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第五章 教育制度(王道俊 郭文安编)

现代学制的类型
年龄 年级 25 24 23 22 21 20 19 18 十三 17 十二 16 十一 15 十 14 九 13 八 12 七 11 六 10 五 9 四 8 三 7 二 6 一 5 4 3
大
学
多 科 技 术 学 院
教 育 学 院
继 续 教 育 学 院
成 人 教 育
公
学 预 备 学 校
(一)经济对教育制度的制约 经济的发展为教育制度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和相应的客 观需要(物质基础)。
(二)政治对教育制度的制约 教育是人类的一种社会活动,在阶级社会里具有鲜明的阶级 性。掌握着政权的统治阶级必然要掌握教育权,决定着不同 社会背景的学生享受教育的类型、程序和方式。统治阶级的 这些要求既体现在他们的教育观念上,又体现在他们的教育 制度上,而且必须借助教育制度加以保障和实现。因此,政 治制度对教育制度的影响是直接的。 (三)文化对教育制度的制约 教育活动既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进行的,又承担着一定 的文化功能,如文化选择、文化传承、文化整合与文化创造 等。不同的文化类型必然会影响到教育的类型,影响到教育 制度。 (四)人口的影响 人口的数量、质量、分布和年龄结构等都影响教育制度。
现代学校是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之后的产物。它是社 会的进一步大分化,特别是教育从社会生产和社会生 活中第二次分离的结果。 现代学校教育内容上的科学性及其与生产劳动密切 联系的性质,决定了学校规模上的群众性和普及性, 决定了学校结构上的多种类型和多种层次的特点,从 而决定了现代教育制度的系统性和完善性。
二、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现代学制主要有三种类型:双轨学制(西欧)、单轨学制(美 国)、分支型学制(苏联)。
现代学制主要由两种结构构成:一是纵向划分的学校系统, 二是横向划分的学校阶段。不同类型的学制只不过是学校 的系统性和阶段性的不同组合。由纵向划分的学校系统占 绝对优势的学制结构就是双轨学制,由横向划分的学校阶 段占绝对优势的学制结构就是单轨学制。原来的西欧学制 属前者,美国的学制属后者。介于这二者之间的学制结构, 属中间型,叫分支型学制。苏联的学制是最早出现的分支 型学制,我国的现阶段学制也属于这一类型。
05第四章 教育制度(60)

一是纵向划分的学校系统——双轨学制(西欧) 二是横向划分的学校阶段——单轨学制(美国)
(一)双轨学制
1.欧洲现代教育的双轨学制: 一轨自上而下,其结构是——大学、中学 一轨自下而上,其结构是——小学及其后的职 业学校。 2.后来的演变 一轨是文法中学、国立中学和文科中学 一轨是现代中学、市立中等学校和初级中学
(二)单轨学制 小学、中学、大学 美国 多种分段:六三三、五三四、四四四 很多国家采用,包括我国 原因在于它有利于逐级普及,对于普及初等教 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都有重要作用。
(三)分支型学制 沙皇俄国时代的学制属于欧洲双轨学制。 十月革命后苏联制定了单轨的社会主义劳动学 校系统;在发展过程中恢复了文科中学的某些 传统和职业教育的做法,单轨和双轨相结合。
一、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
二、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态 三、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
一、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
我国现代学制的建立是从清末开始的。1840年 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的疯狂侵略和国内 资本主义势力的兴起,迫使清朝政府不得不对 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教育制度进行改革。于是 “废科举,兴学校”,改革教育,制定现代学 制。
加强学校与社区的结合,重新调整和配置教育资源;
由重视人的“受教育权”转向重视人的“学习权”,确立学习者 的主体地位;
改变教育管理,实现学习这受教育和学习的自律性。
终身教育的特点
以人为本,突出学习者的主体性价值和选择; 以学习化社会为基础,突出“学习”的意义;
教育改革的重点要放在构架终身学习的社会。
333教育综合-教育原理(第六章)

教育学老师张思勤
12/20/2012
第六章 教育制度
第一节 教育制度概述 第二节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第三节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
12/20/2012
第一节 教育制度概述
一、教育制度的含义和特点
所谓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实施教育的机构体系及其 组织运行的规则。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各级各类教 育机构与组织;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赖以存在和运行的规则,如各种 相关的教育法律、规则、条例等。教育制度既有与其他社会制度相类 似的性质,又有其自身的特点。 (一)客观性。 (二)规范性。 (三)历史性。 (四)强制性。
12/20/2012
二、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
教育制度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在不同 的历史发展阶段表现出不同的发展状况。 1、原始社会 2、在古代阶级社会之初 3、现代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在当代还在不断地发展。
12/20/2012
第二节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一、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 二、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 三、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变革
12/20/2012
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
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 制度简称学制,指的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 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人学条 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12/20/2012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三种主要 类型: 一是双轨学制; 二是单轨学制; 三是分支型学制。 原来的西欧学制属双轨学制,美国学制属单轨学制,苏 联学制则是分支型学制。
(一)加快发展学前教育 (二)全面普及义务教育 (三)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四)努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第四章教育学基础 教育制度

教育改革的重点要放在构架终身学习的社会。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学习----内在的财富》提 出,终身教育是围绕着四种学习安排的,这四种学习 是将21世纪人生的知识支柱
1.学会认知(learning to know);
2.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 。学会各种职业技能;学会
有效地应付变化不足的社会;学会参与创造未来; 3.学会共同生活(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 ); (1)发现他人的多样性; (2)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努力;
双轨制的产生一方面保留了古代教育的等级性, 同时也与资产阶级维护自身特殊利益有关,更为根 本的是与资本主义发展初期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存 在严重的分离有关,也就是说,与生产力低有关。
生产力水平不发达,因此对脑力劳动的质量要 求不高。可以说,双轨制的形成有其客观的生产力 基础。
但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客观上要求劳动者 接受更多的教育,于是双轨制逐渐消亡。
(二)经济
经济的发展为教育制度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 础和相应的客观需要。当前,人类进入了知识经 济时代,这个时代出现的许多新型高科技产业必 将对教育的种类、科类以及人才培养的目标发生 深刻的影响,从而影响教育制度的发展和改革。
(三)文化
教育活动既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进行的, 又承担着一定的文化功能,如文化选择、文化传 承、文化整合与文化创造等。不同的文化类型必 然会影响到教育的类型,影响到教育制度。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通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条途径形 成了三种基本的现代学制:即单轨制、双轨制 和分支型学制。
“自上而下”是指中世纪大学和现代大学 的预科阶段相下延伸,形成中等教育系统,与 初等教育形成一个完整的学校系统。 “自下而上”是指原来的平民子弟的初等教 育系统向上延伸,与中等教育连接起来。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六章 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教育制度的概念 学校教育制度 现代教育制度改革
第六章 教育制度
第一节 教育制度的概念
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 成的教育体系,以及为保证该体系的正常运 行而确立的种种规范或规定。
一、制度规定的教育形式构成
(一)教育形式构成: 1、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1. 明确教育事业发展的总目标,制定各级各类教育发 展的具体目标。 2. 在教育结构的选择上,以九年义务教育为基础,大力 加强基础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 和高等教育,把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初、中级人才 摆到突出的位置。 3. 改革办学体制。 4. 改革高等学校的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 5. 建立各级各类教育的质量标准和评估指标体系。 6. 改革和完善教育投资体制,增加教育经费。
第六章 教育制度
第二节 学校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是由多形式、多层次的教育构成 的完整体系。其中,学校教育制度构成了教 育制度的核心,是一个国家教育制度的代表。 学校教育制度的设立受社会特定发展阶段的 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更要考虑 到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规律。
一、学校教育制度概述
(一)学制的概念与要素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 的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具体规定着学校的 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彼 此之间的协调关系。
(二)学制确立的依据
学制的产生、发展、变化一般受到如下 因素影响: (1)学校教育制度受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 的直接制约。 (2)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是影响学制产生 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3)学校教育制度受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直 接制约。 (4)学校教育制度的确立,还经常吸取原有 学制的合理成分,借鉴外国学制建设中的有 益经验。
教育学原理——教育制度_图文

第一节 教育制度概述
教育制度的特点:
1. 客观性 2. 规范性 3. 历史性 4. 强制性
第一节 教育制度概述
二、制约教育制度的社会因素
(一)经济
经济的发展为教育制度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和相应的 客观条件。
第一节 教育制度概述
(二)政治
政治制度对教育制度的影响是直接的。 教育是人类的一种社会活动,在阶级社会里具有鲜明的阶 级性。 教育公平已成为政治关注的一个重点问题。
第一节 教育制度概述
(三)文化
教育活动既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进行的,又承担者一定 的文化功能。不同的文化类型必然会影响到教育的类型、教育 的制度。
科学技术和人文精神对教育制度的影响正在逐渐增大。
第一节 教育制度概述
三、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
时期
产生条件
教育制度特点
原始时代 社会未分化
阶级社会
教育从社会生产、 生活中第一次分离
。 代表国家:英国、法国、德国
第二节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五)职业学校
产生条件:现代生产的劳动者不仅应具有初中的文化水平, 而且还应有一定的职业技术技能,同时第一次世 界大战也对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代表国家:德国、法国、英国、美国、苏联
第二节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德国:1919年,决定对14—18岁青少年继续实施义务的 职业教育。
教育从社会生产、 现代 生活中第二次分离
未产生
没有严格的程度划分和年限规定,学校 类型少,层次简单
系统性和完善性:教育内容上的科学性 与生产劳动密切联系;学校规模上的群 众性和普及性;学校结构上的多种类型 和多种层次性。
当代
随社会的发展变化 而不断地发展变化
教育学第五章教育制度PPT课件

(二)学段学制变革:各个学段学制各有不同变化。 1.幼儿教育阶段:普及学前教育,纳入学制系统。 2.小学教育阶段:提早入学年龄,直接衔接初中。 3.初中教育阶段:延长义务教育年限,预备教育分流。 4.高中阶段:肩负“三重”任务(大学预备、高中文化 普及,职业教育),终归单轨学制。 5.职业教育:普遍得到加强,学段逐渐后移。 6.高等教育阶段:教育层次多样,学校类型多样。 7.终身教育:各国普遍重视,渐次成为学制。(开放大 学、老年大学、业余大学)
双轨学制:18,19世纪的西欧,由古代学校演变而来的带有等级特权的 学术性现代学校和新产生的供劳动人民子女入学的群众性学校,都同 时得到了发展,于是就形成了欧洲现代教育的双轨学制: 一轨自上而下的结构——大学(后来也包括其他高等学校)、中学 (包括中学预备班),各方面条件都比较优越,学术性很强,学生学 习可升到大学以上; 另一轨从下而上的结构——小学(后来是小学和中学)及其后的职业 学校(先是与小学相连的初等职业教育,后发展为和初中联结的中等 职业教育)。,是为劳动人民的子弟所开设的新学校,学生在经过一 定的基础教育之后,便升入职业技术学校,学习从事劳动生产的技术, 属生产性的一轨。两轨之间互不相通,互不衔接。
1922年壬戌学制:中国现代教育改革重磅炸弹 1922年壬戌新学制为中国上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 的中小学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当时蓬勃 发展的高等教育输送了优质生源,造就出一大批 科学文化领域的杰出人才,如诺贝尔奖得主杨振 宁、李政道,以及两弹元勋邓稼先、钱学森、钱 三强等。
(一)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
教育学第五章 教育制度
第一节 学校教育制度概述
第二节 我国学校教育制度
第一节 学校教育制度概述
第二节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第二节现代学校教育制度一、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在现代教育制度的形成过程中,最先形成和完善起来的是学校教育系统。
最初的教育制度就是学校教育制度,所以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它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学校行政制度,主要涉及学校与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关系;二是学校管理制度,主要涉及到学校内部管理的一些关系,如考试制度、教学制度、评估制度、奖励制度、升留级制度等。
学校教育制度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最初的学校类型比较简单,各类学校之间没有复杂的关系,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到了近代资本主义社会,才逐步形成比较完备的学校教育制度。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各国学制又有向上下延伸和向纵深发展的趋势,学校的类型更加多样,它们的关系也更加复杂。
20世纪,欧洲国家先后将原来两轨学校系统合为一轨,这是世界学制的革命性变化。
具体到各级各类学校来看,其主要表现有:1、幼儿教育欧美发达国家纷纷重视早期教育,为使幼儿教育迅速走向普及,许多国家已经把幼儿教育列入学制。
与此相联系,幼儿教育阶段主要有两个变化:一是幼儿教育的结束期普遍有所提前,原来7岁的提前到6岁,6岁的提前到5岁;二是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的联系加强,甚至使幼儿教育的大班和小学的低年级结合起来。
如英国规定5—7岁儿童入幼儿学校,而幼儿学校又作为小学的一部分;法国从1970年起5岁儿童已经全部进入幼儿学校,把5—11岁的儿童划分为5—7岁,7—9岁和9—11岁三个教育阶段,使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2、小学教育随着义务教育已经由小学发展到初中乃至高中阶段,小学教育成为普及文化科学基础知识教育的起始阶段。
而由于学生身心成熟期的提前,教师水平和小学教育质量的提高以及对儿童潜力的重新认识等原因,都促进了小学教育的变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二、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二)单轨学制 单轨学制以美国为代表;美国单轨学制自下而上的结构是: 小学、中学、大学。 特点:一个系列、多种分段,即六三三、八四、六六、四 四四等多种分段。 单轨学制最早产生于美国,后被世界许多国家采用,我国 1922年也采用了六三三学制。
三种类型学制制
以英国的双轨制为典型代表,法国、前西德等欧洲国家的学制都属于这种学制。 这种学制是古代等级特权在学制发展过程中遗留的结果。一轨为非群众的特权阶 层子女所占有,学校发展悠久,底蕴深厚,各方面条件都比较优越,学术性很强, 学生可升学到大学以上属学术性的一轨。另一轨是为劳动人民的子弟所开设的学 校,学生在经过一定的基础教育之后,便可升入职业技术学校,学习从事劳动生 产的技术,属生产性的一轨。两轨之间互不相通,互不衔接。这种学制显然不利 于教育普及。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随着特权阶层的削弱,较高的学术性一 轨已逐渐向劳动人民子女开放,但普通劳动者子女入学的仍然不多,原因在于这 种学校学费高昂,非劳动人民子女所能承受。只有少数优秀的学生因免学费或接 受资助而得以入学。但这种学制的学术性一轨的学术水平较高,像牛津、剑桥大 学等就培养出许多杰出的人才。
三、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四)高等教育加强与实践的联系,实现教育、科学、生 产一体化 二战后,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高等教育冲出“象牙 塔”,走向社会和实践,充分展示了这条道路的光明前景。
三、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一、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
(一)各级教育系统的形成
陈桂生认为,现代世界各国的各级学校是沿着两条相反 的路线发展的:一条是从高级学校向低级学校下延而发生 的系统即下延型学校系统;一条是从低级学校向高级学校 上升而发生的系统即上伸型学校系统。这是就学校系统而 言,非指单个学校的发生。 马键生指出,中世纪城市的发展,加上诸多社会因素的 影响,导致中世纪大学的产生。
三、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三)普通教育职业化和职业教育普通化 普通教育职业化是指在普通学校中加强职业技术教育,这 种职业技术教育,不是以往按工种类别进行的职业技术教 育,而是在加强普通基础教育的同时,也要对在人生中占 据重要位置的职业生活做共同的基础性的准备。 职业技术教育普通化是使职业技术教育从狭窄的、过于专 业化的职业预备教育转变为广泛的、基础性的职业技术教 育。
第二节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一、现代教育制度的形成
(一)、各级教育系统的形成 (二)、各类教育系统的形成
二、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一)双轨学制 (二)单轨学制
三、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一)重视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的衔接 (二)普及教育向两端延长 (三)普通教育职业化和职业教育普通化 (四)高等教育加强与实践的联系,实现教育、科 学、生产一体化
三、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一)重视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的衔接 二战以后,幼儿教育受到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的高度重视, 纷纷制定法律和政策,推进幼儿教育事业。 尽管许多国家幼儿教育的普及率还很低,但却重点发展了 入小学前一年的预备教育。
三、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二)普及教育向两端延长 二战后,普及教育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一端向下延伸到幼 儿教育阶段,另一端向高中后教育阶段发展。
一、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
(二)各类教育系统的形成
各类教育系统的形成是指各类学校的逐步分化,即学校 与学校之间的明确分工的出现,也就是教育在类别上更加 多样化,在其横向上更加注意联系,从而使现代学校更为 丰富、清晰和系统。
二、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现代学制主要有三种类型:双轨学制、单轨学制、分支 型学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