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分子材料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制定

合集下载

14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高职本科)人才培养方案(141020修订)

14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高职本科)人才培养方案(141020修订)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高职本科14级)人才培养方案青岛大学应用技术学院二0一四年八月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高职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等方面的理论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综合应用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从事高分子材料的合成、改性和加工成型等领域内的技术开发、技术应用、工艺和设备的设计,生产及管理、产品市场与营销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应用性专门人才。

二、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在教学计划中,除专业理论之外,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增大专业实训比例,重视专业技术技能培养,考核中增加了专业技术技能鉴定项目的测试。

1、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及写作能力。

具有资料查询等基本技能,具有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掌握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和改性的方法以及组成、结构和性能的关系。

掌握高聚物成型加工工艺和成型模具设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3、具有对高分子材料进行改性及加工工艺研究、设计和分析测试的初步能力。

4、具有对高分子材料生产管理及产品市场营销的初步能力。

5、具有复合型职业技能结构,较强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技术开发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强,毕业前获高分子成型工艺中级或高级技能证书。

6、毕业后能直接在生产第一线从事管理、技术应用与技术开发工作。

7、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力。

普通话测试不低于2级乙等。

三、主干学科:高分子材料与助剂、高分子材料成型工艺学、高分子成型设备。

四、主要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高分子材料与助剂、高分子材料加工工艺、高分子成型设备、高分子成型模具、高分子材料改性、高分子材料配方设计。

五、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军训及入学教育、认识实习、生产实习、金工实习、成型工艺实习、成型设备的应用维修与调试、配方设计、新材料改性、课程设计、综合性毕业实习及设计等。

六、主要专业实验:课内进行的专业实验涉及的课程主要有塑料(或橡胶)成型设备、塑料(或橡胶)成型模具、塑料(或橡胶)成型工艺学、塑料(或橡胶)材料改性、塑料(或橡胶)配方设计等。

谈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对策

谈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对策

业, 而这 类 企 业 最 需 要具 有分 析 、 决实 际 业 发 展 联 系 更 紧 密 的 有 效 知 识 。 研 室 应 解 教 问题 能 力 的 工 程 应 用 型 人 才 。 文 将 结 合 结 合 实 际 情 况 自行 编 写 高 质 量 的 教 材 , 本 并
教 学 提 出工程 应 用型 人 才 培 养 中 存 在 的一 保 持 阶 段 性 更 新 。
高 等 教 育 正 由精 英 教 育 迈 人 大 众 化 教 体 企 业 新 产 品 的 开 发 并 需
育 , 随 着 高 等 学 校 毕 业 生 数 量 的迅 速 增 伴
加 , 学 生 就 业 难 日渐 成 为 社 会 的 突 出 问 大 题 , 大 学 生 的 培 养 由 注 重 专 业 知 识 逐 步 对 转 向专 业知 识 与 实 际能 力 培 养并 重 l 】 州 j 常 大 学 高 分 子 材 料 与 工程 专 业 现 为 江 苏 省 省
才 , 进 就业 。 促
关键 词 : 工程 应 用 型人 才 人 才培 养 高 分 子 材 料 与工 程 就 业 中图分类号 : 42 G6 文献标 识 码 :A 文章编号 : 7 —9 9 ( 0 ) ( ) 0 3 2 1 3 2 l 1 b - 1 —0 6 75 0 2 2
级 品 牌 专 业 , 盖 了 塑 料 、 胶 、 料 、 能 涵 橡 涂 功
高 分 子 材 料 等 专 业 领 域 , 生 毕 业 后 多 在 学
第 二 , 业 理 论 课 程 教 材 的 选 用 上 也 专 存 在 一 些 问 题 。目前 所 用 教 材 对 于 基 础 理
将 其 作 为 实验 主 题 , 原料 的 选 择 、 以 方法 的 设 计 、 品 的合 成 、 能 的测 试 为 主 线设 计 产 性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080407)一、专业介绍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培养具备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等方面的知识,能在高分子材料的合成改性和加工成型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和设备设计、生产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是研究高分子材料的设计、合成、制备以及组成、结构、性能和加工应用的充满活力的材料类学科,其工业和研究体系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河北大学1964年设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本科专业方向,至今已有五十余年的办学历史,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是河北省品牌特色专业。

1996年经国家学位委员会批准获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硕士学位授权点,2001年被评为河北省重点学科,2005年经国家学位委员会批准获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博士学位授权点。

本学科目前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有一批造诣较深、在学术界有较大影响的学术带头人。

现有教师十余人,其中以教授、副教授为主,有多名博士研究生导师。

本学科培养的本科生多年来考取研究生和就业率一直位于河北大学前列。

2005年以来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有300余篇论文被《SCI》收录。

本学科2002年以来在国家级出版社出版了三本有较大影响的专著。

在应用开发方面,基于省重点项目(201068)“茂金属聚乙烯/聚乙烯共混的结晶动力学与流变学研究”开发生产了三层复合包装材料,目前年产值超过了8000万元,累计新增产值2.2亿,利税超过1200万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等方面知识,掌握高分子材料、高分子物理及聚合物加工流变学、加工工艺和成型设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在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和加工成型、新型高分子材料研究和开发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和设备设计、生产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

也可到科研、设计部门和高等院校工作,或继续攻读硕士学位。

应用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应用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应用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材料、能源和信息已被公认为科技发展的三大支柱。

作为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材料的发展水平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主要标志之一。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作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下的分支学科,在过去20年的时间里得到了飞速发展。

高分子材料应用的日趋普及,使得社会对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人才需求日益迫切。

培养具有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能以理论指导实践、应用于实践,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技术人才是十分重要的责任。

为了满足这一需求,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应实施“强化基础,注重应用,突出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应用能力。

一、应用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原则1.更新教学理念,明确培养目标。

面向未来的教学改革需要前瞻性的教学理念和现代化的教学思想。

这些教学理念包括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从封闭式的学校教育模式向开放型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模式转变;从标准化培养模式向个性化培养模式转变;从维持性学习向创新性学习转变[1,2]。

应用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以市场需求和就业为导向,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以实践教学为重点,培养在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领域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能在高分子材料的合成、改性和成型加工等领域从事科技开发、工艺设计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具有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高级技术人才,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2.重视能力培养,实施素质教育。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以通过选修课、专题讲座、社会实践,以及在专业教育中融入人文精神、工程环境背景等多种形式,从而加强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心素质和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创新知识的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3.强化基础训练,拓宽专业口径。

强化基础、拓宽专业口径是培养学生适应能力的有效途径。

强化基础,一是在基础理论和技能上进行面上拓宽,加强要求,使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更牢固,知识结构更加合理;二是将专业基础课拓宽到新的专业目录的专业口径,为新专业的各个专业方向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高分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23版

高分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23版

高分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23版《高分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23版》引言:高分子科学与工程是一门涉及材料、化学和工程等多个学科的交叉学科。

为了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高水平、应用型的高分子专业人才,我们制定了《高分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23版》。

一、培养目标我们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高能力的高分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他们具备坚实的专业基础、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适应国家科技发展需求,能够在高分子材料、高分子工程等领域进行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

二、培养特色1. 创新能力培养: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科研项目和科技竞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设立创新实验室,提供良好的科研平台和导师资源,鼓励学生开展创新性研究。

2. 实践能力培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供与高分子相关的实验和工程实训机会。

与高分子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合作,让学生进行实地实习,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综合素质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团队合作能力。

开设人文课程,提供艺术、文化等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组织学生参与团队项目,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领导能力。

三、专业课程设置1. 基础课程: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等。

2. 专业核心课程:高分子合成与制备、高分子物性与应用、高分子加工与成型等。

3. 选修课程:有机合成化学、材料物理与化学、生物材料等。

4. 实践环节:开设高分子实验、高分子工程实践、科研训练等课程。

四、导师制度为每个学生分配一名导师,由导师负责学生的学业和科研指导。

导师不仅是学术指导者,还是学生心理咨询、职业规划等方面的支持者。

五、评价体系采用多元化的评价体系,除了各类考试和论文评阅之外,注重对学生的课程表现、科研成果、实践能力等进行综合评价。

结语:《高分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23版》旨在培养高水平、应用型的高分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以满足国家对高分子领域的需求。

我们相信,通过该方案的实施,将培养出一批深入学科、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分子专业人才,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作出贡献。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培养计划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培养计划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培养计划引言:高分子材料是一种重要的工程材料,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塑料、橡胶、纺织、电子、医药等。

为了培养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方向的专业人才,我们制定了一套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培养计划,旨在培养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使其成为具备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一、培养目标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培养计划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以下能力:1. 掌握高分子材料的基本理论知识,包括高分子结构与性能、高分子合成与改性、高分子加工与成型等;2. 掌握高分子材料的实验技能,能够进行高分子材料的合成、表征和性能测试等实验操作;3. 具备高分子材料工程设计与开发的能力,能够根据工程需求选择合适的高分子材料,并进行工程设计与开发;4. 具备高分子材料工程应用与管理的能力,能够在实际工程项目中进行材料选择、性能评价和问题解决;5. 具备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能够与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员进行良好的合作与沟通。

二、培养方案1. 基础课程培养:学生在大一、大二阶段主要学习高等数学、物理学、化学等基础课程,为后续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的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2. 专业课程培养:学生在大三、大四阶段开始学习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的专业课程,包括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高分子合成与改性、高分子加工与成型、高分子材料实验等。

这些课程将全面介绍高分子材料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

3. 实验实习培养:学生将在专业课程中进行多次实验实习,包括高分子材料的合成、表征和性能测试等。

通过实验实习,学生将掌握高分子材料的实验技能,培养实践能力。

4. 课程设计与工程实践:学生将在大四阶段进行课程设计和工程实践,包括高分子材料工程设计和开发项目。

通过课程设计和工程实践,学生将锻炼工程设计和创新能力,在实际项目中应用所学知识。

5. 学术交流与实践活动:学生将积极参加学术交流和实践活动,包括学术会议、学术报告和实践实习等。

通过与专业人士的交流和实践活动,学生将拓宽视野,增强专业素养。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泰山学院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高分子材料工程研究、开发、应用等基础理论、基本技能,能在高分子材料的合成、改性、加工成型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和设备设计、生产及经营管理等专业工作的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规格1.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的精神和遵纪守法的品质。

2.掌握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的基本理论、高分子材料的组成、结构与性能等方面的知识,在对高分子材料进行改性及加工工艺研究、设计和分析测试方面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还可在工艺和设备设计、生产、经营管理等多个专业领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掌握一门外语;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

3.具有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基本知识,掌握强身健体的科学方法,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接受必要的国防教育和军事训练;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要求。

具有一定的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三、人才培养结构分析----------------------------精品word文档值得下载值得拥有----------------------------------------------四、学制与学分学制:3~6年总学时: 2326 学分:168五、授予学位学科门类:工学授予学位:工学学士六、主要课程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材料科学基础、聚合物加工原理、材料现代测试方法等。

七、课程结构学分比例表----------------------------精品word文档值得下载值得拥有----------------------------------------------八、课程设置及进度计划表(一)公共基础课(654总学时,38总学分)注:标“*”的课程的实践教学学分以读书会、研讨会等形式完成;标“#”的课程的实践教学学分以适当的非课堂形式完成。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材料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材料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材料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坚持绿色教育理念,注重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提升,培养身心健康、勇于担当、自主学习能力强、知识面宽广,能适应社会需要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培养掌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的基本理论知识,能在高分子材料的合成、改性、加工成型以及复合材料等领域从事教学、科学研究、产品开发、工艺技术、模具设计、生产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二、专业特色及实现途径(一)专业特色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是研究高分子材料的设计、合成、制备以及组成、结构、性能和加工应用的充满活力的材料类学科,其工业和研究体系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专业涵盖了高分子学科很多领域,知识面宽,学科基础雄厚,在聚合物合成及高分子物理性能、聚合物加工、高分子功能材料、涂料、胶粘剂等研究领域开展了卓越的探索工作。

本专业秉承夯实基础、培养提高创新能力、拓宽范围、接触前沿的理念,根据国家经济建设对专业型、应用型、复合型、学习型人才的需要,以较厚的基础、较宽的专业口径、较强的工程应用能力、较高的综合素质和继续学习能力为基本出发点,设置特色课程,兼顾相近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

教学中努力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之中,采用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方法,注重个性培养,有效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具有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基础知识,了解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相关的基础知识,能在高分子材料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教学、技术开发、工艺设计、生产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实现途径1、加强课程体系、课程目标的建设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强调拓宽专业,打好基础,突出应用。

面向未来的教学改革需要现代化的教学思想,需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

包括从专业教育向综合素质教育、从重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变;从封闭式的教学模式向开放型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模式转变;从标准化培养模式向个性化、选择性培养模式转变;从维持性学习向创新性学习转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6卷第6期2018年3月广 州 化 工Guangzhou Chemical IndustryVol.46No.6Mar.2018浅谈高分子材料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夏 英,徐 静,郭 静,曲敏杰,张 鸿,宫玉梅,赵 建,王志超(大连工业大学纺织与材料学院,辽宁 大连 116034)摘 要:以转型为契机,高校需重新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由供给型人才培养转变为导向型人才培养,为社会培养所需人才㊂以本专业16级培养方案制定为研究对象,通过调研㊁分析,从课程体系优化㊁教学模式改革㊁产教融合推进㊁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组建㊁校企合作平台的搭建,以 卓越班”为试点等几个方面,修改完善,最终形成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㊂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 中图分类号:TB324 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1-9677(2018)06-0147-03*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科学 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课题(NO.JG16DB035)㊂第一作者:夏英(1966-),女,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分子材料加工与改性㊂通讯作者:徐静(1983-),女,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分子材料化学改性㊂Discussion on Formulation of Training Program for Applied Talentsof Polymer Materials and Engineering Major *XIA Ying ,XU Jing ,GUO Jing ,QU Min -jie ,ZHANG Hong ,GONG Yu -mei ,ZHAO Jian ,WANG Zhi -chao (School of Textile &Material Engineering,Dali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Liaoning Dalian 116034,China)Abstract :Taking the transition as a turning point,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eed to reestablish the training mode of talents and change from the training of the supply oriented talents to the demand oriented talents in order to cultivate the talents for the society.Taking the 16level training program of Polymer Materials and Engineering major as the research object,through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a set of practical training program for applied talents was lastly established from such aspects:optimization of the courses system,reformation of teaching model,integration and promo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construction of teacher team about bi-professional teacher,establishment of cooperation platform of school-enterprise,and taking excellent class”as a pilot.A practical training scheme for applied talents was formed.Key words :applied talents;training program;Polymer Materials and Engineering major近年来,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㊁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高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象也日益凸显,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㊂2015年10月,教育部㊁国家发展改革委㊁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㊂在转型推动过程中,采取的是 先让一部分专业转”㊁ 先让一部分高校转”或者 高校整体转”的多元方式㊂先转带动后转,发挥试点的辐射带动作用,继而逐步推广,纵深推进㊂辽宁省也于2015年11月下发了推动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实施意见,遴选了10所高校㊁百余专业率先开展学校转型和专业转型,并计划2016年推出一批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选树一批省级转型发展示范高校和示范专业集群㊂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作为大连工业大学第一批转型专业,也是我校传统的优势专业,始建于1972年,是辽宁省唯一设置化纤专业和最早设置塑料专业的院校㊂本专业以培养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以化纤㊁塑料为特色和切入点,学校在化纤和塑料领域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㊂本文以构建适合转型期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宗旨,通过开展组织㊁调研㊁论证,将专业转型㊁创新创业同卓越班深度融合,制定了一套适用于当今社会发展及需求的培养方案㊂1 对国内外院校培养方案的调研及分析调研了2所国外高校(Murray State University㊁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11所国内院校(沈阳化工㊁大连理工㊁东华大学等),对比分析了不同院校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并进行了归纳:1.1 各高校培养目标基本一致各高校培养目标虽然在语言上表达略有不同,但在核心内容上基本一致,均提出了培养具备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等方面的知识,能在高分子材料的合成㊁改性和加工成型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㊁技术开发㊁工艺和设备设计㊁生产及经营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㊂1.2 各高校课程体系基本一致各高校课程体系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部分㊂其中,理论教学均包含通识基础㊁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等几个方面㊂绝大高校设有英语㊁计算机㊁高等数学㊁大学物理㊁有机化学㊁物理化学等基础课程;高分子化学㊁高分子物理㊁高分148 广 州 化 工2018年3月子材料加工原理㊁高分子材料成型工艺学等专业基础或专业课程㊂实践教学部分大多设有计算机上机㊁机械设计课程设计㊁化工原理课程设计㊁材料加工类实验㊁认识实习㊁生产实习㊁毕业实习㊁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㊂不过,各高校对于上述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学时及学期分布有所不同,这主要与各高校的专业特色相关,比如有的偏重于橡胶,有的偏重于塑料㊂1.3 各高校修读学分要求差别较大相关兄弟院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总学分对比如表1所示㊂从表1中可见:除沈阳化工大学和天津工业大学的总学分要求比我校高外,其余均低于我校,最低148学分㊂以青岛科技大学为例,总学分175,而我校目前总学分为186,多出11学分,相当于多开设了5门课程㊂而985㊁211等重点高校的总学分普遍低于二本院校㊂表1 几所高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总学时要求Table1 Total credit requirements学校学分复旦大学148浙江大学169四川大学180大连理工大学171华东理工大学181苏州大学160青岛科技大学175北京服装学院180沈阳化工大学184+8.5(校外实践)天津工业大学191大连工业大学1861.4 各高校重视创新实践教育在各高校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或毕业能力要求中几乎都提到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强调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㊂大部分院校设置创新教育相关学分,或单独开设创新课程,或将创新教育揉入专业课程中㊂如北京服装学院开设了‘大学生创新研究与实践“第二课堂;东华大学规定:获得创新学分可以抵充学科基础选修课学分;四川大学开设了‘功能材料的创意与实践“实践课;华东理工大学开设了‘创业教育“公共选修课;沈阳化工大学设有‘大学生素质拓展与创新创业实践“能力与创新课外特色实践课,分散在各个学期完成㊂2 相关行业㊁企业调研分析对相关用人单位采用走访㊁电话沟通㊁网络平台交流和请进校园等多元化的方式进行了调研㊂根据当今社会发展导向以及用人单位的实际情况,企业给予了既中肯又实用的意见㊂具体如下:2.1 校企联合培养,共建实训基地为了培养具有良好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高校应在理论教学㊁实践环节中增加与企业生产的融合㊂学生只有通过与专业相匹配的企业进行学以致用,才能不断提高专业素质与创新精神㊂校企联合培养,共建实训基地,可以实现 眼见为实”,即 理论到实践”的转化;可以尽早让学生接触先进工艺㊁先进设备和现代化管理手段;可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注重实践教学实效,不断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从而实现产学研真正对接[1]㊂更为主要的是,可以使学生尽快地完成从校园到社会㊁从课堂到企业的心理调整和角色转变,尽快融入到新的工作环境中,发挥自己的专长,实现自己的价值,也为企业选拔优秀人才提供良机,以满足市场快速发展对行业人才的需求,实现学校㊁学生㊁企业三方共赢[2]㊂2.2 开展开放式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团队意识通过邀请企业相关技术骨干㊁管理者走进校园,以企业课程㊁讲座㊁培训等形式,可以让学生以最有效的方式获得最前沿的企业发展动向㊁市场需求㊂被邀企业相关人员会把工作中遇到的工程问题及解决方法传授给学生㊂同时,被邀企业相关人员也会根据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及技术难题以课题方式让学生组织团队去思考㊁去调研,通过所学的知识,发挥所长,提供可行性报告㊂这种开放式教学方式,让学生们即提高了查阅文献,撰写文章的能力,也通过学生间的相互合作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㊂3 毕业生调研情况分析针对毕业生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实际情况,我们采取两种方式进行了调研:一种是发放电子版调研回访表;另一种是根据现在大家更愿意利用的智能手机进行在线专业网络平台建立及调研,提出 您认为作为高分子材料专业的学生最有必要学习的课程或进行的实践有哪些?”㊁ 用人单位更看重学生哪些素质和能力”㊁ 目前本行业人才需求特点?”㊁ 学校培养阶段应如何调整适应?”等问题㊂并请毕业生为在本专业的学习满意度打分㊂本次调研的群体以2002级到2011级近10年的毕业生为主体,从毕业生的反馈意见来看,毕业生对在本专业学习的满意度普遍较高,也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并提出了很多中肯建议,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点:(1)希望学校能将在校生定期放到企业一段时间后再回到课堂学习,这样会更有学习的兴趣与动力㊂(2)建议学校能在入学初开设专业认知教育,使得学生可以更早的了解专业,有针对性的提前考察相关行业前沿动态,为大三的方向选择作铺垫㊂(3)建议开设质量管理及运营管理的相关课程,为以后步入企业打好坚实的基础㊂4 本专业培养方案调整的基本思考为了实现学生毕业后能快速融入社会,回馈社会,立足社会㊂针对现有培养模式的弊端,确立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纳入产业岗位需求,实现岗位与人才对接;在理论教学中纳入生产案例㊁学科竞赛等内容,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增加实践课程课程的学时,加大实践力度㊂做到更好地推动培养模式改革,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㊂具体方案调整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①理论教学模式的改革㊂针对以往理论教学过于强调理论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突出单门课程知识的系统性和封闭性,造成课程门数多,内容交叉重复的现象,构建了基础课程(为专业服务,与专业对接的课程)㊁核心课程(专业服务行业,确保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知识和能力规格的课程)㊁模块课程(以对接行业或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㊁彰显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特色,体现创新驱动的课程)三层次课程体系㊂②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㊂全体专业教师参与了实验大纲㊁第46卷第6期夏英,等:浅谈高分子材料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制定149实习大纲的修订㊂实验课任教师自主设计实验内容和实验方案,开设设计性㊁综合性的实验课程,增加实践课程的学时,加大实践力度㊂确保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创新性㊁应用性㊁行业性[3]㊂(2)推进产教融合在教学过程中嵌入生产案例㊁教师科研㊁学科竞赛㊁实训等实践环节和内容,实现生产过程与教学过程的有机融合,解决实践教学指向性不强以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严重脱轨的现象㊂(3)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在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工作的前提下,分期分批地尽可能多地创造机会,安排教师访学进修㊁到企业接受顶岗㊁挂职等培训锻炼,以了解企业最新生产动态和技术,使教师的知识㊁能力结构适应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要求㊂同时,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定期到学校参与教学,指导教学㊂(4)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发挥协同育人作用在现有校外实践基地的基础上,发展新的校外实践基地,尽可能创造条件,使每个校外实训基地,学生都能顶岗操作㊁都能参加设计环节,在技术方面有企业技术人员指导,真正做到教学内容与实习㊁实训内容的衔接㊁扩展,起到提高学生科技应用和开发能力的作用㊂(5)以 卓越班”为试点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卓越计划”经过两年的有效实施,在前进路上不断的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摸索㊁钻研和转变㊂针对人才需求现状和我校专业发展特色,提出 3+1”校企联合培养机制[4]㊂即前三年以学校学习为主,最后一年学生走进校企联合的企业,在企业中完成最后的学业㊂学生通过前两年通时平台㊁公共基础平台,为理论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第三年,进行为期一年的专业课程的学习,系统的学习高分子相关的知识及技能,为最后一年进入企业做准备;第四年,通过校企实践平台实现学生的专业基础工程化,通过企业这个大熔炉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对专业的认知度㊁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㊁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从而使学生毕业后能快速适应企业,融入企业[5-6]㊂5 结 语我校的自身定位就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旨在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促进地方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为企业培养高素质的应用人才㊂本专业也一直立足于从行业实际需求出发,以 应用”为主导,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与社会实践的结合㊂2013年,我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入选教育部第三批卓越计划和辽宁省工程人才培养模式试点专业㊂经过几年的努力,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已成为学校转型和专业转型的排头兵,针对性地设置和调整了课程体系,改革了人才培养模式,力求做到从行业实际需求出发,落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㊂参考文献[1] 赵建,夏英,王艳,等.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广东化工,2017,44(18):185-186.[2] 郭静,张鸿,宫玉梅,等.高分子材料专业工程技术人才的校企合作模式[J].大连工业大学学报,2014,33(7):35-38. [3] 夏英,赵建,王志超,等.创新创业背景下的塑料工艺实验教学改革[J].广东化工,2016,43(7):213-214.[4] 张鸿,郭静,徐德增,等.卓越工程师的 3+1多维度”校企联合培养[J].大连工业大学学报,2013,12(增刊):171-174. [5] 宫玉梅,郭静,张鸿,等.从优秀到卓越的大学工程教育[J].广州化工,2017,45(12):178-180.[6] 郭静,于跃,宫玉梅,等.变卓越人才培养优势为创新创业实力的探究[J].广州化工,2017,45(3):154-156.(上接第122页)[12]王贵成,蔡锦超,夏玉颜.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现状㊁问题及对策研究-基于国际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视角[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23(3):4-7.[13]张伟光,李金龙,李书鹏.针对化学工程与工艺英才班化工原理课教学改革的探讨[J].化工时刊,2017,31(1):41-43. [14]王志勇,刘畅荣,寇广孝.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建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J].高等建筑教育,2015,24(6):44-47. [15]徐菊美,乐清华,许志美.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实验国家精品课程建设[J].化工高等教育,2010,27(5):29-32.[16]邓宏伟,张璐,赵永久,等.面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射频微电子学课程教学体系建设与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11): 7-8.[17]唐海,彭文斌,王卫军.论以专业认证为导向的采矿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6(6):39-42. [18]徐菊美,雷明,张秋华,等.化工专业实验开放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施[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4):244-246,25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