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 第二课时 霍懋征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桂林山水》第二课时教案

《桂林山水》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第三、四自然段,了解桂林山的特点。
2.背诵全文。
3.检查生字、新词。
4.总结作者的观察方法和写作方法。
(一)学习第三自然段1.读文,看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哪些不同?把桂林山的特点画下来。
特点:奇(拔地而起,形态万千)秀(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险:(危峰兀立,怪石嶙峋)2.结合课文解释: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奇峰罗列、形态万千;屏障;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拔地而起:指桂林的水不像一般的山逐渐高上去,而是仿佛从地面上突然高出来的似的。
拔:高出、超出。
各不相连:指桂林的山不像一般的山连绵起伏,接连不断。
而是各自都平地崛起,互不相连。
奇峰罗列:罗列:排列。
奇形怪状的山峰沿江排列。
形态万千:各有各的样子。
有的像,有的像……屏障:起遮挡作用的东西。
指桂林的山像屏障似的遮挡着这一带。
危峰兀立:高高的山峰直挺挺地耸立着。
危:高,兀:高高突起。
怪石嶙峋: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的样子。
3.练习朗读(可小组中互相读)读出桂林山的特点和喜爱之情。
4.小结:作者在观察桂林山时用了什么方法?描写时又用了什么方法?观察:抓特点。
观察时[内容来于斐-斐_课-件_园]注意了山的形与色并进行了丰富的想象。
描写:运用比较的方法突出了桂林山的特点,比喻句、排比句式的使用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形美、色美,使人读起朗朗上口,富有诗韵。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朗读第四自然段。
想象一下:“这样的山围绕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一种景象?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觉,然后说一说。
(三)检查生字预习。
漓lí澜lán注意门里是“柬”瑕xiá注意与“假”和“段”对比。
(凡韵母为“ia”的字右上应是;凡韵母为“an”的字右上应是翡fěi上下结构峦luán注意上半部“亦”不带钩。
障翘舌音字,不要误读为平舌音。
筏fá注意右下不丢撇。
绵与“棉”音同形近偏旁不同。
桂林山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阅读课文,感受桂林山水之美,受到美的熏陶,体会作者对桂林山水的热爱之情。
2. 理解重点句段,学习作者用优美词句表达情意的方法。
指导学生仿照重点句段进行随文微写。
3.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形象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理解和表达能力。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语言。
【重点难点】1. 重点:感受桂林山水之美,体会作者对桂林山水的热爱之情。
2. 难点:学习作者用优美词句表达情意的方法。
【教法学法】谈话法、阅读法、自主阅读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等综合运用【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认读生字新词。
2.说说课文大意及第一段内容,回忆课文脉络并板书过渡:是啊,“桂林山水甲天下”,下文就围绕这一句,分别从山和水两个方面作了具体描绘。
唐代韩愈有诗赞道:“水作轻罗带,山如碧玉簪”;清朝袁枚描绘桂林山水“青山簇簇水中生,船在青山顶上行”。
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去领略桂林山水绝代风姿。
二、细读课文第二段,体会山水之美,学习课文表达方法(一)品味漓江的水的特点,进行随文微写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由读课文,思考: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划出描写漓江水的特点的句子。
用“。
”标出最能体现漓江水特点的字。
2•想一想,课文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描写漓江水的特点?3•小组交流画出的句子,谈谈自己的感受。
4.汇报交流,相机引导品读课文,图文印证,概括桂林山、水各自的特点,体会课文表达方法。
预设:品读句子①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
通过“读一一议一一读”的过程,引导学生读句子体会作者抓住漓江水的特点,用排比、比喻等方法形象地描绘了漓江水之美,再把自己体会到的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表达出来。
《桂林山水》(第二课时)

桂林的石
• 桂林的石美,主要是指桂林至阳朔间山石奇 景,特别沿江两岸近百里的石形奇特,变幻 多姿。例如,著名的月牙山,山腰处的岩石 酷似一弯新月,所以叫月牙山;山北腰处立 一石,端直挺拔,形似剑柄,叫剑柄石;另 一山石形似莲蓬为莲房石。还有七星岩的飞 来石、云呼石、翠屏石;象鼻山的垂钓石; 南溪山的悬云石;叠彩山木龙洞前的龟石、 龙石、蛤蟆石等。这里比较有特色还有普陀 山的普陀石林,奇石峥嵘,石骨嶙峋;西山 龙头石林,好像龙头的龙角、龙叉、龙须、 龙鳞。这些形状奇特的岩石,在光线明暗照 映、云遮雾绕衬托反射下,更显得变幻无穷,
• 桂林的洞异,可以说是“无山不洞,无洞不奇”,随
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
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 却
大海
西湖
漓江
品读句子,回答问题:
1、作者用什么地方的水跟漓江的水作比较?
2、这句话中哪一个字最能说明漓江的水有独特之美?
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欣赏过水平如镜 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 却
大海
西湖
漓江
作业:
1、模仿课文的例段,学习 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 。 2、背诵课文第二段。
桂林旅游资源丰富,并具有 以下五个方面特点和优势:一是 山川秀丽独特。二是自然资源和 人文资源浑然一体。三是城市与 景区交融,推窗、出门就能见景, 且景观分布适当,旅游可达性好; 四是景观分布的空间层次多,且 各具特色,便于多种旅游线路的 组合与分期分区开发;五是多数 景区有城镇做依托。部分景区已 有一定的开展基础,适宜开展多 功能、多层次、多种形式的旅游 活动,增强可游性。近年来,桂 林市加大旅游资源整合和开发力 度,大力推出了两江四湖、乐满 地、印象刘三姐、愚自乐园、龙 胜温泉、银子岩、秦城水街等各 具特色和高品位的旅游精品。
小学语文名师霍懋征:《桂林山水》课堂实录-word文档资料

小学语文名师霍懋征:《桂林山水》课堂实录第一课时师:今天我们学新课〔板书:看图学文〕看图学文,首先要学习看图。
应当怎样看图呢?生:要仔细观察。
师:对。
先要仔细观察,然后把看到的写成文,也就是学习怎样看,怎样写的问题。
今天要看这样一幅图〔指图“桂林山水”〕大家读标题。
生:桂林山水。
师:一看到课题,一看到这幅画,马上知道这篇文章一定会写什么内容?生:一定要写桂林的山水。
师:写桂林的山,桂林的水,实际上是写什么?生:实际上是描写桂林的风景。
师:听说过桂林的山水吗?生:听说过,桂林山水甲天下。
师:桂林山水甲天下。
〔边说边在课题后面板书:“甲天下”〕从古到今,从中国到外国都知道我们国家的桂林山水甲天下。
谁知道“甲”是什么意思?生:甲是第一好的意思。
生:“桂林山水甲天下”是说桂林的风景最优美,因为甲乙丙丁,甲是第一。
所以,桂林山水是第一优美的。
师:对了。
甲是第一的,咱们的桂林山水在天下是第一流的,最好的,最优美的。
生:这也就是人们对桂林山水的评价。
师:用评价这个词还不确切,还可以怎么说?生:这是人们对桂林山水的称赞。
师:把称赞再换个词?生:对桂林山水的赞美。
师:对!说得很好。
桂林在广西。
今天老师带你们到桂林去。
〔再次用幻灯打出桂林山水图〕看看桂林山水好在什么地方?为什么是甲天下呢?〔指图〕这是桂林山水的一幅图画,你们看图时,要注意观察桂林山水好在哪呀?上次我们看图学文,是学哪篇文章,还记得吗?生:上次学的是《长城》。
师:先看长城的远景,后看近景。
今天,我们看图也要按次序看。
“桂林山水”重点看什么呢?生:重点看山和水。
师:对,山和水。
当然也不完全是山和水,因为桂林的风景还有其他的,但是重点要看山和水。
那是先看山呢,还是先看水呀?生:先看山,因为这幅画里有连绵不断的山。
生:先看山,因为山在高处,先从高处往低处看。
师:还有别的想法吗?生:先看水,从低处往高处看。
师:到底哪个对呀?生:先看水,因为先看见水。
生:先看什么都行,但要有顺序。
《桂林山水》第二课时

清幽碧绿的水,奇伟壮丽的山, 清幽碧绿的水,奇伟壮丽的山,让人感受到 的是桂林挡不住的诱惑。同学们, 的是桂林挡不住的诱惑。同学们,让我们怀 着无限的向往齐读第一自然段段的修辞手法: 自然段的修辞手法
排比
静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清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1.三句同样的句式写出了漓江的什么特点? 三句同样的句式写出了漓江的什么特点? 三句同样的句式写出了漓江的什么特点 2.带------的口气读这句话? 带 的口气读这句话? 的口气读这句话 3.集体读,自由读。试着背诵排比句。 集体读,自由读。试着背诵排比句。 集体读
A.用排比的手法,强调了山的三个特点——。 A.用排比的手法,强调了山的三个特点——。 用排比的手法 —— B.这样的句子用------口气读 这样的句子用------口气读? B.这样的句子用------口气读?
比喻: 比喻:
A.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桂林的山形状------。 A.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桂林的山形状------。 用比喻的手法 -----B.朗读时注意口气有所变化 读出山的多姿来。 朗读时注意口气有所变化, B.朗读时注意口气有所变化,读出山的多姿来。
2.桂林山水
学习第2自然段 学习第 自然段——漓江之水 自然段 漓江之水
1.第二自然段作者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第二自然段作者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第二自然段作者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2.想一想漓江的水还有什么特点? 想一想漓江的水还有什么特点? 想一想漓江的水还有什么特点 漓江的水真——啊,——得像 得像————。 漓江的水真 啊 得像 。 漓江的水真——啊,——得像 得像————。 漓江的水真 啊 得像 。 漓江的水真——啊,——得像 得像————。 漓江的水真 啊 得像 。 (平、软、甜、柔……) )
桂林山水第二课时

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回答问题: 1.用“ ”划出描写桂林山的特点的句子。 2.用“ ”标出最能体现桂林山特点的字。 3.课文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描写桂林山的特点?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
浏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
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
奇
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 连.
人
舟
在
行
画
碧
中
波
游
上
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 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
险
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 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老人,骆驼,大象 屏障,竹笋
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 样的水倒映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 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 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
《桂林山水》第二课时

《桂林山水》第二课时教案主讲人:教学目标:1、通过指导感情朗读来理解课文内容,认识桂林山水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的感情。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尝试复述课文或背诵课文。
3 、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模仿课文例段,学习用相同的句式写话。
教学重点: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具:配乐磁带,词语卡片教学法:指导法、自主探究、“举一反三”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同学们,昨天我们已经去了一次广西桂林,但是许多同学还是意游未尽,今天老师就和大家继续细细游赏桂林的美丽风光。
(板题:桂林山水)二、新课研读1、师范读课文2、学习第一节齐读第一自然段,想象作者应该是什么样的心情去观赏桂林山水呢?那么你用什么语气来读?指名体会读。
3、研读第二节A、自由轻声读第二小节,并用竖线分层。
B、汇报C、每层是按照什么方式来表达的?D、逐层分析,指导朗读。
E、找出描写漓江水特点的关键词。
(板书:静,清,绿)F、体会品读第二节G、仿照“漓江的水真静啊,。
”句式说句子。
(按照老师对日常生活中的事例提示)4、同样的方式自学第三小节。
5、学习第四小节不仅是山青水秀,看看还有什么景物,齐读第四小节。
6、小结桂林山水我们游赏完了,人们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你和作者的感觉相同吗?7、复述课文三、总结全文1、游赏了桂林的山水,从课文的表达上学到了什么?(对比的写法和排比的修辞方法)2、你现在还有什么想法?四、作业写一篇小游记,有关桂林山水风光的。
-------------------------------------------------------------------------------------- 板书设计:桂林山水水:静清绿画卷山:奇秀险《桂林山水》第二课时教案小学。
最新整理四年级语文《桂林山水》第二课时教案范文

最新整理四年级语文《桂林山水》第二课时教案范文学习目标:1.通过观看图片,感情朗读,说出桂林山水的特点。
2.模仿课文例段,学习用相同的方式写话。
学习过程:一、复习导入(1)《桂林山水》这篇课文的第一句话是什么?(桂林山水甲天下);甲是什么意思?(第一)本课最后一句话是什么?是什么意思?(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下面我们就来观赏桂林的山是什么样的山,水是什么样的水。
二、学习新课(一)学习第二自然段1、请学生单独读课文,并请同学回答:这一段讲了什么?(漓江的水)(板书)(老师让该同学自我评价,读得好不好?)2、教师引导:学生自由发言(一边观赏影片,一边进行。
)(1)作者一开始就直接写漓江的水吗?(没有),先写什么?(大海西湖)为什么这样写?(对比)(板书)相比较:结果是什么?(还是漓江的水美)(指出前半句用赞叹的口气,后半句用惊奇、惊讶的语气)(2)漓江的水这么迷人,它究竟美在什么地方呢?(特点)a:静(板书)静到什么程度?(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感觉)b:清(板书)清的怎么样?(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视觉)c:绿(板书)绿成什么样子了?(一块无瑕的翡翠)(想象)出示卡片,讨论:什么是翡翠?无瑕又是什么意思?这是一个什么句?(玉石;没有斑点;比喻句)(3):真静啊……都用了三个真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真清啊……(热爱、赞美)句式相同又是一组什么句式?(排比句)真绿啊……强调漓江水的特点,读的时候一定要读出赞叹的感情来。
(让学生轻声读、找感觉)(板书:对比、排比、比喻;热爱、赞美)(4):指导背诵(图画法、串连法)(5):小结:这样的水只有漓江有:看!作者观察的多么仔细呀!表达的多么生动具体呀,同学们不妨也学学他的这种表达方法,相信会收获不少。
(二):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学习桂林的山1:作者用了什么样的方法写桂林的山。
学生讨论后自由回答(可适当动笔操作画出直观图)2:指导朗读(惊奇的语气)3:指导背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桂林山水(第二课时)〔出示黑板,一位学生到黑板前填空。
〕〔漓江的水真()啊,()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漓江的水真()啊,()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漓江的水真()啊,()得仿佛那是一块()。
〕〔其他同学在老师带领下共同看幻灯片显示出来的语句。
〕师:读“我看见过……大海,欣赏过……西湖,却从未看见过……这样的水。
”〔生又读一遍。
〕师:作者看见过……大海。
欣赏过……西湖,“欣赏”说成“看见”可以吗?〔生:可以。
〕师:为什么不说看见过呢?生:欣赏是对很美的风景尽情享受。
师:对。
对很美的风景尽情享受,这是对美的享受,不仅仅是看,所以是欣赏。
〔教师检查小黑板上的填空练习,生齐读练习内容。
〕他填对了。
再把作者赞美的感情读出来。
〔一位学生读。
〕师:很好。
现在打开书,把第一、第二两段读一下,把作者感情读出来。
读的时候要使人感觉到跟你一块在欣赏桂林的山水。
〔生齐读〕很好。
把后一句再读慢一点〔师范读后生又读一遍〕作者把漓江的水写完了,下边该写什么了?生:下边该写桂林的山了。
师:默读一遍,看作者是怎样写山的,写山时抓住几个特点来写的?〔挂图,板书:桂林的山〕刚才写水时,我们抓住真静、真清、真绿,能不能用三个字来说?〔生:静、清、绿。
〕很好,那把山的特点也能用三个字说出来吗?生:第一个特点是“奇”,第二个是“秀”,第三个是“险”。
师:对。
〔板书:奇、秀、险〕作者对桂林的山也是抓三个特点写的。
这里有几个生字,我们先学一下:〔幻灯:兀(wù)立〕什么叫兀立呀?生:兀立就是耸立、矗立。
师:兀立就是高高的立在那儿。
书上有个词怎么说的?生:危峰兀立。
师:危峰兀立,危峰是什么呀?生:危峰就是危险的山峰。
师:山峰看上去多么危险啊!危险的山峰高高直立着叫做危峰兀立。
看〔幻灯:“嶙峋”〕都是什么旁?生:山字旁。
师:山字旁跟什么有关系呢?生:跟山有关系。
师:跟山有关系,讲的是什么?生:讲的是山上的石头。
师:对。
是讲山上的石头。
山上的石头层叠不平,一层一层叠起来叫做嶙峋。
一看山上这样的石头就叫──怪石嶙峋。
〔边示幻灯〕你想象一下,什么样的石头叫怪石?生:怪石就是奇怪的大石头。
师:对。
就是奇形怪状的大石头,这就是怪石嶙峋。
读读这个词〔生读嶙峋〕读一下这段,看作者是怎样描绘山的。
〔生读“我攀登过……就会栽倒下来。
”〕师:好。
作者把山也介绍了,大家齐读第一句。
〔生读〕这一句跟哪一句差不多呀?生:这句话跟第二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差不多。
上一句是写“我看见过……欣赏过……却从没见过……”师:用同样的句式“我攀登过……游览过……却从没看见过……。
”这突出什么?生:突出桂林的山。
师:这是突出桂林的山。
泰山好不好?〔生:好!〕泰山是什么样的山?生:峰峦雄伟的山。
师:泰山是我国很有名的大山,上下四十里,那叫峰峦起伏连绵不断,一座山连一座山。
非常雄伟壮观,登上最高峰就进了云端,往下一看全是白云。
作者还游览过香山──红叶似火的香山。
香山在哪儿?生:香山在北京。
师:香山就在北京,从颐和园往西就是。
香山最著名的一点是什么?生:红叶。
师:对。
作者攀登过香山,可从没看见过桂林这样的山。
这就说明这样的山怎么样?〔指幻灯上的句子〕〔生:更好。
〕和前边第一句句式相同,下面就一定要写什么了?生:写桂林的山好在什么地方?师:读一下这段,看是怎样的?〔生齐读〕作者第一点抓住桂林的山奇,奇在什么地方?生:桂林的山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
师:我们在北方看见过这样的山吗?〔生:没有。
〕〔在黑板上画桂林的山〕这样的山叫什么?生:拔地而起。
师:什么叫拔地而起?生:像从地里钻出来的一样。
师:很好。
一座座山像从地里钻出来的一样,奇就奇在这儿,而且是各不相连。
我们见过的都是连绵起伏、接连不断的山。
但是桂林的山都各不相连,还有什么地方奇?生:“像老人,像巨象……形态万千”。
师:什么叫巨象?生:巨象就是特别大的象。
师:很好。
像……像……像……这些都写得比较形象,把它概括起来怎么说呢?生: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师:什么叫奇峰罗列?生:罗列就是一个挨一个。
生:奇怪的山峰一个挨一个的排在那儿。
师:那么多奇怪的山峰叫──〔生:形态万千。
〕换个词说。
生:千姿百态。
师:好。
各式各样的姿态,作者为了让你领会清楚,下面就写了“像老人,像……像……”。
我把它倒过来这样写可以吗?“桂林的山真奇啊,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
”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行吗?生:行。
完全可以。
师:对。
除了奇以外还讲了山的──〔生:秀。
〕什么叫“秀”啊?把“秀”换个字。
生:“美”。
师:真美呀,美在什么地方?读一读。
〔生读“桂林的山真秀啊……水中”。
〕师:打了两个比方。
像翠绿的屏障,什么叫屏障?生:屏障像屏风一样遮挡着。
师:对了。
像屏风一样把东西遮挡住。
但要注意,屏障往往用在山或岛屿上,看一看这山像不像屏障?〔指图〕它在我们跟前把我们挡住了,还有路吗?〔生:没有。
〕山重水尽疑无路,但小船转过来,叫做“柳暗花明又一村”,又一个天地了。
真美呀,所以像屏障。
还像什么呢?生:像新生的竹笋。
师:南方下过雨以后,竹笋有什么特点?生:下过雨以后,竹笋很多,新芽很尖。
生:雨后春笋,说明雨后笋长得快,长得多。
师:对呀,很多,很尖,像从地里冒出来一样,而且很绿。
所以作者形容桂林的山像新生的竹笋。
这说明桂林的山〔生:很多,而且也各不相同,各不相连。
〕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
色彩明丽,倒映水中,这就是说颜色非常鲜艳。
绿树、绿山倒映水中,〔指图示意〕这叫水中有山,山边有水,山山水水交织在一起,分不清哪是山,哪是水,多好啊!真秀啊!除了秀以外还有什么呢?生:桂林的山真险啊。
师:读一读怎么险?〔生齐读〕真险,险到什么程度?生:险得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师:怪石嶙峋的山峰,高高立起来,看上去,使人感到一不小心就会──〔生:栽倒下来。
〕山要塌了,倒下来了,这形容山怎样?〔生:形容山势很险。
〕作者抓住了桂林山的三个特点,真奇啊!真秀啊!真险啊!把这段读一读。
〔生读:山的三个特点。
〕师:很好,下边咱们一边看图,一边想一下小黑板上的句子。
〔出示小黑板上事先写好的填空练习的句子,生进行填空练习。
〕〔桂林的山真()啊,一座座(),(),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桂林的山真()啊,像翠绿的(),像新生的(),(),();桂林的山真()啊,(),(),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来。
〕师:再齐读一遍,把作者赞美的感情读出来。
〔生齐读。
〕师:作者把桂林的山,桂林的水都给我们作了介绍,文章到这儿就结束行不行啊?〔多数说“行”,也有人说“不行”。
〕师:我说不可以。
为什么?生:因为这只写山,水,没有写出桂林山水的全貌。
师:很好。
“桂林山水甲天下。
”写桂林的整个山水,不能单写山和水。
这样写很不够,所以下面还要写全景。
读最后一段。
〔生读。
〕师:什么叫画卷?看见过吗?生:画卷就是特别大的画,可以卷起来。
师:对了。
一张大画有画轴把它卷起来。
打开以后很长很长的。
人在江上游,就像什么呢?生:就像在画中了。
师:〔板书:“人在画中游”,并边指边讲〕绕过一座山又一座山……作者最后说:这样的山……这样的水……哪样的山水?生:奇、秀、险的山,静、清、绿的水。
师:〔边指图边说〕这就是山中有水,水中──〔生:有山。
〕多美呀!作者把山水交织在一起,水的旁边是山,山围绕着水,除山山水水外还有别的吗?生:山上有绿树红花。
生:江面上有竹筏小舟。
师:把这些都加在山水之间,从上到下写出来美不美啊?〔生:美〕。
这样写是有顺序的。
结尾用了两句话:“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指板书。
〕这课分几段清楚吗?开始说明为什么来的原因,然后介绍了水,介绍了山,最后介绍了山山水水的关系。
全文分几段?生:四段。
师:这篇课文作者着重写的是什么?一个字。
生:着重写“景”。
师:作者在这种文章里叫做借景〔生:抒情。
〕〔板书:抒情〕借什么景?〔生:桂林山水。
〕〔师板书:山水〕抒什么样的情?生:热爱桂林的山水〔师板书热爱。
〕生:对祖国大好河山、锦绣河山的热爱。
师:对了,也就是对伟大祖国的热爱。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明白了吗?生:明白了。
师:读时要把感情读出来。
回去好好读一读。
作业:看图《公园的一角》,写一篇作文。
〔教师对如何看图,按什么顺序,抓什么重点等作了指导。
〕附:板书①桂林山水甲天下人在画中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