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传统方向和新领域
比较文学研究第八章跨学科研究

比较文学研究第八章跨学科研究在比较文学研究中,跨学科研究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
它通过将文学和其他学科进行整合和对比,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
跨学科研究不仅可以扩展我们的研究范围,还可以提供多个学科的视角,从而使我们的研究更加全面和深入。
在本章中,我们将重点介绍跨学科研究在比较文学研究中的应用,以及其带来的挑战和价值。
跨学科研究在比较文学研究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跨学科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学作品背后的社会和文化背景。
通过对比不同文学作品中的社会和文化因素,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同点。
例如,通过将中国古代文学和西方文学进行对比研究,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道德、家庭和社会角色的理解和价值观。
再次,跨学科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拓展文学研究的领域和范围。
传统的文学研究主要关注文学作品本身,而跨学科研究则可以将文学与其他领域的研究进行结合,如历史、艺术、文化等。
通过将文学作品与这些领域进行对比研究,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文学作品在不同历史和文化背景下的意义和价值。
例如,通过将文学作品与历史研究进行对比研究,我们可以揭示文学作品对于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描写和反映。
最后,跨学科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发现文学研究中的新问题和新方法。
通过将文学与其他学科进行对比研究,我们可以发现文学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限制,并尝试寻找新的研究方法和途径。
例如,通过将文学作品与计算机科学进行对比研究,我们可以开发出一些新的文学研究方法,如文学语言处理和自然语言生成。
然而,跨学科研究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不同学科之间存在不同的研究方法和专业术语,跨学科研究需要跨越学科的壁垒和语言障碍。
其次,跨学科研究需要研究者具备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这对研究者的专业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此外,不同学科之间的理论和方法可能存在冲突和矛盾,因此跨学科研究需要研究者具备较高的学科协调能力。
尽管存在一些挑战,跨学科研究在比较文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比较文学比较文学中国学派

比较文学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简介比较文学是一门跨学科的学科,涉及到文学和文化,通过对多种文学作品的比较和分析,探讨不同文学体系和文学传统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
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广泛,可涉及到不同国家、不同时间段、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这其中就包括了中国的比较文学研究。
在中国,比较文学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中国学派,本文将以此为主题进行讨论。
中国学派的起源与发展中国学派的出现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中国引进了西方的比较文学理论与方法,从而奠定了比较文学在中国的学术地位。
最早的中国学派成员包括鲁迅、胡适等知名学者,他们通过对中国和西方文学的比较研究,寻求到了中国文学的独特性和发展方向。
中国学派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
在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中国学派主要集中在对外文学的研究,通过比较分析西方文学和中国文学,为中国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之后的几十年,中国学派逐渐开始关注自身文学的比较研究,这主要是出于对中国文学传统的重新认识和发展的需要。
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学派的研究更加多样化和庞大化,涉及到更多的学科领域和研究课题。
这种发展趋势得益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国际化进程,使得中国学派能够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比较文学研究进行对话和交流。
中国学派的特点中国学派的研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文学与文化的结合中国学派着重强调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的结合,认为文学是文化的一部分,不能孤立地研究。
通过对不同文学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和表达方式的比较,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读不同文学体系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跨文化的角度中国学派在比较文学研究中注重跨文化的角度,不仅关注中国文学的比较研究,也关注中国文学与其他国家和地区文学的对比。
通过不同文学体系的比较,可以发现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影响,促进跨文化的理解和交流。
社会关怀与批评精神中国学派的研究关注社会现实和人类命运,注重文学对社会的批判和反思作用。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比较分析,揭示作品中所蕴含的社会问题和人性困境,引发对社会和人类命运的思考。
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

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中国比较文学是一门比较文化的学科,它研究多个文化地区之间的文学相互影响,探讨不同文学之间的异同,从而构建一个跨越不同时间和地域的文学对话。
随着文化全球化的加剧,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比较文学的历史发展和未来前景。
一、中国比较文学的历史发展中国比较文学的历史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的“文学革命”。
当时的中国,西方文学进入,中国的文艺界陷入了“新与旧、洋与中”的分裂状态。
为了摆脱“洋奴化”和复兴中华文化,一批文学家开始运用比较文学的方法,将中西文学进行对比研究。
蔡元培、鲁迅、钱钟书、陈独秀、胡适等名家,都是中国比较文学的开拓者。
他们在阐述中国文学的同时,也借鉴西方文学成果,以全球性的角度审视中国文学的发展。
这开创性的工作,为中国比较文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比较文学逐渐由政治宣传工具转向学术研究领域。
1952年,《比较文学》这本刊物在中国正式创办,比较文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进入新时期,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进一步加速。
70年代以来,中国加入国际比较文学研究团体,与全球比较文学界进行广泛交流和合作。
中国学者开始运用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以世界范围内的规模和角度综合比较分析多个文化体系之间的异同。
二、中国比较文学的特点中国比较文学的特点在于它既是一门文学研究方法,又是一项跨学科的学术研究。
它跳脱了学科的界限,以开放性、综合性、交叉性的研究风格,为文学研究开辟了全新的视域。
1. 开放性。
中国比较文学以世界范围内的跨文化比较为基础,借鉴西方比较文学成果,并结合中国文化现实,从而形成了民族特色鲜明的比较文学研究方法。
同时,它还充分开放和接纳其他文化的影响,创造性地将多元文化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更为灵活多样的文学研究方法。
2. 综合性。
中国比较文学不仅仅是跨文化比较,还包括了不同文学范畴、不同时期、不同受众的比较分析,呈现出多层次和多方位的比较视野。
比较文学研究的学术创新

比较文学研究的学术创新比较文学研究是一种具有跨文化和传统的视野,以比较为手段进行文本分析、阐释和研究的学术领域。
作为一种跨越不同文本和形式的研究方法,比较文学研究在全球范围内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可。
随着全球化的进展,比较文学研究也不断推进新的学术创新,以更好地贡献于期刊书籍创新和跨越文化领域的研究领域。
首先,比较文学研究的学术创新在文本分析的方法上进行了创新。
在前期研究中,文学研究往往只是针对某一形式或主题进行比较,以此来寻找异同点和交汇的地方。
然而,现代比较文学研究进一步提出了“文本的非连续性”概念,即不同文本之间可能出现不同的合并方式,也就是说,文本分析需要了解不同形式和主题之间的联结和隔膜。
由于全球化对文学研究产生的影响,比较文学研究已经从区域文化分析进化为一种更全球性的研究方法,旨在将文本与全球视野融合在一起。
其次,比较文学研究的学术创新还体现在研究主题的跨文化研究上。
传统的文学研究中,往往以特定地域、时代、文化环境以及文化背景作为研究对象,显然这种研究方法的局限性很大,无法适应多元化和全球化的现代社会趋势。
然而,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进展,比较文学研究逐渐将焦点从局部转向全局,进行全球性的比较研究。
在新的研究视野下,学者们研究的热点越来越跨文化,例如英国文学和美国文学等国家之间的比较研究,中国汉族文学和藏族文学之间的比较研究,以及不同时代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之间的比较研究。
最后,比较文学研究的学术创新在研究视野上的创新也非常显著。
这种创新的核心在于“全球美学”和“全球文学体系”的提出,往往是将现代文学研究的重点从单一的文化或地域性转化为全球性。
学者们通过全球美学的视角来了解文学作品和文化中普遍存在的美学特征,并对文学作品进行全面和比较性的分析。
这种全球性的研究视角使得比较文学研究在进行跨文化研究的同时,也可以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性,更好地促进文化交流和交流。
综上所述,比较文学研究的学术创新不仅体现在方法、主题和视野上的创新上,同时也体现在丰富了文学研究的研究领域和视野。
比较文学研究的方法与范式

比较文学研究的方法与范式比较文学作为一种跨越国界、文化、语言的文学研究方法,从其兴起起便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发展。
与传统文学研究方法的以国内文学为中心、以单一文学体制作为切入点不同,比较文学通过对不同文学体系中多元文本的分析,从而深入挖掘文学的共性与异同,探讨文学形式与文化交融的本质。
本文将从比较文学研究的方法与范式入手,探讨其在文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性。
比较文学:对文化的批判性认识百年风雨变幻,比较文学所囊括的研究范围也在不断地拓展与深化。
从最初的欧美文学到现如今的东亚文学、亚非文学等,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在逐渐扩张的同时,其核心内涵也在不断地拓展。
创始人安东尼·佛洛伊德曾提出过,“比较文学是一种方法,同时又是一种对文化的批判性认识。
”可见,比较文学所研究的不是单一的文本,而是文本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正如著名比较文学学者何光毅所言“比较文学是面对我们所拥有的多元文学,及其共性与特殊性的一种研究方法。
”因此,比较文学并不是为了满足于文本的表层现象进行浅尝辄止的研究,而是要通过对文本间普遍存在的相似与差异的探讨,深入挖掘文学的本质所在。
比较文学研究的方法相较于单一文本的研究,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更注重各个文学体系之间的交流。
在研究过程中,方法本身也是相对开放的。
尤其是在跨文化研究的过程中,比较文学注重跨文化交流和文化转化的研究方法。
跨文化比较研究中的方法意味着比较文学研究方法无固定不变的研究模式,是一种寻求对比文学共性与差异的不断适应、修正以及更新的动态研究。
在实际研究中,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国际性的国际性是比较文学最显著的研究特点之一。
比较文学跨越国界、文化以及语言,将不同的文学体系进行融合。
因此,比较文学的研究过程中,各个国家的学者可以在相互交流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和研究各自国家的文化特性。
2. 多文本性的多文本性也是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特点之一,意味着该领域的研究者需要具备掌握不同文学体系、不同文本之间的异同之处、相似之处的能力。
比较文学-第四章_文学范围内比较研究的若干领域

(一)、什么是神话
从社会学角度看,它是“人民的幻想用一种 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态 本身”。 从人类文化学的角度看,它起源于巫术和宗 教的祭祀、礼仪。 从哲学的角度看,它是人类最古老的认识论 -泛灵论和最古老的思维方法-比拟类推的 产物。
(二)、神话的特点
一种口头文学 与宗教有密切的联系 既虚幻又反映现实生活 是后世文学的“武库”
《民间文学母题索引》斯蒂思· 汤普森
(五)、心理分析学派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荣格、弗莱等,从 心理活动的层面分析和寻找神话产生的原因。
(五)、心理分析学派
弗洛伊德
《梦的解析》《图腾与禁忌》《精神分析引论》 本我 无意识 自我 前意识 超我 意识
力比多
“俄狄浦斯情结” “厄勒克特拉情结”
(五)、心理分析学派
(三)、民间文学
广义 指在民间以口头方式广泛流传的文学, 包括神话、传说、民歌、民谣、民间故事、 寓言、童话、谚语等各种类型。 狭义 由文人的创作相对的一个概念,指民间 艺人的创作。
(四)、神话与民间文学的区别
神话是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原始氏族部落、 早期奴隶社会)内 ,由先人进行的一种不自 觉的艺术加工,是大众的集体创作; 民间文学是指人类逐渐走出蒙昧状态之 后的自觉的艺术创造,大都由特定的讲述者 或传承者完成,属于个人创作。
章、表、奏、议,则准的乎典雅;赋、 颂、歌、诗,则羽仪乎清丽;符、檄、书、 移,则楷式于明断;史、论、序、注,则师 范于核要;箴、铭、碑、诔,则体制于弘深; 连珠、七辞,则从事于巧艳。比循体而成势, 随意而立功者也。虽复契会相参,节文互杂, 譬五色之锦,各以本采为地矣。
中国现行分类方法
三分法 抒情类、叙事类、戏剧类 四分法 小说、诗歌、戏剧、散文
比较文学研究的新思路与方法

比较文学研究的新思路与方法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比较文学研究也在不断更新和变革中。
传统的比较研究主要是将不同文学体系的文本进行对比,把握它们之间的共通和差异,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文学研究者开始关注文学作品之间的互文性和跨文化交流。
比较文学研究的新思路和方法也由此而生。
首先,新的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将传统比较研究与文化研究相结合。
传统的比较研究主要关注文本之间的相似和不同,而文化研究则更着重于文本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现象。
新的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将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探究文本本身及其所处的社会背景与文化现象之间的相互作用。
其次,跨文化交流的研究也越来越成为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分支。
传统的比较研究主要是将同一文学体系中的文本进行比较,而跨文化交流的研究则试图探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之间的相似和不同,以及它们之间的互文性。
这种研究方法有助于增强不同文化间的相互理解和沟通。
再次,新的比较文学研究方法更加注重文学作品的实践意义和社会价值。
传统的比较研究主要关注文本本身的文学价值,而新的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则更加关注文学作品的社会意义和实践价值。
这种研究方法有助于把握文学作品与社会、历史和人文精神等方面的关联,更好地反映文学作品的现实意义。
最后,新思路的比较文学研究方法更加注重跨学科合作。
传统的比较研究主要是文学研究领域的专业人士进行的,而新的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则更加倡导跨学科合作,集合其他领域的专业知识进行文本分析和研究。
跨学科合作有助于拓宽比较文学研究的视角和深度,提升研究成果的实用价值和社会影响力。
总之,比较文学研究的新思路和方法,更加注重文学作品所处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关注跨文化交流和实践意义,倡导跨学科合作。
这种研究方法的发展,将不断推动比较文学研究的深入和广泛,为我们更好地认知人类文化和文学作品的精神内涵提供了新的途径和视角。
同时,新的比较文学研究方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由于不同文本和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和复杂性,研究人员需要具备跨文化的视野和深度,这需要一定的跨学科知识和素养。
中国文化的三次转型与中国比较文学源流

国际交流:中国 比较文学将加强 与国际学术界的 交流与合作,推
动中国比较文学 走向世界
理论创新:中国 比较文学将在理 论创新方面取得 突破,形成具有
中国特色的比较 文学理论体系
04
中国文化转型与比较文学的相互 影响 章节副标题
文化转型对比较文学的影响
文化转型为比较文学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和视角 文化转型促进了比较文学学科的发展和繁荣 文化转型使得比较文学研究更加深入和全面 文化转型为比较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方法
培养跨文化人才:比较文学研究可以培养具有跨文化视野和素养的人才,为中国文 化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比较文学研究对于跨文化交流的促进作用
比较文学研究有助于加深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比较文学研究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比较文学研究有助于推动跨文化交流的创新和发展 比较文学研究有助于培养具有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
比较文学在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价值
促进文化交流:比 较文学可以促进不 同文化之间的交流 和理解,增进文化 多样性。
提升文化自信:比 较文学可以帮助我 们更好地认识和传 承自己的文化,提 升文化自信。
推动文化创新:比 较文学可以激发文 化创新,推动文化 发展。
促进文化融合:比 较文学可以促进不 同文化之间的融合 ,形成新的文化形 态。
代表人物:朱 熹、陆九渊等
主要思想:强 调心性修养, 注重道德实践
影响:对中国 文化产生了深 远影响,影响 了后世的哲学、 文学、艺术等
领域
第三次转型:从宋明理学到现代新文化
宋明理学:以朱熹、王阳明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体系 现代新文化:以五四运动为标志,提倡民主、科学、新道德、新文学 转型原因: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国内社会变革的需要 转型影响:促进了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进程,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传统方向和新领域在学术研究方面,我国比较文学“复兴”的最大得益是,既有钱钟书先生的《管锥编》、王元化先生的《文心雕龙创作论》等精品力著的问世,又有季羡林、杨周翰、贾植芳等前辈专家的身体力行,他们为中国比较文学奠定了坚实基础并开启了正确的发展方向。
如今,我们已拥有学科理论研究、中外文学文化关系、比较诗学、华人流散文学、文学人类学、形象学、译介学、生态文学批评、宗教与文学关系等多个稳定的传统学术方向和新兴研究领域,其领军人物和活跃在学坛的中青年学者,已成为令人瞩目的学术研究中坚力量,预示着我们学科的未来后继有人并发达兴旺。
(一)传统方向学科理论、国际文学关系、比较诗学和华人流散文学研究,是我们比较文学复兴时就有的传统研究方向。
1. 国际文学关系研究国际文学关系研究对比较文学具有基础性和起始性的意义,钱钟书先生早在80年代就说过“要发展我们自己的比较文学,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清理一下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的关系。
”循此,大家渐次深入文化层面,或抉隐钩沉、考辨梳理、还原交流史实,或立足于新文学的发生去考察异国文学资源的变异转化、作出新的诠释和认识等,成果丰硕,人才济济。
若从国别文学之间关系的角度看,有季羡林、郁龙余,赵毅衡、刘海平,孟华、钱林森,卫茂平、杨武能,李明滨、陈建华、汪介之,严绍璗、韦旭升、王晓平和严明等的中印、中英、中法、中德、中俄和中日韩文学关系研究;以及中外文学思潮及相关专题研究,如赵毅衡的中国古典诗歌对美国新诗运动的影响研究,解志熙的中国唯美-颓废主义和存在主义研究,艾晓明、罗钢、罗成琰、李庆本等的中国浪漫主义思潮研究,温儒敏、陈国恩等的中国现实主义研究;孙乃修、尹鸿的精神分析理论与中国文学关系研究,孙玉石、吴晓东、尹康庄的中国象征主义思潮研究;戴锦华、孟悦、杨莉馨等的女性主义思潮研究等等。
若从中国文学主体创造角度来梳理、研究外来文学的传播、影响和接受来看,则突出体现在中国现代文学与外来文学文化关系的个案研究和专题研究两大类,乐黛云、赵瑞蕻、彭定安、王富仁、孙乃修、杨武能、刘海平、孟华、王宁、高旭东等人的研究著作,以及2005年由乐黛云教授主编的“跨文化沟通个案研究丛书”,是这方面研究的佼佼者。
若从研究基础的资料整理来看,则出版了一批费时费力的中外文学关系的综合性史著,如贾植芳、陈思和主持的《中外文学关系资料汇编》,范伯群、朱栋霖主编的《中外文学比较史(1898-1949)》,唐正序、陈厚诚主编的《20世纪中国文学与西方现代主义思潮》,李万钧的《中西文学类型比较史》,周发祥、李岫主编的《中外文学交流史》,夏康达、王晓平主编的《20世纪中外文学关系》等。
而钱林森教授主持的两套大型丛书,即八卷本的《外国作家与中国文化》和《中外文学交流史》,是这方面研究的宏大结集。
难能可贵的还有3点:其一,对“异国形象”的关注研究,一直属于传统国际文学关系研究的范畴,而到当代,因借助于符号学、接受美学等理论与方法论,使之体系化为“形象学”的研究。
孟华教授是其在国内学界最有力的倡导者和推进者,周宁教授的成果令人瞩目,而张哲俊、蔡春华、高鸿、马丽莉等一批青年学者的著作,则反映了形象学研究的勃勃生机。
其二,许多学者在发掘和梳理交流史实的同时,还对国际文学关系的发生机制和深层原因做出了积极的理论探索。
严绍璗教授提出在民族文学视野下探讨双边或多边文学文化关系的“文学发生学”,是在确立“文学变异体”概念的前提下,通过历史文献实证和多维理论分析来还原“文学变异体”产生的历史场域,其对切入焦点的拷问启示和破解疑难的学术自信,显示了其敢于理论创新的魄力。
其三,严明、孙逊、宋莉华等从事传统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教授,运用比较文学理念与方法所进行的东亚汉文学和诗学比较研究,不仅都立项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并获省部级奖,而且还对我们开拓学术研究增长点富有启迪。
2. 比较诗学研究我们30年的比较诗学发展脉络,可分为3个阶段并各有标志性成果问世:1.1978-1988年是其开创与奠基阶段。
重要论著有:1979年钱钟书的《管锥编》、王元化的《文心雕龙创作论》,1981年宗白华的《美学散步》和周发祥《东方与西方古典美学理论的比较》,1988年曹顺庆的《中西比较诗学》等,为比较诗学研究做出了坚实铺垫。
2.1988-1998年是其体系化尝试阶段。
主要著述有:1991年黄药眠、童庆炳的《中西比较诗学体系》、卢善庆的《近代中西美学比较》,1992年周发祥与陈炎合著的《中西比较美学大纲》,1993年乐黛云、叶朗、倪培耕主编的《世界诗学大辞典》,1994年张法的《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等。
上述著作既有对中外诗学比较的逻辑起点、可比性等理论问题的深入思考,也有对相近诗学范畴和命题作横向比较和具体探究,并将比较诗学研究引向深入。
3.1998-2008年是比较诗学的多元拓展阶段。
主要成果是饶芃子、周宪、曹顺庆、余虹、杨乃乔、陈跃红等人的相关论著。
其研究的范围不断扩大,如曹顺庆的《中外文论比较史·上古时期》(1998年)不惟探讨了比较诗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还突破了囿于中西的惯例,把研究视野拓宽至印度、东亚和阿拉伯等文论领域;其研究的视角与方法日益丰富,如王岳川对20世纪西方文论的系列研究,王宁对后现代文论的系列研究,戴锦华对电影文本的文化诠释,王一川的形象学诗学研究等;其研究的层次不断拓展,既有兼具系统性、导论性和实践性的陈跃红的《比较诗学导论》,又有对诗学比较研究作哲学思考的杨乃乔的《悖立与整合》、余虹的《中国文论与西方诗学》等。
可见,比较诗学研究正方兴未艾并渐入佳境。
3. 华人流散文学研究。
中国大陆学者对“海外华文文学”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从台港文学引发的最早关注东南亚文学,再发展到对北美、欧洲、澳新等区域的海外华文文学或华裔文学的全面研究。
从1982年在广州暨南大学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性研讨会算起,至今已召开了14届全国性学术年会和国际学术研讨会。
进入20世纪90年代,原先囿于中文或外文的二分研究出现了交叉和汇合,打破语言樊篱并扩展为跨语言界的华人流散文学研究。
而且,暨南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四川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等先后建立了海外华人/华裔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或研究所,其研究对象也转为对“华人流散文学”的总体观照。
饶芃子、刘登翰等教授撰文,主张从诗学层面入手来建构海外华人文学研究的学科理论,获得了同行学者的积极呼应,并提出了有关华人流散文学发展的一系列理论问题:诸如华人文学的本土性、流散性与现代性问题,海外华人文学的世界性、边缘性与跨文化性问题,海外华人文学的文化诗学和艺术审美问题,海外华人文学研究的学科化及其建设问题等。
这是既同国际流散文学研究同步、又具中国比较文学本土化特点并富有问题意识的学术方向。
(二)新兴领域1.文学人类学研究从1987年弗雷泽的人类学巨著《金枝》中译本问世以来,各地出版社相继推出人类学译丛、比较研究丛书和民俗文化丛书,促进了国人知识结构和学术理念的更新。
进入90年代,学界对相关译介引进加以反思,提出了本土发展的新目标。
《文艺争鸣》、《上海文论》、《文艺研究》等杂志先后组织了专题论坛或专家笔谈,以推介这一边缘学科的动向与成果。
1991年方克强的《文学人类学批评》,首次尝试对其在我国的实践进行理论总结。
而萧兵、叶舒宪、臧克和等的“中国文化的人类学破译”丛书,徐新建主编的西南研究书系,彭兆荣教授主编的“文化人类学笔记丛书”等,是有相当份量的学术成果。
1997年高教出版社出版的国家级优秀教材《比较文学》,书中增设了“文化人类学与比较文学”专章,这表明:文学人类学研究已从边缘登堂入室为学科的新兴教研领域,同时中国社会科学院、四川大学、复旦大学等还先后招收了文学人类学(或称文艺人类学、艺术人类学)方向的博士生和硕士生,四川大学还成立了文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迄今为止,文学人类学学会已先后举办三届年会。
萧兵、叶舒宪、徐新建、彭兆荣等在新世纪又先后推出了20余部学术力著,一方面凸显了其在跨学科研究方面的高度自觉、大胆探索及宝贵经验,也体现出知识全球化时代人文学科的创新动力及其影响:既启发对本土文化资源的再认识、人文研究方法的新探索,又坚持学术研究与现实责任相并重。
其敏锐回应包括四川地震等社会现实问题并获取社会效应,是其最大的亮点。
2.译介学研究“译介学”作为国内比较文学研究的一个专门术语,80年代就已出现在《比较文学导论》和《中西比较文学教程》中。
之后,谢天振于1994年推出其个人论文集《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又在国家级优秀教材《比较文学》中,以两万字的篇幅推出“译介学”专章。
接着,他又接连推出两本专著《译介学》、《翻译研究新视野》和教材《译介学导论》。
在这些论著里,他对译介学理论作了比较深入和完整的阐述,并完成了对译介学理论的基本建构。
在译介学理论的推动下,2004年上海外国语大学获批建立了国内首个独立的翻译学专业博士点和硕士点。
近年来,我国比较文学研究者在这一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王宏志、郑海凌、许钧、王宁、王向远等在理论上作了进一步探索;卫茂平、王向远、谢天振、查明建、孟昭毅、李载道等编著了文学翻译史或翻译文学史;而在个案研究方面,王友贵、廖七一、宋炳辉、郝岚、杨柳等人对林纾、周氏兄弟、胡适、林语堂等中国现代翻译史上重要的代表人物,也均作出了比较深入的研究论述。
但必须指出,在这一领域的成绩,远远不止上述几本著作。
3.文学与宗教的跨学科研究文学与宗教的跨学科研究近年来受到普遍重视、并产生了学术影响。
以季羡林、张中行、孙昌武、蒋述卓为代表的佛教与中国文学关系研究,奉献的是数年一剑的厚实著述。
而刘小枫、刘洪一、刘勇、杨剑龙、王列耀的基督教与中国文学文化关系研究,杨慧林、刘耘华、张西平等进行着的西方传教士与中国文学文化关系研究,朱维之、梁工的《圣经》与西方文学关系研究等,则拓展出中西宗教文化文学关系的跨学科研究众多增长点。
严家炎教授主编出版的《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丛书》,是中国文学与佛学、基督教、伊斯兰文化等多元关系探讨的新成果。
在教典翻译和学刊结集方面,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香港和大陆先后出版了“历代基督教思想学术文库”、“宗教与世界译丛”、“未名译库·基督教文化译丛”、“基督教与西方文学书系”等译作,以及《基督教文化学刊》、《神学美学》和《圣经文学研究》等。
这些书刊都是由一批从事比较文学研究的学者发起,再渐次扩展到宗教学、哲学、史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成为典型的跨学科研究领域。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也为之增加了“文学与宗教”关系研究的立项。
2008年,仅宗教学中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其中唯一的重点项目和其他3项均由我们队伍的学者承担,可见这一领域的研究已进入国内学术研究的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