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4 怎样放的更大|教科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1.4怎样放得更大》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1.4怎样放得更大》教案一. 教材分析《怎样放得更大》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的第4课,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放大镜的原理,掌握放大镜的制作方法,并能够运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魅力,培养他们观察、思考、动手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他们对科学充满了好奇心。
但在观察物体时,部分学生可能还不会正确使用放大镜,对放大镜的原理了解不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放大镜,并解释放大镜的原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放大镜的原理,知道放大镜是如何放大的。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3.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他们的沟通表达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放大镜的原理。
2.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放大镜的原理。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3.启发式教学:教师提问,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
六. 教学准备1.放大镜:每个学生准备一个放大镜。
2.实验材料:透明塑料袋、水、小昆虫等。
3.教学课件: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有趣的图片,如缩小版的建筑物、微观世界的生物等,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有一个魔法放大镜,你想放大观察什么?从而激发学生对放大镜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放大镜的原理,并通过实验演示放大镜如何放大物体。
实验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让学生初步了解放大镜的原理。
3.操练(10分钟)教师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自己动手制作放大镜。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正确使用放大镜。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你们知道放大镜是如何放大的吗?让学生回顾放大镜的原理。
然后,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制作放大镜的心得。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怎样放得更大》教学设计

4.怎样放得更大【教材分析】在使用放大镜的过程中,学生都希望放大镜能把物体放大更多倍数,以便把物体看得更清楚。
这也是在显微镜发明之前,人们的想法和一直努力追求的日标。
但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直到17世纪,人们发现用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提高放大倍数,从而发明了显微镜,人们的这个日标才得以实现。
【学情分析】本课指导学生经历前人发明显微镜的过程,用两个放大镜自制一个显微镜,并尝试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
由于学生的理解水平,什么是折射,以及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原理,不必讲解。
但要让学生明白:显微镜技术的发展,为我们的研究微观世界提供了可靠有力的工具,它是人类最敏锐的眼睛。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2.显微镜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过程与方法:1.用两个放大镜组合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
2.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3.阅读课文中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人类发明显微镜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2.科学的不断发展,会促使技术不断地改进,而技术的发展,又会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
3.学习科学家对科学执著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懂得人类的不懈追求促进了显微技术的不断进步。
【教学难点】自制简易显微镜。
【教学方法】引导启发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汇报交流法等。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卡纸(或现成的纸筒)、剪刀、胶带。
供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如花蕊,青苔,蚕丝,纸纤维,昆虫的足、翅、触角等,手电筒或小镜子。
教师演示器材: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自制的显微镜,相关课件(如显微镜的历史等)。
【教学过程】一、显微镜的发展1、如何放得更大?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能熟练地使用放大镜来观察一些细小的物体了,但人类的探索欲望总在不断地发展,放大镜不能满足人们对微小世界继续探索的欲望。
如何能使我们看到的像放得更大呢?生:用显微镜,用电子显微镜……2、介绍各种显微镜1) 最早的光学显微镜:荷兰詹森父子制作的显微镜才是世界上第一架真正的显微镜。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怎样放得更大》教学设计 含板书附反思 【共两套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怎样放得更大》教案一、教材简析:在使用放大镜的过程中,学生都希望放大镜能把物体放大更多倍数,以便把物体看得更清楚。
这也是在显微镜发明之前,人们的想法和一直努力追求的日标。
但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直到17世纪,人们发现用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提高放大倍数,从而发明了显微镜,人们的这个目标才得以实现。
本课指导学生经历前人发明显微镜的过程,用两个放大镜自制一个显微镜,并尝试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
二、教学背景:本课是在前几课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基础上,探究如何使物体放得更大?其实是引导学生经历人类探索发明显微镜的过程。
在前几课的学习过程中,已经有很多学生也曾将两把放大镜重叠去观察物体,希望获得更大的图像,当时的这种行为是无意识的,是不知其所以然的。
本课以学生的这种行为引入,让学生利用两把放大镜对比观察前两课上所观察过的物体,如味精、白糖晶体,如蚂蚁、蝴蝶等昆虫,这样,学生对两把放大镜组合后产生的效果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三、过程与方法:1.用两个放大镜组合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
2.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3.阅读课文中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人类发明显微镜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2.科学的不断发展,会促使技术不断地改进,而技术的发展,又会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
3.学习科学家对科学执著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懂得人类的不懈追求促进了显微技术的不断进步;【教学难点】:自制简易显微镜。
【教学准备】1.课前学生收集显微镜在科研、医疗、工业、农业、纺织、考古等领域的影响、作用及应用方面的资料。
2.分组准备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放大镜,观察用的青苔、花、小字,事先用铁架台做好的自制显微镜。
3.幻灯片以及多媒体设备五、教学过程(一)、引入:1.T:看,老师这里有两个放大镜,一大一小,它们谁的放大倍数更大呢?我们一起来比较比较!2.T:如果想要把物体放得更大,比如:一千倍,该怎么办呢?(板书课题:怎样放得更大)3.T:在很早很早以前,那时侯还没有显微镜。
六年级科学下册1.4《怎样放得更大》教案1教科版

【教课目的】1.经过自制显微镜的研究活动,知道两个不一样放大倍数的凸面镜的组合能够把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2.阅读列文虎克自制显微镜并发现微生物的故事,认识显微镜发展的历史,领会技术是不停发展的,技术的改良推进着社会的发展,也改良了我们的生活,促使着科学研究的发展。
3.以科学家列文虎克对科学的执著追乞降不懈的探索精神激励学生。
【教课准备】不一样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卡纸、剪刀、胶水。
供显微镜下察看的物体,如花粉、青苔、蚕丝、纸纤维等,手电筒或小镜子【教课过程】1.引入提出问题:我们如何才能把物体放大更多的倍数呢?议论。
2.如何放得更大研究:用两只手一前一后分别拿两个放大倍数不一样的凸面镜(如教材上的图),频频调整它们之间的距离来察看物体,而后拿开一个透镜,只用一个透镜察看物体。
频频几次,看看有什么发现。
报告。
解说:我们方才经历的过程就是人们发显然微镜的过程。
在17 世纪,人们把两个凸面镜组合起来,一个凸面镜把另一个凸面镜所成的像进一步放大,这样显然提升了放大倍数,这就是最早的显微镜。
显微镜的发明,令人类察看的范围大大地扩大了。
3.做个简略显微镜议论显微镜的制作方法和步骤。
制作:学生疏组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4.用自制的显微镜察看四周的物体用自制的显微镜察看只用一个放大镜时察看不清的文字和图片,看看察看成效如何。
用自制的显微镜察看青苔、花粉等,比较和肉眼看到的有什么不一样。
5.认识显微镜的发明、发展史阅读教材上的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发现微生物的故事。
议论:从这个故事中我们知道了什么?6.解说:教师介绍显微镜的发展历史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能把物体放大300倍,令人类看到了过去从未看到的微生物世界。
以后人们精益求精技术使显微镜精益求精和完美,能够把物体放大到1500倍左右,能分辨出百万分之一毫米的物体。
但光学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
1932年,德国科学家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显微镜,由此把放大倍数提升到1万倍。
六年级下册科学导学案-1.4 怎样放的更大|教科版 (1)

介绍:把两块凸透镜组合起来制成了能放得更大的观察工具,它们便是显微镜的前身。
个性思考:
本课是在前几课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基础上,探究如何使物体放得更大?其实这是引导学生经历人类探索发明显微镜的过程。在前几课的学习过程中,我就发现很多学生也曾将两把放大镜重叠去观察物体,希望获得更大的图像,可是当时的这种行为是无意识的,是不知其所以然的。看来我们的孩子还是很聪明的,期待课堂上的表现。
教师演示器材: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自制的显微镜;
拟采用环节
自主交流、自主探究、自主讨论
学习过程
学习指导
一、显微镜的发展
举例说明,自己知道的用显微镜,用电子显微镜……
2、认识了解各种显微镜
1)资料:荷兰詹森父子制作的显微镜才是世界上第一架真正的显微镜。由一个凸透镜和一个凹透镜组成,它是光学显微镜。后来光学显微镜经不断改进,最大放大倍数可达1500倍左右。
2)电子显微镜;
3)扫描隧道显微镜:放大倍数可达3亿倍;
二、做个简易显微镜
1、怎样放得更大?
讨论:放大镜何以变成了显微镜呢?当时人们想到的问题是如何放得更大,尝试回答自己的来自法;2、我们自制显微镜
1)了解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有局限,思考该怎么做?
2)学习方法,尝试用两个放大镜观察物体:调整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观察物体,直到看得最清楚,然后移开一个凸透镜,比较一下两次看到的物体有什么不同。反复几次,看看有什么发现?
小学导学案
学习内容
4、怎样放得更大
学习目标
科学概念:
1、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2、显微镜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过程与方法: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怎样放得更大》教科版

4.怎样放得更大【教材简析】本课教学是在学生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微小物体的前提下,尝试用两个放大镜把细节放得更大。
课文首先提出怎样把物体放得更大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然后启发学生用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凸透镜组合起来观察物体,比较用两个透镜和一个透镜看到的物体图像有什么不同?从中发现把两个透镜组合起来观察物体,放大倍数会大大提高。
这个活动引领学生经历一个显微镜的发明过程。
接下来的活动是让学生用简易显微镜观察物体,实际验证一下物体的图像在显微镜下是不是被放得更大了,是不是又会发现一些用肉眼和自制放得更大的装置不能看到的细节,并把新的发现记下来。
此外,课文资料中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能激发学生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的兴趣,并学习列文虎克坚持不懈、刻苦钻研的精神。
本课可分“做个简易显微镜”和“显微镜的发展”两部分,引领学生经历一个前人发明显微镜的过程,领悟显微镜发明中的科学性和探索精神。
【学情分析】学生们都用过放大镜,会使用放大镜来观察物体,那么使用两个放大镜观察到的物体是怎样的呢?用两个放大镜和一个放大镜看到的物体图像又有什么不同呢?怎么叠放两个放大镜可以使放大倍数大大提高呢?学生的体验是不多的。
这也是让学生通过活动,体验一个最早期简易显微镜的发明过程。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学会将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并且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2.了解显微镜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科学探究目标1.用两个放大镜组合体验一个简易放大装置的效果。
2.用简易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感受到放大物体的图像之后可以看见微小的细节。
科学态度目标1.认识到人类发明显微镜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2.科学的不断发展,会促使技术不断地改进,而技术的发展,又会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
3.学习科学家对科学执著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会利用两个透镜组装成一个简易显微镜。
【教学重难点】重点:懂得人类的不懈追求促进了显微技术的不断进步。
《4 怎样放得更大》教学设计【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

《怎样放得更大》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道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2.了解显微镜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认识到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3.会用两个放大镜组合制成一个简易显微镜。
4.能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
5.认识到人类发明显微镜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6.学习科学家对科学执着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懂得人类不懈的追求促进了纤维技术不断的进步。
难点:自制简易显微镜。
三、教学用具小组材料:三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放大镜固定架。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四、相关资源【科学博览】显微镜的发展.pptx、【教学实验】物体。
五、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展示】展示图片。
【讲述】同学们,什么样的放大镜放大倍数比较大呢?【预设】凸度大的放大镜放大倍数大。
【提问】一个放大镜放大的倍数始终是有限的,你有什么办法提高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吗?【预设】利用两个放大镜。
【过渡】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如何放得更大。
【新知讲解】知识点一:自制简易的显微镜【提问】同学们,请你们思考并回答两个放大镜随意放在一起就可以把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吗?【预设】不是。
【提问】两个放大镜怎样放置可以把物体的图像放待更大,试一试?【总结】找两个放大倍数相同的放大镜,调整两个放大镜(凸透镜)之间的距离来观察物体,直到看得最清楚为止。
【提问】手持两个放大镜观察物体方便吗?【预设】不方便。
【提问】那哪位同学有什么办法能让放大镜使用起来方便呢?【预设】把两个放大镜固定起来。
【讲述】上下移动调整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直到找到物体最清楚的图象,用纸筒和胶带纸把两个透镜固定下来,这样一个简易的显微镜就做好了。
【组织活动】用这个装置去观察第一节课观察过的物体,有什么新的发现,并记录。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记录,发现:用调整好距离的两个放大镜观察物体,可以发现物体的图像被放得更大、有些细小的部位更加清晰。
【提问】把其中一个放大镜换成放大倍数小或者大的放大镜,再去观察物体,你又有什么发现?【预设】图像有点模糊了。
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1.4怎样放得更大》1-教科版

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1.4怎样放得更大》1-教科版一. 教材分析《1.4怎样放得更大》是六年级科学下册的教学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放大镜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放大镜的放大原理,学会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并能够运用放大镜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对科学实验也有一定的兴趣。
但是,学生对放大镜的原理和使用方法可能还不够了解,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放大镜的放大原理,知道放大镜的基本结构和使用方法。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能够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3.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放大镜进行观察和探究。
四. 教学重难点1.放大镜的放大原理的理解和掌握。
2.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的掌握。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放大镜的放大原理,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操作能力。
2.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3.实践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放大镜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放大镜:每个学生准备一个放大镜。
2.实验材料:一些小物品,如昆虫、植物等,用于学生观察。
3.教学课件: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在生活中见过放大镜吗?放大镜是什么样子的?放大镜有什么作用?通过问题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放大镜的放大原理和基本结构,通过课件展示放大镜的放大效果,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放大镜的原理。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放大镜的放大效果,观察不同物体的放大效果,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操作能力。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放大镜原理和使用的掌握情况,及时进行反馈和巩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怎样放得更大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2、显微镜的发明拓宽了人们的视野,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过程与方法:
1、用两个放大镜组合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
2、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
3、阅读课文中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人类发明显微镜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2、科学的不断发展,会促使技术不断地改进,而技术的发展,又会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
4、学习科学家对科学执著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懂得人类的不懈追求促进了显微技术的不断进步
【教学难点】自制简易显微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纸筒、剪刀、胶带。
供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如花蕊,青苔,蚕丝,纸纤维,昆虫的足、翅、触角等,手电筒或小镜子。
教师演示器材: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自制的显微镜,相关课件(如显微镜的历史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如何放得更大?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能熟练地使用放大镜来观察一些细小的物体了。
放大镜能将物体的图像无限放大吗?为什么?
生:不能。
因为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
师:你们有什么办法把物体图像放得更大吗?
生:多用几个放大镜……(让学生尝试回答)
师:同学说的不错,那我们动手做一做吧。
二、做个简易显微镜
1、做简易显微镜需要哪些材料呢?制作步骤是怎样的?
(学生阅读教材第10页)
(1)材料:
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纸筒、剪刀、胶带
(2)制作方法:
A、上下移动调整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直到找到物体最清楚的图像
B、用纸筒和胶带纸把两个透镜固定下来。
2、学生动手制作简易显微镜。
(教师指导)
3、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
如花蕊,青苔,蚕丝,纸纤维,昆虫的足、翅、触角等。
4、用你制作的显微镜观察物体,与放大镜比物体图像是放大倍数是不是增加了?有什么新发现吗?
生:能将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师:17世纪时,那些不懈地探究自然世界的人们就像我们一样,尝
试着把两块凸透镜组合起来制成了能放得更大的观察工具,就是最早期的显微镜。
5、你想知道世界上第一台显微镜是谁制作的吗?
课件展示:资料——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
6、列文虎克制作的显微镜只能将物体的图像放大300倍,为了看到更小的物体人们又研制出了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
1) 电子显微镜:以电子束代替光束,用磁场代替透镜。
电子显微镜可以把物体放大200万倍速。
2) 扫描隧道显微镜:放大倍数可达3亿倍。
三、小结:
1、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能将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2、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观世界重要的观察工具,它使人类的视野一下子拓宽了许多,把人类带入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
四、课堂练习:
附:板书设计
4、怎样放得更大
1/10mm
放大镜 : 放大倍数有限 列文虎克:显微镜 300倍 促进 光学显微镜 显微镜 电子显微镜 200万倍 (放得更大) 扫描隧道显微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