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文化
岭南文化的基本特征

岭南文化的基本特征岭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指广东、广西、海南等南方地区的文化。
其基本特征如下:1.多元文化交融:岭南地区毗邻南海,长期处于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成为了南北文化交流的桥梁。
岭南文化拥有浓厚的南方特色,同时也吸纳了中原文化、东南亚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影响。
这种多元文化交融的结果使得岭南文化具有独特的特色。
2.华夏文化传承:岭南地区是华夏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自古以来就有丰富的历史遗存和文化传承。
岭南文化继承了华夏文化的优秀传统,尊崇孔子、孟子等儒家思想,注重家风家训,强调尊老敬贤、尊师重教的传统价值观。
3.壮乡文化风采:广西地区是壮族的主要聚居区,岭南文化也受到壮族文化的深刻影响。
壮乡文化以壮乡民歌、舞蹈和服饰为代表,具有独特的民族气息。
岭南文化中的壮乡文化特点丰富多样,使得岭南文化更加多元化和丰富。
4.温暖人情味:岭南文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重视家庭和社会关系。
岭南地区的居民注重亲情、友情和邻里之间的互助和交流。
在岭南文化中,人情温暖、和睦相处是重要的价值追求。
5.地方特色鲜明:岭南地区地势复杂,山水之间形成了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岭南文化以这些地方特色为基础,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建筑风格、饮食文化、民间艺术等,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6.丰富多样的美食文化:岭南地区以广东省饮食文化最为有名,岭南文化也因此被称为“美食之乡”。
广东菜以其独特的风味和精湛的烹饪技艺而闻名,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岭南地区还有潮汕菜、客家菜等独特的地方菜系。
这些美食文化丰富多样,体现了岭南人民对美食的热爱和追求。
7.热爱戏曲艺术:岭南地区流传着丰富多样的戏曲艺术,如潮剧、粤剧、客家山歌等。
这些戏曲艺术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音乐风格,受到了岭南地区居民的热爱和追捧。
岭南文化中的戏曲艺术不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是一种精神体验和文化传承的载体。
8.浓厚的宗教氛围:岭南地区信仰众多,常见的宗教有道教、佛教和基督教等。
岭南文化

音乐分类
粤剧:是岭南最重要的地方剧种,流行于粤语方言地区。粤剧唱腔优美、多样化,具 丰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影响遍及粤语华人地区,有“南国红豆”的盛誉。 潮剧:又称潮州戏、潮音戏、白字戏,唱戏、对白都使用潮州方言。流行于潮汕地区 及闽南、台湾、泰国和东南亚潮州人聚居的地方。 汉剧:是清朝雍正年间,徽剧传入广东后形成的一大剧种。流行于梅县和潮汕地区、 粤东北客家方言区和闽赣等地,旧称“外江戏”或“兴梅汉戏”,1993年正式定名为 汉剧。 琼剧,亦称琼州戏,海南戏,是海南岛大众百姓和海外华侨十分喜爱的一个具有地方 特色的剧种。 广东音乐又称粤乐,其实是指广府音乐,它是中国民间音乐的一颗璀璨明珠,是我国 传统器乐丝竹乐的一种。广东音乐源于广州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是吸纳了中原古乐、 江南小调和昆曲等的精华,与本地民歌、民谣相结合而成的一种民间音乐,同粤剧一 样也具有明显的融合特点。 潮州音乐是流传于广东潮州地区各类民间器乐的总称,内容广泛包括锣鼓乐、笛套音 乐、弦诗乐、细乐、庙堂音乐、汉调音乐,除潮州外,还广泛流行于闽南、粤东、广 州、上海、台湾、香港、澳门各地及东南亚各国和潮人聚居地。 客家山歌是用一种有节奏的、有韵律的语言来反映客家人思想情感与生活劳动情况的 艺术形式,是客家文化的组成因素,在客家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饮茶”
“喝茶”在粤方言里称作“饮茶”,广州人爱 “饮茶”,茶文化既是民俗文化,又是饮食文化。 据说清乾隆皇帝下江南到广州时,就曾与贴身侍卫 上过茶楼饮早茶。毛泽东有“饮茶粤海未能忘”诗 句。在广州,民间以茶相待已成为一种礼节,如有 客到,第一件事便是奉上一杯“靓茶”,第一句话 是“请饮茶”,以此表示主人的热情、友好和礼貌。 由于岭南自古具有“重商”的价值取向,“饮茶” 也从家庭走向市场,使广州的茶文化集观赏价值、 体验价值、服务价值和商品价值于一身。饮茶在一 定意义上已经超越了单纯“茶”的范畴,已经成为 社会交际方式的一种。饮茶构成了岭南文化别于其 他文化的一个显著特质。
岭南文化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地理因素

岭南文化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地理因素岭南文化是中国南方地区的特有文化,它根植于广东、广西、香港、澳门、海南等岭南地区,形成于数千年的演变过程中。
岭南文化有着独特的特点,并且在形成过程中,地理因素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
一、岭南文化的特点:1.宗教多元:岭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多元宗教共存的区域,岭南文化也因此具有宗教包容性和多样性。
佛教、道教、儒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宗教传入并得到发展,形成了岭南地区独特的宗教信仰体系。
2.美食文化:岭南地区的美食文化源远流长,以粤菜为代表的岭南菜系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岭南人的饮食崇尚鲜美、清淡、独特的口味,尤其讲究食材的新鲜和烹饪的精细。
岭南菜以烧腊、煲仔饭、海鲜等为代表,成为岭南文化的独特符号。
3.家居建筑:岭南地区的家居建筑受到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影响,形成了具有独特特色的建筑风格。
岭南传统建筑以重屋顶、宽庭院、幽静的院落、红木家具和精美的木雕为特点,注重空间利用和生态环保,体现了岭南人对舒适居住环境的追求。
4.音乐舞蹈:岭南地区有着丰富多样的音乐舞蹈文化,包括粤剧、潮剧、客家山歌等。
这些传统音乐舞蹈形式独具特色,以唱、念、做、打为主要表现手段,表达了岭南人民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5.艺术文化:岭南地区涌现出许多著名的文人墨客、书画家和工艺美术家,其传统艺术形式包括岭南画派、金石篆刻、陶瓷艺术等,都受到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的影响。
岭南文化注重细腻、典雅的表达方式,融合了儒释道三家思想,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艺术文化。
二、岭南文化形成的地理因素:1.地形地貌:岭南地区地势起伏,众多山脉和丘陵交错分布,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地形地貌。
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为岭南人民提供了良好的自然居住条件和生产环境,同时也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和文化交融。
2.气候条件:岭南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
这种气候条件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也成为岭南人民生活方式和文化习惯的重要影响因素。
岭南文化

岭南文化基本特征地理环境岭南, 作为一个地域性概念, 指五岭以南地区, 在地域上包括今广东省、海南省和广西部分地区。
由于岭南地区北依南岭, 南傍南海, 加上南岭万山叠嶂, 不仅使岭南地区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然地理单元, 而且孕育于其中的岭南文化也形成了迥异于岭北的文化特质, 在中华大文化之林独树一帜。
岭南文化鲜明特色的形成, 地理环境因素起了重要作用。
1 岭南文化的基本特征111 岭南文化的重商性在封建社会小农经济条件下,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就存在有“重农抑商”、“贵义贱利”的价值观念, 中原正统汉文化下的社会经济一直以自给自足、单一化生产的农业经济为主。
而岭南文化在这一点上与中原传统文化存在明显的差异。
历史上, 岭南特别是珠江三角洲一带一直是一个商业贸易比较发达的地区, “崇利”的商品价值观念渗透到岭南社会各个角落。
广东尤其是广州、潮州等地, 人们逐利之广, 上至官僚、地主, 下至士子农人, 经商活动十分普遍。
清代仅潮州一地, “不务农业”的居民就发展到10 万户之多, 务商在平民中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
与之相适应, 岭南社会的经济结构也向多元化、商品化方向发展。
明代时, 珠江三角洲就成为商品性农业区, 土地经营方式已呈多样化特点, 经济作物生产成为最发达的农业部门, 以至于明朝中后期, 广东在历史上第一次变为缺粮省, 农业生产已带有较强的商品性目的。
同样, 手工业生产也具有相当高的水平, 以品种繁多、工艺先进而远销海内外。
岭南地区物质生产的多元化、商品化倾向, 促进了商业贸易的繁荣。
112 岭南文化的开放性岭南地处我国南疆边陲, 位于南海之滨, 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对外交流的窗口。
历史上, 广州是外国人居住和出入最多的城市之一。
同样, 岭南人也不断走出家门, 向海外开拓, 今海外华侨和华人有3000 多万, 而粤人就占了2000 多万。
频繁的贸易交流和人口流动, 使岭南呈现出一种开放的文化态势。
自汉朝以来, 岭南不仅从海外引进了众多的花果和农作物品种, 同时, 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及大量的西方科学知识也都由广东传入, 并辐射内地。
岭南文化十大名片

岭南文化十大名片岭南文化十大名片1. 粤菜岭南文化圈的广州菜、潮州菜和客家菜的总称,为中国四大菜系中颇具特色的地方菜系。
粤菜注重质和味,口味比较清淡,力求清中求鲜、淡中求美,以特有的菜式和韵味,独树一帜,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食在广东”这句名言,反映了粤菜是广东饮食的独特传统和优势,是享誉世界的文化品牌。
颁奖词:潮鲜客香粤精,食在广东,一个“食”字,已比“吃”更具文化底蕴。
较之中国其他菜系,粤菜最重原汁原味,清中求鲜,淡中求美,对食材注入多一份人文关怀,实而不华,以质取胜,博得更多“返寻味”。
故粤菜不仅全国开花,更红遍全球,赢得“中国形象大使” 美誉。
2. 粤剧粤剧是中国广东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又称大戏或广东大戏,是揉合唱做念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等的表演艺术。
粤剧每一个行当都有各自独特的服饰打扮,主要流行于粤语地区和世界华人聚居之地,影响很大,有“南国红豆”、岭南文化瑰宝的美誉。
颁奖词:南国红豆,香飘万里。
粤剧积淀数百年岭南文化,旁收博采,集各家之所长,推陈出新,硕果累累。
几世纪名伶辈出,其中之翘楚者,犹以家国为大舞台,唱做念打,纵横捭阖,可歌可泣。
方今传统戏曲式微之际,粤剧依然是世界上流传最广之地方剧种,有华人处必有粤剧,这是广东之光,也是中国之光。
3. 广东音乐流传在珠三角一带的民间器乐曲种,具有鲜明地方色彩和独特风格的乐种,与粤剧、岭南画派被誉为岭南三大艺术瑰宝,风行国内外而享有盛誉和众多的听众,其中常听得到的有《步步高》。
音色清脆明亮、曲调流畅优美、节奏清晰明快,曾有“国乐”之称,被国外誉为“透明音乐”。
颁奖词:在中国民族音乐百花园中,以丝竹乐合奏为特色的广东音乐只是小家碧玉,但它扎根岭南文化的沃土,广泛吸收民间小调、小曲,经长期孕育演化,终成一朵亭亭玉立、香远益清的艺术奇葩,以其鲜明的地方特色、丰富的细节表现,状物抒情,情趣盎然,成为岭南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背景音乐。
4.广东骑楼岭南传统民居与西方建筑艺术相结合演变而成的一种商住建筑形式,可避风雨防日晒,特别适应岭南亚热带气候,其商业实用性更为突出。
岭南宗教民俗文化

岭南宗教民俗文化
岭南地区是中国南方的一个地区,包括广东、广西、海南等省份,这里有着丰富的宗教和民俗文化。
1.道教文化:岭南地区是道教的发源地之一,有着悠久的道教文化传统。
在岭南地区,人们信奉道教神仙,如太上老君、三官大帝、文昌帝君等,每年都会举行各种道教仪式和祭祀活动。
2.佛教文化:佛教在岭南地区也有着广泛的影响,许多寺庙和佛教文化景点吸引了大量的信众和游客。
岭南地区的佛教文化以禅宗文化为主,禅宗文化注重禅修和内观,强调内心的平静和清净。
3.民间信仰:岭南地区的民间信仰也非常丰富,人们信奉各种神祇和祖先,如土地神、城隍神、财神、灶神、门神等。
每年的传统节日和庆典活动也是民间信仰的重要表现形式,如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
4.民俗文化:岭南地区的民俗文化也非常丰富多彩,如龙船竞渡、赛龙舟、舞狮、舞龙、踩高跷、踩旱船等,这些民俗文化活动不仅具有娱乐性,也反映了岭南地区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总之,岭南地区的宗教和民俗文化是中国南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价值。
岭南文化的介绍

岭南文化的介绍一、岭南文化的概述岭南文化,是指广东、广西、海南三省区的文化,其中以广东文化最为著名和典型。
广东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岭南文化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具有深远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地方特色,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岭南文化的历史渊源岭南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时代。
早在逾越时代,岭南文化就已经有了比较完整的系统,这可以从夏商时期出现的雕刻石器、青铜器、玉器等文物中看出。
唐代以后,岭南文化开始走向繁荣时期。
在南宋时期,广东成为了全国最富有的地区之一,岭南文化也取得了辉煌成就。
到了明清时期,岭南文化经历了一段衰落期,但在民国和新中国时期,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岭南文化重新焕发出了生机。
三、岭南文化的特点岭南文化是一种多元文化,它融合了中原文化、南越文化、海外文化等多种文化因素,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色。
具体来说,岭南文化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文化多元化岭南文化是一种多元文化,包含了多种民族文化因素,如中原文化、南越文化、海外文化等,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和特色的岭南文化。
2. 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岭南文化的民俗文化非常丰富,如“过大年”、婚俗、祭祀活动等,这些民俗活动不仅是人们传承和弘扬岭南文化的方式,也是维系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
3. 建筑风格独特岭南文化的建筑风格独特,以“吊脚楼”、“宫殿式建筑”、“粉墙黛瓦”、“园林式建筑”等为代表,这些建筑充分展现了岭南文化的特点和风貌。
4. 饮食文化独具特色岭南文化的饮食文化也是独具特色的,岭南菜系粤菜更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
岭南饮食文化不仅注重味道、营养和色彩,更体现了广东人的独特性格和审美情趣。
四、岭南文化的代表作品岭南文化的代表作品非常丰富,包括建筑、雕塑、书画、音乐、戏曲、小说等方面,以下为几个代表性的作品:1. 世界文化遗产——岭南古建筑群岭南古建筑群是广东地区古建筑的代表,包括广州的南越王墓、石室圣心大教堂、陈家祠等,这些古建筑是岭南文化的象征和代表。
岭南文化

岭南建筑
岭南建筑及其装饰是我国建筑之林中一枝奇葩,千百 年来,经过历代建筑匠师的辛勤劳动,充分利用了南国的 年来,经过历代建筑匠师的辛勤劳动,充分利用了南国的 自然资源,结合南国人民的生活特点,形成了风格独特的 建筑艺术,在我国建筑之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以其简练、 朴素、通透、雅淡的风貌展现在南国大地上。它主要分为 广府建筑,潮汕建筑以及客家建筑。 广府建筑,潮汕建筑以及客家建筑。 岭南建筑的特点,通常表现有:在功能上具有隔热、 遮阳、通风的特点;建筑物顶部常做成多层斜坡顶;外立 面颜色以深灰色、浅色为主;以及方形柱的运用。岭南建 筑的布局、装饰的格调十分自由和自然。由于气候温和, 人们活动空间向外推移,因而,露台、敞廊、敞厅等开放 性空间得到了充分的安排,人们从封闭的室内环境中走向 了自然,形成岭南建筑装饰空间的自由、流畅、开敞的特 点。
岭南文化是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的重要 岭南文化是悠久灿烂的 的重要 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祖国文化百花园中的 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祖国文化百花园中的 一枝奇葩。岭南先民遗址的出土材料证明, 一枝奇葩。岭南先民遗址的出土材料证明, 岭南文化为原生性文化。基于独特的地理 环境和历史条件,岭南文化以农业文化和 环境和历史条件,岭南文化以农业文化和 海洋文化为源头,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吸 取和融汇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逐渐形成 取和融汇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逐渐形成 自身独有的特点。岭南文化务实、开放、 兼容、创新。
二是南迁的中原文化
秦汉以后,岭南统一于中华,修灵渠、 秦汉以后,岭南统一于中华,修灵渠、 开庾岭,岭南与中原的交流日益密切;先 开庾岭,岭南与中原的交流日益密切;先 是屯军贬官,更有几次战乱的大量移民, 强势而先进的中原华夏文明有如“ 强势而先进的中原华夏文明有如“韩潮苏 海”,席卷珠江文化的构成元素 3、岭南建筑 4、岭南园林 5、岭南画派 6、总结岭南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岭南民俗文化的特征与发展趋势
软件学院09级2班刘绍徒 200930636090 关键字:岭南,民俗文化,发展,传统
论文摘要:岭南民俗文化是在南越土著文化的基础上,融汇了中原文化和西方文化,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时代色彩和地域特征的区域性文化。
它没有承载厚重的文化积淀和历史迫力,尚实效,重功利,开放兼容、崇新善变,促使岭南社会在近代反封建和当代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曾两度领天下之先。
这些特质在成就岭南的辉煌之后,在当下社会很大程度上桎梏了它的发展,我们应该本着批判扬弃的原则,促使其向宏观、理性、深度的方向转变,寻找岭南民俗文化现代化的最佳路径。
一、岭南概况
岭南位于中国最南部,地处我国南疆边陲,北枕南岭,南临南海,西连云贵,东接福建,是以今天的大庾岭、骑田岭、越城岭、萌渚岭、都庞岭(一说揭阳岭)为界与内陆相隔。
岭南是一个历史概念,各朝代的行政建制不同,岭南建制的划分和称谓也有很大变化。
学术界对岭南的领域有不同见解,有的将其狭义为广东的代名词,有的将其广义为包括广东省、海南省、香港特别行政区和广西省的大部分地区。
大约在距今4500年前后,岭南进入父系氏族社会,锄耕农业、家畜饲养业和手工业逐渐进步。
秦以前岭南是南越族的聚居地,公元前206年,龙川令赵佗“自立为南越王,都番禺。
”同年,汉高祖刘邦创立汉王朝,他面对汉初的严峻形势,“为中国劳苦,故释佗不诛。
十一年,遣陆贾立佗为南粤王,与部符通使,使和辑百粤,毋为南边害,与长沙接境”,向岭南开放了边境贸易,征收南越国的贡品,而对南越国的体制未作任何改变,对其施政也不加限制。
岭南自建置之初即与中央政权的特殊关系,历代延续。
虽然其内部的行政区划时有变更,但是中原政府对这个边陲之地的控制却一直因地制宜,使岭南保留了很大的政治、经济、管理自主权和一种自然而然地与中原隔绝的“独立”状态,为岭南创造了宽松的发展氛围。
二、岭南民俗文化的特征
从地域上上来说,岭南文化大体分为广东文化、桂系文化和海南文化三大块,主要以属于广东文化的广府文化、潮州文化和客家文化为主,这是岭南文化的主体。
(一)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开放风气
从古老的民间传说开始,就具有一种与众不同的开放心态,至今南海神庙中还立有波罗国使者达奚司空的塑像,西来初地还有达摩祖师的遗迹。
著名的岭南画派,就是在继承国画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借鉴了西洋画的技术而形成;饮誉世界的粤菜风味,不但吸取了国内八大菜系的技艺,也吸取了西菜烹饪之精要。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人更发挥了这方面的潜质,在全国率先敞开大门,在对外经济、文化的交往中扮演了引人注目的角色,这并不是偶然的。
(二)努力超越“传统导向”的进取精神
岭南地区远离中国传统文化内核,处处迸发出一种超越“传统导向”的进取精神。
郑信是在泰国建立吞武里王朝的广东人,而在近代文化史上,涌现了一批努力超越传统导向的文化名人,如岭南画派祖师高剑父,民主革命家孙中山,思想启蒙运动的先驱梁启超等,这些灿烂的群星,代表了岭南文化的思想,他们的言行与业绩,亦可见岭南文化的特异风格。
(三)实利重商的文化倾向
广东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使它在唐宋时代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对外贸易区,以珠江三角洲,韩江三角洲为中心向外辐射,特别是清中叶以后,随着国际市场对茶叶、丝绸需求量的增加,刺激了当地商品经济的发展,除广州、佛山两大商埠外,潮汕商人的足迹,“上沂津门,下通台厦”,远至新加坡、暹罗一带,形成了当时商业系统著名的“潮州帮”(潮商)“广东帮”。
商品经济的发展,铸造了岭南文化讲求实利实惠,偏重商业的倾向既乐于创造新事物又自发性地固守老路子,开放创新与保守陈旧在岭南同时具有存在的合理性。
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广东承担着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使命,岭南文化也同样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而且已经日益显示出其与时俱进的生命力。
在这时候提出建设文化大省的目标,提出对岭南文化的再认识、再评价就显得更为必要了。
在历史上,岭南文化向来被视为非主流的边缘文化,一直遭到主流的传统文化的轻视和排斥,甚至在近代岭南文化走向全国之时,它的主流地位也得不到确认,这种状况影响至今,所谓“广东是文化沙漠”之类的论调便是证明。
这往往出于偏见或者无知。
为今之计,就应当对岭南文化给予正确认识和评价,做到:充分肯定,大力弘扬,认真正视。
充分肯定:说“广东没有文化”,在于所持的是传统中原文化的标准。
岭南人不必妄自菲薄,要从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中发现优秀的因素,在复杂纷纭的形式中梳理出优长的特质,如务实世俗、重商远儒、兼容求新等,从而建立自己的评价标准。
三、文学与戏曲等
岭南的文学艺术雅俗并茂,岭南画派、岭东画派、粤剧、潮剧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诗人张九龄、学者陈献章享誉全国,电影最先从岭南传入,而中国电影事业的重要奠基者郑正秋,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奠基人蔡楚生。
岭南教育起步较晚,但宋明办书院风盛,如潮州府在宋朝就有三大书院,其中两大书院韩山书院,元公书院的建制规模都比较大。
到了近代更是领教育革命之先。
葛洪在岭南炼丹,创金丹道教理论,并有贡献于化学、医学。
伊斯兰教、佛教较早从海路传入岭南,惠能创中国化佛教——禅宗南派,影响及于全国以至世界。
岭南的农技、手工技、医学等在中国科技史上有一定地位,明清之际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为中国最早的生态农业,而潮汕人精工细作,种田如绣花。
郑之侨所著的《农桑易知录》更是一本幸存的珍稀古代农书。
西医东渐,中国的西医院、西医学校以及西医生,均在岭南最早出现。
岭南民俗与岭南饮食,异于北方,最富于地方特色。
岭南文化中的艺术部分,颇具特色,以粤剧、潮剧和汉剧为例,它们扎根于南疆,又吸收了中原和周边文化,很值得探研。
北有秧歌,南有英歌,英歌这样一个南方艺林的奇葩也是值得关注。
四、岭南民俗文化评析与发展趋势
1840年以后,岭南成为“西风东渐”的窗口,掀起近代爱国主义运动高潮,为岭南文化注入浓重的时代意义。
尽管1840年以来的重大政治事件和改革开放后岭南地域民众思想文化素质的提高使岭南文化的精英层面获得彰显,但是真正体现岭南文化精神的仍是岭南民俗文化传统,这一传统在不同时代场景中不断更新自身的所指,使岭南民俗文化呈现出稳中有变,变中求衡的发展张力。
在当下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体制全面转型的过程中,岭南民俗文化同样面临着现代化的严峻课题。
一方面它没有沉重的历史负担,尚实效,重功利,开放兼容、崇新善变;另一方面这种“感觉型”的文化太注重局部的、具体的即时应变而缺乏理性的长远目光;热衷于事物表层的新奇而不关注深层的内涵;推崇个体的人性感受而忽略群体的集体规范,这造成了人们过多地注重能带来实际利益的短期经济目标,却忽视长远的社会效益,在不断提高工具理性的同时,却忽视了价值理性的建立和完善。
因此现代岭南民俗文化中存在很多悖论,始终处于一种建设与解构的张力之中。
岭南的辉煌由它们促成,岭南的进一步发展却受到它们的阻碍。
近代,在政治上岭南一度领风气之先,当反封建浪潮席卷全国后,岭南让位于中原;现代,在经济上岭南先走一步,当改革开放浪潮席卷全国,北京、上海、山东、四川和国内其它地域的优势被开发出来后,岭南还有什么优势?作为全国经济发展先锋的广东省近来提出“建设文化大省”的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不仅仅靠发掘历史文物、保护民间故事就可以完成,真正需要改变的是积淀在社会群体心里的集体无意识和他们的文化观念。
尤其在当前中国社会经济贸易与国际接轨,思想文化与西方社会频繁互动的大趋势下,岭南民众更要具备批判意识,扬弃自身文化中直观、肤浅、保守的成分,代之以宏观、理性、国际化的视角,扬长避短,与时俱进,寻找岭南民俗文化现代化的最佳路径。
参考文献:梁凤莲. 岭南文化的历史与现实视界[J].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 (05) 5]
张磊. 岭南文化的演变走向及其基本特征[J]. 史学集刊, 1994,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