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中文系比较文学概论笔记

北大中文系比较文学概论笔记
北大中文系比较文学概论笔记

比较文学概论讲义

孙丹

第一章发展论

第一节全球化与比较文学多元化语境

1、广为流行的全球化概念着重描述的是一个历史过程,在些过程中各种社会因素和关系在空间上不断扩展,人的行为方式、思想观念以及社会力量的作用表现出洲际(或区域之间)的特点。全球化的特征在于其共时性,具体而言就是空间上的世界压缩和地域联结。

2、比较文学将从一种国际的视域研究所有的文学,在研究中有意识地把一切文学创作与经验作为一个整体。在这种观念中,这种文学就与独立于语言学、人种学和政治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完全相等(雷纳·韦勒克)。

3、文化全球化的论题涉及到文化帝国主义与民族主义(即全球化与本土化),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文化同质与文化多元等关切到文化自身的讨论。

4、大众文化:特指进入到后工业社会时兴起于城市的,以全球化的现代(电子)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的,能复制的,以市场消费为导向的,引导大众潜藏的思想意识的当代文化形态。

5、多元文化主义强调的是种族上、文化上有差异的族群的独特品质,其观点的基础是文化相对主义和历史主义。全球地方化:即所有全球范围的思想和产品都必须适应当地环境的方式,而那种洞悉全球与本土的辩证关系的思想遂被称作全球地方主义。

第二节西方比较文学发展史的渊源

1、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于19世纪70年代的欧洲,其标志是学科理论和方法的逐渐确立,学术团体和一批专业研究队伍的涌现,以及专业学术著作和专业刊物的出版。

线索:古罗马文学模仿古希腊文学——中世纪欧洲的文化共同体以及后期各民族文学差异的对比,晚期文艺复兴运动——近代法国启蒙运动使各民族之间的接触更加活跃:伏尔泰、莱辛——格林兄弟(童话、神话)——斯达尔夫人《论德国》——歌德“世界文学”——1866英波斯奈特《比较文学》;1877德科赫《比较文学杂志》;1895法戴克斯特《让·雅克·卢梭和文学世界主义之起源》;1897比较文学常设讲座“文

艺复兴以来法国文学对日耳曼文学的影响”等。

2、学科发展历程:早期,法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比较文学论》)、伽列,注重影响研究。

1954年“国际比较文学协会”(ICIA)诞生。

1955年第一届国际比较文学大会在威尼斯召开。

1958年第二届国际比较文学大会在美国教堂山召开。标志比较文学的研究中心从欧洲转移到美国。

耶鲁大学教授雷纳·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危机》,指出未明确课题与方法。

(法)艾田伯《比较不是理由》;(美)勃洛克《比较文学的新动向》,强调“人文主义”。

(美)亨利·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能》(1961),确立了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在比较文学中的地位。

(荷)佛克马《比较文学和新范式》(1981),反驳雷马克,强调方法

论。

()韦斯坦因《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向哪里去?》

(美)伯恩海默《跨世纪的比较文学》:一是放弃欧洲中心论,二是研究重心由文学转向其他话语形式。

(法)艾田伯《比较不是理由》、《中国之欧洲》。

第三节中国比较文学发展史溯源

1、中国古代的比较文学研究:与外来文化相接触和具备通识的眼光是中国古代学术研究的先天优势。包括《史记·大宛列传》、晋代佛经翻译、历代文论,诗与画的比较研究、诗与禅的比较研究等。内容十分丰富,但专业意识极为淡薄。

2、中国比较文学的建立:与西方学术大量传入以及深受西方学术影响的专门人才大量出现有密切的关系。梁启超“政治小说”、林纾翻译小说;王国维利用叔本华系统分析《红楼梦》;鲁迅中西诗歌比较研究;胡适、冰心、许地山中西戏剧研究;茅盾中外神话比较研究;严复、苏曼殊译介学研究。

中国比较文学的正式兴起:在20世纪的20年代到30年代。最突出的标志是比较文学讲座与课程的开设。1924年从美国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获硕士学位的吴宓在东南大学开设了“中西诗之比较”等讲座,这是中国第一个比较文学讲座。

第二个标志是一批研究文学理论与方法的著作与论文也相继出现。1931年,傅东华翻译了法国比较文学家洛里哀的《比较文学史》这是中国第一本比较文学译著,1935年,吴康的《比较文学绪论》一文发表,这是中国学者第一篇关于比较文学理论的论文。

朱光潜《诗论》、钱钟书《谈艺录》。“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

3、中国比较文学的兴盛:

(1)建立了专门从事比较文学研究与专业培养的系所,创办了专门的比较文学刊物,成立了各级比较文学协会,并与国际比较文学研究的大潮逐渐接轨合流。

(2)产生了大量高质量的比较文学研究成果。

(3)出现了大量研究比较文学的成果,编辑了多种比较文学教材,建立“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要求日趋强烈。

第四节比较文学在21世纪文学研究中的发展走向

1、21世纪文学研究的发展需要一种打破传统界限并具有开阔视野的研究,比较文学正是以其开放性、边缘性和综合性的特点恰逢其时地成为文学研究中的显学。所以,比较文学的发展是时代的要求与历史的必然。

2、比较文学的快速发展与当前全球文化的发展态势有关。一方面要努力从他种文化中吸取营养,另一方面,又要从他种文化的比照中,认识和克服自己的弱点,尽量将自己的特长贡献于解决人类的共同问题。因此,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研究是当前一个十分重要的学科热点(乐黛云《跨文化之桥》)。

3、世界范围内的文化碰撞、文化交流过程、都在作自觉或不自觉的比较、鉴别,而比较文学研究在这个过程中,以其自身独特的方法与思路,让人们既认识了自己——本国本民族的文学与文化,又认识了“他者”——他国他民族的文学与文化,甚至还可以在此基础上把握世界文学的共同走向与共同规律,这是国别文学或民族文学研究无法企及的。

第五节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的关系

1、文化研究是“二战”后在英国逐步兴起,尔后扩展到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的一种学术思潮知识传统。文化研究提倡跨学科、超学科、反科学的态度,没有一种明确的、属于它自己的方法论。文化研究把文化分析与其他研究方式,诸如结构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文本分析相结合,并加以批判地使用。

一般而言,文化研究并非指传统意义上的精英文化研究,而指的是当代非精英文化以及大众文化研究:基于生产、文本、活生生的文化的研究,具体如种族研究、性别研究、区域研究、大众传媒研究等,它关注边缘性的研究领域。

文化研究主要描述“文本”和“话语”(即文化实践)在人类日常生活和社会构成之内产生、插入和运作的方式,以复制、抗争乃至改造现存的权力结构。

2、对文化研究的辨析与批评:文化研究不是一种审美性的文学批评,而是重在完成其政治使命,即揭开大众文化形式和实践中意识形态的机制。开放的文化研究几乎没有什么学科的规定性和自身的一致性,这种流动性和未完成性正是它历来为人所称道的地方,可是,目前文化研究的发展越来越以新的方式被商品化和制度化,作为一个制度化的场地,它被重新刻上自己一贯反对的那些学术和学科的礼仪。对文

化研究一直毁誉参半:一种充满活力、多地区生长的、多学科的场所和一种寄生现象。

3、定位与发展: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

伯恩海默报告及其支持者主张比较文学转向文化研究,但反对者认为不能放弃比较文学一向所秉持的对文学的独特关注和其精英立场,而且文化研究也应植根于对文学文本特别是经典文学的解读上。

文化研究包括对文化概念的理论探讨,对文学从文化视角的研究,以及直接指向当代大众文化现象的批判性分析等等。与比较文学相关的文化研究主要是对文学现象和其他话语关系的文化学研究,文化研究有助于比较文学在高雅的文学的传统之外把那些未曾注意、但有意义的研究对象引入研究的视野,从而将比较文学研究置于一个更为广阔的跨文化语境之下。比较文学借鉴文化研究,意味着放弃文学研究的自主性,但需以对文学性的优先考虑为出发点。文化研究的研究方法亦可借用。

最后,文化研究不一定是比较性质的,文化研究不等同于比较文学,比较文学也不会被文化研究吞没。

第二章本体论

第一节关于“比较”与“文学”这两个概念的语言分析

1、比较:汉语字面上对“比较”产生误读:症结之一,字面上容易理解成“比较的文学”,是个“有缺陷的词”;症结之二是字面上存在误读可能性:对文学比较。

(法)巴尔登斯伯格《比较文学:名称与实质》:仅仅对两个不同的对象同时看上一眼就作比较,仅仅靠记忆和印象的拼凑,靠一些主观臆想把可能游移不定的东西扯在一起来找类似点,这样的比较决不可能产生论证的明晰性。

印欧语系下对“比较”产生误读:“文学的比较”

2、文学:

第一,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是在两个相关的层面上成立自身的学理意义的,即文学研究层面、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的交叉层面。

孔子《论语·先进》中,文学指兴办教育分列的四门学科之一,后指“文章博学”。

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名称和实质》:阅读和写作的知识、铭文或字母表本身、学问、文化的修养等。

“大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流变中作为一个能指,涵盖过文章博学、学科门类、儒家学说、文献典籍、学术性著作、文学作品种种非审美与审美的文化形态。

欧洲文学发展历程中,litetrature作为能指涵盖过知识、文献、小说、戏剧、传记、诗歌、民间传说、艺术、科学及社会事件之资料内涵,也是具有大文化背景的非常宽泛的概念。

在东西方文化发展的深层结构中,文学共同经历了一个从大文学(广义的文学)到纯文学(狭义的文学)之专业化的蜕变历程。

第二,准确地讲,比较文学的“文学”既不是指宽泛的“大文学”,也不是指“纯文学”,是指文学研究。

第二节比较文学生要概念的介绍及其定义分析

1、法国学派:梵·第根《比较文学论》:把尽可能多的来源不同的事实采纳在一起,以便充分地把每一个事实加以解释;是扩大认识的基础,以便找到尽可能多的种种结果的原因——强调科学涵义,摆脱美

学涵义,把没有事实联系的纯粹美学评价排斥在比较文学研究之外;跨语言研究是他把比较文学区别于国别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关键。

伽列: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文学研究在学理上含文学史、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三个层面。)

国际精神关系:指不同语境下作家跨语言、跨民族、跨文化与跨国界的文学交流关系。

基亚:比较文学就是国际文学的关系史。

法国学派的局限性:

第一,法国学派把比较文学定义为国际文学关系史,一方面强调了比较文学不同于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其学科的特点在于跨语言、跨民族、跨文化与跨国界的开放性,另一方面在强调比较文学是国际文学关系史的表述下,潜藏着一种以法国为中心的文化沙文主义倾向。

第二,从一方面讲,拒绝美学可以表现严谨的学术风格,但也缩小了比较文学的研究视域,否定了从美学高度对两种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下没有事实关系的作家、作品进行汇通性价值批评的可能性。

2、美国学派: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危机》,挑战法国学派。

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用》: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第一,雷马克认为比较文学是文学研究。法国学派把比较文学定义到文学研究的文学史层面上,在方法论上崇尚文献学与考据学;而美国学派把比较文学定义到文学研究的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层面上,在方法论上崇尚美学与文学批评。

第二,雷马克认为比较文学研究是跨越两种国家文学以上而完成的,因为比较文学“超出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

第三,雷马克明确地把比较文学研究的界限延展到其他相关的学科中去,认为比较文学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与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拓宽了比较文学的研究视域。

法国学派与美国学派在比较文学定义方面的争议(P69)

第三节比较文学的学科特征

1、比较文学学科身份的成立在于主体定位(主体的介入对双方学理

关系的追寻,有着重要的决定性意义),这是比较文这的学科特征之一,而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学科身份的成立在于客体定位。

民族文学从是一个民族共同的血缘观念来成立其学科身份的。

国别文学是从一个国家共同的政治地域观念来成立其学科身份的。

文学研究包含研究主体与研究客体两个方面。研究主体是指从事学术研究的学者;研究客体指从事学术研究的学者所研究的对象。

2、比较文学的研究客体

梵·第根:比较文学的对象是本质地研究各国文学作品的相互关系。

伽列:比较文学的研究客体是国际间作家作品的精神与事实关系。

基亚:比较文学就是国际文学关系史。

雷马克:跨学科

韦勒克:平行研究的美学价值关系。

日尔蒙斯基:国际联系与国际关系。

三种学理关系:材料事实关系、美学价值关系、学科交叉关系。

从这三种学理关系来理解比较文学的学科性质、学科界限与学科视域是非常重要的。这三种关系可以转换为三种不同的研究方法:以材料事实关系为研究客体,方法论上与其配套是文献学与考据学;以美学价值关系为研究客体,在方法论上与其配套的是理论与批评;以学科交叉关系为研究客体,在方法论上与其配套的是科际整合。

3、四个跨越: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

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三个规限

首先、与文学做比较研究的这个领域必须是一个与文学相关的独立的学科,并且这个学科有着自己的系统性。

其次,跨学科研究必须是把双向知识汇通后,在比较研究的视域与思考中形成一个融会贯通的自恰体系,这个自恰的体系最终呈现在研究成果中。

再次,在一个民族范围内,没有跨语言、跨文化、跨国界,文学与相关学科的比较研究也属于比较文学。(举例可参考第三章《视域论》的第三节《比较视域中的跨学科研究》的内容)。

在“四个跨越”中跨民族与跨学科是最为重要的。

第四节五种相关学科的概念界分及比较文学的定义

1、民族文学与国别文学的界分:(P85)

2、总体文学及其两个层面意义的整合:

总体文学是以三种以上的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为研究客体。并且这一研究客体在历史短期的共时性上表现为多种民族与多种国家所形成的共同文学思潮与共同文学流派,这些共同的文学思潮与共同的文学流派随着在空间上的伸展、在地理上的扩张,已从纯粹的文学作品层面整合,升华到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与美学的高度被研究,这就是总体文学。

3、世界文学及其四个层面的理论分析

(1)总量上的世界文学

(2)欧洲中心主义的世界文学

(3)世界名著的世界文学

(4)歌德理想中世界文学

4、比较文学的定义

比较文学是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与跨学科为比较视域而展开的文学研究,在学科的成立上以研究主体的比较视域为安身立命的本体,因此强调研究主体的定位,同时比较文学把学科的研究客体定位于民族文学之间与文学及其他学科之间的三种关系:材料事实关系、美学价值关系与学科交叉关系,并在开放与多元的文学研究中追寻体系化的汇通。

第五节比较文学的本体论与方法论

1、本体:万物的本源

本体论:为万物本源、为哲人的精神寻找安身立命基点的设问与回答。比较文学的本体:比较视域

比较文学的本体论:设问与回答比较文学的本体,即设问与回答比较文学学科成立所安身立命的基点是什么,对此本源做终级意义上本体论追问。

2、比较视域:

视域在比较文学这里指一种多元观察的、多视点透视的研究视野。

比:(1)亲近、齐同、并列、相连接。这个意义引申的意义链契合“视域”的内在透视。

(2)比较。从这个意义上容易产生对比较文学的误读。

钱钟书:事实上,比较不仅在求其同,也在存其异,即所谓“对比文学”。正是在明辨异同的过程中,我们可能认识中西文学传统各自的特点。

比较视域是比较文学在学科成立上安身立命的本体,是比较文学研究主体在两种文学关系之间或文学与其他相关学科关系之间的内在透视,这种透视是跨越两种及两种以上民族文化知识的内在汇通,也是跨越文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内在汇通。因此,“四个跨越”必然成为比较视域的基本内涵,而跨民族与跨学科是比较视域中的两个基本要素,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由于比较视域的展开,使“三种关系”成为比较文学研究的客体。

3、比较文学不是文学比较

(1)文学比较仅从表面的皮毛对两种文学或其他相关学科进行类比,容易生拉硬扯、牵强附会、其结论过于生硬而简单,并且会产生一些学术结论上的笑话。

(2)文学比较不可能把比较视域作为研究工作安身立命的本体,因此无法追寻到东西方文学结构内部的共同规律,因此所推出的结论没有普遍性,缺少说服力,并且文学比较也缺少比较视域对东西方文学进行内在汇通的体系化,表现为一种结论上的武断与零散。

(3)由于文学比较缺少学理上的科学性,它的随意性太大,不仅没有研究的学术价值,而且也扰乱了比较文学研究的正常视域。

4、比较文学的内质:

(1)“一个本体”与“两个学贯”

(2)“三个关系”与“四个跨越”

(3)“汇通性”与“体系化”

(4)可比性原则及其要求的相对性

5、可比性原则

(1)要衡量研究主体是否拥有比较视域,是否可能把比较视域作为研究展开的本体(一个本体原则)。

(2)研究主体围绕着他所选定的比较文学研究命题,是否尽可能地拥有相关的古今中外学术知识的积累(两个学贯原则)。

(3)研究主体能否在自己的知识结构内部把握事实材料关系、美学价值关系与学科交叉关系,而不是把“三个关系”流于表面的比附与拼凑(三个关系原则)。

(4)主体的研究视域能否在自己的知识结构内部完成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与跨学科,也不是把“四个跨越”流于表面的类比与拼凑(四个跨越原则)。

(5)研究主体能否在自己的研究视域中把围绕命题所积累的东西方知识进行咀嚼、消化、汇通与重组(汇通性原则)。

(6)在研究主体比较视域中汇通的东西方知识形成研究文本后,能否在学术思想上相对体系化,从而构建自己的一个自恰的新的学术观

点(体系化原则)。

6、可比性原则的相对性:第一,可比性原则是从那些优秀的比较文学研究者的学术视域、知识结构及研究成果中总结出来的,对于初涉比较文学研究者和普通比较文学研究者来说,不可能要求他们完全满足可比性原则的六个方面。第二,由于比较文学是一门具有国际性的主流学科,因此对于不同民族语境下和不同学术文化背景下推出的比较文学研究成果,可比性原则也表现出衡量标准的相对性。

7、比较文学属于本体论而不属于方法论:比较文学的比较确应该是一种汇通的学术视域而不是一种外在的类比方法,但不是说比较文学研究中没有方法论,只是在比较文学研究中,方法论从属于本体论。

人文学科研究的四大论为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方法论。

第三章视域论

第一节比较视域的多元性及开放性特征

1、地理大发现也是世界文化的大发现,文化的大发现使欧洲人有可能在自身文化之外找到一种参照,从而使更多的文学事实通过种种方式而获得了某种联系。

北大中文系比较文学概论笔记

比较文学概论讲义 孙丹 第一章发展论 第一节全球化与比较文学多元化语境 1、广为流行的全球化概念着重描述的是一个历史过程,在些过程中各种社会因素和关系在空间上不断扩展,人的行为方式、思想观念以及社会力量的作用表现出洲际(或区域之间)的特点。全球化的特征在于其共时性,具体而言就是空间上的世界压缩和地域联结。 2、比较文学将从一种国际的视域研究所有的文学,在研究中有意识地把一切文学创作与经验作为一个整体。在这种观念中,这种文学就与独立于语言学、人种学和政治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完全相等(雷纳·韦勒克)。 3、文化全球化的论题涉及到文化帝国主义与民族主义(即全球化与本土化),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文化同质与文化多元等关切到文化自身的讨论。

4、大众文化:特指进入到后工业社会时兴起于城市的,以全球化的现代(电子)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的,能复制的,以市场消费为导向的,引导大众潜藏的思想意识的当代文化形态。 5、多元文化主义强调的是种族上、文化上有差异的族群的独特品质,其观点的基础是文化相对主义和历史主义。全球地方化:即所有全球范围的思想和产品都必须适应当地环境的方式,而那种洞悉全球与本土的辩证关系的思想遂被称作全球地方主义。 第二节西方比较文学发展史的渊源 1、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于19世纪70年代的欧洲,其标志是学科理论和方法的逐渐确立,学术团体和一批专业研究队伍的涌现,以及专业学术著作和专业刊物的出版。 线索:古罗马文学模仿古希腊文学——中世纪欧洲的文化共同体以及后期各民族文学差异的对比,晚期文艺复兴运动——近代法国启蒙运动使各民族之间的接触更加活跃:伏尔泰、莱辛——格林兄弟(童话、神话)——斯达尔夫人《论德国》——歌德“世界文学”——1866英波斯奈特《比较文学》;1877德科赫《比较文学杂志》;1895法戴克斯特《让·雅克·卢梭和文学世界主义之起源》;1897比较文学常设讲座“文

文学概论题库-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完整笔记

文学概论试题库 一、选择题 1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 A哲理性B荒诞性? ? ? C象征性? ? ? ? D抽象思维直接参与2抒情偏于表现作者主观世界,是用话语的(? ? ? ) A抒情动作? ? ? B抒情内容? ? ? C声音组织? ? ? D画面组织3抒情反映现实现实生活方式的特殊性(? ? ? ) A? ? 象征性? ? ? B主观性? ? ? C评价性? ? ? ? D精神方面4抒情话语的突出功能是(? ? ? ? ) A表现功能? ? ? ? ? B通讯功能? ? ? C意义功能? ? ? D形式功能 5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有(? ? ? ) A倒装与歧义? ? ? ? B夸张与对比? ? ? C借代与用典? ? ? ? D 比喻与象征 6“风格即人”的提出者是(? ? ? ) A亚里士多德? ? B钱钟书? C王夫之? ? D布封 7下列与风格内涵有关的是(? ? ? ) A创作个性? ? ? B多样性? ? ? C稳定性? ? D相对性 8风格的特性是(? ? ? ? ) A独创性? ? ? ? ? B多样性? ? ? C稳定性? ? D相对性 9将文学风格分为四对八体的是(? ? ? ) A《文心雕龙》? ? ? ? B《诗品》? C《修辞学发凡》? ? ? D 《诗学》 10文学接受客体指(? ? ? ) A认识属性? ? ? ? ? B? 审美属性? ? C文化属性? ? ? ? D整体属性 11文学接受的主体指(? ? ? ? ) A阐释者? ? ? B审美者? ? C认识者? ? D思想者 12“期待视野”这一重要概念的提出者(? ? ? ? ) A黑格尔? ? ? ? ? B姚斯? ? C刘勰? ? D布封 13“隐含读者”这一概念的提出者是(? ? ? ? ) A莱蒙托夫? ? ? B姚斯? ? ? C布封? ? ? D伊瑟尔? 14文学接受的高潮阶段会达到(? ? ? ? ? ? ) ? A净化? ? ? ? B共鸣? ? C领悟? ? D延留 15下列语言学批评流派的有(? ? ? ? ) A新批评? ? ? B自然主义批评? C俄国形式主义? ? D结构主义 16美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的提出者(? ? ? ? ? ) A马克思? ? ? B恩格斯? ? C列宁? ? ? D毛泽东? 17思想标准的基本内涵是(? ? ? ) A真实性? ? ? ? B革命性? ? C情感性? ? ? D倾向性? 18艺术标准的基本内涵(? ? ? ) A意蕴表现的深刻性? ? B进步的倾向性? ? C文体构成的完美性? ? D形象创造的鲜明性19文学批评的美的观点与历史观点是(? ? ? ) A批评风格? ? ? ? B最高标准? ? ? C批评方法论? ? ? D批评原则? 20属于心理批评的有(? ? ? ) A人本主义心理学? ? ? B原型心理学? ? C格式塔心理学? ? D精神分析学? 21孔子当年游齐,闻《韶》乐竟然“三月不知肉味”,这是欣赏活动中的(? ? ? )效果。 A领悟? ? ? B延留? ? C净化? ? ? D共鸣 22最早指出文学本文只是一个不确定性的“召唤结构”的人是(? ? ? ) A伊瑟尔? ? ? ? B加达默尔? ? C英加登? ? ? D弗洛伊德? 23接受动机可分为(? ? ? ) A审美动机? ? ? B求知动机? C借鉴动机? ? ? D施教动机24刘勰把风格分为“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等八种的根据是(? ? ? ) A? 语言表现? ? B? 体裁类型? ? C? 结构安排? ? ? D? 形象创造 25抒情性作品的基本要素是(? ? ? ) A抒情内容? ? ? B抒情话语? ? C抒情现实? ? D抒情自我26抒情性作品的结构是(? ? ? ) A声音? ? B画面? ? C情感经验? ? ? D情景关系 27叙述内容的基本成分是(? ? ? ) A结构? ? ? ? B声音? ? ? C故事? ? ? D视角? 28当代叙事学理论的研究重点为(? ? ? ? ) A人物、情节、环境? ? B叙述方式? ? C叙述的声音特点? ? ? D说话者与受话者的关系? 29文学话语的沟通功能的两个基本方面是(? ? ? ) A叙事功能? ? ? ? B抒情功能? ? C描述外在事物? ? ? D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态度? 30从表意方式的角度可以把审美意象分为(? ? ? ? ) A表意式意象? ? B表情式意象? ? C寓言式意象? ? D符号式意象? 31中国古典文论中从意境审美风格上分类的是(? ? ? ? ? ) A刘勰? ? ? ? B曹丕? ? C司空图? ? D? 刘熙载 32提出意境有“韵外之致”、“味外之味”的是(? ? ? ? )A刘勰? ? ? ? B曹丕? ? C司空图? ? D? 刘熙载 33组成文学活动要素的是(? ? ? ) A读者? ? ? B世界? C作家? D? 作品 34文学理论应有的品格(? ? ? ? ) A实践性? ? ? B艺术性? ? C价值取向? ? D? 综合性 35“移情说”的提出者是(? ? ? ) A立普斯? ? ? B克罗齐? ? C弗洛伊德? ? D? 布洛

【精品】北大中文系比较文学概论笔记

北大中文系比较文学 概论笔记

比较文学概论讲义 孙丹 第一章发展论 第一节全球化与比较文学多元化语境 1、广为流行的全球化概念着重描述的是一个历史过程,在些过程中各种社会因素和关系在空间上不断扩展,人的行为方式、思想观念以及社会力量的作用表现出洲际(或区域之间)的特点。全球化的特征在于其共时性,具体而言就是空间上的世界压缩和地域联结。 2、比较文学将从一种国际的视域研究所有的文学,在研究中有意识地把一切文学创作与经验作为一个整体。在这种观念中,这种文学就与独立于语言学、人种学和政治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完全相等(雷纳·韦勒克)。

3、文化全球化的论题涉及到文化帝国主义与民族主义(即全球化与本土化),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文化同质与文化多元等关切到文化自身的讨论。 4、大众文化:特指进入到后工业社会时兴起于城市的,以全球化的现代(电子)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的,能复制的,以市场消费为导向的,引导大众潜藏的思想意识的当代文化形态。 5、多元文化主义强调的是种族上、文化上有差异的族群的独特品质,其观点的基础是文化相对主义和历史主义。全球地方化:即所有全球范围的思想和产品都必须适应当地环境的方式,而那种洞悉全球与本土的辩证关系的思想遂被称作全球地方主义。 第二节西方比较文学发展史的渊源 1、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于19世纪70年代的欧洲,其标志是学科理论和方法的逐渐确立,学术团体和一批专业研究队伍的涌现,以及专业学术著作和专业刊物的出版。

线索:古罗马文学模仿古希腊文学——中世纪欧洲的文化共同体以及后期各民族文学差异的对比,晚期文艺复兴运动——近代法国启蒙运动使各民族之间的接触更加活跃:伏尔泰、莱辛——格林兄弟(童话、神话)——斯达尔夫人《论德国》——歌德“世界文学”——1866英波斯奈特《比较文学》;1877德科赫《比较文学杂志》;1895法戴克斯特《让·雅克·卢梭和文学世界主义之起源》;1897比较文学常设讲座“文艺复兴以来法国文学对日耳曼文学的影响”等。 2、学科发展历程:早期,法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比较文学论》)、伽列,注重影响研究。 1954年“国际比较文学协会”(ICIA)诞生。 1955年第一届国际比较文学大会在威尼斯召开。 1958年第二届国际比较文学大会在美国教堂山召开。标志比较文学的研究中心从欧洲转移到美国。 耶鲁大学教授雷纳·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危机》,指出未明确课题与方法。

文学概论笔记

文学史 文艺学文学批评 文学理论 1、文学史:是一门历史的、具体的,考察文学产生、发展和演变过程、状况、经验概念和规律的专门学科。 2、文学史三个含义:A:从文学实际出发,并按照一定的历史线索,树梳理文学发展.的历史轮廓。 B:分析、比较、评价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作家、作品 C:分析比较和评价具有重大影响的文学现象,文学运动,文学思潮 3、文学批评:是文艺学的另一分支,他以文学鉴赏为基础,以一定的文学理论和相关的人 文科学理论为指导,是对各种文学现象和文学作品进行分析、研究和评价的 科学认识活动 4、文学批评的三个含义:A:文学批评的指导思想是:文学理论、美学理论、哲学以及其他一切人文社会科学 B:文学批评的对象是:作家、作品为主的一切文学现象 C:文学批评的主要任务是:分析、比较和评价具体作品的审美价值,总结作家创作的优劣长短,判断作品的思想艺术成就,引导并帮助读者欣赏,理解文学作品,培养读者健康的审美观5、文学理论:以人类社会的历史和现实的一切文学现象作为研究对象,总结和探讨文学的性质、特征、构成、功能、价值 和文学创作、文学接受、文学发展等规律,从中发现并建立起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 命题框架、和研究方法 6、文学理论的的含义:A:文学理论以整体的文学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B:是对文学理论的把握 C:文学理论是一种具有高度抽象性和系统性的理论 7、学习文学理论的三种境界: A:第一种境界:不仅仅限于一两种文学理论书籍的阅读,而是对文学理论史做了纵向扫描,对相关文学理论 史原著做了精细的研读。 B:第二种境界:不仅研究文学理论,你还把文学理论作为人类人文思想库的一部分来看待,同时关注哲学、 美学、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等等。通过文学理论试图达到的是整体性的理解人类精神生 活的丰富性和可解释性。 C:第三种境界:文学理论成就了你的世界观,,使之学会了为信仰、理想而活,为意义、价值而活。 第二章本质论 ◆本质论是从⑴文学的审美性,⑵文学和文学观念,⑶文学的艺术性三方面来谈的。 一、文学的审美性 1、“文学”、“审美”、“意识形态”三者关系的理解文学具有感性色彩 ⑴审美:是一个体验和飞鸟影美的现象共性的宽泛概念,是人的心里在感知社会的基础上达到的完善状态,他是意识的社 会心理。 ⑵意识形态:抽象化的思想是以各种理想的方式,无论虚假或真实,来表达支配性的物质关系。 ⑶文学:是作家借助于虚构与想象,通过语言形象来表达对人生的审美感受和理想的一 种艺术样式。 二、文学和文学观念 1、再现说: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模仿和再现 文学亚里士多德——《诗学》 理论刘勰——《文心雕龙》 2、表现说: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作品是作家的自然流露。 A:文学本质上是作家的外化 B:以外部现实作为对象 C:作家也可以描写平凡的事物 3、实用说:强调作品和读者的利用关系 中方:文以载道西方:寓教于乐 4、独立说:把文本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 5、体验说:强调读者对作品的意向性和体验这种关系,强调读者阅读作品时的感受和再创造

2012北大外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考研真题完整版

文学理论: 一、名词解释: 1. 诗病 2. 《韵光》 3. 戏仿 4. 《驳圣伯夫》 5.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过失说 6. 但丁的《论俗语》 7. 叶芝的“面具”理论 8. 文化霸权 二、简答题 1. 简论《四类英才》中的诗人观。 2. 简述哈姆莱特延宕其复仇行为的原因。 3. 布瓦洛《诗艺》的主要观点和影响。 4. 简析元好问的“邺下风流在晋多,壮怀犹见缺壶歌。风云若恨张华少,温李新声奈若何。” 5. 阿莱霍·卡彭铁尔提出的“神奇的现实”。 三、论述题 1. 简论中印古典诗学中的韵味论之异同。 2. 怎样理解阿多诺的名言“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以及“介入文学”与结构主义的论争? 3. 莱辛的《汉堡剧评》对古典主义的反叛意义。 4. 综合世界文学范围内3-4部作品,阐述“不可靠叙述”在小说中的作用。 世界文学史: 一、名词解释: 1. 《阿维斯塔》 2. 《春香传》 3. 百科全书派 4. 乌利波(Oulipo,或译为“潜在文学工场”) 5. 荷马史诗形成的“小歌说” 6. 《十日谈》 7. 马查多·德·阿西斯 8. 《跳房子》 二、简答题 1. 简论日本物语文学、印度佛教文学以及中国传奇之间的关系。 2. 举例说明为什么中世纪文学(史诗、寓言、骑士文学)是多种文明与文化融合的产物? 3. 简述萨福诗歌的主要特色。 4. 简析下面这首诗: 公民 [瑞典]托马斯·特兰斯特勒默

出事后的夜晚我梦见一个满脸麻子的人 在巷子里边走边唱 丹东! 不是另一个——罗伯斯庇尔不会这样散步 罗伯斯庇尔每天早晨用一小时盥洗 他把剩下的时间奉献给了人民 在标语天堂里,在道德机器里 丹东—— 或者戴他面具的人 踩着高跷在走 我仰视他的脸: 像伤痕斑斑的月亮 一半在光里,一半在阴郁中 一个重量紧压着胸口,钟锤 让钟走动 指针旋转:一年,二年 老虎笼里木屑散发刺鼻的气息 并且——好像总在梦里——没有阳光 但墙在闪烁 小巷弯曲着伸向 等候室,一间弯曲的屋子 等候室,那里我们所有的人…… 5. 简述弥尔顿《失乐园》中撒旦的形象。 三、论述题 1. 以作品为例,试论神秘主义思想对古代东方诗歌创作的影响。 2. 怎样理解“现代文学的核心问题是时间问题”?试以《追忆逝水年华》、《尤利西斯》、《魔山》或你所熟悉的其他一部现代文学经典作一阐述。 3. 普希金认为奥赛罗不是天性嫉妒的人而是过分轻信,你如何看待这个观点? 4. 结合3-4位法国以外的作家或诗人的作品,谈谈超现实主义文学的跨语际传播和影响。

《文学概论》学习笔记

第一章文学的本质特征 王桃令 1、生活真实 生活真实是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社会关系所制约的人、事、物。 2、艺术创作 艺术创作指艺术家以一定的世界观为指导,运用一定的创作方法,通过对现实生活观察、体验、分析、比较、选择、缀合、创造性的加工、提炼概括生活素材,塑造艺术形象,创作艺术作品的创造性劳动。 艺术创作以社会生活为源泉,但并不是简单地复制生活现象,实质上是人类为自身审美需要而进行的一种特殊的审美创造。 艺术家是艺术创作的主体,艺术创作是十分复杂、艰巨的精神劳动,它要求艺术家必须具有高尚的思想情操、深厚的生活积累、丰富的审美经验、出众的艺术才能和娴熟的艺术技巧。 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总是从特定的审美感受、体验出发,运用形象思维,按照美的规律对生活素材进行选择、缀合、加工、概括、提炼、预言,构思出主观与客观交融的审美意象,然后再使用物质材料将审美意象表现出来,最终构成内容美与形式美相统一的艺术作品。

艺术创作的动机,大致有以下四大类:泄情动机;兴趣动机;成就动机;私欲动机。在各种各样的创作动机中,只有符合艺术创作活动的审美性质和规律的,才能创作出真正的艺术作品。 3、艺术虚构 艺术虚构是艺术创作的基本手法之一,指艺术家根据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事物,按照一定的美学理想,通过缀合、想象、联想、推理等心理机制,把现实中本无有、按情理却可能存在的艺术形象、情节、环境等生发构想出来。 4、艺术形象 艺术形象是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方式,是通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相互交融,并由主体创造出来的具体、生动、可感的、概况的,具有审美意义的生活图画。 5、文学的形象性 文学的形象性是指文学形象的具体生动性和艺术感染力的特性。文学形象性的基本特点是:描绘的具体生动性;艺术的概括性;审美的感染性。 描绘的具体生动性是文学形象的第一个特点。即所描绘的是这个人、这件事。 艺术的概括性是文学形象的第二个特点。即描绘的是这个人、这件事,反映出的却是某一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规律。 审美的感染性是文学形象的第三个特点。即通过文学形象唤醒人们的美感,使人们沉浸文学形象所表现的境界中,从而得到精神上的

陈惇、孙景尧、谢天振《比较文学》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后现代理论与比较文学)【圣才出品】

第1章后现代理论与比较文学 1.1 复习笔记 一、后现代理论与非文学化、泛文化化 (一)解构派理论对比较文学的消解 从根本上说,解构派理论对比较文学的消解来自对文学和文学研究的消解。 1.文学观念的发生和变化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1)长期以来,无论中外,文学的涵盖面都是非常宽泛的。 (2)文学这一相对独立的领域像别的领域一样,近几十年来受到后结构主义思潮的巨大冲击。一种情形是从对语言本身的怀疑导致对文学的否定。 (3)语言是有缺陷的,它不足以表达人类最精妙、最深沉的感情,甚至无法说明一朵花的神秘,因此,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也就是虚幻的。 (4)文学自身的失落,文学和非文学的界限丧失,导致文学研究也失去了存在的前提。于是种种“超批评”大量涌现。 2.文学的非文学化 (1)文学自身本质特征的丧失; (2)文学边界向文化领域无限延伸,文学研究被文化研究取代的倾向。 3.文学的“泛文化化” (1)文学的“泛文化化”的含义“文学边界向文化领域无限延伸,文学研究被文化研究取代的倾向。

(2)文学泛文化化的原因 ①与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相关的符号学、叙事学把文学研究变成语言学研究 它们过分注重语言本身的问题,而往往忽视文学的审美特征,把文学文本等同于任何一种文本,这样,文学文本就有了文化文本的性质。在这种情况下,文学研究被语言学研究取代。 ②新历史主义对后结构主义等思潮非历史化倾向的反拨 从某种意义上说,新历史主义是对后结构主义等思潮非历史化倾向的反拨,但在如何对待历史的问题上却不可避免地接受了后结构主义的影响。新历史主义不仅颠覆旧历史主义关于历史真实、确定性等观念,而且采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把整个人类文化作为研究对象。新历史主义的创造者是葛林伯雷。 ③女性主义是从女性角度出发的一种理论 女性主义早期阶段较多关注文学,但后期则逐渐转向文化的各个领域。新马克思主义继承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其关注的焦点始终在社会文化层面上,因此二者对文学的巨大影响也必然导致文学研究向文化领域转移。 (二)比较文学研究中的非文学化和泛文化化倾向 1.比较文学研究中的非文学化和泛文化化倾向的原因 (1)比较文学本来就是一门跨民族文学、跨学科、跨文化的学问,其研究领域似乎比任何一门人文学科都要大。由于比较文学自身理论的不完善,加上解构大潮的冲击,它的研究近年来迅速向更大的领域扩展,研究的重心已经转移到文化的层面。 (2)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比较文学主要是影响研究,六七十年代的比较文学主要是平行研究,八九十年代的比较文学则主要是文化研究了。

比较文学概论笔记

比较文学概论的考研笔记 飞氘有话说:本笔记适用于所有以《比较文学概论(修订版)》(陈惇刘象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为比较文学考试部分指定参考书的考试,根据我的猜测,师大今年考试明显涉及此部分的内容应该还是以名词解释为主吧,这个笔记应该能满足所有的名词解释吧。 内容可靠,可以放心使用,免费发放,吐血推荐,不求真情回报,但求看贴回复……(BK) 比较文学作为一个学科形成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形成和进一步发展的中心在法国(梵.第根等人)。 法国学派:将比较文学看作“文学史”的一支,研究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作家作品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事实联系”的实证主义方法。 教堂山会议(06年名词解释):比较文学发展史的一个转折点,会上,传统的比较文学观点受到批评,韦勒克宣读了《比较文学的危机》,阐述了美国学派的观点,从而引起了国际上历时十余年的辩论,导致比较文学在理论上更趋成熟,促进学科的健康发展。 美国学派:将比较文学看作一种文学研究,涵盖文学史/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三个方面。既包括“事实联系”的文学关系研究,也包括无事实联系的跨国界文学研究,还包括对文学与其他学科的比较研究。 比较文学: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是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界限和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 跨民族意味着:一,把比较文学与民族文学的研究加以区别,强调不同文化之间的比较,跨民族的根本意义在跨文化。二,一个多民族国家之内的各民族文学之间的比较研究也在比较文学范围之内。 各种文学关系: 包括事实联系(实际存在于两个或多个民族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价值关系(有些文学现象,虽不存在实际的联系,但其相同和相异具有某种可比性和研究价值,它们之间的内在价值联系) 交叉关系(文学和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包括相互影响、互相阐发等关系) 比较文学的性质:文学研究的一支,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不单纯是一种研究方法。它具有特定的研究领域,一种强烈的自觉的比较意识,研究工作中的比较的立场,超越各种界限,在不同参照系中考察文学现象,贯穿始终的、须臾不可缺少的比较的方法。 比较文学的特征:开放性、宏观性。 开放性:比较文学最根本的特征。比较文学是一个巨大的、不断运动的开放体系,它的开放性有三层意思:

北大考博辅导: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考博难度解析及经验分享 (2)

北大考博辅导: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考博难度解析及经验分 享 根据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最新公布的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可知,在2018-2019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大学排名,其中排名第一的是上海师范大学,排名第二的是北京大学,排名第三的是南京大学。 作为北京大学实施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的重点学科,中国语言文学系的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一级学科在历次全国学科评估中均名列第二。 下面是启道考博整理的关于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考博相关内容。 一、专业介绍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从1997年开始招生,培养能胜任高校比较文学、世界文学教学科研,出版编辑、中外文化交流等有关部门实际工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在博士招生方面,划分为2个研究方向: 050108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研究方向:01. 比较诗学;02. 文化研究 此专业实行申请考核制。 二、考试内容 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招生为资格审查加综合考核形式,由笔试+专业面试构成。其中,综合考核内容为: 1、按照“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保证质量、宁缺毋滥”的原则,根据按一定比重计算的总成绩择优录取。总成绩的构成及比重为:学科笔试成绩50%+面试成绩50%系招生工作小组对本院系的博士生录取工作负责。 2、申请者的初审、复试评价结果仅对本次招生有效。未于本次规定时间内参加初审、复试者,不得录取。被录取新生的入学资格只在当年有效。 3、收到正式录取通知书后,确有特殊原因不能按照通知书要求按时入学报到者,须以书面形式向中文系请假、说明。无故逾期两周不报到者,学校有权按照有关管理规定取消入学资格。 四、申请材料

比较文学通论笔记(孟昭毅版)

比较文学》复习笔记(仅供参考) 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名与实:“比较文学”作为专用术语,并具有了现代的文学研究意义上的内涵,是1827年法国著名批评家魏尔曼在巴黎大学讲学时开始使用的。英文中的“比较文学一词是英国著名文学教授波斯奈特在《比较文学》一书中给予确定并使用的。荷兰唯物主义哲学家斯宾诺莎的名言:任何规定都同时是否定一样,比较文学不可能因为定义的束缚而停止发展。 第一节:比较文学ABC 第二节:定义的多重建构 法国学者率先提出过比较文学的定义,法国法。基亚提出“比较文学并非比较。比较文学实际只是一种被误称了的科学方法,正确的定义是:国际文学关系史。” 卡雷大力倡导研究文学间的“事实联系”,他指出: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研究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作品之间的关联,它格外注重被研究对象之间的事实联系。 梵。第根总结说:真正的比较文学的特质是把尽可能多的来源不同的事实采纳在一起,以便充分地把每一个事实加以解释,是扩大认识的基础,以便找到尽可能多的种种结果的原因。起点,放送者:作家、著作、思想;到达点,接受者;经过的媒介者:传递者。 美国: 亨利。雷马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持有这种观点的学者称为“美国学派”。 奥尔德里奇:比较文学是从超越一国民族文学的角度或者从与其他一门或几门知识学科的相互关联中,对文学现象进行研究。 俄苏:比较文学被称为历史——比较文艺学,代表维谢洛夫斯基。 日尔蒙斯基:历史——比较文艺学是文学史的一个分支,它研究国际联系和国际关系,研究世界各国文艺现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中国:杨周翰:主张对文学的主题、文学类型、文学潮流、批评和审美标准或诗学进行比较研究,研究相互影响;把文学与其他文艺领域进行比较,研究其关系;在相互比较中发现一些文学发展的共同规律。钱钟书、季羡林、现任比较文学学会会长乐黛云。当前中国学者较为认同的另一种定义为:比较文学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第三节:学科的一般性质 与比较文学相关的概念主要有民族文学、国别文学、总体文学、世界文学。

-北大中文系比较文学真题

2008年比较文学考试试题 中外文学 1 以19世纪以前越南、朝鲜、日本任意一部汉文作品为例,说说“东亚文化圈”的"汉文学"特征。 2 分析莫里哀《伪君子》的喜剧情节特色。 3 用新批评的方法评析一首唐诗(律诗或绝句)。 4 辨析《哈里波特》(电影或小说)或者《指环王》等同类题材的母题、文类、风格特征。 5 以具体文本为例分析张爱玲小说与中外文学传统的关系。 中外文论 1 白居易的诗歌在他身前已经在日本广为流传,以此分析“文化传递”在文化想象中的作用。 2 名词解释拼贴(collage)(英文可能拼错) 3 评述马克思经典文论中的席勒化与莎士比亚化。 4 结合西方形式美学评述《宋书谢灵运传》关于声律的一段文章。“一简之内,音韵尽殊……” 5 举例分析比较诗学在比较文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2007 年 中外文学 一、越南、朝鲜等地“汉文学”和“中国文学”的差异性。 二、列举19世纪中期前的四中日本文学体裁。 三、从现代叙事学角度分析《水浒》的特点。 四、以具体例子分析法国荒诞派戏剧的艺术特点。 五、分析鲁迅作品女性形象的差异性。 六、分析但丁《神曲》反映的宇宙观。 中外文论 一、两个填空 1、朝鲜的什么什么神话。

2、日本11世纪的世界上第一部小说的作者和名字。 二、简述中国以诗论诗的传统。 三、席勒的“游戏说”的现代意义。 四、爱德华·赛义德的《东方学》的比较文学意义。 五、翻译文学对本民族文学的作用。 2006年 中外文学 (1)简述达达主义的主要内容10分 (2)默写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论述其中的时空意识20分 (3)从“东亚汉字文化圈”的文学角度出发,谈谈中国古代“中国文学”与“汉文学”的区别15分 (4)谈谈《镜花缘》的异域想象及其意义25分 (5)举例分析哥特式小说的艺术特征30分 (6)从具体作品出发,分析林语堂的中国文化观50分 中外文论 (1)试述“春秋笔法”的修辞内涵10分 (2)古希腊“摹仿说”和浪漫主义“表现说”的区别20分 (3)为下段文字标点,并对其进行评价25分 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渺其寄托在可言与不可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 言在此而意在彼泯端倪而离形象绝议论而穷思维引人于冥漠恍惚之境所以为至也(《原诗》)。 (4)试简述西方关于悲剧(tragedy)的论述30分 (5)请简述〈源氏物语〉中“美意识”的特征15分 (6)谈谈你对文学性的理解50分 2005年 中外文学 1、分析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的修辞特征。(10分)

《文学概论》学习笔记之欧阳光明创编

第一章文学的本质特征 欧阳光明(2021.03.07) 王桃令 1、生活真实 生活真实是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社会关系所制约的人、事、物。 2、艺术创作 艺术创作指艺术家以一定的世界观为指导,运用一定的创作方法,通过对现实生活观察、体验、分析、比较、选择、缀合、创造性的加工、提炼概括生活素材,塑造艺术形象,创作艺术作品的创造性劳动。 艺术创作以社会生活为源泉,但并不是简单地复制生活现象,实质上是人类为自身审美需要而进行的一种特殊的审美创造。 艺术家是艺术创作的主体,艺术创作是十分复杂、艰巨的精神劳动,它要求艺术家必须具有高尚的思想情操、深厚的生活积累、丰富的审美经验、出众的艺术才能和娴熟的艺术技巧。 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总是从特定的审美感受、体验出发,运用形象思维,按照美的规律对生活素材进行选择、缀合、加工、概括、提炼、预言,构思出主观与客观交融的审美意象,然后再使用物质材料将审美意象表现出来,最终构成内容美与形式美相统一的艺术作品。

艺术创作的动机,大致有以下四大类:泄情动机;兴趣动机;成就动机;私欲动机。在各种各样的创作动机中,只有符合艺术创作活动的审美性质和规律的,才能创作出真正的艺术作品。 3、艺术虚构 艺术虚构是艺术创作的基本手法之一,指艺术家根据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事物,按照一定的美学理想,通过缀合、想象、联想、推理等心理机制,把现实中本无有、按情理却可能存在的艺术形象、情节、环境等生发构想出来。 4、艺术形象 艺术形象是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方式,是通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相互交融,并由主体创造出来的具体、生动、可感的、概况的,具有审美意义的生活图画。 5、文学的形象性 文学的形象性是指文学形象的具体生动性和艺术感染力的特性。文学形象性的基本特点是:描绘的具体生动性;艺术的概括性;审美的感染性。 描绘的具体生动性是文学形象的第一个特点。即所描绘的是这个人、这件事。 艺术的概括性是文学形象的第二个特点。即描绘的是这个人、这件事,反映出的却是某一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规律。 审美的感染性是文学形象的第三个特点。即通过文学形象唤醒人们的美感,使人们沉浸文学形象所表现的境界中,从而得到精神上的愉悦。

北大比较文学文艺学1990-2013真题总集

1990 中外文学 一、解释下列名词,并各以一篇作品为例加以说明(每题不超过200字,40分) 1、复调小说 2、寻根文学 3、黑色幽默 4、魔幻现实主义 5、朦胧诗 二、举一例说明同一主题(如爱情与政治的矛盾,世界的永恒与人生的短暂等)可以在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作品中得到表现,并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诗歌、戏剧小说皆可作为例证)。(30分) 三、举一部布莱希特的戏剧为例,说明他的戏剧受到哪些中国戏剧的影响。(30分) 中外文论 一、有一种意见认为:中国文学是中国文化的特殊产物,与其他民族文化产生的文学并无共同之处,因此不可能找到适用于中外文学的共同规律。你对这种意见有何看法?试从事实和理论两方面加以论述。(40分) 二、试以对《红楼梦》主题的三种不同诠释为例说明接受美学的基本原理。(30分) 三、简释以下文论概念命题(每组以200字为限,30分) 1、澄怀观道 2、神用象通 3、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4、原型分析 5、互为主观 6、阿伯拉姆斯的批评四要素。 比较文学概论试题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说:“过去那种地方的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请结合欧洲中心论的衰落,对这一论点进一步加以阐述。 40分 二、诗和画着两种艺术形式有哪些异同和关联?中西文论家对这一问题的阐述,着重点是否有所不同?(各举一论点即可) 30分 三、下面四位文学大师对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关系有何论述?(各举一论点即可) 30分 1、鲁迅 2、茅盾 3、闻一多 4、钱钟书 1991 中外文学 一、举出下列作品的作者,并简述其时代、地区和主要内容(每部作品不超过100字,40分): 1、《沙恭达罗》 2、《伊豆的舞女》 3、《魔山》 4、《局外人》 5、《白轮船》 6、《百年孤独》 7、《麦田守望者》 8、《国民公敌》 9、《活动变人形》 10、《只有一个太阳》

0046《比较文学概论》2013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

0046《比较文学概论》2013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

0046《比较文学概论》2013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 一、考试说明 比较文学日益成为一门显学,在最近几十年获得了迅猛发展,而“比较文学概论”也已经成为高校中文院系的必修课,成为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中最活跃、最引人注目的学科之一。它和外国文学也就是东西方文学以及中国古代、现代和当代文学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本门课程的教学对象是高等学校文科的学生,本课的教学力求通过系统的学习,向学生全面介绍比较文学这一学科,介绍有关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研究方法。学生应该在学习之后,能够初步运用有关理论并结合具体作品作出具有比较性眼光的学术研究,能够运用相关理论分析世界范围内有联系的文学现象,并对当前比较文学研究的现状有个大致的了解。 该课程的考试题由四种题型组成,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闭卷考试。 题型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空,总计10分

题型二:名词解释题每题5分,共4题,总计20分 题型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题,总计30分 题型四:论述题每题20分,共2题,总计40分 说明:本考试指导只适用于201303学期6月期末考试使用,包括正考和重修内容。指导中的章节知识点涵盖考试所有内容,给出的习题为考试类型题,习题答案要点只作为参考,详见课程讲义或笔记。如果在复习中有疑难问题请到课程答疑区提问。最后祝大家考试顺利! 三、知识点 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能 1、掌握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比较文学中的“四跨”以及“各种文学关系”。 2、理解并掌握比较文学的产生和发展是历史的必然。 3、重点掌握“比较文学”一词的产生,特别是在一些重要国家的出现和提出者;掌握比较

文学概论课程复习笔记

文学观念 名词解释 文艺学:研究文学的科学统称,包括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以社会历史现实为研究对象,以哲学方法论为总指导,研究和阐明文学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的科学。 文学观念:对文学的看法,“什么是文学”,变化中的,因民族、时代、群体、人而不同。 文学:具有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结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交流的语言艺术。 文学四要素:世界、作家、作品和记者。文学的必备要素,体现人与客体的以象性,体现人的本质力量。 表演艺术:通过表演来展现艺术形象的艺术。 造形艺术:运用一定的材质在空间塑造立体或平面形象的艺术。 语言艺术:以语言为媒介构成艺术形象的艺术。 视界融合:同一对象,人们视界与历史已有视界交融。 文化: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显示的意义的总和。广义、狭义、符号学。 文学文化:揭示人的自生存境遇和状况;叩问人生的意义;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联系;憧憬人类的未来。 品质阅读:从关注文本中的用字、比兴、平仄到关注情景、人物和情节。 价值阅读:发现文本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的阅读。 物理境:事物纯然的客观存在。 心理场:事物在人的心目中的存在。 审美:处于活跃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下,对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审美意识形态:集团倾向性与人类共同性的、认识与情感的、无功利性与有功利性的、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 文学的认识性:以社会的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文学的情感性:文学认识总是以情感评价方式表现出来。 文学的假定性:文学的虚拟性。 文学的真实性:艺术形象的合情合理的性质。 经验:个人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

比较文学读书笔记

题目:比较文学形象学视野中的“长安形象”———以韩国汉诗为中心 作者刘志峰(西安外国语大学东方语言文化学院,陕西西安710128) 期刊:中国比较文学2014 年第1 期 时间:2014年1月20日 论证思路: 一、“长安形象”考辨 比较文学形象学“形象”的基本特征(首先应是“异国形象”;其次要反映本国对异国文化的认识;再次要体现异国与本国的文化关系。)通过合新罗、高丽、朝鲜等韩国不同历史时期的著名诗人作品中“长安”的指代来分析“长安形象”是否是异国形象。 经过诗人的诗句分析:新罗、高丽、朝鲜汉诗中出现的“长安”分别为:唐长安、高丽开京和朝鲜汉阳,进一步解释认为韩国汉诗中的长安是否属于形象学“异国形象”的研究范畴的原因:○1韩国汉诗“长安”的原型是异国城市,形象是外来的;○2虽然长安形象由唐代诗人原创,但韩国历代诗人继承了这些形象,同时结合高丽、朝鲜的实际情形,对原有长安形象进行了加工再创造;○3新罗、高丽、朝鲜的历代文官阶层有着很高的汉文学创作能力,他们已经成为了韩国长安形象的创作主体,反映出了比较文学形象学视野中的“长安形象”韩国历代文人根据长安形象含义和分析进一步提出自己的观点:重新定义“长安形象”,即,在东亚文明圈范围内,以汉唐长安城为母体,衍生出的与长安等特定城市(如高丽开京、朝鲜汉阳)相关的景观、生活、风俗等一系列的文学形象,当中包含着深沉的人文情感。 二、唐诗、汉诗“长安形象”对比 1.外在可见形象 通过规模外观、自然景物、传统风俗三个方面中来来对比韩国与中国同时期的作品中的异同。其中有相似之处,又有在其中加入本土的特色,其中最典型的的是节日风俗,元日———换桃符和五彩衣,上元———踏桥,灯夕———观灯,端午——荡秋千。 2.内在情感形象 高丽、朝鲜汉诗中的长安形象主要体现出了受容性和偏离性两大特点,是通过忆长安、望长安的方面来感受韩国与中国在当时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及缘由的比较得来。 三、长安形象里的中韩文化关系 两个诗文中的现象进行分析:高丽中期开始,高丽文人明知长安是汉唐之都,还用其来指代开京的原因,在此之前,却很少见的原因。作者认为是北宋灭亡和高丽的发展关系的影响朝鲜时期的长安汉诗规模巨大的原因,,作者认为是受到明清文学批评的影响。 个人评价:本文通过“长安形象”考辨、唐诗、汉诗“长安形象”对比、“长安形象”中的中韩文化关系,考证了韩国历代汉诗中“长安”的含义,比较了中韩“长安形象”的承接与异同,揭示了“长安形象”背后的中韩文化交流关系进行层层分析与论证。但是对于唐宋文化对于高丽、朝鲜等国产生的影响分析过于单一。

2014年二战北大外院比较文学考研经验分享

二战结束,应该没什么大问题了。 没什么值得说的地方,只能姑且写个经验谈贻笑大方。不喜欢废话,咱们直接开始。 【备注】:本文针对报考世文所的道友病友,不具有普遍性。不过同考文学类的战友可以看看一些基本方法什么的。 Q1:为什么考研/为什么考比较文学/为什么选择世文所/比较文学好找工作吗? A1:这是你自己的事,与别人无关。自己想清楚自己要什么,这才最重要。 Q2:有真题吗?/外院的比较文学和文院的有啥区别? A2:请善用谷歌。 Q3:洛尔卡7你是个什么情况? A3:中文系本科,一战时作死,没把握好时间,结果最后一个月没时间看英语导致公共课分好低(还在12月时看了72集的《monster》)……卒。 6月开始专职二战,在家复习,天天泡图书馆,每天看一小时动画……但是效率拔群,每天10小时学习时间非常高效。 Q4:二战与一些学习方法? A4:首先,二战最重要的是反思自己一战为啥失败。这点非常重要,极其重要。很多人二战的分数不比一战,个中原因很多,但咱应该尽量避免对不?一

战失败后我也不难过(我这人啥都不行,就心理素质不错),在6月毕业前也没考试二战的事宜,就是做毕业论文,想自己一战时哪里做的不够,然后大量地看各种经验谈。政治的,英语的,各个专业的,看大家的学习方法。 看了很多学习方法后,我大致就知道人家是怎么学的。然后开始尝试,找自己合适的方法。这点非常重要。 我试过很多学习方法,我能想到的都尝试了一遍,最终找到了一套自己能长期坚持的。比如把专业课录下来,闲时听听录音;比如用一个本子记录自己什么时段做了什么事,学了多久学了啥;比如每天五点起床看书晚上十点半睡觉(在家学不下去,得去图书馆)等等。 具体方法,建议诸君多广泛阅读他人经验之谈。我没什么新颖之处,就不多提了。 最重要的一点:既然决定考研,那就拿出比高考更用心的劲头来。不然别浪费自己的时间。 如果你不能保证自己二战时可以付出多一倍的努力,那你应该慎重规划自己的道路。 Q5:宏观上文学理论和文学史的学习方法。 A5: 【文学理论】:这个科目入门困难,毕竟理论的东西有独特的美,不是一下子就能吸收的。不过一旦理清线索,它清晰的体系性和结构性会让人非常舒畅。入门难,入门后就简单了。所以推荐以简单的书目来入门,比如王一川的书(自

文学概论笔记

一.小说与叙事 ◆诗歌:抒情 ◆散文:抒发人生感受或感悟 ◆小说:讲故事,理论术语称为“叙事” ◆叙事性是小说的基本属性,叙事是小说的标志性特征。 1. 小说的发展历程 (1)“小说”起初是指一种不登大雅之堂的言说。 《庄子·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 (2)小说的叙事难登大雅之堂。 班固《汉书·艺文志》:“小说谓之稗说。” 《唐书·陆贽传》:“稗,谓小贩之民。” (3)“志怪”、“志人”是中国小说的雏形。 a. 志怪《搜神记》卷七: 永嘉五年,吴郡嘉兴张林家,有狗忽作人言云:“天下人俱饿死。”于是果有二胡之乱,天下饥荒焉。 b. 志人《世说新语·雅量》: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李必苦。”取之,信然。 (4)文学意义上的小说始于唐“传奇”。 宋人洪迈说:“唐人小说,不可不熟,小小情事,凄婉欲绝,洵有神遇而不自知者,与诗律可称一代之奇。”(《容斋随笔》) 例如:《莺莺传》、《长恨歌传》、《霍小玉传》 (5)骑士传奇是西方小说的直接源头。 西方小说的发展: 始于史诗、神话、民间故事。 直接源头:中世纪的“骑士传奇”,又称为“罗曼史”(romance),如《破晓歌》、《特里斯丹和伊瑟》。 资本主义为现代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6)虚构与叙事的成熟 小说的成熟和发展取决于: 逐渐形成了由故事、虚构、娱乐等要素构成的一种叙事艺术,使小说趋于成熟。 促使小说成熟的关键因素,是对虚构叙事的自觉(成熟)。 2.虚构与叙事 虚构性叙事:以虚构的方式叙述故事,是小说最基本的特性与特征。 虚构叙事的意义: 虚构的情节和情节的组织、结构,能开掘和深化故事的蕴意。 小说的蕴意不再依赖故事本身。 福斯特《小说面面观》论故事: 故事吸引人的地方在于能满足好奇心。但“好奇心是人类才能中最低级的一种”。 故事靠事件本身来吸引人,而小说的魅力则在于通过有技巧的叙事使故事产生大于其本身的寓意。 虚构和有技巧叙事的功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