、研究对象——文学性、类同关系、平行研究、跨学科研究(科技整合)奥尔德里奇《比较文学内容和方法》:比较一次可用来指示类同,c、研究方法——在朗读文本的基础上进行美学价值分析,即批评法。

(3)形成原因:a、问过文学史短暂,在国际文学关系史中已接受为主,故反对只研究国际文学关系史。

b、收新批评影响,强调文学文本的细读以及文学文本的内部研究。

(坤)第二节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史一、学科萌芽与背景比较文学对中国学界而言是舶来品,兴起于20世纪20——30年代。

学术中心是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

(后称外国文学系)1、兴起的标志(1)研究成果的问世。

梁宗岱《诗与真》《诗与真二集》陈铨《中德文学研究》朱光潜《诗论》钱钟书《谈艺录》(东海四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钱钟书、李长之、张萌鳞、陈铨并称“清华四才子”。

(2)大学课程的开设。

清华大学最早开设比较文学的课程。

清华三教授:瑞恰兹,英国剑桥大学文学系主任,应邀到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开设比较文学课程,是国内大学最早以比较文学命名的课程吴宓(中国比较文学之父):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硕士,师从白壁德,在东南大学开设中西诗之比较课程,后加盟清华大学西洋文学。

“哈佛三杰”:陈寅恪、汤用彤,吴宓。

学衡派成员陈寅恪,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之一(赵元任,王国维,梁启超),早年研究中印文学与文化关系,论文《三国志曹冲华佗传与佛教故事》2、兴起的背景(1)西学东渐之风的盛行。

19c末20c初中国知时节,思想界渐行“西学东渐”之风,涌现出严复、林纾等翻译名家。

陈独秀、胡适等人发起新文化运动将西学东渐之风推向巅峰。

鲁迅《摩罗诗力说》里提出“比较顽固,爰生自觉”的观点章锡琛翻译日本学者本间久雄《新文学概论》(内有介绍图伯斯奈特《比较文学》和法国洛里哀《比较文学史》的章节)傅东华1913年翻译法国洛里哀《比较文学史》戴望舒1937年翻译樊·第根《比较文学论》(3)本土资源的开启中国古代学者翻译佛经所用的格义法是比较文学阐发研究的雏形。

此种方法后成为中国学术界引用引用西方文学理论时最常用的方法。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运用叔本华的被拒论阐发《红楼梦》的主题。

注:格义法:是中国佛经译者和学者在翻译、理解和宣传佛教经书与义理时创造的一种方法,即用中国典籍中已有的概念与说法来比附和翻译佛教经典名相,以使售徒易于理解和接受。

它是中国学术同化佛教义理的一种策略,为佛学在中国的流传起了重要的作用。

二、学科复兴与背景复兴阶段:20c80年代中期以后。

台湾——大陆,比较文学逐渐成为“显学”1、复兴的标志(1)大批科研成果的问世诞生,旨在发现“造旨之本源”钱钟书《管锥篇》影响研究:季羡林《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赵毅衡《远游的诗神》严绍盪《中国古代文学关系史稿》乐黛云《比较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平行研究:杨周翰《攻玉集》曹顺庆《中西比较诗学》黄荡眠,童庆炳主编的《中西比较诗学体系》等20c90年代北大出版社《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丛书》(2)大学课程的恢复与教材的建设(3)成立国家级学会,创办专业刊物,参与国际学术活动,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于1985年成立2、复兴的背景(1)新时期在此出现西学东渐之风。

1984—1985年中国知识界开启的“新启蒙”思潮将西学东渐之风推向高潮。

“动向未来丛书”的出版,《文化:中国与世界》《新启蒙》创办。

国外比较文学研究成果译介渐入佳境。

张隆溪选编《比较文学译文集》等。

(2)台湾地区学科发展与海外华人研究成果对大陆的刺激。

台湾地区比较文学学会成立于1973年,学术中心是台湾大学。

学科奠基人是李达三,叶维康。

香港学术中心是香港大学及香港中文大学,分别于1964年、1967年开设比较文学三、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