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笔记(完整版)
比较文学原理笔记

一、比较文学的定义1.定义史之法国学派卡雷: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研究国际间的精神关系,研究拜伦和普希金、歌德卡莱尔、司各特和维尼之间的事实联系,研究不同的国家作家之间的作品、灵感,甚至生平方面的事实联系。
性质:文学史的一支;研究对象与范围: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作家与作品之间的事实联系;研究方法:强调事实联系的实证主义方法。
梵·第根:“‘比较’这两个字应该摆脱了全部美学的含义,而取得一个科学的含义。
”2.定义史之美国学派雷马克:“比较文学是超越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和其它知识以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例如艺术、哲学、历史、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等。
质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文学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性质:是一种文学研究,涵盖了文学史、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
研究对象与范围:跨国界的有“事实联系”的文学关系,跨国界的无事实联系的文学研究,以及文学与其它学科的比较研究。
研究方法:大规模综合比较与审美批评的方法。
3.定义史之俄罗斯学派日尔蒙斯基:历史—比较文艺学是文学史的一个分支,它研究国际联系与国际关系,研究世界各国文艺现象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文学事实相同一方面可能出于社会和各民族文化发展相同,另一方面则可能出于各民族之间的文化接触与文学接触……通常两者相互作用,但不应将它们混为一谈。
各民族的文学现象中出现相同现象的解释:或者是文化交流和互相影响,或者是由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统一性,也即文学过程的类型学类似。
研究方法上:强调从人类历史和文化发展的普遍规律的高度来认识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
4.对比较文学的共识(一)研究对象:四个跨越的三种文学关系。
(二)性质:文学研究的一支。
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不单纯是一种研究方法。
(三)学科特征:具有开放性、宏观性的特点。
(跨越性、可比性、开放性)国别文学:按国家这样的政治概念相区别的文学。
民族文学:指多民族国家中,那些保持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与民族语言文学的民族,其作家遵循相同的美学标准,所保留下来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书面和口头文学。
(完整版)比较文学复习知识点

第三章复习题⏹一、填空题⏹ 1.比较文学的四种基本类型和研究方法分别是:影响研究、平行研究、阐发研究、接受研究。
其中最基本。
这四种研究类型中最主要的两种是: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
⏹ 2.从传播方式来看,影响研究中的影响分为哪两种?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
⏹ 3.影响的过程可以分为放送、接受和传播途径。
从放送的角度进行的研究称之为“流传学学”,从接受的角度进行的研究可以称之为“渊源学学”,从传播途径的角度进行的研究可以称之为“媒介学学”。
⏹ 4.影响研究的具体方法是:考据的方法、科学性、历史性,平行研究的具体方法是哲学的、审美的、批评的⏹ 5.第一次正式正式提出“阐发法”这一名称的台湾学者是古添洪。
⏹ 6.接受研究可以看作影响研究的发展,它是在接受美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7.阐发研究可以看成平行研究是衍生出来的一种类型。
⏹二、名词解释⏹ 1.影响研究:是指对跨民族、语言和文化界线的不同文学之间基于事实联系之上的互相渗透与互动的影响史实进行的一项专门研究。
⏹ 2.平行研究:将那些相似、类似、卓然可比,但是没有直接关系的两个民族(或几个民族)文学、两个或多个不同民族的作家、两部或多部属于不同民族文学的作品加以比较,研究其同与异,并导出有益的结论。
⏹⏹ 3.接受研究:以接受理论为基础,着重研究不同民族的文学和读者之间的关系,而不考虑在同一民族内部文学与读者之间的关系。
⏹ 4.圆形的研究:⏹ 5 .平行回现论⏹三、简答题⏹1、渊源学分为哪五类?笔数的渊源、口传的渊源、印象的渊源、集体的渊源、孤立的渊源⏹ 2.影响研究的理论体系(理论基础)有哪四个方面?1.影响的超国界存在说2.影响的事实联系论3.影响的历史意识论4.影响即对创作的理解论⏹ 3.影响研究的步骤有哪些?1.影响存在的提出2.材料的搜求和考订3.假设的证明4.影响的深入研究⏹ 4.平行研究与影响研究之间的差异?1.平行研究尚未发现或根本不存在事实联系2.平行研究范围广泛,影响研究范围窄⏹ 5.阐发研究包含哪三个方面的内容,需要注意哪两点?1、文学理论对文学现象的阐发2、理论对理论的互相阐发3、以别的学科对文学作出阐发⏹ 6.影响研究和接受研究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相同点:比较文学中的接受研究同样研究一个民族的作家和作品对外民族的影响,或者研究自己对外民族文学的接受,从这个意义上讲,它与影响研究有一致性。
比较文学笔记

1.在英国,比较文学的英语全称是Comparative Literature. 最早使用这一术语的是英国批评家马修?阿诺德。
但是真正最早将这一术语竟如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是波斯奈特。
2.法国学派四大代表人物: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卡雷、基亚3.教堂山会议4.中国比较文学发展萌芽于汉代、《史记?大宛列传》5.最早提出“世界文学”观念的是德国学者、著名作家歌德6.衡量比较文学学科规范的尺度是接受学又称接受研究,它是建立在比较文学影响研究、接受美学、跨文明研究基础上的一种新型的比较文学研究模式,主要研究一个国家的作家、学者在接受和研究同一文明、或其他文明的文学作品时出现的变异情况。
类型学在世界学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一些产生于不同时空、文化、民族、语言背景下的文学现象,彼此之间并无事实联系,或虽有所接触而并未构成其内在动因,却往往存在着或明晰或隐微的共通处和契合点,类型学研究的目标就是对这种相似的文学现象加以联类比照,在寻觅整体文学演进通则和规律的同时发掘出相似类型表象下深层次的文化差异。
文学他国化是指一国文学在传播到他国后,经过文化过滤、译介、接受之后发生的一种更为深层次的变异,这种变异主要体现在传播国文学本身的文化归则和文学话语已经在根本上被他国—接受国所同化,从而成为他国文学和文化的一部分,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文学的他国化,文学的他国化研究就是指对这种现象的研究。
主题学研究的是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中的不同作家对相同主题的不同处理,主题学既属于实质性影响研究,也是对并无事实联系的不同文学之间的相同主题进行比较研究。
它强调的是不同国家的作家对相同母题、情境、意象、题材的不同处理。
流传学就是从给予影响的放送者出发,去研究作为终点的接受的情况,包括文学流派、文艺潮流、作家及文本等在他国的际遇、影响及被接受的情况。
文化过滤是研究跨异质文明下的文学文本事实上的把握与接受方式,它是促成文学文本发生变异的关键。
文化过滤指文学交流中接受者的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对交流信息的选择、改造、移植、渗透的作用。
比较文学笔记

比较文学精神导论第二讲:比较文学是跨民族、跨文化、跨文科的文学研究一、“比较文学”不等于“文学比较”文学比较:荆楚文学/周原文学;陶渊明/王维;李白/杜甫;《狂人日记》/《外套》比较文学:但丁/屈原;《诗经》/《荷马史诗》;华兹华斯/陶渊明归纳两点:1、跨国家、语言、民族、学科2、可比性。
不能任何抓来比较一番,要看其学术价值如何?选题体现水平。
Ps:有一种浅度的比较,如X+Y比较,称为“阿猫”与“阿狗”的比较陈寅恪:必须有历史演变及系统异同之观念文学比较之所以缺乏意义,是因为:表面上类比,容易牵强附会,结论过于简单,会产生一些学术结论上的笑话。
做浅层比较,无法追寻东西文学结构内部的共同规律,所推出的结论没有普遍性,表现为一种结论上的武断与零散。
缺乏学科理论上的科学性,随意性太大,因此“拉郎配”“风马牛不相及”的现象经常出现,没有研究的学术价值,也扰乱了比较文学研究的正常视域。
钱钟书、陈寅恪对比较文学定义的理解可参考。
比较文学不在于“比较”,而在于“汇通”,判断一篇文章、一部著作是否在学科意义上属于比较文学——而不是在方法论意义上属于文学比较,不在于它们是否在命题及内容中使用了“比较”两字,而在于判定研究者是否对于相关研究对象进行了体系化的、内在性的汇通:如吴宓《红楼梦新谈》、朱光潜《诗论》、钱钟书《通感》、杨周翰《攻玉集》等,命题无法直接提出“比较”二字,但均是比较文学研究的典型文本。
反之,在命题与内容上频繁使用“比较”两字的文章和著作,并非在学科意义规范上合符于比较文学,很可能是文学比较。
二、“文学”与“比较”的内涵。
19世纪以前,literature这个词和它在其他欧洲语言中相似的词语才能是“著作“或者”书本知识“,史达尔夫人的《论文学》真正标志着文学观念的确立。
三、比较文学是文学研究的一个分支第一,比较文学的“比较”是一种跨界限的比较,所以,这里所说的“比较”其意义并不局限于一般方法论,更重要的是,它意味着走出既定界限,把种种界限的文学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比较文学》课程笔记

《比较文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内涵1. 定义比较文学是一门国际性的学科,它涉及至少两种文学传统的研究,通过对这些文学传统的比较,揭示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似性和差异性,以及文学与其他领域之间的交叉关系。
2. 内涵- 跨文化性:比较文学研究跨越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
- 交叉性:比较文学不仅限于文学内部的研究,还涉及文学与历史、哲学、艺术、社会科学等领域的交叉。
- 开放性: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的多样性,使其成为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学科。
二、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1. 跨国家文学关系- 翻译研究:探讨文学作品如何通过翻译在不同语言和文化中传播和接受。
- 文学接受与影响:研究一个国家的文学作品在另一个国家的接受情况及其产生的影响。
2. 跨民族文学关系- 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少数民族文学的特点及其与主流文学的关系。
- 跨境民族文学:探讨跨境民族文学的传统、风格及其在不同国家的发展。
3. 跨文化文学关系- 东方与西方:比较东方文学与西方文学的传统、主题和表现手法。
- 古代与现代:分析古代文学对现代文学的影响,以及现代文学对古代文学的重新诠释。
4. 跨学科文学关系- 文学与哲学:研究文学作品中的哲学思想,以及哲学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 文学与艺术:探讨文学与绘画、音乐、电影等艺术形式的相互影响。
三、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1. 影响研究- 直接影响:研究一部作品或文学思潮对另一作品的直接影响。
- 间接影响:探讨文学作品通过中介(如翻译、评论)产生的间接影响。
2. 平行研究- 类似性比较: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文学作品之间的相似性。
- 对比性研究:对比不同文学作品之间的差异,揭示其背后的文化差异。
3. 媒介研究- 翻译媒介:研究翻译在文学传播中的作用和影响。
- 电子媒介:探讨网络、电影等电子媒介对文学形式和内容的影响。
4. 跨文化研究- 文化过滤:分析文学作品在跨文化传播中被如何重新解读和接受。
比较文学笔记(完整版)

第一篇绪论第一节“比较”的真谛——跨越与沟通1、文学研究的三种途径: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文学理论:研究文学的本性,文学的内在,文学作品的构成及特征等,基本上是将文学现象作为同一时代的一种思想体系来进行研究的。
文学批评(微观):是对某一具体文学作品的研究,它要求对具体文学现象做出分析评价。
文学史(宏观):主要研究文学的发展和演变,它不仅由对各个作品的分析和评价积累而成,同时受到不同时代的社会经济状况、风习、心态的制约。
2、比较文学中的“比较”雷马克的定义:是超出已过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地域),并且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回话、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政治、经济、社会学等)、自然科学、宗教等(学科领域)。
“比较”的真谛:跨越和打通既定的界限。
比较文学的本质:它是一种跨界限(民族、国家的界限和学科的界限)的文学研究。
3、比较文学的特点:1、开放性,2、比较性,3、汇通性。
第二节比较文学的定义1、季羡林的定义:把不同国家的文学拿来比较(狭义)。
把文学痛其他学科拿来比较(广义),包括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钱钟书:作为一门学科,则跨越国界和语言界限的文学比较。
乐黛云:是历史地比较研究两种以民族文学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曹顺庆: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雷同性、异质性和互利性,以影响研究、平行研究、跨学科研究和跨文明研究为基础方法。
教材定义:比较文学史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它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为研究对象,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2、基本要素:(四跨)跨语言、跨民族、跨文化、跨学科。
第三节走向世界文学1、(1)民族文学:指在某个民族土壤上产生的,具有自己独特的历史传统和民族特色的文学。
(2)国家文学:是按照国家这个政治概念认为划分的文学单位,它可由多个民族文学构成,也可是单一民族文学。
比较文学笔记

比较文学笔记整理毕明军绪论概述比较文学的基点是比较,在比较文学学科发展的历史上曾出现过几次对比较文学定义的争论,但是这些都是学科发展的必然。
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都形成了自己系统的理论体系,但也存在着很多问题,中国学派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些缺憾。
比较文学具有跨国、跨学科和跨文明的特点,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变异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期研究领域主要有实证性的文学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
绪论知识点知识点1: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变异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知识点2: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与互补性。
知识点3:比较文学的基本特征和研究领域比较文学的基本特征(跨越性)和四大研究领域(实证性的文学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
知识点4:总体文学总体文学在很多教材中都没有将其纳入比较文学的研究体系之中,但是总体文学是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跨文明的总体文学研究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跨文明异质性与互补性研究入手,探讨多种文明间的异质性、变异性与互补性的问题;二是跨文明阐发研究问题;三是跨文明对话研究问题;四是从比较诗学到一般诗学的研究;五是文学人类学的研究。
绪论小节比较文学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比较文学的定义也就不一样,这是学科发展的必然,也是推动学科发展的动力。
在现阶段比较文学具有了跨文明的性质,其可比性是同源性、类同性、变异性、异质性和互补性,这就使得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包含了实证性的文学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等内容,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能更为深刻的体会比较文学的发展和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方法。
比较文学笔记总结

传播、影响、平行研究一、传播研究1.定义:传播研究是建立在外在事实和历史事实基础上的清理国际文学关系的研究。
它关注的是国际文学关系史上的基本事实,特别是一国文学通过翻译、评论、改编、演出等方式传播到另一国的情况及其所产生的效果和反应。
它的基本研究方法是历史的、社会学的、统计学的、实证的方法,是文学社会学的研究,属文学的外部关系研究范畴。
传播研究也是影响研究的基础。
2.法国学派:法国学派主张的其实是传播研究,而非影响研究。
法国学派的“影响研究”(实际是传播研究)与文学的“外贸”三大分支:(从梵·第根提出的“经过路线”分为放送者、接受者和媒介三个角度来看)A.放松者角度:誉舆学(考察某个作家或作品在国外的影响与声誉)B.接受者角度:渊源学(研究某个文学作品主题和形象的源头)C.媒介角度:媒介学(研究文学传播的媒介,如翻译、演出、评价、改编等)3.传播研究的意义与价值:传播研究适用的对象是国际文学交流史或国际文学关系史。
其主要任务是研究被传播者的传播过程和流转际遇。
以当代世界文学为对象的比较文学的传播研究,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当代文学消费与接受的研究。
它可以是历史的、事后的研究,也可以是前瞻预测性的研究。
因此,传播研究对于推进、引导中外文学、世界文学的广泛传播和交流,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例证分析:《赵氏孤儿》在欧洲启蒙运动时期翻译到欧洲,又从欧洲经过数次改编、演出后翻译回中国的过程,具体如下:1734年,欧洲启蒙时期,耶稣会玛若瑟译《赵氏孤儿》,付在《中国通志》内出版。
改本只译了宾白。
1741年,英国哈切特将其改编为《中国孤儿》出版,保留主要情节,抨击英国时政,意在揭露首相专权。
1755年,法国伏尔泰改编本《中国孤儿》在巴黎上演(《中国孤儿》以《赵氏孤儿》为蓝本,同时参照了无名氏所作的《成吉思汗新传》和来华传教的冯秉正的《满洲人征服中国史》。
《中国孤儿》是为了颂扬中华民族高尚的道德,表现道义战胜暴力、智慧支配蛮勇的主题思想,正是为了突出这个主题,他才将屠岸贾改为成吉思汗,并根据三一律的要求,将《中国孤儿》中剧情发生的背景移到元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篇绪论第一节“比较”的真谛——跨越与沟通1、文学研究的三种途径: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文学理论:研究文学的本性,文学的内在,文学作品的构成及特征等,基本上是将文学现象作为同一时代的一种思想体系来进行研究的。
文学批评(微观):是对某一具体文学作品的研究,它要求对具体文学现象做出分析评价。
文学史(宏观):主要研究文学的发展和演变,它不仅由对各个作品的分析和评价积累而成,同时受到不同时代的社会经济状况、风习、心态的制约。
2、比较文学中的“比较”雷马克的定义:是超出已过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地域),并且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回话、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政治、经济、社会学等)、自然科学、宗教等(学科领域)。
“比较”的真谛:跨越和打通既定的界限。
比较文学的本质:它是一种跨界限(民族、国家的界限和学科的界限)的文学研究。
3、比较文学的特点:1、开放性,2、比较性,3、汇通性。
第二节比较文学的定义1、季羡林的定义:把不同国家的文学拿来比较(狭义)。
把文学痛其他学科拿来比较(广义),包括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钱钟书:作为一门学科,则跨越国界和语言界限的文学比较。
乐黛云:是历史地比较研究两种以民族文学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曹顺庆: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雷同性、异质性和互利性,以影响研究、平行研究、跨学科研究和跨文明研究为基础方法。
教材定义:比较文学史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它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为研究对象,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2、基本要素:(四跨)跨语言、跨民族、跨文化、跨学科。
第三节走向世界文学1、(1)民族文学:指在某个民族土壤上产生的,具有自己独特的历史传统和民族特色的文学。
(2)国家文学:是按照国家这个政治概念认为划分的文学单位,它可由多个民族文学构成,也可是单一民族文学。
(3)总体文学:又称为一般文学,是指探求文学的普通规律,对所有文学现象进行全面的、综合的文学研究,与常义上的“文学理论”同义。
(4)世界文学:(歌德)希望各国文学“合而为一”,“成为一个伟大的综合体”,消除各民族文学的分歧,促进人类精神财富的交流。
第二章比较文学的历史与现状比较文学学科的确立:19世纪末期的欧洲(法国)。
发展经历三个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50年代最初成就:法国学派20世纪50年代末——70年代美国学派向法国学派挑战(争端—融合)20世纪70年代以后世界各国文学共同发展。
中国比较文学发端于台湾。
第一节诞生与确立史前期(萌芽期)古罗马文学维吉尔《埃涅阿斯纪》中世纪但丁《神曲》文艺复兴时期浮士德形象的传播启蒙运动伏尔泰《论史诗》、《中国孤儿》(德)莱辛《汉堡剧评》、《拉奥孔》两位先驱斯达尔夫人《论文学》歌德学科形成(形成期)标志:1、名称的提出:1818年法国教师诺埃尔和拉普拉斯合编《比较文学教程》。
2、讲座、课程的开设:1827—1830在巴黎开设比较文学讲座。
正式诞生:19世纪70年代末——90年代标志:1、创办杂志:匈牙利的梅茨尔的《总体比较文学报》。
马克思、科赫《比较文学杂志》、《比较文学史研究》。
2、出版专著:波斯奈特《比较文学》。
3、作为一门正式课程进入高等学校课堂。
4、比较文学学位论文、学术专著与工具书的出现:贝茨《海涅在法国》。
学科确立主要发源地:法国三位奠基人:维尔曼“比较文学之父”,安贝尔“创建比较文学史”,圣伯安“理论上的肯定”三个第一:第一位比较文学教授(戴克斯特)第一本比较文学刊物《总体比较文学报》第一本理论专著《比较文学》(波斯奈特)比较文学的发展(西方)巴尔登斯贝克《巴尔扎克所受的外来影响》《歌德在法国》《比较文学评论》法国学派:梵·第根《比较文学论》(1931)注重影响研究卡雷“形象学”基亚《比较文学》法国学派的基本观点:1、比较文学史文学史上的一个分支,是国际文学关系史;2、比较文学只能研究各国作家及作品之间确实存在的关系,即事实联系3、不用美学观点去解释作品,或探讨不同作品之间的美学关系。
第二节新领域的开拓美国学派产生背景:1、多民族的国家融合;2、新批品理论的影响;(关注文本细读)3、国家文学的底蕴。
1954年“国际比较文学学会”诞生1958年第二届国际比较文学大会在美国教堂山召开,标志比较文学的研究中心从欧洲转移到美国。
美国学派:雷纳·韦克勒克《比较文学的危机》的观点:反对孤立地研究国别文学史;批评法国学派的实证主义方法,不赞成梵·第根把比较文学和总体文学隔开。
亨利·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能》基本观点:1、比较文学史超越国界的文学研究;2、比较文学还研究文学与其他学科的研究。
美、法共同点:都赞成比较文学史超越国界的文学研究。
不同点:1、在研究对象上,美将没有事实联系的文学之间的比较研究纳入比较文学之中,同时还主张跨学科的研究。
2、在研究方法上,从对文学外在关系历史实证转向了文学内在结构的美学分析。
两个学派的融合:法艾田伯《比较不是理由》批评法国学派的狭隘,提出“比较文学史人文主义”。
美布洛克《比较文学新动向》比较文学的发展(中国)20世纪20—30年代中国比较文学的正式兴起。
突出的标志是比较文学讲座与课程的开设,1924年在美国哈佛大学比较文学荣获硕士学位的吴宓在东南大学开设了“中西文学之比较”等讲座,这是中国第一个比较文学讲座。
第二个标志是一批研究文学理论与方法的著作与论文也相继出现,1931年付东华翻译法·《比较文学史》,1935年《比较文学绪论》发表,朱光潜《诗论》,钱钟书《谈艺录》。
中国学者对比较文学的意见:1、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是跨越民族界限,跨越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2、比较文学在性质上是文学研究的一支,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不单纯只是一种研究方法;3、比较文学具有开放性、宏观性和理论性的特征。
(一)开放性是其基本特征:比较文学史一个巨大的,不断运动的开放性体系。
其开放性包含三层含义:A、不受时、空及作家作品地位高低及价值大小的限制;B、它比传统文学研究有更宽泛的内容,比较文学通过影响和接受的研究引入了读者大众和客观世界;C、研究方法上,具有兼容并包的特点,它以比较分析为主,兼及系统、归纳、审美评论、历史考据、哲学反思、图表统计、社会调查、文本细读、传记互证等诸法,而且具有迅速接纳新思想、新方法的敏锐性和自觉性。
(二)宏观性(三)理论性比较研究的最终目的必然是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比较文学强调理论性的另一层意义在于它将不同民族文学理论的比较研究(比较诗学、比较美学)防砸十分重要的地位,寻求共同的规律性的东西。
第三节当前发展趋势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比较文学进入3个发展阶段,国际比较文学正经受着3段世界性潮流的冲击、面临挑战。
1、比较文学“理论化”的积极意义;2、中西比较文学的兴起;3、文化研究的热潮。
第三章比较文学的对象、体系与方法法国学派——世界的关系史(事实联系)美国学派——1954年国际比较文学学会成立比较文学历史:1958年国际比较文学第二次会议召开(美,教堂山)——标志中心从欧洲转向美国跨越地域、学科研究美学价值的关系(与法的区别)中国学派——跨越民族、国家。
文学研究(分支)开放性、宏观性、理论性法:法国具有事实联系的文学现象之间的比较研究研究对象:美::没有法:研究外部联系研究方法:美:研究文学作品内在的文学价值学科理论支柱:1、建立这门学科的学科依据2、从事这门学科的理论指导确立学科研究对象的两大原则:1、独特性原则该学科的研究对象不与别的学科研究对象重合,只有当某些对象必须由这门学科来研究的时候,该学科才是充分必要的2、完全性原则:即确定的研究对象必须是该学科的全部,而不是部分。
第一节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一、具备的基本属性:跨越性、可比性和文学性1、跨越性指跨越民族界限、文化体界限和学科界限的文学现象和文学的问题。
比较文学的对象是具有跨越性的文学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跨越性是它的先决条件。
2、可比性只有那些具有比较研究可能和比较研究价值的文学现象与文学问题,才是比较文学的对象。
3、文学性指比较文学最本质的规定性,它决定学科的性质与类属,即比较文学是文学研究的一种。
综上所述,跨越性、可比性、文学性是比较文学对象的基本属性,三者缺一不可。
二、比较文学研究对象包括三种文学关系亲缘关系(历史事实关系)类同关系(美学价值关系)交叉关系1、亲缘关系(法国学派):实际存在于两个或多个民族文学之见的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现象。
如《狂人日记》同:主人公都是疯子,社会的小人物,暴露旧社会的黑暗不合理。
2、类同关系(美国学派):在两个或多个民族之见,有些文学现象虽然并不存在亲缘关系,却在一定意义上具有某些相关之处,其中的相同和相异,都存在比较研究的价值。
如简爱与子君同:勇敢地冲出封建禁锢,以叛逆精神追求爱情和个人幸福,为女性的独立、平等和解放而奋斗。
3、交叉关系:文学与其他学科之见存在的相互相孕育、互相阐发、互相影响、互相借鉴、互相渗透等关系。
如诗与画哥特式建筑的文学《呼啸山庄》宗教与文学以上三种关系构成了比较文学对象的客观基础几种特殊情况的认定:1、卢梭----- 瑞士日内瓦人----- 法国作家2、晁衡---- 日本人---- 中国唐代诗人对于这两种情况,在认定时就应采用文学史上传统的定论,并以作家的主要活动地点及其作用的所在地来确定其归属。
第二节比较文学的内部体系1、影响研究所谓“影响”主要指一个民族文学的演变过程中,或一个作家、一个作品中所显示出来的外来因素、这种因素是从本民族的传统和作家本人过去的创作中无法做出解释的,这些外来的因素经过吸收、消化,已经渗透到民族文学之中,参与了艺术创造和民族文学发展的过程,并成为它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
2、影响研究的定义影响研究就是要用充分的可靠的材料阐明各民族文学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事实,探讨其中的规律,获取文学交流中可以借鉴的经验教训。
传统的影响研究把影响过程划分为放送、传播、接受者三个方面。
3、影响研究的分类由于研究角度不同分为:流传学、渊源学、媒介学(一)流传学以“放送者”的角度,来对某个民族文学的作家、作品、文体、甚至整个民族文学在国外的声誉、反响或影响进行研究。
流传学模式:【一】直线式或辐射式影响研究1、“一与多”如《歌德与法国》《歌德在英国》《歌德在西班牙》《歌德与中国》2、“多与一”如外国作家或文学与中国的关系【二】交叉式影响研究:从直接到间接的接受过程,现实了两个接受主体间的差异性,同时也说明放送者的影响的多质性,如莱蒙托夫从普希金那借用了拜伦诗体故事的模式,并且又直接从拜伦的作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