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复习资料(考试归纳版)
比较文学复习重点

比较文学复习重点第一篇:比较文学复习重点比较文学复习重点比较文学(新)复习题一、填空题1、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的正式兴起,最为突出的标志是。
2、最能代表中国比较文学勃兴之后的骄人成绩的,应推朱光潜的与的《谈艺录》。
3、比较文学学科身份的成立在于,这是比较文学的学科特征之一,而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学科身份的成立在于。
4、比较文学研究的客体是介于两种或两种之间的学理关系。
5、比较文学的“四个跨越”是指、、、。
6、在一个单一民族构成的国家中,国别文学就是,两者可以互为指称。
7、世界文学是 1827年在评论他自己的剧本的法译本时最早提出的。
8、比较文学研究的基点——本体就是。
9、比较视域内质的最高层面用八个字来概述,就是与。
10、多元文化中的文学对话平台是指层面。
11、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的交叉研究最早是由美国学派的代表人物在《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用》一文中提出来的。
12、是第一个比较文学学派。
13、誉舆学是从影响的发送角度所进行的研究,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二是,三是,四是。
14、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最重要的特征是。
15、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创始人之一李达三提出中国学派乃,它遵循东方特有的折衷精神。
16、题材研究中应用最多的是。
二、名词解释1、国别文学2、民族文学3、总体文学4、世界文学5、比较视域6、对话平台7、汉学8、主题学9、意象10、接受11、海外华文文学12、译介学三、问答题1、中国比较文学的最早萌芽可以追溯到什么时代?中国古代比较文学研究的主要特色是什么?2、中国比较文学正式建立的突出标志是什么?3、文化研究有什么样的学科特征?比较文学研究的方法与文化研究采用的方法有什么不同?4、比较文学的学科特征有哪些?5、为什么说在比较文学研究中跨民族与跨学科是两个重要标识?6、比较文学的研究客体涵盖了哪些类型?7、什么是比较文学?8、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三个规限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9、国外汉学能够为比较文学提供哪些借鉴?10、平行研究应该注意哪几个问题?11、试述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跨文化特点。
(完整版)比较文学复习知识点

第三章复习题⏹一、填空题⏹ 1.比较文学的四种基本类型和研究方法分别是:影响研究、平行研究、阐发研究、接受研究。
其中最基本。
这四种研究类型中最主要的两种是: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
⏹ 2.从传播方式来看,影响研究中的影响分为哪两种?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
⏹ 3.影响的过程可以分为放送、接受和传播途径。
从放送的角度进行的研究称之为“流传学学”,从接受的角度进行的研究可以称之为“渊源学学”,从传播途径的角度进行的研究可以称之为“媒介学学”。
⏹ 4.影响研究的具体方法是:考据的方法、科学性、历史性,平行研究的具体方法是哲学的、审美的、批评的⏹ 5.第一次正式正式提出“阐发法”这一名称的台湾学者是古添洪。
⏹ 6.接受研究可以看作影响研究的发展,它是在接受美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7.阐发研究可以看成平行研究是衍生出来的一种类型。
⏹二、名词解释⏹ 1.影响研究:是指对跨民族、语言和文化界线的不同文学之间基于事实联系之上的互相渗透与互动的影响史实进行的一项专门研究。
⏹ 2.平行研究:将那些相似、类似、卓然可比,但是没有直接关系的两个民族(或几个民族)文学、两个或多个不同民族的作家、两部或多部属于不同民族文学的作品加以比较,研究其同与异,并导出有益的结论。
⏹⏹ 3.接受研究:以接受理论为基础,着重研究不同民族的文学和读者之间的关系,而不考虑在同一民族内部文学与读者之间的关系。
⏹ 4.圆形的研究:⏹ 5 .平行回现论⏹三、简答题⏹1、渊源学分为哪五类?笔数的渊源、口传的渊源、印象的渊源、集体的渊源、孤立的渊源⏹ 2.影响研究的理论体系(理论基础)有哪四个方面?1.影响的超国界存在说2.影响的事实联系论3.影响的历史意识论4.影响即对创作的理解论⏹ 3.影响研究的步骤有哪些?1.影响存在的提出2.材料的搜求和考订3.假设的证明4.影响的深入研究⏹ 4.平行研究与影响研究之间的差异?1.平行研究尚未发现或根本不存在事实联系2.平行研究范围广泛,影响研究范围窄⏹ 5.阐发研究包含哪三个方面的内容,需要注意哪两点?1、文学理论对文学现象的阐发2、理论对理论的互相阐发3、以别的学科对文学作出阐发⏹ 6.影响研究和接受研究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相同点:比较文学中的接受研究同样研究一个民族的作家和作品对外民族的影响,或者研究自己对外民族文学的接受,从这个意义上讲,它与影响研究有一致性。
比较文学复习重点

比较文学概论复习题第一章总论一、名词解释4、欧洲中心主义:比较文学研究刚好诞生于19世纪末欧洲帝国主义的强盛时期,并无可辩驳地与之联系在一起,早期比较学者的跨文化视野是靠当时的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拓展出来的,当时的欧洲在对世界发号施令,帝国主义的地图为当时的文化视野提供了通行证,然而满怀浪漫主义和乌托邦理想的比较学者却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这一点。
由于眼界、学养的局限以及欧洲中心主义的心理痼疾,比较文学的开创者们曾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将这门学科限定在印欧语系之内,从而忽略了非西方文学的存在以及东西文学交流互动的价值和意义。
5、美国学派:兴起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美国的比较文学学派,认为比较文学不再是文学史的一支,而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的文学研究,反对单纯追求“事实联系”的比较文学研究,主张用大规模综合比较和审美批评的方法。
这一学派开启了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的先河,代表人物有韦勒克、亨利·雷马克等。
6、平行研究:比较文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作为美国学派极力倡导的研究方法,平行研究是指将那些没有明确直接的影响关系的两个或多个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现象进行类比或对比,研究其同异,以加深对研究对象的认识和理解,归纳文学的通则或模式。
平行研究还包括对文学与其他学科如哲学、宗教、心理学等之间的比较研究。
平行研究关注的是“文学性”和作品的美学价值,其理论前提是不同的国家、民族、时代的文学存在着共同的文学规律,这使文学具有了“可比性”。
平行研究大大开拓了比较文学的疆域,拓宽了比较文学的视野,提升了比较文学的高度,克服了影响研究画地为牢的局限。
7、教堂山会议(哪一年那个地方内容是什么,对法国主义的挑战):指在1958年在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所在地教堂山召开的国际比较文学学会第二次会议。
在这次会议上,以韦勒克为代表的一批美国学者对法国学派的影响研究理论的僵化的、保守的实证主义提出了质疑,提出了恢复比较文学研究的“人文主义精神”,注重文学审美价值关系的平行研究,从此美国学派作为比较文学学派的一支开始与法国学派一起受到国际比较文学界的重视,并丰富了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
比较文学重点和相关知识点总复习

1■比较文学兴起与发展的原因(了解)【选择】1)人民全球意识和学术上宏观意识的形成与发展;2)文化交流的日益广泛和发展,是比较文学产生和发展的先决条件;3)比较文学是文学研究自身发展的需要和必然结果。
2.比较文学”的定义【选择】【简答】法国学派一一影响研究卡雷: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研究国际间的精神关系,研究拜伦和普希金、歌德和卡莱尔、司各特和维尼之间的事实联系,研究不同文学的作家之间的作品,灵感甚至生平方面的事实联系。
”梵第根:比较文学的目的实质上是研究不同文学相互间的关系”,而且规定只许研究两个国家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超过两国即超出了比较文学的界限。
他为两国之间文学作品的相互关系设计了一个经过路线”:起点(作家、着作、思想)—放送者到达点(另一国的某一作家、某一作品或某一页、某一思想或某一情感)一一接受者沟通二者的媒介(个人或集团,原文的翻译或模仿)——传递者美国学派一一平行研究亨利雷马克:比较文学是超越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和其它知识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例如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等。
质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文学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它表现领域的比较。
”比较文学的性质是文学研究的一支,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不单纯是一种研究方法比较文学”中的所谓比较”并不是一般方法论意义上的比较,而是一种观念,一种强烈的自觉意识,一种研究工作中的基本立场,是指超越各种界限,在不同的参照系中考察文学现象。
3.“四跨”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是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和跨学科的各种文学关系【填空】4■三个文学关系【填空】【简答】事实联系一一实际存在于两个或多个民族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价值关系一一两个或几个民族的文学中,有些文学现象虽然不存在实际的联系,但它们的相异和相同都有某种可比性,因而具有研究价值交叉关系一一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互相影响、互相阐发的关系5■比较文学的开放性【选择】【简答】它不受时间、空间以及作家、作品本身地位高低、价值大小的限制;它比传统的文学研究具有更宽泛的内容。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

一、重要概念1、民族文学指多民族国家中,那些保持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与民族语言的民族,其作家遵循相同的美学标准而保留下来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书面和口头文学,如中国的汉族文学、藏族文学、维吾尔族文学、蒙古族文学等;印度的孟加拉语文学、泰米尔语文学、乌尔都语文学、印地语文学等;前苏联的俄罗斯文学、立陶宛文学、爱沙尼亚文学、格鲁吉亚文学等。
民族文学在单民族国家中,与国家文学一致;多民族国家中,是国别文学的一部分,也是总体文学的要素,同时也是世界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比较文学的基础。
2、国别文学又称国家文学,是按照国家这个政治概念人为划分的文学单元。
它可以由多个民族文学构成,也可以是单一民族文学。
国别文学往往有统一的语言作为国语,作为国别文学的创作语言。
如中国文学、美国文学、埃及文学等。
国别文学往往是比较文学进行跨文化研究的实体对象。
3、总体文学又称一般文学(英文General Literature)。
其内涵是指为探求文学的普通规律,对所有文学现象进行全面的、综合的文学研究,与通常所说的文学理论同义。
“总体文学”也常被理解为比较文学最终达到的目的。
4、世界文学有三种涵义:其一是歌德的看法,他最先使用“世界文学”这一术语(Wertliteratur,见曹顺庆主编《比较文学教程》第214-215页),其本意是希望有一天各国文学将合而为一,最终成为一个伟大的文学综合体,而每一个国家的文学都在这样一个全球性的大合唱中演唱自己的一个声部。
他还认为在人类精神财富的交流方面,世界文学比民族文学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不过,歌德自己也认识到这只是一个遥远的理想,因为任何一个民族都不可能也不愿意放弃自己的民族个性,比较文学研究的目的正是要丰富和弘扬这种个性,从此意义上说,比较文学研究不能将这样的世界文学作为自己的终极目标,但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世界文学这一早期概念无疑对比较文学研究观念的产生不无启迪作用;其二是指那些获得了世界声誉的作家和作品,如荷马、但丁、塞万提斯、莎士比亚、歌德、巴尔扎克、托尔斯泰、泰戈尔、曹雪芹、鲁迅、老舍、巴金等作家及其作品,他们在文学史上取得了经久不衰的地位和影响,大大的充实了世界文学的宝库,在此意义上世界文学无疑是名家荟萃和名著选评。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能⏹比较文学是形成于十九世纪末的一门新兴学科的名称,这门学科对不同民族的文学进行比较研究,也对文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进行比较研究。
⏹一、比较文学的形成与发展⏹1、比较文学的形成与发展,是历史的必然,是时代的要求。
2、比较文学的发展史、史前史、学科史:(1)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法国学派:a、比较文学是国际文学关系史的研究;b、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是考据,寻找事实材料,它排斥审美分析。
法国学派创立了影响研究,使用严谨求实的研究方法,并用累累的研究成果证明了这门学科的科学价值,使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确立了牢固的地位,功不可没。
但是,法国学派的理论与实践有狭隘性、机械性以及文学沙文主义倾向等局限。
(2)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美国学派:a、比较文学是跨越国家界限的文学研究;b、比较文学是跨越学科界限的文学研究。
美国学派创立了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扩大了比较文学的研究范畴,使比较文学有了向纵深发展的可能性,但有狭隘性、理论不够严密、研究范畴过于宽泛的弊端。
(3)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中国学派近代:中国比较文学拉开序幕“五·四”时期:中国比较文学兴起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比较文学发展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比较文学沉寂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比较文学复兴中国学者认为,比较文学是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中国学者开创了跨文化体系的东西方文学以及东方各民族文学的比较研究,进一步拓宽了比较文学的研究范畴,为进行全球范畴内的比较文学研究开辟了道路。
二、比较文学的定义、研究目的、学科特征1、定义:比较文学是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2、研究目的:比较文学的最终目的,是认识民族文学的特性与人类文学的共性。
3、学科特征A、开放性:比较文学的研究范畴是开放的——它不受时空、文学形式、研究对象的价值、研究内容与学科的限制;比较文学的理论、方法是开放的——它能迅速吸收种种非文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比较文学概论复习整理

比较文学概论复习整理一、总论1、诞生时间19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2、三个学派填空法国学派、美国学派、中国学派比较文学的三大学派及其基本特征法国学派,主张影响研究。
影响研究包括流传学、渊源学、媒介学、形象学等研究。
美国学派,主张平行研究,指研究那些没有明确直接的影响关系的两个或多个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现象。
平行研究还包括对文学与其他学科如哲学、宗教、心理学等之间的比较研究。
中国学派:以跨异质文明研究为基本特征,主张双向阐发研究。
3、可比性名词解释可比性就是比较研究对象中存在的一种研究文学规律的内在价值,是提供比较研究的可能,并保证比较研究得以有效进行的前提。
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指的是在跨国家、跨学科和跨文明的比较文学研究中寻求同的学理依据,是比较文学研究赖以存在的逻辑上的可能性。
在比较文学发展的不同时期,这种学理依据是不断拓展的。
4、基本特征跨越性(跨国、跨学科、跨文明)5、四大研究领域实证性的文学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语言、民族国家形象、文学文本、文化)、平行研究、总体文学研究二、文学关系与相互影响1、辩证关系科学性与审美性,实证性与非实证性,同源性与变异性2、流传学(起点到终点):传统的影响研究把影响的过程划分出放送、传播、接受这三个方面,要求对这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研究,描绘出“经过路线”。
流传学是站在“放送者”的角度,来对某个民族文学的作家、作品、文体,甚至是整个民族文学在国外的声誉、反响或影响,进行研究。
其研究的重点往往是放送者对接受者的影响。
3、渊源学(终点到起点,实证性、渊源性与文本性):渊源学是从接受的角度来研究某一文学作品的外来影响,研究它的题材、主题、思想、风格乃至艺术技巧等的来源。
研究者追根溯源,精心考证,探求它们的放送者,揭示其间的因果关系。
4、媒介学(路线与途径,可见性、实证性、流动性)不同国家之间所发生文学关系的中介过程的研究。
三、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1、比较文学视野中的翻译名词解释是比较文学变异学中研究语言层面的变异的分支学科,它关注的是跨语际翻译过程中发生的种种语言变异现象,并探讨产生这些变异的社会、历史以及文化根源。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考试归纳版)

1.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19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得以诞生。
比较文学作为一个学科成立的一个标志是法国学派强调影响研究的国际文学关系史理论的提出。
2.比较文学的代表性人物及其著作:●最早使用比较文学这一术语的是英国批评家马修阿诺德。
●最早使比较文学一词进入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是波斯奈特,1886年,他出版世界上第一部比较文学理论专著《比较文学》。
●在意大利,1871年,桑克蒂斯开始主持比较文学的讲座。
●1827年,最早提出“世界文学”观念的是歌德.●1877年,世界上第一本比较文学杂志创刊于匈牙利的克劳森堡,名为《世界比较文学报》.●1887年,德国学者马克斯·科赫创办《比较文学杂志》,1901年创办《比较文学史研究》.●意大利学者克罗齐对比较文学的学科和理性发起挑战。
●1937年,戴望舒译梵•第根《比较文学论》.●我国第一部比较文学理论专著——卢康华、孙景尧的《比较文学导论》,也是内地第一部比较文学概论性著作。
●在西方著名的比较文学学者中,巴斯奈特是宣判比较文学夭折的第一人.●翻译文本研究:勒菲弗尔“操控理论"3. 法国学派的四大代表人物: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卡雷、基亚,他们提出了要去掉比较文学的随意性,加强实证性;放弃无影响关系的平行比较,而集中研究各国的关系史;摆脱不确定的美学意义,而取得一个科学的含义(关键所在)4.法国文学批评家布吕奈尔最早把实证主义用于文学研究,强调把一部作品对另一部作品的影响提到首位。
5.影响研究的本质特性实证性。
法国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本质特性实证性的文学关系研究。
6.基亚在《比较文学》一书中专设形象学研究——“人们眼中的异国”一章,这是对形象学研究进行确认的最早的一部概论性专著.7.1960年美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标志着美国学派的正式登场.代表人物有雷马克、艾德礼、勃洛克。
8.美国学派将影响研究与平行研究相结合,典型代表——韦斯坦因的专著《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19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得以诞生。
比较文学作为一个学科成立的一个标志是法国学派强调影响研究的国际文学关系史理论的提出。
2.比较文学的代表性人物及其著作:●最早使用比较文学这一术语的是英国批评家马修阿诺德。
●最早使比较文学一词进入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是波斯奈特,1886年,他出版世界上第一部比较文学理论专著《比较文学》。
●在意大利,1871年,桑克蒂斯开始主持比较文学的讲座。
●1827年,最早提出“世界文学”观念的是歌德。
●1877年,世界上第一本比较文学杂志创刊于匈牙利的克劳森堡,名为《世界比较文学报》。
●1887年,德国学者马克斯·科赫创办《比较文学杂志》,1901年创办《比较文学史研究》。
●意大利学者克罗齐对比较文学的学科和理性发起挑战。
●1937年,戴望舒译梵•第根《比较文学论》。
●我国第一部比较文学理论专著——卢康华、孙景尧的《比较文学导论》,也是内地第一部比较文学概论性著作。
●在西方著名的比较文学学者中,巴斯奈特是宣判比较文学夭折的第一人。
●翻译文本研究:勒菲弗尔“操控理论”3. 法国学派的四大代表人物: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卡雷、基亚,他们提出了要去掉比较文学的随意性,加强实证性;放弃无影响关系的平行比较,而集中研究各国的关系史;摆脱不确定的美学意义,而取得一个科学的含义(关键所在)4.法国文学批评家布吕奈尔最早把实证主义用于文学研究,强调把一部作品对另一部作品的影响提到首位。
5.影响研究的本质特性实证性。
法国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本质特性实证性的文学关系研究。
6.基亚在《比较文学》一书中专设形象学研究——“人们眼中的异国”一章,这是对形象学研究进行确认的最早的一部概论性专著。
7.1960年美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标志着美国学派的正式登场。
代表人物有雷马克、艾德礼、勃洛克。
8.美国学派将影响研究与平行研究相结合,典型代表——韦斯坦因的专著《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
9.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与互补性。
10.比较文学的基本特征:跨越性(跨国、跨学科、跨文明);四大研究领域:实证性的文学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总体文学研究。
11.文学变异研究的四个层面:语言层面变异研究、民族国家形象变异研究、文学文本变异研究、文化变异研究。
12.平行研究包括直接比较和间接比较。
平行研究主要有类比与对比两种方法构成。
13. 渊源学的研究对象和方式:印象的渊源、口传的渊源、笔述的渊源、孤立的渊源和集体的渊源。
14.媒介学的理论与方法包括:个体媒介、团体媒介、文字资料媒介。
15.翻译领域的常见现象有直译、转译;常见形式有直译、意译。
16.引起文学变异的第一大要素是文化过滤。
17.译介学的研究范畴:翻译理论研究、翻译文本研究、翻译文学史研究18.平行研究的种类:类型学、主题学、文体学、跨学科研究19.类型学的基本研究范畴:内容题材的类型学相似、人物形象的类型学相似、思潮流派的类型学相似20.用西方文论阐发中国文学的做法被台湾学者总结为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阐发研究”。
二、名词解释(3*5’=15’)1、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
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2、流传学:流传学就是从给予影响的放送者出发,去研究作为终点的接受的情况,包括文学流派、文艺潮流、作家及文本等在他国的际遇、影响及被接受的情况。
3、渊源学:在起点不明确或不清楚之时,从作为“终点”的接受者出发,去探求作为“出发点”的放送者的影响,以揭示某一文学现象或作家作品的外来因素。
4、文化过滤:是研究跨异质文明下文学文本事实上的把握与接受方式,它是促成文学文本发生变异的关键。
指文学交流中接受者的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对交流信息的选择、改造、移植、渗透的作用。
也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发生影响时,由接受方的创造性接受而形成的对影响的反作用。
5、文学误读:指文学作品在传播和接受过程中发送者文化的损耗和接受者文化的渗透而形成的影响误差,或者创造性接受。
误读原指偏离阅读对象本身意思和内容的误差性阅读。
20世纪60年代成为阅读学理论和解构主义的重要概念和命题。
比较文学中的误读是指接受者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文化观念、思维方式去解读另一种文化的载体——文学作品——时出现的差异性阐释。
6、译介学:是比较文学变异学中研究语言层面的变异的分支学科,它关注的是跨语际翻译过程中发生的种种语言变异现象,并探讨产生这些变异的社会、历史以及文化根源。
7、形象学:比较文学形象学是对一部作品、一种文学中异国形象的研究。
这种异国形象首先是出自一个民族(社会、文化)的形象,最后,是由一个作家特殊感受所创作出的形象。
在这里,形象是作家及集体对作为他者的异国或异民族的想象物。
8、平行研究:是由美国学派提出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
对没有事实联系的不同国家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进行比较研究,论述其异同,总结出文学发展的规律性。
对文学与其他学科,包括艺术、哲学、历史、宗教、自然科学之间进行比较研究,从而揭示出人类知识体系的共通性及文学的独特性。
9、类型学:类型学中的“类型”是指具有某种通约性特征的文学要素。
类型学研究的目标就是对这种相似的文学现象加以联类比照,在寻觅整体文学演进通则和规律的同时发掘出相似类型表象下深层次的文化差异。
不存在事实联系,或虽有所接触而并未构成其内在动因的相似的文学现象。
10、跨文明阐发研究:是比较文学研究的一种重要类型,是指运用生成于甲文明中的文学观念或其他学科知识来阐释、研究生成于乙文明当中的文学作品、文学理论;或者反过来,用生成于乙文明中的文学观念或其他学科知识来阐释、研究生成于甲文明当中的文学作品、文学理论。
11、套话:不同文本中反复出现的、具有深刻的文化隐喻意义的约定俗成的词汇。
是对一种文化的概括,是一种文化标志的缩影。
作为他者定义的载体,套话是陈述集体知识的一个最小单位。
套话的制作方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表语和主语部分的混淆,一种是自然属性与文化属性的混淆1、比较文学的可比性1)同源性在法国学派的理论体系里,影响研究的对象是存在着事实联系的不同国家的文学,其理论支柱是媒介学、流传学和渊源学。
它的研究目标是通过清理“影响”得以发生的“经过路线”,寻找两种或多种文学间的同源性关系,同源性成为法国学派学科理论体系可比性的基础。
在线路的清理中,其源头是相同的,影响研究的可比性就是同源性。
2)变异性同源的文学在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传播与交流中,在语言翻译层面、文学形象层面、文学文本层面、文化层面产生了文化过滤、误读与“创造性叛逆”,产生了形象的变异鱼接受的变异,甚至发生了“他国化”式的蜕变,这些都是变异学关注的要点,在这里,变异性成为可比性的核心内容。
3)类同性类同性所指的是没有任何关联的不同国家的文学在风格、结构、内容、形式、流派、情节、技巧、手法、情调、形象、主题、思潮乃至文学规律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相似和契合之处。
平行研究的可比性就在于类同性与综合性。
4)异质性与互补性异质性与互补性的可比性主要是从跨文明平行研究和总体研究的角度来说的。
在跨文明的比较文学研究中,“异质性”是其可比性的根本特征。
异质性的内容包括文明原生态、独立性,只有明确意识到这种特征的存在,东西方对话才能得以进行,东西方文学才能实现互补。
2、比较文学的基本特征比较文学的基本特征:文学跨越性研究1)跨国家●法国学派:强调文学关系,研究跨国度的精神交往与实际联系。
●美国学派:超越文学史的限制,强调美学价值,依然重视跨国研究。
●中国学派:跨国研究仍然是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基本特征之一。
2)跨学科●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能》:“把文学和人类所表达的其它领域相比较”。
●只有当文学和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体系进行“系统性”比较时候,比较文学才能够成立。
3)跨文明与中国比较文学的理论实践和知识资源密切相关。
●当西方背景的比较文学研究进入非西方背景的异质文化的时候,跨国研究已经不能解释文学内部的很多东西。
●“跨异质文化”——“跨文明研究”,更注重中西文化系统之间的差异性。
●是学科发展的新阶段,中国学派学科理论的立足点,文学跨越性研究的新领域。
3、比较文学研究的四大领域(一)实证性影响研究包括渊源学、流传学和媒介学等研究范畴例:●大致可以说,鲁迅受到尼采影响,这可以从其日记、小说、翻译中看出来,但是这种影响究竟有多深,鲁迅后期是否与尼采“决裂”,都无从由“实证”的方法得出。
(二)文学变异研究以变异和文学性为学科支点,通过研究不同国家之间文学交流的变异状态,以及没有事实关系的文学现象之间在同一个范畴上存在的文学表达上的变异,探究文学现象变异的内在规律。
文学变异研究的四个层面:1)语言翻译层面:译介学●超越实证性研究,走向文化/文学研究●梵文“完美”-汉语“圆满”(日本、中川元)2)民族国家形象层面:●他国形象是主体国家文学的“社会集体想象物”●研究形象产生变异的过程及变异现象本身,分析其规律。
●日本:明“倭寇”,清“东人”,抗战“鬼子”3)文学文本层面:●有实际交往的文学文本之间产生的文学接受。
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中文本与读者之间的关系。
●不同文学、文明体系中文本之间主题和文类等的相异之处。
●果戈理、鲁迅《狂人日记》4)文化层面:●文化模子的歧异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文学的模子的歧异●文化过滤-文学误读(三)平行研究是对没有事实联系的不同国家的作品作家文学现象进行比较研究论述其异同总结出文学发展带有规律性东西包括类型学主题学文体学等。
(四)总体文学研究比较文学和总体文学的关系区别:比较文学侧重两点之间的文学比较;总体文学侧重对一个文学平面的研究联系:总体文学是比较文学的延伸和扩展提出契机●总体文学研究的缺席●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现实语境(本土文学的世界性意义)●比较文学的世界性胸怀——开放的多元化视野●——对话和启发研究领域●跨文明研究、从比较诗学到一般诗学的研究、文学人类学研究。
5、流传学研究的影响类型1) 个体对个体的影响研究2) 个体对群体的影响研究3) 群体对个体的影响研究4) 群体对群体的影响研究从影响的方式和内容来看:1)放送者特别的精神、人格、气质的影响。
更多的是通过著作来实现的,其一表现在整体上,其二表现在个体上。
2)技巧的影响。
指放送者在创作中所形成的文体或艺术形式的技巧性因素对接受者所造成的影响。
3)艺术形象的影响。
指作品所塑造的形象的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