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的感官审评

合集下载

茶叶审评技术:茶叶感官审评与感觉

茶叶审评技术:茶叶感官审评与感觉

四、触觉
触觉的敏感性
触压觉的感受器在皮肤内的分布不均匀, 所以不同部位有不同的敏感性。四肢皮肤 比躯干部敏感,手指尖的敏感性强。此外, 不同皮肤区感受两点之间最小距离的能力 也有所不同,舌尖具有最大敏感性,能分 辨两个相隔1.1mm的刺激。手指掌面能分 辨2.2mm。
四、触觉
触觉的敏感性
皮肤分布着冷点与温点,且冷点多于温点, 两者之比为4:1~10:1。所以,皮肤对冷敏感 而对热相对不敏感。面部皮肤对热和冷有最大 敏感性。一般躯干部皮肤对冷的敏感性比四肢 皮肤大。
四、触觉
触觉的生理特点
皮肤是人体面积最大的结构物质, 具有辨别物体的机械特性和温度的感 觉。皮肤受到机械刺激尚未引起变形 时的感觉为触觉。若刺激强度增加, 使皮肤变形,此时的感觉为压觉。二 者是相互联系的,故又称为触压觉。
四、触觉
触觉的生理特点
触压觉的感受器接受了机械刺激后,产生神 经冲动,并由传入神经将信息传到大脑皮层中央 返回,产生触压觉。皮肤分布着冷点与温点,若 以冷或温的刺激作用于冷点或温点,便可产生温 度觉。
二、嗅觉
嗅觉的生理特点
产生疲劳,而且当嗅球 等中枢系统中由于气味的刺激陷入负反 馈状态时,感觉受到抑制,气味感消失, 这便是对气味产生了适应性。所以,对 产品气味的检查或对比,数量和时间都 应尽量控制,以避免嗅觉疲劳。
二、嗅觉
嗅觉的个体差异很大,有嗅觉敏锐者和 嗅觉迟钝者。嗅觉敏锐者并非对所有气味都 敏锐,因不同气味而异。如长期从事评茶工 作的人,其嗅觉对茶香的变化非常敏感。人 的身体状况可以影响嗅觉器官。如人在感冒 时,品尝茶叶的香味显然不如平常那样芳香 扑鼻。当身体疲倦或营养不良时,都会引起 嗅觉功能的降低。
茶叶感官审评与感觉

茶叶品质感官审评

茶叶品质感官审评

第四节茶叶品质感官审评一、茶叶品质感官审评的意义茶叶是鲜叶经由特殊加工技巧制成不同风味的成品,才能发挥它的特有价值,而成品价值必须藉品质鉴定才能确定,目前茶叶品质鉴定是采用感官审评法,其优点为:①能快速评奖出茶叶形、色、香、味的优劣。

②能敏锐的判别出茶叶品质异常现象。

③能判别出一般检验方法难以检测出的风味特性。

④可针对市场需要,以不同品评标推调配各市场所需的适当茶样。

⑤不需花费大量资金购省桔僻仪器,KEMET代理商业吝容场负担。

条nT品质感甘少许足凭借评茶师的视觉、嗅觉、味觉及触觉审定茶叶品质的优打。

评茶结果是否正确.除评荣人员应具有敏锐的官能鉴别力及熟练的技门与经验外,还必须配合良好的评茶环境及设备。

有关评茶室、评条用具、评茶用水、茶uI取样方法、冲池入法、计审方法均有其一定的规范与程序。

二、评茶设备及要求[一)评茶室许条室穴采F1然光并力求光线均匀、允足,避免阳光盲射。

我国地处北半球,评朵室资向北[;j,采北)L。

京内墙哗以U包为宜,在评茶台的上方亦uf安进日光AJ以补白然光之不足。

(二)评茶用吕评茶蝴只届专用器四,必须质地良灯规格差。

评茶常蝴的用具介下列各项。

1.中茶盘供盛放茶样,市杏茶叶形状及色泽之用,历o‘—200充之长方形成正方形。

亦4i仪均圆形之黑色茶盘2.审茶杯供茶uI冲泡开汤及评审茶91—香气之用,3l 03—1930(E)你淮之白瓷杯.审菜朴容堡150i 4毫升[98()(L、)标准之白瓷碗.矽条碗容量约州o毫升。

4.称员计量取战扦用。

一般使用称条专用的手称,右无专用手称以约灼灭秤代替、N前亦有了携式小型电子种。

LJ供使用。

5.计时器供汁员条叫‘冲泡叫司,多位灼定叫闹钟或砂漏计。

6.网匙用细密铜网或不锈钢网制成.用以捞取审茶碗内的细碎茶治7.审某匙供两取长场品汗用.一般使用银制或镍铜台金之K柄匙缓5—10毫升亦仑仪H1出包瓷匙。

8.汤杯盛热水供放置移茶匙及网匙之用;9.茶渲桶(M L茶桶) 供评茶时pl茶水及盛装条渣10.烧水壶铝制或个锈钠制手提帚或电币容量个茶叶用。

茶叶感官审评

茶叶感官审评

3.协同效应和颉颃效应
若2种以上的刺激综合效应,使感觉效果 超过各自刺激的感觉叠加的水平,这种现象 称协同效应,也称相乘效应。
若2种以上的刺激综合效应,产生与协同 效应相反的感觉效果,称为颉颃效应。
例如,在l%食盐溶液中添加0.02%的谷 氨酸钠,在另一份l%食盐溶液中添加0.02 %肌苷酸钠,分别品尝这2份溶液时,都只有 咸味而无鲜味,一旦2份溶液混匀后再品尝, 就有强烈的鲜味。这便足典型的味觉协同效 应。再如炒菜时,加盐过多,放一点糖便可
(一)视觉的生理特点
视觉的产生依赖于视觉的适宜刺激和视觉 的生理机制。视觉的适宜刺激为波长380~ 780nm电磁波。这部分电磁波又叫光波,属 可见光部分,它仅占全部电磁波的1/70。
可见光又分为两类:一类是由发光体直接 发射出来,如太阳、灯光等;
另一类是光源照射到物体表面,由反光体 把光反射出来。我们平常所见的光多数为反 射光。在完全缺乏光源的环境中,就不会产
4.掩蔽现象
在吵杂喧哗的场所,两个人对话必须提高嗓门, 否则听小清对方说什么。这是人所共知的于一个受体, 强刺激抑制弱刺激,感觉器官对弱的刺激的敏感性 下降或消失的效应,称为感觉掩蔽现象。
二、视 觉
人类在世界,获取知识的过程中,90%的信息是 靠视觉提供的。在感官审评中,视觉检查占有重要 位置,几乎所有产品的检查都离不开视觉检查。在 市场上销售的产品能否得到消费者的欢迎,往往取 决于“第一印象”,即视觉印象。
表5—1食品的风味
感觉的敏感性因人而异,受先天和后天因素的影响。人的 某些感觉可以通过训练或强化获得特别的发展,即敏感性增 大。反之,若某些感觉器官发生障碍,或随着年龄的变老, 其敏感性降低甚至消失。如评酒大师经过长期的系统训练, 其嗅觉和味觉具有超出常人的敏感性。又如后天失明的残疾 人,其视觉虽完全消失,但其听觉等其他感觉必然会加强。

茶叶感官基本审评流程之样品的接收保管扦样分样

茶叶感官基本审评流程之样品的接收保管扦样分样

茶叶感官基本审评流程之样品的接收保管扦样分样
一、样品接收
1.接收茶叶样品时,要检查包装是否完好无损,并与来样单进行对照,核对样品的种类、数量和规格是否一致。

2.注意检查样品的生产日期、保质期等相关信息,确保样品的新鲜度
和品质。

二、样品保管
1.样品的保管环境应干燥、通风、无异味,温度适宜,避免暴露在阳
光直射下。

2.保管样品的容器要干净、无异物,最好使用密封性能好的容器,避
免氧化和异味的侵入。

3.要将样品储存在专门的茶叶保存室中,避免与其他物品交叉污染。

三、扦样
1.根据样品的数量,选择合适的容器进行扦样。

2.扦样前,要确保装扦容器的清洁,并用热水烫过或酒精擦拭消毒。

3.对于散茶样品,可以根据需要取5-10克量进行扦样;对于整盒茶
叶样品,可以选择不同盒中的茶叶进行扦样。

4.将扦样的茶叶放入装扦容器中,并正确密封,以免茶叶氧化和香气
流失。

四、分样
1.根据样品数量和参评人员的需要,确定分样的数量。

一般情况下,
每个评委可以分到10-20克的茶叶样品。

2.用清洁的托盘或纸张将扦样的茶叶均匀分配,注意避免茶叶混杂。

3.将分样好的茶叶放入小袋中,标明样品的信息,如样品编号、产地、种类等。

4.每个分样袋都要封口,防止茶叶的氧化和外界异物的污染。

5.将分好的样品保持干燥,避免暴露在阳光下,并妥善储存。

以上是茶叶感官基本审评流程中样品的接收、保管、扦样和分样的基
本步骤。

通过严格执行这些步骤,可以确保茶叶样品的质量和可靠性,为
后续的感官评价提供准确的数据和指导。

茶叶的感官质量审评

茶叶的感官质量审评

茶叶的感官质量审评
一、实验目的:
学习茶叶的审评方法、步骤,了解各类典型茶叶的感官质量状况和质量标准。

二、实验用具:
茶盘、茶具、审茶碗、茶壶
三、实验样品:
红茶:正山小种红茶(福建)
绿茶:龙井(浙江)、日照绿(山东)
乌龙茶:冻顶乌龙(台湾南投)、铁观音(福建安溪)
花茶:茉莉飘雪(江苏)、茉莉松针(浙江)
紧压茶:普洱茶(云南)
四、实验内容及步骤
(一)茶叶的外形审评(四项指标)
通过检查、观察各种茶叶的外形嫩度、净度和干茶色泽,看茶叶是否合乎标准规格的要求。

1、外形审评:看茶条是否匀整、圆直、有芽头。

2、嫩度审评:看茶条是否紧结、身骨重、有白毫。

3、色泽审评:看茶条是否油润、明亮、有光泽、颜色纯正。

4、净度审评:看茶条有无杂质(包含茶叶杂质和非茶杂质)。

(二)茶叶的内质审评
通过观察茶汤的香气、汤色、滋味和叶底,看茶叶的内在
质量是否合乎质量指标。

1、香气:闻茶香是否高雅、浓烈、持久,吻合。

2、汤色:看汤色是否清澈、明亮、纯正、透析度高。

3、滋味:品茶汤是否鲜爽、苦涩、收敛性强、有回甜感。

4、叶底:看叶底是否明亮、细嫩、肥厚、叶形匀整。

五、实验结果:。

茶叶审评

茶叶审评

一、茶叶感官审评的概念与作用1、感官审评的概念定义:感官审评(又称感官鉴定)是指依靠评茶员的感觉器官(简称感官),即视觉、嗅觉、味觉和触觉来鉴评茶叶品质的优次、等级以及经济价值的方法。

2、茶叶感官审评的作用【包括茶叶质量检验和茶叶生产、经营】基本作用:检验质量、判别级别、确定茶叶价格和价值。

3、感官审评在茶叶质量检验中的地位茶叶质检对象:茶叶质量【两种手段为:感官审评、理化检验】二、茶叶感官审评的科学基础1、茶叶感官审评的可靠性的基础•茶叶感官审评具有科学性;•要具备茶叶审评的客观条件-设备用具;•要具备主观条件-合格的评茶员感官审评的科学基础——在于人脑对于外界物质、能量信息的接受、传递与综合评判感官刺激类型感知内容直观评定视觉物理形状、色泽、净杂外形嗅觉化学香气内质味觉化(物)滋味(香味、味道)内质质地、口感触觉物(化))干茶:轻重、比重叶底:质地、厚薄1、视觉检验的基础理论•视觉提供了90%的信息,大多数商品检验都离不开视觉检验。

•视觉——茶叶形状、色泽、净杂(茶叶的商品吸引力)•视觉给消费者第一印象,决定着茶叶的商品吸引力,在茶叶审评中占有重要地位。

•人们肉眼能见到的光,其波长在400~700nm之间,在这区域的光,叫做可见光。

人们能识别600种不同颜色。

•茶叶的色泽取决于反射光。

所以环境光源种类、光强照射角度和背景颜色等都影响人们的识别。

2、嗅觉理论嗅觉的传导【一般人的嗅粘膜中约有107万个嗅细胞。

】▪空气中的气味物质的分子在呼吸作用下,首先进入嗅感区吸附和溶解在嗅粘膜的表面;▪进而扩散至嗅纤毛,被嗅细胞所感受;▪然后嗅细胞将所感觉到的气味刺激;▪通过传导神经以脉冲信号的形式传递到大脑,从而产生嗅觉。

嗅觉的功能特性•1、敏感性:10亿分之几,•2、强度识别:对香气浓度的识别(差别性);•3、性质识别:种类识别(对比现象)•4、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混合抑制倾向(适应、掩蔽、协同)3、味觉理论味觉的建立是一个时间过程【注:从味刺激引入口中,到感觉到味,然后味强度逐渐增强,直到达到最大强度,然后味强度逐渐降低直至消失。

茶叶感官审评

茶叶感官审评

人员
• 茶叶审评人员应获有《评茶员》国家职业资格证 书,或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
• 身体健康,个人卫生条件好。 • 审评过程中不能使用化妆品,禁止吸烟。
审评
1.取样 方法
2.审评 内容
3.审评 方法
1. 取样方法
• 按照GB/T 8302规定执行。 • 匀堆取样法:将该批茶叶拌匀成堆,然后从堆的
乌龙茶(颗粒型)
6
白茶
5
黄茶
5
• 评叶底:将杯中冲泡 过的茶叶倒入叶底盘 中,加入适量清水, 让叶底漂浮起来;用 目测、手感等方法审 评叶底。
审评结果与判定
• 对样审评 • 茶叶品质顺序排列
对样审评
级别判定:对照一组标准样品,比较未知茶样品与 标准样品之间某一级别在外形和内质的相符程度 (或差距)。
• 结果判定:任何单一审评因子中得-3分者判为不合格; 总得分≤-3分者为不合格。
各类成品茶品质审评因子
茶类
红茶 绿茶 乌龙茶 白茶 黑茶 黄茶 花茶 袋泡茶 粉茶
形状 A1 √ √ √ √ √ √ √ √ √
外形
整碎 B1 √
净度 C1 √














×
√Hale Waihona Puke 色泽 D1 √ √ √ √ √ √ √ √ √
生产工艺,改善储存和运输,提高质量控制。 4、生产企业加强茶叶出厂前的感官审评,把
好每一道质量安全关。
感谢大家 !
50,注满沸水,加盖,计时;到规定时间后,将 杯内茶汤滤入审评碗内,留叶底于杯中。 • 审评顺序:开汤后,按香气(热嗅)、汤色、香 气(温嗅)、滋味、香气(冷嗅)、叶底的顺序 逐项审评。

茶叶感官审评检测报告模板

茶叶感官审评检测报告模板

茶叶感官审评检测报告模板
一、样品信息
样品名称:XXX
样品编号:XXX
采摘日期:XXX
生产厂家:XXX
样品来源:XXX
二、审评目的
本报告旨在评估茶叶的感官品质,包括外形、色泽、香气、滋味和口感等方面,为消费者、生产者和茶叶爱好者提供参考。

三、审评方法
外观审评:将茶叶置于白色瓷盘上,观察其外形、色泽、嫩度、净度等指标。

香气审评:将茶叶冲泡后,通过嗅觉感受其香气的高低、纯度、持久度等指标。

滋味审评:将冲泡后的茶叶汤汁品尝,评估其滋味是否醇厚、回甘等。

口感审评:根据茶叶的口感特点,如鲜爽度、苦涩度、润滑度等进行评价。

综合评价:综合考虑以上指标,对茶叶的总体品质进行评估。

四、审评结果
外观评价:该茶叶外形匀整,色泽翠绿,具有一定的嫩度和净度。

香气评价:该茶叶香气高而持久,具有一定的纯度。

滋味评价:该茶叶滋味醇厚,回甘较快。

口感评价:该茶叶口感鲜爽,苦涩度适中,润滑度较高。

综合评价:综合以上指标,该茶叶品质优良,符合相关标准。

五、结论和建议
根据审评结果,该茶叶品质优良,具有较高的感官品质。

建议在冲泡时适当掌握水温,以充分发挥其香气和滋味的特点。

同时,建议生产者在采摘和加工过程中注重细节控制,以提高产品的整体品质。

六、审评员签名和日期
报告完成日期:XXXX年XX月XX日
审评员签名:XXX。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茶叶的感官审评包括干看和湿看两部分,干评主要是对外形的鉴定;湿评主要审评茶叶内质香气、汤色、滋味、叶底等四个项目。

(1)、外形审评
将样茶罐里茶叶倒出拌匀,取200—500g放在样盘内,双手持样盘边缘回旋转动几次,然后借手势把盘内分散的茶叶收拢,使茶叶按形状大小、粗细、轻重等不同,有次序地分为上、中、下三段。

粗大轻飘的茶浮在表面叫面装茶;紧细重实的集中于中层叫中段茶;细小的碎茶和片末沉积于底层叫下段茶。

审评时,先看面装茶,后看中段茶,再看下段
茶。

外形主要看条索的松紧、嫩度、色泽、净杂四个因子。

结合嗅干香。

绿茶外形以嫩度、条索为主。

评定外形等次。

(2)、内质审评
开汤前将审评杯碗按号码次序排在湿评台上,从茶样盘中准确称取有代表性的样茶3g,投入审评杯内,杯盖放入碗内,然后用沸滚适度的开水从右到左冲泡满杯。

冲泡时从第一杯起即记时间。

随泡随加盖,盖孔朝向杯柄,5分钟后,按冲泡次序将杯内茶汤倒如审评杯里。

开汤后应
先嗅香气,再尝滋味,后评叶底。

嗅香气:
左手抓住已倒去茶汁的审评杯,右手半揭开杯盖,用鼻子靠近杯沿轻嗅或深嗅。

嗅时重复一、二次,在未评定香气前,杯盖不能打开,可以热、
温、冷嗅相结合进行。

热嗅(温度大约为80-900C)重点判别香气正常与否及香气类型和高低;温嗅(温度大约为550C)重点判别香气的优次;冷嗅(室温)重点了解香气的持久性程度。

评后分出香气优次,把杯子作前后移动,好的往前移,次的往后摆。

看汤色:
看汤色,各碗茶汤水平要一致,茶汤中混入茶渣残叶,应用网匙捞出,后用茶匙在碗内打一圆圈,沉淀物集中于碗中央,后按汤色浓淡、明暗、
清浊等评比优次。

尝滋味:
茶汤温度要适度,茶汤温度以500C左右为宜,尝味时用茶汤从碗中取一汤匙吮入口内。

茶汤入口后要用舌头循环打转,动作要快,评味时茶汤不能咽下,尝第二碗时,匙中残留茶液应倒尽或在开水汤杯中漂净,不致互相影响,评滋味主要按浓淡、强弱、爽涩、鲜陈、粗细及纯杂等
评定优次。

看叶底:
将杯中泡过的茶叶倒入叶底盘或审评杯盖反面,倒时应把粘在杯壁底和杯盖的茶叶倒干净,用叶底盘或杯盖的先将叶张拌匀,铺开,掀平,观察嫩度、匀度和色泽的优次。

评叶底时,要充分发挥眼睛和手指的作用,手指按掀叶的软硬、厚薄、平突、壮瘦等。

眼看芽头含量、叶张卷、色
泽等。

审评时,除青茶(乌龙茶)以香气、滋味为主,其它各类茶以叶底(嫩度、匀度、色泽)为主,对香气、滋味、汤色则要求正
茶叶储存
茶叶大量储存时,应利用冷藏箱。

首先,将茶叶含水量控制在6%以下,装如布袋放入冷库内,同时再在冷库内放若干有生石灰的编制袋,是茶叶含水量进一步下降到3%左右。

期间,如生石灰已化开,宜更换一两次。

为防止家庭用的冰箱中有其他物品串味,故在罐外要套几层塑
料袋
2常温储存
茶叶大量储存时,应建立防潮仓库,茶叶的处理同冷藏库。

少量储存,可用缸或铁皮箱,将生石灰放入编制袋或布袋中,置入缸底或箱底,约占总体面积的1/3左右。

在生石灰上铺几层纸。

将茶叶包成小纸包(外用牛皮纸,内用桃花纸),包外写出品名,储存日期,叠放于生石灰上面,缸口需用防潮松软之物压紧,铁皮箱应用双层盖密闭。

传统的龙井茶储存方法是用陶瓷瓦缸石灰法,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起方法可供各种茶叶储存参考。

方法如下:选用块状生石灰,用33CMX20CM 大小的布带盛装,每带约1公斤,扎紧袋口,外用牛皮纸松包,并用麻绳松扎,以防止石灰吸水膨胀而破包。

每坛约装6-7KG茶叶,高档龙井茶要用牛皮纸加两张元书纸分成0。

5KG一包,分别置于坛的四周,中间放生石灰包一个,坛口用四五张厚草纸或棉垫盖住,上加瓦坛或盖密闭,防止透气。

放置15天左右,约2/3生石灰已风化,要及时更换,
每两次换生石灰约隔30天左右,如生石灰未风化,中心放生石灰包,
约6-7KG茶叶放1KG的生石灰包
3无氧保存法
将茶叶装入多层复合袋或罐中,抽出氧气成真空包装,有的再充入氮气,使茶叶在无氧环境中停止自动氧化而变质。

如在冷藏则更佳。

4冰瓶保存法
在冰瓶底层放入硅胶小布包,将含水量正常的茶叶分成小包置于冰瓶中,用双层盖盖紧,利用冰瓶隔热的作用,避免因夏季高温而加快茶叶
的氧化速度。

以上所介绍的各种方法,都根据储存条件来考虑,因此只要能达到这些条件的方法均可采用,特别是家庭储存,可视保存量多少而选择适用的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茶叶必须分成小包储存,这样,取出小包置于双层盖茶罐中,饮用完毕后再取另一包。

另外,为了避免经常开启茶叶罐,使茶叶变味,故常用茶叶罐宜小不宜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