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文化的基本特征
岭南文化的基本特征

岭南文化的基本特征岭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指广东、广西、海南等南方地区的文化。
其基本特征如下:1.多元文化交融:岭南地区毗邻南海,长期处于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成为了南北文化交流的桥梁。
岭南文化拥有浓厚的南方特色,同时也吸纳了中原文化、东南亚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影响。
这种多元文化交融的结果使得岭南文化具有独特的特色。
2.华夏文化传承:岭南地区是华夏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自古以来就有丰富的历史遗存和文化传承。
岭南文化继承了华夏文化的优秀传统,尊崇孔子、孟子等儒家思想,注重家风家训,强调尊老敬贤、尊师重教的传统价值观。
3.壮乡文化风采:广西地区是壮族的主要聚居区,岭南文化也受到壮族文化的深刻影响。
壮乡文化以壮乡民歌、舞蹈和服饰为代表,具有独特的民族气息。
岭南文化中的壮乡文化特点丰富多样,使得岭南文化更加多元化和丰富。
4.温暖人情味:岭南文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重视家庭和社会关系。
岭南地区的居民注重亲情、友情和邻里之间的互助和交流。
在岭南文化中,人情温暖、和睦相处是重要的价值追求。
5.地方特色鲜明:岭南地区地势复杂,山水之间形成了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岭南文化以这些地方特色为基础,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建筑风格、饮食文化、民间艺术等,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6.丰富多样的美食文化:岭南地区以广东省饮食文化最为有名,岭南文化也因此被称为“美食之乡”。
广东菜以其独特的风味和精湛的烹饪技艺而闻名,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岭南地区还有潮汕菜、客家菜等独特的地方菜系。
这些美食文化丰富多样,体现了岭南人民对美食的热爱和追求。
7.热爱戏曲艺术:岭南地区流传着丰富多样的戏曲艺术,如潮剧、粤剧、客家山歌等。
这些戏曲艺术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音乐风格,受到了岭南地区居民的热爱和追捧。
岭南文化中的戏曲艺术不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是一种精神体验和文化传承的载体。
8.浓厚的宗教氛围:岭南地区信仰众多,常见的宗教有道教、佛教和基督教等。
论岭南文化的典型特征

论岭南文化的典型特征作者:王晓辉来源:《企业文化》2018年第35期摘要:岭南文化历史悠久,独树一帜。
本文通过辨析岭南文化中三种最典型的特质,为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不断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提供参考。
关键词:岭南;文化;典型特征岭南文化植根于本土南越文化,历史悠久,绚烂多姿。
总体上,岭南文化最典型的特质主要有三个:开放包容性、开拓创新性和务实功利性。
1.开放包容性。
主要指岭南人普遍具有兼收并蓄和求同存异的文化心态。
一方面,岭南位于五岭之南,在交通尚未开发的古代,烟笼雾锁、蛇虫出没的层峦叠嶂显然极大地阻碍了岭南与中原之间的联系。
封建中央集权制度和朝廷政策在岭南的贯彻力度因此明显减弱,而且,因封建统治势力介入而逐渐陷于极度保守、排外的传统儒家思想在岭南地区的影响和渗透也相对较小。
故在地理环境的客观阻断下,岭南人的社会行为乃至思想观念都得以幸免遭受沉重的束缚,一定程度上保持了一些独立和自由性。
正是这些弥足宝贵的精神素养,成为岭南文化富含开放包容性的催化剂、重要基石与必要条件。
另一方面,岭南也濒临碧波万顷的大海,自汉代起“海上丝绸之路”得到了开辟和拓展,长久便利的海上交通,使得岭南与外部世界在文化和理念等方面的交流与碰撞日益密切,曾被视作“蛮夷之地”的岭南也一跃而为当时国内洋人居住和出入最多的地区之一,岭南人更是走出国门,远渡重洋,足迹遍布东南亚、阿拉伯以及欧美等地。
这些社会元素和社会格局的变动与破立,直接引发了社会文明的多米諾效应。
岭南人摆脱了保守狭隘的小农意识,站得更高、看得更远,眼光、胸襟和胆识等心理要素都发生了质的变化,能以海纳百川般的宽容心态,来审视、接纳和融入这个多元的世界。
2.务实功利性。
主要指岭南人崇尚实用、一切从实际功用出发的价值取向。
首先,岭南一带以山地、丘陵地貌见长,自古耕地面积狭小,加上古代交通闭塞,农耕工具和农业技术都难以得到推广利用,故在近代以前,岭南地区难以跟沃野千里、农业文明高度发达的中原同日而语。
岭南文化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地理因素

岭南文化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地理因素岭南文化是中国南方地区的特有文化,它根植于广东、广西、香港、澳门、海南等岭南地区,形成于数千年的演变过程中。
岭南文化有着独特的特点,并且在形成过程中,地理因素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
一、岭南文化的特点:1.宗教多元:岭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多元宗教共存的区域,岭南文化也因此具有宗教包容性和多样性。
佛教、道教、儒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宗教传入并得到发展,形成了岭南地区独特的宗教信仰体系。
2.美食文化:岭南地区的美食文化源远流长,以粤菜为代表的岭南菜系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岭南人的饮食崇尚鲜美、清淡、独特的口味,尤其讲究食材的新鲜和烹饪的精细。
岭南菜以烧腊、煲仔饭、海鲜等为代表,成为岭南文化的独特符号。
3.家居建筑:岭南地区的家居建筑受到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影响,形成了具有独特特色的建筑风格。
岭南传统建筑以重屋顶、宽庭院、幽静的院落、红木家具和精美的木雕为特点,注重空间利用和生态环保,体现了岭南人对舒适居住环境的追求。
4.音乐舞蹈:岭南地区有着丰富多样的音乐舞蹈文化,包括粤剧、潮剧、客家山歌等。
这些传统音乐舞蹈形式独具特色,以唱、念、做、打为主要表现手段,表达了岭南人民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5.艺术文化:岭南地区涌现出许多著名的文人墨客、书画家和工艺美术家,其传统艺术形式包括岭南画派、金石篆刻、陶瓷艺术等,都受到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的影响。
岭南文化注重细腻、典雅的表达方式,融合了儒释道三家思想,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艺术文化。
二、岭南文化形成的地理因素:1.地形地貌:岭南地区地势起伏,众多山脉和丘陵交错分布,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地形地貌。
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为岭南人民提供了良好的自然居住条件和生产环境,同时也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和文化交融。
2.气候条件:岭南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
这种气候条件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也成为岭南人民生活方式和文化习惯的重要影响因素。
岭南文化

岭南文化基本特征地理环境岭南, 作为一个地域性概念, 指五岭以南地区, 在地域上包括今广东省、海南省和广西部分地区。
由于岭南地区北依南岭, 南傍南海, 加上南岭万山叠嶂, 不仅使岭南地区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然地理单元, 而且孕育于其中的岭南文化也形成了迥异于岭北的文化特质, 在中华大文化之林独树一帜。
岭南文化鲜明特色的形成, 地理环境因素起了重要作用。
1 岭南文化的基本特征111 岭南文化的重商性在封建社会小农经济条件下,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就存在有“重农抑商”、“贵义贱利”的价值观念, 中原正统汉文化下的社会经济一直以自给自足、单一化生产的农业经济为主。
而岭南文化在这一点上与中原传统文化存在明显的差异。
历史上, 岭南特别是珠江三角洲一带一直是一个商业贸易比较发达的地区, “崇利”的商品价值观念渗透到岭南社会各个角落。
广东尤其是广州、潮州等地, 人们逐利之广, 上至官僚、地主, 下至士子农人, 经商活动十分普遍。
清代仅潮州一地, “不务农业”的居民就发展到10 万户之多, 务商在平民中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
与之相适应, 岭南社会的经济结构也向多元化、商品化方向发展。
明代时, 珠江三角洲就成为商品性农业区, 土地经营方式已呈多样化特点, 经济作物生产成为最发达的农业部门, 以至于明朝中后期, 广东在历史上第一次变为缺粮省, 农业生产已带有较强的商品性目的。
同样, 手工业生产也具有相当高的水平, 以品种繁多、工艺先进而远销海内外。
岭南地区物质生产的多元化、商品化倾向, 促进了商业贸易的繁荣。
112 岭南文化的开放性岭南地处我国南疆边陲, 位于南海之滨, 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对外交流的窗口。
历史上, 广州是外国人居住和出入最多的城市之一。
同样, 岭南人也不断走出家门, 向海外开拓, 今海外华侨和华人有3000 多万, 而粤人就占了2000 多万。
频繁的贸易交流和人口流动, 使岭南呈现出一种开放的文化态势。
自汉朝以来, 岭南不仅从海外引进了众多的花果和农作物品种, 同时, 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及大量的西方科学知识也都由广东传入, 并辐射内地。
岭南文化知识

《岭南文化》知识学习要点第一讲:岭南文化的普泛性特征:1、区域原生,传统赓续——原生性2、面向海洋,放眼世界——开放性3、重商求利,实惠为上——重惠实在与求真务实4、善饮头啖汤,敢为天下先——积极进取与开拓精神5、自我反思,破旧创新——批判意识与改革精神6、多元融汇,气象开阔——兼容特性与现代意识(一)岭南地理环境与文化生成1、封闭而又开放:岭南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1)何谓岭南?五岭以南,又称岭外、岭海、岭表。
《史记·张耳传》:“秦南有五岭之戍。
”站在不同的地理位置来看岭南:从中原地区看,称为岭外;从珠江三角洲看,又可称为领表。
九州之外的岭南:1、《吕氏春秋·有始览·有始》曰:“何谓九州?河、汉之间为豫州,周也。
两河之间为冀州,晋也。
河、济之间为兖州,卫也。
东方为青州,齐也。
泗上为徐州,鲁也。
东南为扬州,越也。
南方为荆州,楚也。
西方为雍州,秦也。
北方为幽州,燕也。
”2、位于传统模式之外,特力独行,渐进发展。
岭南山海地貌结构:北部——山地:古文化蕴育于石灰岩溶洞;文化屏蔽效应中部——三角洲平原:岭南文化演进的良好舞台(优越农业生态环境、肥沃土壤、动态推进下的土地增生)南部——广阔南海:对外交流的便利 海上丝路;开拓精神第二讲:文化板块与岭南文化的特性(一)海洋文化质地与早期岭南文化特征:1、原生性——早期的岭南文化植根于岭南地域,被枕南岭,面向南海,有其独特的海洋文化外向发展的特征和序列。
2、独立性——早期的岭南文化由于地域的关系,使其远离中原的连年战火,保持了其文化发展的连续性和独立性。
3、滞后性——与同期的北方中原文化相比,岭南是个交通不便之地,文化信息的交流活动相对较少,使得岭南文化有较为明显的发展滞后性。
4、差异性——早期岭南文化有别于中原文化,就算在其内部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
(二)中国文化的三大板块与岭南文化:1、中国文化三大板块:农耕文化区、草原文化区、海洋文化区(含吴越文化、闽台文化和岭南文化)2、海洋文化的基本要素:A)舟楫之便带来的商业文明;B)开垦与移民:具有包容性的移民族群结构。
中国区域文化之岭南文化

马坝人遗址----狮子山
岭南地区 其他旧石器时代晚期“新人”
• 广西来宾县麒麟山盖头洞发现 “麒麟山人”化石; • 广西柳江县遍天岩山洞 发现“柳江人”化石,可能属于1 个女性和1个中年男性; • 广东灵山县(1965年划归广西)城郊马鞍山的东胜岩、葡 地岩、洪窟等岩洞中,发现分别属于四五个个体的人类化 石,距今约数万年之久,被命名为“灵山人”化石; • 广西桂林市郊独山甑皮岩洞穴内发现了新石器时代早期遗 址,出土的人骨经鉴定属蒙古人种,其体质形态同“柳江 人”比较接近; • 广东封开庙边罗沙岩洞穴遗址中发现了人牙化石、人工打 制石器和大批哺乳动物化石; • 广东封开县黄岩洞发现两个晚期“智人”头骨化石,经鉴 定,一为小孩,性别不明,一为成年男性。
甑皮岩遗址
甑皮岩遗址位于桂林市区 南面独山之西南麓。出土有 陆栖与水生食肉动物40余种, 均属热带、亚热带动物群, 有原始驯养猪;出土石器63 件,其中打制石器31件,有 砍砸器、盘状器、刮削器、 砧等,磨制石器32件;有斧、 • 甑皮岩遗址,最早距今约一万二 钵、瓮、三足器等,有陶片 千年前就开始有古人类在此居住, 1000余件,均为夹砂粗陶、 直至宋代仍有人在此生活。是目 多为棕红,次为灰色、纹饰 前中国发现人类居住时间跨度最 以绳纹、兰纹为大宗,部分 长的新石器时代洞穴遗址。也是 为刻画几何纹图案。其中, 素面夹砂原始陶器和屈肢蹲 目前中国出土文物最丰富的新石 葬的发现最令中外史前考古 器时代洞穴遗址之一。 界瞩目。
位于广东曲江县狮子山的狮头与狮尾之间的峡地,面积约为3万平 方米。“石峡文化”是一种以遗址下的文化层及其墓葬为代表,以稻 耕为主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 遗址自下而上包含了三个不同时期的文化遗存,即石峡文化层、 夏商时期文化层以及夏商至西周时期以菱纹陶为代表的青铜器时代文 化层。 石峡文化(下层)的特征是:陶器以圈足器、三足器、圜底器为 主。石器有铲、锛、凿等,均通体磨光。埋葬习俗为氏族公共墓地。 居住出现了聚落定居的建筑遗迹。石峡遗址中文化层和下文化层有叠 压关系和墓葬打破关系。比较多见的陶器有折户圜底罐、凹底罐,三 足器极少。有大小不一的有段锛、三棱形箭镞和少量的穿孔石刀。从 出土的器物种类和数量分析,石峡中层遗址的先民,主要以原始农业 为主,其次是采集和狩猎。 石峡上文化层,是以几何印纹硬陶与少量的磨光石器、青铜器共 存为特征。 目前所知,石峡文化主要分布在北江、东江流域,与东南沿海、长江 中下游新石器时代诸原始文化(如良渚文化)有着密切联系,甚至与 山东沿海等地的诸原始文化(如大汶口文化)有直接、间接的交往和 相互影响。
岭南文化的介绍

岭南文化的介绍一、岭南文化的概述岭南文化,是指广东、广西、海南三省区的文化,其中以广东文化最为著名和典型。
广东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岭南文化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具有深远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地方特色,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岭南文化的历史渊源岭南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时代。
早在逾越时代,岭南文化就已经有了比较完整的系统,这可以从夏商时期出现的雕刻石器、青铜器、玉器等文物中看出。
唐代以后,岭南文化开始走向繁荣时期。
在南宋时期,广东成为了全国最富有的地区之一,岭南文化也取得了辉煌成就。
到了明清时期,岭南文化经历了一段衰落期,但在民国和新中国时期,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岭南文化重新焕发出了生机。
三、岭南文化的特点岭南文化是一种多元文化,它融合了中原文化、南越文化、海外文化等多种文化因素,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色。
具体来说,岭南文化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文化多元化岭南文化是一种多元文化,包含了多种民族文化因素,如中原文化、南越文化、海外文化等,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和特色的岭南文化。
2. 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岭南文化的民俗文化非常丰富,如“过大年”、婚俗、祭祀活动等,这些民俗活动不仅是人们传承和弘扬岭南文化的方式,也是维系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
3. 建筑风格独特岭南文化的建筑风格独特,以“吊脚楼”、“宫殿式建筑”、“粉墙黛瓦”、“园林式建筑”等为代表,这些建筑充分展现了岭南文化的特点和风貌。
4. 饮食文化独具特色岭南文化的饮食文化也是独具特色的,岭南菜系粤菜更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
岭南饮食文化不仅注重味道、营养和色彩,更体现了广东人的独特性格和审美情趣。
四、岭南文化的代表作品岭南文化的代表作品非常丰富,包括建筑、雕塑、书画、音乐、戏曲、小说等方面,以下为几个代表性的作品:1. 世界文化遗产——岭南古建筑群岭南古建筑群是广东地区古建筑的代表,包括广州的南越王墓、石室圣心大教堂、陈家祠等,这些古建筑是岭南文化的象征和代表。
论岭南民俗文化的特征与发展趋势

二、百越文化
百越文化是岭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之一,它源于古代百越族群,是中华民 族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百越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风俗习惯。
1、百越图腾
百越族的图腾文化是一种原始宗教文化,是百越人民对于自然和神秘事物的信 仰和崇拜。其中最为常见的图腾包括蛇、鹰、龙等动物形象和一些神秘的自然 元素。这些图腾在百越族群的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如
百越地区的饮食文化独具特色,人们喜欢吃米饭、鱼、肉、豆腐等食品,同时 注重口感和营养价值。在烹饪方面,百越人民喜欢使用新鲜的食材和独特的调 味料,如鱼露、酱油等。此外,百越地区的饮食文化还注重礼仪和节俭,人们 在宴席上会按照一定的礼仪程序进行用餐,同时也会注重节约食物和酒水等资 源。
5、国际交流与传播: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岭南民俗文化应积极走向世界,展 示其独特的魅力。可以通过举办国际民俗文化节、参加国际艺术展览等方式, 将岭南民俗文化推向世界舞台。同时,也要积极引进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优秀民 俗文化元素,丰富和发展岭南民俗文化。
参考内容
岭南地区,位于中国南部,是一个具有独特地理特征和丰富文化传统的地区。 其中,岭南民俗与百越文化是这片土地上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次演示将探 讨这两个主题,以期深入了解岭南文化的内涵。
3、建筑风格
百越地区的建筑风格注重实用性和装饰性,一般采用砖木结构或石木结构建造。 建筑风格也随着地区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有些地方会采用传统木结构和马头墙 等建筑元素来建造房屋,而有些地方则会采用现代化的建筑风格来建造房屋。 百越地区的建筑也注重风水和装饰设计等方面的考虑。
总之,岭南民俗与百越文化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丰 富的内涵和文化价值。通过对于岭南民俗与百越文化的了解和学习,我们可以 更好地了解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岭南文化的基本特征
·岭南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岭南文化的外部显著的特点,是岭南文化质的规定性的外在显现。
本质是深层的,特征则是比较表层的。
但两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1.岭南文化的重商性
中国传统文化在经济领域历来具有重农抑商的倾向。
但是,这种封建社会小农经济条件下萌生的价值观念,在岭南地区并无突出的反映。
岭南文化上的商业精神不仅弥漫于市民的日常生活中,而且往往制约者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目标。
2.岭南文化的开放性
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自然环境形成的岭南文化,必然是“窗权之下,易感风霜”,免不了要发生与其他外域文化的碰撞和交汇,形成一种开放的文化心态,呈现出与较为封闭的内陆文化有明显的不同性质。
3。
岭南文化的兼容性
开放性跟兼容性是相互联系的。
岭南文化具兼容并蓄的性质,它处于与不同文化相互对流和沟通的状态,不存在严重冲突和对抗的局面。
4.岭南文化的多元性
岭南文化的兼容性在表现上,必然出现岭南文化的多元性。
岭南文化的多元性是指多种性质,多种类型,多种层次文化的并存,使岭南文化显得多姿多彩,生动活泼、富有活力。
5.岭南文化的享乐性
岭南文化的享乐性不仅表现在舒适、快乐、美好、享受等美的生活追求,企求幸福生活,更重要的表现为通过劳动,获得成功,取得胜利,实现人生价值,达到目的以及对个人利益、事业成就的满足。
其主导方面是积极的,它催人上进,奋发,开拓,攀登,建设美好的生活,追求幸福的人生。
但也有一些消极因素,诸如过于追求刺激和物质享受,甚至奢侈。
6.岭南文化的直观性·
岭南文化的享乐功能与文化主体重感觉的直观性是密切联系的。
岭南文化从内容到形式都带有善变的特征,这一特征使岭南文化难以形成文化深沉的积淀和思辨成果,但它能刺激文化的生命机体,使之不断推陈出新,以满足人们的需要。
7.岭南文化的务实性
岭南文化则具有浓厚的世俗性和实用性,比较重实际、重实利、重实惠。
岭南文化这种较强的现实取向和唯实精神是由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决定的。
8.岭南文化的远儒性
正因为岭南文化具有这种远儒性,反传统性,它相对于我国其他地域文化来说,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和束缚较少,而受外来文化影响较多。
岭南文化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的,它们是一个有机整体。
只有把它们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科学地把握岭南文化的本质和特色,掌握其发展规律。
二、岭南民俗文化特征
(一)农业文化与商业文明并重
早在4500年前,古南越族人民就创造了以稻谷为主粮的农业锄耕文化。
同时岭南民俗中的商业文化特质使之卓而不群。
岭南拥有较长的海岸线。
广州买发财大蚬的春节旧俗,重阳节的登高转运,梅县客家人的新年初三送穷鬼,阳江新春初一的行大运等等,都体现了在浓重的商业风习中,岭南民众突破“循规蹈矩”的农业意识,求财求运的功利愿望和投机心理。
可见,岭南商业文化的形成亦是自然自发,由广大民众尤其是中下层民众创造承载的。
在浓厚的农业文明背景中凸显商业文化氛围是岭南民俗文化的第一个特征。
(二)传统民俗与现代时尚交织
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岭南大地也在尽情地上演着一幕幕现代时尚。
除了过洋节,珠三角城乡近十年来,无论男女老少,过生日都要吃蛋糕、吹蜡烛、唱生日歌、许愿,而且在夜间举行仪式,统统都是西方的风俗,
即使在农村也很普遍。
充分吸纳西方现代社会的风俗时尚,使岭南地域的民众生活充满现代色彩。
在广州荔湾区,传统的骑楼、西关大屋与独具异国风情的沙面洋房互相掩映;在珠三角地区,粤语、英语和普通话同时被使用,是办公、经商、旅游、日常交往的通用语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特征愈加显著,成为岭南民俗文化的一道风景。
(三)开放创新与保守陈旧呼应
当中原腹地的古汉语几经流变,终于在轰轰烈烈的“白话文运动”的尘嚣中退出中国人的当代生活的时候,以开放变通为特征的岭南人却满口的古词汇,而且津津乐道于自己的区域方言,对普通话“敬而远之”,这也算当之无愧的岭南特色吧。
广府文化
沙湾飘色,我们可以从字面上解释:沙湾,地方名,指番禺沙湾这个地方,同时也指明了沙湾飘色的特色,因为飘色这种民间艺术不仅沙湾有,但沙湾飘色与别的地方有所不同;飘,是动词,同时也是形容词,因为这个飘字不仅点明了这种民间艺术的特点,而且也把一板色上半部分表演者“凌空而立”这一艺术特色表现得活灵活现,同时更是沙湾飘色这种民间艺术精华所在;色,名词,就是指飘色这种艺术形式。
色,有飘色,有跷色,有马色,有水色,还有春色、秋色等。
这里的人把构思制作色叫作啉(粤言)色,飘色表演叫出色,观赏飘色表演叫睇色。
沙湾飘色是一种在岁时节令期间进行巡游展演的传统民间艺术活动形式。
明末清初已有雏形,主要是在每年三月初三“北帝诞”祭祀活动时抬着与北帝有关的人物造型巡游。
沙湾飘色以色柜为展示舞台,色柜上站着一个8-12岁的古装儿童,即“屏”,“屏”上再站一至两个2岁左右的古装儿童,即“飘”。
飘色是以屏和飘的扮相、姿态、服饰及道具有机结合组成造型,来表现某个故事、传说、戏曲和风俗内容。
番禺沙湾飘色以色彩艳丽,造型典雅,色梗钢筋幼细,装置奇妙,内容新颖等特点闻名于海内外。
广府建筑在历史进程中吸收了中西方建筑文化精髓,诠释了时代的发展变迁,展现了从接触碰撞到融汇创新的过程,突出体现了广府文化的开放姿态、兼容品格和创新思维三大基本精神。
广府文化源远流长,素有开阔、博大、包容的社会评价。
“广府文化具有浓厚的商业意识,既保留许多古风遗俗,又博采众长,善于吸收消化;具有多元性、多层次性和高辐射性的特征。
”这种文化心理也体现在广府建筑之上,它吸取了中西方建筑文化的精髓,对旧有的广府建筑文化革故鼎新,以独有的建筑诠释了时代文化,城市建筑的文化之光穿越发展变化的历史,展示出广府建筑文化开放、兼容、创新的基本精神。
反映了广府人普遍追求平安、和谐、顺利的心态。
其核心是追求和谐,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人自身生活的和谐。
广府人普遍胸怀宽广、与人为善、做事务实、胆色过人,勇于创新、热爱生活,且上述特性并非各自独立存在,一般是相互熔为一体,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广府人的优良品性,这些优良品性最终所彰显的是追求自身与万事万物相和谐的价值取向。
而在当今,这种价值取向的许多方面正与我国社会的发展需求相吻合,与和谐社会、和谐社区的目标相一致
Welcome To Download !!!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