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达的史学修养

合集下载

中共“一大”表李达一生三次入党

中共“一大”表李达一生三次入党

来 。 ”面 对 张 国焘 的 刁难 ,李 达 决 定 “ 是 专 心 去研 究 还
理论为好 ”。于是李达离开 了中央 ,12 年 ,李达应毛 92 1 2 年夏 ,李达抱 着 “ 90 寻找 同志干 社会革命 ”的 目的,从 日本东京回国,他先去上海拜访 了陈独秀 ,得 知陈独秀与李汉俊正积极筹建中国共产党 ,便欣然接受
陈 独 秀 的邀 请 ,参 与 相 关工 作 。为 了方 便 工作 , 李达 住
泽东之 邀请 ,回到长沙担任 何叔衡 、毛泽东创办的湖南 自修大学校长 的职务 ,与毛泽东一家一起住在长沙的清 水塘 。自修大 学是一所传播马列主义、培养革命干部的 学校 ,李达 主政校 政 、教 学工 作 ,还编 写教材 并亲 自 为学生上课 。12 年李达还 以学校 的名义创办了 《 时 93 新 代》杂志,并亲 自担任主编,李达 为杂志撰写了大量文 章,12 年 1月杂志被湖南 军阀查抄 。12年秋 ,李达 93 1 93
文章 。
绩太差。李达暗下决心苦读 ,到第一学期结束时 ,已跃
3 2 1J 《 8 0 . 雇翘》 1
JMZEW N【 I IHN E 解秘珍 E
“ 一大 ”的发起 与组织工作 。 “ 一大 ”后 ,李达 分 工负 责 中共 中央 局宣传 主
任 ,后 又 担 任 上 海 平 民女 校 业 务 主 任 ( 长 ) , 主 编 校 《 时代 》 杂 志 , 是 中共 党 内早 期 的 理 论 家和 宣 传 鼓 动 新 家。
准中共湖北省委的决定,为李达平反昭雪 ,恢复党籍。
李达第一次入党及退党的曲折经过
李 达 ,名 庭 芳 , 字 永 锡 , 号 鹤 鸣 , 1 9 年 1 月2 80 0
功过度 患了肺病 ,1 1年 回国养病 。在养病 的3 中, 94 年

中共一大13名代表最后的人生归宿多英年早逝(一)

中共一大13名代表最后的人生归宿多英年早逝(一)

中共⼀⼤13名代表最后的⼈⽣归宿多英年早逝(⼀)中共⼀⼤13名代表最后的⼈⽣归宿多英年早逝中共⼀⼤,是在反动统治的⽩⾊恐怖下秘密举⾏的,除了会议⼀度遭到暗探和巡捕的骚扰以外,在社会上并没有引起⼈们太多的注意。

出席中共⼀⼤来⾃全国各地的代表共有13⼈,另有共产国际及远东书记处派来的两名外籍⼈员。

⽽中共⼀⼤代表的曲折经历,尽现了复杂离奇的社会变迁,折射出剧烈动荡的时代特点。

1、李达(上海共产主义⼩组代表)中共⼀⼤“双李”之⼀的李达,名庭芳,字永锡,号鹤鸣,1890年10⽉2⽇出⽣在湘江之滨。

完全靠苦读,他考⼊北平师范学校后,以优异成绩考上留⽇官费⽣。

1918年6⽉,学识渊博的李达完成了⼀⽣中最⼤的⼀次转折,成了⼀个热烈的马克思主义追随者。

他放弃了理科,专攻马克思主义学说。

早在20年代,如此醉⼼钻研马克思主义的⼈不多,这为李达后来成为党的理论家,从⽽在社会科学战线上留下浓重的⼀笔奠定了基础。

1920年他启程回国,很快与陈独秀、李汉俊等⼈共同成⽴共产党上海发起组。

⼀⼤结束后,领导⼈李达还在上海机关做了⼀年的实际党务⼯作。

但不久,他便携家返湘,同⽑泽东等合作办湖南⾃修⼤学去了。

李的这次返湘,既有⽑泽东所邀,也因他与陈独秀和张国焘的⽭盾所致。

是年,因反感陈独秀,李达愤然宣布脱党。

1949年12⽉,⽑泽东作为历史见证⼈,刘少奇作为介绍⼈,李达重新加⼊了中国共产党。

新中国成⽴后,李达奉命改造湖南⼤学,很快取得成效。

接着⼜去改造武汉⼤学,同样成果甚丰。

这⼀期间,他主要是办校和从事党的理论研究。

他是在⽑泽东晚年少有的⼏个能够与之理论对话的⼈。

⽑称李达为:真正的共产党⼈!⽂⾰期间逝世,终年78岁。

2、李汉俊(上海共产主义⼩组代表)李汉俊是中共⼀⼤代表,原名李书诗。

后来⾎染刑场,被敌⼈所害。

但此时他已不是中共党员。

他出⽣于湖北潜江,后留学⽇本。

在京都⼤学遇到⽇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河上肇,汲⼊马克思主义营养,由学数学转⽽钻研马克思主义。

中共一大--李达

中共一大--李达

纵观李达校长在武大所做的功 绩,是影响深远的。作为一名 长期从事教学的教授,李达可 谓是一名出色的教育家。不论 是他关于教育的见解,还是在 武大实施的具体做法,今天看 来自然有其局限性,但在那个 时代,是相当了不起的了。具 体说来,哲学系的重建首当其 冲。哲学系可谓是在一穷二白 的基础上重建的,正是李达当 年带起来的一批年轻人,成就 了现在武大哲学系在全国数一 数二的地位。外语系和政治系 也是在他的指导下恢复的。而 在理科方面,李达校长敢于把 “大右派”曾昭抡请来任教, 使本来死气沉沉的化学系渐渐 的 别开生面起来。
陈公博 周佛海 (广州小组) (旅日小组)
包惠僧(在广州时受陈独秀
委派参加会议)
李达,号鹤鸣。湖南零陵人。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10月2日生。“五四”运动时期 在日本留学开始撰写介绍科学社会主义与欧洲工人运动的文章。1920年8月归国在 上海与陈独秀筹建中国共产党,主编《共产党》月刊,并参加《新青年》编辑工作。 1921年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央宣传主任。同年翻译出版 《唯物史观解说》、《马克思经济学说》等书。 1922年底应毛泽东邀请,任湖南自修大学校长,后在湖南大学、湖南第一师范学校 任教。北伐战争时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编审委员会主席。1926年出版哲学著作 《现代社会学》。大革命失败后,长期担任教授,研究与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经 济学。1929年出版《中国产业革命概观》,1935年出版《经济学大纲》, 1937年出 版《社会学大纲》等,产生广泛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李达历任湖南大学校长,武汉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 部委员,被推选为第一任中国哲学学会会长。曾当选为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 表,政协第一届、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第三届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等职。著述有《实践论解说》、《矛盾论解说》和主编 《唯物辩证法大纲》等。1958年曾同毛泽东就主观能动性问题发生争论,直言批评 大跃进中的唯心论,对六十年代开展意识形态领域“左”的政治批判取沉默态度, 不同意林彪的“顶峰论”。于1966年8月“文化大革命”初期受到攻击、诬陷,被 迫害致死。“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李达的冤案得到昭雪。

李达研究综述

李达研究综述

无 产 阶级的 先进 部 队 子组 成 的
是 由无 产 阶 级 先 进分
,
理 论 上 系统 地研 究和 宣 传 了 马 克 思 主 义 的建
是 无 产 阶级 的柱 石
,
应 当从事 组
论 述 了无 产 阶级 政党 的 建设
为早



训 练 多数 工 人
,
应 撒布在 全体 人 民 中间

期 党的 思 想 建设 和 组 织建 设 奠 定 了 基 础
一再 强调
,
初期 政权
,
就明确 地指 出 了 党的 战略 目 标是夺 取
实行 劳农专 政 而 要实 观 这个 战略 目
,
义 作 了 马克 思 主 义 的 回答
无产
阶级革 命 的 目标既 然 是夺 取 政权 专政
,
实行 劳 农
,
就 必 须 有 一 个 共产党 从 中指 导
共产
标 必 须 有 正 确 的策 略 既 要 建 立 广 泛 的统 尸 战 练 联合 二 切革 命 阶级 同 敌 对 阶 级 斗

会主 义
法学


史学
,

货 币学 作 了 大量 的 开 李
,

许多 研 究 者指 出

,
李 达 早在建 党初

拓性 的不 作
,
然而
在 较 长 一 段 时间内

,
就 反 复 阐明 了党 的指 导 思 想 是
马克 思
,
达 却受 到 了极 不 公 正 的待 遇
党 的十 一 届 三
,
共产 主 义
倘 若背离 了 马克 思 主 义 原 则

哲学巨星李达之死

哲学巨星李达之死

哲学巨星李达之死在自然界,层峦叠嶂的群山,有它的顶峰。

在人世间,人们荣辱悲欢,借一句形容词,也许同样有它的顶峰。

可是,在哲学领域里,真理,也有它的顶峰吗?如果今天有人提出这个问题,或者说什么人的理论是什么领域的顶峰,人们一定会把他当做疯子。

但是,在“史无前例”的年代,“顶峰论”这个最时髦、最漂亮、最革命的“马列主义论点”却被捧为最至高无上的真理和里程碑。

谁敢说半个不字谁就会陷于灭顶之灾。

然而,有一位吃了豹子胆的人,却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指出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背叛,是祸国殃民的异端邪说。

而他,中国哲学界的一颗巨星,却在这污浊的气流中陨落了。

他姓李名达字鹤鸣。

在中国的近代哲学史上,他将占有光辉的篇章。

李达,湖南省冷水滩市(原零陵县)蔡家乡油榨头村人。

生于1890年10月2日。

少年李达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

后来考上留日公费生,在日本研究马克思主义,并写了许多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寄回国内发表。

1920年,李达从日本回国与陈独秀等人在上海成立共产主义小组,参加了创建中国共产党的活动。

曾任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代理书记。

负责筹备党的“一大”。

随后又作为代表出席了“一大”,并被选为中央工作部宣传主任,成为我党最早的领导人之一。

1923年夏,他因与陈独秀发生原则分歧后,离开了党组织。

但是,党是了解李达的。

他离党后一直与党保持联系,对共产主义的真理坚信不疑,曾先后写了几百万字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

党中央根据李达同志几十年来的表现,由毛泽东、刘少奇、李维汉、张庆孚等同志作为他的历史证明人,刘少奇作为介绍人,于1949年12月批准他从新入党。

他曾先后任中央政法干校副校长、湖南大学校长、武汉大学校长等职务,并被选为三届全国人大常委,党和人民对李达给予了极大的信任。

1933年,李达在北京大学法商学院任经济系主任时,用了三四年的时间,撰写了40余万字的《社会学大纲》,自筹经费出版,又冒着被国民党检查、逮捕的危险。

将这部系统论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专著。

李达全集子5

李达全集子5

子课题之五李达政治学论著整理与研究负责人:丁俊萍教授(一)著作1.《劳农俄国研究》,商务印书馆1922年8月初版,377页,至1926年12月共印行4版。

已复印1924年3月2版、1926年1月第3版、1926年12月4版。

未查询到:1922年8月初版。

2.《民族问题》,上海南强书店1929年9月版,82页。

收入《李达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7月版。

已复印1929年9月30日版。

3.《整风运动的辩证法》,《理论战线》1958年第3期,湖北人民出版社1958年9月版,30页。

已复印1958年9月第1版。

4.《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共同规律》,湖北人民出版社1958年10月版22页。

发表于《理论战线》1958年第2期。

收入《李达文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已复印1958年10月第1版。

5.《德国劳动党纲领栏外批评》(译著),即《哥达纲领批判》,德国马克思著,湖南自修大学校刊《新时代》1923年创刊号。

(二)论文1.《什么叫社会主义?》,上海《民国日报》副刊《觉悟》1919年6月18日,署名“鹤”。

收入《李达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7月版。

2.《社会主义的目的》,上海《民国日报》副刊《觉悟》1919年6月19日,署名“鹤”。

收入《李达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7月版。

3.《战前欧洲社会党运动的情形》(或《战前欧洲社会党的情况》),上海《民国日报》副刊《觉悟》1919年6月20、21、22、23、26、30日、7月1、2、3日,署名“鹤”。

(已提供)4.《陈独秀与新思想》,上海《民国日报》副刊《觉悟》1919年6月24日,署名“鹤”。

收入《李达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7月版。

5.《短言》,《共产党》月刊1920年11月7日第1号,未署名。

收入《李达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7月版。

6.《第三国际党(即国际共产党)大会的缘起》,《共产党》月刊1920年11月7日第1号,署名“胡炎”。

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李达

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李达

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李达李达,1920年8月与陈独秀、李汉俊等建立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后代理书记,1921年7月参与筹备和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共第一届中央局委员、中央局宣传主任。

是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者、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和早期重要领导人之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理论家、宣传家和教育家。

1919年7月,留学日本的李达在寄回国内发表的文章中提出建党问题。

他得知五四运动领袖陈独秀被捕,立即赶写发表《陈独秀与新思想》一文,热情赞扬陈独秀“能够把一般青年由朦胧里提醒觉悟起来”,强烈谴责段祺瑞政府,坚定地表示要用革命的“新思想”改造旧制度,建设“新国家”。

1920年8月,李达应陈独秀之邀,从日本回到上海,与陈独秀、李汉俊开始筹建中国共产党组织,创办并主编《共产党》月刊,参与编辑《新青年》。

他们建立上海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推举陈独秀为书记,拟定党纲主张“劳工专政,生产合作”,并致函约请各地社会主义者组织支部,成立社会主义青年团。

陈独秀、李大钊、李达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和创始人。

半年后,李达代理陈独秀的上海发起组书记职务,在中国共产党创建史上的地位日益趋重。

《共产党》月刊是上海共产党组织出版的秘密理论刊物,1920年11月7日俄国十月革命三周年之际创刊,发行5000份,编辑出版7期。

主旨是宣传马克思主义,坚持革命方向,批判无政府主义主张,重点宣传有关共产党的知识,大量介绍第三国际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材料,介绍俄国共产党经验和列宁建党学说,并译载过列宁的重要著作。

《共产党》月刊在提高共产主义者的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方面,促进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中,起了重要作用。

第一期《短言》明确指出:中国的“生产劳动者全体结合起来”,“跟着俄国的共产党一同试验新的生产方法”,“只有用阶级战争的手段,打倒一切资本阶级,从他们手抢夺来政权;并且用劳动专政的制度,拥护劳动者底政权,建设劳动者的国家以至于无国家,使资本阶级永远不至发生”。

李达

李达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李大钊代表党中央指导北方的工作。在中国共产党第二、三、四次代表大会上,均当选为中央委员。1922年,他受中国共产党的委托与孙中山先生谈判国共合作,并在1924年参加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领导工作。同年底,任中国共产党北方区执行委员会书记,领导人民在北洋军阀统治的北方地区开展了反帝反军阀斗争。他对冯玉祥将军五原誓师参加北伐起了重要作用。1927年4月6日,被奉系军阀张作霖逮捕,4月28日英勇牺牲。李大钊的主要论著被收入《李大钊选集》和《李大钊诗文选集》。
据就在于社会的“经济构造”发展的必然性。他依据这个根本观点,深刻揭露和批判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伦理道德,指出这种道德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中国的大家族制度,亦即封建的农业经济组织,并与专制政治有着十分明显的依存关系,其实质是历代帝王专制和封建家族制度的护符,是封建统治者压迫劳动阶级的工具。他认为,现代的经济组织,促起劳工阶级的自觉,迎合社会的新要求,大家族制度因此陷入了崩颓粉碎的命运,封建伦理道德也必将随着归于败亡,而为“劳工神圣”的新伦理、新道德所取代,从而实现道德领域的革命。为了实现这一革命,李大钊认为必须将它同社会革命结合起来,并且提出了物心两面和灵肉一致的主张,即以人道主义改造人类精神,同时以社会主义改造经济组织。他指出:不改造经济组织,单求改造人类精神,必定没有效果;不改造人类精神,单求改造经济组织,也怕不能成功。为了确立新道德以利于改造人类精神,他强调应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一切陈腐的僵死的旧道德加以人为之力,促使其迅速崩溃。
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哲学家。
生平和著作 李大钊字守常,河北乐亭人。1913年留学日本,就读于早稻田大学。当日本向中国袁世凯政府提出二十一条亡国条件后,他参加了留日学生总会的爱国斗争,开始接触社会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学说。1916年回国后,积极参与正在兴起的新文化运动。他尖锐地抨击以孔子为偶像的旧礼教、旧道德,同反动势力展开猛烈的斗争。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他逐步明确地站到马克思主义立场上来。1917~1919年,他先后发表了许多宣传俄国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并与资产阶级改良派胡适展开“问题与主义”的论战,在思想界引起强烈的反响。他1918年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后兼任经济学教授,参加《新青年》杂志编辑工作。同年年底与陈独秀等创办《每周评论》,并于次年主编《晨报副刊》。他积极支持和领导1919年的五四运动,并于1920年3月在北京大学组织了中国第一个“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0月在北京建立共产主义小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李达思想研究论李达的史学修养鲁涛汪信砚摘要:李达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不仅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法学等领域有很高的造诣,而且在史学领域也卓有建树。

他在史学领域取得的卓越成就,与其有良好的史学修养是分不开的。

李达良好的史学修养主要表现在:在史德方面,他尊重事实,反对空谈,主张“求真”、“求是”,还特别“关注现实”;在史学方面,他学贯中西,知识渊博,拥有完整的知识体系和厚重的学术积累,因而能够开辟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的新领域和新方向;在史识方面,他精通马克思主义哲学,又善于发现问题,所以能够准确地抓住历史问题的实质,并对之作出恰如其分的判断;在史才方面,他拥有很强的驾驭史料与表述史实的能力和才智,能很好地消化新的史料和观点。

李达的史学修养,反映了他对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化的深刻理解。

关键词:李达;史德;史学;史识;史才中图分类号:B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15 )09-0038-05李达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不仅在马克思 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法学等领域有很高的造 诣,而且在史学领域也卓有建树。

在论及我国马克 思主义史学发展史时,李达这个名字与他的史学论 著是无法避开的。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初创阶 段,李达对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化作了许多有益的 探索,而这种探索也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开 辟了新的领域、新的方向。

他在史学领域取得的卓 越成就,与其有良好的史学修养是分不开的。

在历史上,史学家刘知几、章学诚、梁启超等 人曾对史学修养做过比较系统和全面的总结,在他 们看来,史学修养主要包括史德、史学、史识、史 才。

当代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白寿彝在批判继承的基 础上对这“四长”理论作了详尽阐发,并强调在社 会主义时期应该有新的要求和新的标准。

白寿彝认 为,“史德”的要求是实事求是、关注现实;“史 学”的要求是掌握丰富的史料、历史知识以及与历 史知识有关的各种知识;“史识”强调史学家的见 识,即对历史的认识能力;“史才”强调对历史著 作的表述水平,并且“德、学、识、才是互相联系 的,不是互相割裂的”'四者构成了一个完整的 体系,具有严密的逻辑关系。

重视史德、史学、史识、史才,既是中国史学 的优良传统,也是史学研究的客观需要。

虽然随着 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史德、史学、史识、史才的内 涵也在不断地变化与发展,但以史德、史学、史 识、史才来衡量和评判学者的史学修养还是比较恰 当的。

有鉴于此,我们以“四长”理论为基准来探 讨李达的史学修养。

―、李达的“史德”有学者指出:“史德的关键就是态度问题。

而 态度的首要问题,是指对于史学研究的兴趣。

”—般说来,对史学的兴趣是史学家之所以能成为史学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李达全集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10&ZD062)、湖南 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青年项目“李达史学思想研究”(项目编号:13B038)、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中国共产党早期领袖人物与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fc研究”(项目编号:14YBA191)的研究成 果,并得到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的资 助。

38 |江汉论坛家的首要的主观因素。

李达从小就对史学颇有兴 趣,一方面是受到其父亲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与他 超人的天赋有关。

李达在唐家祠堂就读的时候,由于能滚瓜烂熟地背诵一些孔孟著作,被私塾先生唐 花圃谓为“神童” ®。

也许,正是老师的这种鼓励,进一步激发了他对文史知识的渴望,使得当时还是 稚嫩少年的李达已经阅读了吕祖谦的《东莱博议》以及王夫之的史论和《黄书》等论著。

正是基于这 种浓厚的兴趣,李达在中青年时期的主攻方向之一 就是历史学,并写成了一系列的史学论著。

他“曾经计划过编纂中国社会发达史的工作,并曾利用一 个出版机关,用重酬征求这类的著作,但当时绝无 应征之人”®,加上当时李达本人工作繁忙,因而 这个宏伟的编史计划最终落空。

到了晚年,他对史 学的兴趣丝毫不减。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李达写信 给历史学家吕振羽,鼓励他“约集几位同志写一本 《周代社会制度研究》,科学地解决古代史分期问 题” ®。

李达还准备在此书著成之日写一篇读后记。

他甚至不顾自己年事已高、疾病缠身的状况,积极 参加各种史学会议。

1961年10月,他参加了中国 历史学会在武昌举行的纪念辛亥革命50周年的研 讨会,并致开幕词。

受此次研讨会的启发,李达 “写信给湖南历史考古研究所所长谢华同志,提请 谢华同志和他一起,共同倡议在长沙举行一次纪念 王船山学术的讨论会” ®。

1962年11月,“王船山 逝世二百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在长沙召开,李达 不仅主持讨论会,而且还致开幕词。

李达对史学这 种终生都不曾衰减的兴趣,或许源自他早年读吕祖 谦和王夫之的史学论著时的受益。

李达长时期对历史的爱好和钻研,不仅使他逐 渐积累起丰富的历史知识,而且养成了实事求是的 治史原则。

他认为,历史研究中的“求真”、“求 是”主要是针对著述历史的写作态度以及历史学家 本身思想修养而言的,即著述历史要符合客观历 史,不掺杂任何主观偏见,强调主观要尊重客观,并受客观的检验。

他要求在史料方面要“鉴别真 伪,切不可歪曲历史的真相”©。

鉴别真伪的目的 在于认真抉择与正确使用史料,以确保史料可靠、可信,从而在史料中复原历史事实的本来面目。

同时,他强调要坚持历史的客观性与史料的真实性,“必须自始至终贯彻百家争鸣的方针,有什么材料,就摆什么材料,有什么观点,就谈什么观点”,“必须看重材料,决不能徒托空言” ®。

此外,李达 还提出,在史料真实的基础上,“要善于运用辩证 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观点和方法,对丰富的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 具体分析”,“对某一哲学家的思想本质及其时代 特点,对整个中国哲学发展的规律性,要有真正科 学的了解,得出符合实际的结论” ®。

在现实中,李达也养成了求真务实的生活态度。

他尊重事实,反对空谈,对所遇到的每个问题 都力求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

正如陶德麟先生所 说,李达“能够把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精神贯彻 到他的言行当中。

可以说他这个人一辈子不说假 话,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他很坚持自己的意见,但是一旦发现自己的意见有不正确、不完善的地 方,别人指出的时候,他也能很虚心接受,并且很 认真地改正。

我觉得这是很了不起的精神” ®。

依白寿彝之见,史德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史学家 须“关注现实”,即史学服务现实的态度。

我们知 道,近代以来,即使在那些不直接介人社会现实的 史学家的学术研究中,社会现实的影子仍然依稀可 辨。

例如,著名史学家陈寅恪的学术研究,几乎全 部是纯学术的考据工作,似乎与现实生活毫无关 涉。

表面看来,他给人的印象是一位不食人间烟 火、不问当世治乱兴亡的古典型学者,但从深层 看,陈寅恪一生的学术研究工作可以说都与现实密 切相关。

他自称“喜谈中古以降民族文化之史”,而不是全部中古史,正显示出他所密切关切的是中 国文化在现代世界中如何转化的问题。

他默默地研 究中古以降汉族与其他民族交往的历史,以及外国 文化(如佛教)传人中国后所产生的后果,希望获 得历史的教训。

这正是因为,在当时,东西方文化 剧烈冲撞,中国固有的传统面临危机,西方文化汹 涌而人,势不可挡,这一处境逼迫着中国知识分子 进行反思。

陈寅恪实际上是希望通过研讨民族文化 交流史来解答现实中的中国文化转型问题。

早在20世纪30年代,李达就在《经济学大 纲》中明确指出,不能为学术而学术,学术必须为 现实服务,为国家服务。

他就经济学研究指出:“我们不是为了研究经济学才研究经济学,而是为 要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才研究经济学。

” @新中国成 立后,李达对学术的现实性提出了更为具体的指 向。

他说:“我们提倡学术活动,要把现状、历 史、理论三方面的研究结合起来,目的都在为社会 主义服务。

” @事实上,“只要我们研究一下他的全 部著作(包括历史著作)就不难发现,他的理论活 动也就是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而进行的革命活动的 主要部分,是他为人民的利益而斗争的基本方式。

正因为这样,他的文章和撰著都不是为研究而研究2015.9|39的作品,而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 重大实际问题进行艰苦探索的成果。

” ®二、李达的“史学”历史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类的过去,几乎涵盖了 人类社会以往的一切,可以说无所不包、无所不 及。

这种研究对象的特殊性要求研究者“会其通” ®,即“前言往行,无不识也;天文地理,无不察也;人事之纪,无不达也”⑮。

特别是近代以来,随着 自然科学的兴起,历史学的内涵和外延得到了拓 展,表现出更多的综合性和跨学科性。

这样,对于 历史学家来说,不仅掌握丰富的史料和历史知识是 必须的,而且掌握与之相关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的知识也非常必要。

李大钊十分讲究史学家的“史 学”。

他说:“历史学家如不具有多种学科的知识 与修养,则治史亦为难矣。

” ®就李达而言,他在历 史研究方面不仅有开阔的视野,而且具有广博的学 识。

李达从小喜欢自然科学,在青少年读书期间他 的数学成绩相当优秀,物理、化学等成绩也名列前 茅。

在日本留学期间,他主修了数学、物理等功 课。

李达熟练掌握这些自然科学知识,对于他后来 的学术研究是很有意义的。

我们看到,他不仅在哲 学、史学研究中大量运用自然科学的成果,而且自 然科学也为他的唯物主义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 基础。

丁晓强、李立志也认为:“李达在接受马克 思主义哲学之前,学习的是自然科学,受到了自然 科学唯物论的影响。

” ®李达自幼接受中国传统的私塾教育,学习了诸 子百家之学,特别是熟读了许多儒家的经典和史 籍,使他深切地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真义。

我们 可以在李达的论著中看到,他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 和历代史籍十分熟悉,运用起来得心应手。

李达的 论著几乎涉及了中国古代的各种主要典籍,如《大 学》、《中庸》、《论语》、《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左传》、《荀子》、《二十四史》、《文献通考》、《史记》、《亭林文集》等等。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广泛涉猎,为李达的学术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国学基础。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李达的语言能力超群。

他 在1913年第一次东渡日本留学期间就学会了日语、德语和英语,后来又自学了俄语。

掌握了这些语言 工具之后,李达广泛吸收西方的社会科学成果,翻 译了大量的日本、苏联和欧美国家的哲学社会科学40 |江汉论坛著作,特别是有关马克思主义的著作。

对“西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通,不仅开阔了李达的学术 视野,也为他融汇中西、博古通今创造了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