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岭南文化基本特征及作用
岭南文化的基本特征

岭南文化的基本特征岭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指广东、广西、海南等南方地区的文化。
其基本特征如下:1.多元文化交融:岭南地区毗邻南海,长期处于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成为了南北文化交流的桥梁。
岭南文化拥有浓厚的南方特色,同时也吸纳了中原文化、东南亚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影响。
这种多元文化交融的结果使得岭南文化具有独特的特色。
2.华夏文化传承:岭南地区是华夏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自古以来就有丰富的历史遗存和文化传承。
岭南文化继承了华夏文化的优秀传统,尊崇孔子、孟子等儒家思想,注重家风家训,强调尊老敬贤、尊师重教的传统价值观。
3.壮乡文化风采:广西地区是壮族的主要聚居区,岭南文化也受到壮族文化的深刻影响。
壮乡文化以壮乡民歌、舞蹈和服饰为代表,具有独特的民族气息。
岭南文化中的壮乡文化特点丰富多样,使得岭南文化更加多元化和丰富。
4.温暖人情味:岭南文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重视家庭和社会关系。
岭南地区的居民注重亲情、友情和邻里之间的互助和交流。
在岭南文化中,人情温暖、和睦相处是重要的价值追求。
5.地方特色鲜明:岭南地区地势复杂,山水之间形成了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岭南文化以这些地方特色为基础,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建筑风格、饮食文化、民间艺术等,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6.丰富多样的美食文化:岭南地区以广东省饮食文化最为有名,岭南文化也因此被称为“美食之乡”。
广东菜以其独特的风味和精湛的烹饪技艺而闻名,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岭南地区还有潮汕菜、客家菜等独特的地方菜系。
这些美食文化丰富多样,体现了岭南人民对美食的热爱和追求。
7.热爱戏曲艺术:岭南地区流传着丰富多样的戏曲艺术,如潮剧、粤剧、客家山歌等。
这些戏曲艺术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音乐风格,受到了岭南地区居民的热爱和追捧。
岭南文化中的戏曲艺术不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是一种精神体验和文化传承的载体。
8.浓厚的宗教氛围:岭南地区信仰众多,常见的宗教有道教、佛教和基督教等。
论岭南文化的典型特征

论岭南文化的典型特征作者:王晓辉来源:《企业文化》2018年第35期摘要:岭南文化历史悠久,独树一帜。
本文通过辨析岭南文化中三种最典型的特质,为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不断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提供参考。
关键词:岭南;文化;典型特征岭南文化植根于本土南越文化,历史悠久,绚烂多姿。
总体上,岭南文化最典型的特质主要有三个:开放包容性、开拓创新性和务实功利性。
1.开放包容性。
主要指岭南人普遍具有兼收并蓄和求同存异的文化心态。
一方面,岭南位于五岭之南,在交通尚未开发的古代,烟笼雾锁、蛇虫出没的层峦叠嶂显然极大地阻碍了岭南与中原之间的联系。
封建中央集权制度和朝廷政策在岭南的贯彻力度因此明显减弱,而且,因封建统治势力介入而逐渐陷于极度保守、排外的传统儒家思想在岭南地区的影响和渗透也相对较小。
故在地理环境的客观阻断下,岭南人的社会行为乃至思想观念都得以幸免遭受沉重的束缚,一定程度上保持了一些独立和自由性。
正是这些弥足宝贵的精神素养,成为岭南文化富含开放包容性的催化剂、重要基石与必要条件。
另一方面,岭南也濒临碧波万顷的大海,自汉代起“海上丝绸之路”得到了开辟和拓展,长久便利的海上交通,使得岭南与外部世界在文化和理念等方面的交流与碰撞日益密切,曾被视作“蛮夷之地”的岭南也一跃而为当时国内洋人居住和出入最多的地区之一,岭南人更是走出国门,远渡重洋,足迹遍布东南亚、阿拉伯以及欧美等地。
这些社会元素和社会格局的变动与破立,直接引发了社会文明的多米諾效应。
岭南人摆脱了保守狭隘的小农意识,站得更高、看得更远,眼光、胸襟和胆识等心理要素都发生了质的变化,能以海纳百川般的宽容心态,来审视、接纳和融入这个多元的世界。
2.务实功利性。
主要指岭南人崇尚实用、一切从实际功用出发的价值取向。
首先,岭南一带以山地、丘陵地貌见长,自古耕地面积狭小,加上古代交通闭塞,农耕工具和农业技术都难以得到推广利用,故在近代以前,岭南地区难以跟沃野千里、农业文明高度发达的中原同日而语。
浅谈-岭南文化

浅谈-岭南文化从地域上讲,岭南文化分为广东文化、桂系文化和海南文化三大块,尤其以属于汉族广东文化的广府文化、广东客家文化和潮汕文化为主,构成了汉族岭南文化的主体。
岭南地区属东亚季风气候区南部,具有热带、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特点,岭南的大部分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雷州半岛一带,海南岛和南海诸岛属热带气候,高温多雨为主要气候特征。
有着以骑楼、围屋、陈家祠、余荫山房为代表的建筑。
而海洋给岭南带来商业和开放的优势,使岭南人逐步形成开放革新、兼容并蓄、务实求变的心理,其特点反映在建筑上也是多元性的。
凉茶是岭南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由于“岭南地卑而湿”,而岭南人体质易受湿热影响而发病,火性炎上升散,易出现“上火”的现象。
于是凉茶成了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中药”。
早茶和功夫茶也是岭南文化的代表。
而服饰以慧安女、瑶族服饰、高山族服饰和客家服饰为代表。
岭南是个对外开放的地方,以广州为代表,在公元3世纪以前就成为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无论实在魏、隋唐、宋元还是明清,一直实行对外开放制度。
岭南文化也主要以信仰妈祖文化为主,家族制度泽是以祠堂作为崇拜先祖与崇拜神灵的产物,是先民精神和英灵栖息的殿堂,陈家祠是重要代表之一。
在婚姻嫁娶上,广东各地基本上是按照“三书”、“六礼”的习俗程序进行。
其中,“三书”指男女双方正式缔结婚约订亲的“聘书”,过聘礼、详尽列明礼物种类及数量的“礼书”,结婚当日(迎亲)时用的“迎亲书”。
岭南饮食极具特色,粥,古称“糜”,粥品有状元及第粥、鱼腩粥、坠火粥、艇仔粥等等.广东点心以岭南小吃为基础,几千年来广泛吸取北方各地、包括六大古都的宫廷面点和西式糕饼技艺发展而成,足有一、二千种之多.代表名品有薄皮鲜虾饺、荷叶饭、娥姐粉果、叉烧包、荔浦秋芋角等,仍然是岭南大街小巷、茶楼酒店的常见之物。
老火汤,又称广府汤,即广府人传承数千年的补身养生秘方,经过长时间慢火煲煮的老火靓汤,既取药补之效,又取入口之甘甜,是美食之佳品。
岭南地区的建筑文化特点与功能研究

岭南地区的建筑文化特点与功能研究摘要:岭南建筑文化是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一部分,在我国的建筑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是我国建筑文化的瑰宝。
本文通过对岭南文化进行分析,以骑楼和碉楼这两种建筑形式为例对岭南建筑的特点和功能进行描述,希冀为以后在这一方面的研究提供一份可供参考的资料。
关键词:岭南建筑;文化;骑楼;碉楼1引言建筑是人们生活和工作的主要场所之一,同时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见证之一。
建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域记录不同的经济文化背景下的特征。
法国诗人雨果曾经说过“人类没有任何一种重要的思想不被建筑艺术写在石头上”。
建筑以其形态、风格来表现着所处环境的文化内涵,这种文化不仅是一种物质文化,它更是一种寄托了深厚感情的精神文化,因此建筑文化具有非常明显的民族性、地域性以及时代性、岭南地区位于我国的南海之北,南岭之南,地形地貌复杂,丘陵起伏,河流纵横,属于热带以及亚热带的丘陵地区,气候比较炎热潮湿,而且多台风。
岭南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前沿,而且由于地理位置以及气候条件等原因。
岭南地区的建筑也很有地域特点。
为了解决炎热潮湿等问题,这种风格表现在:它不但注重功能的实用性,而且还注重室内环境与室外环境的交融,既实用有浪漫。
2岭南建筑文化的形成纵观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国的文化中心在中原地区,同时也是儒家文化影响最深,传播最广的地方,然后从中原地区向外开始传播,岭南地区位于我国的西南部,地方偏僻,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比较少。
所以说,在岭南地区逐步形成了所独有的传统文化。
在不同地区的文化交流碰撞的过程中,岭南人并没有拒绝外来文化的进入,而是通过扬弃和融会各种文化来完善自己,因此岭南文化具有很强的文化兼容性。
岭南地区的传统建筑虽然也受到中国传统建筑的限制,但影响较小,所以说建筑非常具有当地特色,这对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发展提供了很广阔的思路。
在1950年,具有岭南文化特色的建筑就已经在广东出现。
经过建筑师们的不懈努力,这种岭南风格的建筑已经成为在中国建筑设计领域非常具有影响力的一种风格。
岭南文化

齐鲁文化,确切地说,齐鲁文化是齐文化和鲁文化的统称,春秋时期的鲁国,产生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学说,而东临滨海的齐国却吸收了当地土著文化(东夷文化)并加以发展。
两种古老文化存在差异,相对来说,齐文化尚功利,鲁文化重伦理;齐文化讲求革新,鲁文化尊重传统。
两种文化在发展中逐渐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丰富历史内涵的齐鲁文化。
齐鲁文化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其凝聚力和生命力来自其基本精神。
齐鲁文化的基本精神,我们大体归纳如下几点: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崇尚气节的爱国精神、经世致用的救世精神、人定胜天的能动精神、民贵君轻的民本精神、厚德仁民的人道精神、大公无私的群体精神、勤谨睿智的创造精神等。
这些,对我们民族优秀传统精神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吴越文化又称江浙文化,是汉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江浙的地域文化。
吴越文化区以太湖流域为中心,范围与吴语区相吻合。
吴越文化可细分为“吴文化”和“越文化”,两者同源同出。
从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一路走来,历经数千年的风雨同舟,吴越文化风采依旧。
“吴文化”和“越文化”“同俗并土、同气共俗”,逐渐在相互交融、激荡、流变与集成中形成统一的文化类型。
对应吴语的吴越文化形成于周代,《春秋》、《左传》、《国语》等史书都有载。
吴王阖闾都于姑苏,越王勾践都于会稽。
早期吴越民众以尚武逞勇为风气,粗犷中蕴涵精雅。
晋室南渡后士族文化的特质改变了吴越文化的审美取向,逐步给其注入了“士族精神、书生气质” ,开始成为中国文化中精致典雅的代表。
唐代吴越经济开始超过北方,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同时,原先北方文化在北方地区在战争和多次的少数民族统治中淡化,因此,吴越文化又保留了较多了传统中国文化。
例如,吴语细软优雅,有“吴侬软语”的美称;吴越饮食以香甜可口为特征;吴越地区辈出文人墨客和科学家,古代状元和现代中国院士中吴越人要占2/5。
南宋以来,吴越文化愈发向精致的方向生长;随着近代工商业的萌芽,吴越文化又平添了奢华之习。
岭南文化

岭南文化基本特征地理环境岭南, 作为一个地域性概念, 指五岭以南地区, 在地域上包括今广东省、海南省和广西部分地区。
由于岭南地区北依南岭, 南傍南海, 加上南岭万山叠嶂, 不仅使岭南地区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然地理单元, 而且孕育于其中的岭南文化也形成了迥异于岭北的文化特质, 在中华大文化之林独树一帜。
岭南文化鲜明特色的形成, 地理环境因素起了重要作用。
1 岭南文化的基本特征111 岭南文化的重商性在封建社会小农经济条件下,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就存在有“重农抑商”、“贵义贱利”的价值观念, 中原正统汉文化下的社会经济一直以自给自足、单一化生产的农业经济为主。
而岭南文化在这一点上与中原传统文化存在明显的差异。
历史上, 岭南特别是珠江三角洲一带一直是一个商业贸易比较发达的地区, “崇利”的商品价值观念渗透到岭南社会各个角落。
广东尤其是广州、潮州等地, 人们逐利之广, 上至官僚、地主, 下至士子农人, 经商活动十分普遍。
清代仅潮州一地, “不务农业”的居民就发展到10 万户之多, 务商在平民中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
与之相适应, 岭南社会的经济结构也向多元化、商品化方向发展。
明代时, 珠江三角洲就成为商品性农业区, 土地经营方式已呈多样化特点, 经济作物生产成为最发达的农业部门, 以至于明朝中后期, 广东在历史上第一次变为缺粮省, 农业生产已带有较强的商品性目的。
同样, 手工业生产也具有相当高的水平, 以品种繁多、工艺先进而远销海内外。
岭南地区物质生产的多元化、商品化倾向, 促进了商业贸易的繁荣。
112 岭南文化的开放性岭南地处我国南疆边陲, 位于南海之滨, 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对外交流的窗口。
历史上, 广州是外国人居住和出入最多的城市之一。
同样, 岭南人也不断走出家门, 向海外开拓, 今海外华侨和华人有3000 多万, 而粤人就占了2000 多万。
频繁的贸易交流和人口流动, 使岭南呈现出一种开放的文化态势。
自汉朝以来, 岭南不仅从海外引进了众多的花果和农作物品种, 同时, 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及大量的西方科学知识也都由广东传入, 并辐射内地。
岭南文化的重要意义

岭南文化的重要意义岭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之一,具有重要的意义。
岭南文化是中国南方地区特有的文化形态,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湖南、福建等地,具有较强的地域特色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下面将从历史传承、文化交流、艺术表达和社会发展等方面探讨岭南文化的重要意义。
岭南文化的历史传承丰富多元,为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积淀做出了重要贡献。
岭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原文化与南方少数民族文化交汇融合的重要区域,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
岭南文化中融合了中原文化的精华,又吸纳了少数民族文化的特色,形成了独具魅力的文化瑰宝。
例如,岭南文化对古代中国的文学、音乐、绘画、建筑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岭南文化的开放包容促进了文化交流与互鉴。
岭南地区地处中国东南沿海,是中国与外部世界交流的重要通道,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
在历史上,岭南文化与外来文化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貌。
例如,岭南文化中的粤剧、客家山歌等艺术形式,吸收了京剧、评弹等中原戏曲的元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岭南文化的开放包容性,不仅促进了区域内的文化交流,也为中国与世界的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岭南文化的艺术表达丰富多样,为中国艺术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岭南文化以其独特的地域特色和独有的审美观念,形成了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
岭南文化中的广彩瓷器、岭南画派、岭南木雕等艺术形式,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也展现了岭南地区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追求。
这些艺术形式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中国艺术的多元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和创作灵感。
岭南文化的发展推动了社会进步与繁荣。
岭南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
岭南文化作为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文化支撑和精神动力。
岭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为社会的进步和繁荣注入了新的活力。
岭南地区的文化产业、旅游业等也因此得到了快速发展,为地方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
中国区域文化之岭南文化

马坝人遗址----狮子山
岭南地区 其他旧石器时代晚期“新人”
• 广西来宾县麒麟山盖头洞发现 “麒麟山人”化石; • 广西柳江县遍天岩山洞 发现“柳江人”化石,可能属于1 个女性和1个中年男性; • 广东灵山县(1965年划归广西)城郊马鞍山的东胜岩、葡 地岩、洪窟等岩洞中,发现分别属于四五个个体的人类化 石,距今约数万年之久,被命名为“灵山人”化石; • 广西桂林市郊独山甑皮岩洞穴内发现了新石器时代早期遗 址,出土的人骨经鉴定属蒙古人种,其体质形态同“柳江 人”比较接近; • 广东封开庙边罗沙岩洞穴遗址中发现了人牙化石、人工打 制石器和大批哺乳动物化石; • 广东封开县黄岩洞发现两个晚期“智人”头骨化石,经鉴 定,一为小孩,性别不明,一为成年男性。
甑皮岩遗址
甑皮岩遗址位于桂林市区 南面独山之西南麓。出土有 陆栖与水生食肉动物40余种, 均属热带、亚热带动物群, 有原始驯养猪;出土石器63 件,其中打制石器31件,有 砍砸器、盘状器、刮削器、 砧等,磨制石器32件;有斧、 • 甑皮岩遗址,最早距今约一万二 钵、瓮、三足器等,有陶片 千年前就开始有古人类在此居住, 1000余件,均为夹砂粗陶、 直至宋代仍有人在此生活。是目 多为棕红,次为灰色、纹饰 前中国发现人类居住时间跨度最 以绳纹、兰纹为大宗,部分 长的新石器时代洞穴遗址。也是 为刻画几何纹图案。其中, 素面夹砂原始陶器和屈肢蹲 目前中国出土文物最丰富的新石 葬的发现最令中外史前考古 器时代洞穴遗址之一。 界瞩目。
位于广东曲江县狮子山的狮头与狮尾之间的峡地,面积约为3万平 方米。“石峡文化”是一种以遗址下的文化层及其墓葬为代表,以稻 耕为主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 遗址自下而上包含了三个不同时期的文化遗存,即石峡文化层、 夏商时期文化层以及夏商至西周时期以菱纹陶为代表的青铜器时代文 化层。 石峡文化(下层)的特征是:陶器以圈足器、三足器、圜底器为 主。石器有铲、锛、凿等,均通体磨光。埋葬习俗为氏族公共墓地。 居住出现了聚落定居的建筑遗迹。石峡遗址中文化层和下文化层有叠 压关系和墓葬打破关系。比较多见的陶器有折户圜底罐、凹底罐,三 足器极少。有大小不一的有段锛、三棱形箭镞和少量的穿孔石刀。从 出土的器物种类和数量分析,石峡中层遗址的先民,主要以原始农业 为主,其次是采集和狩猎。 石峡上文化层,是以几何印纹硬陶与少量的磨光石器、青铜器共 存为特征。 目前所知,石峡文化主要分布在北江、东江流域,与东南沿海、长江 中下游新石器时代诸原始文化(如良渚文化)有着密切联系,甚至与 山东沿海等地的诸原始文化(如大汶口文化)有直接、间接的交往和 相互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岭南文化基本特征及作用
提要:岭南的地理概念是指五岭以南地区,在地域上包括今广东省、海南省和广西部分地区。
由于岭南地区北依南岭,南傍南海,加上南岭万山叠嶂,这就令岭南在地理上成为一个独立的区域。
在这独立的区域里面,岭南就有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征,并且这些特征在历史的进程上发挥着自己的作用。
本文章就浅论岭南的文化特征以及其作用。
关键词:岭南文化基本特征作用
(1)岭南文化的基本特征
①重商性。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重农轻商”一直是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这一思想在旧中国的中原地区一直占有主导地位,但是由于岭南地理位置的独特性,所以在岭南就产生了与中原不同的特征,那就是“重商性”。
岭南特别是珠三角地区一直是中国对外开放的一个窗口,所以这里的商品贸易十分发达。
“崇拜金钱”的观念渗入到了岭南文化中。
在乾隆二十二年(1757)11月,清政府宣布封闭闽、浙、江三海关,仅保留粤海关对外通商。
【1】从此,全国的进出口商品交易,都由广州一口经营。
大量商人到广州做生意。
这时候的广州商品贸易达到了鼎盛时期。
②开放性。
岭南一直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
很多的岭南人不断走出家门,大量的人口迁出和迁入,今海外华侨和华人有几千万。
频繁的贸易和人口的流动,这就使岭南文化拥有开放性。
除此大量的中原和海外的产品输入到岭南地区,同时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文化都输入到广东。
鸦片战争后,广东成为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场所。
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人都将西方的政治观念从广东输入从而带到了全中国,岭南就成为中国资本主义观念启蒙地方。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广东又成为了对外开放的试验基地。
③兼容性。
岭南文化的开放性这就意味着,岭南文化同时具有兼容性。
岭南地区是一个文化的大舞台,是海内外各种文化碰撞的地方。
由于岭南地理位置处于中国最南部,与海外相连通,这就使大量来自中原和海外的文化涌进岭南地区。
岭南文化接受了这些地方的大量文化和影响,在民俗、饮食、艺术、建筑和宗教等方面都有体现,大量不同的宗教场所在岭南出现。
这些新内容使岭南文化更加丰富。
例如,上元节(元宵节)从唐代起有观灯风俗,故又称灯节。
在宋代,上元节燃灯也成了广州市民的生活内容。
【2】从地域上划分,岭南文化可以分为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三部分。
在区域的内部,各自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但是岭南文化的兼容性就表现在这三大文化的共生上。
④多元性。
多元性又是岭南地区的其中一个文化特征。
岭南文化的开放性和兼容性,这就意味着岭南文化的多元性。
这一特点在岭南许多方面都可以看出来。
例如,广州的沙面就是一个好例子。
由于19世纪末,外国列强的侵占,列强就在广州沙面地区建立一个属于外国人的夷馆区。
所以至今这一带的建筑带有浓厚的中国特色和西方特色。
又例如,在十三行的贸易当中,商人们为了方便贸易往来,他们就发明了一种叫“广东英语”的语言,这种语言夹着广东话和英语发音。
⑤享乐性。
岭南人由于重商、重利的原因,从而就产生了享乐的念头。
十三行开始只有几家,后来都发展起来了,商人的钱也就多起来了。
清初屈大均《广东新语》中有诗描述:“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二洋;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
”【3】,岭南人多钱了,就产
生享乐的想法。
岭南中不少的习俗都体现这个特征。
例如,广东人有饮早茶的习惯,饮茶成了广东人的一种享乐方式。
除此,岭南人很喜欢出外旅行。
广东沿海地区有很多的娱乐消遣地方,一到周末就很多人去。
⑥远儒性。
在岭南的发展中,来自中原的传统文化都一直影响这岭南文化发展。
但是岭南文化并没有被这种影响所束缚。
并且在物质文化和观念文化中体现出迥异于中原的文化。
岭南文化的远儒性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都表现着,从儒学人才来看,从汉到隋长达八百余年中,广东被朝廷察举人才总共不过24人。
而在广东唐前期没有一个进士,唐后期广东进士才5人,占全国0.7%。
由于缺少中原文化的束缚,岭南文化就表现出一种开拓、进去、革新的精神。
例如太平天国运动、维新变法运动乃至孙中山的革命都是把岭南作为起点。
(2)岭南文化的历史作用。
①对岭南以致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起着积极推动作用。
岭南一直是中国对外贸易的窗口。
在清朝时间,广州就成了全国唯一的对外窗口。
全国的贸易都集中在广州。
广州在当时就成了全国经济的命脉。
岭南是中西文化的交汇处,它首先接触到当时中国最先进的文化,大量外国优秀的文化都集中到岭南处。
这就带动着社会的变迁和发展。
这一切对全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②有利于各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
岭南文化中的开放性、兼容性和多元性都有利于全民族的团结发展。
岭南地区其实是一个文化大集合,它独特的地区文化使来自各地的文化达到一种共生的状态。
这都有利于各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
③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流。
岭南文化在与海外文化交流中,又包含了基督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波斯文化、日本文化等等的因素,这都在广东的民俗、艺术、建筑、宗教等文化内容上都反映出来。
在这中西文化交流的碰撞中,中华文明面对外来文化时,我们可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自身的文化精神升华。
在双方交流的交流中,岭南地区充当着媒介的重要角色。
从而岭南的种种独特文化特征又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流。
注释:
【1】《清高宗实录》卷550
【2】《广州简史》杨万秀钟卓安主编广东人民出版社第150页
【3】屈大均:《广东新语》卷15,《货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