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概论》复习笔记共32页文档
比较文学笔记(完整版)

第一篇绪论第一节“比较”的真谛——跨越与沟通1、文学研究的三种途径: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文学理论:研究文学的本性,文学的内在,文学作品的构成及特征等,基本上是将文学现象作为同一时代的一种思想体系来进行研究的。
文学批评(微观):是对某一具体文学作品的研究,它要求对具体文学现象做出分析评价。
文学史(宏观):主要研究文学的发展和演变,它不仅由对各个作品的分析和评价积累而成,同时受到不同时代的社会经济状况、风习、心态的制约。
2、比较文学中的“比较”雷马克的定义:是超出已过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地域),并且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回话、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政治、经济、社会学等)、自然科学、宗教等(学科领域)。
“比较”的真谛:跨越和打通既定的界限。
比较文学的本质:它是一种跨界限(民族、国家的界限和学科的界限)的文学研究。
3、比较文学的特点:1、开放性,2、比较性,3、汇通性。
第二节比较文学的定义1、季羡林的定义:把不同国家的文学拿来比较(狭义)。
把文学痛其他学科拿来比较(广义),包括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钱钟书:作为一门学科,则跨越国界和语言界限的文学比较。
乐黛云:是历史地比较研究两种以民族文学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曹顺庆: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雷同性、异质性和互利性,以影响研究、平行研究、跨学科研究和跨文明研究为基础方法。
教材定义:比较文学史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它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为研究对象,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2、基本要素:(四跨)跨语言、跨民族、跨文化、跨学科。
第三节走向世界文学1、(1)民族文学:指在某个民族土壤上产生的,具有自己独特的历史传统和民族特色的文学。
(2)国家文学:是按照国家这个政治概念认为划分的文学单位,它可由多个民族文学构成,也可是单一民族文学。
比较文学概论笔记

比较文学概论的考研笔记飞氘有话说:本笔记适用于所有以《比较文学概论(修订版)》(陈惇刘象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为比较文学考试部分指定参考书的考试,根据我的猜测,师大今年考试明显涉及此部分的内容应该还是以名词解释为主吧,这个笔记应该能满足所有的名词解释吧。
内容可靠,可以放心使用,免费发放,吐血推荐,不求真情回报,但求看贴回复……(BK)比较文学作为一个学科形成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形成和进一步发展的中心在法国(梵.第根等人)。
法国学派:将比较文学看作“文学史”的一支,研究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作家作品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事实联系”的实证主义方法。
教堂山会议(06年名词解释):比较文学发展史的一个转折点,会上,传统的比较文学观点受到批评,韦勒克宣读了《比较文学的危机》,阐述了美国学派的观点,从而引起了国际上历时十余年的辩论,导致比较文学在理论上更趋成熟,促进学科的健康发展。
美国学派:将比较文学看作一种文学研究,涵盖文学史/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三个方面。
既包括“事实联系”的文学关系研究,也包括无事实联系的跨国界文学研究,还包括对文学与其他学科的比较研究。
比较文学: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是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界限和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
跨民族意味着:一,把比较文学与民族文学的研究加以区别,强调不同文化之间的比较,跨民族的根本意义在跨文化。
二,一个多民族国家之内的各民族文学之间的比较研究也在比较文学范围之内。
各种文学关系:包括事实联系(实际存在于两个或多个民族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价值关系(有些文学现象,虽不存在实际的联系,但其相同和相异具有某种可比性和研究价值,它们之间的内在价值联系)交叉关系(文学和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包括相互影响、互相阐发等关系)比较文学的性质:文学研究的一支,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不单纯是一种研究方法。
比较文学笔记知识点 期末必背干货

1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以一种世界性的胸怀和国际化的视野,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性文学比较研究。
它将各种具有跨越意义的文学现象之间的同源性、类同性、异质性作为可比性的依据,以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变异研究为基本方法,倡导建立一种全球性平等多元、相互包容的文学交流与比较的对话平台和机制,从而最终推动各民族文学及世界文学走向一条和谐共生的发展之路。
(名词解释可以自己整合)2法国学者(卡雷)提出的“比较文学是不比较的”这个口号。
3为什么法国学派的比较文学定义会走上自我设限的偏狭道路?第一个原因是当时学术界对比较文学学科合理性的强烈质疑和挑战。
第二个原因,是法国学者对比较文学学科科学性的理性反思与追寻。
第三个原因,是法国中心主义,或者说是法国文化沙文主义导致了法国学派的学科理论特征。
(第三个原因重点)4美国学派代表人物:雷马克,韦勒克。
5《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能》一文。
在该文中雷马克言简意赅地提出了美国学派的基本定义:“比较文学研究超越一国范围的文学,并研究文学跟其它知识和信仰领域,诸如艺术(如绘画、雕塑、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其它科学、宗教等之间的关系。
简而言之,它把一国文学同另一国文学或几国文学进行比较,把文学和人类所表达的其它领域相比较。
”(判断跨学科雷马克)6实际的比较文学研究中美国学者也同样总是流露出的民族主义倾向和西方中心主义倾向。
7比较文学经历了三个重要的学科理论阶段,即:一、欧洲阶段,比较文学的成形期;二、美洲阶段,比较文学的转型期;三、亚洲阶段,比较文学的拓展期。
8法国学派代表人物:有巴登斯贝格、梵第根、布吕奈尔、基亚、卡雷。
9梵第根《比较文学论》(1931)一书在欧美比较文学理论发展史上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
10把比较文学分为实证性影响研究、类同性平行研究(含跨学科研究)、异质性变异研究三大研究领域。
11比较文学可比性:所谓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是指在跨国家、跨学科和跨文明的比较文学研究中寻求同与异的学理依据,是比较文学研究的最基本立足点和出发点。
杨乃乔《比较文学概论》笔记及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及典型题)详解(译介论)【圣才出品】

第7章译介论7.1 复习笔记一、译介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学科内涵(一)译介学的基本定义及内涵发展1.定义译介学是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与跨学科为比较视域而展开的异质文学翻译互动研究。
2.学理基础:“国别文学”与国际文学交流的存在3.主要研究内容(1)译家译作与国别文学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2)译作对输入国文学及其文学史的影响(3)国别或国际翻译活动、翻译思潮及其对总体文学的影响。
(4)20世纪80年代中叶以来,将翻译作为世界文学及文化发展的主要建构力量进行研究。
4.内涵发展译介学顾名思义兼有“媒介(中介)”和“翻译”两层意思:(1)作为“媒介(中介)”的译介学起源于法国学派。
(2)文学的交流“翻译是最重要的途径”,译介学自然要将翻译作为“比较文学所要研究的主要对象”。
5.译介学研究的主要特点(1)十分关注译介学的学科属性,注意译介学研究与比较文学的内涵衔接;(2)十分关注文学交流中属于译入语文化的文学系统;(3)注意研究文学交流的全过程。
6.根据苏珊·巴斯奈特的观点,西方当代译介学研究迄今经历过的三个发展阶段(1)20世纪70年代末由以色列学者佐哈依据结构主义理论所创立的“分层系统”理论阶段;(2)20世纪80年代初英国学者提奥·赫曼斯初具后结构主义理论品质的“译者隐喻语言映射”理论阶段;(3)20世纪80年代中叶以后结构主义理论为基础所创立的“文学调控”理论阶段①翻译与民族文化及民族文学发展之间的关系如何?②如何评价翻译之为文化和文学的主要建构力量?③从文学史的角度考察,大规模的翻译活动与文学文本经典化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内在联系?④关于译作的文化与文学整合功能,译者心中的“印象”如何?该“印象”又如何以隐喻的方式得以曲折地表达?⑤翻译文学在民族文学史中的地位如何界定?⑥如何考察文学史特定发展阶段中翻译活动的运行模式?⑦能否将翻译看作是一种重要的文学策略?⑧在民族文学系统内部考察译作能否揭示特定文学系统其文学接受的演变模式?7.经过近20年的渐次发展,译介学已初具现代学术形态即作为比较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这门学科已演变成为从文化层面对翻译作为一种跨语际交流实践所进行的跨文化研究。
比较文学概论复习整理

比较文学概论复习整理一、总论1、诞生时间19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2、三个学派填空法国学派、美国学派、中国学派比较文学的三大学派及其基本特征法国学派,主张影响研究。
影响研究包括流传学、渊源学、媒介学、形象学等研究。
美国学派,主张平行研究,指研究那些没有明确直接的影响关系的两个或多个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现象。
平行研究还包括对文学与其他学科如哲学、宗教、心理学等之间的比较研究。
中国学派:以跨异质文明研究为基本特征,主张双向阐发研究。
3、可比性名词解释可比性就是比较研究对象中存在的一种研究文学规律的内在价值,是提供比较研究的可能,并保证比较研究得以有效进行的前提。
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指的是在跨国家、跨学科和跨文明的比较文学研究中寻求同的学理依据,是比较文学研究赖以存在的逻辑上的可能性。
在比较文学发展的不同时期,这种学理依据是不断拓展的。
4、基本特征跨越性(跨国、跨学科、跨文明)5、四大研究领域实证性的文学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语言、民族国家形象、文学文本、文化)、平行研究、总体文学研究二、文学关系与相互影响1、辩证关系科学性与审美性,实证性与非实证性,同源性与变异性2、流传学(起点到终点):传统的影响研究把影响的过程划分出放送、传播、接受这三个方面,要求对这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研究,描绘出“经过路线”。
流传学是站在“放送者”的角度,来对某个民族文学的作家、作品、文体,甚至是整个民族文学在国外的声誉、反响或影响,进行研究。
其研究的重点往往是放送者对接受者的影响。
3、渊源学(终点到起点,实证性、渊源性与文本性):渊源学是从接受的角度来研究某一文学作品的外来影响,研究它的题材、主题、思想、风格乃至艺术技巧等的来源。
研究者追根溯源,精心考证,探求它们的放送者,揭示其间的因果关系。
4、媒介学(路线与途径,可见性、实证性、流动性)不同国家之间所发生文学关系的中介过程的研究。
三、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1、比较文学视野中的翻译名词解释是比较文学变异学中研究语言层面的变异的分支学科,它关注的是跨语际翻译过程中发生的种种语言变异现象,并探讨产生这些变异的社会、历史以及文化根源。
杨乃乔《比较文学概论》笔记及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及典型题)详解(发展论)【圣才出品】

第1章发展论1.1 复习笔记一、全球化与比较文学的多元文化语境(一)全球化的界定1.全球化的概念广为流行的全球化概念着重描述的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各种社会因素和关系在空间上不断扩展,人的行为方式、思想观念以及社会力量的作用表现出洲际(或区域之间)的特点。
2.全球化的特征作为一个历史的或历时的过程,全球化的特征却在于其共时性,具体而言就是空间上的世界压缩和地域联结。
3.全球化的动力:主要是自近代以来的科学——技术革新推动的,特别是20世纪后期新的通讯媒介——主要是大众的电子传播媒介和互联网。
4.全球化对比较文学的影响全球化时代的来临对以语言—地域为界定标准的“民族文学”概念构成了挑战,而比较文学则被放置在一个更加开放的多元文化语境下。
比较文学超越了语言和种族的界限,单一的文学语境被双边的、比较的视野所取代,对于更广泛地理解各文学之间的关系有重要意义。
(二)接受或抵制:文化全球化引发的争论1.文化全球化的论题(1)涉及文化帝国主义与民族主义(即全球化与本土化)、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文化同质与文化多元等关切到文化自身的讨论。
(2)这些互相对立的语词表达的是对全球化截然相反的态度,可粗略地分为是欢迎接受还是拒绝抵制。
(3)后一种被称之为逆全球化的姿态无疑也包裹在全球性话语之中,就此意义而言,在全球化时代不可能有任何退出全球化的策略,同时这也揭示出我们目前所称的全球化是一个长期的、不平衡的、复杂的过程。
2.文化的挑战被视为全球化的最大挑战,因此在文化全球化过程中,人们最关注的问题是全球化与本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以及对本土文化如何重新认识和自我理解的问题。
3.全球化给比较文学学科在未来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传统的国别文学研究的单一性和封闭性相比,比较文学的研究框架内纳入了异质的文化因子,可以置换新的视角重新审视和阐释本土文学传统。
4.大众文化携现代传播媒介和网络之势异军突起(1)文化全球化带来的另一个突出的景观是大众文化携现代传播媒介和网络之势异军突起,使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原来已有的紧张更趋激烈。
比较文学笔记(完整版)

第一篇绪论第一节“比较”的真谛——跨越与沟通1、文学研究的三种途径: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文学理论:研究文学的本性,文学的内在,文学作品的构成及特征等,基本上是将文学现象作为同一时代的一种思想体系来进行研究的。
文学批评(微观):是对某一具体文学作品的研究,它要求对具体文学现象做出分析评价。
文学史(宏观):主要研究文学的发展和演变,它不仅由对各个作品的分析和评价积累而成,同时受到不同时代的社会经济状况、风习、心态的制约。
2、比较文学中的“比较”雷马克的定义:是超出已过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地域),并且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回话、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政治、经济、社会学等)、自然科学、宗教等(学科领域)。
“比较”的真谛:跨越和打通既定的界限。
比较文学的本质:它是一种跨界限(民族、国家的界限和学科的界限)的文学研究。
3、比较文学的特点:1、开放性,2、比较性,3、汇通性。
第二节比较文学的定义1、季羡林的定义:把不同国家的文学拿来比较(狭义)。
把文学痛其他学科拿来比较(广义),包括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钱钟书:作为一门学科,则跨越国界和语言界限的文学比较。
乐黛云:是历史地比较研究两种以民族文学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曹顺庆: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雷同性、异质性和互利性,以影响研究、平行研究、跨学科研究和跨文明研究为基础方法。
教材定义:比较文学史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它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为研究对象,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2、基本要素:(四跨)跨语言、跨民族、跨文化、跨学科。
第三节走向世界文学1、(1)民族文学:指在某个民族土壤上产生的,具有自己独特的历史传统和民族特色的文学。
(2)国家文学:是按照国家这个政治概念认为划分的文学单位,它可由多个民族文学构成,也可是单一民族文学。
比较文学概论复习整理

比较文学概论复习整理文学概论是指对文学的理论和分类进行系统整理和归纳的学科。
它是文学研究的基石,其中包括了对文学的起源、发展、演变、风格、流派、批评等方面的研究。
下面将对文学概论的主要内容进行复习整理。
一、文学的定义和起源文学是指人们用语言来表达思想、情感和审美体验的艺术形式。
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的早期,最早是口头传承的方式,后来通过文字的发展逐渐得到书面形式的表现。
二、文学的分类1.按体裁分类:叙事文学(如小说、散文、戏剧)、抒情文学(如诗歌)、戏曲、论说文学(如散文、修辞学等)。
2.按文学流派分类:现实主义文学、浪漫主义文学、自然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等。
3.按地区分类:中文文学、外国文学。
4.按时代分类:古代文学、近代文学、现代文学。
三、文学的基本要素1.文学题材:文学作品所描写的内容和主题,如生活题材、历史题材、爱情题材等。
2.文学形式:文学作品的表达方式和结构形式,如诗歌的韵律和格律,小说的叙事结构和人物形象。
3.文学风格:文学作品的表达风格和语言风格,如短小精悍的写作风格、雄浑豪放的写作风格等。
4.文学意义: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思想、情感和审美价值,以及对社会和个体的影响。
四、文学批评文学批评是对文学作品进行评价和解读的一种学术活动,它包括了从各个角度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揭示其内涵和意义。
常见的文学批评方法有:历史批评、形式批评、结构主义批评、女性主义批评、心理批评等。
五、文学流派与代表作品1.古典文学流派:《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
2.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呐喊》、《狂人日记》、《追忆似水年华》等。
3.现代派文学流派:《孤独者》、《万物简史》、《挪威的森林》等。
4.现实主义文学流派:《围城》、《家》、《茶馆》等。
5.自然主义文学流派:《老人与海》、《喧哗与骚动》、《大地》等。
六、文学史与文学理论1.中国文学史:从古代文学到现代文学的发展演变。
2.西方文学史:从古希腊罗马文学到现代西方文学的发展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