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一元二次方程解竞赛题
竞赛辅导_一元二次方程[1]
![竞赛辅导_一元二次方程[1]](https://img.taocdn.com/s3/m/3d672242852458fb770b56ba.png)
一. 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若 x o 是一元二次方程 ax 2+bx+c=0 的根,则判别式△=b 2-4ac 与平方式 M=(2ax o +b)2的关系是 (A)△<M (B)△=M (C)△>M (D)不确定.若a ,b ,c 为△ABC 的三边,且关于x 的方程4x 2+4(a 2+b 2+c 2)x+3(a 2b 2+b 2c 2+c 2a 2)=0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试证△ABC 是等边三角形.若对任何实数a ,关于x 的方程x 2-2ax-a+2b=0都有实数根,求实数b 的取值范围.已知 b 2 - 4ac 是一元二次方程 ax 2 + bx + c = 0 (a≠0)的一个实数根,则 ab 的取值范围为( ) (A)ab≥1/8 (B)ab≤1/8 (C)ab≥1/4 (D)ab≤1/4若0x 是一元二次方程)0(02≠=++a c bx ax 的根,则判别式ac b 42-=∆与平方式20)2(b ax M +=的关系是(A)∆>M (B)∆=M (C)∆>M ; (D)不确定.1、a 、b 、c 都是实数,且a ≠0,a +b +2c =0,则方程ax 2+bx +c =0( )。
(A )有两个正根 (B )至少有一个正根 (C )有且只有一个正根 (D )无正根6、对a>b>c>0,作二次方程:()02=+++++-ca bc ab x c b a x .(1)若方程有实根,求证:a 、b 、c 不能成为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长。
(2)若方程有实根x 0,求证:c b x a +>>0. (3)当方程有实根6、9,求正整数a 、b 、c 。
已知a i 、b i (i=1,2,3)为实数,且a 21-a 22-a 23与b 21-b 22-b 23中至少有一个是正数.证明: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x 2+2(a 1b 1-a 2b 2-a 3b 3)x+(a 21-a 22-a 23)(b 21-b 22-b 23)=0①必有实根. 不妨设a 21-a 22-a 23>0,则a 1≠0.作一元二次方程(a 21-a 22-a 23)x 2+2(a 1b 1-a 2b 2-a 3b 3)x+(b 21-b 22-b 23)=0.②记f(x)=(a 21-a 22-a 23)x 2+2(a 1b 1-a 2b 2-a 3b 3)x+(b 21-b 22-b 23).则二次函数f(x)的图像开口向上.注意到f(x)=(a 1x+b 1)2-(a 2x+b 2)2-(a 3x+b 3)2(a 1≠0). 取x 0=-b 1/a 1,有f(x 0)≤0.所以,二次函数f(x)的图像与x 轴有交点,即方程②有实根.故方程②的判别式Δ≥0.因为方程①、②有相同的判别式Δ,所以,方程①有实根.已知关于x 的方程029|3|)2(62=-+--+-a x a x x 有两个不同的实数根,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 D )(A )a =0 (B )a ≥0 (C )a =-2 (D )a >0或a =-2二. 根与系数的关系△ABC 的三边长a 、b 、c 满足8=+c b ,52122+-=a a bc ,则△ABC 的周长等于 .1411、已知实数z 、y 、z 满足x+y=5及z 2=xy+y-9,则x+2y+3z=_______________解:由已知条件知(x+1)+y=6,(x +1)·y=z 2+9,所以x +1,y 是t 2-6t +z 2+9=0的两个实根,方程有实数解,则△=(-6)2-4(z 2+9)=-4z 2≥0,从而知z=0,解方程得x+1=3,y=3。
一元二次方程竞赛解题方法

一元二次方程竞赛解题方法一元二次方程是初中教材的重点内容,也是竞赛题的特点。
除了掌握常规解法外,注意一些特殊或灵活的解法,往往能事半功倍。
以下是一些解题方法:一、换元法例如,考虑方程$x^2-2x-5|x-1|+7=0$的所有根的和。
我们可以令$y=|x-1|$,则原方程变为$y^2-2y-5y+7=0$,化简后得到$y=1$或$y=-5$,即$|x-1|=1$或$|x-1|=5$。
进一步解得$x=-1.0.2.6$,因此所有根的和为$7$,选项C。
二、降次法例如,考虑已知$\alpha。
\beta$是方程$x^2-x-1=0$的两个实数根,求$a^4+3\beta$的值。
我们可以利用方程$x^2-x-1=0$的性质,即$x^2=x+1$,将$a^4+3\beta$表示为$a^2(a^2+3\beta)$,再用$\alpha^2=\alpha+1$和$\beta^2=\beta+1$代入,得到$a^2(a^2+3\beta)=a^2(\alpha+1)(\alpha^2+3\beta^2)=a^2(\alpha+ 1)(4\alpha+3)$,因此$a^4+3\beta=4a^3+4a^2+a^2(\alpha+1)(4\alpha+3)=4a^3+4a^2+3 a^2+4a^3+3a^2=8a^3+6a^2$,选项B。
三、整体代入法例如,考虑二次方程$ax^2+bx+c=0$的两根为$x_1.x_2$,记$S_1=x_1+1993x_2.S_2=x_1^2+1993x_2^2.\dots。
S_n=x_1^n+1993x_2^n$,求证$aS_{1993}+bS_{1992}+cS_{1991}=0$。
我们可以将$x_1.x_2$表示为$x_1=\frac{-b+\sqrt{b^2-4ac}}{2a}$和$x_2=\frac{-b-\sqrt{b^2-4ac}}{2a}$,然后利用数列求和公式,得到$S_1=-\frac{b}{a}+1993\frac{-b-\sqrt{b^2-4ac}}{2a}$,$S_2=\frac{b^2-2ac}{a^2}+1993\frac{b^2-2ac+2b\sqrt{b^2-4ac}}{4a^2}$,$S_3=-\frac{b^3-3abc+2a\sqrt{b^2-4ac}(b^2-ac)}{a^3}+\dots$。
初中数学奥林匹克竞赛解题方法大全(配PDF版)-第08章-二次方程与方程组

第八章 二次方程与方程组第一节 一元二次方程【赛题精选】§1、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主要有:直接开平方法、因式分解法、配方法、公式法。
例1、利用直接开平方法解下列关于x 的方程。
(1)0)1(9)2(22=+--x x (2))0(0)22()(22>=+-+a a x a x(3))21(2142222nx n x n x x ++=++例2、利用因式分解法解下列关于x 的方程。
(1)(5x+2)(x-1)=(2x+11)(x-1) (2)0452=+-x x(3)02_23()12(2=++-+x x (4)0)()(22222=-++-q p pq x q p x(5)x m x m x x m )1()1()1(2222-=--+-例3、用配方法解下列关于x 的方程。
(1))0(02≠=++a c bx ax (2)03)12()1(2=-+-+-m x m x m(3)01333223=-+++x x x§2、根的判别式、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若)0(02≠=++a c bx ax 的两个根为1x 、2x ,那么1x 、2x 与a 、b 、c的关系为:两根之和a b x x -=+21;两根之积ac x x =21。
例4、若首项系数不相等的两个二次方程02)2()1(222=+++--a a x a x a (1)、02)2()1(222=+++--b b b x b (2)(其中a 、b 均为正整数)有一个公共根。
求ab ab b a b a --++的值。
例5、已知方程02=++c bx x 与02=++b cx x 各有两个根1x 、2x 及'1x 、'2x ,且1x 2x >0,'1x '2x >0。
求证:(1)1x <0,2x <0,'1x <0,'2x <0;(2)b-1≤c ≤b+1;(3)求b 、c 所有可能的值。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典型例题及解析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典型例题及解析1.以配方法解3x2+4x+1 = 0时,我们可得出下列哪一个方程式( )A.(x+2) 2= 3 B.(3x+)2 =C.(x+)2 =D.(x+)2 =答案:D说明:先将方程3x2+4x+1 = 0的二次项系数化为1,即得x2+x+= 0,再变形得x2+x+()2 =()2−,即(x+)2 =,答案为D.2.想将x2+x配成一个完全平方式,应该加上下列那一个数( )A. B. C.D.答案:D说明:题目所给的式子中x2系数为1,因此,要将它配成一个完全平方式只需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即,所以答案为D.3.下列方程中,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的是( )A.x2−9x+100 = 0 B.5x2+7x+5 = 0C.16x2−24x+9 = 0 D.2x2+3x−4 = 0答案:D说明:方程x2−9x+100 = 0中b2−4ac = 81−400<0;方程5x2+7x+5 = 0中b2−4ac = 49−4×5×5 = 49−100<0;方程16x2−24x+9 = 0中b2−4ac = 576−4×16×9 = 0;方程2x2+3x−4 = 0中b2−4ac = 9+32 = 41>0,所以方程2x2 = 3x−4 = 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故选D.4.下列方程中,有两个相等实数根的是( )A.4(x−1)2−49 = 0 B.(x−2)(x−3)+(3−x) = 0C.x2+(2+1)x+2= 0 D.x(x−)+1 = 0答案:B说明:A中方程整理为一般形式为4x2−8x−45 = 0,这里b2−4ac = 64+720 = 784>0;B中方程整理为一般形式为:x2−6x+9 = 0,这里b2−4ac = 36−36 = 0;C中方程b2−4ac = 21+4−8= 21−4>0;D中方程整理为一般形式为x2−x+1 = 0,这里b2−4ac = 5−4 = 1>0;所以只有方程(x−2)(x−3)+(3−x) = 0有两个相等实数根,答案为B.5.下列方程4x2−3x−1 = 0,5x2−7x+2 = 0,13x2−15x+2 = 0中,有一个公共解是( )A.x =B.x = 2 C.x = 1 D.x = −1 答案:C说明:方程4x2−3x−1 = 0可变形为(4x+1)(x−1) = 0,方程5x2−7x+2 = 0可变形为(x−1)(5x−2) = 0,方程13x2−15x+2 = 0可变形为(x−1)(13x+2) = 0,所以这三个方程的公共解为x = 1,答案为C.6.用适当的方法解下列一元二次方程.(1)(x+4)2−(2x−1)2 = 0(2)x2−16x−4 = 0(3)2x2−3x−6 = 0(4)(x−2)2 = 256(5)(2t+3)2 = 3(2t+3)(6)(3−y)2+y2 = 9(7)(1+)x2−(1−)x = 0解:(1)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方程变形为[(x+4)+(2x−1)][(x+4)−(2x−1)] = 0,化简后即3(x+1)(5−x) = 0,因此,可求得x1 = −1,x2 = 5.(2)用配方法,方程可变形为(x−8)2 = 68,两边开方化简可得x = 8±2(3)用公式法,b2− 4ac = (−3)2−4×2×(−6) = 57,所以x =(4)方程两边直接开方,得x−2 = ±16,即x1 = 18,x2 = −14(5)方程可化为(2t+3)(2t+3−3) = 0,即2t(2t+3) = 0,解得t1 = 0,t2 = −(6)方程变形为(y−3)2+y2−9 = 0,(y−3)[(y−3)+(y+3)] = 0,即2y(y−3) = 0,解得y1 = 0,y2 = 3(7)用因式分解法,方程可变形为x[(1+)x−1+] = 0,所以x1 = 0,x2 === 2−3扩展资料一元二次方程,数学史上的一场论战中世纪的欧洲,代数学的发展几乎处于停滞的状态,其真正的起步,始于公元1535年的一场震动数学界的论战.大家知道,尽管在古代的巴比伦或古代的中国,都已掌握了某些类型一元二次方程解法.但一元二次方程的公式解法,却是由中亚数学家阿尔·花拉子米于公元825年给出的.花拉子米是把方程x2+px+q = 0配方后改写为:的形式,从而得出了方程的两个根为:在欧洲,被誉为“代数学鼻祖”的古希腊的丢番图,虽然也曾得到过类似的式子,但由于丢番图认定只有根式下的数是一个完全平方数,且根为正数时,方程才算有解,因而数学史上都认为阿尔·花拉子米为求得一元二次方程一般解的第一人.花拉子米之后,许多数学家都致力于三次方程公式解的探求,但在数百年漫漫的历史长河中,除了取得个别方程的特解外,都没有人取得实质性进展,许多人因此怀疑这样的公式解根本不存在!话说当时意大利的波伦亚大学,有一位叫费洛的数学教授,也潜心于三次方程公式解这一当时世界难题的研究,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取得了重大突破.公元1505年,费洛宣布自己已经找到了形如x3 + px = q方程的一个特别情形的解法,但他没有公开自己的成果,为的是能在一次国际性的数学竞赛中一放光彩.遗憾的是,费洛没能等到一个显示自己的才华的机会就抱恨逝去,临死前他把自己的方法传给了得意门生,威尼斯的佛罗雷都斯.现在话转另外一头,在意大利北部的布里西亚,有一个颇有名气的年轻人,叫塔塔里亚(Nicolo Tartaglia,1500-1557),此人从小天资聪明,勤奋好学,在数学方面表现出超人的才华,尤其是他发表的一些论文,思路奇特,见地高远,因而一时间名闻遐迩.塔塔里亚自学成才自然受到了当时一些习惯势力的歧视,公元1530年,当时布里西亚的一些人公开向塔塔里亚发难,提出以下两道具有挑战性的问题:(1)求一个数,其立方加上平方的3倍等于5;(2)求三个数,其中第二个数比第一个数大2,第三个数又比第二个数大2,它们的积为1000.读者不难知道,对第一个问题,若令所求数为x,则依题意有:x3+3x2 = 5而对第二个问题,令第一个数为x,则第二、三数分别为x+2,x+4,于是依题意有:x(x+2)(x+4)=1000化简后x3+6x2+8x−1000 = 0以上是两道三次方程的求解问题,塔塔里亚求出了这两道方程的实根,从而赢得了这场挑战,并为此名声大震!消息传到了波伦亚,费洛的门生佛罗雷都斯心中顿感震怒,他无法容忍一个不登大雅之堂的小人物与他平起平坐!于是双方商定,在1535年2月22日,于意大利的米兰,公开举行数学竞赛,各出30道问题,在两小时内决定胜负.赛期渐近,塔塔里亚因自己毕竟是自学出身而感到有些紧张.他想:佛罗雷都斯是费洛的得意弟子,难保他不会拿解三次方程来对付自己,那么自己所掌握的一类方法与费洛的解法究竟相距多远呢?他苦苦思索着,脑海中的思路不断进行着各种新的组合,这些新的组合终于撞击出灵感的火花,在临赛前八天,塔塔里亚终于找到了解三次方程的新方法,为此他欣喜若狂,并充分利用剩下的八天时间,一面熟练自己的新方法,一面精心构造了30道只有运用新方法才能解出的问题.2月22日那天,米兰的大教堂内,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大家翘首等待着竞赛的到来.比赛开始了,双方所出的30道题都是令人眩目的三次方程问题,但见塔塔里亚从容不迫,运笔如飞,在不到两小时的时间内,解完了的佛罗雷都斯的全部问题.与此同时,佛罗雷都斯却提笔拈纸,望题兴叹,一筹莫展,终于以0:30败下阵来!消息传出,数学界为之震动.在米兰市有一个人坐不住了,他就是当时驰名欧洲的医生卡当(Girolamo Cardano,1501-1576).卡当其人,不仅医术颇高,而且精于数学.他也潜心于三次方程的解法,但无所获.所以听到塔塔里亚已经掌握三次方程的解法时,满心希望能分享这一成果.然而当时的塔塔里亚已经誉满欧洲,所以并不打算把自己的成果立即发表,而醉心于完成《几何原本》的巨型译作.对众多的求教者,则一概拒之门外.当过医生的卡当,熟谙心理学的要领,软缠硬磨,终于使自己成了唯一的例外.公元1539年,塔塔利亚终于同意把秘诀传授给他,但有一个条件,就是要严守发现的秘密.然而卡当实际上没有遵守这一诺言.公元1545年,他用自己的名字发表了《大法》一书,书中介绍了不完全三次方程的解法,并写道:“大约30年前,波伦亚的费洛就发现了这一法则,并传授给威尼斯的佛罗雷都斯,后者曾与塔塔里亚进行过数学竞赛,塔塔里亚也发现了这一方法.在我的恳求下,塔塔里亚把方法告诉了我,但没有给出证明.借助于此,我找到了若干证明,因其十分困难,特叙述如下.”卡当指出:对不完全三次方程x3+px+q = 0,公式给出了它的解,这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卡当公式.《大法》发表第二年,塔塔里亚发表了的《种种疑问及发明》一文,谴责卡当背信弃义,并要求在米兰与卡当公开竞赛,一决雌雄.然而到比赛那一天,出阵的并非卡当本人,而是他的天才学生斐拉里(Ferrari L.,1522-1565),此时斐拉里,风华正茂,思维敏捷,他不仅掌握了解三次方程的全部要领,而且发现了一般四次方程的极为巧妙的解法.塔塔里亚自然不是他的对手,终于狼狈败退,并因此番挫折,心神俱伤,于公元1557年溘然与世长辞!没想到,正是这场震动数学界的论战,使沉沦了一千三百多年的欧洲代数学,揭开了划时代的新篇章!。
初中数学竞赛:一元二次方程求参数高难度题(三种方法)

初中数学竞赛:一元二次方程求参数高难度题(三种方法)设p为质数,且关于x的方程x²+px-1170p=0的一个根为正整数,求p 的值;题目如上,很简洁,那么相对的,难度也会很不简单。
首先根据十字相乘法,将-1170p拆分因数,可得-、3、3、10、13、p,那么要求组合而成的两个因数之和还必须=p,那么我们可以看到除了10和p之外,其他三个数的个位都是3,首先可以排除1170×p这种形式,那么就可以确定不含p的一个因数的个位必定为3、9或7,同时p肯定要比1170小,所以我们可以分情况来讨论,先将负号放在一边,那么:①若其中一个因数为3×3=9,那么另一个则为130p,明显不行;②若其中一个因数为3×13=39,那么另一个则为30p,由于p至少得是2,所以无论p取哪个质数,39和30p的差值都不会是p,也不行;③若其中一个因数为3×10=30,那么另一个则为39p,同②也不行;④若其中一个因数为3×3×10=90,那么另一个则为13p,则需要p乘以13后个位数与p相同,那么p的个位数只能是5,而个位是5的质数只有5,当p=5时,也不行;⑤若其中一个因数为3×3×13=117时,那么另一个为10p,这个更没有合适的p;⑥若其中一个因数位10×13=130时,那么另一个为9p,当p=13时,9p=117,130与117的差值刚好为13=p,所以这个合适;所以最终就能得到p=13;这是一个一个情况罗列出来求解,那么能不能不这么麻烦呢?我们重新看一下1170拆分出来的3、3、10、13、p这五个因数,想要组成的两个因数差值等于p,那么也就是说不含p的那个因数里面含有p-1或者p+1这个因数,而其他部分的因数组成完全相同,那么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将这四个已知的因数先分一下组,有两个因数3,那么假设这两个3分别在两个因数中,那么剩余的10、13、p这三个因数怎么也不可能凑出来差值等于p,为什么呢?因为有三个因数,怎么分呢?所以,剩余三个因数肯定是没法分的,那么也就是说两个3要在同一组当中,那么我们可以将两个3看做一个因数9,现在就变成了四个因数9、10、13、p,需要其中有两个因数相同,那么p肯定是9、10、13中的其中一个,那么别忘了,不相同的两个因数差值必须是1,才能凑出p这个差值,那么我们就可以先选出差值是1的两个因数9和10,也就是说,p就只能和剩下的那个13相等了,将p=13放进去,验证一个因数为130,另一个因数为117,130-117=13=p成立,所以p=13符合;老师用的方法和答案上提供的不同,题后答案如下:x²=p(1170-p),因为p是质数,所以x中肯定含有p这个因数,所以设x=np,那么(np)²=p(1170-p),所以n²p=1170-p,变形为n(n+1)p=9×10×13那么p=13;。
构造一元二次方程解竞赛题

( 本讲适合初 中)
可知 Ⅱ b 、 是关 于 的方 程
近年 来 , 在各 级各类 初 中数 学竞赛 中, 有
些试 题 直接求 解 比较 困难 , 但如 果 能 抓住 问 题 的特征 构造 出一 元 二 次 方程 , 利用 判 别 再
式、 求根公 式 、 与系数 的关系 以及解方 程等 根
由此 得 到相应 的一元 二 次方程
雠 + + 1 =0.
的两个 不等 实根. 从 而 , + : 一 9 1 . :1 t 9, £ 9
,
且该 方程 有实数 根 =一1 .
即 所 以 , 一b 伽 +1: 口 =b . 0 c 一1 ・
故 b 一 a =b 4 b )=( 一2 2 4 c 一 ( 一1 b ).
2
中 等 数 学
构 造 一 元 二 次 方 程 解 竞 赛 题
李 耀 文
( 山东 省 枣 庄 市第 十八 中学 ,7 20 2 70 )
中图 分 类 号 : 12 2 0 2 .
文 献 标识 码 :A
文 章 编号 :10 6 1( 0 1 0 05— 4 6 2 1 )3—00 0 0 2— 4
( +1 + ( ) 3 z+1 3= )一 0
的两 个根.
)
解
由分析 的式① 化简整 理得
+5 + 1 =0.
知识 和方法 变更 命 题 , 可使 问题 获得 圆满解
决 . 文通过 举 例说 明构造 一 元二 次 方 程 解 本
因为 A=2 4>0 Ⅱ+b= 一5 a 5— , ,b=1 ,有两 个相 等实 数Fra bibliotek. ①
又( b 0一 )+( c b_ )+( 一口 0 于是 , C )= ,
一元二次方程竞赛训练题

一元二次方程培优训练命题人:周金林 9.18一:选择题(25分)1.方程k k k x k x (02)13(722=--++-是实数)有两个实根α、β,且0<α<1,1<β<2,那么k 的取值范围是( C )(A )3<k <4;(B )-2<k <-1;(C )3<k <4或-2<k <-1 (D )无解。
2.方程012=--x x 的解是( D )(A )251±; (B )251±- (C )251±或251±-; (D )3.若0x 是一元二次方程)0(02≠=++a c bx ax 的根,则判别式ac b 42-=∆与平方式20)2(b ax M +=的关系是( B )(A)∆>M (B)∆=M (C)∆<M ; (D)不确定. 4.如果方程0)2)(1(2=+--m x x x 的三根可以作为一个三角形的三边之长,那么实数m 的取值范围是( C )(A )10≤≤m ; (B )43≥m ; (C )143≤<m ; (D )143≤≤m5.已知b 2-4ac 是一元二次方程ax 2+bx+c=0(a ≠0)的一个实数根,则ab 的取值范围为( B )(A) 18ab ≥ (B) 18ab ≤ (C) 14ab ≥ (D) 14ab ≤二;填空题(25分)1.在Rt ABC 中,斜边AB=5,而直角边BC ,AC 之长是一元二次方程2(21)4(1)0x m x m --+-=的两根,则m 的值是 42.方程01)8)((=---x a x ,有两个整数根,则=a 8 3.已知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02=++c bx ax 没有实数解.甲由于看错了二次项系数,误求得两根为2和4;乙由于看错了某一项系数的符号,误求得两根为-1和4,那么,=+a cb 32 6 . 4.设21,x x 是二次方程032=-+x x 的两个根,求1942231+-x x 的值 0 5.已知m ,n 是有理数,并且方程02=++n mx x 有一个根是25-,那么m+n 的值是___3___。
《一元二次方程》培优竞赛

《一元二次方程》培优【知识要点】:1、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1) 法;(2) 法;(3) 法;(4) 法2、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 0(a ≠0)的根的判别式为△= ,当△>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根x 1= 和x 2= ;当△=0时有两个相等的实根x 1=x 2= ; 当△<0时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负数没有平方根,所以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 0没有实数解.3、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若一元二次方程方程20 (0)ax bx c a ++=≠的两个根为 即x 1=,x 2那么:12x x += ,12x x = ,此结论称为”韦达定理”,其成立的前提是0∆≥.3.特别地, 以两个数根x 1和x 2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是x 2+( x 1+x 2 )x +x 1.x 2 = 0.【精选题型】:1、已知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2320x x k -+=,根据下列条件,分别求出k 的范围:(1)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2)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3)方程有实数根; (4)方程无实数根.2 、若12,x x 是方程2220070x x +-=的两个根,试求下列各式的值: (1) 2212x x +; (2)1211x x +; (3) 12(5)(5)x x --; (4) 12||x x -.3、已知关于x 的方程22(2)04m x m x ---=.(1)求证:无论m 取什么实数时,这个方程总有两个相异实数根;(2)若这个方程的两个实数根x 1,x 2满足x 2=x 1+2,求m 的值及相应的x 1,x 2.4、已知关于x 的方程mx 2—(2m+1)x+2=0.(1)求证:无论m 取何实数时,原方程总有实数根;(2)若原方程有两个实数根x 1和x 2,当52221=+x x 时求m 的值(3)若原方程有两个实数根,能否存在一个根大于2,另一个根小于2 ?若存在,请求出m 的取值范围;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拓展练习】:1.若12,x x 是方程22630x x -+=的两个根,则1211x x +的值为( )A .2 B .2-C .12 D .922.若t 是一元二次方程20 ax bx c ++=的根,则判别式24b ac ∆=-和完全平方式2(2)M at b =+的关系是( )A .M ∆=B .M ∆>C .M ∆<D .大小关系不能确定3.若关于x 的方程mx 2+ (2m +1)x +m =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则实数m 的取值范围是 ( )A . m <14 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