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文化学术之传统(一)

合集下载

岭南文化

岭南文化

齐鲁文化,确切地说,齐鲁文化是齐文化和鲁文化的统称,春秋时期的鲁国,产生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学说,而东临滨海的齐国却吸收了当地土著文化(东夷文化)并加以发展。

两种古老文化存在差异,相对来说,齐文化尚功利,鲁文化重伦理;齐文化讲求革新,鲁文化尊重传统。

两种文化在发展中逐渐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丰富历史内涵的齐鲁文化。

齐鲁文化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其凝聚力和生命力来自其基本精神。

齐鲁文化的基本精神,我们大体归纳如下几点: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崇尚气节的爱国精神、经世致用的救世精神、人定胜天的能动精神、民贵君轻的民本精神、厚德仁民的人道精神、大公无私的群体精神、勤谨睿智的创造精神等。

这些,对我们民族优秀传统精神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吴越文化又称江浙文化,是汉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江浙的地域文化。

吴越文化区以太湖流域为中心,范围与吴语区相吻合。

吴越文化可细分为“吴文化”和“越文化”,两者同源同出。

从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一路走来,历经数千年的风雨同舟,吴越文化风采依旧。

“吴文化”和“越文化”“同俗并土、同气共俗”,逐渐在相互交融、激荡、流变与集成中形成统一的文化类型。

对应吴语的吴越文化形成于周代,《春秋》、《左传》、《国语》等史书都有载。

吴王阖闾都于姑苏,越王勾践都于会稽。

早期吴越民众以尚武逞勇为风气,粗犷中蕴涵精雅。

晋室南渡后士族文化的特质改变了吴越文化的审美取向,逐步给其注入了“士族精神、书生气质” ,开始成为中国文化中精致典雅的代表。

唐代吴越经济开始超过北方,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同时,原先北方文化在北方地区在战争和多次的少数民族统治中淡化,因此,吴越文化又保留了较多了传统中国文化。

例如,吴语细软优雅,有“吴侬软语”的美称;吴越饮食以香甜可口为特征;吴越地区辈出文人墨客和科学家,古代状元和现代中国院士中吴越人要占2/5。

南宋以来,吴越文化愈发向精致的方向生长;随着近代工商业的萌芽,吴越文化又平添了奢华之习。

挖掘儒家文化资源,推进当代社会发展——“岭南文化、传统儒学与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综述

挖掘儒家文化资源,推进当代社会发展——“岭南文化、传统儒学与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综述

作 者 简介 : 张
静 (9 7 ) 18 一 ,女 , 广 东梅 州人 , ( 州 5 0 7 ) 中 山 大 学文 化 研 究所 、哲 学 系硕 士研 究 生 。 广 12 5
1 7 2
《 现代 哲学 》2 1 0 0年第 5期
与实 、经 与 权 、 目 的与 手 段 、理 想 与 现 实 的 矛
想 发展史 上 具有 开创 意 义 。佛 山科 学技 术学 院戢
斗 勇教授 认 为 ,经 济 伦 理 的缺 失 是 20 08年 金 融
海 啸 的深 层 原 因 ,以 “ ” “ ” “ ” 仁 、 和 、 中 、
“ ” “ ” “ ” 为 内容 的儒 家 经 济合 理 主 稳 、 实 、 俭
大 学 、东海 大学 、中山 大学 、华 南 理 工大 学 、华 南 师范大 学 、华南 农 业 大学 、广 州 大学 、西南 交 通 大学 、华 侨大学 、广东 省社 会 科 学 院 、河北 省 社会 科学 院 等海 峡两 岸 3 0多 家 研究 机 构 的 6 0余
自身构成 的相似 性上 寻 找答 案 ,把 认识 的角 度转 向了 内在 、直接 的证 据 ;他 们 在早 期 天人 合 一 思
利 用外 在 、间接 的材料 来证 明 ;董 仲舒 从 天 、人
浮 市委宣 传部 、云浮 市社 会科 学 界 联合 会 协 办 的 “ 南 文 化 、传 统 儒 学 与 社 会 发 展 ” 学 术 研 讨 岭 会 ,于 2 1 00年 8月 7 日至 8 日在 广 东 省 云 浮 市 隆重 举行 。来 自中央 大学 、台湾 师 范 大学 、东吴
极意义提供了借鉴 。 华 侨 大学 王 四 达 教 授 认 为 ,董 仲 舒 提 出 的 “ 深察 名号 ” 治 国思 想 ,通 过 道 德 意 蕴 将 技 术 理 性与 价值 理性 统一 起 来 , 《白虎通 义 》 更是 把 名 号 的道 德 价值 贯穿 到礼 制 的 各个 领 域之 中 ;但 由 于古人 的道德 理想 既存 在 明显 的 内在 缺 陷 ,也 缺 乏 合理 的制度 安排 ,最 终走 向衰 亡 。广 东 省社 会 科 学 院张 造群博 士 考察 东 汉 名教 ,认 为 名 教 的形 成 及存 在 有 历 史 的合 理 性 ,其 价值 在 于 正 天 下 、 行 道德 、厉 风俗 ;它本 身也 存 在 固有 矛 盾 ,即名

岭南文化

岭南文化

岭南建筑
岭南建筑及其装饰是我国建筑之林中一枝奇葩,千百 年来,经过历代建筑匠师的辛勤劳动,充分利用了南国的 年来,经过历代建筑匠师的辛勤劳动,充分利用了南国的 自然资源,结合南国人民的生活特点,形成了风格独特的 建筑艺术,在我国建筑之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以其简练、 朴素、通透、雅淡的风貌展现在南国大地上。它主要分为 广府建筑,潮汕建筑以及客家建筑。 广府建筑,潮汕建筑以及客家建筑。 岭南建筑的特点,通常表现有:在功能上具有隔热、 遮阳、通风的特点;建筑物顶部常做成多层斜坡顶;外立 面颜色以深灰色、浅色为主;以及方形柱的运用。岭南建 筑的布局、装饰的格调十分自由和自然。由于气候温和, 人们活动空间向外推移,因而,露台、敞廊、敞厅等开放 性空间得到了充分的安排,人们从封闭的室内环境中走向 了自然,形成岭南建筑装饰空间的自由、流畅、开敞的特 点。
岭南文化是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的重要 岭南文化是悠久灿烂的 的重要 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祖国文化百花园中的 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祖国文化百花园中的 一枝奇葩。岭南先民遗址的出土材料证明, 一枝奇葩。岭南先民遗址的出土材料证明, 岭南文化为原生性文化。基于独特的地理 环境和历史条件,岭南文化以农业文化和 环境和历史条件,岭南文化以农业文化和 海洋文化为源头,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吸 取和融汇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逐渐形成 取和融汇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逐渐形成 自身独有的特点。岭南文化务实、开放、 兼容、创新。
二是南迁的中原文化
秦汉以后,岭南统一于中华,修灵渠、 秦汉以后,岭南统一于中华,修灵渠、 开庾岭,岭南与中原的交流日益密切;先 开庾岭,岭南与中原的交流日益密切;先 是屯军贬官,更有几次战乱的大量移民, 强势而先进的中原华夏文明有如“ 强势而先进的中原华夏文明有如“韩潮苏 海”,席卷珠江文化的构成元素 3、岭南建筑 4、岭南园林 5、岭南画派 6、总结岭南文化

岭南文化

岭南文化

关于广府文化的研究广东一隅,史称岭南。

岭南文化,源远流长。

采中原之精粹,纳四海之新风,融汇升华,自成宗系,在中华大文化之林独树一帜。

千百年来,为华夏文明的历史长卷增添了绚丽多彩、凝重深厚的篇章。

岭南文化中包含汉族三大民系文化: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

应该承认,对广府文化的综和研究无论从成功数量还是社会关注程度,都不如客家研究和潮汕研究。

“广府”认同没有经过像“客家”、“潮汕”民系那样的由知名学者号召,历数十年的包括学者与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的建构过程。

当然,对广府文化的一些具体内容,如广州地区的历史、广州话乃至粤剧、粤菜等,前人都有过不少的成果,有些学术水平还相当的高。

现在的研究也越来越多。

但是因为对“广府文化”的研究开展时间还不算很长,我觉得尚有很多待拓展的空间,很多问题并没有讲清楚。

在20世纪经建立对潮汕文化和客家文化专门的研究机构,开展了较为系统的学术研究,成果斐然,有“潮学”、“客家学”之说。

而对广府文化的研究却只在分散的、表象的层面上,显然这与广府文化在岭南文化中的地位很不想称的。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研究对象之不确定则是重要的原因。

因此,对广府文化界定一个比较严谨的、明确的概念,圈定一定的研究范围,是系统研究必须面对的一个基础性、前提性的课题。

广府文化是指以使用粤方言为语言特征,分布在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以珠江三角洲周边的粤西、北部分地区的民系文化,在岭南文化中个性最鲜明、影响最大。

一提到岭南文化的表现,许多人马上想到的就是喝早茶、看粤剧、讲粤语,这些都是属于广府文化的表现。

当然也算是岭南文化的一种文化现象,但不是岭南地域的普通现象,更不等同于全部的岭南文化。

广府文化的主要特征是开放、务实、善变。

三者是相互联系的。

开放是民系环境的特征,务实是民系的本质特征,善变是民系的表现特征。

广府民系的开放,不仅有其自然环境条件,还因为其历史环境条件。

作为自然条件,便利的江海交汇,面向大海的水路交通,以及远离政治中心的地理位置,使得广州长期的持有长期的、合法的全国对外贸易中心的优势地位,与开放的经济交流俱来的是广泛的文化交流。

岭南文化

岭南文化

岭南& 文化
岭南,是指中国南方的五岭之南的地区
当于现在广东、广西、海南全境,以及湖南 江西等省的部分地区。历史上,岭南也包括 曾属中国皇朝统治的越南红河三角洲一带 越南脱离中国独立后,“岭南”之概念逐渐 将越南排除在外。由于行政区划的变动 在提及到“岭南”一词时,特指广东、 和海南三省区,江西和湖南部分位于五岭以 南的县市并不包括在内。
岭南画派是岭南文化至具特色的祖国优秀文化之一,它和粤剧、 被称为“广府三秀”,是中国传统国画中的革命派。岭南 画派是本世纪初首先从广东兴起。以岭南三杰为代表,主张吸取古 今中外尤其是西方绘画艺术之长以改造传统国画,使之朝着现代化、 大众化方向发展,而提高审美教育效能的一个在国内外有 影响的美术流派。其表现形式是折衷中西,融汇古今;最终目的则 是通过艺术美的陶冶以“改造国魂”。
岭 南 建 筑
岭南建筑的特点,通常表现有:在功能上具有隔热、遮 通风的特点;建筑物顶部常做成多层斜坡顶;外立面颜 浅色为主;以及方形柱的运用。岭南建筑的布 装饰的格调十分自由和自然。由于气候温和,人们活动 ,因而,露台、敞廊、敞厅等开放性空间得到 ,人们从封闭的室内环境中走向了自然,形成 建筑装饰空间的自由、流畅、开敞的特点。如北京路的 就有岭南建筑的特点。
岭 南 文要 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祖国文化百花园中的一 枝奇葩。岭南先民遗址的出土材料证明,岭 南文化为原生性文化。基于独特的地理环境 和历史条件,岭南文化以农业文化和海洋文 化为源头,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吸取和融汇 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逐渐形成自身独有的 特点。岭南文化务实、开放、兼容、创新。 从地域上来说,岭南文化大体分为广东文化、桂系文化和海南文化三大 块,主要以属于广东文化的广府文化、潮州文化和客家文化为主,这是岭南文 化的主体。 明清之际,岭南三系文化相互融会贯通,岭南文化真正有自己独 立的风格、精神,并区别于南方文化。岭南文化形成后在政治、哲学、学术、 艺术、经济、工艺、和生活各方面全面发展,至晚清达到了高峰时期。 到了 近代,岭南得风气之先,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津梁,多种文化思交错而织 成绚丽多彩的画面,岭南文化成为中国政治、思想、文化革命和发展的先导。 从洪秀全金田起义、康梁变法、何子渊、丘逢甲的教育革新到孙中山领导的民 主革命,岭南文化始终是中国近代政治革命的重要代表和领导力量。这段时期, 岭南文化精神实质是战斗、革命、革新精神。 此后,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 以及经济的高速发展,为国内各地方文化的复兴提供了条件。上世纪七、八十 年代,广东进入新文化时期,起飞的经济与岭南风格的粤语文化、粤式生活方 式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岭南文化的现代阶段。

岭南文化

岭南文化

岭南文化※广州的文化艺术,包括文学、戏剧、影视、音乐、书画、民间工艺、园林建筑艺术等等,无不具有浓郁的岭南地域文化特色。

其中粤剧、广东音乐和岭南画派、岭南建筑、岭南园林、岭南工艺等,是岭南文化风格和流派的典型代表。

粤剧是广州地区最有代表性的地方剧种,享有“南国红豆”的盛誉。

流行于广东、广西的粤语地区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在东南亚以至欧洲、美洲、澳洲等华侨、华人居住地区也常有粤剧演出。

※岭南画派是现代中国画派之一,始创于利“岭南三杰”高剑父、高奇峰兄弟和陈树人。

他们早年师从花鸟画家居廉,曾留学日本。

之后他们在中国画的基础上,融台日本和西洋画法,而自创一格,注重写生,多画岭南风物,色彩鲜丽,面目一新,学之者甚众,被称之为岭南画派。

岭南画派是随着中国近代民族和民主意识的勃兴而诞生的,有时代的创新精神,是中国画的改革派。

岭南画派的创始人物高剑父、陈树人和高奇峰,早年都曾追随孙中山先生革命。

岭南画派的第二代传人。

当代画家赵少昂、关山月、黎雄才、杨善深等,继承和发展了岭南画派的优良传统和风格,创作出一大批优秀作品,培养出大批人才。

※一、岭南岭南,位于中国最南部,地处我国南疆边陲,北回归线两侧,为亚热带季风型气候,是我国南方五岭(大庚岭、骑田岭、都庞岭、萌诸岭、越城岭)以南地区的概称。

南临南海,西连云贵,东接福建。

岭南山水秀丽,层峦叠翠,又濒临沧海,环境风物别具特色,气候湿热,长年繁花似锦。

二、岭南文化什么是岭南文化?首先,岭南文化是作为地理和政治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以岭南人在岭南地区创造的文化为主体,岭南文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狭义岭南文化形成于明清之际,以岭南三家文化形成为代表,由此开始,岭南文化才真正有自己独立的风格、精神,并区别于南方文化。

岭南文化形成后在政治、哲学、学术、艺术、经济、工艺、和社会生活各方面全面发展,至晚清时期达到了它的高峰时期。

改革开放与经济的高速发展为地方文化兴起提供了条件,各地文化开始复兴,在这一潮流中,岭南文化发展得最为迅速.香港在七、八十年代进入新文化时期,起飞的经济与岭南风格的粤语文化、粤式生活方式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岭南文化的现代阶段。

详解岭南文化

详解岭南文化

详解岭南文化
岭南文化,是指中国岭南地区文化,涵盖学术、文学、绘画、书法、音乐、戏曲、工艺、建筑、园林、民俗、宗教、饮食、语言、侨乡文化等众多内容。

从地域上,岭南文化又分为广东文化、桂系文化(八桂文化)和海南文化三大块,广东文化又分为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海陆丰文化、雷州文化、高凉文化、西江文化、南江文化、漠阳文化、广信文化。

岭南文化,源远流长。

历史上,在汉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在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等多方面,岭南文化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史上居于重要地位,起着重要作用。

近代岭南文化更是近代中国的一种先进文化,对近代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岭南文化以其独有的多元、务实、开放、兼容、创新等特点,采中原之精粹,纳四海之新风,在中华大文化之林独树一帜,对岭南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潮州韩文书院简介

潮州韩文书院简介

潮州韩文书院,位于中国广东省潮州市,是一所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学府。

下面是对潮州韩文书院的简要介绍:
潮州韩文书院建于北宋宝祐元年(1253年),是为了纪念北宋文学家韩愈而设立的。

它是中国南方地
区重要的古代文化教育机构之一,也是潮州市的文化象征之一。

韩文书院原为一所私塾,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所规模较大的书院。

这里不仅是儒学经典的教授之地,还是培养士人和促进学术交流的重要场所。

历史上,许多知名的文人学士曾在这里学习和讲学,使得潮州韩文书院成为岭南地区文化学术的中心。

潮州韩文书院的建筑风格遵循了传统的中国古代园林建筑风格,有着精美的殿堂、楼阁、庭院和花园。

其中最著名的建筑是“钟楼”,这座建筑高约19米,是潮州的地标性建筑之一。

如今,潮州韩文书院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遗址和旅游景点,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学术爱好者前来参观。

在这里,游客可以感受到古代文化的魅力,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演变,并欣赏到精美的建筑和园林景观。

总而言之,潮州韩文书院是中国南方地区一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书院,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和学术历史,是潮州市的重要文化遗产和旅游景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岭南文化学术之传统(一)一、岭南学术之本色中国学术文化,本起于黄河流域,东晋而后,始南移于长江流域,故在宋元以前,岭南尚无学术文化之地位。

虽然唐时有张九龄,宋时有崔与之、李昂英、余靖,均一时人杰,然亦仅如沙漠中之水泉、之嘉木,寥寥无几。

岭南文化之由中原移入,尽人皆知,东晋、南宋两代,除因异族侵凌,中原板荡,而至大规模移民之外,其与岭南文化有绝大关系者,则为历代之谪宦。

自六朝以来,流徙岭南之显宦,多不胜书,如南朝谢灵运之流徙广州,唐朝宋之问之贬钦州,李邕之贬钦州,韩愈之贬阳州,贬潮州,刘禹锡之贬连州,牛僧孺之贬循州,李德儒之贬潮州,贬崖州,宋朝寇准之谪雷州,曾布(曾巩弟)之谪廉州,郑侠之徙英州,秦观之徙雷州,姚铉之贬连州,苏轼之贬惠州,贬琼州,苏辙之贬雷州,李纲之徒雷州,张浚之徙连州,赵鼎之徙潮州,岳飞家属之徙岭南,明朝高攀龙之谪揭阳,汤显祖之贬徐闻,均为其最著者。

诸人流徙南来,虽时间久暂不同,(其中暂者一来即去,久者如张浚,居连州20年,赵鼎居潮州8年,李纲一再流滴,居琼州8年,)然无论如何,对当地均有极大影响。

如三国时之虞翻,以忤孙权,流徙来岭南,虽处于罪放之中,而讲学不倦,居岭南十余年,门徒常至数百人,后来之光孝寺,相传即虞翻故宅;又如姚铉,贬连州,尝采唐代文章,编为文粹,好事者于县中建楼,以贮其文稿,官属多遣胥吏抄录;又如郑侠,以绘流民图著名,贬英德,英德人民无论富贵贫贱,皆加以敬事,遣子弟从学,皆其一例。

至于韩愈、苏轼二人,在谪宦中与岭南关系最深,影响极广。

由移民与谪宦之两重关系,可知当时岭南之所谓教化,完全起于一班羁人谪宦与孤臣遗老,而施被之于山陬海滨之野民。

岭南各书院各祠宇所奉祀之先贤,最普遍者为苏轼、韩愈、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可见他们对于岭南教化之影响。

此种教化,吾人无以名之,姑名之曰“遗民教化”。

所谓遗民教化,即羁人谪宦与孤臣遗老之文化产物,经海滨野民接受之后,从而产出之一种学术。

此种学术,亦自然而然有一种异样色彩。

此种色彩与理学最接近,故岭南学术,经过一番遗民教化孕育之后,即结晶于理学。

吾人曾言,岭南在宋元以前,无学术之可言。

岭南有学术,且足以树立,实始于明代,始于理学。

而明代理学之柱石,在岭南则为陈白沙与湛甘泉两位先贤。

明代理学,最初承程朱之旧,无甚创获。

几位大儒,无非恪守宋人之说,未尝反省理会,推见至隐。

此种理学,不过宋儒理学之遗绪耳。

明代理学之真能卓然树立,第一是陈白沙之功,第二则为王阳明之功。

黄梨洲云:“有明儒者,不失其矩yuē@①者亦多有之,而作圣之功,至先生(白沙)而始明,至文成(阳明)而始大。

”又言:“有明之学,至白沙始入精微,至阳明而后大。

”又言:“先生(白沙)学宗自然,而要归于自得……独开门户,超然不凡。

”(见《明儒学案》)。

即此数语,已足见陈白沙在明代理学上之地位。

白沙最初就学于吴康斋。

康斋为有明一代之大儒,一禀宋人成说。

以白沙之天才,自不能恪守师传,一成不变。

故其自述学问造诣之最精要处,完全由一己摸索得之,而青出于蓝,至其后另成一白沙学派。

据张东所(白沙门人)述白沙为学云:“先生自见聘君(康斋)归后,静坐一室,数年未之有得,于是迅扫夙习,或浩歌长林,或孤啸绝岛,捐耳目,去心智,久之然后有得焉,盖主静而见大矣。

由斯致力,迟迟至20余年之久,乃大悟广大高明,不离乎日用,一真万事,本自圆成,不假人力,无动静,无内外,大小精粗,一以贯之。

先生之学,自博而约,由粗入细,其于禅学不同如此”。

白沙主静,其教人亦以静,言为学须从静坐中养出个端倪来,方有商量处。

以其主静,故主自然自得。

黄梨洲云:“先生之学,以虚为基本,以静为门户,以四方上下往古来今穿纽凑合为匡郭,以日用常行分殊为功用,以勿忘勿助之间为体认之则,以未尝致力而应用不遗为实得。

远之则为曾点,近之则为尧夫……”,可见其推尊之至。

至如何可以“自得”,则须有觉悟。

人只争一个觉字。

才觉便我大而物小,物尽而我无尽。

然如何能觉悟,则在能怀疑,故特别提出一个疑字,此为其见解胆识过人之处。

据其所言,疑而后问,问而后知,知之真则信矣。

故疑者,进道之萌芽也。

又说,前辈谓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疑者,觉悟之机也。

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章初学时也是如此,更无别法也。

其对门人陈秉常,示以自得之学,云:“我否子亦否,我然子亦然。

然否苟由我,于子何有焉?”可见其不独富于怀疑精神,而且以此种精神,灌输于其门弟子。

白沙门弟子大都能禀承师说,以虚静自然为宗。

门弟子中,最著者为湛甘泉,当时与王阳明齐名,旗鼓相当,彼此均为崇仁(吴康斋)之再传弟子。

(甘泉学于白沙,阳明学于娄一斋,均为崇仁门人。

)甘泉与阳明,本极相善,其后讲学,各立宗旨。

甘泉门人,虽不及阳明之盛,然王湛两家,互通声气,当时学于甘泉者,或卒业于阳明,学于阳明者,或卒业于甘泉,亦犹朱熹与陆象山之门下,互有出入(见《明儒学案》)。

阳明讲学宗旨,为“致良知”;甘泉讲学宗旨,则为“随处体认天理”。

王湛之学,各立门户,由是甘泉门人,亦分为二派,一派为吕巾石等,反对王学;另一派为唐一庵等,调和王湛,谓天理即良知也,体认即致也。

当时王学声势极盛,然与之颉颃者,除南方湛甘泉之外,北方尚有吕泾野一派,成鼎峙三分之势。

甘泉门人,不限于岭南,从游者殆遍天下(学案语)。

所以阳明之门人,亦由姚江而达于闽粤。

粤中王门嫡派为方献夫与薛中离,而尤以中离为最着。

中离虽非甘泉门人,然极尊崇白沙,曾上疏请以白沙从祀孔庙。

甘泉对于白沙之学,鞠躬尽瘁,先后任南京吏部礼部兵部三部尚书,精神又健,岁九十犹作南岳之游,生平足迹所至,必建书院以祀白沙,凡南京、扬州、贵池、衡山、罗浮、西樵、广州、增城,无处不有其所建之书院,故岭南之理学,十之八九为白沙甘泉之学。

至于诗文,亦不免受理学之影响。

明初,岭南之文风,起于南园之五子。

所谓五子者,一为孙@②,一为王佐,一为王哲,一为李德,一为赵介。

最初由孙@②与王佐为之倡,结诗社于广州城南之南园,开抗风轩,以延罗一时之名士。

此五子者,孙@②(仲衍)即为理学家,承宋人之旧,究天人性命之理,濂洛闽之学。

李德(仲修)本为经生,晚年亦以理学为归宿,潜心伊洛,足见南园诗社中,理学气味之重。

自孙@②等于洪武间结社南园,开粤中一代风雅,其后复有黎民表(惟敬)、吴旦(兰皋)、李时行(少偕)、梁有誉(公实)、区大任(祯伯),重振诗坛于南园,称后五子,与前五子后先辉映。

此后五子均出于黄佐(泰泉)之门,而李时行则并出于湛甘泉之门。

当时粤中理学,风气极盛,湛王之学,分门立户,各设书院,珠江流域传白沙之学,由甘泉主之;韩江流域传阳明之学,由薛中离主之,而势力则以前一派为最大。

于此两派之外,复有黄泰泉一派。

泰泉之学,承宋人之旧,以程朱为宗,惟对于理气之说,独持一论,教人以博约为宗旨。

其时阳明方欲尽洗闻见之陋,归并源头一路。

泰泉与阳明讨论知行合一之旨,几次辩难,故与阳明不合。

泰泉之学,在粤中理学,可称别派,故在明儒学案内,列入诸儒学案之中。

其时甘泉、泰泉,讲学东南,远近从游者极众。

李时行先后及门,而其他四子,均出泰泉之门。

足见南园后五子,其理学气味,又比前五子为重。

总之,自白沙、甘泉而后,粤中文士,几无一不受理学之熏陶,而所谓理学,又自然大部分为白沙之学,此种影响,直至清中叶而未已。

明亡,岭南学术似有一转变,然其实只为一时之表现不同,非完全脱离理学。

广州城北之白云山,有云淙别墅,建于陈子壮。

当时陈子壮以礼部侍郎,投疏南归,特辟此别墅。

名流区怀瑞、曾道唯、高赉明、黄圣年、黎邦jiān@③、谢长文、苏兴裔、梁佑达、陈子升、区怀年、黎遂球共12人,吟咏其中,修复南园旧社,此为后五子之后,南园诗坛之重振。

明亡,陈子壮与黎遂球死事最烈,所以后来之岭南诗人,如邝露(湛若)、屈大均(翁山)、陈恭尹(元孝)、王邦畿(说作)、吴猷(呈伟)、梁观(器甫)、伍瑞隆(铁山)、赵@④夫(裕子)、梁观(yong@⑤若)、薛始亨(刚生)、彭睿guan@⑥(竹本)、高俨(望公)、张穆(铁桥)、陶璜(甄夫)、王应华(园长)等,激越苍凉,为当时之最着。

屈翁山为岭南最伟大之诗人,曾一度剃发为僧,国亡后,行径更为奇特,忽儒忽释,往来荆楚吴赵燕齐秦晋之乡,遗墟废垒,揽涕而过。

性固任侠,故其诗汪洋浩瀚,格调远在清初诸家之上。

岭南之有屈翁山,犹吴赵之有顾亭林、黄梨洲,不过翁山为诗人,而顾黄则为学an@⑦修独行,其作风大约与王船山、孙夏峰、李二曲、傅青主诸人,较为相近。

此外,尚有陈元孝,为陈邦彦之子,即世人所盛称之独漉先生。

yan@⑧野(邦彦)之学,本为岭南所宗,前后受业者凡数千人,影响一代文风,至为巨大。

其后yan@⑧野尽忠,独漉之诗,自然满纸国家之痛,其吊崖山之作:“海水有门分上下,崖山无地限华夷”之句,至今犹为人传诵。

由此,可见明亡以后,岭南诗人大都为民族诗人,终清一代,岭南虽未掀起大文学狱,如胡中藻、戴名世、曾静、吕留良诸人之案,然民族精神之表现于文字上、艺术上,则不能掩。

此又为遗民文化之一种表现,直接间接均与理学有关。

士大夫平时则谈理学,国破之时则讲复仇。

理学在平时则讲语默言动,天命理性,至国破之时则讲舍生取义,慷慨成仁。

此为一体之两面,其一为常态,又其一为变态。

慷慨复仇,舍生取义,此种情绪,只有在特别环境中方能表现。

至环境变迁,事成过去,此种情绪,即又归于静止。

所谓俯仰之间,已成陈迹。

至其时,天命理性,存养省察,语默言动之理学功夫,又复出现。

如是,岭南在清一代,遂又继承前明一代之理学系统。

白沙甘泉,一脉相传,延绵不绝。

由明初以至于清中叶以后,五六百年间,岭南文化,完全呼吸于理学氛围之中。

而所谓理学,又十之八九为白沙精神所支配。

至此,吾人须一谈清代岭南在学术上之位置。

事实上,除明成化以至明亡之一段,又除白沙、甘泉二人之外,岭南在学术上实无地位,不过在清一代,益显其落后与贫瘠而已。

查中原各地,自顾炎武、胡渭、阎若璩诸人之提倡,再加以惠栋、戴震诸人之开拓,百余年间,学术彪炳一时,此真可称为中国学术之复兴,经学、史学、天算地理、音韵、训诂,任何方面,均有开创,其间大儒,多至不胜枚举。

即舍经学而言文章,其中古文家如桐城阳湖诸人,亦声华赫赫,足与经学大师旗鼓相当。

而返观岭南,则对此一若毫无关系,始终处于学术圈外。

此一二百年间,广东既无大师,亦无巨著,直至阮元来粤,开学海堂,提倡朴学,然后风气为之一变。

何以广东如此落后,如此贫乏,其中最大原因,当为地理关系。

盖其僻处五岭以外,南北隔绝,为中原文风所不到,自有史以来,即已如此。

此外,尚有一真正原因,关系非小,吾人绝不能忽视。

此则为理学之关系。

而今试再谈理学(主要为白沙理学)。

贾朴跋《明儒学案》云:孔孟之学,自秦汉以来,穿凿支离,汩没于训诂章句之间,赖有大儒辈出,求之于心性之际,而证其所为独得者,在宋则有周程张朱五君子,在明则有康斋白沙姚江诸儒,冥搜静悟,宗旨炯然,其间虽不无异同之见,而其求至于圣道,则一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