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培养方案(热动)
热动最新人才培养方案评估版模板

热动最新人才培养方案评估版
附件3: 榆林职业技术学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体例( 三年制)
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 三年制) 人才培养方案
( )
一、专业基本信息
专业名称: 电厂热能动力装置
专业代码: 550303
教育类型: 高等职业教育
办学层次: 大学专科
学制: 全日制三年
招生对象: 应届高中毕业生或同等学历者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 掌握热能动力装置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具有热动装置日常运行、维护、操作、检修的能力, 主要面向榆林及周边地区的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生产第一线, 从事热能动力设备的运行操作、检修维护、安装调试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三、职业能力
( 一) 岗位描述
本专业相关就业方向、岗位的描述, 以及岗位素质与能力要求, 如表1所示。
表1: 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工作岗位职业能力要求
( 二) 典型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
表2: 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培养方案Thermal 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专业代码:0805001)一、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及科技发展需要,具有该专业扎实的理论基础与专业知识,较宽的专业口径与国际视野,较强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较高的人文素质与科技素养,具备在科技界、工业界、行业机构及政府中承担重要工作的能力,能在能源、动力、制冷与空调、电力、化工、石油、轻工等部门从事热能与动力方面的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生产技术、经营管理以及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工程技术人才。
二、基本要求通过本专业的学习,毕业生应在素质、知识和能力等方面达到如下基本要求。
1. 基本素质要求:热爱祖国,具有为国家富强与昌盛而奋斗的坚定意志,有强烈的事业心和奉献精神,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应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及体育锻炼和学习习惯,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标准;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与技术环境。
2.知识结构要求:掌握一定的社会学、文化学、方法论、社会工程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掌握基本的数、理、化、生等自然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技术经济、管理和工具性知识;掌握该专业的基础知识、工程技术知识和专业实践知识。
3.综合能力要求:具有获取信息与资源的能力,能够跟踪了解本专业的科学技术前沿与发展动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工程实践能力,能够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有较强的学习和适应能力,不断扩展知识面及终身获取新知识,能够面对知识迅速更新与膨胀、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和技术革命的挑战;具有一定的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能力,不断开拓创新;具有一定的协调、组织能力,胜任组织指挥、协调联络、技术洽谈和国际交往等工作;具有较强的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能够构建良好的团队氛围。
三、主干学科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机械工程四、主要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英语、固体力学(含理力与材力)、传热学、工程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电工电子学、制冷工程原理、电站锅炉原理。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工学院2023级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旳以能源动力产业发展为导向,以创新能力培养为关键,培养德才兼备,具有国际视野,掌握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知识与应用技能,同步具有较强团体领导才能和社会责任意识,适应现代能源行业需求旳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
本专业以清洁能源运用为特色培养方向,重要波及液化天然气、可再生能源与环境保护制冷空调。
毕业生能在大型石油天然气企业、制冷与空调设备企业、新能源企业等从事技术与管理工作,也可在科研院校进行深造或从事科研工作。
二、培养规格和规定1、具有良好旳思想品德、文化修养、心理素质和健康旳体魄。
2、通过高等数学、工程材料、工程热力学、传热学,工程流体力学、电工学与电子技术等专业关键课程旳学习和训练,掌握能源与动力领域广阔旳理论基础知识。
3、在液化天然气技术、制冷与空调技术、可再生能源运用技术、能源系统安全工程等专业课程中,培养能源与动力领域尤其清洁能源运用所必须旳理论分析能力和应用技能。
4、纯熟掌握一门外语,具有听、说、写、译旳基础,能顺利阅读本专业外文书刊;具有较强旳掌握计算机程序设计和应用能力。
5、具有国际视野,理解国际科研前沿,具有较强创新意识与研究开发能力、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
6、具有优良旳沟通能力和综合素质,具有一定旳组织管理和领导能力。
三、授予学位与修业年限按规定完毕学业者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修业年限:四年。
四、毕业总学分及课内总课时五、专业基础课程能源科学导论、工程热力学(1)、传热学、工程流体力学、热工基础试验、工程材料、电工学与电子技术、电工电子试验。
六、专业关键课程热质互换设备、燃烧原理与设备、制冷与低温技术、工程热力学(2)、流体机械与管网、一般化学、工程应用技能训练。
七、专业特色课程:如“双语教学课程”、“精品课程”等。
工程热力学(2)为双语课程。
八、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计划表(见附表一)九、专业学分课时分布状况表(见附表二)十、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一览表(见附表三)十一、辅修、双专业、双学位教学进程计划表(参照附表一)十二、独立开班旳留学生教学计划附表一: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1包括政治理论社会实践活动2个学分。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培养计划080501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培养计划(080501)(Thermal 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能适应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备热能工程、传热学、流体力学、动力机械、动力工程等方面基础知识,能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从事热能工程(如工业炉窑、能源利用);制冷与低温技术(如冷库工程、制氧工程、中央空调工程);动力工程(如动力机械、电厂锅炉)的设计、制造、运行、管理、实验研究和安装、开发、营销等方面工作的,具有创新能力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二、培养要求1、思想品德素质要求: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原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为国家昌盛繁荣、为现代化建设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具有扎根基层、踏实肯干、爱岗敬业、团结协作,遵纪守法的良好素养和道德品质;具有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作风;具有积极进取、勇于探索的新时代大学生风貌。
2、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的基础理论,学习各种能量转换及有效利用的理论和技术,受到现代动力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有进行动力机械与热工设备设计、运行、实验研究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工程力学、机械学、工程热物理、流体力学、电工与电子学、控制理论、市场经济及企业管理等基础知识;(2)获得本专业领域的工程实践训练,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力;(3)具有本专业所必要的专业知识,了解其科学前沿及发展趋势;(4)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
3、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具有一定的基本体育知识,掌握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和技能,积极参加体育活动,有意识的增强体魄,提高心理素质、审美情操,保证身心健康。
热能动力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

热能动力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一、人才培养定位我们得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
热能动力工程专业,顾名思义,是研究热能和动力工程技术的学科。
那么,我们的学生,就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
定位为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二、课程设置1.基础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英语、工程制图、工程力学、材料力学等,这些是热能动力工程专业的基石,让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
2.专业课程: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动力工程、能源与环保、自动化控制等,这些课程让学生深入了解热能动力工程的核心知识。
3.实践课程: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技能。
4.选修课程:新能源技术、节能减排、能源经济与管理、创新创业等,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跨学科能力。
三、实践教学1.实验教学:增设更多与实际工程相结合的实验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理论。
2.实习教学:与企业和科研院所合作,开展实习教学,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锻炼能力。
3.实训教学:引入先进的教学设备,让学生在模拟实际工程环境中进行技能训练。
四、创新能力培养1.创新课程:设置创新课程,引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科技竞赛等活动。
2.创新实践: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提前进入科研状态。
3.创业指导:提供创业指导服务,帮助学生实现自主创业。
五、国际化视野1.国际交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让学生接触国际先进技术。
2.外语教学:加强外语教学,提高学生的国际交流能力。
六、综合素质培养1.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精神。
2.文化素质:开设人文、艺术、历史等课程,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七、改革实施1.师资队伍建设:引进和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学术造诣深厚的教师。
2.教学改革:优化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3.质量监控: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4.学生评价:引入学生评价机制,让学生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中,提高满意度。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大类)培养方案(080501)

二、培养目标(Ⅱ、Academic Objectives) 本专业主要培养能量转换与利用和动力工程领域具有宽厚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
较强实践和创新能力,较高文化素质和良好职业道德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以满足社会对能 源动力领域的科研、设计、教学、工程技术、经营管理等各方面的人才需求。
热能及动力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热能及动力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一、专业概况热能及动力工程是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热传导等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一个重要专业。
该专业培养具有较深厚的工程基础知识和综合能力的高级技术人才,主要从事工业热能及动力系统的设计、运行、管理、优化及能源利用方面的研究与开发。
二、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较扎实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具备独立进行工程技术与管理工作的能力,具备科学的工程实践精神和创新意识,能适应热能及动力工程领域的发展需求,为国家能源战略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三、培养要求1.科学基础:具备坚实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知识,能够灵活运用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技术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2.专业知识:具备系统的热能、热力学、流体力学、热传导、燃烧等基础理论知识,了解热能及动力系统的结构和工作过程,掌握燃烧热能转化与传递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3.实践能力:具备实际工程实践能力,能够独立进行热能系统的设计、运行和维护,并能够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模拟分析软件进行热能系统的优化。
4.创新能力:具备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的创新能力,能够参与科研项目的立项、实践和成果推广,具备解决热能及动力工程领域重大问题的能力。
5.管理能力:具备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可以在工程项目和生产管理中承担重要的技术和管理职责。
四、培养方案1.课程设置:(1)基础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物理学、近代物理实验、工程力学、材料力学、电工与电子技术、计算机基础等。
(2)专业核心课程: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燃烧学、动力学、热能工程与电气装置、机械设计基础、热能系统运行与控制等。
(3)专业选修课程:换热器原理与设计、锅炉原理与设计、燃烧工程学、新能源技术、制冷与空调技术等。
(4)实践教学:包括实验课程、实习、毕业设计等。
2.实践教学:(1)实验课程:热力学实验、流体力学实验、传热学实验等,通过实验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并且了解实践操作中的注意事项。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着重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研究能力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在能源动力、制冷空调、水利电力、石油化工、劳动安全等行业部门从事科学研究、产品开发、工程设计、设备运行、经营管理等相关专业技术工作。
二、培养要求学生在3-6年的学习过程中,主要学习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的基础理论,学习各种能量转换及有效利用的理论和技术,接受动力工程师与制冷空调工程师的基本训练,以使其具有进行动力机械与热工设备的设计、运行、研究和管理的基本能力,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以及正确的文字表达能力;2.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基础理论知识,包括工程力学、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传热学、电工与电子学、机械设计、控制理论、经济及管理等;3. 具有本专业领域内某个专业方向所必需的专业知识,了解其学科前沿及发展趋势;4.获得本专业领域的工程实践训练;5.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一门外语。
三、主干学科、主要课程、课程平台及学分比例1.主干学科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机械工程、力学2.主要课程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传热学、机械设计基础、流体机械原理、制冷工程原理、锅炉原理、热能与动力测试技术、液压传动与控制、能源与节能技术。
3.课程平台及学分比例四、修业年限、毕业学分要求与授予学位1.修业年限: 3-6年2.毕业学分要求:总学分189.5学分3.授予学位:工学学士五、就业(发展)方向可在厂矿企业、设计院所以及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等部门从事热能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低温制冷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等相关的科研、技术和管理工作。
六、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指导性教学进程表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指导性教学进程表七、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安排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能分析和解决问题,适应社会需要,胜任“热能与动力工程”领域的各项工作,在计算机应用技术方面具有一定专长的“宽厚、复合、开放、创新”型的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 熟练掌握热和流体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
(2) 了解学科前沿及发展趋势;
(3) 具有热和流体相关理论分析,数值计算和实验研究的初步能力;
(4) 具备较宽广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和技能,掌握主要热力设备的设计、运行及试验研究所需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5) 能胜任热力系统的优化分析、运行管理和技术改造。
(6) 掌握一门外国语。
*所属学科类
(1)学科门类:工学(08)
(2)学科类:能源动力类(0805)
*核心课程
高等数学1、工程数学1、工程数学2、电工学1、工程力学、微机原理及应用、工程热力学、传热学、工程流体力学、锅炉原理、汽轮机原理、热力发电厂、热工过程自动调节、热动专业综合实验。
*特色课程
双语教学课程:工程热力学、传热学
研究型课程:无
讨论型课程:无
*计划学制4年最低毕业学分169+4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课程设置与学分分布
1、通识课程52(13.5)+2学分
(1)思想政治类 14(3)+2学分
3001101002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3(1) 全年
3001101003 中国近代史纲要 2 春夏
30011010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春夏
3001101005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1)3秋冬
3001101006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 2(2) 春夏
3001101014 贵州省情 1全年 3001101014 形势与政策 +2 春夏
(2)军事体育类9(5)学分
3002110000 军训与军事理论 2(2) 秋冬
3002110001 体育1 1 秋冬
3002110002 体育2 2(1) 春夏
3002110002 体育3 2(1) 秋冬
3002110002 体育4 2(1) 春夏
(3)外语类14学分
0503100001 大学英语1 3(1)秋冬
3002110001 大学英语2 4(1)春夏
3002110002 大学英语3 4(1)秋冬
3002110002 大学英语4 3(1)春夏*学生也可选择修读相应的大学日语课程。
(4)计算机类 3(1.5)学分
0806101901 大学计算机基础 3(1.5) 秋冬
(5)通识拓展课程12学分
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至少选修学分) 4 全年
自然科学课程(至少选修学分) 2 全年
管理科学课程(至少选修学分) 2 全年
工程技术课程(至少选修学分) 2 全年
艺术体育课程(至少选修学分) 2 全年*具体课程请参见贵州大学通识教育拓展课程设置方案。
2、学科大类课程48(7.6)学分
(1)必修课程31(1.5)学分
0701010601 高等数学1-1 4 秋冬
0701010602 高等数学1-2 5 春夏
0701010610 工程数学1 5 春夏
0701010611 工程数学2 4 秋冬
08040311ae 电工学1-1 3 秋冬
08040311af 电工学1-2 3 春夏
08040311am 电工实验1-1 0.5(0.5)秋冬
08040311ak 电工实验1-2 0.5(0.5)春夏
0803100035 机械设计基础3(0.3)春夏
08070208a7 工程力学3(0.2)春夏
(2)选修课程14(3.1)学分
0701010619 大学物理4-1 3 春夏
0701010620 大学物理4-2 3 秋冬
0701020603 大学物理实验3 2(2)春夏
0803100013 机械制图 3 秋冬
08040312ag 程序设计 3(1.1)秋冬
(3)实践教学环节3(3)学分
0701010620 金工实习 2(2)秋冬
0701020603 电工实习 1(1)春夏3、专业课程73.5(24.7)学分
(1)必修课程16.5(3)学分
08040414ah 微机原理及应用 3 春夏
08040414ai 微机原理实验 1(1) 春夏
0804041384 工程流体力学 3.5 春夏
0804041385 工程热力学 3.5 春夏
0804041386 传热学 3.5 秋冬
0804041387 热动专业基础实验(1) 1(1) 春夏
0804041388 热动专业基础实验(2) 1(1) 秋冬
(2)选修课程23(0.7)学分
0804041489 锅炉原理 3.5 秋冬
0804041590 汽轮机原理 3.5 春夏
0804041491 热工过程自动调节 3 春夏
0804041492 热力发电厂 3 秋冬
0804041510 泵与风机 A:2选1 3 秋冬
0804041602通风工程 A:2选1 3 秋冬
0804041599 热工测量及仪表 3 秋冬
0804041596 CAD及火电厂设计基础 B:2选1 2(0.7) 秋冬
0804041601 电厂化学 B:2选1 2 秋冬
0804041493 热动专业英语 2 秋冬
(3)实践教学环节13.5(13.5)学分
0804051671 热和流体数值实验 1(1) 秋冬
0804051672 热动专业课程实验 1(1) 春夏
0804051673 热动专业综合实验 2(2) 春夏
0804051674 热动专业认识实习 0.5(0.5) 春夏
0804051675 热动专业生产实习 1(1) 秋冬
0804051676 热动专业毕业实习 1.5(3) 秋冬
0804051678 锅炉原理课程设计 2(2) 春夏
0804051679 汽轮机原理课程设计 2(2) 春夏
0804051680 热力发电厂课程设计 2(2) 春夏
0804051681 热动专业学术讲座 0.5(0.5) 全年
0804051683 热动专业论文或设计 6(6)春夏
本科专业培养方案
(4)毕业论文(设计)6(6)学分
0804051683 热动专业论文或设计 6(6) 春夏
4、个性课程10学分(在以下课程中选修10学分)
0804041594 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 2 秋冬
0804041593 新能源技术概论 2 秋冬
0804041595 火电厂计算机控制 2 秋冬
0804041597 电站锅炉脱硫技术 2 秋冬
0804041598 电站锅炉优化运行 2 春夏
0804041599 大型汽轮机运行 2 秋冬
5、第二课堂(最低选修4学分)
注:学生通过参加各类第二课堂活动获得第二课堂学分,最低4个学分方能毕业(最少两种形式的活动),第二课堂学分学分认定及管理办法另行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