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广府文化及传统民俗深度研究

合集下载

广府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调查报告

广府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调查报告

广府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调查报告广府文化是中国南方地区一种重要的地方文化,它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在当今社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多元化的进程,广府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广府文化以其独特的饮食、建筑、语言、传统节日等方面独具特色,深受人们喜爱。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广府文化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难。

因此,本文将对广府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进行深入调查和分析,探讨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广府文化。

一、广府文化的概述广府文化是指广东省佛山市、广州市和珠海市等地区的文化,以粤菜、客家菜、岭南建筑等为代表,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广府文化形成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唐代,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

广府文化以其独特的习俗、传统节日、方言等方面在南方地区有着广泛的影响,被誉为中国的“大南方文化”。

二、广府文化的传承与发展1.广府文化的传承广府文化的传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家庭传统文化的传承。

在广府地区,家庭是文化传承的最重要场所,父辈们会将自己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传承给子辈,使广府文化代代相传;二是社会团体的传承。

广府地区有许多文化团体和传统社团,它们在传承广府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和传统节日,使广府文化得以传承;三是学校教育的传承。

广府地区的学校会在课程设置和课外活动中注重广府文化的传承,使学生能够在学校中接触到广府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心。

2.广府文化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多元化的进程,广府文化也在不断发展壮大。

一是文化产业的发展。

近年来,广府地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成立了许多文化企业和机构,推动广府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发展;二是传统技艺的振兴。

广府地区有许多传统手工艺技艺,如陶瓷、木雕、银器等,这些技艺正逐渐被重新挖掘和传承,为广府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三是文化教育的推广。

广府地区的文化教育水平逐渐提高,各种文化课程和活动逐渐普及,为广府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广府文化的特点研究报告

广府文化的特点研究报告

广府文化的特点研究摘要:广府文化是岭南文化的主要代表,据今已有2000多年的文化历史,它传承与彰显着广府的地域特色。

广府文化不单是个地域概念,而且是个历史文化概念。

基于广府文化的传承和开展,表达出移民文化,平民文化,开放兼容、勇于创新、以和为贵和崇尚务实的文化特点。

关键词:广府文化;岭南文化;文化特点广府文化指以为核心、以珠江三角洲为通行围的粤语文化。

广府文化,即汉族广府民系的文化,中华汉文明的重要组成局部,附属于岭南文化,表现为粤语、粤剧、粤曲等,是岭南文化和粤语等的最早发祥地。

广府文化之“广〞是指广信,正如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所写:广信在“桂江、贺江入郁〞〔西江〕处,也即是封开与交界地方,而且明确了广信正是汉武帝于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平定岭南时的军政首府。

当时整个岭南划为九郡,全由一个名为交趾部的军政机构管理。

因此称古广信所在地为“岭南文化古都〞。

广府文化容丰富,底蕴深厚。

广府文化是岭南文化中的先进代表,是省的旗帜性文化。

广府文化推动了经济和社会事业的迅猛开展。

一、广府文化是的主流文化的民族构成主要以汉族为主,汉族又分为三大民系:广府民系、客家民系和潮汕民系,以这三大民系各自特点为核心的文化我们就称之广府文化、客家文化和潮汕文化。

而这三大文化体系中,又以广府文化的区域分布最广,各方面的影响最大,是当之无愧的主流文化。

广府文化以广佛为核心,珠江三角洲是最具代表性的广府民系文化区域。

而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一直是岭南的经济中心和我国对外经济的窗口,也是广府文化和海外文化交流最为密集的地区。

具有移民文化,平民文化,开放兼容、勇于创新、以和为贵和崇尚务实的特点。

二、广府文化的特点〔一〕移民文化一种文化现象的形成,与地缘、人群、语言、民俗生活,都有密切的关系。

岭南文化、而且主要是广府文化,是中原汉文化南下之后,与岭南原有土著文化对撞交融而产生的地域文化。

岭南原有土著主要是百越族,地域个文化应当是土著文化。

岭南传统文化

岭南传统文化

岭南传统文化岭南地区,素有“江南之南”的美誉,位于中国的南方,拥有独特的气候、地理环境和人文历史,孕育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

岭南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融合了多种传统民俗、传统技艺和传统价值观,深深植根于广东、广西、福建等省份的土地上,传承至今,为岭南地区赋予了独特的文化魅力。

地域特色岭南地区地理环境多样,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广东的珠江三角洲、岭南水乡、岭南小岛、岭南高原等区域,都呈现出不同的地域特色,为岭南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而广西的壮乡风情、侗族文化、苗族风俗等独特民俗也为岭南传统文化增添了一抹异域风情。

文化遗产岭南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传承了许多具有独特地方特色的文化遗产。

比如广府文化、岭南书院、岭南瓷器、岭南风琴等,这些文化遗产不仅承载着岭南人民的智慧和勤劳,也见证了岭南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岭南的传统节日也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比如广东的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广西的壮族三月三、侗族牯岭节等,各具特色,充满了浓厚的地方文化气息。

文化精粹岭南传统文化以其独特的民俗、传统技艺和传统价值观而闻名。

比如岭南的粤剧、岭南音乐、岭南民间艺术等,都是当地人民生活的一部分,展现了岭南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

岭南的传统手工艺更是绚丽多彩,如岭南刺绣、岭南雕刻、岭南陶瓷等,传承至今,仍为人们所喜爱。

传承与发展如何传承和发展岭南传统文化,是当代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传统文化是一座承前启后的桥梁,连接着古往今来的精华与智慧。

要想传承好岭南传统文化,需要从教育、宣传、保护等多个方面入手,让更多的人了解、热爱并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来。

总而言之,岭南传统文化是岭南地区的一张文化名片,承载着岭南人民的智慧和勤劳,展现了岭南地区的独特魅力。

保护和传承岭南传统文化,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民族文化多样性的珍视和传播。

让我们一起来珍惜、传承和弘扬岭南传统文化,让这份文化遗产在未来得以继续闪耀。

岭南宗教民俗文化

岭南宗教民俗文化

岭南宗教民俗文化
岭南地区是中国南方的一个地区,包括广东、广西、海南等省份,这里有着丰富的宗教和民俗文化。

1.道教文化:岭南地区是道教的发源地之一,有着悠久的道教文化传统。

在岭南地区,人们信奉道教神仙,如太上老君、三官大帝、文昌帝君等,每年都会举行各种道教仪式和祭祀活动。

2.佛教文化:佛教在岭南地区也有着广泛的影响,许多寺庙和佛教文化景点吸引了大量的信众和游客。

岭南地区的佛教文化以禅宗文化为主,禅宗文化注重禅修和内观,强调内心的平静和清净。

3.民间信仰:岭南地区的民间信仰也非常丰富,人们信奉各种神祇和祖先,如土地神、城隍神、财神、灶神、门神等。

每年的传统节日和庆典活动也是民间信仰的重要表现形式,如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

4.民俗文化:岭南地区的民俗文化也非常丰富多彩,如龙船竞渡、赛龙舟、舞狮、舞龙、踩高跷、踩旱船等,这些民俗文化活动不仅具有娱乐性,也反映了岭南地区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总之,岭南地区的宗教和民俗文化是中国南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价值。

广府文化

广府文化

一、广府民系岭南地区是古代百越民族聚居之所,被当时统治者称为“蛮夷”之地。

古书上所谓狼、僮、徭、獠、俚、蛋等,多为对百越诸族的蔑称。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百越古族有的与中原汉族移民融合,自成体系,有的演变、发展,生存到今,形成了岭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与三大民系,展示了特异的人文风貌。

直到解放后,广东仍有七个少数民族聚居,即:黎、瑶、壮、苗、满、回、畲族,并有百万风格特异的“水上居民”( 即古书上所谓的“蛋民”) 。

在汉民族中,又明显构成了广府、客家、福佬三个民系,各有不同的方言和习俗,使岭南民俗更为丰富多彩,绰约多姿,具有一种神秘而又迷人的魅力。

广西有11 个主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即壮、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族,汉族有桂柳话、粤语、客家话、平话、湖南话、福建话六大方言,以及“水上居民”。

不同民族、民系的居民群体,有不同的文化特征,具有不同的优势。

他们在共同生存的竞争中取长补短,拓展、交融、充实提高,使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后来居上,取得了光辉灿烂的成果,为全国所瞩目。

(一)三大民系的形成与特征历代迁居岭南的中原人,以及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群落,与当地土著民族融合后,分别构成了岭南东部汉族的“三大民系”。

即:广府民系、客家民系和福佬民系。

1、广府民系最能代表岭南文化特征的是广府民系,它是岭南三大民系中最早形成的居民共同体,是由古越人和南迁的中原移民融合而成的。

历史上中原人入越较大规模的有四次,第一次是秦朝时发卒50 万戍五岭;第二次是汉武帝派伏波将军马援率数十万大军南征,留守岭南九郡;第三次是北宋时高宗仓皇南逃,部分中原人随隆佑太后散落珠江三角洲;第四次是南宋末年皇室南逃,大批将士及庶民随帝南下,流散于珠江三角洲一带。

这些中原移民,构成了广府民系的主流。

他们所居住的地域,主要是珠江三角洲,还有粤中、粤西的一些县市,所操语言为汉语粤方言,属壮侗语族,这是以古越族语为主,融会了中原古汉语成分的一种方言。

广府文化

广府文化

节俗婚嫁
1、春节习俗:
在广州,有除夕花市。

南汉时就已有之,到 19世纪中叶,花市例定在除夕前几天举行,花木涌入城市,十里长街,市民结伴“行花街”,热闹非凡,
2、各地习俗:番禺的飘色游艺活动,珠江三角洲各地的生菜会(取发财之谐音)、
波罗诞、郑仙诞、金花诞、何仙姑诞、日娘诞、盘古王母诞、鱼花诞、田了节、龙母诞等。

饮食风俗
广州的饮食文化享誉海内外。

粤菜是我国的
四大菜系之一,其特点是善于在模仿中创
新,用料广博,选料珍奇,配料精巧,做
工考究,讲究“镬气”,注重形象,品种繁
多,五味俱全,浓淡适宜。

民居习俗
广府早期的民居建筑,较为明显受到江南地区建
筑模式的影响,官僚地主常常是四五代人聚族而
居,建立封闭的建筑群。

珠江三角洲民居的大中
型住宅基本格局为“三间两廊”。

戏曲音乐
粤剧以粤方言演唱,是广东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地
方戏曲剧种。

粤剧是由多种外来戏曲声腔和本地土
戏、民间说唱艺术不断融合而形成、发展起来的。

文化节
2011年1月18日首个广府文化节开幕。

启动仪式上还将有华美汉服秀、五仙赐福、醒狮等精彩表演。

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广府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广府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广府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南部一片经济繁荣的地区,由广东省的珠江三角洲地区、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组成。

这一地区拥有丰富的人文历史和文化传统,其中广府文化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在大湾区背景下,广府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广府文化的传承是大湾区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府文化,又称岭南文化,是广东省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它涵盖了广府地区包括广州、佛山和顺德等地的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

广府文化以其独特的饮食文化、传统手工艺和建筑风格等特点而闻名于世。

在大湾区的发展背景下,广府文化的传承在推动大湾区文化交流和融合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广府文化的传承也是大湾区打造国际化都市群的重要支撑。

在大湾区的融合发展进程中,广府文化的传承将为大湾区注入更多的文化活力,提升大湾区的文化软实力。

广府文化的发展与大湾区的经济发展密不可分。

大湾区是中国的经济发达地区之一,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之一。

在广府文化的支持下,大湾区的经济发展不仅仅是经济数字的增长,更关乎文化产业的发展和传承。

广府文化作为大湾区的文化资源之一,为大湾区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文化支持。

广府文化的美食文化、传统手工艺和民俗风情等都成为了大湾区吸引国内外游客的重要文化资源,推动了大湾区的旅游业繁荣发展。

在文化产业方面,广府文化的发展也为大湾区的文化产业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源泉,推动了大湾区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广府文化的发展不仅仅是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大湾区文化产业的重要支持。

广府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大湾区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在大湾区建设和发展的进程中,传承和发展广府文化需要政府引导和社会参与的共同努力。

一方面,大湾区政府应该加大对广府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支持力度,通过加大政策扶持、文化投入和项目支持等方面的力度,推动广府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社会各界应该积极参与,推动广府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进程。

鼓励企业参与文化产业的投资和支持,在文化创意产业方面提供更多的平台和机会,推动广府文化产业的发展。

岭南文化

岭南文化

关于广府文化的研究广东一隅,史称岭南。

岭南文化,源远流长。

采中原之精粹,纳四海之新风,融汇升华,自成宗系,在中华大文化之林独树一帜。

千百年来,为华夏文明的历史长卷增添了绚丽多彩、凝重深厚的篇章。

岭南文化中包含汉族三大民系文化: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

应该承认,对广府文化的综和研究无论从成功数量还是社会关注程度,都不如客家研究和潮汕研究。

“广府”认同没有经过像“客家”、“潮汕”民系那样的由知名学者号召,历数十年的包括学者与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的建构过程。

当然,对广府文化的一些具体内容,如广州地区的历史、广州话乃至粤剧、粤菜等,前人都有过不少的成果,有些学术水平还相当的高。

现在的研究也越来越多。

但是因为对“广府文化”的研究开展时间还不算很长,我觉得尚有很多待拓展的空间,很多问题并没有讲清楚。

在20世纪经建立对潮汕文化和客家文化专门的研究机构,开展了较为系统的学术研究,成果斐然,有“潮学”、“客家学”之说。

而对广府文化的研究却只在分散的、表象的层面上,显然这与广府文化在岭南文化中的地位很不想称的。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研究对象之不确定则是重要的原因。

因此,对广府文化界定一个比较严谨的、明确的概念,圈定一定的研究范围,是系统研究必须面对的一个基础性、前提性的课题。

广府文化是指以使用粤方言为语言特征,分布在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以珠江三角洲周边的粤西、北部分地区的民系文化,在岭南文化中个性最鲜明、影响最大。

一提到岭南文化的表现,许多人马上想到的就是喝早茶、看粤剧、讲粤语,这些都是属于广府文化的表现。

当然也算是岭南文化的一种文化现象,但不是岭南地域的普通现象,更不等同于全部的岭南文化。

广府文化的主要特征是开放、务实、善变。

三者是相互联系的。

开放是民系环境的特征,务实是民系的本质特征,善变是民系的表现特征。

广府民系的开放,不仅有其自然环境条件,还因为其历史环境条件。

作为自然条件,便利的江海交汇,面向大海的水路交通,以及远离政治中心的地理位置,使得广州长期的持有长期的、合法的全国对外贸易中心的优势地位,与开放的经济交流俱来的是广泛的文化交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岭南广府文化及传统民俗深度研究广府文化及传统民俗广府人主要由早期移民与古越族杂处同化而成。

广府民系文化特征以珠江三角洲最为突出,既有古南越遗传,更受中原汉文化哺育,又受西方文化及殖民地畸形经济因素影响,具有多元的层次和构成因素。

广府民系分布的地域西江、北江流域及珠江三角洲在广东是封建文化最早开发的地区。

两宋以后,珠江三角洲的开发已初具规模,到了明代,是当时岭南著名的粮食和多种经济作物的生产基地,顺德、南海、中山、番禺等地基塘农业驰名于世。

多层次的农业经济架构,又有广州这个世界贸易大港为依托,农副产品和手工业产品市场广阔,产销活跃。

明代后期,珠江三角洲的农业生产商品化倾向日渐明显,成为岭南最活跃、最具商品意识,因而最富有反传统精神的地区。

广东近代工业的新兴产业,主要从19世纪末叶从珠江三角洲一带兴起。

经济发达推动了文化的兴盛,珠江三角洲地区从宋代以来,人文兴旺,一直居于全省人才优势的地位。

广府文化的中心城市广州,自古以来是广东乃至岭南区域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在建筑、艺术、宗教、戏剧、音乐、文学、绘画、工艺、饮食、园林、风俗等各个文化领域,处处表现出悠久的历史渊源和鲜明的个性,给人以多层次、立体的和丰富的感受,使广府文化在广东各民系文化中占有优越的地位。

由于至少从汉代开始与海外文化的接触交流不断,故广府民系的人民,在三大民系中最具开放性,比较易于接受外来新事物,敢于吸收、摹仿和学习西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将传统文化与之相互融合。

广府人还具有敢于探索和尝试的拼搏精神,视野较为宽广,思路较为开阔,商品意识和价值观念较强,精明能干,善于计算,创造了珠江三角洲多元化农业商品经济,以广府人为主干的“广帮商人”清中期就已驰名全国。

同时,也带来了投机性、市侩性的负面作用,以及较为浓厚的宿命观,如广府商家中普遍可见到供奉关公为财神,在穗港澳等地民间存在迷信命运,敬神奉鬼的风气。

商品意识不仅弥漫于民众的日常生活中,而且往往制约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目标,人们更多的是注重经济上的利益关系,民系中的内部凝聚力相对较弱。

广府人由于最早受到海外,尤其是近代西方先进文化思想的影响,得风气之先,加上强悍的民性,冒险、创新的气质,因而反抗性和斗争性也特别强烈,在中国近代史上,精英继出,在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新中国以及改革开放、发展经济中,有一种“敢为天下人先”的最为宝贵的性格特征。

由于广府文化在广东民系文化中的突出地位,因此,广府文化在各个领域中常被作为粤文化的代称。

如广州话称为“粤语”,广州方言歌统称为“粤讴”;广州戏剧音乐分别称为“粤剧”、“粤曲”、“广东音乐”;广东饮食文化体系中虽有广州菜、潮州菜、东江菜之分,但“粤菜”常用以指广州菜;广州工艺品的重要品类被称为“粤绣”、“广彩”、“广雕”等。

节俗婚嫁在节俗上,既有对中原传统文化的传承,又有其地方特色。

在广州,有除夕花市。

南汉时就已有之,到19世纪中叶,花市例定在除夕前几天举行,花木涌入城市,十里长街,市民结伴“行花街”,热闹非凡,至今越办越旺,发展到珠江三角洲的许多城市都有此俗。

番禺的飘色游艺活动,珠江三角洲各地的生菜会(取发财之谐音)、波罗诞、郑仙诞、金花诞、何仙姑诞、日娘诞、盘古王母诞、鱼花诞、田了节、龙母诞等,内容多与祭祀本地神仙以及发财致富、出航平安等主题有关。

反映了广东风俗文化的深层结构的品格。

婚姻习俗上,旧时既接受了汉族的封建婚姻制度,在广州及珠江三角洲城乡,还存在不落夫家和自梳女的风俗,前者保留古越族遗风,女子出嫁后,除了年节、庆贺、吊唁等红白喜事以外,一般不回男家,而长住娘家。

后者是一些女子为了独立谋生和摆脱封建婚姻的束缚而宣布自梳,终生不嫁。

这种婚俗,既是古老婚俗的变异,又具有个性解放的色彩。

建国后,这两种婚俗已渐而绝迹了。

饮食风俗广州的饮食文化享誉海内外。

粤菜是我国的四大菜系之一,其特点是善于在模仿中创新,用料广博,选料珍奇,配料精巧,做工考究,讲究“镬气”,注重形象,品种繁多,五味俱全,浓淡适宜。

粤菜善于博采众长,根据广州的气候、物产条件进行改造,体现了岭南文化融通善变的韵味。

粤菜中,飞禽走兽、山珍海味、野菜山花,皆可入肴,著名的“龙虎斗”、“菊花三蛇羹”、“上汤焖禾花雀”、“红烧果子狸”、“瓦钵炖禾虫”、“开煲狗肉”、“粗盐焗乳鸽”,成为公认的美味佳肴。

鸡的菜款既多又可口,更显粤菜的制作功夫。

广式饮菜,兴起于19世纪末的广州,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大众化茶楼兴起,渐而蔚成风习,扩展至珠江三角洲城镇及西、北江流域沿江城镇。

茶楼的点心精美而又丰富,常见的如蛋挞、蛋盏、蛋散、干蒸、烧买以及各类粥品。

改革开放以后,引进许多西点,食品更为新潮、精美。

民居习俗广府早期的民居建筑,较为明显受到江南地区建筑模式的影响,官僚地主常常是四五代人聚族而居,建立封闭的建筑群。

珠江三角洲民居的大中型住宅基本格局为“三间两廊”。

有地位人家以镬耳风火墙为特色。

砌墙材料有三合土、卵石、蚝壳、砖等,清代以后多用青砖。

清末在广州的西关民居密集的环境条件下,形成的独特风格的西关大屋民居。

内部布局紧凑,间隔灵活,正立面之门以“三件头”(脚门、趟拢和大门)、水磨青砖墙面、花岗石墙脚等构成其外表风貌。

近代受西方文化影响,在侨乡出现有异国风格的碉楼,在城市出现别墅式居宅,在商业繁华的城镇街道两旁出现骑楼。

均是开南国建筑风气之先。

戏曲音乐粤剧以粤方言演唱,是广东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

粤剧是由多种外来戏曲声腔和本地土戏、民间说唱艺术不断融合而形成、发展起来的。

以后又在伴奏乐器上大胆采用了一些西洋乐器,大大增强了烘托唱腔和戏剧动作的效果。

20世纪三四十年代,著名粤剧演员有被称为“粤剧四大家”的薛觉先、马师曾、白驹荣、廖侠怀等。

红线女所创的“红腔”近半个世纪以来影响最大。

以粤语演唱的曲艺品种,有粤曲、木鱼歌、龙舟歌、南音和粤讴等。

广东音乐是产生、流传和发展于珠江三角洲一带以及粤西广府方言区的纯器乐演奏的民间音乐。

19世纪60年代起,严老烈等代表性人物,运用带规律性的使用装饰音和“加花”的旋律发展法创作改编出《旱天雷》、《倒垂帘》、《连环扣》、《饿马摇铃》、《雨打芭蕉》等有独特风格和地方色彩的著名乐曲,标志着广东音乐作为乐种的形成。

美术工艺广东画坛从明清起有较大发展,人才辈出,风格独特,技法纷呈,求新求变。

其代表人物有:南海林良的写意花鸟,东莞张穆著称画马,新会高俨擅长山水,顺德黎简诗书画皆绝,顺德苏六朋、苏仁山尤擅人物,番禺居巢、居廉工花卉草虫,重视取法自然,创造了“撞水”、“撞彩”技法。

20世纪初,在广东产生了“岭南画派”,其创始人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均为番禺人。

他们主张以倡导艺术革命,建立现代国画为宗旨;以折衷中西,融会古今为途径;以形种兼备、雅俗共赏为审美标准;以兼工带写,彩墨并重为艺术手法。

独树一帜,成为在国内外有影响的美术流派。

现代,继承和发展这一画派艺术的,有方人定、黎雄才、关山月、赵少昴、杨善深等。

广府民系的工艺美术,品类繁多,有的在国内外享有崇高的声誉。

如肇庆端砚;广州的象牙雕刻、玉器、红木家具、积金彩瓷、朱义盛首饰和广绣等;佛山陶瓷、木版年画、剪纸、金银铜锡箔、染色纸、狮头、彩扎灯色;新会葵扇;东莞和南海烟花炮竹以及各地在建筑装饰中的木雕、泥塑、灰塑、砖雕等,其中以端砚、粤绣、雕刻、陶瓷最具特色。

(完)广府文化敢为天下人先广府地区各姓氏族谱大多记载自己的祖先来自南雄珠玑巷,珠玑巷是北方汉族人到广东的一个重要落脚点。

秦汉时期,有部分汉族越大庾岭进入粤北。

唐五代时期,人们越大庾岭后,多在南雄盆地定居下来。

张九龄奉诏开凿大庾岭以后,大庾岭取代湘桂走廊和骑田岭,成为进入岭南的重要驿道。

两宋时期,有两次大的移民迁徙,一次为北宋末;一次为宋末元初,他们都是由南雄南下迁入珠江流域。

祖宗故居珠玑巷广东不少人,只要谈起祖先,就说从南雄珠玑巷来的。

珠玑巷,是南雄县城的一条街,再往北约40华里就到梅关。

整条珠玑巷长约1华里。

珠玑巷现有张、雷、周、何等姓。

张姓在此定居最久的。

据说张姓的远祖张辙在唐代就定居此地,当时叫敬宗巷。

张辙地儿子张兴,唐敬宗以张家七世同居,而赐张兴珠玑绦唐敬宗死后,张族人因为敬宗巷这一名称和唐敬宗的庙号相同,为了避讳,便该叫珠玑巷。

另一种说法:南宋初大量的人南迁,,特别是到了宋末,他们经过江西,越梅岭,到达南兴,聚居乡野。

有许多人来自开封府的详符地方,详符有珠玑巷,他们不忘故土,所以在南巷暂居的村落也称为珠玑巷。

由此珠玑巷成为广东许多族姓的祖宗故居.广府人主要由早期移民与古越族杂处同化而成。

广府民系文化特征以珠江三角洲最为突出,既有古南越遗传,更受中原汉文化哺育,又受西方文化及殖民地畸形经济因素影响,具有多元的层次和构成因素。

广府民系分布的地域西江、北江流域及珠江三角洲在广东是封建文化最早开发的地区。

两宋以后,珠江三角洲的开发已初具规模,到了明代,是当时岭南著名的粮食和多种经济作物的生产基地,顺德、南海、中山、番禺等地基塘农业驰名于世。

多层次的农业经济架构,又有广州这个世界贸易大港为依托,农副产品和手工业产品市场广阔,产销活跃。

明代后期,珠江三角洲的农业生产商品化倾向日渐明显,成为岭南最活跃、最具商品意识,因而最富有反传统精神的地区。

广东近代工业的新兴产业,主要从19世纪末叶从珠江三角洲一带兴起。

经济发达推动了文化的兴盛,珠江三角洲地区从宋代以来,人文兴旺,一直居于全省人才优势的地位。

广府文化的中心城市广州,自古以来是广东乃至岭南区域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在建筑、艺术、宗教、戏剧、音乐、文学、绘画、工艺、饮食、园林、风俗等各个文化领域,处处表现出悠久的历史渊源和鲜明的个性,给人以多层次、立体的和丰富的感受,使广府文化在广东各民系文化中占有优越的地位。

由于至少从汉代开始与海外文化的接触交流不断,故广府民系的人民,在三大民系中最具开放性,比较易于接受外来新事物,敢于吸收、摹仿和学习西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将传统文化与之相互融合。

广府人还具有敢于探索和尝试的拼搏精神,视野较为宽广,思路较为开阔,商品意识和价值观念较强,精明能干,善于计算,创造了珠江三角洲多元化农业商品经济,以广府人为主干的"广帮商人"清中期就已驰名全国。

同时,也带来了投机性、市侩性的负面作用,以及较为浓厚的宿命观,如广府商家中普遍可见到供奉关公为财神,在穗港澳等地民间存在迷信命运,敬神奉鬼的风气。

商品意识不仅弥漫于民众的日常生活中,而且往往制约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目标,人们更多的是注重经济上的利益关系,民系中的内部凝聚力相对较弱。

广府人由于最早受到海外,尤其是近代西方先进文化思想的影响,得风气之先,加上强悍的民性,冒险、创新的气质,因而反抗性和斗争性也特别强烈,在中国近代史上,精英继出,在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新中国以及改革开放、发展经济中,有一种"敢为天下人先"的最为宝贵的性格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