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7课《现代诗两首》教案 苏教版
苏教版初一下册(七年级下册)语文:《现代诗二首》教案

苏教版初一下册(七年级下册)语文:《现代诗二首》教案【教学设计A】创意说明:这里所选的三首现代诗,它们在表现手法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见物起兴”,并运用了比喻、反复、象征手法来表现诗歌的主题,诗中所写的“树”“高山柏”“椰子林”,它们都不是具体的人和事物的比喻,而是有着更为深广的艺术内涵。
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朗读、比较阅读和教师的点析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艺术内涵。
【教学步骤】一、导入:可以由上学期所学的艾青的《我的思念是圆的》一诗导入新课。
二、分别介绍三位诗人及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对于诗人艾青则要求学生说出他的原名和代表作品。
三、放录音示范朗读,学生模仿朗读,注意正音。
四、引导学生在朗读中用简洁、准确的语言归纳各首诗的大意,进而概括三首诗的中心意思。
教师归纳:《树》——树在大地的深处团结在一起,并不断积蓄着力量,它象征着一个民族的即将觉醒。
《信念》——诗作先用比喻的手法,赋予信念一个具体的形象,在经过严格的考验之后,这种信念变得更加坚强,而这种坚定的信念来自于对祖国深沉的爱。
《中国的土地》——第一节,写中国的土地上因有着特别的自然景观而变得“神奇”;第二节写出了中国土地上人民的“美丽”。
二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
五、让学生在朗读中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的意义和作用,进而完成“探究·练习”第三题。
六、综合研讨三首诗。
1.结合“探究·练习”第一题比较这三首诗的思想内容。
讨论:三首诗都写到了土地和它上面的生长物,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吗?明确:《树》中的“泥土”和《中国的土地》中的“土地”具有相同的意思。
在艾青的眼中,他不仅看到了泥土上生长的树,还联想到泥土下面的树根,并由此想象到一个民族的即将觉醒。
而《信念》则通过悬崖的陡峭来显示“高山柏”坚定执著的精神。
2.比较三首诗的表现手法。
讨论:三首诗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从诗中找出例子。
明确:反复。
如:《树》中“一棵树,一棵树”;《信念》中“信念是一株树,一株坚强的高山柏”;《中国的土地》中“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2016年秋季版)2017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6单元 27 现代诗二首讲义 苏教版

部分来自《点拨》
3.第8节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答案】追溯当年相送,写出今日相迎,引出对当年 延安生活的回忆,在诗篇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部分来自《点拨》
4.“米酒油馍木炭火,团团围定炕上坐”这句诗中选 的事物有什么特点? 【答案】选取“米酒”“油馍”“炕上”等有地方 特色的事物来写,既亲切,又真实。渲染了延安人 民热情招待客人的浓烈氛围。
延安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曾经写下辉煌的一页。从1935 年到1948年,延安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是中国人民解放 斗争的总后方,延安精神,更是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的珍 贵财富。诗人贺敬之也曾经在延安生活和学习过五年,时 隔10年后诗人重回到延安采用信天游的格式写下了这首诗 《回延安》。
母校是莘莘学子放飞梦想的摇篮,《再别康桥》寄托了 徐志摩的绵绵情思.分别在即,诗人的柔情别恋是怎样的呢?
信天游
来自《点拨》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是流行于陕北的一 种民歌,这种民歌的特点是:章法上两句一节,节 数不定;韵律上几节一韵,或一韵到底;语言上七 言为基本句式,可长可短,灵活自由;艺术上多用 “比兴”手法。
新月派
来自《点拨》
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受泰戈尔《新月集》影 响。该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主要成员有 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刘梦苇等。他们提倡 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与诗的形式格律化。 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 美(音节)、绘画美(辞藻)、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 它是针对当时的新诗形式过分散体化而提出来的。这一主张奠定 了新格律学派的理论基础,对新诗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因 此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新月派纠正了早期新诗创作 过于散文化的弱点,也使新诗进入了自主创造的时期。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诗词拔萃27现代诗二首教案苏教版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诗词拔萃27现代诗二首教案苏教版教案第一篇: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诗词拔萃27现代诗二首教案苏教版教案《现代诗二首》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学会重点字词的读音。
教学重难点1.了解有关延安的历史和“信天游”这种艺术形式。
2.理解《再别康桥》运用意象、修辞表达情感的特点。
3.体会《再别康桥》所深寓的感情。
教学准备小黑板或课件。
一、预习检查⒈ 掌握下列字的读音和字形。
肚【dǔ】糜【méi】河畔【pàn】荡漾【yàng】青荇【xìng】榆阴【yú】揉碎【róu】浮藻【zǎo】长篙【gāo】漫溯【sù】斑斓【lán】笙箫【shēng xiāo】⒉ 掌握下列词语的词义。
几回回:一回又一回。
白羊肚手巾:白毛巾。
登时:即刻。
糜子:一种形状像小米的没有黏性的黍类谷物。
脑畔上:这里指窑洞的顶上。
白生生:陕北方言,表示很白。
3.作者介绍贺敬之,现当代诗人、剧作家。
山东峄县(今枣庄市)人。
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
1945年,鲁艺集体创作了歌剧《白毛女》,文学剧本由贺敬之、丁毅执笔。
主要诗歌集有《朝阳花开》《乡村的夜》《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等。
徐志摩(1897~1931),新月派代表诗人、现代散文家。
笔名南湖、云中鹤等。
主要作品有诗集:《猛虎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
4.背景介绍《回延安》:1956年,作者回到阔别已久的延安,那是他曾生活多年的革命摇篮,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如今再一次见到它,感触万千,心潮澎湃,于是写下了这首激情洋溢、脍炙人口的政治抒情诗。
《再别康桥》: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
时间是1928年11月6日,地点是中国上海。
7月底的一个夏天,他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中逗留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有通知,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
遗憾的是他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默默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由于他当时时间比较紧急,又赶着要去会见另一个英国朋友,故未把这次感情活动记录下来。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现代诗二首教案 苏教版

一、学习目标:1、理解陕北民歌“信天游”的艺术特点;体会诗中修辞方法的表现力。
2、体会诗人重返延安的激动感情。
二、学习重点:1、语言通俗,运用“信天游”民歌形式、比兴方法和拟人、夸张等修辞方法,淋漓酣畅地抒发了重返延安的激动感情;2、引导学生分析诗中恰当运用民歌形式和修辞方法的表现力量,体会从中抒发的感情。
三、学法指导四、学习过程预习导学,查资料,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五、学习研讨(一)、导入组织学生谈自己与亲人久别重逢的亲身感受(二)自主学习反馈,展示交流预习成果。
介绍“信天游”的基本特点:章法上:两句一节,节数不定。
韵律上:几节一韵,或一韵到底。
语言上:七言为基本句式,可长可短,灵活自由。
艺术上:多用“比兴”手法。
介绍写作背景,领会作者对延安的真挚感情,以理解诗歌中的情感。
(三)诵读欣赏,理解意境1、组织学生自由地散读全诗,将诗分成五部分。
2、看课文,听配乐诗朗诵,组织评价,确定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及诗的重音部分。
3、指名学生朗读,并组织其他学生评价。
(四)质疑精读,赏析诗歌1、组织学生诗的内容及表现形式进行质疑,其他学生答疑,教师从旁点拨。
2、组织学生查找有关本诗的鉴赏资料,结合课文的批注[感悟·品味·欣赏],为这首诗的一个章节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
(赏析诗歌,选择这首诗的某个章节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
)3、师生归纳本诗语言特点:着眼于抒情;学习和借鉴陕北信天游的格式;语言的口语化、适当的地方化。
六、课外延伸上图书馆或者上网查找有关延安的资料,然后整理成小故事或者小散文的形式。
《现代诗二首》之《再别康桥》一、学习目标:1、咀嚼、吟诵,感受诗歌的独特意境,培养审美情趣。
2、能说出本诗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品析诗歌凝练的语言。
二、学习重点: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三、学法指导课前布置“我所知道的徐志摩”,让学生自行搜集资料。
学生通过咀嚼、吟诵,感受诗歌的独特意境,为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唤起他们读诗的兴趣,教师充分运用各种手段调动其入境,声画同步,视听一体,营造诗意氛围,师生共同进入意境。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诗词拔萃 27 现代诗二首 回延安教案 苏教版(2021学年)

(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诗词拔萃27现代诗二首回延安教案苏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诗词拔萃27 现代诗二首回延安教案苏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诗词拔萃27 现代诗二首回延安教案苏教版的全部内容。
回延安一、教学重点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思想感情.二、教学难点拟人、夸张、比兴等手法的运用及作用.三、教学过程:【预习检查:】1.指名学生说一说所知道的“信天游"。
2.指明3—5名学生朗读诗歌。
要求读准每个字音.【目标展示】体会诗中运用拟人、夸张、比兴等手法作用及诗歌所深寓的思想感情.【新知研习】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1.要求学生参看注释,理解词义、句意、全诗大意。
2.走近作者贺敬之(1924-)现代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今枣庄市)人。
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
1945年,鲁艺集体创作了歌剧《白毛女》,文学剧本由贺敬之、丁毅执笔。
主要诗歌集有《朝阳花开》、《乡村的夜》、《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等.3.创作背景及特色简介诗人说:“1956年,我跟随当时团中央的一位领导回延安,参加西北五省青年工人造林大会。
这时我已经离开延安11年了,回去以后感觉很不一样。
我本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我出个节目,我说我用信天游的方式写几句诗,抒发一下感情。
苏教版初一下册(七年级下册)语文《现代诗二首》教案

03
学生可能存在的困难
由于现代诗歌的语言较为抽象,意象丰富,学生可能在理解诗歌情感和
意象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师需要加强引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内涵。
02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选择及依据
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
通过配乐朗诵、教师范读等手段,引 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
问题情境教学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
通过小组合作,鼓励学生互相交流、 分享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 神和探究能力。
培养批判性思维
在讨论过程中,鼓励学生提出质疑、进行辩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 考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观点,尊重他人的意见,形成良好的讨 论氛围。
创作活动
鼓励创作
在讨论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鼓励学生尝试创作现代诗。可以引导学生从自 己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等方面寻找创作素材,也可以借鉴其他诗人的创作手法和技巧
本课选自该册教材的现代诗歌单元,包括两首现代诗。诗歌内容富有意境,语 言凝练,表达了诗人独特的情感和思考。
教学目标与要求
知识与技能 了解现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表现手法。
理解诗歌中运用的意象、象征等表达技巧。
教学目标与要求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探究诗歌的意象和情感内涵。
阅读与《现代诗二首》主题相 关的其他现代诗歌,拓宽学生 的阅读视野。
完成针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练习 题,包括填空、选择、简答等 题型,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作业批改方式
面批
01
针对学生的作业情况,进行面对面的指导和批改,及时纠正学
生的错误和不足。
互评
02
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评价作业,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自主性,同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诗词拔萃二十七现代诗二首《回延安》导学案苏教版

《回延安》导学案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字音。
搂定(l u)白羊肚手巾(d ) 糜子(m€閕)黍类(sh )油馍(m€螅?气喘(chu n)2.解释下面词语。
(1)几回回:一回又一回。
陕北方言里,量词的构成方式往往用叠字,表示数量多。
课文中另有“一口口”“几辈辈”等,都有“一又一"的意思。
(2)糜子:一种子实形状像小米的没有黏性的黍类谷物。
(尊敬的读者:本文由我和我的同事在百忙中收集整编出来,本文稿在发布之前我们对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有疏漏之处请指正,希望本文能为您解开疑惑,引发思考。
文中部分文字受到网友的关怀和支持,在此表示感谢!在往后的日子希望与大家共同进步,成长。
This article is collected and compiled by my colleagues and I in our busy schedule. We proofread the content carefully before the release of this article, but it is inevitable that there will be some unsatisfactory points. If there are omissions, please correct them. I hope this article can solve your doubts and arouse your thinking. Part of the text by the user's care and support, thank you here! I hope to make progress and grow with you in the future.。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27课《现代诗二首》《回延安》教学设计

《回延安》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信天游”这种特殊的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艺术特色。
2、学习比兴、排比、夸张等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3、有感情诵读诗歌,感受作者对革命圣地延安的深厚情感。
二、教学重点:有感情诵读诗歌,学习比兴、排比、夸张等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难点及关键:学习比兴、排比、夸张等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感受作者对革命圣地延安的深厚情感。
三、授课时数:1课时四、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赏析法五、教学过程及内容:1、导入:学习新课之前,请同学们和我共同听一首歌,听后说一说你的感受。
(1)师生共同听看视频音乐阿宝的《山丹丹花开红艳艳》。
(2)找学生谈感受。
(3)教师引入今天的课题:阿宝演唱的这首歌属于陕北民歌“信天游”,这种民歌高亢激昂,歌词优美流畅,就是一种自然的诗体。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回延安》就是采用“信天游”这种形式而创作的一首诗歌。
2、学生展示课前搜集到的“信天游”有关资料。
信天游:流行于陕北,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善用比兴手法,读来高亢有力。
3、师生了解贺敬之:现代著名革命诗人、剧作家。
1945年,他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我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
这是我国新歌剧发展的里程碑,作品生动地表现出“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这一深刻的主题。
建国后,写了《回延安》《放声歌唱》《三门峡歌》《十月颂歌》《雷锋之歌》《西去列车的窗口》《中国的十月》《八一之歌》等有名的诗篇。
4、检查学生预习:(1)抽查个别字词及读音。
(2)找学生有感情读诗歌。
5、教师范读其中一段,引导学生有感情读。
6、学生自由读,品味诗歌情感。
7、提问读。
8、师生共同赏析诗歌:(1)诗歌写了几个画面?你喜欢哪一个?为什么?(2)诗歌写得充满情感,那是因为它妙用了很多修辞,你发现了哪些?找出相关语句品味一下。
(3)除了使用修辞手法,作者还使用很多很有陕北特色的叠词、动词,你发现他们了吗?找出来我们共同品一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诗两首
教学目标
让学生通过了解背景来体会作者的情感,从而更好地理解全诗的主题。
教学重点
课堂教学主要采用以读代讲的方式进行,辅以朗读方法的指导,通过朗读促进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并进一步体会诗中运用比兴、拟人、夸张等修辞方法的表现力量,学习运用比兴的修辞方法。
教学准备
由于这是一首距离学生所处年代较远的诗歌,所采用的形式又不是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因此应以“信天游”的歌曲艺术导入,对信天游的形式加以介绍,使学生在对信天游的感受之中走入课文。
教学内容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相信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爱听歌、唱歌,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种距离我们这个时代较远的歌曲形式,它就是主要流行于陕北一带的“信天游”。
“信天游”,顾名思义,即是一种随心所欲任意发挥的民歌形式,又叫“顺天游”,是生活在陕北的人们都熟悉的一种旋律,它奔放热烈,感情浓郁,充满了高原的苍凉质朴。
“信天游”的产生有很强的地域性。
由于陕北地处高原,过去交通不便,这里的生产全靠驴、骡驮运,当地人把从事这种劳动的人称为“脚夫”,脚夫们长期走在寂寞的山水沟壑间,便以唱歌自娱,这就是“信天游”。
随着时间的迁移,“信天游”逐渐变成陕北人表情达意的主要手段,人们的喜怒哀乐都可以用民歌的形式来表达。
在陕北,随处都可以听到顺风飘来的悠扬歌声。
人们可以通过“信天游”来抒发各种情感,也可以用民歌形式来为日常生活服务:货郎用歌声来叫卖,农民用歌声来祈雨,逢年过节时用歌来庆祝、娱乐,男婚女嫁用歌来举行仪式,甚至上坟哭灵时也以歌代哭。
被誉为劳动人民代表作的“信天游”,反映的内容多与爱情婚姻有关。
因此,“信天游”又被说成是“爱的海洋”。
陕北人有句俗语:“信天游,不断头,断了头,穷人无法解忧愁。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信天游”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那么,这样一种为大众所接受的艺术形式究竟是怎样的呢?下面就以两首流行最广的“信天游”为例,请大家感受一下它的独特韵味。
(教师演唱或播放歌曲《兰花花》及《赶牲灵》的片段,学生通过欣赏歌曲初步体会信天游的曲词特点,简单谈听后感受。
)
无论是土生土长的陕北人,还是外来的异乡人,都会被这淳朴炽烈的歌声所吸引,也正因为这样,出现了许多以“信天游”形式写成的诗歌,比如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贺敬之的《回延安》等等,这些诗歌的产生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贺敬之在1956年写下的这首《回延安》,看看作者是怎样采用“信天游”的表现形式以诗的语言来抒写自己的情感的。
二、贺敬之与延安。
1.延安简介。
由于国民党的疯狂围剿,中国共产党被迫开始长征,而延安就是中央红军万里长征的最终落脚点。
从1935年到1948年,延安一直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是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
13年间,这里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整风运动、大生产运动、中共七大等一系列影响和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
在革命的年代里,延安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那就是一直影响着中国几代人的三种精神:实事求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2作者简介。
贺敬之,1924年生于山东峄县一个贫农家庭。
在亲戚的资助下读完小学,考入师范学校。
抗战爆发后,流亡到湖北,入国立湖北中学。
1939年在四川参加抗日救亡活动。
1940年赴延安,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第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0—1946年,贺敬之一直在延安学习、工作,之后奔赴新的战场。
这首诗是作者1956年从北京回到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怀着激动的心情写下的。
这就是给我们带来这首精彩诗歌的作者——贺敬之。
介绍贺敬之的作品,歌剧:与人合创新中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
诗歌:《回延安》《桂林山水歌》《三门峡——梳妆台》《雷锋之歌》。
三、课文分析。
1.学生放声朗读诗歌,注意字音。
白羊肚延河柳林铺
糜子打发油馍
2.延安是以怎样的形象出现在贺敬之的诗歌中的?延安是以一位“母亲”的形象出现在诗歌中的。
具体语句:“母亲延安就在这里”“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母亲延安换新衣”“再回延安看母亲”等。
3.结合贺敬之的经历,谈谈你如何理解作者把延安比为母亲。
贺敬之15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16岁到延安,可以说是吃延安的小米饭、喝延河水长大的,对延安有着特殊的感情。
因此在作者的心目中,延安就是养育自己的“母亲”。
4.诗歌主要通过哪些回忆表现了作者对延安母亲的情感?
学生回答,明确五个部分:回到延安、忆延安生活、亲人团聚、看延安新貌、歌颂延安历史。
(回、忆、聚、看、赞。
)
5.既然作者称延安为“母亲”,在阔别了10年之后,必然有许多想对母亲倾诉的情感,那么作者在诗歌中倾注了自己对延安的哪些情感?找出相关的部分,给大家读一读。
(学生在寻找这些内容的同时结合朗读进行,注意重读的词句及修辞。
此处可结合学生的思路进行分析,分析的过程中进行片段的朗读,朗读形式多样化,个读、齐读、男生读、女生读、教师范读穿插进行。
)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迄今为止,我们已经学过了不止一篇送别诗作。
古人云:黯然伤魂者唯
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豪迈,也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更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伤感,这些都是古人对于离别的理解,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看待离别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板书:再别康桥)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1、阅读注释①回答问题:由康桥你想到了什么?
[解释]:康桥=剑桥,想到了英国的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以及美国的哈佛大学等世界名校。
2、作者徐志摩出身于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
曾经在美国、英国留过学,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与胡适等人成立了新月社,为新诗代表人物。
用他本人的话说,在英国剑桥大学研究文学期间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
这首《再别康桥》是作者在1928年第三次来到康桥后的归国途中写下的切身感受。
很可惜,诗人在他35岁时乘飞机从南京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
三、指导朗读
1、学生自由朗读(2分钟)
2、指名朗读
3、欣赏配乐诗朗诵
4、体会、找差距①感情:可以感受到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感情,那么这种感情是浓还是淡呢?(浓)(板书:依依惜别的深情)②全诗的高潮在第几节?(第五节)因此全诗的感情是起伏跌宕的。
③句式:四行一节(整齐)④节奏:每节押韵、节节换韵⑤语气:舒缓、轻柔、低沉(悄悄、轻轻、沉默)
5、学生默读、体会感情(2分钟)
6、指名朗读,注意感情与节奏
四、分析鉴赏——引导学生感受意象美
[问]:读了许多遍课文,大家除了能感受到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外,对于作者所描写的康桥有什么印象?——(美丽),可以说是风光如画。
苏轼在评价王维的诗时说:“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
诗中有画。
”如今我们品味着徐志摩的这首《再别康桥》是不是可以称得上“诗中有画”。
五、比较阅读
与李白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比较本诗的艺术特色。
特点:构思别出心裁,不落俗套。
一般别离的诗,告别时会有千言万语的嘱托与叮咛,或牵手顿足,或肝肠寸断;而此诗却从“轻轻、悄悄、沉默”渲染出了一个只着色不摹声的寂静环境,可谓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独具特色的意象选取。
没有告别送行的人,以及车水马龙,有的只是云彩,金柳,青荇,星辉等自然景物,造成一种清新感。
六、学生讨论作鉴赏小结
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康桥如画的美景,景中又蕴涵了诗人浓浓的深情,情于与景的交融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意象的选取也值得我们学习。
鉴赏这样的诗歌精品,朗读与理解互相促进,我们便仿佛步入艺术殿堂与作者做心与心的交流这难道不是一种美的享受吗?
七、再次朗读
找一位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配乐朗诵,全班深入体会。
八、迁移拓展。
分析徐志摩诗《偶然》。
其诗如下: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然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更毋须欢喜,转瞬消灭了踪
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最好是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百度文库是百度发布的供网友在线分享文档的平台。
百度文库的文档由百度用户上传,需要经过百度的审核才能发布,百度自身不编辑或修改用户上传的文档内容。
网友可以在线阅读和下载这些文档。
百度文库的文档包括教学资料、考试题库、专业资料、公文写作、法律文件等多个领域的资料。
百度用户上传文档可以得到一定的积分,下载有标价的文档则需要消耗积分。
当前平台支持主流的doc(.docx)、.ppt(.pptx)、.xls(.xlsx)、.pot、.pps、.vsd、.rtf、.wps、.et、.dps、.pdf、.txt 文件格式。
本文档仅用于百度文库的上传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