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佛山文化在广府文化的地位和作用( 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顺德区历史研究会理事 张永锡
一城一文化广府文化代代相传

一城一文化广府文化代代相传广府文化是指中国广东省中山市、佛山市及周边地区的传统文化,也被称为岭南文化。
岭南文化是一种独特的地方文化,具有浓厚的地域性和历史传承性。
由于长期以来,广府地区是中国南方经济和文化的重要中心,因此广府文化受到了各个历史时期的影响和融合。
在这片土地上,广府文化代代相传,成为一座城市的精神支柱。
广府文化有着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其中一项最为重要的就是广府民间音乐。
广府民间音乐以木鱼、梆笛、二弦等乐器为主要演奏工具,曲调婉转动听,歌词中带有浓郁的南国特色。
“梅花三弄”、“广东妹妹”等传统曲目是广府音乐的代表作品。
除了广府民间音乐,粤剧、南音等也是广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音乐形式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还表达了广府人民特有的情感和价值观。
广府文化中还有许多传统手工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广彩瓷器。
广彩瓷器以其绚丽多彩的色彩和精湛的工艺而闻名,工匠们通过陶土制作出各种形状的器皿,然后细致地涂上彩料进行烧制,最后呈现出独特的色彩效果。
广彩瓷器的制作工艺非常繁琐,需要经过多次烧制和细致的涂色,但这也正是它们独特之处。
广彩瓷器不仅美观,而且实用,广泛用于家居装饰和礼品赠送。
广府文化还以其丰富的饮食文化而闻名。
广府菜是中国传统菜系之一,以其独特的烹饪方法和味道而受到广泛认可。
粤菜注重原汁原味,追求食材的鲜嫩和口感,做菜讲究火候和技巧。
广府菜的特点是色、香、味俱佳,清淡爽口,适合广大人民的口味。
广府文化还有丰富的茶文化,粤台茶和广府茶是当地人最常饮用的茶叶。
茶艺表演也是广府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广府人民提供了休闲和交流的场所。
除了音乐、手工艺和饮食文化,广府文化还有许多其他方面的表现形式。
广府人重视教育和文化,尤其注重家庭教育。
在广府家庭中,父母会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子女,培养他们的品德和才能。
广府人还崇尚礼仪,讲究尊重和谦虚。
传统节日也是广府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春节、中秋节等,人们通过庆祝传统节日来弘扬广府文化。
关于佛山文化的作文

关于佛山文化的作文佛山,这座位于广东省南部的城市,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孕育出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它的文化让人回味无穷,深度挖掘之后,更能感受到其内在的博大精深。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展开对佛山文化的探讨,以期能够使读者对佛山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
文化历史佛山曾是古代南海国的首府,汉代史书中称为“南海郡”、“南海蛮”。
随着交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佛山也逐渐成为一座繁荣的城市。
民间艺术早在唐宋时代已经出现,包括佛山木偶戏、潮州木偶戏、粤西花鼓戏、岭南越调、对联等,乡土文化各异,风味独特。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地区的演变,佛山的文化多次融合交融,呈现出了更加多元的形式。
明代以来,佛山逐渐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文化重镇,其所拥有的文化资源逐渐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扬。
佛山名人佛山曾是许多历史名人的故乡,其文化人物精英层出不穷,为中国文化、艺术、科技领域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比如海峡两岸合作开发的高科技产业园区——南海电子商务谷的跨境电商创始人杨帆,佛山木偶戏艺术研究与推广者陈载贤等等,他们为佛山的文化事业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佛山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
佛山文化节庆佛山活动丰富多彩,具有中国南方的独特市井生活风情,每年都会举办许多各具特色的文化节庆。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佛山第十届长风国际龙狮艺术节”,是佛山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传统节日引得各地游客和企业极大的关注和参与,同时也增强了佛山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此外,佛山还有横跨千年的南海辘轳岛庙会,还有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府大小年,以及岭南古韵——佛山诗歌节等等,无不展现了佛山文化的深度与魅力。
佛山美食文化佛山的美食文化丰富多彩,融汇中西、北南方特色,深受人们喜爱。
经典的粤菜之一——佛山乳鸽扒,其鸽肉质地鲜嫩、食之不腻,烹饪方式多样(煎、炖、炒、烤、香煎等),而且烹制的时间和传统的乳鸽不同,让它成为佛山的代表美食之一。
还有酱爆栗子、岭南湘菜、岭南牛肉等,无不展现出佛山文化的独特魅力。
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广府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广府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粤港澳大湾区是指广东省、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共同构成的区域,是中国重要的经济、科技、金融和文化中心。
广府文化是指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和南海区等地区的传统文化,也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背景下,广府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
一、广府文化的特点和价值广府文化是广东地区的传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积淀而成,具有独特的特点和价值。
广府文化强调家族、饮食和手工业的传统。
广府人重视家庭,尊敬长辈,注重家族的血脉传承。
他们善于经商,尤其擅长手工业,如陶瓷、木工和金银器等。
广府人以饮食文化闻名,擅长烹饪技巧,尤其是烧腊和烧鸭。
广府人更注重食物原材料的选择和烹饪方法的研究,使得他们的菜肴口感细腻,色香味俱佳。
广府文化注重教育和礼仪的传统。
广府人有浓厚的书香气息,注重教育的重要性。
他们非常重视儿童的教育,鼓励子女读书,培养他们的人文素质和道德修养。
广府文化还注重礼仪,在日常生活中强调尊敬长辈,尊重他人,讲究礼貌和谦虚。
广府文化弘扬创新和实践的精神。
广府人勤劳勇敢,努力创造。
在广府地区,特别是佛山市,不仅有许多著名的商业家族,如李锦记和顺德家族,还有许多技术精湛的手工艺人。
他们不断改进传统工艺,创造出独特的产品,使得广府地区的手工业在国内外都享有盛誉。
这些特点和价值使得广府文化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独特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传承与发展价值。
二、广府文化传承的现状和问题由于现代化的影响,广府文化的传统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逐渐淡化。
现代科技的进步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尤其是年轻一代更多地接触到现代化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很少有机会接触到传统的广府文化。
这导致广府文化的传统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逐渐被遗忘。
由于经济的发展,广府文化的手工业逐渐衰落。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传统的手工业面临着许多挑战。
许多手工业工艺已经不再适应现代化的生产要求,传统手工艺人的传承也面临困境。
论岭南地区传统文化的特点

论岭南地区传统文化的特点作者:束维维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17年第08期【摘要】众所周知,民俗文化是一个城市的文化符号和精神特质,也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山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至今延续着丰富多彩的诞活动,活动背后寄托着佛山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岭南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与发展。
基于此,本文以佛山诞文化为例,对广府地区传统文化的特点进行研究与分析。
【关键词】广府文化;诞文化;佛山【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一、诞文化的含义诞,顾名思义就是生日、寿诞、华诞之意。
从诞文化的发展来看,其始于一种原始的祭祀情怀。
从商周时代开始,祭祀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尤其是在殷商时期,祭天神、祀祖先业已风行,为此在这个拜祭的过程中产生了一些名目和仪式,诞文化的延伸发展由此形成。
通过一定的仪式、过程,商人们期望请示天神,趋吉避凶,为人们带来美好生活,也是对天赋权力的一种体现,祭祖敬天之诞开始在普天之下流传。
二、佛山诞概述佛山作为岭南文化重要发源地之一,诞文化的发展上与广府文化一脉相承。
从当前的探索来看,佛山诞文化主要有以下四种形式:以先祖或者关公为主要祭拜的亡灵诞;以王母娘娘、土地公为代表的天神、地祇,如土地诞;最为常见的来自佛、道教派的神祇,如观音诞、大仙诞、北帝诞。
此外,还有其他地方乡土保护神。
从其文化渊源来看,早期仅仅是一项重要的祭祀活动,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神诞在保持祭祀活动之际,逐步地融入到人们的集市交易活动,为此演变为庙会、庙市等商业活动,最终成为中国早期市集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佛山诞也是如此。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是北帝诞活动之日,从当前资料可悉,明清时期佛山北帝诞在广府地区可谓是最为盛大、排场的贺诞活动,所参加的人群范围已波及珠三角一带甚至更远地区,人数达到10万之众。
这种兴旺之势一直延续到民国,虽然佛山北帝诞在建国后有些势衰,但是随着改革开放推进,北帝诞又逐步从民间发展起来,不断焕发着生机。
佛山传统文化的探索与研究饮食文化地方文化

佛山传统文化的探索与研究—饮食文化,地方文化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on Foshan traditionalculture -- catering culture, local culture内容摘要佛山是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中国历史上天下四聚、四大名镇之一,武术之乡、陶艺之乡的称号。
佛山还是粤剧文化、龙舟文化和醒狮文化的起源地。
所谓食在广东,佛山也是一个美食之乡,是粤菜的发源地之一,其中佛山顺德更是有着各种各样的特色美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美食之都”。
如今随着科技不断的发展,人民的生活质量提高,中国迎来了信息时代。
网络发达的如今,每人都用上了智能手机,人们可以在网络中认识外面的世界,迎来了短视频的热潮。
数字视频的发展让视频制作变得全民化。
ADOBE公司的Adobe Premiere则是目前比较主流的视频编辑软件。
本文主要从佛山的饮食文化和地方文化进行探索和研究。
主要通过当地走访、短片拍摄和后期剪辑来记录宣传佛山的传统文化,有助于让更多的人了解佛山传统文化,同时也包含摄影和后期剪辑技巧以及数字媒体的研究。
关键词:佛山美食文化;佛山地方文化;短片拍摄;后期剪辑AbstractFoshan is a famou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with the title of "the hometown of martial arts and ceramics", one of the four famous towns in China. Foshan is also the origin of Cantonese opera culture, dragon boat culture and lion awakening culture. The so-called food in Guangdong, Foshan is also a food town, is one of the birthplaces of Cantonese cuisine, Foshan Shunde has a variety of characteristics of food, was awarded "food city" by UNESCO.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quality of life, China ushered in the information age. Nowaday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everyone uses smart phones. People can know the outside world in the Internet and usher in the upsurge of short video.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video makes video production popular.Adobe Premiere of adobe is the mainstream video editing software at present. This paper mainly explores and studies the food culture and local culture of Foshan. Mainly through local visits, short film shooting and post editing to record and publicize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Foshan, which helps more people to understand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Foshan, and also includes photography and post editing skills and digital media research.Keywords: Foshan Food Culture;Foshan Local Culture;Shooting Skills;Editing Skills目录1研究背景 (1)1.1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1.2研究的方法 (1)2佛山传统文化概述 (2)2.1美食文化概述 (2)2.2地方文化概述 (2)3.佛山传统文化推广现状考察与分析 (3)3.1佛山传统文化推广现状考察 (3)3.1.1调查人群对佛山传统文化了解程度 (3)3.1.2调查人群对佛山传统文化推广力度的评估 (3)3.2 佛山传统文化推广现状分析 (3)4.视频制作宣传在佛山传统文化推广中的应用 (4)4.1 视频拍摄宣传推广的定义 (4)4.2视频制作概述 (4)4.3视频制作与佛山文化相结合的可行性. (4)4.4视频拍摄在佛山文化推广中的应用优势. (4)5.佛山传统文化推广视频拍摄实践 (5)5.1具体题材选定 (5)5.1.1题材收集 (5)5.1.2确定具体视频题材内容 (5)5.2实地拍摄 (5)5.2.1画面构图构思 (5)5.2.2景点拍摄 (6)5.2.3美食拍摄 (6)5.3 整理素材. (6)6.佛山传统文化的视频后期制作与推广 (8)6.1后期制作软件 (8)5.1.1Adobe Premiere Pro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佛山传统的文章

佛山传统的文章佛山是广东省的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自古以来就有着丰富的文化传统。
下面是一篇关于佛山传统的文章。
佛山,古称南海,位于广东省南部,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佛山自古以来就以其独特的传统文化而闻名于世。
这里的传统文化融合了佛教、儒家思想、南派武术等多种元素,形成了独特的佛山文化。
佛山的文化传统可以追溯到唐代,当时佛山是一个重要的港口城市,与世界各地进行着贸易往来。
这使得佛山成为了一个充满活力和多元文化的地方。
在这个时期,佛山的文人雅士们纷纷参与到文化交流中,他们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诗歌和文章,使佛山成为了文化繁荣的地方。
随着时间的推移,佛山逐渐发展成为了一个以传统手工艺闻名的城市。
这里的传统手工艺包括陶瓷、木雕、石雕等,这些手工艺品精美细腻,富有民族特色,充分展示了佛山人的智慧和艺术才华。
每年,佛山都会举办各种手工艺品展览和交流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和艺术爱好者。
除了手工艺,佛山还以其丰富的饮食文化而闻名。
佛山的传统菜肴,如佛山炖品、佛山鱼翅等,口味独特,让人回味无穷。
此外,佛山还有许多传统的食品,如佛山年糕、佛山鱼粥等,它们不仅美味可口,而且寓意吉祥,成为了佛山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佛山,还保留着许多传统的民间活动,如舞龙舞狮、花灯会等。
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展示了佛山人民的活力和热情。
每年的春节,佛山都会举办盛大的花市,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市民前来观赏和购买各种花卉,成为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佛山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它不仅是佛山人民的骄傲,也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佛山的传统文化不仅富有内涵,而且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值得我们去传承和发扬。
通过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佛山,也能够更好地传递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佛山文化

李小龙(1940-1973年)今佛山市顺德区人,原名李振 藩,是粤剧名丑李海泉的儿子。他从小跟父亲练武,拜名
师练过咏春拳。他在香港长大,在那里读小学和中学,后
来到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读哲学系,靠半工半读维持学 业。在大学里,李小龙组织了一支有10多个同学参加的" 中国功夫队",常在校内表演。毕业后,他在西雅图租了 一个停车场的角落,开办中国武术馆,取名为"振藩国术 馆",苦心经营,边授徒边自练,武艺有更大长进,腿功 造诣精深。
佛山祖庙
佛山祖庙位于广东省佛山 市禅城区,祖庙从北宋元丰年 间(1078—1085年)始建,至 清代初年,这里逐渐成为一座 体系完整、结构严谨、具有浓 厚地方特色的庙宇建筑。光绪 二十五年(1899年),祖庙大 修,形成今日的祖庙建筑群。 祖庙是一个民间艺术博物馆, 里面的建筑装饰工艺巧夺天工, 被外国友人誉为东方艺术之宫。
叶问,清未生于佛山,叶问在咏春拳术方面有着极 深的造诣,对咏春拳术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于二十二年间,把咏春拳散播到世界各地,使 咏春拳成为世界知名拳术之一。而且叶问的武德 人品已堪称楷模,所以叶问终老后咏春拳派同人 一致推崇他为一代宗师。 叶问以崇高的武德,推崇咏春拳的发展,堪为一 代宗师,最终将中华武术发扬光大。 近来,更有多部以叶问为题材改编的电影电视剧, 广受大众欢迎。
佛山石湾--珠江三角洲一颗璀灿明珠,它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早在 东汉时期,这里的文化和农业经济已相当发达.石湾素有"南国陶都" 之美誉,陶瓷生产始于唐,奠于宋,鼎盛于明清,今天已成为我国 最大的陶瓷产地之一。
石湾陶瓷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贝丘遗址中已揭开其烧陶的历 史序篇。清代,石湾陶瓷业进入鼎盛时期,大量各式日用陶瓷品的 生产和风格独特的陶塑瓦脊、建筑装饰构件、陶塑神仙佛像、园林 用品、外陈设品、文房用具、艺术人物以及花鸟虫鱼等美术陶瓷的 生产,不仅经营着中国华南多个省、区的广阔市场,而且,海上丝绸 之路"大量远销东南亚和欧美各国市场,成为当时生产技术和商品经 济都相当发达的陶瓷生产营销基地,为当时佛山形成与湖北汉口、 江西景德、河南朱仙并称全国四大名镇,列为全国商品集散中心"四 大聚"之一,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一城一文化广府文化代代相传

一城一文化广府文化代代相传广府文化,也称为粤菜文化或南粤文化,是指广东佛山、东莞一带的传统文化。
这片土地相传有着悠久的历史,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氛围,被誉为“千年古都”。
广府文化以其独特的特点,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思想。
广府文化的特点之一是注重家庭和睦。
广府人对家庭非常重视,尊重老人和重视传统家庭价值观。
在广府家庭中,儿孙们常常会在初一、十五、重大节日等时候全家聚餐,追溯家谱,祭拜祖先。
广府文化还注重孝道。
在广府人的观念中,孝道是非常重要的一种美德。
他们认为,孝顺父母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广府人普遍传承着“三年不出门吃穷街”的孝道观念,这意味着孝顺敬爱的父母,不计任何代价。
这种孝道观念已经在广府人的血脉中代代相传。
广府文化还具有丰富多样的美食文化。
广府菜为广东菜系之一,以其独特的烹饪技巧和口味而闻名。
广府菜讲究色、香、味、形的完美统一,追求食材的原汁原味。
著名的粤菜有蚝油牛柳、瑶柱双冬菇扒河虾、白切鸡等,这些菜肴既注重滋味的鲜美,又追求菜品的美观。
广府文化还有独特的早茶文化,人们喜欢在早晨喝茶、品点心,以此以迎接新的一天。
茶文化在广府人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体现了广府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广府文化中还有丰富多样的传统艺术和手工艺技巧。
广府木雕、陶瓷烧制、银饰制作等。
这些手工艺品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造型,成为广府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府木雕以其精细的刻制技巧和独特的题材而著名,被誉为“岭南雕刻艺术的瑰宝”。
广府陶瓷以其精致的造型和青花瓷的独特魅力而闻名于世。
广府银饰则以其娇艳的色彩和精巧的雕刻而吸引了众多人的关注。
广府文化以其独特的特点和丰富的内涵,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广府人以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将这份传统代代相传,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无限的乐趣和魅力。
我们应该珍视这份文化传统,传承下去,让广府文化继续发扬光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佛山文化在广府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顺德区历史研究会理事张永锡...佛山文化在广府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顺德区历史研究会理事张永锡)[2008-11-18] 佛山文化在广府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内容提要佛山历史上曾经是发达的手工业城镇,它的经济文化发展是深深植根于珠江三角洲发达的农业商品经济基础上的,在发展实践中哺育了佛山人的商业精神和价值取向,也哺育了佛山人的开放包容、务实进取、勤劳勇敢和开拓创新的人文精神。
佛山文化是广府文化的缩影。
佛山文化的发展,深化和丰富了广府文化的意涵,对广府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佛山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城市,文化底蕴是佛山世世代代积累而成的精神财富,优秀的传统文化激励了人的自尊、自强的民族精神,也是佛山在历史上取得发展的精神动力。
纷呈的民俗文化是一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佛山乃至广府在建设和谐文化、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一笔重要思想源泉。
在新的历史时期实现佛山文化的创新,那就必须在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下去总结世界和自身走过的发展道路,对现代化建设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全面审视,寻求出科学的坐标方向和价值点,去实现文化领域中各个层面深层次的改革,使佛山文化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并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一、佛山的历史人文环境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神州大地幅员辽阔,由于民族信仰与地域自然条件和发展水平的差异,以致呈现出多元文化的格局。
从近年考古发现以及民俗研究成果表明,当中华民族远祖从步入文明时代的门槛开始,就已有华夏、东夷、苗蛮三大文化社会的区分。
广东位于祖国南陲,北依逶迤南岭,万山重叠,与中原分阂,成为一重天然屏障,因而广东、广西两地同称为岭南。
两广临海,古为百越之地,也是苗蛮文化发源的地方。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苗蛮、古越文化经历了自身的发展,并与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外来文化融合,又发展成一种地域性的文化——岭南文化。
岭南文化同样具有它的多元性,以广东而言,又分为广府、客家和潮汕(福佬)三大文化体系。
广府文化在区域上一般指以广州、佛山为核心的方言片,也包括港、澳范畴的文化风格与文化精神。
在地理上佛山位于珠江三角洲腹地,珠江三角洲历史上是一个海岛罗列的溺谷海湾由珠江泥沙冲积而成的平原,有着悠久的历史发育过程。
早在四五千年前,兴起于珠江流域的新石器文化“西樵山文化”已展现了珠三角人的祖先从渔猎社会向农耕生产过渡的历史风貌,先民已在这块土地上辛勤耕耘,繁衍生息,共同缔造中华民族的历史文明。
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珠江三角洲自古以来水道纵横,河冲交错,特有的水乡环境决定了古代佛山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特征。
上世纪70年代开始,在佛山周遭的一些地方发现过不少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石器、骨器、陶器等文物。
更有意义的是在佛山河宕出土了陶制水田和陶制小艇的模型,展示了佛山古代农耕社会状况和原始水乡农业生产的风貌。
考古发现还使我们了解到,佛山周遭在汉以前已出现了家禽饲养,而且有了垌田和潮田的种植。
汉代,往来于南海与苍梧及至东南亚的艚船可以停泊境内,使佛山较早就融入了中原文明,带来了“金铁田器”,东来的佛教也由始得到弘扬。
《佛山忠义乡志》载:东晋隆安二年,有三藏法师混耶舍尊者来到佛山塔坡岗结庐弘法,不久西还,后人于此掘出了铜佛和石碑,佛山因此而得名。
唐宋年间,佛山已因发达的陶瓷业、冶铁业生产而极负盛名。
元末明初,佛山的版画、锡箔、织扎等手工业已相当兴旺,并发展成一个“几三千余家”〔1〕的工商业城镇,故有“南海之饶,莫过于禅之浔也”之说〔2〕。
佛山俟此与江西的景德镇、湖北的汉口镇、河南的朱仙镇同称为“四大名镇”。
二、明清时期农业商品化的演变汉晋以降的数百年间,北方边患日重,战火不断,最后北宋被金所灭,宋室南渡,建都临安。
为了逃避兵礼与战火蹂躏,无数随宋室南渡的军民南徙岭南,暂止于保昌。
朝廷为了安置徙民,决定对珠江三角洲实行全面开发。
珠江三角洲在朝廷和地方官府支持下,广筑堤围,兴修水利。
当时,南海就首先成功修筑了著名的“樵桑园围”,使原来的滩涂、沼泽变成万顷良田。
先民们结合堤围修筑,挖洼为塘、叠土成基,以基六塘四的比例,实行“基种桑,塘蓄鱼,蚕矢饲鱼”〔3〕,塘泥又作为机肥育桑的良性生态循环经营方式,从而创造了“桑基鱼塘”这一科学的农耕格局。
明中叶以后,广州已发展成为了全国对外贸易中心,接着葡萄牙人入占澳门,开通了往里斯本等欧洲各国新的“海上丝绸之路”,蚕丝出口急增,丝价上扬。
佛山周边的顺德、南海人把握机遇,先走一步,出现了大规模的基塘开发和“弃田种桑”改造高潮,而且很快在珠江三角洲全面推广。
到了清初,珠江三角洲已发展成为全国蚕丝和丝织业的重要生产基地,一些丝织产品还列为选送朝廷的贡品。
随着国际市场丝价攀升,蚕丝业进入了鼎盛时期,一度出现“一船蚕丝去,一船白银返”〔4〕的繁荣景象。
三、商品经济综合发展与都市繁荣由于桑基鱼塘的经营不仅是以农业生产为局限,而是是包含了手工业、商业等多方面经济成份。
随着耕作面积不断拓展,产量不断提高,而且在经营方面不断趋向集约和优化,在从蚕茧到成品的深加工中,一些工序逐步得到细化而分离,成为了新的手工行业。
比如丝织,其中过经缫丝,沾纬、开织、染整等多种工序,由此而派生出多类型的加工业。
清中叶期间,珠江三角洲的缫丝厂已发展到数百家,从业者10多万人,乡间的缫丝作坊更是星罗棋布。
广州、佛山也由此发展成为丝织业的生产中心。
嘉庆晚年,佛山商人梁俊伟在佛山创办了“梁伟号”织机房,还有任氏兄弟创办的织机房,其规模之大,远近闻名。
鼎盛时,佛山城内设有大小织机房逾200家,并发展为“八丝缎行、什色缎行、元青缎行、蟒服行等18个丝行”〔5〕。
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萌芽和兴起,把佛山推向对外开放、并直接面对国际市场最前沿的位置上,为佛山迈向都市化夯下了坚实的基础。
农业经济的发展,使珠江三角洲出现的市场经济逐步取代了封建社会的原始传统经济,期间,以商品流通的经济活动、即自由市场(圩市)发展得最快、最为成熟,尤以佛山周边的南海、顺德、番禺等县为最突出。
单南海一县,于道光年间就有专业大型圩市17个之多〔6〕。
其时,有人写了一首《趁圩谣》:“年复年,日复日,一旬三圩一、四、七;日复日,年复年,年年趁圩人万千,圩中何所有?衣服适身食适口,新丝卖去织绫罗,洋货土杂多罗罗……” 〔7〕这首见载于地方乡志的民间歌谣,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当年圩市的热闹繁华。
这些新兴的圩市,与广州、佛山、澳门联成一个庞大的商业网络,成为全国瞩目和具有国际贸易意义的市场辐射经济核心。
明、清两代,广州曾经是国内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不少省、市的商品云集佛山中转,引来京津、苏杭、沪宁、汉口、巴蜀、闽赣等地商人在佛山设立会馆、建铺开号,使佛山晋身于岭南最大的商品集散地和国内知名的“四大聚”之一,由此得与广州同誉为“广佛”即珠江三角洲轴心城市地位。
这个时期,佛山陶瓷业又有了新的发展,石湾陶瓷产品以其美观实用称著,行销两广及“吕宋诸国” 〔8〕。
嘉庆年间,石湾人口已达“六七千户,业陶者十居五六” 〔9〕。
此外,佛山的铸造业同样也有较大进步,在生产技术上创出了“红模铸法”等新工艺,产品质量居于全国领先地位,不仅生产大量的生活用品,而且能生产铁炮等军器,由于工艺精良,产品远销国内外,生产规模也不断扩大。
“春风走马满街红,打铁炉过接打铜”。
这是时人对佛山当年市井情景的写照。
在商品经济发展大潮中,又有不少佛山人跑南闯北,加入“粤商”行列,经营铁、铜、锡器,瓷器、绸缎,还有京果海味,药材等生意。
《佛山忠义乡志》载:“佛山一镇,绅衿商贾,林林总总”。
可见商人数量之众和种类之多。
更有不少商人在获得利润后,又把资金投向新的产业,扩大经营,由于有独立的资本形成,又有优越的发展环境,从而造就了一批批殷商富户,也哺育了一批批名声显赫的民族工商业巨子。
简照南、简玉楷、梁定荣、陈启源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这个时期,也有一些功名人物,他们早年宦海驰骋,待功成后或归田致仕、或退隐田园,一些人广筑豪宅、园林、苑囿,这些豪宅苑囿设计讲究,园内回廊天井、水池曲榭、假山深邃、花木环绕;屋内木石砖雕、陶塑壁画、满洲窗装饰,显得祥和典雅。
豪宅苑囿的出现,在清代佛山都市化发展中可谓独具一帜,成为了一道亮丽风景,同时也启示了清代佛山仕阶层那种安身立命的价值观和传统审美情趣。
城市发展后成为了掘金之地,除了从事商业服务行业的伙计堂倌和从事冶炼、制陶、打铁、打金、打锡箔、剪纸、织扎、泥水、木匠等具有一技之长的手工业工人之外,还有唱戏卖艺的民间艺人、游方郎中、占卜相士、江湖讼师、掮客小贩、挑夫行脚,以及巡城马、大妗姐、梳头婆等光怪陆离的“四方之贫民”〔10〕纷纷云集佛山。
于是,酒楼饭馆、茶居食肆、银庄当铺、梨园会馆、武馆狮会、“娱乐”票局、花舫莺寮也一一应运而生,社会众生相共同演绎了南国特色的市井风情。
到了道光年间,佛山已发展成为有大少街巷600多条,而且是“商贾丛集……冲天招牌较京师尤大,万家灯火,百货充盈” 〔11〕的繁华都会。
四、经济发展促进教育和文化思想的进步经济兴而文风盛。
历史证明,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资源优势,往往会反馈到文化教育的层面。
珠江三角洲是一个移民社会,先民们大都来自中原移民,这些南移人中不少是被谪徙的官绅和知识分子。
从唐宋开始,他们为了让子侄承传文化,自发办学,大兴“庠序之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