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县镇_乡_村域规划问题与对策_顾朝林
浅谈推进村庄规划过程存在的问题及工作建议

浅谈推进村庄规划过程存在的问题及工作建议摘要:目前,国家和江苏省进行了一系列关于村镇建设、城乡统筹、脱贫攻坚及乡村振兴等战略部署,乡村规划作为地方决策保障乡村规划工作路径的重要依据,应有机结合国土空间、乡村振兴、镇村布局等战略规划与地方发展现状及发展特点,因地制宜,特色规划。
本文中丹阳市实际出发,结合作者的乡村建设管理工作经验,提出了一些推进村庄规划的过程中存在着的问题及工作建议。
关键词:村庄规划,村镇建设当前,我市围绕国家和省关于村镇建设、城乡统筹、脱贫攻坚及乡村振兴等战略部署,结合市情实际,开展了大量的乡村规划实践、进行了大有裨益的探索,从战略层面的国土空间规划、乡村振兴规划、镇村布局规划等发展规划,到战役层面的美丽村庄规划、传统村落保护规划、乡村旅游重点村规划、特色田园村庄规划、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村庄规划,从乡镇的乡村规划管理混乱无序缺乏专门机构到很多地方建立健全乡镇规划审查制度,设立市、镇规划管理委员会,对促进我市乡村规划建设、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探索出了一条宏观战略把握、微观重点落实到制度全力保障的乡村规划工作路径。
现结合丹阳市实际,谈谈推进村庄规划的过程中存在着的问题及工作建议:一、存在的问题(一)规划目标单一,空间未全覆盖过去开展的村庄规划多围绕某一特定任务而展开,规划目标单一,比如特色田园村庄规划主要围绕村庄风貌整治而编制,乡村旅游重点村规划主要围绕乡村旅游而编制,村庄建设规划重点围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补短板、人居环境整治及产业提升进行,传统村落保护规划则偏重历史文化元素的保护等。
空间规划范围亦重点在特定任务的建设空间中,尽管强调以行政村为单位,但实际主要围绕乡村建设空间,生态空间、农业空间等非建设空间规划管控较少涉及,未做到全域全要素规划。
比如编制的村庄建设规划、乡村旅游重点村规划、特色田园村庄规划以及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等尽皆如此。
(二)政府主导规划,村民参与度不高村庄规划的编制多采取自上而下的“任务式”模式,以政府或专家为主导,关门做规划,把村民当客人,为完成规划任务而编制规划,未能真正深入开展走村串户的调研,未充分听取村支两委、乡贤能人、村民代表、能工巧匠、驻村工作队的意见建议,不了解村民对村庄近期建设和未来发展的意愿和诉求。
乡镇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乡镇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摘要:乡镇建设关系着乡镇发展,因此在当前乡镇建设过程中,乡镇政府应积极探索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以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为核心目标的乡镇发展新路子。
新形势下,乡镇既要通过合理规划促进经济发展、推动充分就业、提高居民收入来夯实人民群众的物质基础。
乡镇发展要坚持以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为目标,以促进生活服务行业持续发展为关键抓手,推动乡镇服务向普惠、便利、高质量、高标准迈进。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乡镇规划;可持续发展1乡镇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1.1乡镇规划与土地管理存在矛盾乡镇规划与土地资源管理的矛盾点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即编制方面、编制规程方面、管理内容以及规划期限方面。
从编制方面来看,两项工作的编制部门职责分工明确,但这可能导致实际工作中,两个部门用地规模、功能等方面存在目标不协调的问题。
从编制规程方面来看,两个部门的工作矛盾点主要表现为乡镇规划申请土地指标期望值较高,而国土规划中的建设用地分配的指标过低。
1.2资源分配不合理因为乡镇规划建设是巨大的工程,涉及到的问题是很多的,在规划建设时难免会破坏周边的环境。
但是一些开发商不会对这些问题关心,只考虑怎样赚取更多的利益,为了经济利益甚至会不顾土地性质直接开发,导致生态平衡造成严重的损坏。
因此,对于土地合理的分配就是乡镇规划建设重要的一项任务。
某些地方为了乡镇的发展将周边乡村小镇一起合并到乡镇当中,还有的直接占用农田耕地来建造楼房以此提升经济利益,就会造成农民的土地减少收入降低,加大了乡镇矛盾。
而且现在人们的要求随着经济提升不断变高,一些人为了满足炫富的心理直接占用土地来建造别墅之类的奢侈用品,从而使土地资源分配问题加剧了。
现在还有的一些农村里的人为了把生活质量提上去就举家迁移到乡镇生活,就会造成乡镇人口不断增加。
乡镇建设上的人性化措施,本来是科学发展的要求,但在实际过程当中往往对这些方面不够重视,没有生活的气息只有交通拥挤,人们对于乡镇的安全感和亲和感就减少了。
乡村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乡村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乡村发展与规划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但是,在实施乡村规划过程中,我们往往会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乡村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主要问题1. 定位不明确在乡村规划中,定位是至关重要的。
然而,目前许多地方在进行乡村规划时缺少明确的目标和定位,导致规划成果与实际需求不符。
这种情况下易导致农民因无法持续获得经济效益而放弃耕地或选择外出务工。
2. 资金短缺乡村规划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包括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等方面。
然而,由于经济条件和政府投资倾向向城市倾斜,农村地区常常面临着资金不足的问题。
这也影响了乡村发展和规划落地。
3. 规模不合理在一些地方,乡村规划常常过于追求规模效应。
大规模的建设可能带来短期经济效益,但却无法解决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此外,对于一些小型农村而言,规划中的过度开发也会导致土地不可持续利用。
4. 产业结构单一乡村地区主要以农业为主导产业,这种单一的产业结构容易导致当地经济脆弱和贫困问题。
同时,在部分地区由于传统产业衰退或环境限制,乡村缺乏多样化的产业支撑。
这使得人们无法实现更好的收入增长和生活质量提升。
三、对策建议1. 深入调研和定位在制定乡村规划前需进行充分调研与定位工作。
政府应与相关专家学者、农民代表等各方合作,了解当地资源、环境、人口等情况,并基于实际情况明确定位。
只有在准确把握需求的基础上才能制定出适宜的规划方案。
2. 加大资金投入政府需要加大对乡村规划的资金投入。
可以通过增加良性政策激励和引导民间资本、社会资源进入农村,以有效解决资金短缺问题。
此外,还可以推广“公私合作”模式,吸引企业参与乡村规划建设。
3. 种植适应当地的特色产业鼓励农民发展具有当地特色优势的产业,推动产业结构多元化。
政府可提供相关培训和咨询服务,帮助农民了解市场需求并提高自身经营管理水平。
同时,加强农产品品牌宣传和推广,提升产品附加值。
乡镇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乡镇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一、乡镇规划的背景与重要性乡镇是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单位,也是农村居民生活和生产的重要场所。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地理位置和经济水平等多种因素影响,乡镇规划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并制定合理的对策,将为推进我国城乡统筹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本文将就现阶段乡镇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应采取的对策进行研究。
二、存在问题分析(一)空间布局不合理1.传统观念束缚:在部分地区,强调“人山人海”的观念使得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高密度住宅和大量标准化厂房等不合理配置。
2.难以满足需求:由于人口增长带来了更多居民和企业数量上升带来更多行政机构需求,在土地资源有限条件下无法满足需要扩建或更新改造。
(二)功能布局不匹配1.基础设施薄弱:一些乡镇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主要由于规划的缺失以及经济条件局限。
2.公共服务不完善:乡村医疗、教育和文化娱乐设施等公共服务配套不完善,居民出行和生活质量受到一定影响。
(三)产业结构问题1.传统农业仍占主导地位:部分乡镇的土地资源利用率低下,依然停留在传统农业阶段,难以适应现代化发展需要。
2.产业单一性较强:很多乡镇过于依赖一个或几个特定行业发展,并具有一定风险,缺少经济多元化支持。
三、解决对策探讨(一)推动空间布局优化1.开展城市更新:通过合理安排人口流动和需求变化来进行城市更新,在保留历史文脉的同时加强功能配置与组织调整。
2.促进土地利用效益提高:加大土地整治力度,推动合理承载能力评估与优先区域发展指引制度建立。
(二)促进功能布局协调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投入强度,改善乡镇的道路、供水、排水等基础设施条件,为居民和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
2.优化公共服务布局:根据人口流动和需求变化,合理配置医疗卫生机构、学校等公共服务设施,并开展现代信息技术在农村教育医疗方面的应用。
(三)推动产业结构升级1.发展现代农业:巩固传统农业地位的同时推动农村发展方式转型升级,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和多元化种植模式。
浅谈村庄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村庄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近几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提出的新历史任务,而村庄规划正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之一。
为此,本文就当前村庄规划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针对各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对策,为做好村庄规划,促进村庄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借鉴。
标签:村庄规划;整合规划;问题;对策1引言近几年,建設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提出的历史任务,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重点。
为了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必须强调搞好规划,尤其是关系到广大农民家家户户的村庄规划。
村庄规划是新农村建设的龙头和统揽全局的突破口。
可以说,做好村庄规划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环节。
2008年1月1日,从我国国情和各地实际出发颁布实施了《城乡规划法》,明确了村庄规划的法律地位。
然而,目前村庄规划实际工作中仍暴露出不少薄弱环节和问题,因此,村庄规划工作仍需要不断加强和完善。
本文就当前村庄规划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针对各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对策。
2规划依据层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2.1技术规范村庄规划编制技术规范亟需出台与城乡规划法相适应的技术规范。
村庄规划的编制技术规范在国家层面首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其中关于村庄规划的内容概括性较强。
此外建设部2008年3月出台《村庄整治技术规范》(GB5004—2008),该规范主要针对当时全国普遍开展的新农村规划即村庄整治规划而制定,但如果要体现我国不同地区的地域性特点,需要各地方政府出台相应的地方实施细则。
2008年4月,国务院出台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其中针对历史文化名村的规划提出了指导性意见。
在省级层面,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普遍于1997年左右出台了省级村庄规划编制条例或办法,地级市层面也普遍出台了村庄规划的实施细则,有效指导了各地方的村庄规划编制与审批工作的开展。
由于以上各层次的村庄规划技术规范均是在城乡规划法出台前施行的,没能在城乡规划法出台后进行适时调整,所以在村庄规划具体操作过程中存在技术规范以及技术管理方面的不完善,给规划编制与管理工作带来难度。
浅议我国城乡建设中农村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1 . 农村 城镇 化应坚 持节约 用地 、保护耕 地 的原则 在 实际的城镇化建设的规划过程 中, 尽可能 的提高 土地 的利 用率 , 降低农耕用地的征用 。城镇化建设和保 护耕地 、节约用地 并不矛盾 , 关 键 在 于 如 何 协 调 。 乡镇 可 以对 城 镇 化 建 设 用 地 进 行 统一规划 , 对利用率较低的土地进行整合 , 尽 量 不 要 分散 耕地 , 这 样 既 可 以保 证 农 业 产 业 发展 , 又 可 以保 证 城 镇 建 设 用 地 。政 府 对 土地进行 调查 , 确定土地 的土质情 况 , 选择 土质好 的用 作耕 地 。 另外 , 坚持节 约用地 , 在节约 农村宅基地 的基 础上利用 好每~寸 多 出来 的土地 , 能形成规模 的就扩大规 模 , 能 向空 间发展 的就 向 空间发展 , 少用地 , 用好每一块地 。 2 . 农 村城 镇化应 为农 民生存找 出路 因 农 村 城 镇 规 划 建 设 征地 而 导 致 失 去 土 地 的 农 民 , 政 府 应 该 制定一定的措施和政策 , 鼓 励 他 们 从 事 二 三 产 业 。 政 府 应 组 织 技 能培训或者拓 宽就业渠道 , 使这 部分农 民有 一技之 长, 能够通 过 其 他途 径提 高 生 活 质 量 。 政 府 还 应 该 拿 出 一 定 的 政 策 , 鼓励 部 分 有 头脑 、 经 济 意 识 活 跃 的 人 自主 创 业 , 并适 当提 供 支持 和 帮 助 。 另 外 还 可 以加 大 力 度 , 出 台优 惠 政 策 鼓 励 和 吸 引 大 学 生 回 乡创 业 。需 要按 照国家政 策提供 养老保 障的支持 , 社会事业 、医疗 、 教育等方面的建设也需要 跟上城镇化建设。 3. 农 村 城 镇 化应 调 整产 业 机 构 , 利 用 当地 资源促 进农 业 可持 续 发 展 在 农 村 城 镇 化 发展 的 进 程 中 , 各 地 农村 应 该 根 据 当 地 特 色 建 立特 色产业 , 突 出优势 , 如果 城镇 产业布局 以为模仿大 城市 的发 展 的话 , 就 会 造成 重复 产业 生产 , 十 分 浪 费环 境 资 源 , 并 且 缺 乏 足 够 的发展 空间 。城 镇经 济应立 足于 当地 农业 特色 , 发展产 业经 济, 利用农业 和农村资源 , 进行农产 品加工 、包装 、运 输与销售 ,
乡镇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

乡镇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引言:乡镇规划是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实现农村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改善居民生活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当前乡镇规划存在一些主要问题,例如低效高耗、缺乏前瞻性、不考虑特定地域和环境等因素。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并为乡镇规划带来可持续的发展,本文将探讨乡镇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相应对策。
一、低效高耗问题1.1 概述当前许多地区的乡镇规划过程中存在着低效高耗的情况。
这主要体现在资源利用不合理,土地利用率低,项目投资浪费等方面。
1.2 对策解决低效高耗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提高规划设计质量,充分考虑土壤条件、水资源和自然生态环境等因素,在确保基本功能需求满足的前提下降低投资成本。
其次,优化土地利用配置,提高土地使用率。
采取合理的规划和建设措施,避免土地过度开发,减少投资浪费。
再次,加强对项目投资的监管,完善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确保资金使用效率。
二、缺乏前瞻性问题2.1 概述乡镇规划应具有前瞻性,以适应未来的发展需要。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存在缺乏前瞻性的问题。
规划不能真正预测到未来可能出现的变化,无法满足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需求。
2.2 对策为解决缺乏前瞻性问题,应采取以下对策。
首先,加强调研和数据收集分析工作。
通过充分了解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动态、环境资源条件等因素,提高规划编制过程中对未来发展趋势的把握能力。
其次,注重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和引进。
建立人才储备机制,并注重引入新技术、新思路改进乡镇规划方法论。
再次,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协作。
形成政府、企业和专家学者的合作机制,吸纳不同领域的智慧和建议。
三、不考虑特定地域和环境问题3.1 概述乡镇规划应以特定地域和环境为基础,充分研究当地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因素。
然而,现实中存在着很多规划忽略了当地特色和优势资源,导致规划与实际情况脱节的问题。
3.2 对策为解决不考虑特定地域和环境问题,需采取以下对策。
当前村镇规划编制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

当前村镇规划编制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作者:张少栋来源:《商品与质量·学术观察》2012年第10期摘要:村镇规划编制一直在我国村镇建设发展过程中一直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然后发展至今,无论是编制内容、还是编制方法,或是编制主体,都不断走向成熟,与我国村镇实际发展状况联系的越来越紧密,在新农村建设的今天,村镇规划编制无疑对村镇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必须根据村镇发展实际情况探究出我国村镇规划编制存在的普遍性的问题,以便提出具有可行性、实践性、有效性的改进策略。
关键词:村镇规划编制;问题;改进无论是村庄规划编制,还是镇乡规划编制,其存在的问题是必然,总体表现为编制标准、编制体系、编制内容、编制实施等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村镇规划编制存在的问题分析1、村镇规划编制标准存在的问题(1)村镇规模标准。
《村镇规划编制办法(试行)》对村镇规划实行同一标准。
《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按规划期末常住人口的数量确定镇村规模,把镇村规划规模化分为小型、中型、大型、特大型四级;我国县域镇村体系规划中一般按镇村体系层次,自上而下依次划分为中心镇,—般镇、中心村和基层村四级,但这种分级标准很难解释规划的中心村和基层村的区别。
在村庄规模的划分上仅以人口为判定标准是不全面的。
(2)建设用地标准。
现有村镇规划用地标准的适用范围虽覆盖全国的村庄、集镇和县城以外的建制镇,但全国村镇在地域和建设水平上存在差异,致使无论是人均建设用地规模还是建设用地比例均缺乏实际指导意义。
按照《村镇规划标准》,村庄人均建设用地上限为150m2/人,但事实上有的地区远高于或者远低于人均建设用地标准。
如果按照国家的统一标准编制村庄规划,村庄建设用地将大为减少,村庄本身缺乏编制规划的内在动力。
当然《福建省村庄规划编制技术导则(试行)》中所做的规定:“村庄建设用地宜为90~130 m2/人,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10~20 m2”是值得借鉴的,(3)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县镇(乡)村域规划问题与对策*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n Planning of County Level, Township Level and Village Level in Urban China顾朝林1 张晓明2 韩 青3 袁晓辉4Gu Chaolin Zhang Xiaoming Han Qing Yuan Xiaohui摘要 我国正处在由农业国家向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国家的转型时期,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健康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成为党和国家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推进城市化进程重要战略措施。
本文根据我国县镇乡村区域层面规划存在问题,如区域性空间管制规划被架空、国家相关政策得不到有效落实、村镇基础设施规划对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支撑不足、村镇体系规划脱离实际等,进行了国外相关研究和对策的研究,并对国内相关的制度设计和技术基础进行了梳理,提出县镇乡村域规划创新对策思路。
关键词 小城镇;城乡规划;区域规划ABSTRACT China is in a period of transition from an agricultural country to an new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country. Chinese urbanization is entering a rapid development period. The healthy urbanization" and the new rural development had become important strategic measures to deal with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ccording to some planning problems at the rural and town level, such as the sidelined regional planning with the spatial control, the lack of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national policies of the rural and small town development, inadequate rural infrastructure planning to support the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development, and the rural planning system was divorced from reality, this paper researched on the foreign cases and the system design and its technical basis, and proposed a framework of the new rural and town planning.KEY WORDS small town; urban and rural plan; regional plan*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县、镇(乡)及村域规划编制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项目编号:2014BAL04B01。
中图分类号 TU984.11+1 文献标识码 ADOL 10.3969/j.issn.1000-0232.2014.02.009 文章编号 1000-0232(2014)02-0009-07作者简介 1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电子邮箱:gucl@(北京,100084)2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小城镇和城市研究中心,博士(北京,100045);3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博士(北京,100037);4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100084) 我国正处在由农业国家向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国家的转型时期,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健康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成为党和国家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推进城市化进程重要战略措施。
然而,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除了655个城市外,现有19234个建制镇、56.88万个行政村、276万个自然村,14万平方公里村镇建成区面积(占全国总建成区面积68%)。
强化县、镇(乡)和村域发展,对面广量大的县城、镇和中心村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也是农村城镇化的关键所在。
本文重点关注县、镇(乡)及村域规划的存在问题及其基本对策。
1 县镇乡村区域层面规划存在问题 2000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就提出了“一些地方缺乏长远、科学的规划,小城镇布局不合理;有些地方存在不顾客观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盲目攀比、盲目扩张的倾向;多数小城镇基础设施不配套,影响城镇整体功能的发挥;小城镇自身管理体制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等问题。
从村镇规划的实际看,普遍存在村镇规划覆盖率低、管理滞后、建设环境问题突出和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村镇和农村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瓶颈。
就现状村镇规划而言,存在如下主要问题: ——区域性空间管制规划被架空。
由于区域性空间管制规划缺乏明确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导致其作用被架空,威胁农村生态安全。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先图后底”的做法普遍存在,空间管制分区随意;在规划管理中,空间管制缺乏有效监控手段。
——国家相关政策得不到有效落实。
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农村政策,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农村宅基地整理和复垦、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等,由于村镇规划缺乏相关内容作为空间规划载体,在实际过程中难以落实。
——村镇基础设施规划对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支撑不足。
受城市规划观念影响,村镇基础设施规划只关注居民点,甚至只关注镇、乡居民点,对面广量大的农村地区关注不够,特别是对农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缺乏有效指导,未能对破解“三农”问题形成有效支撑。
——村镇体系规划脱离实际。
村镇体系规划重形式轻内容,重居民点轻农村产业和生态、生产空间,导致村镇体系规划的目标与农村经济发展条件不相适应,与农村城镇化进程脱钩,最终导致实施困难。
上述问题严重制约了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瓶颈。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村镇规划简单使用城市规划体系与编制技术,规划理念停留在对“点”(居民点)的控制上,而没有结合农村、农民特点将构成完整生产、生活系统的“面”(农村地域)作为规划和研究重点。
2 国外相关研究和对策 20世纪以来,村镇发展和规划研究得到了国外学者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尤其在区域性村镇规划层面取得了丰富的经验(Gallent, Juntti, Kidd and Shaw, 2008)。
在日本,在国家层面,一方面进行町村大合并,另一方面长期关注国家广域发展和居民点体系建设。
日本历史上町村数量很多,且大多是自然村或几户至几十户人家的互助组织(国土地理院,2013)。
据资料记载,1888年制定“市制町村制”行政区划时,日本全国有71314个町村(李燕、顾朝林,2013)。
随同工业化和城市的发展,政府3次推进了町村大合并:(1)1889年“明治大合并”。
为了小学和户籍管理的方便,以300~500户为标准合并,减少了4/5以上的町村;(2)1950年代“昭和大合并”。
以每8000人的地区设置一个小学为标准进行大合并,市町村数减少到3500个左右;(3)1999年 “平成大合并”。
为了使每个地方自治体达到一定的规模,提高行政工作效率,特别是2000年后加快合并速度,采取“新设合并”和“编入合并”的形式,到2007年市町村总数减少到1719个(原田尚彦,2003)。
针对全国范围过疏化地区的农村,制定《过疏地域措置法》,1970年以来,编制的“五全综”通过连续4个10年期提高过疏化地区的自立能力(Tatsuo,1996)。
同时针对大都市郊区,搭建轨道交通框架,增加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设施,鼓励城市森林和市民农园建设。
在县域规划层面,由于日本实行农村地方自治制度,为集约利用土地,扩大社会公共设施覆盖面与使用效益。
在村域层面,日本通过农地保有合理化法人、集落营农、农事组合法人等形式,推进农地规模化经营,并实施农业农村整备和灾害共济补偿(川木彰,1990:大力内,1977:冈田知弘,1985;祖田修,2000;佐伯尚美,1998)。
为了应对工业化进程中城乡发展差距扩大问题,从1961年起陆续通过《农业基本法》、《农村地区引入工业促进法》、《农业振兴地域整备法》、《村落地域建设法》等法规,并建设示范工程达到改善农村生活环境、缩小城乡差别的目的。
在韩国,1970年开始“新村运动”,对韩国健康城市化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顾朝林、赵民、张京祥,2012)。
这项运动最初在农村推行,后来扩展到城市、工年代以来,受英国战后第一代新市镇发展的影响和基于战备需要,台湾也开发了一批新市镇。
同时,针对耕地面积减少问题,台湾还专门制定了《非都市土地使用管理规划》。
通过在农村中发展非农产业实现农村就业结构的改变;通过就地利用农村自然资源发展工业、商业、服务业(屏东综合发展计划——非都市区用地分区规划,2011)。
在美国,“一战”后就强化大都市地区的城镇体系研究,将“田园城市理论”发展为大城市的“卫星城镇”,通过大城市郊区卫星城镇的建立与村镇体系的重构,发展大都市城市群。
乡村建设和发展,经历了早期关注乡村生活质量、提供充足的基础设施保障到1972年颁布《农村发展法》关注农村的多样化发展需求(Munridlak,2000)。
目前,注重乡村特色保护和城乡发展的融合,控制村镇扩张,保护高质量农田,成为规划的主要内容(General Plan 2000 of Howard county,2011)。
在加拿大,土地广袤,农业基础好,农村地区强化推行土地规模化、分工专业化、生产机械化。
1996年以来,开始关注农村发展滞后问题,采取“加拿大农村协作伙伴计划”等一系列措施,促进欠发达农村发展,鼓励农民主导社会发展(City of Ottawa official plan,2007)。
在英国,1950-1970年代政府实施中心村建设计划,旨在通过曾经遴选中心村,加强中心村的基础设施、社会服务设施、住宅以及其他相关产业的建设,改善乡村生活和就业环境,促进乡村人口集中,缩小城乡差别。
今天,英国村镇建设更加关注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例如伦敦郡通过实施“绿带开发限制法案”等,减少对乡村环境和利益的损害,进行可持续的村镇设计(Cumbria and Lake District Joint Structure Plan 2002-2016,2002; Eden district council,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