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出版历史知识(肖东发)

合集下载

肖东发《中外出版史》复习笔记+课后习题详解+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二章 古代出版(中):写本书时代

肖东发《中外出版史》复习笔记+课后习题详解+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二章 古代出版(中):写本书时代

第二章古代出版(中):写本书时代(2—9世纪)2.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纸的发明与造纸术的外传1.纸的发明(1)植物纤维造纸发明时间的两种意见①东汉发明说东汉发明说认为,蔡伦以前的“纸”实际是缣帛中的一种,而真正的植物纤维纸则是由蔡伦于元兴元年(105年)发明的。

这是长期以来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一种观点,也是当前关于造纸术发明时间讨论中的一种主要观点。

②西汉发明说西汉发明说认为,公元前2世纪西汉初即已有纸,我国造纸术起源于西汉,是西汉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和生活实践中发明的,因而蔡伦不是纸的发明者,而是改良者。

这一观点的主要依据,是新中国成立前后我国曾几次发现西汉古纸。

1957年在西安灞桥工地发现的西汉武帝时期的古纸,这一重要发现,从根本上动摇了蔡伦造纸说,把我国造纸术的发明时间向前推进了200多年。

(2)关于纸的发明的理性认识①从我国社会历史发展的背景来分析,西汉时代已经试验和发明了植物纤维纸是可信的。

灞桥纸、金关纸、中颜纸、马圈湾纸、放马滩纸等多次西汉古纸的发现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②蔡伦在造纸术的总结、改进、推广等方面的功绩是不容忽视的。

西汉发明造纸术的事实并不能否认蔡伦的伟大功绩:一方面,蔡伦制造出了具有较高质量的纸张,使造纸原料来源扩大,客观上对纸张生产的普及起到了推动作用;另一方面,他又提高了造纸的技术水平,为我国的造纸事业开辟了广阔道路。

2.造纸术的外传据考证,中国造纸术的外传,首先是把纸和纸制品(书、信件和绘画等)传入其他国家,第二步才是造纸技术的外传。

在3世纪左右,造纸术首先传入越南。

经过1000多年,中国发明的造纸术传遍全世界。

二、写本书的发展及普及1.写本书普及的重要前提条件——文献复制技术的发展(1)手抄复制的盛行纸张被普遍应用后,由于其经济和便利,抄书的风气更为兴盛起来,从民间到官府,形成了一个写书的高潮。

不少作品刚刚完成,便已传抄流行。

甘肃敦煌千佛洞发现的《陀罗尼神咒经》,是现存最早的手抄本经书之一。

第九讲 图书编辑出版的兴盛时期(明及清前期)

第九讲 图书编辑出版的兴盛时期(明及清前期)

2、套版术的成就与版画 1)套版印刷术
出现早,但明代后期(17世纪)才广泛 应用。 明代套印本:常见大部分为万历间吴兴 闵氏、凌氏刻本戏曲小说。另有吴兴茅兆 河、南京王凤翔和庆云馆。 凌濛初刻印图书多为套印且有插图,如 《红拂记》、《琵琶记》、《明珠记》和 《南柯记》。
清代套印本: 康熙年间官刻四色本《御制唐宋文醇》、 五色本《劝善金科》等; 清道光民间私坊涿州户坤六色印《杜工 部集》。
为了收藏《四库全书》,乾隆仿照宁波著名藏书 楼“天一阁”式样,先后建造了七处藏书楼,统 称“南北七阁”。文渊阁(北京皇宫)、文源阁 (北京圆明园)、文津阁(承德避暑山庄)、文 溯阁(沈阳故宫)为“北四阁”,均为皇家藏书 楼,不对外开放。“南三阁”是指文宗阁(江苏 镇江)、文汇阁(江苏扬州)、文澜阁(浙江杭 州),南三阁对当地士子开放,可以进入其中阅 读抄写。七部《四库全书》,现在仅存四部,分 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文津阁)、台湾省图 书馆(文渊阁)、甘肃省图书馆(文溯阁)、浙 江省图书馆(文澜阁)。其它三部均在19世纪60 年代毁于战火。
3、民间坊刻的特点 历史悠久,老字号,如建阳郑氏崇文堂开 业近三百年,刘氏日新堂近二百年,叶氏 广勤堂和杨氏清江书堂一百多年,余氏三 台馆和双峰堂。 刻坊分布广,刻书数量大。除建阳外,南 京、苏州、湖州、徽州、杭州、北京都是 书坊的集中地。Βιβλιοθήκη 四、清代前期的图书出版事业
1、官刻本与武英殿刻书 清前期的图书官刻主要集中在内府,刻书 的印刷形式采用了雕版、铜版、铜活字、 木活字、彩色套印等方法。 前期官刻,以内府所刻为最多、最精,其 缮写刊刻、用纸、校勘、装订集我国手工 业印刷术之大成。清代地方官刻主要是印 刻地方志及翻刻殿本书籍,其他书籍刻印 很少,善本不多见。

一部先秦两汉出版史的奠基之作——肖东发的《中国出版通史·先秦两汉卷》读后

一部先秦两汉出版史的奠基之作——肖东发的《中国出版通史·先秦两汉卷》读后

萌 芽 和产 生 的基 础 ,接 着转 入 本 书 主题 , 论 述 萌 芽 时 期 的 出 版 活 动 , 如 汉 字 的 起
协 调 下 时 8 . 0 余 位 相 关 领 域 专 历 年 由2 0
家 、 学 者 参 与 撰 写 的 出 版 史 集 大 成 巨
源 、 始图书典籍 的出版等 , 篇布局 即 原 开 彰 显 出 与众 不 同 的 立 意 和宏 大 视 野 , 出 为
龉l ≯ _ | 版 |

— — 一 一…一 二:
天Z^ 纪 Ⅳ

部 先黍 两 汉 幽 版 吏 的 蕈 基 之 作
肖东发的《 中国出版通史・ 先秦两汉卷》 读后
口 江 凌
摘要 : 北京 大学 肖东发 教授 所 著的 《 国 出版通 史 ・ 中 先秦 两汉 卷》 我 国 先秦 两汉 时期 的 出版 业概 貌 及 对 其 规 律 进行 了较 为精 深 的 考证 和全 面 系统 的 总 结 , 补 了先 秦 两汉 时 期 出版 史 的学 术 空 白 , 填 具有 开 创 之 功 该 书主要 特 色有 : 是 大 出版 观 的 开 阔视 野 , 一 以文 化 史 、 社会 史 为视 角 , 重 先秦 两汉 时 期 出版 业 与 当 注
源与产生 、 出版 的起 源 与概 念 、 版载 体 、 出 编 辑 出版 活 动 、 出版 文化 传 播 等 出版 现
象 、 件和问题 , 事 以及 这 些 问题 产 生 的 历
象 、 件 和人 物 。” 出版 是 文 化保 存 和传 事 ①
承 的最 重要 手 段 、 重 要 载 体 , 是 各 个 最 也
与 社会 文化 生 态 环 境 、 会 文 化 现 象 密 不 社 可分 ; 出版 文 化 与政 治 、 济 、 化 、 技 、 经 文 科

书院文化产业发展分析与研究:以白鹿洞书院为个案(可编辑)

书院文化产业发展分析与研究:以白鹿洞书院为个案(可编辑)

书院文化产业发展分析与研究:以白鹿洞书院为个案分类号硕士学位论文书院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以白鹿洞书院为个案黄林燕论文答辩日期呈生§旦墨旦学位授予日期曼生鱼旦墨旦答辩委员会主席黄塑江直级缠塑广西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和使用授权声明嘲涨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除已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本人或他人为获得广西大学或其它单位的学位而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事对本论文的研究工作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说明。

本人在导师指导下所完成的学位论文及相关的职务作品,知识产权归属广西大学。

本人授权广西大学拥有学位论文的部分使用权,即:学校有权保存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和传播,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口保密,在年解密后适用授权。

/不保密。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日期:洳侈,。

‘.砷论文作者签名:诺相’蠡日期加弓.%.巧指导教师签名:荔砂粤作者:电子邮箱:.书院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以白鹿洞书院为个案摘要书院最早出现在唐朝,是我国古代一种文化教育组织,在上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厚的书院文化,为我国古代的文人士子提供了宝贵的精神食粮,在我国文化教育历史上留下了灿烂的篇章。

得益于近几年来传统文化的回归以及国学热潮的兴起,书院再次受到人们的重视,书院文化也再次成为专家学者研究的热点。

书院文化是一种独特且深厚的文化资源,发展书院文化产业就是要将这种无形的文化资源以有形的文化产品、文化服务等形式表现出来,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学术、教育与文化旅游是书院发展文化产业最主要的核心资源。

而发展书院文化产业就是要深入挖掘书院的文化资源,将其转变为一种文化资本,运用适当的方法将其市场化,生产出相应的文化产品,从而让书院文化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宜宾市第六次中考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宜宾市第六次中考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宜宾市第六次中考模拟考试历史试卷一、选择题1.钱乘旦在《现代化与中国的世界近现代化史研究》中认为:“现代化”是一个中性概念,……现代化的执行方式可以姓“资”,也可以姓“社”,甚至出现更复杂的属性。

下列各项能体现“现代化复杂属性”的有:①苏俄新经济政策②苏联斯大林模式③美国罗斯福新政④中国的改革开放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2.某同学以《歌曲中的历史》为题写一篇小论文,其中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的是A.《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B.《人民解放军进行曲》《两个部队不相同》《长征组歌》C.《渔光曲》《东方红》《打倒军阀》D.《延安颂》《到敌人后方去》《志愿军军歌》3.秦始皇“废分封,设郡县”;汉武帝实行“郡国并行制和内外朝制”;孝文帝“采用汉制,习儒家经典”;武则天“设武举、开殿试”;清雍正“以军机处取代议政王大臣会议”。

历代帝王这样做的目的是()A.为了政治改革的顺利进行B.为了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C.为了预防官员的贪污腐败D.为了彰显皇帝的特权地位4.下列属于古代罗马政治体制的有()①元首制②共和制③君主立宪制④城邦民主制。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5.19世纪60年代,俄国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共同关注的民生问题是()A.大力发展教育事业B.努力发展近代工业C.引进西方先进技术D.解决农民土地问题6.一学者认为:“巴黎公社是一次悲壮的失败,失败的原因很多,根本的原因就一条,就是生产方式,尤其是生产力的发展,还没有发展到足以推翻资本主义制度这样一个程度。

”该学者认为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是()A.资产阶级力量强大B.资本主义制度优越C.无产阶级经验不足D.生产力发展不充分7.“我们美国正在打一场伟大而成功的战争。

这不仅仅是一种反对匮乏、贫穷与经济不景气的战争,而且是一种争取民主政治生存的战争。

我们正在为挽救一种伟大而珍贵的政府而战,既是为我们自己,也是为全世界。

第二章 出版历史知识(肖东发)

第二章 出版历史知识(肖东发)

经》 1966年在韩国发现的《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 隋大业三年(607年)的《敦煌隋木刻加彩佛像》 咸通九年(868年)的《金刚经》印本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经历了一个长期实践、不断 完善的过程,在公元6—9世纪,大体走过了印章— —捶拓——千佛像捺印——单页佛像——大批量窄 幅经咒——图文并茂的整部佛经这样一个历程。
四、造纸术向世界传播的路线
900 795 793
8世纪开始西传
751 中国
3世纪左右造纸术首先传入越南
1690 1575 1150 1100
4世纪造纸术又向东传入朝鲜 5世纪经 7世纪左右 朝鲜 传入印度 传入日本
19世纪,在澳洲的墨尔本开始 造纸。经过一千多年,中国发 明的造纸术传遍全世界。
第四节 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
一古代刻书业 官刻
私刻 坊刻 古代刻书业的编辑业务
1.官 刻
官刻,也称政府刻书,是指中央国家 机构以及地方各级行政文化机构、各省 官书局等单位出资或主办的出版印刷业。 基本可分为中央和地方两大系统。
五代:1.冯道奏法雕刻儒经:
后唐明宗长兴三年(932)~后 周广顺三年(953)国子监主持, 以《开成石经〉》为底本,雇民间 技术人员,广布天下。五代刻书是 印刷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官刻开 始,雕印儒家经典,提高印刷质量。
第三节纸的发明与影响
纸的概念及其演变
《现代科学字典》中对纸有了新的 解释:“任何一种纤维通过排水作 用所粘成的一种薄页。”
其他文明古国的文字载体
(埃及)古莎草 (古巴比伦)泥版书 (古印度)贝叶经
(古欧洲)羊皮
造纸术发明的时代
一、植物纤维纸的发明时间 东汉蔡伦说:《后汉书· 蔡伦传》。 西汉发明说:古纸的发现。灞桥纸、金

最新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课件ppt课件

最新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课件ppt课件
欧洲列强卷土重来
(2)材料反映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在时间上有 什么特点?
时间:短暂
(3)从中说明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因素 是什么?给我们什么启示?
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民族资本主义要想得到真正发展,必须首先推翻帝 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华的统治,获得国家独立。
巩固练习: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最大 阻力是( )
4、影响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促使无 产阶级队伍壮大;为以后中国由旧 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 转化,为中共的成立,提供了阶级 基础。
70 60 50 40 30 20 10
0
纱厂
万枚纱锭 百万元资本
纺织业
450 400 350 300 250 200 150 100 50
0
面粉厂
日产量(千袋) 十万元资本
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优势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封建自然经济
主刚义有时列所间强发短卷展暂土的重民来族,工刚业
很快又萧条下去了。
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不久,中国“铁厂积货 如山,无人过问,至于闭炉停机,纱厂结账,大 多无利......其他工业亦皆消沉”。
(1)为什么一战后不久中国会出现“铁厂积货如山”、 “(纱厂)大多无利” “其他工业亦皆消沉”的现象?
②与外国资本主义相结合,具有买办性
③与本国封建主义相结合,具有封建性
3)典型:四大家族
四 大 家族
蒋介石
宋子文
孔祥熙
陈立夫
陈果夫
蒋家天下陈家党,宋氏姐妹孔家财。蒋宋孔陈四大家 族是民国时期赫赫有名的家族,它们对民国的历史和国民 党的命运曾有着重大影响。 中国最会玩权、玩钱、玩人和 最出才女的四个家族: 蒋氏家族—最会玩、争权、专政、护权、传权政教家族; 宋氏家族—最会钱权结合、横跨政经界的显赫家族; 孔氏家族—最会玩钱、最会抓钱、最奢侈的豪门家族; 陈氏家族—最会玩人、最会拉帮结党的衰败家族。

出版历史知识-出版专业基础知识(中级)

出版历史知识-出版专业基础知识(中级)

我国古代刻书业(二)
(2)私刻。私刻中最多的是家刻,私刻也称为家刻。 江苏常熟的汲古阁是私刻的代表。私刻的特点:主体 是士人学者,都以崇尚文化为宗旨,不以赢利为目的, 珍视青史留名,多以质量为重,精益求精;利用自己 丰富的藏书编印大部头丛书。明清学者编纂出版丛书 是私家出版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国出版的一大特色。 (3)坊刻。出版主体是书商。坊间刻书,内容无特殊 限制,经史子集都有刊行,面向民间需求,所刻图书 以大众文化类为多。出版商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远 比官刻要高。中国历史上出版技术的发明和创新,大 多出现在以坊刻为代表的民间出版活动中。坊刻常为 谋利而粗制滥造、弄虚作假。
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二)
(2)雕版印刷的产生。南北朝、隋唐期间,为了满足对经文佛教 的大量需求借助于民间工匠的复制技术,产生了最早的印刷品。2. 雕版印刷的早期应用。唐代的印刷出版物,以佛经与佛像为最多, 其次是历书、韵书。晚唐时期,雕版印刷技术已高度成熟,《金刚 般若波罗蜜经》为最重要的代表。五代时期,冯道刻《九经》成为 雕版印刷推广应用的历史转折点,影响深远。《九经》最终刻成十 二经,比《十三经》少《孟子》。3.活字印刷术。中国古代制作活 字的材料有泥、木、铜、锡、陶瓷等,铅活字是德国人于15世纪发 15 明的。(1)泥活字印刷。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术是宋代毕昇发 明的。泥活字印刷的三个步骤:刻字、排字和印刷。现存最早的泥 活字印件有俄藏黑水城出土的西夏文《维摩诘所说经》。(2)木 活字印刷。活字印刷以使用木活字最为普遍。木活字印刷首先在西 夏试验成功并付诸使用。中国出版业规模最大的一次木活字印刷, 是清代乾隆年间的《武英殿聚珍丛书》(简称聚珍版)。
文字与文献载体的变迁(二)
(4)简牍。简牍是“简”和“牍”的合称。加工成细长条、可书 写文字的竹片和木条,称作“简”,把很多“简”编联在一起称作 “策”(册)。加工后可书写文字的木片称为“牍”,比“简”宽, 呈版状。竹简的加工需要的工序是:杀青、截断与片解、编绳联简。 杀青是指烘干新竹中的水分,削去不易着墨的竹青。截断与片解是 指将木材截断,加工成薄片。编绳联简是指用麻线、丝线获牛皮条 将简固定。和简牍有关的术语“杀青”、“尺牍”、“版图”、 “书札”、“篇籍”、“卷”、“册”。(5)缣帛。帛书也有 “缯书”、“缣书”或素书的称谓。帛书的出现是书籍载体的一次 重大变化。缣帛质地柔软,易于着墨书写,便于携带收藏和阅读, 体积小,重量轻,适宜绘图,但是价格昂贵,难以在民间流行。目 前能看到的最完整的帛书是1973年出土的“马王堆帛书”。帛书 的发展最终导致纸的发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校通选课
主讲教师:肖东发
第二章 出版历史知识
任何一个学科都由三个最基本的部分,即
理论、历史、方法。 人类社会还有三大支柱之说,分别为材 料、能源和信息。而信息的传播与知识 的扩散日趋发挥重要的加速作用。
信息传播演进史(一)
自然记忆阶段 口耳相传
刻画阶段
抄写阶段
语 实 结 契 图 言 物 绳 刻 画 记 事
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文字学著作是东汉许
慎的《说文解字》,有9353字,首创部 首法,也被称作第一部字典。 古代收字最多的是清《康熙字典》,有 47035个字。 (现在收字最多的是《汉语大字典》,有 56000个字。实际常用字也就在六七千个)
第二节 早期文字载体及其传播
1.甲骨文 定义: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发现:1899 王懿荣 龙骨 达仁堂 收藏: 据胡厚宣统计:今存15万片,国内 12万;
一古代刻书业 官刻
私刻 坊刻 古代刻书业的编辑业务
1.官 刻
官刻,也称政府刻书,是指中央国家 机构以及地方各级行政文化机构、各省 官书局等单位出资或主办的出版印刷业。 基本可分为中央和地方两大系统。
五代:1.冯道奏法雕刻儒经:
后唐明宗长兴三年(932)~后 周广顺三年(953)国子监主持, 以《开成石经〉》为底本,雇民间 技术人员,广布天下。五代刻书是 印刷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官刻开 始,雕印儒家经典,提高印刷质量。
定义:把文字写到或刻到经过整治 的竹片或木板上,单片竹为“简”, 编“简”成“策”,单片木未写字 称“版”,写字称“牍”。与书籍 有关的字“篇”、“籍”、“簿”、 “牒”。 时代:上限:比甲骨还要早;“不 知孰为后先”。下限:东晋末年 (404)桓玄下令“古者无纸,故 用简,今诸用简者,宜以黄纸代 之”。
2.青铜器
金文 青铜器铭文 钟鼎文 刑鼎 刑书 时间: 三代 春秋 战国 文字由少到多 最多的西周毛公鼎 497字 不完全统计:迄今出土商周有铭铜器5000余 件 容庚<金文编>1925年第一版;1985年第四版 采用铭文3902件,收字3772个.
3.石刻文字的种类
1.摩崖石刻:“就其石而凿之” 2.特立之石:“圆者为碣,方者为 碑” 3.经幢、墓志铭等。 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石鼓文。 秦代:峄山、芝果、泰山、琅玡台、 会稽、昌黎。
关纸、中颜纸、马圈湾纸、放马滩纸等西汉 古纸的多次发现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二、蔡伦有总结、改进、推广之功。。当然, 蔡伦在造纸术的总结、改进、推广等方面的 功绩是不容忽视的。
三、纸的推广应用及影响
左伯纸
张芝笔 韦诞墨 造纸以当策 404年 桓玄下令“今诸用简 者,宜以黄纸代之” 佣书 阚泽 促进了建安文学和魏晋学术的繁荣,使书 法、绘画艺术进入新的境界,对汉字字 体的变化产生影响,使文化教育更为普 及,还为实行科举制奠定了基础。
简牍学的发现研究将改变整个学术史,
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枢纽时代”—春秋战 国学术史。
竹简木椟的形制
形式固定。简椟制度是我国最早的书籍 制度。以经过刮削的竹条、木板为书写 材料,编连诸简,成为一策(册);以 尾简为中轴从左向右收卷,成为一札。 为我国汉代以前图书的普遍形式。
竹简木椟的版本学意义

农业(资本主义 机械时代)工业 社会
信息社会(计算 机技术时代)
出版发展的动力—人类的需要
• 出版有一个从无到有、从简到繁的发展过程。
• 知识传播可划分为四个阶段,有三次大的飞 跃,每一阶段都有其主要矛盾。 •出版与社会互动(文字 文献载体 传播技术和 手段的发明与进步催化\制约着出版的发展,反 之亦然)
经》 1966年在韩国发现的《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 隋大业三年(607年)的《敦煌隋木刻加彩佛像》 咸通九年(868年)的《金刚经》印本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经历了一个长期实践、不断 完善的过程,在公元6—9世纪,大体走过了印章— —捶拓——千佛像捺印——单页佛像——大批量窄 幅经咒——图文并茂的整部佛经这样一个历程。
3 铜活字印刷
宋元时期即有金属活字。 明代锡山 华氏 安氏 清代内府 用铜活字 摆印<古今图书集成>
活字印刷未能普及的原因
1.古代典籍98%以上是雕版,活字 仅占1~2% 1).社会原因:普遍不重视科学技 术 2).思想原因 3).学术原因 4).文字原因 5).材料原因
四、套版印刷
朱墨两色写本-涂色-套版 1).写本时期,为区别正文与注释, 就出现两色写本。 2).一块版上分别涂色印刷。 3).多块版分版分色套印在同一张 纸上。
第一节 汉 字
一、文字的产生
两个基础
语言 实物;
三个阶段,
结绳记事、 契刻记事
图画符号,
二、汉字的演进
甲骨文、金文、篆书(有大篆、小篆之分。
大篆本名“籀文”) 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又统一文字. “书同文”对于民族的统一,文明的传承 具有深远的影响。
三、古代记录汉字的字书
4.竹木简牍
竹简木椟的内容
从出土的简策分析,其内容可分为:


祭祷记录 随葬遣策 抄写书籍 历谱 官方文书、私人书信
发现
1.汉景帝末年,鲁壁藏书; 2.汲冢书,晋咸宁五年(279)太 康二年(281)竹书记年、穆天子传; 3.敦煌简牍,居延汉简(解放前) 20---30年代; 4.解放后:战国简:随县楚简,郭 店楚简;
1.毕昇的发明及泥活字印刷
时间是北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
年),比德国的谷腾堡要早400年。
关于毕昇的胶泥活字印刷,沈括(1031—
1095年)在《梦溪笔谈》卷十八《技艺门》 中有较详细的记载。
2.木活字印刷术 及其西传
黑水城出土西夏活字本 1200年前后 新疆回鹘(古维吾尔)使用木活字比西 夏略晚,字母拼音文字,在1300年前后 欧洲采用活字印刷是在1450年前后。 从时间上和地域上可以清楚地看到西夏 和回鹘在活字印刷由中原向西传播过程 中的作用。
政府刻书从五代雕印儒经开始
五代冯道雕印九经是图书出版史上的重大 事件。它的意义有三:
1、它标志着我国书籍流通和文字传播方式开 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2、五代刻书开辟了雕印儒家经典之先河 3、印刷术由民间进入官府,由此产生了政府 刻书事业,即官刻
卜辞的内容
有卜祭祀祖先鬼神的,有卜风雨天象的, 有卜年成丰收的,有卜旦夕凶吉的, 有卜征伐方贺的,有卜田猎游玩的, 有卜疾病梦幻的,有卜遣使施令的, 有卜妇事生育的,有卜出入往来的。 后世学者将其分为成20多类。
甲骨文的分类管理
甲骨与其他文献严格分开
地下埋藏分为四类情况,即储存、埋藏、散佚、废弃。
多 通 假 字
多收等编字避标行书 长杀整取 抄卷齐连数讳题款写 度青治材 篇 、 毛 本 刮 笔 题 无 削 、 栏 、 墨 书 稿 式书 题 本 、 、 、 章 标 无 刻 题 点无 漆












竹简木椟在出版史上的地位
取材容易、价廉易得、整治简单、容量
加大,便于文化普及、学术发展; 大量出版术语来源于此,如“册”、 “篇”、“籍”、“笔”、“符”、 “版图”、“杀青”、“尺牍”、“入 木三分”、“连篇累牍”等; 影响出版形制(卷轴、册页制度),行 文格式(从上至下、从右到左)。“赘 简”为衬页和环衬的渊源。
王祯的贡献和木活字印刷
《农书》。这是一部见解独到、内容突 出的农学巨著,但因字数多,难于刻印, 他就采用木活字来排印。请匠人刻制木 活字3万多个,约两年完工。大德二年 (1298年)他用这套木活字试印了自己 纂修的《旌德县志》,全书6万多字,不 到1个月就印成了100部,比雕版的效率 高得多。
明清两代的木活字印刷
一、雕版印刷的发明
印刷术的发明大致有两条线索。
一条是民间坊刻,早期印刷品多为历书和民用 杂书即是明证; 另一条为主线,就是佛教信徒们因为传经的需 要,多碑拓本
印章与佛像模印
雕版印刷术发明的时代
我国唐代初年已有雕版印刷的实物旁证 1906年在中国新疆吐鲁番发现了刻印的《妙法莲华
四、造纸术向世界传播的路线
900 795 793
8世纪开始西传
751 中国
3世纪左右造纸术首先传入越南
1690 1575 1150 1100
4世纪造纸术又向东传入朝鲜 5世纪经 7世纪左右 朝鲜 传入印度 传入日本
19世纪,在澳洲的墨尔本开始 造纸。经过一千多年,中国发 明的造纸术传遍全世界。
第四节 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
发展
1.印书:明万历间歙县印<闺范十 集> 吴兴闵氏(闵齐伋).凌氏(凌蒙 初).多经史.戏曲.小说 从两色到五色。
饾版:
把版画与套印结合,取“饾钉”之 形 明.吴发祥《萝轩变古笺谱》 . 明.胡正言《十竹斋画谱》 。
拱花
凹凸两版嵌合,使纸面拱起。
北京荣宝斋
上海朵云轩
第五节 古代刻书业及编辑业务
第三节纸的发明与影响
纸的概念及其演变
《现代科学字典》中对纸有了新的 解释:“任何一种纤维通过排水作 用所粘成的一种薄页。”
其他文明古国的文字载体
(埃及)古莎草 (古巴比伦)泥版书 (古印度)贝叶经
(古欧洲)羊皮
造纸术发明的时代
一、植物纤维纸的发明时间 东汉蔡伦说:《后汉书· 蔡伦传》。 西汉发明说:古纸的发现。灞桥纸、金
形式
折叠,卷轴(原始) (标准的卷轴有卷、轴、缥、带) 方便、轻便、容量大;昂贵。 帛、纸、竹并行时,分地位使用。
二、早期文献的传播
春秋前
学在官府 史官文化 春秋战国 学术下移 民间办学 史官制度瓦解 私人著述发展 先秦著作以单篇形式流传,内容不一 西汉刘向刘歆奉命校书最早的图书分类 《别录》《七略》六分法:六艺、诸子、 诗赋、兵书、术数、方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